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台媒看大陆:江南园林代表作——江苏苏州拙政园)

导读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文章列表:1、台媒看大陆:江南园林代表作——江苏苏州拙政园2、在鸟语花香里诗意栖居——从北京世园会看园艺业发展3、中国的四大名园,想象不到的美4、清

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文章列表:

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台媒看大陆:江南园林代表作——江苏苏州拙政园)

台媒看大陆:江南园林代表作——江苏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内的山石、绿竹、花卉,构成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报道,介绍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

报道指出,江苏省南部的苏州市,以园林之美著名于世;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已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是苏州四大历史名园。而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朝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为园名,暗喻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园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的,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体格局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

西部原为补园,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

拙政园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拙政园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而也因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鸟语花香里诗意栖居——从北京世园会看园艺业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刘坤章文

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千娇百媚的蝴蝶兰、遍地盛开的郁金香、挺着“大肚子”的弥勒树、姿态各异的仙人掌……在妫水河畔的北京世园会园区里,郁郁葱葱的植物散发着勃勃生机。

一场以植物为主角的盛会,让园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提起园艺,有人会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有人会想到荷尔德林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其实,园艺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园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美好体验?未来园艺业如何更好地发展?北京世园会给了我们答案。

一名参观者在北京世园会天津园中休息。新华社发

1.漫步在“桃花源”——花花草草如诗如画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漫步在湖南园,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既可欣赏湘妃竹、桂花、芙蓉花、杜鹃、湘莲、紫薇、玉兰等植物,也可披上蓑衣、拿起木桨、踏上小舟,在云雾缭绕中感受“潇湘秘境”的魅力。“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太美了,简直如诗如画,让人陶醉。”从天津赶来参观的游客徐小冉说。

让人陶醉的不只是湖南园。在中华园艺展示区里,各种特色植物争奇斗艳、别具风情。徜徉其中,可尽览园艺之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兴起园艺业的国家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的陶片上,人们就发现了植物纹样的刻画符号;在殷商甲骨刻辞上,禾、草、花、果、林、园等依形可辨。百余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曾称赞中国为“世界园林之母”,为世界花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样本。

园区里除了有中国特色植物外,还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珍奇花木。比如,俄罗斯园里有野草莓、蓝莓、黑加仑,以及盛开的金盏花和长势旺盛的樱桃树;印度园里有葱兰、萱草、冬樱花、地涌金莲和四季海棠;阿塞拜疆园里有大丽花、小盼草、大针茅、银莲花、羽扇豆、金鸡菊……不计其数的特色植物同台亮相,充分展现了世界园艺的魅力。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表示,北京世园会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到美妙的园艺,更体现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追求绿色生活的理念。

5月3日,北京世园会上一名外国演员正在学习国家级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的表演技巧。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2.有植物就有风格——自然气息融入生活

在种着迷迭香、薄荷、鼠尾草等多种植物的英国园,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园内展示的许多植物对维持草地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野花”其实都是精挑细选的,用来吸引鸟儿,以及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

记者发现,英国园里的很多“景观”使用了可回收材料,比如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环保小屋,可以接收雨水进行灌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我们希望通过园艺为各类昆虫构建家园,同时又能促进植物生长,为城市增添更多绿色。”该工作人员说。

园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修复,还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草木随风而动,锦鲤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走进日本园,一座静谧的日式庭院映入眼帘。移步室内,桔梗、芍药等植物与古香古色的家具相映成趣。“有了植物,这里就有了风格。”正在读艺术设计专业的95后游客李永刚说,园艺把自然气息融入了生活空间。

“巴基斯坦园里的植物都是从当地运过来的。在那里,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小花园,闲暇时候约几个朋友在花园里喝茶、聊天,非常惬意。”巴基斯坦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馆长助理樊渊表示,园艺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不断发展的园艺业会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

北京世园会上,游客在花田间游览。光明日报记者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3.园艺小镇靠创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园艺业如何更好发展?从北京世园会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在园艺小镇,由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小花园,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无论是用“折纸”方式营造趣味的“折纸”花园、让人感受到植物光影的“漂移”花园,还是描绘出生命历程的“生命之阶”花园,都离不开别具匠心的设计和丰富的想象力。

园艺,因创意而精彩。

除了有五颜六色的花海和由不同植物装扮而成的马、山羊等动物造型之外,浪漫的园艺小镇里还有与中国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工艺制作展示,比如竹雕工艺、剪纸工艺、米上微雕、泥人张、漆雕、花丝镶嵌等,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

有专家表示,北京世园会是一个契机,中国园艺业要积极与不同国家的参展商和园艺师交流探讨前沿育种栽培、园艺设计、创新技术,引进新理念、新工艺、新品种,从而做大做强园艺产业,更好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世园会是一个展示更多国家知识产权品种的机会,期待能激发园艺创新活力,产生更多民族的、自有的品种。”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丛日晨说。

数据显示,在北京世园会的带动下,2018年北京市新增城市绿地71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借助北京世园会筹办契机,延庆区全面布局园艺产业,提升了城市环境,产业带动效益逐步显现,促进了百姓就业。”北京市延庆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说。

目前,中国园艺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园艺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园艺业在成品生产方面基础较好,但在育种、繁殖材料、高品质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链条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自主生产高质量花卉产品的短板仍待补齐。有专家建议,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园艺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苗木、花卉的商品率和优质率,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和用户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从源头上解决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矛盾。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张云路表示,园艺业的发展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地方优势和时代特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04日05版)

中国的四大名园,想象不到的美

要说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寸土地都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当地特色的壮丽风景,而中国风景中,园林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中国园林风格迥异。国内的园林多不胜数,或消暑解热,或风光无限,又或者历史悠久.....

中国众多园林中,四大名园最为人所知。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避暑山庄、江苏拙政园以及江苏留园。

颐和园

中国颐和园,相信无人不知。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的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承德避暑山庄

除了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在中国也是赫赫有名。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

烟波致爽 芝径云堤 无暑清凉 延薰山馆

水芳岩秀 万壑松风 松鹤清樾 云山胜地

四面云山 北枕双峰 西岭晨霞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风泉清听

濠濮间想 天宇咸畅 暖流暄波 泉源石壁

青枫绿屿 莺啭乔木 香远益清 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 云帆月舫 芳渚临流 云容水态

澄泉绕石 澄波叠翠 石矾观鱼 镜水云岑

双湖夹镜 长虹饮练 甫田丛樾 水流云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

丽正门 勤政殿 松鹤斋 如意湖

青雀舫 绮望楼 驯鹿坡 水心榭

颐志堂 畅远台 静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观莲所 清晖亭 般若相

沧浪屿 一片云 萍香泮 万树园

试马埭 嘉树轩 乐成阁 宿云檐

澄观斋 翠云岩 罨画窗 凌太虚

千尺雪 宁静斋 玉琴轩 临芳墅

知鱼矾 涌翠岩 素尚斋 永恬居

避暑山庄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将“山中有园,园中有山”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拙政园

另一个中国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中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借此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西部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

东部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 园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三绝:▼▼▼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楠木厅

楠木厅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雨过天晴图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

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江南苏州的。

清代园林 | 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下

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清朝时期园林意境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园林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清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名其曰:“避喧听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山庄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它是清帝每年北巡的重要行宫之一。山庄占地面积564公顷,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历时87年才建成。是清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有第二政治中心之称。

主要艺术构思在于突出自然山水之美,循自然景观修筑建筑,不失彩画,以淳朴素雅格调为主。乾隆时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755-1790为第二阶段,主要修建了外八庙,在山庄内增建了仿江南各名胜的多组园庭,重点营造了山区各峪内、山上、峪底深处的建筑组群及山庄内八处寺庙。

逐渐改变了园林风格,亦步亦趋于汉唐建筑宫苑,以豪华而错落有致,布局新颖而富有变化的建筑群见胜。

建筑特色:

1、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2、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

3、避暑山庄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内涵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另外,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到中国。西方的文化渐渐深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春园北景区的“西洋楼”就是最好的体现,他们明显受到了18世纪欧洲风靡的洛可可建筑风格的影响,不过他们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洋手法建造,它的整体结构是西洋样式,但是细节上采用了中国的手法,如中国典型的鱼,鸟,宝瓶等纹样。园景的布置也采用了西洋的风格,如花草配置采用了欧洲规整式的传统手法,还用欧洲的人工喷泉代替了中式的垒山叠石。

清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为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所有的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有园、园亭、园墅、池馆、山庄、别墅、别业等各色称谓。私家园林的建造有着悠久的历史。

商末周初,不但国君有囿,不少奴隶主也有囿,只是规模不如前者,这是私家园林的雏形。此后如上文中提到的汉初茂陵袁氏,东晋顾氏等都建有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唐宋以降,私家园林臻于完善,明代私家园林几近极盛。但是比起清代仍有一定差距。清代私家园林建设和园林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清代北京私家园林的兴建,主要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西郊海淀一带是最集中的区域。乾隆帝对江南园林尤其偏爱,加之江南士子北迁入京,也带来了江南园林文化的影响。

清后期,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洋园林的造园技法也进入了北京私家园林的兴建之中。清代北京地区私家园林众多,约有 150 余处。康熙、乾隆和光绪三朝,兴建最盛。

寄啸山庄

寄啸山庄即扬州何园,位于扬州城东南徐凝门街66号,系清代光绪年间,何芷舠的宅园,习称:“何园”。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寄啸山庄虽构筑于平地,通过嶙峋的山石,盘山的磴阶,置建筑群与山麓陂泽,仍使人仿佛置身于山环水抱和山、水、奇石相望的幽险境界,有城市山林气氛,故取名“山庄”。

山庄分三部分,东部以船厅为主景,厅的四周,以瓦石铺装,纹似水波粼粼。中部凿有鱼池,楼阁环绕,西南主楼支出两翼,称“蝴蝶厅”;池北架有石梁与水心亭相通,是游人留恋处。水心亭枕流环楼,兼作戏台,水面和建筑的回音,大大增加了演出的音响效果。四周回楼可作观众席,这是园林艺术的佳例。西南部池中拔起湖石山一座,峰峦陡峭,同中部开豁空间恰成对比。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是清朝时期,主要分成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其中,我国现存的传统园林多修于清朝时期,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更是掀起皇家园林设计建设的高潮。可以说,清代的园林是集中了古典园林之精华,为世人呈现了最为完美的传统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辉煌与宁静的对比

在中国众多文化中,建筑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大特色文化,和西方国家的建筑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每个地方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再加上各民族文化不同,造就不一样的建筑。而木建筑是中国建设最多,也是最经典的建筑,比如:故宫。故宫不仅是皇家宫殿,同时也是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同样的,中国古代石建筑也非常有成就,唯一遗憾的是,建造时间太长,中国的朝代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与此同时一些特别的园林也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浓郁的园林文化


在中国的建筑中,有一种建筑,称为园林,它是一种多元素组合的建筑园林,里面有各种花草与建筑,造就了园林独特的魅力。园林由多个组成部分,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不同功能园,共同组成一个大园林。园林的功能有观赏、游玩、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减轻疲劳感等。从园林的设计来看,如今越来越科学。人们为了追求大自然感,园林的环境必须突出这个特点。


假山、小桥、荷叶、树木、亭子、住宅等,都是构建一个园林的基础。园林起源很早,秦汉时期称为苑,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西晋的时候,园林一词出现。即使是园林,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还是有区别的,毕竟气候不同,文化也略有差别,导致园林也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园林的建造设计方面,选料、雕刻技术、布局上、造型上等,均有非常讲究。如今中国的园林文化,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园林,不仅成为世界上造园之母,更是经典的存在。


二: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在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一直被朝廷重视,因此,在建造上更加辉煌,更加宏伟。以圆明园来看,这座号称当时世界上最辉煌,最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园林,也是清朝皇家最著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建造,不仅是规模,还是辉煌程度,当时没有可以匹敌的园林,可惜毁于英法联军手中。里面的奇珍异宝全部流到海外,这也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中的伤痛。


在皇家园林中,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人文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池三山以及背山面水的风水思想等。这些特点,让中国皇家园林更加精美复杂。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是东方特有的人文思想核心,这也被运用在园林的建造中。在《道德经》的描述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强调了天、地、人与万物的关系。在建造园林中,这些都会运用到上面。像圆明园,采用了借景法,利用西山的美景,衬托它的魅力。


而一池三山特点,是对园林的建设中,一些建筑是必有的,比如:湖、假山等。在这个特点布局中,有三座大山是值得效仿的,东海、瀛洲、蓬莱的三座神山,成为园林中仿照的神山,它们分别建在湖中。在风水问题上,古代中,皇家还是非常注重的。在藏风、得水、聚气中,皇家园林是有讲究的,毕竟风水问题,对中国古代住宅的影响非常大,同样也会影响园林的建造。


三:江南地区的苏州园林


在江南水乡地区的苏州,它的园林同样惊艳绝世。苏州园林,位于江南,是多雨地方,所以雨水是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如何利用水,配上鱼,成为苏州园林文化的特色。苏州拥有众多的园林,加上山清水秀的美景,苏州的园林非常出名,因此也得到了“江南园林甲天下”等美名。其中最著名的有留园、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等,这四大名园,由不同朝代建立和维护,代表一个朝代的文化特点以及风格。


留园代表着清朝,拙政园代表明朝,狮子林代表元朝,沧浪亭代表宋朝。这些园林,也成了研究各个朝代园林文化的存在。而苏州本身就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园林自然会随着朝代的兴起而建,其中失意隐居,是苏州园林的文化基础,突出了江南水乡的文化。也有一些归隐山林的意境,在追求归隐、恬静、惬意中,对园林的建造,建造者发挥了极大的艺术感,一些建造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苏州园林建造手法和布局


在园林的建造手法中,不同地位的人,追求也是不同的。和皇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更在意辉煌和宏伟,彰显皇家气质,以及轴线的对称布局。而苏州园林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苏州园林的空间有限,无法和皇家园林相比。所以,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的布局,其手法非常讲究,每个区域的主题也会不一样。而为了园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诗情画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园林的布局十分重要。


在建造中,运用山石犬牙交错,以及多种堆山叠石手法,在有效空间内,打造成大自然意境,成为苏州园林一大特色。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增加观赏性,还能把美景融入到园林中,形成复杂有趣的观赏层次。视线交错,光影变化,都会增加空间的层次美。而在布局上,苏州园林不会采取对称模式,因为空间有效。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布局,蜿蜒曲折的小路,成为苏州园林的首选。纵横交错的线路,把空间感拉大,站在不同地方,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因此,陌生的人走在苏州园林中,如同有种迷宫般的感觉。


在园林中,空间布局的手法非常重要,其中有三大手法:断景、障景、漏景。由于皇家园林的整体对称,在这方面不如苏州园林运用的多。断景,由高低不同的景物组成画面,增加立体感以及想象空间,空间错落,层次丰富,使人忍不住往前走。障景,同样利用景物被挡一部分,想要看到它的真面目,只能往前探索。漏景,则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漏出美丽的画面,想要欣赏到全部,只能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进。这些都增加了空间层次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巧妙。


五:园林景物的选择


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在景物上的选择,也是有点区别的。在山水、建筑、植物这三大方面,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都有,它们是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为的山,都是叠石组成的假山,仿造自然界的大山。在建筑上,皇家园林的辉煌宏伟,而苏州园林则宁静惬意,两者差距还是很大的,毕竟皇家园林是象征着朝廷,苏州园林则是地方有钱人或官员的住宅,建筑上无法和皇家的比。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规模宏大,在植物的选择上,为了突出色彩鲜明,彰显雍容华贵的特点,皇家园林常有的植物有:松、栢、榆等名树,花类则有牡丹、海棠、芍药等名贵花类。而荷花、柳树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有它们的身影出现。在苏州园林中,同样不缺乏名贵的花卉,除了缺少高大名贵的树木外,许多名花从不缺席。


六:园林文化对诗人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苏州园林更加贴近民间,它会受到更多的人文墨客的青睐,毕竟皇家园林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作为江南水乡的苏州园林,承担起人文墨客的爱好。明清时期,园林文化对诗人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园林中,书写出来的诗词并不少。如:清朝王赓言的《游狮子林》中写到:“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从这也看出园林中绿化非常好,如同山林般。


除了王赓言的,还有许多不同朝代的,都对苏州园林作出著名的诗词。由此可见,古典园林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它的艺术之美非常的浓厚。正是它的美,才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此欣赏,激发创作的灵感。在园林中,花木、山水、小桥、亭子等,都会成为诗句描写的对象。但对一些人来说,园林生活意味着约束,特别是女性,她们不得随便进出,只能一直生活在园林中,也失去了自由。


七:总结


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皇家园林代表着庄严、宏伟、辉煌。苏州园林代表着江南水乡的环境,安详、宁静、符合人与自然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人对园林生活的重视,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在建造园林中,总会加入自身的文化,让其变得更加有诗韵。园林文化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在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中,总能出现不同的方法,每一棵树、每一枝花,每一个亭子,每一个山,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传统文化和园林的结合,造就不一样的古典园林。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都参照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模式,让古典文化和现代思维的结合,又是另一种标准模式。古代的人文墨客,对园林也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喜欢这种文化,喜欢这里的环境,更喜欢这里的诗情画意,在这里抒发情怀,畅享人生,激发创作的灵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