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辨别食物味道(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2020蚂蚁庄园答案大全)
蝴蝶辨别食物味道文章列表:
- 1、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2020蚂蚁庄园答案大全
- 2、老一辈人曾用过的老物品,认出两个正常,都能认出证明你老了
- 3、云游中国 丨顺德味道真系正睇完你就知
- 4、音变构词的运用:古代名篇中的这几个字,该读什么音
- 5、如果我们将10个蛹切开,并混合全部液体,还有可能发育出蝴蝶吗?
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2020蚂蚁庄园答案大全
今天支付宝蚂蚁庄园2020年10月12日课堂的答案是什么呢?蚂蚁庄园庄园小课堂2020年10月12日问题是:蝴蝶辨别食物味道,用的是哪个身体部位?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丹顶鹤的丹顶指的是什么?
今天的蚂蚁庄园小课堂问题有3个,下面一起来看看正确答案吧。
2020年蚂蚁庄园10月12日小课堂答案
1、蝴蝶辨别食物味道,用的是哪个身体部位?
脚
一般动物都是用嘴来判断食物的滋味,然而蝴蝶的味觉器官却长在脚(足部下节体) 上。它比人的要灵敏2000倍,不仅能尝出甜味,还能识别出咸味和苦味。和蝴蝶一样,蜜蜂的味觉器官也长在脚上。
2、古代时彩色衣服主要靠什么来染色的?
植物染料
古人们很早就能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了,古代用于纺织品着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矿物颜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为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另外还有动物染料和地衣染料。
3、丹顶鹤的丹顶指的是什么?
没羽毛的红色头皮
丹顶鹤正是因为头顶那块鲜红色的斑记而得名的。丹顶鹤头上的红色区域,其实是一块硬硬的皮肤,上面没有羽毛,简单说就是谢顶了,头皮下有很多血管,所以呈现红色。丹顶鹤和鹤顶红是完全没关系两种事物。
来源:中国小康网
老一辈人曾用过的老物品,认出两个正常,都能认出证明你老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它流行的象征性的产物,下面这些物件,一般年龄大一点都应该很熟悉吧!
煤油灯(洋灯)马灯的灯头,可转动齿轮灯焰调大调小,上面煤油灯中段固定及调整灯芯的灯口,上面带条型口子的叫马口,再上面放灯罩。上面是玻璃罩子,下面连着油葫子,(洋灯油葫子是玻璃的,马灯油葫子是铁皮的)这灯当时三,四十年代由美国的美孚公司引入,所以当时它的正名是叫它“美孚灯”。
那个石磙子,标准名称:碌碡。 在打谷场上,碾压谷穗,起到脱粒的作用。还有一种一头大,一头小的。专门用来打场。因为可以跑圈! 有句俗话,打场磙子,专压里圈!
上面提到喷雾器,当时有两种,一种是干粉式,喷粉剂农药,另一种是灌水的,喷当时如Ⅰ059,3911等水溶农药的。
收音机 一代人的记忆,在七八十年代,收音机是很多老年人丰富业余生活的好工具,那个年代的广播也是定时定点播放的 。
那煤油灯在农村到70年代还在用呢!那时候经常停电。每次停电我们都会把煤油灯拿出来用。
石板石笔,六七十年代更盛行,那种石板奶奶给我买过一个 用了不多久就掉在地上打破了。
奶鸭子,安上奶嘴给婴儿喂奶用的奶瓶子,这个可不是普通的玻璃瓶子。也奇怪那个年代的奶瓶子真的是很有特点。
讲义家 那个年代讲义夹一般是老师用得比较多,用来夹活页纸张的,
有机玻璃纽扣浅黄色 扣子在童年对于大人来说是做衣服用的,对于小孩子来说它是玩具,一个衣服扣子能很久。这种有机玻璃纽扣相互的揉搓还有香香的味道。
缝纫机上油葫芦,看到油葫芦就想起了老家的缝纫机来,说起缝纫机需要定期保养上油的,就会用到油葫芦。
蘸墨水书写的蘸笔,早期的钢笔是没有笔囊的,就是蘸一次墨水写一些字,然后再蘸一次墨水,如此反复。
经典发卡,你的童年是否还记得或者曾经戴过呢
一字发夹,造型简单,价格实惠,所以也是我们童年能用得起的发夹了。都用过说明自己不年轻了。钢丝夹到现在扎头发还会用上呢
头绫子 这个玩意是化纤制品,小时候头上扎小辫用这头绫子一扎,那可是老漂亮了。女孩子最爱
七八十年代的发卡,能用上这样的一对发夹,都会很珍惜的。满满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
这个蝴蝶发夹和这个九连环的发夹,小时候喜欢的不行。不过在那个年代来说,这个可是挺奢侈的了,家里一直没舍得给我买。
鸵鸟钢笔水,一代人的回忆,相信很多人都用过鸵鸟钢笔水写过字。70后,都用过,很亲切。
军铝壶 一般人都搞不到的,只有当兵回来的才会有的,这个可是老辈人的回忆了,那时候挎着铝军壶觉得十分高兴。
篦子梳 童年无法忘怀的物件,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会用到篦子给我梳头发,刮头发上的虱子和虮子。
八十年代,老式雪花膏,包装很具有年代感,都是当年的明星作为包装封面。一个时代美好的回忆
七十年代的老卫生纸,搞不懂为什么那个年代是有颜色的呢,而不是纸的原色呢。
蜡纸不陌生,我们上学那会,考试需要自己印卷子,印卷子就需要刻板,那么就需要手工在蜡纸上把要考试的内容刻在上面。用什么刻字呢看下面
在蜡纸上刻字就会用到铁笔和这个黄色的刻板。刻字的时候,一定要把刻板平整的放在桌子上,然后把蜡纸铺在上面铺平,用铁笔一笔一划的写好,当年老师不愿刻字了,就找写字写的好的同学刻字。
考试前去办公室垃圾堆翻废弃的蜡纸,有没有干过!考卷上的油墨味,你还记得吗?看到这张图片我就想起来油墨的味道......
我们老家墙上有个年画 盗仙草 是白青抢灵芝的最喜欢那时的年画。浓浓的年味,过年时一家人欢天喜地贴年画的场景。满满的回忆,一晃40多年了
双喜字搪瓷缸子,看到这些东西感觉是那么亲切,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
麻纸,亚麻做成的,老家糊墙,糊窗户,冬天糊,夏天撕开。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用来写毛笔字。麻头纸,平常我们那里用来糊窗户,裱扬尘顶。正月十五玩龙灯,,用来制作“龙鳞”。 这种纸的特点之一是弹性强。
蒲扇,哪家娃娃调皮捣蛋,屁股上打上几下
电灯拉绳式开关,最怕的就是力气用大了把绳子拉断了,特别是黑天那就会很麻烦了。
每家必备的火柴,还记得童年用火柴皮玩游戏吗?岁月是把杀猪刀。满满的回忆!!!
7080年代缝衣针,包装简单明了,但是却是货真价实。
金属钥匙挂 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年轻人比较喜欢扎在裤腰带上。然后挂上一串钥匙,满满的年代感。
线团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是缝缝补补的年代,家家都会备受很多种颜色的线团,做衣服,缝被子,做鞋都会用上。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想想老了。
筷子桶,也叫筷笼子,一个时代的产物。
有趣的是那个喷壶,用来打杀虫剂的,空拉时会有(咻咻)的声音。劝大家珍惜时间,因为,一转眼,你可能就50岁了,往事历历在目,就像昨天一样
老太太扎腿带,见过扎腿带子的人不多,冬天把裤角子扎紧防止进风而保暖。看到这个满满的回忆,记得当年奶奶就用过这个东西,老年人都比较喜欢用的,保暖防止从腿部进风。
纸捻绳,在过去的年代纸捻绳用得比较多,比如用来捆绑糕点盒子或者其它零散的食物都会用到纸捻绳子。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记忆.....
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凡是能猜出来的,那肯定是过来人。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能叫出名字的直接暴露年龄了......
云游中国 丨顺德味道真系正睇完你就知
云游顺德
全民皆厨的美食之都
顺德,名出《周易》
“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这里,
既有乾卦的阳刚之气,
也有坤卦的阴柔之美。
01
寻味顺德吃不停 味道“真系正”
“五味周全、六艺领先
饮和食德、顺其自然”
是顺德美食特点
粤菜在这里起源
这一份美食攻略请查收!
炒牛奶源自顺德民间
选用顺德特有的水牛奶作为原料
口感醇厚 奶香格外浓郁
粤菜师傅深得“软炒法”的精髓
将液体牛奶炒制成半凝固的热菜
刚柔并济 力道适中
炒出来的牛奶凝而不泻,入口软滑
伦教糕的味道是微微发酵之后的酸甜
用大米发酵蒸制而成
香软爽弹 入口清香
鱼是顺德美食的招牌
在这里
每一条鱼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无骨鱼是家喻户晓的顺德名菜
剔骨是对大厨细致的刀工的考验
大厨要熟悉鱼身的骨肉分布
顺着鱼身的肌理
绕过鱼骨分布的位置,剔出鱼肉
剔骨后的鱼肉晶莹剔透 形如展翅蝴蝶
烧鹅
锃光瓦亮的鹅皮下
藏着一层透薄晶莹的脂肪
咬上一口
肉汁丰腴,鹅油四溢
令人垂涎欲滴
02
赏顺德山水古韵 觅非遗文化知音
开放的三角洲
北回归线上
潮起潮落,泥沙沉积
逐渐演变为珠江三角洲
腹地内的顺德
自古经济发达
商业繁荣,文教鼎盛
顺德是粤曲、粤剧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着经典非遗文化传承
粤剧声声入耳
鱼灯熠熠生辉
中秋即将来临
让我们一起沐浴在
顺峰山公园的古典气韵里
03
古风清晖游盛景 名园滋雨听常青
清晖园、四季窗、香云纱、广绣……
一张张“名片”将顺德的底蕴一一展现
来这里
游中国十大名园,聆听岭南音乐顺德风
清晖园博物馆
广东清代四大名园
中国十大名园之一
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
状元府邸,文人之家
是充满人文风情的岭南园林
龙舟说唱
又称“龙舟歌”或“顺德龙舟”
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
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是农民的一种祈祷仪式
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广绣
广东传统民间美术工艺
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
以构图饱满
形象传神
纹理清晰
色泽富丽
针法多样
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
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四季窗
不同的颜色感受到
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绿色是春天葱郁的景象
红色是夏天的火热
黄色是秋天的金黄
蓝色是冬天的寒意
这样的顺德,你爱了吗?
云游中国,还在继续
下一站打卡河南
欢迎来玩!
制片人丨温露 张鹏军
主编丨王率
记者丨任秋宇 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 赵红 虞斌 唐贤军 陈志平 黎家骐 温慧莹 王勇 李文 肖莹 黄浩然 陆靖 黄锐强 张馨桐 陈佩颖 关小霞 侯杰 游梓杰 梁建堂 杜云龙 吴焕然 黎家骐 蔡安安 郑俊良 袁早文 罗志毅 黄健程 邓广华 黄锐强 王璐 华水英 刘一男 洪培峰 高晋泓
编导丨丛宁 王源晨 张之鹤 苏安阳
编辑丨王泽亮 苏安阳 王守佳
海报设计丨刘磊 王斐
音变构词的运用:古代名篇中的这几个字,该读什么音
演讲人:孙玉文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系列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10月
演讲人简介: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汉语变调构词考辨》《上古音丛论》《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从“音变构词”的角度来解读几篇古诗文名篇中的语句。
音变构词及其分类
所谓的音变构词,是指利用语言中音素的改变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一种构词手段。其中,构成新词的那个词叫原始词,由原始词滋生出来的那个词叫滋生词。原始词和滋生词合起来叫配对词。
判定一对词是否属于音变构词,有几个条件:1.语音上,两个词读音相近,或者属于可以通转的范围;2.语义上,两个词意义上必须有引申发展关系;3.能够找出其中一个词是基式,即原始词,另一个是派生形式,即滋生词。
根据原始词和滋生词语音上的变化,可以分四类:
1.变声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去声),义为气味;许救切(上古晓母幽部去声),义为用鼻子嗅气味。又比如“畜”,丑六切(上古透母觉部短入),义为积蓄财物;许竹切(上古晓母觉部短入),义为用聚积的财物畜养人。“朝”,陟遥切(上古端母宵部平声),早晨;“潮”,直遥切(上古定母宵部平声),早上涨的潮水。以上这些配对词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声母有别。
2.变韵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韵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行”,户庚切(二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道路;胡郎切(一等字,上古阳部平声),义为行列。又例如“獲”,胡麦切(二等字,上古铎部短入),指猎获;“穫”,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铎部短入),义为收割谷物。再比如“谋”,莫浮切(三等字,上古之部平声),指的是谋划、商量办法;“媒”,莫杯切(一等字,上古之部平声),义为说合婚姻的人。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韵母有别。
3.变调构词,通过基础词音节中声调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文”,平声,义为花纹;去声,义为文饰。又例如“研”,平声,义为研磨;“砚”,去声,义为研磨的文具、砚台。再例如“好”,上声,义为善、美好;去声,则表达爱好之意。这些配对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别。
4.复杂式音变构词,通过音节中声韵调三要素的两种或三种要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例如“长”,直良切(上古定母阳部平声),义为两端之间距离大;知丈切(上古端母阳部上声),则义为朝着成熟的方向长,长长了。这组配对词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有别。又例如“食”,乘力切(上古船母职部短入),义为食物;详吏切(上古邪母之部去声),意思是饭。这些复杂式音变构词,配对词声韵调都有差别。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谈一谈音变构词研究在古诗文解读中的重要意义。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现在许多唐诗注释本都收有这首诗。关于此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胜”有平声和去声两种读法,在这首诗中它到底是读平声还是去声?二是如果读平声,诗中的“胜”字应该怎么理解?
首先,从律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诗中最后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此句中的“胜”字只能读平声,不能是去声。袁子让《字学元元》卷七《古人押用之例》中说:“后唐宋人祖此,皆有押用,或平押仄,或仄押平……‘胜’读如升,如‘见人忘却道胜常’,‘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也。”他明确指出,这个“胜”读平声,不读去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韩愈像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唐诗注释对这首诗中的“胜”的处理情况。目前只有个别注释者注明这个“胜”字要读平声,绝大多数注释本都没有注音。为什么大部分都不注音呢?我推测其中原因,不外两种:一是知道“胜”在上下文中本来读平声,也知道“胜”不能作“超过,胜过”讲,只是为了照顾今天的读音习惯,把本该读平声的“胜”读成了去声;二是不知道“胜”在上下文中要读平声,误把“胜”理解为“超过,胜过”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唐诗注释者们对“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作的串讲,就知道许多注释者其实不知道诗中的“胜”字要读平声,而是误把它理解为“超过,胜过”了。
那么此句中的“胜”字该作何解?有人把“胜”理解为“胜过”,把这一句的意思解释为:“完全胜过那京城满是浓郁的烟柳的时节的景象。”这是不妥的,因为“胜”作“胜过”之义讲的时候要读去声,而不读平声。由此,“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完全能配得上那烟柳浓郁满皇都的景象”。
“胜”的基本涵义是“力能承受,能承担”,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为相称,相当。比如《国语·晋语四》:“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韦昭注:“胜,当为称。中不称貌,情貌相违。”又如《礼记·学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注:“仍见其家挠角干也。挠角干者,其材宜调,调乃三体相胜,有似于为杨柳之箕。”音义:“相胜,音升,任也。一本作称,尺证反。”再比如《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胜”有“相称,相当”和“胜过”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把“绝胜烟柳满皇都”理解为“完全胜过了那京城满是烟柳浓郁的景象”,比起理解为“完全配得上那京城满是烟柳时的景象”,更能凸显韩愈对初春时节雨中长安景色的赞美。我们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中词句的语义和词句所反映的文学形象分辨开,文学形象的正确分析,理应建立于对文学作品的词句的正确理解之上。词句的语义具有客观性。“诗无达诂”不是一个科学命题,不能作为胡乱解释词句语义的护身符;至于文学形象,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加深理解,但不要信马由缰,要不离其宗。从语言上讲,韩愈诗中“胜”读平声,作“配得上,比得上”讲;不读去声,不作“超过,胜过”讲,这是必须分辨清楚的。
也许还有人会辩解说,古代的诗歌押韵有这样一条规律:“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是说,当一个字出现“两声各义”现象时,诗人既要表达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上下文中押韵的和谐,可以采用这个有异读的字的A声调,而取B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或者采用B声调,而取A声调的字义来押韵。所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可以取它的平声读法,而取去声的意义“超过,胜过”。
应该说,古代诗歌的押韵确实存在着“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样一条规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韵规律是:当一个字“两声各义”时,常常是读A调时取A调的字义,读B调时取B调的字义。这里有一个原则,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义,首先应该音义结合。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调,而按照A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B调的字义来理解;或者押B调,而按照B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A调的字义来理解。也就是说,“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一条规律是在“读从平声,义从平声”或“读从去声,义从去声”的规律不起作用时,才发挥效能,是对例外的一种解释。目前看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按照它读平声时的字义“配得上,比得上”讲完全能讲通,何必要取读去声时的字义“超过,胜过”来理解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顾炎武等学者认为“两声各义”的字,其破读音是六朝经师人为生出的分别。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算破读音是经师人为的,也不妨碍唐代诗人采用这种人为的读音;因为唐诗的押韵常常跟六朝时“两声各义”的分别一致。因此阅读古代的诗歌,理解其字义,也必须音义结合。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字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么有异文,要么有歧解。比如第一句的“遥遥”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牧像
此处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书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对它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诗歌篇名中的韩绰;如果指女,就是指扬州的歌伎。这里我们采取后一说,因为如果“玉人”是指韩绰而不指歌伎,那么,这首诗中的韩绰又是在“教”何人吹箫呢?“玉人”如果是韩绰,却又说韩绰是在“教”美人吹箫,那么这句实际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箫”,从逻辑上来说,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韩绰又指歌伎。从语义上说,如果“玉人”指韩绰,那么“玉人”就是“教”这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来指扬州的歌伎。
关于“教”的词义,目前有两说:一是把“教”注释为“使”,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韩绰你在哪里听歌女吹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在哪里让美人吹起了玉箫呢”?另一种说法则把“教”理解为传授,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韩绰在哪里教那些歌伎吹箫呢”?
其实,这里的“教”的词义两种说法的疑问,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教”字在诗句中的读音问题。从韩愈这首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这个“教”字在句中只能读仄声,如果读平声,就会成为近体诗明确禁止出现的“三平调”。
读音确定之后,就要注意到,“教”读平声和读去声时古代的词义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读平声,作“教导,教育”和“宗教”讲读去声。其中去声读法的词义古已如此,而平声读法的“教”字的词义,跟古代则不全同。当然,“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也是读平声,例如,《广韵》古肴切:“教,效也。”采用声训,应该理解为使人模仿,即传授知识技能。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二节:“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动词。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这里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验证了“教”的平去之别的词义差异。
“教”作“使,让”讲时,中古是读平声的。我们举几个“教”字作“使,让”讲读平声的用例。比如唐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七绝诗,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将”作“将领,将军”讲,读去声,属仄;“龙城”“飞将”分别用汉将卫青、李广的典故。“教”作“使,让”讲,属平。又如五代欧阳炯的《渔父》:“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这里“教”也是平声。还有宋柳永《小石调·法曲献仙音》下片:“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欧阳修《鹊桥仙》下片:“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苏轼《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程过《满江红·梅》下片:“便好折来和血戴,莫教酒醒随风落。”周邦彦《法曲献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下片:“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张炎《清平乐》下片:“暗教愁损兰成。”按:兰成,南朝诗人庾信小名。晏几道《虞美人》下片:“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以上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让”之意,中古均读平声,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只能是仄声,所以杜牧诗的这个“教”字就不能作“使,让”的意思讲。
二十四桥明月夜郭红松绘
有人把这个“教”理解为“使,让”,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韩绰戏谑、调侃的语气传达出来,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义,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因为在中古时代“教”表达这个意思,也应该读平声。
那么什么时候“教”字读去声呢?当它作“教育,教导,教诲”和名词义“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时候读去声。例如《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郑玄注:“言为之善者,则后人乐仿效。”陆德明音义:“善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既然读如字,结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应该读去声。
由此来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宾语,诗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上。施行“教”这个动作行为的人,当然是杜牧的朋友韩绰,杜牧给省略掉了,没有让他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作去声读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导、教诲、指导。这里出现的“教”字,实际是个比较文雅、庄重的词语,它含有“教诲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韩绰你在哪里指教美人去吹箫呢”?考虑到韩绰在扬州当地的场合,作者却用“教”这个色彩比较文雅、庄重的词儿,明显带有戏谑、玩笑、调侃的语气,此诗句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亲昵、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彼此的宽慰。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图1
图2
这是一首首句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有人曾指出,此诗格律谨严。仔细分析一下,首联对句“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平仄格式是“(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此处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而“思华年”中的“思”,就只能读成仄声。按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见图1)平(见图2)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改成平声,整句就成了“(见图1)平(见图2)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是“三平调”,这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是只会在古风中出现的特有句式。因此,“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只能读去声,不能读平声。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李商隐像
然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思”只读平声,不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注为sī,而不是sì。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思”误读为平声,理解为“思念,追忆”,一些诗词注释本也出现过这一误会。
我们曾经查阅了二十来种收有《锦瑟》诗的注释本,对“思”字的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不注释,大约是认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读平声,意为“思念,追忆”。二是只释义,不注音。据其释义,也是理解为“思念,追忆”;不注音,则也是读成平声。例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思华年:回忆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华年’,少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数触起华年之思。”三是注成去声。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小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个支柱。思:读sì(寺)。华年:盛年。”安徽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思:在此应变读去声,思念、追忆的意思。华年:盛年往事,这里犹说年华身世。”我们认为,把“思”注成去声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理解为“思念,追忆”则是不对的。因为“思”作“思念,追忆”讲的时候读平声,不读去声。
在古代,“思”的平声一读是常见读音。义为思考、考虑;引申为怀念、想念。《广韵》平声之韵:“思,思念也。息兹切。”可以为证。由这个“思”分别发展出三个意思,都读去声:
第一个意思是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这里“思”为形容词。比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陆德明《经典释文》:“思,息嗣反,又如字。下同。”孔颖达疏:“言昔日在于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即思也。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可见“思”指的是“神智之运,深敏于机谋”。《经典释文》注的“下同”,是说《尧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读去声。这个“思”也是形容词。旧题孔安国传:“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据此,“钦,明,文,思”是形容词性的并列结构,作“安安”的主语。《经典释文》:“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马融以“道德纯备”释“思”,是解释“思”的深层含义,“道德纯备”是“思”的结果。作为词义,还是指考虑问题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孔颖达疏引郑玄:“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揭示了读去声的“思”跟作“思考,考虑”讲、读平声的“思”词义上的关系。
第二个意思是对外界所作的考虑或考虑的结果,思想、想法、念头、意思等,这时候的“思”作名词。比如《诗经·唐风·蟋蟀·序》:“本其风俗,忧深思远。”《经典释文》:“思远,息嗣反。”孔颖达疏:“其忧念深,思虑远也。”又比如《元曲选·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音释:“思,去声。”
第三个意思是因感于外界而内心哀愁,愁怨,这个意思的时候“思”是作动词。比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郑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经典释文》:“忧思,息吏反。下‘忧思’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尔雅·释训》:“哀哀,凄凄,怀报德也。”郭璞注:“悲苦征役,思所生也。”《经典释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怀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陆德明说“郭音如字”;但陆氏以为,据正文文义,“思”当训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为父母担忧,“所生”是作“思”的宾语。他是借郭注表达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这一例说明,读去声的“思”也可以带宾语。
回到《锦瑟》诗,根据以上分析,“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显然应该取第三种意义,“华年”在这里是作“思(sì)”的宾语。“思华年”也就是为“华年”的流逝而悲愁,或为“华年”的流逝而愁怨。
其实,前人早已把这个“思(sì)”训为“愁思,怨思”,只是人们没有特别留意。比如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就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他这里就是把“思华年”换成“怨华年”,将原文的“思”解为“愁思,怨思”。
这些例字都说明,我们要想将古诗文解读清楚,必须要运用汉语音变构词的一些知识进行推敲。以上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版演讲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供)(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9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果我们将10个蛹切开,并混合全部液体,还有可能发育出蝴蝶吗?
科学的头脑风暴破常识,十个蚕蛹剖腹连成串,最后是会发育出一串蝴蝶,还是会烂成一堆泥?
在本话题还没开始,大家还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先在评论区说一下你的想法吧。
蝴蝶,在文人故事里,是爱情的象征。然而到了科学家的眼中,却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因为幼虫化蝶的过程不仅神秘,还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这一次菌菌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关于蝴蝶和毛毛虫的猎奇“故事”。
幼虫到蝴蝶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蝴蝶是毛毛虫变的,这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将蛹切开研究的经历呢?
讲真,把蛹切开这种事,菌菌干过,但只看到蛹里面的一些粘稠的液体和少许白色的物质以及消化器官。但要说思维更加猎奇的还属下面这位教授。
1942 年,哈佛大学卡罗尔·威廉姆斯教授,曾经针对蛹做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他将四只同年的蛹分别做了不同条件的改变,通过这种改变,来观察蛹发育到成虫的这个阶段。
第一只蛹,作为对照样本,不做改变。
第二只蛹,直接拦腰切断,然后用玻璃片贴合伤口,让其愈合继续发育。
第三只蛹,依旧拦腰切断,用玻璃片贴合伤口,但在玻璃片中间还有一段连接在一起的透明管,保证头尾虽然分离,但是蛹内部的营养液还可以自由流通。
第四只蛹:在(三)的基础上,教授在透明管中放置了一颗球,这颗球会起到拦截营养的作用。
经过后续的观察,教授发现,第二只直接被拦腰切断的蛹,在发生了这样的劫难之后,上半身仍旧在发育,不过下半身却是停止了发育。
而接下来的第三只,却出现了让人十分震惊的变化,这只被一根透明管子连接的蛹,竟然依旧在发育,而在透明管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体内发育出了纤维状的结缔组织,并且这只蛹最后成功发育成成虫,还飞了好长一段距离,最后因为玻璃片和透明管的重量和连接的不够牢固,而摔落下来,最后死亡。
那么大家猜一猜,第四只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按道理说,应该也可以继续发育,一个球并不能将全部的营养液都隔离,可偏偏就这一颗球,直接阻止了蛹的发育。这就不对劲了,至少应该像第二只一样,上半身发育才对呀。
但正是这样发育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很明显的结论:蛹的生长激素位于上半身,而想要完全发育起来,蛹的伤口必须要完全愈合才能继续发育,而这个实验的第四个就是影响了蛹的伤口的愈合。
滚动的小球,会在轻微的运动中,影响结缔组织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蛹的上下半身的伤口愈合。
变态发育的关键部位
事实上,此前卡罗尔为了解蛹的大脑和前胸腺的位置,做过很多实验。
比如将蛹的中间用结扎线隔断,而这种状况下,幼虫的上半部分正常发育,但是下半部分就会停止发育,也正是这个时期,他的研究昆虫的路开始越走越偏。
在他的学术报告中,曾经有一个让人大为震惊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将八只蛹相互串联,保持体内的液体可以相互流通,去掉头部,然后给予它适合的发育环境,进行观察。
从实验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没有了头部的蛹,无法继续正常发育。
然而当他将冷冻过的蛹的头部移植到了第一只蛹的身体上的时候,这一连串的蛹竟然开始同时发育,并且最后发育出了八只成虫,不过这八只成虫都发育成了单独的个体,但这个实验结果,也足够让人震惊。
但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实验太过残忍,也认为这个实验也应该到此为止了。
可是这位教授还有更加大胆并且离谱的实验。接下来,他将一只蛹上半身的大脑和前胸腺移植到了下半身,并用玻璃片盖住伤口使其愈合。因为蛹的大脑和前胸腺中,包含了蛹的生长激素,可以说这才是它能够继续发育的重要条件。
是不是很离谱,这样的实验,蛹能成功发育成成虫就见鬼了。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离谱的实验,却让蛹的下半身成功的发育,长成了蝴蝶的下半身。
成虫下半身,一般是用来交配繁殖,因此即便是没有了上半身的成虫,依旧发育出了正常的雌性特征,并且分泌雌性激素,引来了雄性成虫与之交配并且成功受精,最后还产下了卵。
在这里,菌菌就有些好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下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发育到成虫,还是带翅膀的吗?会不会是完全“失忆”,发育成只有下半部分,但是包含前胸腺的“新物种”呢。
针对完全变态的应激试验
曾经有学者针对“记忆”,给幼虫做了一个应激试验。
那就是在幼虫时期,给它闻乙酸乙酯的气味,以及用弱电刺激幼虫,让它对气味和电击有了危险记忆。等到它的成虫破茧的时候,再度让它接触乙酸乙酯的气味以及用电击的方式来刺激。
实验结果:成虫表现出了与幼虫时期的应激反应一样的状态:远离刺激气味,面对电击带来的危险选择逃离。
通过这些猎奇又离谱的试验,给我们这一次讨论的话题,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
在包含了大脑和前胸腺等遗传物质的前提下,10只蛹的液体融合到一起,是完全可以继续孵出蝴蝶的。
但倘若缺少了大脑和前胸腺,再多的蛹的液体融合到一起,也完全无法做到继续孵化。
科学世界,神秘莫测,蝴蝶的美,是经历过融化自身,吐丝成茧而得来,正如人在经历风雨,艰苦奋斗,方能迈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