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地下八英里达芬奇(西方盗墓黑历史:被欧洲人研磨成神药的埃及木乃伊)

导读大家有没有想过下面这个问题。中国人会定期给已故亲人烧纸钱,以供其在阴间生活,那么,外国人不烧纸,他们的祖先在“那个世界”花什么呢?个人感觉,答案可以有这么几个:1.造纸术普及之

大家有没有想过下面这个问题。

中国人会定期给已故亲人烧纸钱,以供其在阴间生活,那么,外国人不烧纸,他们的祖先在“那个世界”花什么呢?

个人感觉,答案可以有这么几个:

1.造纸术普及之前,咱们中国的古人在阴间怎么生活,他们就怎么生活呗;

2.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只要生前好好侍奉真主/上帝,死后的生活,你的神自然会安排妥帖。当然,要根据你活着时候的“表现”。

尤其是西方人普遍信仰的基督教,历来特别讲究生前为死后“攒钱”的操作——信徒们总爱去教堂捐钱交换“救赎”~类似于咱们上班的时候交社保,死后按时领取退休金,领多少,跟你之前交的“基数”有关。

因而,他们认为人死就和上帝/真主在一起了,有吃有穿有神罩着。定期往墓地上放把鲜花让幽灵们闻闻就ok了。

典型的,像但丁的《神曲》里,对天堂和地狱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到,那里,完全是用不着钱的。当然,地狱提供的“服务”,比较一言难尽。

右侧就是《神曲》中,地狱里受苦的灵魂——因为生前不乖

而流行烧纸钱的,基本都是受了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地区~按照儒家思想“孝道”的理念,烧纸算是向已逝的先人行孝的一种延续行为。

也就是说,在东亚,人死了,对家人而言,感觉上就像一个人离家永不归来一样。觉得你在外边无依无靠的,怕你在“那个世界”饿着,冻着,所以得定期给你转点钱。

相反的是基督教文化圈,既然死后都归上帝管了,那么西方人也就没太大必要去厚葬亲人了——有身份的帝王或大贵族们,也顶多带个王冠、金腰带、佩剑之类的随身物品,外加其生前的一些衣服、配饰和盘子碗啥的——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的“遗物”还得传给下一代,本来日子就寒酸,自然舍不得全部都埋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在欧洲,大贵族尤其是王室阶层,死后一般都会被按照传统放入教堂“专区”,一些棺材上方还建有以1:1的比例雕刻而成的真人石像;或者被埋入紧邻教堂的家族墓地。

下图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中,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棺椁的位置。这个古老的教堂属于专门承接上层贵族红白喜事的“圣地”,也是英国档次最高的墓地,安葬着3000多个王公贵族和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知名人士。

教堂中的牛顿和达尔文墓 ---左侧为牛顿墓,右侧为达尔文墓。

类似的还有法国,从卡佩朝开始,几乎所有国王都埋在saint Dénis 教堂,棺椁早已经和建筑融为一体,教士和一帮信教群众整日往来于此,还有重兵把守,要去教堂里面“摸金”,那简直就是在找死。

所以,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圈里,很少有盗墓贼为了并不丰厚的随葬品去铤而走险的挖王室、贵族们的墓地,他们瞄准的,多是葬在教堂公共墓园里的那些刚刚死去的普通人——将尸体趁“新鲜”高价卖给医学院或者某些研究人员、艺术家等等。

这种操作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当年的“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都做过盗墓贼的“大客户”。

很明显,米开朗基罗那浑厚健硕的画作和雕塑,绝对离不开他对人体构造的精细研究;而根据达芬奇留下来的大量解剖图手稿推断,他在30年间,至少亲手解剖过30余具尸体。

达芬奇的手稿

紧接着,伴随近代科学的发展,医学院对尸体的需求剧增,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的“盗墓产业链”。比如,英剧《布克和海尔 》,讲的就是19世纪初,两个盗墓贼贩卖尸体给科研院所的故事。

《布克和海尔 》中医学院的解剖课,除了学生,群众们也可以买票围观

下图是19世纪末的医学院的手术公开课。当时虽然已经有了消毒的概念,但对于“无菌手术环境”的意识,还非常淡薄,医生们连口罩都不带,一边操作,一边吐沫飞溅的激情讲课。近代外科手术的进步,就离不开解剖学的发展。

为了预防自己的亲人身后不会被以“科学的名义”躺在解剖台上供人围观,人们发明了一种“铁尸笼”——刚下葬的时候罩住墓地,可以租上一两个月,等尸体腐烂的没有价值后再拆除;还有所谓的“尸屋”——一个专门让新鲜尸体腐烂成骷髅的停尸房,有人负责安保,防范非常严格;或者把一种戴着铃铛的铁环子扣在尸体的脖子上,用作防盗警报.....


除了卖尸体“贡献科研事业”外,盗窃名人遗骸用以“敲诈勒索”也属于西方盗墓者的一个生财之道。不过,操作起来难度大,风险更是相当的高。

比如,1876年的时候,在林肯总统去世11年后,一个濒临破产的酒馆老板招呼着几个造假币的亡命之徒,跑到了斯普林菲尔德的橡树山陵墓园,打起林肯尸骨的主意。

他们幻想通过“盗尸”,来勒索美国政府,心理预期是——20万美元的赎金。

盗墓贼们选在了11月7日,总统大选投票那天动手。

三个人摸黑潜入橡树山陵墓园,顺利撬开了门锁,溜进了墓室。他们切开了白色石棺后,欣喜地看到了林肯那个200多公斤重的樱桃木棺材。

当今的林肯墓

貌似,只要等待第四个人驾驶马车过来接应,把棺材抬上马车运到秘密藏身处,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然而,他们等来的马车并非自己的“同伙”,竟是一队赶来的联邦特工。

原来,这个盗墓团队中有个联邦经济情报局的“线人”~刘易斯·斯威格莱斯。他的任务原本是和“假币制造案”相关,意外获悉了这个惊天动地的“盗墓计划”后,马上向联邦经济情报局汇报了情况。

于是,就有了前面的情节。

类似的还有1978年,卓别林尸体被盗案。

瑞士,维西河畔科西尔公墓,卓别林被盗墓地现场。因为美国国内打击左翼人士,卓别林晚年移居瑞士

通过电话,盗尸者向卓别林的遗孀奥纳勒索60万美元的赎金。

没成想,奥纳一口拒绝了,她说——“我的丈夫会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

接下来,恼火的盗尸者先后共打了27个电话来讨价还价,甚至还威胁要绑架她的两个最小的孩子。

卓别林一家,奥纳是他的第四任妻子,四段婚姻给卓别林留下了8个子女

没多久,通过锁定电话亭,瑞士警方成功捉住了两个来自东欧的盗墓者(一个波兰人,一个保加利亚人),并在距离卓别林家约1英里的玉米地中成功找回了完好的棺材。

随后,奥纳吸取了教训,赶紧用混凝土浇筑了墓地,来确保丈夫永远不再受到打扰。

如今的混凝土墓地


当然,要说西方人盗墓的对象,除了在自己国家里面折腾外,更多的时候,打的都是他国的主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那些源自四大文明古国的珍贵文物,都是从哪里来的?

比如,当今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战国帛书,就是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人以“租借研究”的理由,大大方方从长沙马王堆的周边的随葬墓中盗走的。

美国手中的这个帛书,是迄今为止,传世下来最完整、篇幅最长的帛书,记载了我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历史和人们生活的规律,包括民俗、神话、灾变、阴阳五行等等。

被美国人拐走的战国帛书

解放后,咱们挖掘长沙马王堆的时候,为了研究整个墓群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竟然还得向美国方面借取咱们中国文物的“影像”。

不过,被西方人祸祸得最厉害的,还当属埃及法老们的“安息之地”和他们自己的木乃伊。

早在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时代,金字塔就被盗墓贼们光顾了数轮,但基于技术操作方面的难题,他们只拿到了表层的随葬品,很多墓穴和密室并没有被发现。

直到19世纪,大量的所谓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开始不断涌入埃及,在已经被盗得差不多的金字塔里仔细地反复搜刮了多轮。而且,相对于被翻了个一干二净的金字塔,连埃及神秘的“帝王谷”也没能逃得过西方“考古学家”们的用心勘探。

2021年4月4日,埃及博物馆迁馆仪式场面震撼——被用复古仪式庄严运走的大量文物,都是埃及独立后陆续追回的

甚至,墓室的主人~木乃伊也被他们很有“创意”的进行了“再次利用”。

此时的欧洲人流行一种理念——人的尸骨带有一种“神秘力量”。所以,某些“偏方”甚至是正规药品里,总少不了各种由尸体磨成的粉末,这其中,被认为“最上乘”、疗效最好的,就是木乃伊。

整个19世纪,欧洲上自国王下到平民百姓都对木乃伊粉趋之若鹜,强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埃及木乃伊盗挖走私“产业链”~成千上万的木乃伊通过地下渠道从埃及“出口”,源源不断被运往欧洲的药材加工作坊。

直到一战前的20世纪初,“包治百病”的木乃伊,仍然作为一味“神药”,在欧洲药店里占有一席之地——可口服,可外敷,还能当颜料。

谁能想到,曾经寄托于“借助神力复活自己肉体”的古埃及法老和贵族们,不但没能如愿“重生”,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躯体竟然还要被重口味的欧洲人拖出来运走,然后虔诚的磨碎吃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