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将(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

导读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将文章列表:1、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2、春秋大国的道与术3、唐朝在西域的经营和安西四镇的政体结构4、同样3个儿子,都承诺给老

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将文章列表:

王朝霸域怎么刷紫将(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

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

大家好,我是鹏哥,今天给大家推荐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

第一本:《赘婿》 作者:愤怒的香蕉

书评:经典历史权谋大作,讲的是主角穿越后,发现身为入赘婿,于是,在宅门内外,一步步展示智慧和手段,由商海沉浮,到影响时代的故事。主角的隐,忍,狠,更是令人终生难忘,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可以智斗那么多狠戾的官寇,看到惊险处,有如亲临。香蕉的脑洞很大,很多剧情都和历史情节有出入,却能让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

第二本:《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 作者:随波逐流

书评:历史谋略的大作,江哲,字随云,贫寒出身,寒窗十年,终于金榜题名,进入翰林院。但无意间,江哲陷入大雍的储君之争中。面对阴谋诡计,诸多实力斗智斗势。他本想逃离这场卷席整个朝野上下的漩涡,但形势逼人,由不得他逃避。无可奈何,江哲只能随波逐流,投身朝堂争斗,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与身边的人,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谋一份安稳的生存空间。这样一个云淡风轻的书生,却主宰著天下的一统,在乱世,更显得突兀。

第三本:《雪中悍刀行》作者:烽火戏诸侯

书评:主角徐凤年一个不得不放下刀拿起扇子的纨绔子弟,被北凉王徐骁扔进江湖历练三年,体味人生百味。终于,他不得不拿起刀为母亲报仇,捍卫父亲留下的北凉基业。主角潇洒过浪荡过,却又回到原点背负起自己的责任,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伏笔千里,草蛇灰线,因果铺垫,作者的布局与野心是让人服气的。没有把价值观限缩在武力值的敌我强弱之间,与主角立场阵营敌对的不都是坏人,武力值低下的不都是庸人,人格魅力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有热血,有幽默,有人情,有江湖争斗和庙堂谋算,经典权谋大作!

第四本:《道君》 作者:跃千愁

书评:一本披着修仙皮的架空历史权谋文。这主角为魂穿,为了生存一步步走入这云波诡异的时代,在逆境中崛起,于黑暗处行光明之事,一切为了生存,一切为了身边可珍惜之人能好好活下去。本书对主角的设定就是心思缜密、胸有谋略、能屈能伸,特别是越往后看主角擅长谋划布局这个特点越突出,情节设定上也是环环相扣有挖有填符合逻辑,整个文章充满了各种权利的斗争,权谋相争且智商全程在线,对人物的性格刻画非常深入。本书对主角的设定就是心思缜密、胸有谋略、能屈能伸,特别是越往后看主角擅长谋划布局这个特点越突出,情节设定上也是环环相扣有挖有填符合逻辑,整个文章充满了各种权利的斗争,权谋相争且智商全程在线,对人物的性格刻画非常深入。

第五本:《死人经》 作者:冰临神下

书评:死人经以顾氏灭门案始,顾慎为大难不死,开启复仇之路,修炼死人经,踏上争霸之途,最终却放弃皇图霸业,浪迹天涯。当中阴谋算计,层出不穷,堪称处处斗智,步步惊魂,从石堡到西域,从西域到北庭,从北庭到中原;从挣扎求生到争霸天下,从杀手思维到争霸思维,每一步都有阴谋,每一步都是陷阱。这是又一部比肩缺月梧桐的反武侠,各种阴谋权术,黑得像墨的世界,情节诡异、武功诡异、人物诡异、背景疯狂。

第六本:《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书评:三戒大师的代表作品,明穿中数一数二的好书。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主角沈默穿越而来,从破落户开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科举中独中六元,然后进入朝堂斗智斗勇、纵横制霸的故事。科举,党争,施政,改制,书中种种情节别有趣味。成名已久的明朝官场神作,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能够让人多刷的好书之一!官场争斗描写的绝了!强推!

第七本:《大宋的智慧》 作者:孑与2

书评:主角和其学生一起穿越到宋仁宗时期,本来是文官后来阴差阳错成了武将,从此开始南征北战,扭转了北宋后来灭国的命运。但是因为势利强大而受到所有文官和皇帝的忌惮,……故事剧情跌宕起伏,战斗场面十分精彩,代入感十足,让人酣畅淋漓。

第八本:《宰执天下》 作者:cuslaa

书评: 讲述了穿越之后的韩冈,凭借领先千年的智慧与知识积累,在北宋王朝建立医护营,开荒屯粮,收复河套,征战西北,纵横河东,成为北宋宰辅的故事,主角性情坚毅,杀伐决断。金戈铁马,美人倾城,庙堂争斗,诗书风流,历史文该有的这本书都有了,而且考据严谨,文笔流畅,文字精炼简洁,经典之作!

第九本:《庆余年》 作者:猫腻

书评:主角穿越庆国,出世母亲(穿越者)便被皇帝(父亲)杀害,被母亲仆人(失忆机器人)救走。寄生范府,为查母亲死因,十六岁进京,陷入皇帝所设棋局,慢慢从棋子成长为博弈者,见证庆国数十年风和雨。整本书充满了活泼的亮调。然而故事毕竟发生在一个王朝,主角的成长少不了各种阴谋诡计,权斗的描写,感情描写也相当出彩,猫腻的文笔,那是极好的。

第十本:《琅琊榜》 作者:海宴

书评:讲述了琅琊榜首,麒麟才子梅长苏以自己的病弱之身与朝廷的强大势力作斗争,一步步扳倒奸臣,为赤焰军平反的故事。小说营造了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通过主人公梅长苏的视角书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权谋之斗。宫廷内外,无数的谜团交织在刀光血影中,明枪暗箭中带出一段段离奇的故事,而“麒麟才子”梅长苏肩负着无数的冤魂和血泪,毅然行走于雪冤之路,巧妙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步步为营的精彩暗战。此文文笔佳,情节紧凑烧脑,环环紧扣,绝对的好书!

十大顶级权谋小说,勾心斗角步步惊心,老书虫也爱不释手!

想看其他类型的书单推荐,可以点击上方头像,关注鹏哥推文,十多年书龄,每天推荐好看的小说,让你从此告别书荒!

春秋大国的道与术

作者:刘 勋

王道和霸道是中华古典政治传统中的一对关键词。简单说,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的西周王朝是1.0版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基于分封制的王道政治。从秦汉王朝到清王朝是2.0版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基于郡县制的王道政治。在1.0版到2.0版的王道政治之间,有一段大约五百年的过渡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其中,在前半段的春秋时代,它的政治形态就是霸道政治,我们所熟知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时代。

这本《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主要讲述的就是春秋前期霸道政治建立的过程。简单说,西周灭亡后,周王管控的国际旧秩序崩溃了,从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当时天下由十几个主要诸侯国、一百多个小诸侯国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一统天下的经济军事实力。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还无法想象战国七雄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他们当时想要的,是一种以继续和平共处为基调的国际新秩序。在这种新国际秩序下面,各国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一方面能够继续享受以前由周王室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当然,各国也愿意接受维护这个秩序所必须的管控和费用,这就是由霸主管控的国际新秩序。霸主为维护这种国际新秩序而进行的政治实践,就是霸道政治。

在《称霸》的最后一部分,我根据齐桓晋文霸业的史实,总结了春秋霸主的“道”——霸道,和“术”——霸政。我们先来说说霸道。

我们知道,古代家族里的兄弟按照伯、仲、叔、季来排行,伯是长兄,也就是大哥。一般认为,“霸”是“伯”的通假字,“霸道”也就是“伯道”,或者说就是“大哥之道”。实际上,春秋时期霸主的正式称谓是“侯伯”,也就是“诸侯大哥”。

霸道,就是霸主管控国际秩序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作伯”“怀仁”“行义”“求同”四项。

“作伯”,就是霸主要做让老父(周王)安心、让诸弟(诸侯)归心的好大哥。一方面,诸侯君主要行霸道,自然要有“当大哥”的志向,也就是不满足于“独善其国”,而是想要“兼济天下”,担负起原来由周王室承担的国际责任,提供原来由周王室提供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诸侯君主要行霸道,还要有“尊老父”的智慧,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不具备当年周武王那种足以改朝换代的大功大德,要克制住自己想要取代周王的欲望,至少在表面上要继续尊崇周王,继续谨守诸侯的名分和礼制。

“怀仁”,就是霸主要在国际大家庭中关爱诸侯,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各种霸政措施来捍卫同盟诸侯国的利益,增进各国民众的福祉。比如说,首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主持诸侯盟会,北伐山戎,南征楚蛮,平定鲁国内乱,拯救卫、邢、杞3国,做了很多关爱诸侯的实事,因此得到中原诸侯的拥戴和感念。因此,从来不轻易以仁德称赞他人的孔子,会大力赞扬齐桓霸业实际操盘手管仲的仁德,充满感情地说:“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不是靠的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行义”,就是霸主要在国际大家庭中主持正义,具体说来就是要制定和执行一套带有“国际法”性质的国际公约,维护华夏地区国际秩序的和平稳定。需要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公约里的规定都是根据春秋时期的现实状况制定的,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妥协性。比如说,齐桓公倡导各诸侯国共同遵守的“葵丘公约”,第一条是:“君主不要换掉已经树立为继承人的儿子”。这项规定所针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废立继承人最容易引发内乱,从而危及国际秩序稳定,这就是它的针对性。不过,这项规定并不追究这个儿子是不是嫡长子,这个儿子立为继承人的过程是不是符合周礼,这就给各国高层留下了足够的操作空间,这就是它的妥协性。

“求同”,就是霸主在管控国际秩序时要坚持多边主义、求同存异,“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由于霸主国没有西周时期的周王室那样足以碾压任何诸侯的硬实力,因此它也没有周王室那样直接号令诸侯的权威。大哥毕竟只是大哥,不是父亲。所以,当霸主国需要实施外交和军事行动之前,他总是要召集各国代表开会进行商议,得到各国代表的支持,通过歃血盟誓来确认会议达成的共识,然后在共识的基础上率领诸侯一起开展联合行动。

霸政,就是霸主管控国际秩序要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尊王、攘夷、主会、平乱、救患、讨罪、裁决、立约八项。

“尊王”是处理周王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就是霸主率领同盟诸侯,继续尊奉周王担任天下名义上的共主,继续尊崇周王室制定的礼制。

“攘夷”是处理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关系,就是霸主独自或率领同盟诸侯,抵御蛮夷戎狄的入侵,或是主动讨伐蛮夷戎狄,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主会”是指霸主召集诸侯开会,来商议重大国际议题、调解国际国内争端、制定联合行动方案,会后一般会举行盟誓仪式来发布“联合宣言”,在开会期间还可能举行大阅兵、“国际法庭”审判等活动。

“平乱”是指霸主运用外交甚至军事手段,强力干预局势失控的诸侯国的内政,以求平息政治动乱,恢复政权稳定。

“救患”是指霸主独自或率领同盟诸侯,救助遭受自然灾害或蛮夷伤害的诸侯国。

“讨罪”是指霸主独自或率领同盟诸侯,对某个同盟国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进行惩罚。

“裁决”是指霸主承担起类似于“国际法官”的责任,对同盟诸侯提交的国内或国际争端进行审判或仲裁。

“立约”是指霸主在处置具体国际事务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以国际公约的形式,确立同盟诸侯都要遵守的一系列国家行为准则和国际关系准则。

晋文公称霸以后,晋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一直都是中原霸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霸主晋国逐渐忘记了齐桓晋文霸业“作伯”“怀仁”“行义”“求和”的初心,对诸侯的索取和驱使越来越多,而对诸侯的关怀和服务越来越少,态度也变得越来越骄横和粗暴。到春秋晚期时,晋国霸业主要依靠他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维持,已经很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霸权主义”“横行霸道”,而与齐桓晋文当年“以德服人”的称霸理念相差很远了。

所以,当中国人谈论霸道的时候,我们本来谈论的是春秋时期一种以“担当诸侯好大哥”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理念,它在春秋前期形成,本来是仅次于王道的、褒义的概念,在春秋后期逐渐变异并最终消亡。(刘 勋)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唐朝在西域的经营和安西四镇的政体结构

《唐朝的西域、西域的唐朝》系列第一篇,从对东、西突厥的不同战略讲起,解析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和安西四镇的政体结构!文章很长,看着得有点耐心!

西域是所有中原王朝君主的梦想,随着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历史时期对西域的定义均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西域”最早指周朝西部诸地。

到了汉朝,“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地区,而广义上则包含了亚洲中、西部等广大的地区。

清代“西域”的范畴,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也在其中。

对于长期承受北方游牧边患的中原王朝来说,控制西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商业目的。

作为从始至终,都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历代王朝,内向型的经济结构对外向型的商业文化多有抵触。

因此,所谓“丝绸之路”,从未成为各王朝的发展战略。

甚至,这一词汇,也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近代首先提出的。

但所有强盛的中原王朝,都不约而同的将西向拓展,并当做帝国最主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究其原因,无不是将控制西部游牧部落,作为解决北方边患问题的答案。

“北方的问题,从西部解决”,通过打断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的联动,来割裂、孤立北方的游牧势力,进而消弭、瓦解其威胁。

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根本诉求,源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利益。

这一点,在染指西域的汉、唐、清三代,对西域各部族轻徭薄役的政策均可见一斑。

此三个王朝时期,北方均有一个庞然大物存在,分别是匈奴、突厥和蒙古。当然了,这三个大家伙之间,草原上也从来不缺乏强悍的存在,例如,鲜卑和柔然。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大帝派霍去病出陇右西击匈奴,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从此“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就成了中国梦最早的范本。

泰山压顶般的突厥汗国

一、突厥之盛

公元六世纪中叶,原来臣服于柔然的突厥部落,遽然从兴起于金山(阿尔泰山)之南崛起。

546年(南北朝时期),灭高车尽降其部众;

551年,西魏长乐公主远嫁突厥;

552年,破柔然;

553年,联合西魏再破柔然;

555年,降服高昌;

最后的柔然可汗逃奔西魏,但在突厥军队的压力下,西魏将柔然邓叔子及王室随从3000余人交出,全部被突厥斩杀于长安青门(东南门)之外,一度强盛无匹的柔然汗国轰然倒塌。

柔然汗国疆域图

灭亡柔然汗国后,突厥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域。567年,突厥又联手萨珊波斯灭嚈哒(中亚国名,亦称“白匈奴”)。

至此,一个东起辽河上游,西至咸海,南自帕米尔山区,北抵贝加尔湖的庞大草原霸主登场。突厥也成了续匈奴之后,亚洲游牧世界版图中,第二个顶级大帝国。

当时,整个亚洲东部所有的政治势力,不论是游牧的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还是黄河流域的北齐、北周,均在突厥骑兵的圆月弯刀下股栗。

“周人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缎,突厥在长安者,衣锦食肉,常以千数。齐人亦畏其为寇,争厚赂之”。

以至于,突厥佗钵可汗狂傲的说道:“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隋朝定鼎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支持西部突厥势力自立。

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西突厥以达头可汗为首,开始与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兵戎相见。

可惜,隋朝二世而斩。隋末天下动乱期间,“时中国人避乱者多入突厥,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中原各割据势力也不得不突厥为援,617年(隋义宁元年),突厥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封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后为“解事天子”);

封占据榆林的郭子和为“平杨天子”。

其他势力中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均先后称臣于突厥,定鼎唐朝的李渊也不例外。

二、压在唐朝头顶上的“大石头”

唐初武德(618年—626年)时期,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南下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四年(621年),攻雁门、并州;

五年(622年),攻忻州、攻并州,抄掠汾、潞、原、灵等州;

六年(623年),骚扰定、匡、原、朔等州,兼袭渭、豳二州,攻取马邑;

七年(624年),攻原、朔、陇州、并州;

八年(625年),袭灵、州、潞、沁四州;

九年(626年),攻原、灵、凉、泾、会四州。七月,颉利可汗自领十万人马袭武功,京师为之戒严。

李世民被迫在渭水河边,斩杀白马为盟,史称“渭水之盟”。

渭水岸边斩白马为盟

东突厥兵峰所向,逼得唐庭上下寝食不安,以至出现了迁都避祸之议。

“突厥多次入寇,是因为这里有府库及好女子。如果我们离开长安,那好战之心就会停止。”

唐高祖心动之下,也曾派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邓一带巡察,做迁都的事前准备。

所幸,李世民站出来坚决反对:“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

由此可见,唐朝初期首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唯一的问题,便是头顶上,这块叫东突厥的大石头。

解决不了东突厥的问题,什么王朝霸业,彪炳千秋,还是洗洗睡了吧!

东突厥与西突厥

东突厥已经把唐朝压得喘不过气来了,那同宗同源的西突厥在干嘛呢?

也算唐朝运气好,隋文帝“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不但让隋朝缓了口气,也惠及了唐朝。

虽然当时唐朝西部边境也不太平,但主要是吐谷浑、党项之类的龙套选手在折腾,西突厥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西方。

如果,东西突厥从西、北两个方向一起施压,李世民就是再英明神武也扛不住。

583年,东、西突厥分裂后,西突厥与萨珊波斯以乌浒水(今阿姆河)为界。

在从583年到620年的接40年时间里,西突厥一直在和东罗马帝国联手,向波斯帝国进攻。

到统叶护可汗(约615~627)时期,西突厥达到了政治的巅峰,其疆域东至金山(阿尔泰山),西南抵末禄河(今阿富汗木耳加布河)上游与波斯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尔河流域。

《旧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统叶护可汗时,“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受制于西域的地形地貌特点,西突厥对被征服的西域绿洲地区,实行的也是一种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的占领统治,主要目的在于攫取经济利益。

三、雷霆乍惊的东突厥之战。

渭水会盟三年后,唐朝在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加持下,国力急速拉升。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李世民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灾泥潭不能自拔之机,联合不甘于臣服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诸部,发动了推翻草原霸主的绝对反击战。

十万唐军分兵六路,李靖、李勣(徐世勣)、尉迟敬德、李道宗、柴绍、薛万彻、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苏定方、张公瑾,悉数上阵。

从唐军堪称奢华的配置上看,除陈国公侯君集留守长安外,唐朝名将几乎倾巢而出。压上了全部筹码的李世民,同时也赌上了唐朝的国运。

李世民没看走眼,军神李靖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献俘阙下,东突厥汗国一战而亡。

东突厥汗国的脆亡,震惊了整个亚洲游牧世界。曾臣服于东突厥的各部势力,纷纷质子长安表示驯服。

贞观四年(629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名号一直保持到了玄宗天宝年间。

唐朝击垮了东突厥,只能算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身在西域的西突厥依旧强大。跟摧枯拉朽似的东突厥之战不同,唐朝向西域的拓展,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河西四郡是西域的脐带

三、步步为营的西域拓展。

相比于雷霆乍惊,毕其功于一役的东突厥之战,唐朝建立西域统治的过程,堪称步步为营,结合政治、军事两手的组合拳。

贞观四年(630),唐军灭北突厥,置西伊州。贞观六年,去“西”字,称伊州(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讨焉耆国(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因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显庆二年(657年),平阿史那·贺鲁。

同年,诛龟兹大将羯猎颠及其部党,置龟兹都督府。

次年(658年)五月,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从唐朝27年间,逐次向西推进的步骤上,明显可以看出,由东向西、先北后南的大战略。

北疆三州是西域战略的支撑点

以河西走廊的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瓜州(今锁阳城遗址)、沙州(今敦煌)为前进基地和联络线。

以天山北麓,西、伊、庭三州为核心区控制,作为河西走廊西部门户的屏障。

而以天山南簏的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组成的安西四镇,则是唐朝在西域的影响辐射区。

三者间的层级关系及其明确,出河西走廊后,先拿下伊、西、庭三州,首置安西都护府,并留兵镇守。

稳定了北疆防御后,再向西南拓展。以设置安西四镇的方式,分片镇抚葱岭以东的南疆沙漠绿洲地区,瓦解西突厥在这里的传统控制,进而达到经营整个西域的目的。

西域战略的节点

五、唐朝在管控西域上的三个层级。

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唐朝对西域的管控,始终都是防御性的。

以南疆为战略缓冲区,保证北疆的安全;再以控制北疆,保证河西诸郡的安全;避免在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遭受挤压。

因此,唐朝在西域的行政体制上,设置了明显的三层级管控机制。

第一层级是伊、西、庭三州的州县制,这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发起点和基本盘。

唐朝最初几任安西都护中,至少有两人明确带有“使持节(督)西伊庭三州诸军事”的职衔。这说明,伊、西、庭三州的管理,是一种行政分职、军事合一的体制。

安西都护府迁龟兹后,又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管理在阿史那·贺鲁部落属地设置的羁縻州府。

即便开元年间,设北庭节度使,管辖瀚海军(新疆吉木萨尔县)、天山军(新疆吐鲁番市)和伊吾军(新疆巴里坤县西北),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万。但三州的军事管理依旧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因北庭节度与安西都护分职而拆散。

第二层是安西四镇的羁縻制。

就像唐朝君主身兼皇帝和天可汗两个头衔一样,西域羁縻制度下的各部落首领,既是酋长、小邦国王又是唐朝官吏。

基于这一特点,唐朝的西域羁縻州,首要任务是维稳。

各羁縻州均在唐朝律令下运转,矛盾由上级管理机构协调,使其不至互相离散、攻杀。

其次,各羁縻州府均指定由某地边州都督或都护统领。

但羁縻州府内部所设置的都督、刺史、司马、参将等职官,均由各部落首领担任,且均世袭罔替。

因此有学者认为,安西四镇是介于道(府)、州、县管理体系和小邦国王间的结合部和过渡形式,是“胡汉并存”统治方式的具体表现。

不同于伊、西、庭三州,唐军分次驻军守备,安西四镇并无唐军驻守。作为唐朝“上镇”的管理层级,一般来说只有五百人的军队定额,并有镇有将一人,镇副二人,仓曹、兵曹参军事各一人。

这点唐军数量,相较于四镇庞大的管理区域,还不如说是警察。能把驻镇管好就不错了,其他区域根本鞭长莫及。

安西四镇的职能只能是“镇”、“抚”结合。

以“镇”的形式,向周围诸绿洲王国、部族势力宣誓大唐的管理存在,以“抚”的形式联系各周边势力,当有军事行动出现,尚需借助征召当地部落兵将来进行征讨。

可如果当地部落与入侵者结盟,安西四镇马上便将岌岌可危,这就是唐初四镇屡废屡建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是四镇以外的其他羁縻府州和势力范围。

这些地方连将镇也没有,和唐朝的联系仅限于朝贡、册封关系,算是纯纯粹粹的羁縻州。

这些散落于各地的羁縻州府,名称来源于部落名或部落所在地名,生活自行其是,首领子承父业,对唐朝能有多忠诚自然可以想见。

对于这种关系,白寿彝先生一语中的写道:唐朝对他们“虽不能尽保护的责任,但如对唐有所妨害,或‘无藩臣礼’时,安西都护府是会代表唐政府执行讨伐责任的。”

如果觉得白先生说的不够直接,其实更直白的说法是,唐朝更在意的是羁縻州所在的势力,不要倒向地方。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唐朝不想管,也管不了。

从上述分析可知,安西四镇在唐朝西域管理结构中,明显的承上启下位置。

作为唐朝,在西域辐射区的战略支撑点,四镇由于驻军太少,根本无法胜任大规模的作战,必须依赖后方基地的支援。

但就算四镇受到攻击,乃至被对手拔除,也不至伤到唐朝的筋骨,只要安西都护府有能力调兵打击,很快就能复置。

因此,初唐时期出现了,四镇在唐、蕃间反复易手的局面。

综上所述,安西四镇与北疆三州的结构关系,是解读唐朝西域政策的基本点。

弄清楚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可以来解析,吐蕃染指西域的路线,以及安西四镇弃与置等问题了。

同样3个儿子,都承诺给老二皇位,为何朱棣无事李渊却被迫退位?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因为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存在,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属于是垫底存在。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虽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也可以说是王朝二代皇帝,并且颇有一番作为,是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

这两位皇帝既不是同一朝代,而且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二代皇帝,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般也让人联系不到。

但是仔细翻阅史书,对比一番,会发现这两位皇帝其实还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他们都是在登上大宝之前,有着3个儿子为自己打天下立下大功,他们还都喜欢给功劳最大的嫡次子画大饼,许诺太子之位给他们,让其将来继承皇位,结果都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想让嫡次子继承皇位。

不过不同的是唐高祖李渊给嫡次子李世民画大饼,画着画着就翻车了,来了一场玄武门之变,自己被迫禅位于李世民。

明成祖朱棣虽然给嫡次子朱高煦也画过大饼,而且还讨厌嫡长子朱高炽,但最后还是传位于嫡长子朱高炽,并没有传位给朱高煦,也没有翻车。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番。

一、同样有大功劳,李世民可谓是开国第一功臣,朱高煦虽然功劳大,但功劳和心机远不如李世民。

在这里先说一下,虽然李渊有22个儿子,但是在唐朝建立之前只有5个儿子,其中第3子李玄霸早逝,第5子李智云在李渊起兵以后,被押往长安杀死,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3个嫡子在打天下过程中立下功劳,其他儿子则都是在开国以后陆续出生。

朱棣的子嗣更是简单,只有三个嫡子。还有一个庶子,还是幼殇。登基以后,应该是因为身体原因,再没有诞生子嗣。

李世民的功绩,在历朝历代的二代皇帝之中可谓无出其右者。像汉太宗刘恒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个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在王朝开国的时候,都还年幼,并没有建功立业。

而李世民是直接参与了唐朝的开国,而且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所以唐朝开国以后,李渊定下的开国功臣名单也就是太原元谋功臣名单之中,李世民排名第一。

纵观历朝历代,唐朝的开国可谓是相当之快,从公元617年起兵,到公元618年便是开国立朝。

之所以如此迅速开国,是因为李渊并没有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只是占据了关中和河东一带,并没有统一全国,便是建立唐朝。

在之后消灭各方割据势力,也大多是由李世民带兵东征西讨,他的功劳是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封无可封的地位,李渊特意为他设立“天策上将”官职,可以“许自置官属”,这点几乎可以跟太子的东宫相比,也是如同一个小朝廷一般。

正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所以李渊还对李世民画过大饼,在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杨文干造反,李渊大怒,派李世民去平乱。

临行前李渊对李世民承诺道:“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

结果是李世民率兵出征,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就被属下杀死。李渊事后并没有兑现承诺,也没有废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只是责怪兄弟不睦,并且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于是各打二十板。

当然李世民在登基以后,为了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在纂修《高祖实录》时,将自己的功劳进一步夸大,将李渊说成是坐享其成,几乎是一无是处。

所以李渊承诺立他为太子的记载,不一定就是真的。

不过不论怎么说,即使李世民有夸大自己功绩的不光彩行为,但是他的功绩的确很大,是唐朝当之无愧的开国第一功臣,有着这样的大功劳,李渊给他画大饼,承诺立他为太子,也有可能是真的。

再来说说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

首先从战功上来说,朱高煦是无法比拟李世民的,毕竟他经历的不是开国,而是靖难。

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大明帝国内部的一场局部叛乱,结果是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比之王朝开国是远远不如的。

毕竟朱棣以燕地起兵,大战四年虽多有胜利,但并没有扩大战果,也没有一路攻城略地,将北方全部拿下,而是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后来还是出奇招,采取斩首行动,一路南下攻破南京,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己利用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身份,登基为帝,顺势掌控了全国。

再具体来说,靖难之役的范围也就是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连北方全境都没有波及到。而大一统王朝的开国,范围可是全国性的。

当然朱高煦的功劳还是不小的,屡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所以在朱棣对战盛庸失败以后,欲且议和北还之时,这时候朱高煦带兵赶来,使得他很高兴,于是半是高兴半是画大饼一般,对朱高煦是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好好干,世子身体不行,以后还是得你继承我的事业。

不过朱高煦虽然屡立战功,但是他的功劳并非靖难第一,靖难第一功臣是丘福。

以此来看,朱高煦是远远不如李世民。

再从谋略上来说,李世民是有勇有谋,拉拢得了武将,也笼络得了文臣,可谓是文武双全。

朱高煦则是有勇无谋,空有夺位的勇气,但是没有夺位的智商,而且还愚蠢得厉害。

像他经常以唐太宗自比,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

唐太宗干的是什么事?

唐太宗是上弑兄太子李建成,下杀弟齐王李元吉,还逼迫父亲唐高祖退位。

正好朱高煦也是嫡次子,也是上有哥哥太子朱高炽,下有弟弟赵王朱高燧。

光凭这一点,朱棣知道了也是会寝食难安,哪里有人会这样愚蠢地显摆自己的野心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这样的政治智商,简直是愚蠢到家。所以在永乐十四年,拒绝就藩还各种作的朱高煦,被父亲朱棣给收拾了,是“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

仁厚的朱高炽也知道父亲不是真想严惩弟弟朱高煦,所以“涕泣力救”,最后是朱棣削了朱高煦两护卫的兵权,将其徙封乐安州,朱高煦经过这么一收拾才肯就藩,但是在封地也是不老实,多次明目张胆的兴风作浪。

就这样的政治智商,也难怪后来斗不过自己的大侄子明宣宗朱瞻基,效仿父亲朱棣造反,结果是轻轻松松地被击败,最终于囚禁之中被杀。

可以说虽然同样是嫡次子,同样战功赫赫,但是朱高煦和李世民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他起码差李世民两个档次。

二、论治国驭下之道,唐高祖李渊不如明成祖朱棣。

李世民之所以可以成功,遇到父亲李渊这个对手,也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李渊之所以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垫底,有着三个原因:一是玄武门之变被儿子李世民逼得禅位。二是李世民登基以后,纂修的史书将李渊写的一无是处。

三是李渊不同于朱棣那般是马上皇帝,也不像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那般,有着很强的军事才能,他更多的是统筹全局,使得他的才能不明显,反而使得嫡次子李世民的文武双全得到充分发挥,更使得李世民很容易将他写的一无是处。

李渊毕竟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其实他是一个很腹黑的人。

李世民为什么被逼得孤注一掷地发动玄武门之变?

背后就是李渊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手,来打压李世民这个开国第一功臣,事实证明李渊做得很成功,自己当了老好人,还差点逼死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若是去掉这个心腹之患以后,李渊对于朝廷的控制将达到巅峰,再稳打稳扎的发展几年,到时候可就不是现在这个评价。

可惜的是李渊只是差点成功,低估儿子李世民的果断和心狠手辣,没想到被逼到绝境,几乎被架空的李世民,竟然绝地反击,以弱小的兵力,竟然在玄武门一带,完成反杀,并且还敢派杀气腾腾的尉迟恭威胁自己,如果不交权就杀,使得自己阴沟里翻了船。

可以说李渊这个深谙厚黑之道的皇帝,其实并不简单,算计很深的,对于儿子李世民这个威胁到自己权力的开国第一功臣,也是可以下狠手,只不过他是功败垂成,只能憋屈的退位成为无权的太上皇。

相比之下,李渊其实还不如朱棣,因为朱棣足够狠,而且还是马上皇帝,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对于军队,对于朝廷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使真出现李世民式的儿子,也不会给其成长空间,因为朱棣本身自己就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还经常是自己亲自上阵,这种情况下,根本不会出现嫡次子成为开国第一功臣的事情,更何况朱高煦还没有李世民那样的才能。

李世民为什么玄武门之变以后可以逼迫李渊禅位于自己,并且彻底坐稳皇位,有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他是开国第一功臣,支持他的文臣武将很多,他在军队的威信也很高,所以可以坐稳皇位,并且彻底架空李渊这个开国皇帝。

如果换成朱棣是开国皇帝,经常自己御驾亲征,李世民没那么大功劳,笼络不了那么多人心,根本对朱棣造成不了威胁,朱棣想收拾他轻而易举。

而且朱棣比之李渊更会用人,纵观武德一朝,李渊对于军事上的任用,主要集中在自己三个儿子身上,开国之前是,开国以后也是,后来李世民功劳太大,已经是尾大不掉了,也是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取而代之来打压,让这二人取代李世民,负责领兵作战。

虽然也有其他名将,但李渊或许是不放心,或许是认为不足以独当一面,并没有让他们担任过重要战役的军事统帅,直到李世民登基以后的贞观年间,才是名将辈出,不再是主要以皇族之人为军事统帅。

反观朱棣就不一样了,他起兵以后,以世子朱高炽留守,以嫡次子朱高煦跟随自己领兵作战,同时身边还有着一批优秀将领,诸如丘福、张玉、朱能、陈亨等,都在靖难之役中独当一面,起到大作用。

即使后来的靖难第一功臣丘福北伐失败,朱棣也可以自己御驾亲征,从而有了五征蒙古。不像李渊,一个劲地用嫡次子李世民,使得李世民是功高震主,等到想制衡他了,不让他领兵作战了,也找不到合适人选,自己也不能御驾亲征,只能以其他儿子来制衡。

而且朱棣这个人不同于李渊的厚黑,他虽然喜欢嫡次子朱高煦,认为这个儿子更像自己,讨厌肥胖的嫡长子朱高炽,并且屡屡打压朱高炽,甚至纵容朱高煦陷害哥哥朱高炽。

但是从理智上出发,他依旧是选了嫡长子朱高炽为继承人,因为朱高炽适合治国,而且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反观朱高煦,不只是自己不行,是有勇无谋,自己儿子更是不行。

朱棣在立朱高炽为太子以后,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让他赶紧去就藩,这样也是避免不甘心的朱高煦留在京城图谋不轨。

虽然后来朱高煦仗着父亲的宠爱,还有靖难时的功劳,拒绝就藩,并且是胡作非为,但是做得太过分以后,朱棣是直接将其废为庶人,使其一下子老实起来,赶紧去就藩。

朱棣可没有装老好人,任由他胡作非为,让太子朱高炽与其斗,助长其野心。

反观李渊一个劲地用儿子李世民,使其功高震主,自己给他画了大饼也不实现,明明确定传位太子李建成,却不替李建成扫清障碍,没有安置好李世民。

反而是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去与秦王李世民去斗,想借他们的手除掉李世民,自己反倒厚黑的当起表面上犹豫不决的老好人,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是什么都要当,什么好名声都想要,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得到,结果是翻了车,还毁了一世英名。

可以说自比唐太宗的朱高煦,只是没脑子的一介武夫罢了,并且遇到的是雄才大略地明成祖朱棣,在父亲面前根本做不到李世民那般。

而英明神武的李世民,遇到的是厚黑,并且聪明过头的唐高祖李渊,最终是孤注一掷,完成了绝地反杀,将厚黑的父亲拉下皇位,成就了自己的千秋霸业。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