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佳能259打印机驱动(四合一国产三轴拍摄稳定器 智云云鹤M2体验)

导读佳能259打印机驱动文章列表:1、四合一国产三轴拍摄稳定器 智云云鹤M2体验2、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洞察报告3、摆脱电线,太阳能驱动微机器人无束缚飞行4、汽车核心

佳能259打印机驱动文章列表:

佳能259打印机驱动(四合一国产三轴拍摄稳定器 智云云鹤M2体验)

四合一国产三轴拍摄稳定器 智云云鹤M2体验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视频的发展也达到新的普及高度。想要视频节目或者Vlog有人气,前期拍摄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视频素材拍摄失败是后期非常难弥补的。实际上,对于普通的视频团队来说,稳定器的投入应该是与拍摄器材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

智云云鹤M2稳定器

现在拍摄器材多变,有时候是手机,有时候是卡片相机,有时候是运动摄像机,甚至入门的微单小相机,而普通的视频团队又没有那么多的预算来购买多台稳定设备。现在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国产稳定器品牌智云推出了云鹤M2稳定器,这套稳定器的优势是可以连接手机、卡片相机、小型微单相机和运动摄像机四种拍摄设备,最大化解决设备兼容和通用性问题。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认为这套稳定器的售价一定非常昂贵,实际上并不是,整套稳定器的售价是1499元。现在主流的手机稳定器价格都在800元左右,只支持一种设备拍摄器材,智云云鹤M2可以连接四类拍摄器材,一机多用,这个价格真心不贵。

智云云鹤M2具有非常多的卖点

当然,智云云鹤M2不仅仅是能够连接四类拍摄器材这么简单,它还有很多自己突出的卖点,比如轻巧便携、丰富模式显示的OLED屏幕、全域POV大师模式、双重调平、一键锁定、无线控制、三维梦境时空穿梭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智云云鹤M2稳定器,看看这台国产稳定器是否值得我们购买。

01轻巧的三轴国产稳定器

智云是一个国产品牌,已经拥有多年的经验和多个系列非常成熟的稳定器产品,大到专业相机、摄像机,小到手机、运动摄像机都有相应的稳定拍摄解决方案。在2018年,智云销量达到了7.5亿,是国内最大的几家稳定器品牌之一,并且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产品包装甚至比很多手表的盒子还小巧

刚拿到智云云鹤M2稳定器的时候,它就装在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里,甚至比很多手表的盒子还要小。打开包装,就可以看到稳定器机身和全部配件。

智云云鹤M2比很多主流手机稳定器都更轻巧

智云云鹤M2稳定器的整个机身比目前大部分主流手机稳定云台要小很多,的确做到了宣传所说的轻巧便携。产品的尺寸是259X69X135mm,稳定器的自重只有500g,差不多两台普通手机的重量。这个尺寸和重量对于视频团队来说,可以节省不少体力消耗。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设计了三轴系统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设计了三轴系统,在调节的时候可以满足更多移动角度的稳定效果,也就是我们在左右跟随、各个方向水平移动的时候,都能够保证稳定。另外就是搭配这三轴稳定解决方案,我们就可以边走边拍,边动边拍,同时兼顾画面的平滑稳定移动,保证前期视频的稳定不抖拍摄效果。

收纳锁定针

红色“横滚轴锁扣”锁紧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还设计了便捷的锁定系统,也算是升级之后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可以称之为“一键锁定”,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收纳。这个操作很简单,第一步就是将云台的轴都合并在一起,在云台横滚轴的中间设计了一个“收纳锁定针”,合并之后轻轻一压,就锁定好了。然后将云台上的红色“横滚轴锁扣”锁紧即可,这样整个云台就都锁定了,笔者实际操作下来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智云云鹤M2采用了WiFi和蓝牙双模控制模块设计,无需线连即可通过手柄控制拍照、录像等功能。机身上的变焦拨杆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变焦控制,可放大设备取景,辅助拍摄更加细致的特写,轻松捕获动感影像。

智云云鹤M2的OLED屏幕

智云云鹤M2机身上设计了一块OLED屏幕,方便我们查看稳定器的跟踪锁定模式、电池电量、蓝牙和WiFi的链接状态,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就更加轻松。

智云云鹤M2支持USB Type-C供电,也可以为拍摄器材供电

智云云鹤M2稳定器具有双向供电的卖点,设备支持Type-C供电,也就是可以连接移动电源供电,并且同时还可以给拍摄的设备进行供电,这就是双向供电。另外,它能够支持最长7小时的持久续航,也就是视频工作室携带拍摄一天时间是足够了。

最后说一下做工,笔者看过很多国产的稳定器,智云的做工完全没有问题,一如既往的出色。轴、接口、接缝等等细节之处的处理都很到位,产品的质感和增加纹路设计的手感也很出色,对得起它1499元的发售价格。

02四合一的连接效果

智云云鹤M2稳定器可以连接四类拍摄器材,我们先来看看连接效果: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连接小型微单相机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连接卡片相机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连接运动摄像机

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连接手机

可以看到,智云云鹤M2稳定器能够连接小型微单相机、卡片相机、运动摄像机和手机,基本上覆盖了现在普通视频团队和个人vlog拍摄最常见的几种视频录制器材。

连接四类拍摄器材所用的快装板

要连接这些拍摄器材很简单,首先是安装上智云提供了快装板配件,快装板上有两条空槽设计,远处的空槽可以连接小型微单相机,近处的空槽可以连接卡片相机和运动摄像机,如果是连接手机,需要在手机上加装智云标配的手机夹配件。

通过螺丝将设备拧在快装板上,安装拆卸都很简单

所有设备都是通过智云提供的通用1/4螺丝拧在快装板上的。安装过程特别简单,几乎只需要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具体的要看大家的使用熟练程度。

智云为云台提供了一个小三角架的配件

另外智云为云台提供了一个小三角架的配件,安装上之后云台就可以独立放在任何平台上,拍摄延时或者其他类型的视频。

刻度以及螺丝的双重定位调平设计

在使用前,除了安装要拍摄的摄影器材之外,还需要给云台调平,最大化发挥电机的潜能。智云云鹤M2稳定器支持双重调平,也就是有刻度以及定位螺丝的双重定位设计,这样在调平的时候会非常简单,并且可以记住不同设备的调平数据,下次直接调整就可以了。这样更换不同拍摄器材的时候,调平的效率会更高。

拆装相机等器材的时候,上面介绍过,就是一个螺丝拧上拧下即可,就跟我们把相机装在三脚架快装板上一样简答快速。

03国产稳定器真的稳吗?

国产稳定器怎么样,真的稳吗?用起来感觉如何?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产生这个疑问。笔者先给你答案:好用、稳。在刚上手智云云鹤M2稳定器的时候,只是感觉到很轻,就算连上索尼A6300微单相机的时候,也没有感觉重量很大。体验了一会之后,感觉这台稳定器用起来很顺手,没有看见明显的短板。

我们连接索尼A6300微单相机进行测试体验

智云云鹤M2有很多种模式,比如航向跟随(PF)、全跟随(F)、全锁定(L)、疯狗模式(GO)、POV模式和三维梦境,每个模式都可以带来不同的拍摄效果。实际上我们在不同的拍摄环境中,这些功能可能都会用上,并不会说某些功能是多余的。对于新手用户来说,我们建议先从L模式开始使用。

智云云鹤M2可以选择拍摄模式,比如行走、运动等,并且产品电机的力度也有高、中、低三种选择,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拍摄环境来动态调配稳定器,以达到最佳的稳定效果。这些选项可以在APP中调节。

“ZYPLAY”APP的蓝牙连接步骤(点击放大)

智云云鹤M2还有一个适配的APP,名为“ZYPLAY”,进入APP可以通过蓝牙与智云云鹤M2匹配。匹配之后就可以更改选项,还可以通过APP来操作稳定器转动和更换模式等等。如果我们使用智云云鹤M2稳定器进行自拍,那么就会用到这个APP了,搭配上智云的三脚架配件,将稳定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用APP操作即可完成一些列的自拍。

APP内部的功能很多(点击放大)

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些我们实际体验的视频,大家可以作为效果的参考。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智云云鹤M2确实非常轻便,携带起来毫无压力,我们连接的相机是一台索尼微单相机,也是智云云鹤M2支持的四类器材中规格最大的,这样拿起来拍摄也是毫无压力。稳定器的力量足够,驱动和调节微单相机易如反掌。

画质的部分是考验相机,我们不做点评,但是画面的稳定性部分真的很出色。使用智云云鹤M2不论在拍摄时候如何移动,都能够保证一个稳定过度的画面效果。当画面稳定之后,所拍摄的走动、运动或者追踪画面就会更加震撼。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不论多么激烈的追逐场景或者运动场景,画面的稳定才能带来最佳的观看效果,这就是稳定器带来的优势。

智云云鹤M2稳定器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笔者已经将原来的手机稳定器留在家中吃灰了,现在主要就是使用这款智云云鹤M2稳定器。实际上对于自媒体、视频工作室、Vlog达人来说,这台稳定器很实用,也很好用,满足日常的拍摄十分轻松。对于部分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这台稳定器也可以更轻松的记录日常的运动过程。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台好用的、多功能且性价比高的稳定器,那么智云云鹤M2肯定是目前市面上最合适的选择。

(7236667)

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洞察报告

​光伏即光生伏特,是通过半导体材料实现的光电转化。以太阳能电池板为核心的光伏设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释放光能这一清洁能源的应用价值。目前,光伏已在建筑、农业、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得以应用,并有望向智慧城市各场景持续渗透,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助力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展光伏产业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打造现代能源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在“双碳”政策及技术创新等要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

1、发展环境

政策环境:积极拓宽光伏应用场景,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在全球关注环保问题及我国“双碳”目标确立的背景下,光伏发电凭借“三低”即低污染、低能耗及低成本优势,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十四五”期间,为平稳度过“碳达峰”关键期,国家密集出台系列光伏发电扶持政策,鼓励“光伏 ”与建筑、交通、工业等场景的进一步融合,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提升光伏发电的智能性与稳定性水平,助力产业加速发展。2021年1月 4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电子〔2021〕226号),到2025 年,光伏产业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2021年6月2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将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光伏可安装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等不低于40%,工商业分布式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不低于20%。

2022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相关政策

技术环境:单晶硅片技术迭代接近尾声,N型电池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主流

光伏发电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技术的迭代,持续提升光电效应转化率,为光伏发电应用场景的拓宽夯实基础。从电池硅片角度来看,伴随多次拉晶、增大装料量、快速生长以及金刚线切割、薄片化等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和以PERC等为代表的高效电池技术对单晶产品转换效率的提升,单晶产品在度电成本方面相较多晶产品具备了更高的性价比,目前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90%以上,单晶替代多晶革命接近尾声,带来光电转化效率的改善。与此同时,N型光伏电池渗透率逐渐上升,并有望成为主流应用。相比P型电池,N型电池具备高转换效率、低衰减和更低LCOE(平准化发电成本)的潜力,但同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更高。过去四年是PERC技术制备P型电池快速扩张阶段,随着P型电池接近效率极限,N型电池技术有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TOPCon、HJT、IBC三种技术路线的进一步结合与升级将有望形成下一代N型电池技术。

光伏电池技术对比

2、发展现状

产业链结构:由上游硅料和硅片、中游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下游发电应用端三部分组成。

(1)上游:包括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和硅片的制造。其中,硅片按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多晶硅片成本较低,转换效率也较低(19%左右);单晶硅片价格较高,光电转换效率也比较高(22%左右)。

(2)中游:包括电池加工与组件封装两部分。将硅片加工为电池片,是实现光电转换最为核心的步骤。光伏电池分为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晶硅电池为目前市场主流;光伏组件环节属于光伏制造产业链最末端,通过物理封装工艺完成光伏发电单元的封装。晶硅光伏组件主要由电池片、EVA封装材料、玻璃、背板、边框和接线盒等部件构成。

(3)下游:光伏应用端包括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两类,集中式电站依然是目前光伏发电的主流,但在政策引导下,分布式光伏占比在逐年提升。

光伏产业链结构

市场规模:装机量和发电量不断提高,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光伏产业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达5,300万千瓦,同比增长约10%;累计装机量3.06亿千瓦,同比增长20.94%;全年光伏发电量为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占全年总发电量的4%。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2021 年全投资模型下地面光伏电站在1800/1500/1200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LCOE(平准发电成本)分别为 0.21、0.25、0.31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LCOE分别为0.19、0.22、0.28元/千瓦时,与全国各地区0.28-0.45元/千瓦时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相比,光伏发电经济性特征较为明显。2021年起,国家取消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补贴,光伏平价上网时代正式到来。

2013-2021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及年增速

2013-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量及年增速

应用结构:分布式光伏爆发增长,已成为光伏产业“中流砥柱”

集中式和分布式是光伏发电的两种应用形式。与集中式光伏相比,分布式光伏具有收益率高、可开发资源多、就地消纳、造价成本低等优势。根据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以组件价格1.95元/W测算,集中式光伏电站单位投资成本为4.2元/W,分布式光伏电站单位投资成本为3.2元/W,在造价上经济性优势显著。成本优势叠加2021年“整县推进”政策影响,分布式光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容量首次超过集中式新增容量,占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分布式光伏有望成为光伏应用主力军。

2013-2022Q1中国光伏应用结构及分布式光伏占比

3、发展展望

全球光伏装机量扩容,为我国光伏产业带来发展利好

根据IRENA统计,2010-2020年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85%以上。成本大幅下滑、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诉求及部分地区电价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目光投向光伏发电。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数据,2022-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30年新增装机量达334GW,较2021年新增容量增长82.5%。中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生产地,光伏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2-2030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测

产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和垂直化布局保持优势

受供需关系及上下游产能不均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产业链单一环节获取利润的稳定性受限,推动部分龙头企业完善光伏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加快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拓展,以拓宽利润来源,强化竞争壁垒,从而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集中度的上升。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CR5分别为:硅片88.1%、多晶硅料87.5%、组件55.1%、电池53.2%,较2019年分别上升15.3%、18.2%、12.3%和15.3%。未来,随着已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持续深耕全产业链规模化布局,光伏产业集中度有望不断上升,进一步挤压“长尾”企业利润空间。

2019与2020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CR5对比

摆脱电线,太阳能驱动微机器人无束缚飞行

​在近日的 Nature 杂志上,由 Robert J. Wood 教授领导的哈佛大学微机器人实验室(Harvard’s Microrobotics Lab)展示了一个四翼版本的 RoboBee 平台,并成功实现无束缚飞行。

就外观而言,该飞行器有两大特色:一对额外的翅膀(四翼)和顶部的太阳能电池。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不受束缚地飞行。

图丨四翼飞行器 RoboBee(来源:哈佛微型机器人实验室)

四翼飞行器 RoboBee 长 5 厘米,重 259 毫克。顶部是太阳能电池,底部是驱动电路,它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压提高到 200 伏,这一工作电压可使翅膀振动频率达到 200 赫兹。现在的结构,可以避免太阳能电池板受到机翼气流的影响,同时又能让机器人的整体重心保持在机翼所在位置。该飞行器不需要任何控制,对于持续时间不到一秒的非常短的开环飞行,它可以足够稳定。

四翼 VS 两翼

2013 年,Robert J. Wood 实验室的一些人,包括当时的博士后 Sawyer Buckminster Fuller,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基本上可控的蜜蜂机器人 RoboBee。第一代蜜蜂机器人设计得非常像蜜蜂,由两个蜜蜂翅膀大小的机翼驱动。起初,研究人员认为,蜜蜂可以用两只翅膀做很多事情,那么为什么机器人不能呢?

图丨哈佛大学初代 RoboBee(来源:哈佛微型机器人实验室)

从那以后,又出现了好几代蜜蜂型机器人,后来事实证明,两机翼小飞行机器人之所以不能做蜜蜂所做的事情,原因有很多。至少就目前而言,偏航控制等问题就有些棘手,这也是为什么使用四个机翼而不是两个的原因之一。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很难控制两翼微型机器人的旋转或偏航。相较而言,四个翅膀使得控制三个轴的方向非常简单。通过控制不同速度和振幅的翅膀振动,飞行机器人可以实现偏航、俯仰和翻转。当正常翅膀振动的频率保持在 160 赫兹左右。在一个方向上减小机翼振幅,然后在另一个方向增大振幅,这样可以保持频率不变,但实现偏航。

(来源:华盛顿大学)

在四翼机器人的设计中,横(x)轴和纵(y)轴转向是通过改变相对机翼的振幅来实现的;驱动竖(z)轴(“转向”)是通过改变相对于另一个方向的速度来实现的。压力中心的近似位置用左上角的一个点表示;它到机器人质心的距离由 rcp 给出,箭头表示四个翅膀每一个的近似振幅值。

今年,在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 ICRA 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它们表明用两个翅膀控制偏航也是可能的。但是,这么小的微型机器人,尤其是飞行机器人,还有一个问题是电池能量储存。飞行器需要大量的动力起飞,并在空中飞行,这意味着需要一个相对大的电池提供较长时间的电力,这会让飞行器更重。这就是四翼飞行机器人的另一个优势了,额外的翅膀意味着有更大的力量,可携带更多的东西。而且,有了更大的举升力,就有了携带控制单元的能力,也就有可能实现一只完全独立的飞行机器人。当然,它看起来可能会有点怪异。

太阳能驱动 VS 激光驱动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我们所见过的第一个能自主飞行的有翼飞行机器人。去年在 ICRA,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一个小组展示了一个两翼机器人,当激光对准它的光感电池时,它就能起飞。

2018 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上,来自华盛顿大学的机器人专家展示了两翼机器人 RoboFly,这是一个昆虫大小的激光驱动扑翼机器人,它进行了第一次(非常短暂的)不受约束的飞行。

(来源:华盛顿大学)

RoboFly 是基于哈佛大学微型机器人实验室的微型机器人 RoboBee 而设计的,大小和大黄蜂差不多,重量只有 190 毫克(比牙签重一些)。它由一束红外激光提供动力,当激光射中飞行器顶部很小的光伏电池时,它就可以收集到让飞行器升空所需的 250 毫瓦能量。

当时,激光没有跟踪机器人,只要光伏电池离开光束,它就会失去动力,机器人就会停止飞行。研究人员设想,最终飞行器可以由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激光控制,无论它走到哪里,激光都可以跟踪它,甚至可以安装在移动的车辆(或其他机器人)上,无限期地为它提供动力。

(来源:华盛顿大学)

哈佛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新 RoboBee 飞行机器人是“持续飞行”而不仅仅是“升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开放的解释,毕竟飞行时间都很短暂。

新四翼 RoboBee 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原因是,飞行机器人无法举起为翅膀提供动力的电池,因此必须使用舷外动力。没有人想用导线来给飞行器供电,那就意味着要选择某种无线电源。华盛顿大学团队使用了激光,哈佛大学的新 RoboBee 使用了太阳能。

实际上,要让新 RoboBee 飞起来,一个太阳还不够,可能需要“三个太阳”的照射强度,研究人员用一些强光灯实现了飞行过程。这意味着四翼 RoboBee 还不能用于户外操作。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正在进行的下一步工作是一个比四翼 RoboBee 大 25% 的版本,它应该会把所需“太阳”的数量减少到 1.5 个,这意味着它也许可以在金星之类的地方工作。

在目前的版本中,四翼 RoboBee 确实为传感器之类的东西留下了一些重量预算,但听起来,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将电力需求降低到正常光照以下。在四翼 RoboBee 真正实现自主飞行之前,还需要进行一些设计优化和额外的集成工作。

目前,自主飞行机器人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汽车核心技术攻坚大步迈进

原标题:动力总成、新能源“三电”、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攻坚大步迈进

吉利义乌动力基地缸盖生产线上,一位工人正在进行凸轮轴精度测量。龚晓 摄

在每分钟5500转的高转速、全负荷下,持续运行259小时46分45秒,累计里程折合51955公里……2020年的最后一天,长安汽车蓝鲸NE1.5T发动机,在近2500万网民的关注下,完成了最长台架试验挑战。

成功完成台架试验,是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补短板、锻长板,核心技术攻坚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

动力总成技术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2018年4月底,一汽、广汽、吉利相继与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合资生产6AT自动变速箱的消息,一度引发汽车行业关注。近3年后,在其它项目顺利投产之时,吉利却已叫停爱信项目,全面使用自主研发的7DCT(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

“吉利的动力业务单元,早已对内外部供应商开放。各车型研发项目组都可以根据车型定位、技术指标和成本目标设定,进行自主选择,我们称其为内部客户。”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动力研究院院长王瑞平介绍,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7DCT项目2014年启动,2017年底量产,2018年开始爬坡上量。尽管该项目投资巨大、技术先进、试验验证标准远超国际同类产品,但如同重大装备遭遇的“首台套”难题一样,刚开始内部客户对选择自家变速器也心里没底,再加上产能一时无法满足百万辆的年产销量,与爱信合资生产成熟的6AT自动变速箱“保底”就成了现实选择。

得益于集团内部新技术推广优势,加上成本有竞争力,7DCT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内部客户选择。“3年时间,总装车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不仅动力转换效率、驾驶性能广受好评,可靠性也经受住了考验,PPM(百万产品不良率)快速大幅下降,内部客户甚至开始‘争抢’资源。”王瑞平说,目前吉利汽车宁波春晓变速器工厂60万台年产能已严重不足,湖州新工厂一期30万台项目即将投产,今年预计能满足年装机100万台目标。不仅如此,该变速器还进军欧洲市场,受到多家豪华车企的青睐。

吉利在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领域取得的突破,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汽车核心动力总成领域众多突破性成就中的一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说,我国主要整车企业开发的汽油机,热效率正逐步靠近40%的国际先进水平;自动变速器也实现了技术及产业化突破,并形成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不过,一些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目前仍掌握在跨国供应商手中,自主化程度不高。”张进华说,下一步,动力总成攻关应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支撑关键重要零部件研发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电控系统技术、高压直喷、稀薄燃烧、可变压缩比、排放后处理、基础电磁阀以及先进增压技术等;二是支撑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加工的技术。“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偏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加工工艺水平制约。”张进华说,目前,我国精密制造工艺工程化能力尚未得到批量验证,产成品性能尚未达标,限制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

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材料与基础共性技术成补链重点

最大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20万公里零衰减、永不自燃……1月13日,智己汽车发布了两款量产定型电动汽车。两款新车搭载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首次采用“掺硅补锂”技术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00瓦时/千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量产交付。

就在4天前,蔚来汽车发布首款轿车ET7,并同步推出了一款单体能量密度达360瓦时/千克的半固态电池包产品,最大续航里程同样可以超过1000公里,并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

与“掺硅补锂”技术及半固态电池即将量产带来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幅提升不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上的突破,更加聚焦油耗、排放与成本的下降。同样在今年1月份,比亚迪发布了即便在亏电工况下也能实现百公里3.8升低油耗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上汽乘用车也发布了“3.0T绿色澎湃动力”系列产品,这款产品基于全球首款十速二代EDU智能电驱变速箱等领先技术,动力输出比肩主流3.0T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最低仅1.1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已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说。

“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领域两家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先后在电池包技术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一位动力电池产业专家说,宁德时代的CTP(电池直接集成到电池包)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让安全性能具有明显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包,能量密度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据悉,宁德时代旨在解决磷酸铁锂电池冬季“掉电”难题的新技术,也将在新产品上搭载。

在电机和电控领域,精进电动、华为、上汽、比亚迪、零跑科技等企业自主开发的三合一、多合一智能电驱系统,渐成行业主流;长安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智能整车域控制器、精进电动量产的500千瓦高压碳化硅控制器等超高功率电机控制器,也代表了未来电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张进华表示,为保障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的重点是持续开展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固态动力电池、锂硫电池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高效率、高集成度、低振动噪声、低成本的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攻关等。补链的焦点则是突破稀土永磁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高性能隔膜材料产业化瓶颈,推动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

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芯片等成技术攻关核心

1月5日,高端纯电品牌上汽R汽车宣布,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加上之前取得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车载车规级终端产品认证,即将上市的5G智能电动SUV MARVEL R成为全球首款可以上路的5G智能电动汽车。

“将5G技术应用在智能汽车上,离不开通信车载终端。”上汽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介绍,上汽旗下联创汽车电子基于华为自主开发的5G巴龙5000芯片,为这款5G智能电动汽车量身定制了车联网智能终端iBOX,不仅确保了5G车联网功能落地,还能实现车辆与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奠定基础。联创汽车电子还在国内首次量产了自主开发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和智能制动系统。

不仅是上汽,不少企业在智能汽车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上都有了突破。据张进华介绍,在IGBT功率半导体、AI芯片、计算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算法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一批企业相继实现了国产化突破。斯达半导体、比亚迪、中车时代等已经量产车规级IGBT,预计2至3年后可实现部分国产替代。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地平线推出Matrix计算平台,搭载自研征程2.0芯片,已经与长安、广汽等车企展开了量产合作,装机量已突破10万台;零跑汽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已完成整车搭载;华为推出了智能自动驾驶系列解决方案,集成了自研的芯片与实时操作系统。但是2019年,与全球汽车芯片475亿美元的市场总规模相比,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不到5%,依然任重道远。

“智能汽车时代,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就是数字发动机,以其为核心的车载计算平台将成为竞争主战场。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到的五大产业集群,3个都与芯片直接相关。”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指出,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一般长达5年,先发优势一旦建立就很难打破,为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实现突破。

为此,余凯建议构建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链,发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打磨,并且通过持续迭代升级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余凯说,过去国内整车企业习惯于使用国外成熟产品,导致国产零部件公司因缺乏市场而难以较快成长。建议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借鉴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整车企业加大国产车载芯片的使用力度。

“这些难题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肖亚庆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王政)

来源: 人民日报

质量问题频发脚踩两道红线,金科奔两千亿路上的得与失

在发布10月业绩的前一个工作日(10月30日),金科股份一路下滑至跌停。对比下半年来最高峰值(8月24日)时的11.27元,截止11月2日收盘价7.81元,两个多月里,金科股份股价已下跌44.3%。

对比绝大部分的房企,金科的业绩完成度并不差。

从11月2日早间发布的10月销售简报看,金科在前10月实现销售金额约1729亿元,完成其年度目标(2200亿元)的78.59%。若无意外,或有望踩线达成销售目标。

不过,在激情狂奔中的金科,除了负债高企踩中两道红线外,被忽略的更多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

两年间,从一千亿跨进两千亿

今年10月单月,金科股份及所投资的公司实现销售金额约256亿元,房地产销售面积约259万平方米。至此,金科在前十月里销售金额约1729亿元(销售面积约1680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的78.59%。

而据10月29日晚间发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报,金科在前九月实现营业收入477.26亿元,同比增长10.47%;实现净利润55.77亿元,同比增长19.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37亿元,同比增长11.46%;净利润率11.69%,较上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

看上去靓丽的业绩报告,未能阻止金科股份的股票价在10月30日跌停。

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金科实现总营业收入为303.06亿元,同比增长16%。而在疫情已经平稳下的三季度,全国楼市普遍回温之下,金科业绩却未现大幅增长,其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74.2亿元,同比仅增长1.88%。

值得关注的是,金科股份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1亿元,同比下跌40.93%。

归母净利润大跌,股票跌停,或与其拿地停不下来,激进向前冲不无关系。

前三季度,金科新增土地123宗,计容建面1995万平方米,合同投资金额740亿元,权益合同金额433亿元,拿地成本2170元/平方米,较2019年前三季度拿地成本1635元/平方米增长32.7%。

事实上,金科跻身千亿房企阵营并未多久。2018年,它以合约销售额1188亿迈进千亿房企。以其今年2200亿元的销售目标看,相当于金科要在两年间要跨越一个千亿,雄心嚣张。

激进狂奔,脚踩两道红线

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调研的80家房企的数据看,上半年,金科实现销售金额868亿元,在80强房企中排名第17位。

排名逐年上升的背后,是金科居高不下的负债。

2017年底,金科股份总负债1349.98亿元;2018年底,总负债为1929.32亿元;2019年底,总负债为2694.54亿元。而至2020年上半年,其总负债已高达3081.95亿元,同比增长35.11%;资产负债率达到83.92%;净负债率虽然同比已下调19%,但仍然高达128%。

对比今年8月监管部门披露的,对房企三道监管红线,金科股份同时踩中两道。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金科股份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4.08%、净负债率128%,现金短债比1.04倍。

而到了三季度末,金科尽管有息负债规模有所下滑,不过净负债率依然达到112.3%,还需下降12个百分点;同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依然达到72.7%,超过70%的监管层要求。

而在存货方面,金科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存货分别为1072.2亿元、1608.3亿元亿元、2142.4亿元,2020上半年存货则高达2339亿元,占总资产比列高达63.69%,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高负债与高存货之外,金科股份还有高担保。

2020中报显示,截止2020年6月末,金科实际担保总额合计933.92亿元,已占其司净资产的315.54%。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今年6月,融创中国退出金科股份,这或也意味着,融创与金科股份多年的“夺权之战”已走向尾声,双方自此一别两宽。

质量风波频出,金科挣了业绩砸了名声

虽没有了股权争夺的压力,但金科股份却又深陷高负债、高存货的困境,且面临诸多质量风波。

金科股份成立于1998年,集团总部位于重庆,在地产界中一度有着“西南王”之称。其2019年重庆地区实现销售549亿元,同比增长82%,市场占有率接近12%。在融创退出之后,坊间传称金科或将总部迁往成都。

相对于昔日对手,同样于重庆成立的龙湖地产,金科南下广东稍迟几年。其于2016年提出由“地产开发商”转型为“美好生活服务商”,提出“三圈一带”新战略,锁定“核心十城”,并于2017年实施跨越式大发展,深耕25城扩张布局的主张。也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金科股份以首入佛山的方式,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

2018年以后的金科,疾行前行,一举迈进千亿俱乐部,规模一再扩张,然而质量风波也频频出现。

在其大本营重庆,今年7月,重庆金科联发东悦府尚未交付的洋房出现大面积沉降、墙体开裂现象,有一栋楼的裂缝甚至从楼顶裂到了楼底,业主们纷纷维权。早在此前的3月份,当地主管部门巡查时已发现洋房地基有沉降现象,且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在7月份业主们投诉后,重庆经开区建管局发布消息称,东悦府项目将会返工重建,涉及到10栋楼,系高端洋房产品。

除此项目外,金科旗下位于重庆铜梁的项目金科集美东方,也被曝出一期车库多处承重柱爆裂,柱内钢筋压弯暴露在外,承重梁断裂等现象。据媒体公开报道,除重庆外,金科在湖南浏阳、四川成都、河南郑州都有项目发生质量问题。

事实上,过去的金科,在建筑产品上屡有建树。成立22年间,金科在“产品 创新”的两极驱动影响下,已将产品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九代,进行了14次更新换代,推出了五个系列的产品,从洋房院、错、退、露的设计,到目前的3D洋房、墅院洋房等等,曾获得六项国家住宅产品专利,更亦有着“花园洋房之父”之称。

不过,狂奔中的金科,挣了业绩和排名,不慎将名声遗失在路上。

策划:林广

牵头人:王艳玲

研究员:邱永芬 王艳玲 伊晓霞 林广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