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如何在微博发文章(胡锡进,才是隐藏最深的高级黑)

导读如何在微博发文章文章列表:1、胡锡进,才是隐藏最深的高级黑2、掌握这几点方法,新手也能投稿爆款热点类文章3、小庄:如何让作品找到自己的受众?|跨界科普写作指南4、未来可期|五个

如何在微博发文章文章列表:

如何在微博发文章(胡锡进,才是隐藏最深的高级黑)

胡锡进,才是隐藏最深的高级黑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以前就说过,经常以“爱国者”自居、原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老师才是隐藏得最深的高级黑,但很多人都不相信。

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怕长期盯着他的猎人,再高明的贼也躲不多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常在河边走的胡锡进,他终究还是露出了马脚。

昨天半夜,趁着北京夜黑风高的时候,老胡就发了一篇文章:


这次疫情三年多来,老胡可以说是所有媒体人里最关注这个事的,他发了无数条微博和文章从各种角度来评论这个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次这条是最XX的。

咱就是说他的这篇文章,他敢发,我都不敢评论的。

毕竟,啥叫“最终选择了实事求是”,那意思就是以前就不是了呗?

而且老胡还明确指出,这次放开是因为“不放不行了,压不住了”,他甚至说,这次“放开根本就没准备好”。

这话里话外的是啥意思?我不说,您应该也懂的。

港真,以前经常有人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我的一些观点太极端了,但就连我这种观点“极端”的人,都不敢像胡锡进老师这么公然的XXX啊!

SO,我说老胡是隐藏得最深的高级黑,这有问题吗?

不过,老胡发的这条已经删了,也不知道是平台删的还是他自己删的,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的一切言行都会被留下来,胡锡进也不例外。

胡锡进啊,他真的是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现在还有人说文-革时候好,真要是在那个时候,就凭这么一条,那胡锡进老师的后果都不堪设想啊......

不管怎么说,胡锡进这么多年还是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欢乐,真的不希望他突然出什么事情,真心希望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一路走好.....

掌握这几点方法,新手也能投稿爆款热点类文章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新手小白们通过拆解,可能都会发现,热点类文章在写法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总结一下,如何能写出爆款类热点文。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将分享san点方法,掌握了这三dian,你离写出爆款文就不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抓住了热点,就抓住了眼球

所谓热点,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影响的社会事件,能引发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备受大众关注的热点人物等等。

这些热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契机。为什么热点文容易成为爆款,更容易突破10W 呢?这是热点事件天然的受关注性导致的。

我们借助热点事件的热度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被优先关注。

谁抓出了热点,谁就抢占了流量。

那我们该怎么追热点呢?

根据热点发展的不同程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追热点的3个技巧

1、求新

如果热点正在发生,那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热点,将与热点相关的故事来龙去脉、人物背景、事件背景、相关人员、作证信息等第一手资料都拿来,作为文章的素材。并从中提出观点和见解。这是占据了一个“新”,第一时间抓住读者兴趣写。

举例:谷爱凌最终以两金一银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历史。这个消息一出,我们抢占的第一热点就是,励志少女为国争光,她是如何成功做到。

当深入挖掘的时候发现,她简直是一个“天才少女”,热点就变成了她是如何成为一人个“天才少女”的,她是如何学习的,她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她的,热点就变成了教育问题上。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持续的热点事件,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跟,一定能踩住热点,找到下笔的契机。

2、求深

如果热点已经发生,起因经过都已经知晓。那我们就不能再写了,就要寻找热点事件的第二落点。通过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分析事件造成的后果,引发的影响等这个层面,来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这是抓住了一个“深”,从深度上给到读者新的兴趣点。

同样是谷爱凌的例子,如果大家都去关注她的家庭教育问题了,而你还在写北京奥运会为国争光,那你就out了。

3、求全

如果近期没有合适你写的热点,那就采用“热点打包”法,用刚过去的几个热点分分类,打打包,总结总结。这是抓住了一个“全”,刺激读者的兴趣。

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明星出轨的消息出来,就有文章开始打包梳理“出轨10大明星,第8个最可恨”。一个明星离婚,就会扯着一堆离婚的明星出来说一通。这都是用了“热点叠加打包”的方式。

(二)找热点选题的三个方法

怎么能第一时间掌握热点消息,怎么能更快更全地了解热点信息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三个方法。

1、关注一些热点平台。

比如微博热搜榜、百度风云榜、知乎热榜、今日头条热榜等。

之前我们大都是将这些平台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每天看看,吃瓜。现在我们要做写手了,就要有记者意识,要眼光敏锐,思路快捷。每天浏览的时候,带着找热点的目的去,一定会产生不少可以写的热点选题。

2、关注同行作品。

多关注和自己擅长领域相关的账号,如果他们出了高阅读量的作品,那我们贴合同题材的作品也会有流量。也可以借着高阅读量的作品,从中写出新的观点文。

3、日常积累。

从每天阅读的书,浏览的网页,所闻所见之处,只要有合适的就收藏到选题库里,这是高手都具备的日常习惯。这些信息当时用不上,可是之后当某个热点出来,和你积累的素材能对应上,那你就可以第一时间出稿。

上面我们讲的是写出爆款热点文的第一个方法,学会追热点。接下来是第二个方法。

二、谁的观点新,谁就先被关注

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众多写手都知道追着热点写。一个热点出来,主编的电脑里就会涌来无数类似的稿子,你们说,什么样的稿子能打动主编?

当然是观点鲜明有个性,角度新颖有深度的观点。

那么怎么才能在追热点的同时,做到观点新颖呢?

1、刚刚发生的热点,比较容易立观点。这时候追的是时效,谁快出稿,谁占优势。如果你平时多积累,这时候你就可以借助热点引入,写出全面有深度的观点文。夺人一筹。

2、热点已经起来,观点林立,这时候,你就要找第二落点引发的观点,占据新的观点阵地。

这一点可以参考唐山打人事件,事件的发展和观点的发展是怎么一并推进的。

3、热点过后,文章可以从事件背后,事件反面,事件周边等不同的角度再立观点。

4、可以将同类型的事件打包,提炼出新的观点。

好!刚才是写出爆款热点文的第二个方法,巧立新观点。接下来分享第三个方法。

三、搭一个有深度的逻辑结构,让文章爆起来

关于文章结构,前面我分享过,有好几种,而通常情况下,是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文章的结构模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2500字左右的热点文为例。

1、开篇部分:讲述热点事件,结合热点,表明自己的观点。200字左右。

2、正文部分:一般设计3—5个分论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每个分论点内部有自己的结构。此部分2000字左右。

3、分论点部分:分论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可以为两种,一种是并列式,就是每个分论点是平列关系,相对独立。另一种是递进关系,观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500——700字

4、结尾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回扣主题,总结分论点,突出文章中心思想。200——300字。

以上就是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总结一下,掌握三点,新手也能写出爆款热点类文章。第一点,抓住了热点,就抓住了眼球。第二点,谁的观点新,谁就先被关注。第三点,搭一个有深度的逻辑结构,让文章爆起来。

大家看完后可以尝试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了,我是芳草园,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小庄:如何让作品找到自己的受众?|跨界科普写作指南

你知道现代物理学家们是怎样分析达·芬奇有没有在《救世主》中犯光学错误的吗?你知道创立了现代神经科学的诺奖得主拉蒙-卡哈尔还是一位热爱涂鸦的画家吗?你知道偏头痛的感觉如何被一位十九世纪的医生休伯特·艾里画成示意图的?你知道文学巨匠纳博科夫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发表过对一种蝴蝶迁徙演化的惊人预见吗?这些奇妙混搭的故事都让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写进了一本书中。

9月17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携新书《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来到了北京图书市集朗园station的活动现场。这场活动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主办,中国首支精酿啤酒文化品牌“精酿青年 ”赞助。在活动现场,小庄分享了在实际操作当中,制作科学、艺术与文化交叉领域的内容有哪些技巧与方法;制作者又如何才能找到它们的受众。

作为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科普出版品牌之一“果壳阅读”的创立者,小庄在四年多前决然离开了互联网以及出版行业,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专心从事科学写作和翻译。她坚定地相信,尽管相对冷门、小众,但科学、艺术、文化方面的写作在整个“大文娱”生态下有它们必然存在的理由与空间:

“我在年轻的时候尝试过不少事情,也有过各种热爱,音乐、文学、艺术等等,但给我带来最大的平静与快乐的,还是科学,它是我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深究事物的本源,去问各种为什么。我知道我和我身边一些在做科普的朋友都在坚持写作,他们中有的人还身处科研一线。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一定是对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而它的影响则能够抵达许多其他领域其他学科,带去意想不到的启发。”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小庄著,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湖南科技出版社2022年7月。

小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果壳联合创始人,曾担任“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公号主编,著有《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爱与性的实验报告》等科普著作,长期为《财新周刊》《城市画报》撰写科学文化专栏,译有《发炎的大脑》《空气之海漫游指南》《海的那一边》等近十种作品。

如何生产优秀的科普作品?

我其实比较抗拒做一个所谓的指南,或者说给别人指导的东西,因为不太相信这样做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让受众很快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我所能提供的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说个人经验,很难直接被运用到别人的实践中。但今天我会出现在这里,做这么一个分享,是因为我有时候也会听同行的讨论,它更多的意义在于,如果你有这样的(写作)梦想,你需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知道有一起在走这条路的人,共同的信念是更重要的。

想进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事业,也就是做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内容的生产,你首先需要寻找一个擅长的方向,也就是第一个问题,写还是讲。你需要知道自己擅长写字还是擅长讲述。这两者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我曾经是一个编辑,编辑生涯中最头疼的是遇到一种人——讲起来头头是道,觉得他懂好多,可是一旦要他把这些东西用文字记下来,就会发现完全不对了,简直不知所云。我以前经常改这样的稿子,简直痛不欲生。在我做杂志的时代(十几年前吧),遇到这样的人对编辑来说是个麻烦。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下重要的内容承载方式是播客和视频,需要很多口头表达能力很强的人。我之前认为头疼的这些作者,到这个时代有了用武之地。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即使你只是一个以讲述为主的人,基本的文字能力还是需要的,这种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你可不可以做出清晰的提纲,整理出一定的条理性。你可能写不了非常华丽的长文,但口头讲述也要凭借基本的构架。

第二个问题,长还是短。我们会看到,一些有影响力的大V特别擅长写“豆腐块”、“微博体”类型的短文章,看似寥寥几行,其实不容易,把那样的文章写好需要相当的功底,不仅要在很短的篇幅里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出核心观点,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煽动力,这一点是最难的。从能力上来说,有人可以写得长,有人可以写得短,这两者并不矛盾,有人也能兼顾。但我自认为不擅长写短文章,总担心意思表达得不全,因此更习惯于做加法,把所知道的相关信息多展现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风格选取。早期刚刚开始写文章时,我们总会有模仿的对象,所以风格的选择更多取决于模仿对象的选择。你首先要认清楚自己的语言基调是什么,可以驾驭什么风格的文字,然后再去选跟你的风格匹配的模仿对象。不能只是因为很羡慕某位作者的文字就硬要去模仿。比如说,你如果本身没有很多幽默细胞,但是又特别爱段子手,那么拼命跟他们学习是非常痛苦的,这样的模仿没有必要。我有一些朋友,随便抖个包袱就能笑翻全场,我尽管喜欢他们,却自知没办法像他们,于是就默默欣赏,自己还是写坚实的、带点深情的文字。你喜好的风格与你可以达到的风格,不必强求一致。

虽然现在内容生产可以有很多形态,不过,我在制作之前最清晰、最坚定的一点就是,不管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内核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先界定一下,今天所谈的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是在“大科学”范畴下的艺术和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和艺术、科学和文化的交集,跟明星八卦,文青性质的表达或虚构类是不同的。要进入这些内容领域,我认为判断力、摄取力、表达力非常重要。

活动现场。

判断力,关于科学的内容一定来源于比较被认可的事实,我们用来佐证的证据一定不是道听途说的,我们在写文章前一定追溯、确认过是不是可靠的信源。这当中也会体现品位的问题,比如一个写科普文章的人跟我聊他很喜欢星座,我就会对他投以怀疑的眼光。究其到底,还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大科学”范畴下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猜想引发、有求证过程、最后得到阶段性结论的,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没办法证伪的。

摄取力,我这几年有一大部分精力放在写书上,有很切身的体会,摄取力真的决定了效率和最后达到的结果。去哪里找到需要的文献,用什么工具和关键词搜索,资料库有多少,这些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得到它们的途径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我的浏览器收藏文件夹中会有很多定期看的网站,基本上每天我都会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好玩的内容。在得到了新闻报道性质的线索后,我就开始搜相关论文,这就要用到一些在线的期刊库,有些需要历史文献,这就需要找一些图书馆。我在搜寻资料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就像一个特别喜欢首饰的人,突然间走进了陈列着各种琳琅满目的珠宝店,恨不得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包裹都塞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过载,收集了太多资料而看不完,我相信很多人也体会过这种痛苦。

选题来源和资料准备都解决之后,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变成可供阅读的内容。这时候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就是表达力。表达力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不是所谓的科班学习能给我们的。这里讲个趣事。我早期在杂志社工作,当时的主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严锋老师,他是一位我特别钦佩的老师,博学多识。我因为大学和研究生学的专业都是高分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理科生,所以总觉得自己来做杂志这种对文字写作能力有要求的工作是不是缺了点啥,所以我就问严老师我能不能读你的博士生,心想要是读个复旦中文系的博士那就名正言顺可以做作家了嘛。他非常藐视地看了我一眼,说,如果你还想写出东西,一定不要读写作专业的研究生,真正优秀的写作者是不太可能靠那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

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实际上,你想成为好的写作者,只有通过不停地阅读,读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你关注点之外,在你想象不到的领域,都要去了解,去看,慢慢地,你会和你见过的所有文字融为一体,并产生一个独特的你。严老师自己的阅读特别有意思,他会去看那些在我看来是浪费生命的网文,但他的观点就是,阅读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太多地设限,认为“我这样的人就应该读什么”的想法要不得。他告诉我,你要知好歹,也就是说,不仅要知道好是什么,也要知道歹是什么。这句话对我触动也是很大的,我想,拓展开来讲,自己今天能游刃有余地写作各类选题,不管它是科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可能和小时候读的一本地摊文学也有撇不开的关系。

当然仅仅是大量阅读也不可能让你提笔就来,在阅读之外,还需要写作训练。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读了很多书,而且我认为他们是有能力写作的,但他们总是说等手头的事做完,等某件事情干到哪一天,等我赚到足够多的钱,等我可以悠闲下来,我再开始动手去写。好吧……如果永远是明天,那就不知道是哪一天了。不要把需要马上着手做的事情当作未来可以做的事情,未来可以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了。

如何找到自己的受众?

真正开始生产内容之后,不管你是一个自媒体生产者或者你是一个更大平台的作者,必然会面临“你写的东西给谁看”的问题。很多开始做科普写作的人都会有这个困惑,科学、艺术、文化类内容必然非常小众,不可能像写明星八卦、吃喝玩乐被那么多人阅读,你必然是寂寞的。但你要记住,既然每个人都有成为五分钟名人的机会,那么每条小众内容也都有这样的机会,你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出现。也许你生产的东西一开始根本无人问津,但是一旦它跟某些热点、机会相契合,就被冲上头条和热搜,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我自己一直觉得,生产科学文化内容就像搭建一个库一样,应该把东西放在那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我曾参与了果壳早期的内容搭建,果壳的一个想法,是把任何新闻都当做科技新闻来做,只要有热点我们就从里面挖掘科技成分,用科技的方式解读它。而能有底气地这么做的前提是,原来的沉淀已经累积在那里,热点来了就可以天然地利用已有储备跟它绑上。

我想举几个例子。好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新印象派:科学实验式作画》的文章,内容主要是介绍乔治·修拉的点画法。他的作品是用一个个点画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有点像电脑屏幕那样,用像素构成图像,用各种颜色的配比一点点形成,是非常辛苦的作画方式。很多科学研究者都关注他的画,因为里面体现了很多光学、视觉上的理论。那个文章只是我们日常发布里面的一篇,过两天沉下去了也就没人看了。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微博上有一个小孩子po了一些自己画的漫画(应该是家长po出来的),很多网友都称赞很厉害,画得好。突然一位漫画家却跳出来发表声明,说这个小孩子在抄袭自己的作品。就在事件发生第二天,我原先写的那篇文章突然就火了,就连我自己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怎么回事。实际上,我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当下的美术作品也在模仿乔治·修拉的构图,其中就包括这位漫画家的画。而那些给孩子打抱不平的人正好是看到了这一点,就指出你不也在抄袭乔治·修拉嘛,于是就把那篇文章给转火了。这件事告诉我,你永远不知道哪天你写的文章就会突然变成五分钟的头条,你能做的,就是多准备一些。

乔治·修拉《大碗岛上的周日下午》(1886),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

另外,人性是相通的,如果想让生产的内容被人接受,我们要更多想想怎么去打动别人,怎么触动人们本身的喜好、共情。引起读者的某种共鸣是特别好的一个方向,而且也很值得做,特别是科技类的内容。很多人对科学内容的印象都是又硬又冷,但科学本身并没有那么冰冷,任何科学话题一定是跟人相关的,即使我们在说很远的宇宙,但它跟你的起源有关,跟我们的归宿有关,所以我们要找到这样的点。

再说个经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你看过死亡的颜色吗?》,其中介绍了做玻璃雕塑的卢克·杰拉姆,他的题材是病毒。病毒是非常小的,光会直接从它身上穿透过去,不会有颜色产生,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拍到的病毒都是无色的,如果你在图片或照片中看到花花绿绿的病毒,那是因为,过去的科学绘画处理方式习惯于给它们着色。但这位雕塑家想到的却是用玻璃做一些病毒,表达它们的无色本质。这也与艺术家本人有关,因为卢克·杰拉姆是色弱,他看到的颜色比一般人要苍白许多。他的作品当中有HIV病毒、感冒病毒和天花细菌,等等。

其中,HIV病毒的玻璃雕塑在网上po出来后,引起了轰动,因为一位HIV患者给艺术家写了一封信,说,这个雕塑第一次让他注视身体里面可能会给他带来死亡的东西,他发现竟然是这么美的形态,这让他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另外的理解。虽然信很简短,但引起了很大关注,同时也让这个雕塑家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我在文章中翻译了这封信,描述了这件事情。当时我在做的公号的关注数很小,这篇文章阅读量却大大超过其他文章,获得了很多的转发。我们做这样内容的时候,需要寻找这样能让人共情的点。

除了温情,人也有寻求乐子的需要,八卦也是很好的辅料,但我认为低级趣味的八卦不可取,我们可以更多地发掘高级八卦,把它讲述出来。大家对下面这张图熟悉吗,是不是在很多小时候看的世界名著里见过它?曾有一度,引进版的《红与黑》《羊脂球》《双城记》都拿这张图当封面,真的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

世界名著和教科书中常见的拉瓦锡夫妇画像。

这是拉瓦锡和他夫人的画像,拉瓦锡是十八世纪法国赫赫有名的化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人物,因为最后被推上了断头台。曾经有个网上的热帖就是在讨论这些封面,网友们贴了很多上来。但我们想到的是,趁这个机会好好推一下拉瓦锡太太。她本身非常聪明也很有能力,在那个时候跟着拉瓦锡做科学,完成了很多工作,但因为那个时代所限,没有人讲起她。所以果壳的作者就写了个文章介绍她为科学做出的贡献,一下子很火。其实历史上很多女性为科技在各个阶段的进展作出过贡献,但是没有被留名。现在人们在重新审视这些历史,重新讲述科学史上的女性故事,一点点把她们带到大家的面前。类似这样的八卦挖掘,是很有意义的。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保持创意?

在制作内容时,不论形式或题材,最后你要让它获得尽可能多的受众脱颖而出,创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像我们在写论文时需要比较和查重,要知道别人做过些什么,哪一些别人还没有想到。我们在写文章或者生产内容的时候,心里也需要有这样一根弦,不要讲别人已经讲过的东西,即使是同样的选题,也要找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点,或者用更加有趣、别具一格的方式讲述它。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保持创意?如何让自己成为有创意的人?我这里只提供一些比较理论化的看法,但可能是实践中能够去用到的。首先创意不需要过于结构化的知识。这其实分几个层面,比如我现在写科学文化史,就必须要做系统的搜集,我的文件夹里会分门别类地把各学科、各个作者不同时期写的文章整理好,这就是一个在学习阶段产生的结构性的东西。但重点在于,当你真正开始内容生产的时候,你需要打破自己已有的结构,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写,就是教科书或程式化的,是很无聊的东西。真正想写出有意思的文章,需要出其不意的点。我每次写文章时,写什么用什么材料都不是问题,怎么进入才是最最折磨人的,在最开头那一下,用什么东西把读者吸过来,我会为此思考很长的时间。这不是结构性的知识能给我的,而需要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可能是我今天下午吃的东西或者无意间碰到的人。关于这个观点,我提供一个证据,2017年组织行为和人类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指出,平常我们接触的信息拥有两种信息结构:分层和平面。分层信息结构更加立体,是在学习型的过程中应用的。而平面信息结构则更加扁平。那篇论文的结论认为,在信息的处理方式上,多用平面的信息结构反倒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意。

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冷浪漫》,这本书就是游戏的结果,当时我们在做的科学博客上有一批作者,为了敦促他们更新,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扔出一个词,要求参与的作者在这个词下写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学科,需要从专业角度解析这个词。我们陆陆续续选了八个关键词,包括爱、美、艺术等等。写文章之前,这些作者都会和我一起讨论,她/他准备从哪个角度去讲。这个玩票性质的活动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某天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可以变成一本书了,于是就有了《冷浪漫》这本书。这本书在原创科普类书籍中是很典型的畅销书,在当时销量能超过它的可谓凤毛麟角。我很得意的是一直在做赔钱的事,直到突然有天发现可以赚点钱了。

《冷浪漫》,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

对于创意来说,讲故事是特别重要的。《纽约科学院年报》(Annual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今年3月份的文章介绍说,研究创意的团队发现,培养创意最有效的方式是让接受培训的人去讲故事,比如让他描述一个事情,天马行空地想象各种可能,在叙事中完成创意的激发和启动。对于写作来说,这点就抓到了本质,真正好看的文章、好看的书一定是会讲故事的。

我就说下《上帝掷骰子吗》,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你就会明白作者想跟你讲这些物理学家的八卦,一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的感觉就出来了。还有我以前的果壳阅读团队做的《心外传奇》,最近出了典藏版,讲述心外手术进展的历史,作者自己就是一个心脏外科医生,他前些年在韩国进修的时候每天泡图书馆,发现了很多领域前辈的好玩故事,于是就用博客文章的形式一个个地写下来,当他写到五六篇的时候,我们劝说他,要不然就写成一本书吧,就这样,这些故事组成了这本书。

无论你是发公号文章还是写书,都要去琢磨怎么把故事讲得动人。我前面提到的论文里也讲了,创意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或者结果,这其实并不重要,创意的过程本身就能触发无数的可能性,这才是重要的,在无数可能性中最后一定能产生一个阶段性的最优解,就是所谓的灵感了。

写成好的作品,一定先要学会模仿

下面是推荐阅读时间了。大家如有志于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非虚构写作,我就非常推荐去读一下约翰·迈克菲,他是这方面的老法师,他的《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控制自然》、《与荒野同行》都有中文版,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很好的典范教材。《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就是迈克菲的优秀门生,迈克菲还有一个弟子叫理查德·普雷斯顿,他的成名作是讲述埃博拉病毒的《血疫》,HBO根据这本书拍了六集迷你剧。这本书非常有镜头感,每个时间点出现得非常好,有点像美剧《二十四小时》,但它实际上出现在这部美剧之前,普雷斯顿是用镜头法写了整本书,他是我心目中的写作楷模。他的另一本《血殇》讲的是更近的一次埃博拉疫情,他采访了疫情暴发中心的医院里的那些幸存者,记录了他们的生与死,那些故事都很让我泪目,特别是死去的院长的故事太打动人了。这个作者对我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我想学习他最好的方式是翻译他,所以好不容易从朋友手中抢下来一本还没译成中文的,是讲天花病毒的,结合最近的猴痘危机,可以说值得一读,我已经在今年年初交稿了。

《血疫》,理查德·普雷斯顿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

好的写作一定先要模仿、学习。我每年都会翻译两本左右的英文书,科普类的为主,有时候也有文学类的,我翻译这些书的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它们很有学习的价值。比如2020年出版的《空气之海漫游指南》讲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大家现在每天都听到气候变化,但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何从历史上追溯变化,现在的这些状态意味着什么?真正把这些问题搞明白的人很少,我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通过翻译一本书了解真相,而且获益匪浅,因为它的文笔也十分好,作者本身是一位加拿大诗人。另外一本今年早些时候出版的《发炎的大脑》,我会推荐给身边得了抑郁症的朋友,这本书认为现在主流的用血清素缺乏来解释抑郁症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这只是一个结果,并非原因,作者是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主任,而且有和制药厂商合作的经历,他倾向的解释是那些抑郁的大脑处于一种炎症状态,而之后的药物开发必须审视这一点。

《伴生:我们与动物的故事》,阿伊莎•阿赫塔著,小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10月。

《伴生:我们与动物的故事》近期会出版,讲的是人和宠物的关系,书的作者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她小时候遭受过性侵,又是少数族裔女孩,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养宠物对她的治疗非常重要,她也通过这个角度采访了很多人,甚至跑到监狱里采访连环杀手(因为连环杀手童年早期都会有虐待动物的迹象),这是一本很扎实的、引人深思的书,我也非常荣幸,因为翻译它而跻身“译文纪实”系列的译者。

分享嘉宾/小庄

整理/李永博

校对/王心。

未来可期|五个问答助你初步了解Web3.0

我女儿最近问我,你今年写了一系列关于虚拟人、元宇宙、数字藏品(NFT)、数字货币等方面的文章,为什么不再写一篇关于Web3.0的文章呢?这可是最近美国最流行的热词啊。她一直在听别人谈论Web3.0,似乎知道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又似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就反问她,如果我写一篇以Web3.0为主题的文章,你想从我的文章里面知道些什么呢?她给我发来了如下五个问题:

问题1:Web3.0和Web1.0、Web2.0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问题2:Web3.0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兴起?它的兴起和新冠疫情有关系吗?

问题3:Web3.0有什么实际应用吗?

问题4:Web3.0有什么弊端?

问题5:如果之后还有Web4.0,让你预测一下,你会怎么说?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疑问?但我女儿的这五个问题,的确逼着我好好思考,把我对Web3.0散落的理解整理成如下的文字,以求教于澎湃科技“未来可期”专栏的读者诸君。

问题1其实是要回答Web3.0是什么,是快速了解一个概念的起点问题。同时,也要回顾一下从Web1.0到Web3.0的发展历程,即Web3.0的前世今生。

自1989年出现互联网以来,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以“电脑 网页”为特征的Web1.0阶段、“移动手机 平台应用”为特征的Web2.0阶段,现在开始迈入“入口多样 去中心化”为特征的Web3.0阶段。

在Web1.0阶段,互联网上只有少数专业内容创建者,大多数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在美国,Web1.0阶段的代表性公司是网景(Netscape)、雅虎(Yahoo)、美国在线(AOL)等;在中国,则是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Portal Web)。这些综合性网站,主导创作、集成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字和图片以及少量视频。

到了Web2.0阶段,网络在只读的基础上,新增了可写入的特性,即用户可以自主创造内容。美国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公司,是FAGMA(脸书、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公司;而中国的典型应用,是以淘宝、美团、滴滴为代表的服务中介平台,和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内容社交平台。用户既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又是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所谓的UGC--用户生产内容)。

而到了Web3.0阶段,不光是读 写,又增加了一个拥有的概念。强调用户对身份(ID)、内容、数据拥有自主权。为此,Web3.0是以去信任、去中间化和数字资产化为理念,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以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新一代互联网。这个阶段,特别强调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创作的内容和网络数据资产(数据不再归属于少数平台),并将内容变现,获得相应报酬。

小结一下:

Web1.0是信息互联网(静态互联网),所见即所得(只读)。

Web2.0是平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荐即所得(读 写)。

Web3.0是价值互联网(去中心化互联网),所建即所得(读 写 所有权)。

回答完问题1,就可以接着回答问题2,这其实和问题1强相关。当我们搞清楚Web3.0的概念,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何出现,以及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兴起。

一个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多半是之前这个行业发展带来的窘境催生的。当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时候,另一个屠龙少年就会诞生。Web2.0时代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凭借其技术和渠道优势加剧了垄断,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烧钱补贴抢占市场,打败对手取得垄断,是Web2.0阶段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惯用伎俩。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大量数据和商业活动均集中于少量科技巨头的封闭平台,利益分配失衡、平台寡头垄断、个人隐私泄漏、算法霸权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在《大教堂与集市》一书中,作者Eric S. Raymond(软件开源运动的倡导者)将软件开发分为大教堂模型和集市模型。大教堂模式就是Web2.0阶段中自上而下的闭源商业模式,由商业化的集中团队组织开发,用户需要完全信任平台来管理资金和执行服务。集市模式则是 Web3.0阶段中分布式的开源开发范式,用户不再信任人,而是信任技术本身。

至于我女儿关心的Web3.0与新冠疫情的关系,我个人觉得没有必然或因果联系,只是凑巧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并有了一定的关联性。毕竟,Web3.0会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人们的线上生活提供必要的数字基础设施,这在后疫情时代十分必要。特别是当人们线下工作、生活、娱乐的权利被新冠疫情影响时,Web3.0找到了一个机会窗口,提供给用户在线上享受到和线下相同体验的选项。我个人觉得,疫情助推了实物形态向数字虚拟形态发展,从数字迁移向数字原生发展,也变相在促进Web3.0的兴起。

问题3其实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说一千道一万,Web3.0不能只是一个画出来的大饼啊。就像前面说的,如果Web3.0是一个以用户为导向、把数据权利归还给用户、去中心化、价值共创、按贡献分配的新型网络,那么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让用户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网络,而让用户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个超级应用。

就像在回答问题1的时候,我说Web1.0就是新浪、搜狐、网易等;Web2.0就是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浏览过这些网页,用过这些应用啊。

我在一些讨论Web3.0的论坛里,曾看到很多人在转贴一篇《去中心化社会:找寻Web3.0的灵魂》的论文,据说这是一篇可以比肩《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作者是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划时代论文,将带领人类开启虚实融合的大航海世界。说实话,光是读论文概要我都不知所云,更不用说读懂读通原文了。

我这里摘录一小段,看看澎湃科技的读者诸君是否能领会其中深意:

论文阐述了代表不可转移的“灵魂”绑定通证(soulbound tokens,简称SBTs),其代表着“灵魂”的承诺、凭证和“灵魂”的附属物,它可以对实体经济的信任网络进行编码,以构建来源证明和声誉,创建具有可分解、共享权利和权限的新型市场,进而由“灵魂”组建DAO,构成基于丰富和多元生态系统的去中心化社会。

说实话,上述这段“不明觉厉”的论文概述,我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字,但是它们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这也是有些人诟病Web3.0的地方。2021年12月,马斯克(Elon Musk)就发表推文声称:“现阶段Web 3.0并不真实存在,更像是市场营销术语”。推特(Twitter)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也抨击说:“Web 3.0只是风投机构赚钱的概念性工具”。

所以,如果Web3.0只是以宣传为导向,而非产品为导向;只是以投资者为导向,而非用户为导向,是很难成为人类确定奔赴的未来的,只会沦为昙花一现的技术概念。

发展Web3.0,必须跟Web1.0和Web2.0阶段的存量思维说“再见”。就像前两个阶段催生了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微信等应用一样,Web3.0一定要有一大批透过增量思维带动出来的适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的新应用。而这些应用目前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很多。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一个我能看懂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应用。它的英文名称是Pool Together,中文名称可以意译为“去中心化无损失彩票”。之前我们买彩票,赢家少,输家多。而PoolTogether号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失败者的彩票游戏。参与者如果中奖,可以获得较高倍数的奖金;如果未中奖,抽奖结束后,参与者投入资金可以如数退还。

我去看了这个应用的网站,它的宣传就三句话:

1.储蓄更多来获取更高的中奖几率;

2.每天都抽奖;

3.即使你没有中奖,你能保住所有钱!

你一定会问:大家都不亏钱,那么赢家的奖金从哪里来?这的确也是Pool Together网站上位于Q&A的第一个问题:Where does the prize money come from?回答很简单:所有下注的资金,在抽奖期间将会在另外一个DeFi借贷应用中获取利息,奖金从该利息中抽取。整个过程中,平台没有任何抽佣。

我之所以介绍这个应用,是我觉得其意义在于:

1.够简单,一下子就能看清楚,也可以分辨它和非法集资的区别:无中间商赚差价,无非法挪用,全过程智能合约执行。

2.有噱头,突破大家对彩票的传统认知,都愿意去试试。

说完了Web3.0是什么(What),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Why,When),它有哪些应用(How),就该回答问题4了。我能理解我女儿的潜台词,你在前三个问题里面肯定会说这个新兴事物好的方面,那么你也要告诉我,Web3.0有什么缺点吧?它总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不足吧。

1989年3月12日,蒂姆·伯纳斯-李爵士(Sir 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现在每个网站的地址,都是WWW开头,为此,蒂姆被称为“互联网之父”。他曾经在个人网站上发表公开信,提出30岁的互联网需要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进一步走向成熟。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建立一个更好的互联网,未来就不是互联网辜负我们,而是我们辜负了互联网。这是我们从互联网青春期到一个更成熟、更负责任和更包容的未来的旅程。”

在我看来,Web3.0的去中心化事务处理方式,就是蒂姆所说的如何让互联网更负责任和更包容。它的初心是“科技向善”,是解决平台垄断和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的一种尝试,是有效规避“信息茧房”、“二选一”、“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乱象的一种方案,是遏制通过数据垄断所形成的“网络帝国主义”继续扩张的一种力量。然而,这一切都显得“太好了,以至于难以成真”(Too good to be true)。

这也许是它的最大缺点,设计得很完美,但实现难度极大。比如Web3.0要求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提出了挑战。技术公司提出了所谓的“区块链作为服务”(Blockchain as a Service,简称BaaS)方案,可以构成Web 3.0的基础设施。如果这真的可以实现(且不说实现的难度),这恰恰会形成新的中心。往深里看,Web2.0的垄断权力来源于数据,Web3.0的垄断权力将来源于算力,这两者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问题5可以说是最难回答或者最容易回答的。最难处在于通过前四个问题的解释,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看待Web3.0还是雾里看花,并没有一个权威的一锤定音。而最容易回答,则是Web4.0就是纯猜测,分析科学技术的成长范式,判断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Web4.0还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和Web3.0也是并存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就像现在的Web1.0,Web2.0,其实还是和Web3.0 平行存在的。

其次,Web3.0和元宇宙虽然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它们同时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我认为这两者大概率会手牵手一起出场,互相助力。Web3.0的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有:区块链、数字资产、加密货币、NFT、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隐私计算、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户创作内容应用程序(UGC Dapps)等(限于篇幅,关于这些技术如何发展,我将在今后的“未来可期”专栏文章中具体论述),其中的去中心化身份、信用体系建设都与元宇宙高度吻合,可以帮助其生态体系在去中心化平台上进行构建,使用户体验和共创价值的分享达到最优化。

Web3.0暂时还不需要3D、实时渲染、低延时、同步体验、全息投影、运动传感器、空间计算、数字孪生等元宇宙需要的核心技术。不过,如果那些Web3.0赛道上的公司引入上述这些技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实现公司、社区、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物理世界和数字孪生世界的一体化。我想表达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Web3.0和元宇宙,或者其他什么技术路线,都可以通向未来。

第三,如何判断人类进入Web4.0时代的一个标准,也许是时间的分配。当人财物都高度数字化,人类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字世界里。目前,我们还只是把现实世界的东西逐步搬迁到数字世界,做到实虚融合,如果哪一天,我们是通过打造数字世界,并与现实世界相联接,并对现实世界进行再创造,那就是虚实融合。这个时代可能是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胡逸,一个喜欢畅想未来的大数据工作者。“未来可期”是胡逸在澎湃科技开设的独家专栏。)

微博被永久禁言!刘鑫对近70万赔偿款发起募捐并获打赏,江秋莲发声

江秋莲诉刘暖曦案二审宣判后,围绕法院判决的近70万赔偿的讨论仍在发酵中。1月3日,江秋莲在微博发文披露,刘暖曦(曾用名:刘鑫)正对法院判决的赔偿款发起网络募捐,江秋莲申请微博管理员处理和关闭刘鑫的微博账户。刘鑫则通过微博回应募捐称“会公示去向”,称打工挣钱后会全部归还。

1月4日上午,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注意到,刘鑫的微博账号已被永久禁言。江秋莲告诉潇湘晨报记者,接下来她将准备针对自身遭遇网络暴力等内容的网络侵权诉讼。记者就此事联系刘鑫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2022年12月30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秋莲与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青岛中院认为,刘鑫作为侵害风险的引入者和被救助者,未履行对救助者江歌负有的注意、救助、安全保障义务,对江歌遇害存在明显过错,其过错行为与江歌死亡后果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刘鑫应当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赔偿数额显示,除了一审法院判决的赔偿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及案件受理费外,刘鑫需承担二审案件受理费1.076万元。

二审宣判后,12月30日下午,江秋莲发文称:“闺女,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份判决来得太迟了!”配图是她将判决书放到了江歌的墓前。江秋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在该案一审期间公开表示拟捐出赔偿款的初衷没变,等刘鑫履行了法院判决,她打算代表女儿江歌,捐出该案全部赔偿款给公益机构或相关部门,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后续采访中,她披露打算捐款给失学女童。

据报道,1月2日晚,刘鑫通过微博发布个人署名文章回应二审判决,其中提到,对于法院判决赔偿的70万元,“法院既然这样判了,我只能扛。如果有人愿意帮我,我叩谢你们,我会一笔笔记下,希望有机会报答。”该落款为“刘暖曦”的文章显示开通打赏,目前数百人次对该文章进行了现金打赏。目前该文章已无法查看。

1月3日,江秋莲通过个人微博发文提及此事,称刘鑫屡次因违规被微博禁言,目前又再次注册新账户,并通过微博发起赔偿款的募捐,江秋莲申请微博管理员处理,希望关闭刘鑫的微博账号。

3日下午,刘鑫发微博回应称,“这些资助,我会公示去向”,并称“我挣钱以后,会一笔一笔全部还回去”。3日晚,刘鑫再次发微博回应称,上述文章的打赏已经被关闭,总共收到2.56万元。

刘鑫在文中表示:“每一分我都会用于支付法院判的赔款。微博并不能显示每一笔赞赏来自谁,所以请善人们,截图保存你的善款记录,等我还完法院赔款,就一笔笔退回,为此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刘鑫还表示,她将一定公开所有明细、去向,并任何时候接受所有人的质疑和复核。

1月4日上午,潇湘晨报记者注意到,刘鑫的微博被永久禁言。记者联系刘鑫了解后续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应。江秋莲则表示已经注意到刘鑫微博被禁言一事,接下来她将继续收集证据,准备针对自身遭遇网络暴力等内容的网络侵权诉讼。

潇湘晨报记者蒋紫雯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