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血统滚球bug(大作连连发 2016年10月PC游戏抢先看)
暗黑血统滚球bug文章列表:
- 1、大作连连发 2016年10月PC游戏抢先看
- 2、邓氏简史 |明朝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
- 3、探访南非酒乡,开普半岛的山谷中藏着一座小法国波尔多
- 4、积极父母育儿的10个技巧
- 5、岭南武术故事——武林三山•各领风骚
大作连连发 2016年10月PC游戏抢先看
战争机器4》
游戏类型:第三人称射击
游戏制作:The Coalition
游戏发行:微软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11日
《战争机器4》是微软制作的Xbox主机独占的《战争机器》系列的正统第四部作品,本作将继续着重描写未来世界的人类为了生存与地底种族之间展开惨烈战斗的故事。
《合金装备5:终极体验版》
游戏类型:动作冒险游戏制作:Konami游戏发行:Konami游戏平台:PC上市时间:2016年10月11日
《合金装备5:终极体验版》是由《合金装备5:原爆点》、《合金装备5:幻痛》、《合金装备5:Online》以及《合金装备5》至今共39个DLC所组成的合集版本。
《毁灭公爵3D:世界之旅》
游戏类型:第一人称射击
游戏制作:Gearbox
游戏发行:Gearbox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毁灭公爵3D:世界之旅》是由Gearbox开发的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是经典游戏《毁灭公爵3D》的重制版本。本作保留了《毁灭公爵3D》中的2D形象,同时改善了光照效果,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加入了一些新内容。
《舞力全开2017》
游戏类型:音乐
游戏制作:育碧
游戏发行:育碧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16日
《舞力全开2017》为育碧旗下体感音乐游戏《舞力全开》系列作品,游戏之中将收录更多的曲目,力图给玩家带来最真实的舞蹈体验。
《战地1》
游戏类型:第一人称射击
游戏制作:DICE
游戏发行:EA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战地1》由EA DICE开发,寒霜3引擎打造,背景设定在了一战的战场,将为玩家们带来具有冒险感的战役剧情,以及极具史诗感的多人体验。官方表示,《战地1》当中会有一些FPS历史上游戏规模最大,充满变化的战斗。游戏中包含武器的自定义,各种宏大的破坏场面,还会提供刺激的骑马战,坦克战,空战等等。除此之外,《战地1》近战也非常刺激,游戏加入了铁铲,钉头锤等。
根据官方介绍,战役会从世界各地几名不同的士兵角度来讲述一战。从法国到意大利阿尔卑斯再到阿拉伯半岛,玩家在将战役剧情当中体验到一战当中的经典战役,亲眼见证现代战争的诞生。至于多人模式方面,官方承诺会提供沙盒般的体验,包括驾驶飞机在空中混战,或者驾驶战舰在海上与敌人对轰等等。游戏支持最多64人的多人对战。同时本作当中还会加入一个小队系统(Persistent Squad System),允许四名玩家组建一个小队,并一起加入战斗。
《文明6》
游戏类型:策略
游戏制作:Firaxis
游戏发行:2K Games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文明6》是由Firaxis制作、2K Games发行的经典策略游戏《文明》系列的续作。本作建构在《文明》系列的坚实基础上,而且增添了许多精彩的新元素。在《文明6》里城市将实际在地图上扩张,创造出全新、深入的策略层次,另外,积极研究科技和文化将能解锁可能的新玩法;还有众多各式各样的领袖会依据历史所记载的个人特征去追求自我宗旨,而且玩家可诉诸自己选择的方式取得游戏胜利。
本作将提供多种新方式让玩家与世界互动、在地图上扩张城市,以及对抗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以建立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强盛文明。
《巫师:昆特牌》
游戏类型:策略卡牌
游戏制作:CD Project RED
游戏发行:CD Project RED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5日
《巫师:昆特牌》是由CD Project RED制作的回合制卡牌游戏,本作脱胎于《巫师3:狂猎》中广受好评的同名卡牌游戏。在本作中将包含单人模式,游戏刚开始你只有 10张牌,你必须小心游戏才能生存。游戏分为四大势力,特殊牌还会有特效。
《暗黑血统:战神版》
游戏类型:动作游戏
游戏制作:Nordic Games
游戏发行:Nordic Games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暗黑血统:战神版》是由Nordic Games制作并发行的一款动作游戏,是《暗黑血统》1代的重制作品。
《模拟农场17》
游戏类型:模拟经营
游戏制作:Giants Software
游戏发行:Focus Home Interactive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模拟农场17》是一款由Giants Software开发的农场经营管理模拟游戏,本作也是由Giants Software制作的系列第三部作品,本次发行商Focus将再次与其合作。《模拟农场17》在游戏中相比前作加入了全新的载具、作物以及跟好玩的任务等等,画面也得到了进化。
《龙珠:超宇宙2》
游戏类型:格斗
游戏制作:NBGI
游戏发行:NBGI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8日
《龙珠:超宇宙2》是一款由万代南梦宫制作并发行的格斗游戏,本作是《龙珠:超宇宙》的第二部正统续作。游戏中除了孙悟空、贝吉塔等原作漫画中熟悉的角色外,同样和前作一样支持玩家自制的原创角色。
《嘉年华VR》
游戏类型:模拟
游戏制作:2K Games
游戏发行:2K Games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8日
《嘉年华VR》是由2K Games制作并发行的第一款VR游戏。本作中玩家可以探索游乐场、与众多老板互动,并且玩到多达12种不同游戏。无论是在“爬墙”游戏里攀登城堡,还是玩“滚球”游戏滚出高分,人人都可以玩到自己喜爱的游戏。玩家可以进入四条不同主题的嘉年华大街,玩各种不同游戏收集彩票以换取有趣的虚拟奖品。此外,玩家还有机会挑战好友,看看自己是否有本事拿下线上排行榜的冠军宝座。
《泰坦陨落2》
游戏类型:第一人称射击
游戏制作:Respawn
游戏发行:EA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8日
《泰坦陨落2》是科幻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泰坦陨落》的正统续作,依然由Respawn打造。多样的武器装备,可实现短暂飞行和跳跃的火箭包,以及驾驶机甲战斗是本系列主打的特色,也是让玩家们津津乐道的游戏特点。
《上古卷轴5:天际特别版》
游戏类型:角色扮演
游戏制作:Bethesda
游戏发行:Bethesda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8日
《上古卷轴5》作为Bethesda出品的史诗性奇幻风格RPG《上古卷轴》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受到广大玩家的喜爱。在这部重制版中,B社重新制作了,大气光照,动态景深,水面物理特效等等,主机版也将支持Mod。
《玩具熊的五夜后宫:姐妹地点》
游戏类型:冒险游戏
游戏制作:Scott Cawthon
游戏发行:Scott Cawthon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16年10月29日
《姐妹地点》是由Scott Cawthon制作并发行的一款恐怖冒险游戏,是游戏《玩具熊的五夜后宫》系列作品。与先前作品中出现的玩偶不同,本作中的玩偶面容更加“姣好”,诡异的笑容和足以凌冽的机械感依显得人物不寒而栗。
邓氏简史 |明朝时邓氏家族的迁移史
一、明朝的历史简介和婚育状况
1、明朝的历史简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276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后期因政治腐败和天灾外患[10-12]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长治久安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代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97亿人;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1644年实际人口约有1.5247亿人;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亿人。
2、明朝的人口迁移
按《中国人口迁移》载,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湖广填四川”运动
按我中华邓氏族谱网收录的文章《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本汇编所收资料均为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所谓“湖广”原指元代所设“湖广行省”(含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分)的简称。到明代,“湖广行省”分为广东、广西、湖广三个布政司(省)。这时的“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之地,习称“湖广”。明末清初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南、湖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
(2)、明洪武到永乐的十八次移民
明朝是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历史年代。据《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移民的具体历史依据及信息反馈》一文载,明洪武到永乐的十八次移民去向记载:
1.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
2.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
3.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明太祖实录》)
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
5.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东昌、广平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
6.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正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明太祖实录》)
7.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实录》)
8.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太祖实录》)
9.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
10.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
11.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12.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3.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4.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
15.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明太宗实录》)
16.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
嘉靖《隆庆志》载:“本州岛岛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
18.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实录》河南洪武朝迁者最多,其次是永乐朝。
其中:
1、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10个地方,也就是明清时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个州府,其中又以南昌迁出人口最多。(见《明初江西人口首次大迁移促“江右商帮”兴起·明初政府强制性移民》)。
2、“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见《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与增减的思考》)。
3、明朝的婚育状况
按《古代婚配年龄:女孩子17岁不嫁父母有罪》和《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结婚的年龄》载:“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已经非常明确的知道明朝人类的婚育状况。如果按男方婚龄计算,明朝享国276年的繁衍代数理论化的计算结果应是17.25代人。
再结合上文《邓氏简史第八章 第八节 元朝时期邓氏家族的迁移史》的理论推算结果“元朝灭亡时,我们邓氏家族繁衍代数的理论推算结果应是140.0345代到151.3295代”,可以认定为,到明朝灭亡时,我们邓氏家族繁衍代数的理论推算结果应是157.2845代到168.5795代。
下面孤峡山人就收录到的明朝时邓氏家族迁移记载系统整理如下(当然,因孤峡山人个人收集能力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明朝时我们邓氏家族的迁移概况)。
二、明朝时邓氏南迁福建
1、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明洪武十八年由河南深水迁入
《三明境域姓氏族谱初探》载:另一支则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河南省深水迁入宁化县安远邓家(见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族谱》)。
2、友兴公迁居龙岩小池卓洋村
《(龙岩卓洋世德堂友兴公房》江西永丰邓氏族谱世系之由》载:“友兴,号松峰,生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层山府前。友兴公五代之祖公父曰‘原亨’,祖曰‘仲荣’,曾祖曰‘成可’,高祖曰‘千三郎’,即景源公之三子也。初因叔原举公派贩生理来岩,住在小池黄番陈坑起炉(即定居),始与弟旺公于永乐间旅贩游铁生货至累千,择田置产,惟卓洋居多,故娶氏于斯而家居焉。”
据孤峡山人最终核实,友兴公的祖地是今天的福建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而不是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友兴公的灵牌就供奉在了东乾村的邓氏祠堂里。按族谱记载,这个祠堂内共供奉着包括友兴公等64个祖先的灵牌。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层山府前应是友兴公的出生地而不是祖地。
三、明朝时邓氏南迁广东
1、茂名鳌头上茂沙村邓氏始祖邓晓亭原籍东莞庐德乡
《茂名市鳌头镇各村姓氏介绍及民迁历史》载,上茂沙村:邓氏,邓晓亭原籍东莞庐德乡,明朝年间卜居镇盛镇白沙,为白沙一世祖,六世邓志劲于清朝时迁居于此,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邓正考因官定居湛江徐闻北潭村
《广东湛江徐闻县的客家话村落》载: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安县人邓正考中举人,委任琼州府澄迈县教谕,任满落籍徐闻定居,其后北潭村的邓氏子孙功名辈出,在徐闻可为一豪门望族。
3、邓横浦公后裔分迁下汾、营场、长迳桥等地
《南雄邓氏族基祖录》载:“元代,邓横浦公自大余水城迁南雄梅岭红梅邓屋村。其后裔于明洪武六年分迁下汾、营场、长迳桥等地。”
4、平直公后裔邓应成迁居广东乐昌坪石天堂
邓学智编著、邓持韬编辑的《天堂邓氏由来与辛田简史》一书中称:天堂基祖邓应成,生于元世祖至二十六年已丑(公元1289年),卒于明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享年86岁。
本族邓氏,从湖南汝城庐阳邓氏,迁至湖南宜章九羊,再迁往广东乐昌坪石天堂。天堂邓氏开基始祖应成公,传至本人经已逾二十世矣。
5、俊文公后裔仲文公明朝成化年间迁居广东仁化大井
台湾的邓耀廷、邓应熀宗亲在《广东仁化大井仲文公系族谱·邓氏族谱序》中称:至俊文公,中式进士任福建汀洲府连城县令。始离新野,而随居儒学前街,妣黄氏生二子长永泰次宏开。宏开公妣庄氏賜赠安人,生三子长胜聪次胜玖三胜耇。胜耇公由举人任广东潮州同知,妣吴氏生二子长福招次洪泰,福招公妣王氏,生六子:长亮子、次闾子、三庚子、四海子、五八子、六忠子。八子公妣罗氏生子——仲文,选取优贡,天顺年间特授韶州翁源县令,历任有年。生有五子,暂居下乡斯茅坪,于成化年间迁移仁化县光宅乡平山都大井村,开基创业、奠厥居处、广买田塘屋宇,续置产业山岭石寨等项。
6、维俊公从深塘村迁陆河县河口镇上湾村开基立业
广东省陆河县河口镇上湾村邓立燕宗亲称:其祖维俊公号邓通五郎在明万历年间从深塘村迁到此地开居立业,遂建祠堂一座,座东向西分金乙山辛向,巍巍乎立于天地间,轩轩然绵绵数百年!
7、志圣公后裔迁今揭西南山镇南山村
《潮汕的“半山客”》载:“揭西南山镇南山村,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邓氏来此居住时,已有18姓聚居”。
8、广东东莞莫家洞邓氏家族
(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公的后裔)
《莫家洞邓氏》载:今东莞中学南区内靠西一部分,在清朝以前,曾名“莫家洞”。邓氏家族可算是莫家洞的名门望族。元亮、元瑛、元禧、元祯、元和是邓氏家族五大房。其中,元亮一房居住于莫家洞,邓元亮的儿子邓惟汲娶宋高宗室赵构三女儿,被封为“税院郡马”。宋宗室女(邓家称为皇姑)后卒于莫家洞,葬石井“狮子滚球”,即今之“皇姑坟”(是东莞文物保护单位)。直至解放前,香港的元亮子孙都会回来东莞扫皇姑墓。直至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迁移到莫家洞。
直到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迁移到莫家洞。邓云霄,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兵备。其著作甚多,主要有《邓氏诗选》,是东莞目前存诗之最多的莞邑名人。邓云霄迁居莫家洞后,子孙蕃衍,近代以邓蓉镜、邓尔雅父子最知名。
9、怀集县汶朗镇草朗村邓氏家族
(明万历年间轩纲公后裔)
《怀集“百岁流芳”牌坊》一文载:据怀集史料和草朗村《邓氏族谱》记载,该村的开村鼻祖邓轩纲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崇祯年间从怀集县甘洒镇迁到本县汶朗镇草朗开村居住,繁衍生息。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邓轩纲驾鹤西去,享年103岁。当时的地方官员给朝廷上书,称“百岁老人罕有,八十孝子难逢”,请求皇上御赐牌坊以示褒奖,并获得皇帝恩准。
四、明朝时邓氏迁广西
1、平安乡新街村凤凰屯邓氏祖籍全州两河乡大田村
据平安乡新街村凤凰屯《邓氏族谱》记载:“祖籍全州县两河乡大田村,开初由承琢公之后裔第十八代孙世隆公(斌祜公长子)从全州大田迁至桂林市平乐县羊眼村立庄,取名邓陂。后由世隆之子俊满公于明永乐二年甲申(1404)迁至恭城塘边村居住。有进士齐士简招住邓俊满、陈之良、李文举、龙文免四姓,同心协力,描水开垦,报效朝廷,升科报税,雇请龙文免管水。在塘边村居住87年后,于弘治三年(1491)迁至邓杷高坪寨居住。”又载:“由第十世祖必湘公与李清枝勘明朱砂岭立庄。因此地形酷似飞凤,故取名凤凰村,”时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
2、西岭乡岛坪村、下宋村邓氏由湖南东安县上花桥迁入
西岭乡岛坪村邓姓与下宋村邓姓同谱,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湖南东安县上花桥迁入西岭乡岛坪源。
3、日新公迁广西昭平
2015年4月11日有宗亲在我中华邓氏族谱网留言称:广西昭平县日新公,明初随父宦游南京数载,父卒后随堂叔父邓愈南下平蛮乱。字辈:永敬孟廷以子愈伯成友一上大学芝思怀善才元。
4、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族(瑶族邓氏后裔,明朝迁入)
《700年圣物惊天现世12姓瑶人相认信物(图)》载: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明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邓姓后裔约500多人。这些人家中的神龛上都写有“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的对联。
五、明朝时邓氏南迁江西
1、新余渝水区水北镇邓家邓氏家族由福建迁入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载:邓家:大队驻地。西北紧靠上新公路,南有蒙河环抱,地势平坦。46户,246人。[辋溪邓氏族谱]如水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王里之庆阳江徙此。
2、新余渝水区水北镇琴山邓氏自水北迁入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载:琴山:位于水北街南9公里。包括琴山新屋、老屋、庙下、木港4村。木港属北岗公社。东邻水北和罗坊公社,南与北岗公社毗连,西界马洪公社。属丘陵地,约2平方公里。4村都姓邓。
[邓氏族谱]明嘉靖已末年从水北迁此。因村建于琴山之麓,故名。
3、南城有永乐末年进士邓棨
《明史·卷167》载:邓棨,字孟扩,南城人。永乐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奉敕巡按蘇、松诸府。期满将代去,父老赴阙乞留,得请。旋以忧去。宣德十年,陜西阙按察使,诏廷臣举清慎有威望者。杨士奇荐棨,遂以命之。正统十年入为右副都御史。北征扈从,师出居庸关,疏请回銮,以兵事专属大将。至宣府、大同,复再上章。皆不报。及遇变,同行者语曰:「吾辈可自脱去。」棨曰:「銮舆失所,我尚何归!主辱臣死,分也。」遂死。赠右都御史,官其子常大理评事。後谥襄敏。
4、奉新有邓良知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28》载: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明代时这里文风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七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
5、江西宜春邓氏始迁祖:明朝的邓景谟
江西宜春邓氏四修支谱(纂修者不详,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是明朝的邓景谟。
六、邓氏迁居江苏
天佑堂一族海珠公由江西南昌迁入江苏
《江苏如东邓氏·第二部分 天佑堂一族迁入江苏》载:“本族始迁祖海珠公,原籍江西南昌爱明。明成祖靖难之师南下,不顺者诛。公为倪太守故友,倪太守高义不屈,死节。公受株连,不得已只身潜至江苏角斜,止于陶姓家,陶以女妻之,遂家焉。靖难之师既息,明成祖大赦天下,公之族弟珍,任泰兴县令,公闻讯前往会于私衙,兄弟相别十余年,悲喜交集。及珍任满,邀公回籍,公因陶公故,遂留居角斜。公生二子,长舒、次须。舒子玉山,玉山子东洋。东洋公少有大志,见角斜地质贫瘠,又不惯与盐枭为伍,遂迁居如皋之东古坝北,自为一宗,创建邓庄,公乃古坝邓庄邓氏之始祖。”
七、明朝时邓氏南迁四川
1、广安邓小平的始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
《文物专家确认邓小平祖坟葬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载: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和井冈山师院的文物专家……一致确认邓小平祖先邓光荐的坟墓葬在富田镇横坑村。……“《邓氏家谱》从明时始,记至民国初年。上面写明: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人,明洪武十二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
2、昶公等八人入川居西乡梨坝等地
邓朝春在《川渝锣锅邓讳兴元之八子入川及落业基本情况》载:“明弘治年间(1496年前后),始祖公讳昶(据推测出生于1460年前后),祖妣李氏,生子天祥。因人口繁衍,偕兄弟家小填蜀,离乡时凭族长美河、天河、银河将业出售与张银州。祖八人入川至绥定府(今达州市)北门,将一锣锅碎分八片,各执一片,为后世之记,而各自分居于东乡(今宣汉县)、达州、广元、南部、广安、阆中、荣阳等数处。我祖昶公入川始居西乡梨坝,复迁通邑圈子山苋菜园,通江县火铺山等地”。
3、四川蓬安县碧溪桥邓氏先祖由江西迁永州府零陵县城
《四川省蓬安县碧溪桥邓氏》载:“据查,我支先祖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贵溪县(金溪县?待考)归德乡八大民村迁往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城,祖坟位于三角堰凉桃山纱帽岭、石角山仙人桥一带。”
4、邓忠明朝正德年间由云阳迁宣汉
《宣汉县志》载:邓方达字潜圃号柳泉云阳县云安乡人举人出身,世代居住在云阳县西马鞍山麓之野鸭池,晚年号鸭池,始祖邓忠明正德中由云阳明经官东乡县学教谕,卜居于柳林溪子孙随落家,六代诰授奉直大夫,名字叫邓鼎宏字荆山顺治十八年补云南弥勒州知州没去,降为会川卫经历,到第九代曾祖邓德升字上闻,祖邓琳字葆光增生,考斌字文毅,迁李家坪。
明朝正德年间的四川绥定府东乡县即今天的宣汉县。
5、四川凉山盐源邓氏家族(明洪武年端一公后裔)
《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一文载:邓姓,据邓显顺藏《邓氏族谱》载:始祖端一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人,袭爵魏国公,录指挥使。明洪武十四年辛酉秋九月,以颖国公傅有德为和征南将军征云南,靓国公蓝玉、西平侯沐英副之,公以指挥使从。十六年癸亥春三月,颖国公还,西平侯留镇,加公征南副将军,进抚小云南,即宁(远)府,现改西昌。……后改宁番卫,现改冕宁县……又远移者盐源黑地(今盐源县长柏乡境内)。……端一祖奉命来冕经历二十余代,早称旺族……第十五世祖邓学荣“移民黑地”。至今传四代,约100年,邓姓今在盆南各乡镇,及左所、树河、右所等区皆有分布。
6、四川某地邓氏家族(明洪武四年入川的邓仕公后裔)
此支邓氏有人在网络上留言称:邓氏始祖邓仕和始祖妣伍氏,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从湖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至今派延二十余代,六百余年。
因这个宗亲没有说明是具体哪个乡镇哪个村落的,所以孤峡山人只好以“某地”代为注明。
八、邓氏迁重庆
邓魁于明朝中期在邓家河(今属重庆万盛区)
重庆万盛区邓姓:祖籍河南南阳新野,后来南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初,随“湖广填四川”,落业于遵义府板桥县。明朝中期,后裔邓魁,廪生,授任今綦江县从学正堂,卸任后落业綦江县南门桥附里立户,后讨照邓家河生息繁衍。
清初有支脉迁入今万盛区境的万盛场、青山等地。清咸丰元年捐资修建三元桥的邓九先先生,咸丰十一年被太平军杀害的邓卓南先生(清朝廷敕封为“云骑尉”),就是这支邓姓的后代。
九、邓氏迁居贵州
1、荣宗公自湖南武冈迁居贵州
《南阳郡邓氏家谱<入黔始祖荣宗公>支系·入黔遗序》载:吾祖籍三楚。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牛栏山小山后。明洪武创立初年。因贵州黔南苗蛮猖狂。洪武欲扫平寇判。调北征南。吾祖邓公讳荣宗。钦受洪武御赐平蛮大将军之职。领兵入黔。……一十有年。我祖所乘之马逝。公有所感。故立坟包墓。上刻公名。即表朝廷。公已故终。由子仲清袭任守职。我祖假此隐姓埋名。移居普安属下让里龙场营里。公莫氏生子三:仲文、仲政、仲清。我祖享年八十有余。故葬大营里后。墓立巽山乾向。课记翰林地是也。莫氏祖婆葬于者恩冲看家山。墓立庚山甲向。
十、邓氏迁居云南
1、隆陆公落籍云南昭通市镇雄
《明•邓隆陆将军支系简介》载:邓隆陆将军(公元1344--1392年),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告老辞官,居白鸟。
几历兴废,几历兵变。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岁次壬申九月初九逝世。享年49岁。葬于镇雄县唐房乡白鸟大树湾,酉山卯向。
邓隆陆将军生二子:邓玉贤、邓玉华。
本邓氏支系字辈从邓隆陆公起(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唐房乡白鸟邓氏支系字辈):“隆玉水王系,人志芳春永。国家祥瑞兴,光彩振书声。成荣英秀士,飞凤鸣朝廷”。
2、江川县邓氏正起公自南京迁云南
明洪武年间,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邓氏自南京迁入。邓正应在《马公讳兆麟基母马氏生基总志铭》记载:“正起祖,金陵遗籍,官游至滇,初落棋阳梅薗,卜茔卧牛山,代湮难稽及”。
十一、明朝时邓氏南迁湖南
(一)、长沙邓氏
明朝时迁入或是分布在湖南长沙的邓氏有13支:
1、洪武年间祥泽公迁宁乡玉堂铺、祥学公迁宁乡枫坪、
祥业公迁宁乡石板、祥仕公迁宁乡清溪
祥儒公迁宁乡邓河、祥任公迁善化塘赤
《湖南氏族源流·邓·宁乡邓氏》载:以东汉邓禹,字仲华,封高密侯为一世祖。至六世遄公、遐公于建安末年因诸侯割据,民无所定,乃弃职徙江西洪都(即南昌)。至四十世天骑公,南宋末年中明经科,迁江西新建大洲。至四十六世祥泽、祥学、祥业、祥仕、祥任、祥儒六支,明洪武年间由大洲迁湘。
祥泽居宁乡玉堂铺。祥学居宁乡枫坪。祥业居宁乡石板。祥仕居宁乡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宁乡邓河(湖冰在《邓姓》称祥儒居大河前横。(见湖南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
祥儒公三子:开忠、开孝、开义。义公乏嗣,忠裔世居邓河。孝裔五传至基益公,明嘉靖时迁本邑渣山塘及小冲杨荷塘,处益公子二,长先彝,次先德,德裔美三明万历时徙居湘乡马林桥,彝裔美贤康熙时迁居宁乡北湖。该支名人邓日胜,记名提督。
清雍正元年(1723)六支始修族谱,嘉庆8年(1803)学、业、仕、任、儒五支合建宗祠于玉潭,道光18年(1838)五支合修族谱。光绪5年(1879)儒房三修。纪世诗: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传,振基先绪丕,绍美祖功贤,礼法承家日,谟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
现存的族谱有:
A、现存湖南宁乡扶策堂邓氏重修支谱(不分卷、清朝邓祖永等纂修,清雍正元年(1723)木活字本),存卷1--9、卷首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1--6、10、11、14、17、20--23、卷首、卷末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另美国犹他族谱协会也有保存。
B、湖南宁乡邓氏续修支谱四卷(清朝邓阳培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南阳堂木活字本),保存地点是上海图书馆、寻源姓氏和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
C、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云台纂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南阳堂木活字本宁乡南阳堂重修族谱(不分卷)2册。
C、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述村等纂修、同治十年(1871)南阳堂木活字本湖南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的卷2--4、7、8、卷首。
D、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沩宁枧坪邓氏支谱十五卷(清朝邓礼旒等纂修、清光绪五年(1878)守艺堂木活字本)卷1、5--10、13、15。
E、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义炳纂修,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存于族谱商家手里。
F、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峙卿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阳堂木活字本的湖南宁乡邓氏重修支谱卷5、6、9。
G、民国间守艺堂木活字本沩宁枧坪邓氏三修支谱二十三卷的卷2--4、7--23。
H、湖南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的卷1--4、7、8卷首(邓经弼等纂修、1913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2、宁乡湄冲邓氏:迁祖兆圣公
谱称该族自汉高密侯仲华公起河南新野,至六世祖遐公汉末避曹氏忌,乃随兄棠邑令由河南徙籍江西城南,厥后子姓四散。惟该支支祖兆圣公明初由江西庐陵迁沩宁一都湄冲,后复分琦、璋两大支,有徙居六都月湖冲者,有徙居八都南门口及隶籍湘潭、资江等处者。宗祠建于清嘉庆间,位于宁乡八都南门口。道光间纂修支谱,1935年续修。老派:国承先瑞时运昌隆瀛应明林泽裔锡簪缨。支派:裔锡廷枝茂,家声益克彰。续派:诗书诒后嗣,忠孝笃前光,东汉官箴肃,南阳世序长。
今湖南省图书馆保存了湖南宁乡邓氏续修支谱卷2,另美国犹他族谱协会也有保存,册数不详。
3、时鼎公迁居浏阳东乡滩头岸
湖南浏阳东乡滩头岸毓秀堂邓氏重修族谱(清嘉庆(1796-1820)木活字本)尊元朝邓世益为始祖,尊明朝邓时鼎为始迁祖。时鼎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浏阳东乡滩头岸。
4、浏阳茨山冲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宗祠在茨山冲。至1930年,男女丁口30余人。
5、浏阳白洲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白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班序同南山桥。
6、浏阳降峰岭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降峰岭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生世显,世显第四子良夫生应发,字德厚,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生子三:汝立、汝林、汝桂。后裔世居降峰岭。至1930年,男女丁口仅20余人。班序同南山桥。
7、浏阳九溪洞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之子世显第三子文夫,文夫长子恭美,明洪武17年生,由江西奉新县偕弟应宏迁居湖南浏阳北乡九溪洞杏仁树下,生三子:瑞祯迁茅里,瑞祥迁沙市,瑞鳌生五子:焕祖、焕宗、焕隆、焕高、焕注。焕祖裔世居藤庄岩前,焕宗裔世居九溪洞岩前,焕隆裔世居大屋岩前、炉烟洞等地,焕高裔世居大屋、双江口、邓家湾等地,焕注裔世居岩前。宗祠在藤庄。至1930年,全族人丁近千人。班序:瑞焕南阳善庆长,光先继序日蕃昌,人文蔚起储英彦,道学兴隆远发祥。
8、浏阳团塘邓氏:应荣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团塘邓氏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宗祠在团塘,支祠在栗家湾。至1930年,男女丁口200余人,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思兴大承,祖武世泽隆,忠孝光先绪,英才集盛廷,芳声传万载,嘉会永昌明。
9、浏阳中孚堂邓氏:瑞桢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恭美公次子瑞桢,字南英,明永乐2年生,由九溪徙居茅里,生四子:贵先裔世居茅里,支祠名“皆吉堂”;贵昭裔世居茅里,支祠名“和顺堂”;贵义裔世居龙转,支祠名“德馨堂”;贵林无考。总祠名“中孚堂”,在茅里邓大屋前。至1930年,三支人口共600余人。班序:瑞贵日大,长久仁成,明秉兴福寿,荣显定高崇,学富光辉著,行修品望隆。
据湘潭塔岭邓氏称:“始祖瑞祯公,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宪、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清宣统2年(1910)五修族谱”。
孤峡山人认为应是:瑞桢公,恭美公次子,字南英,明永乐二年生,由广州迁九溪再徙茅里。他的十三代嗣孙贤资、贤宪、贤敏的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
10、浏阳县城邓氏:金志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始迁祖金志公,明宣德时自江西丰城迁此。其父珍公,永乐戊戌探花。金志公之六世孙敏桢,为长沙太守。
11、荣显公迁居浏阳官渡高坪
湖南浏阳官渡高坪毓秀堂邓氏始迁祖荣显公,明正德十年(1515)徙居浏阳官渡高坪。
12、长沙格塘邓氏:均祥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鼻祖禹公,字仲华,汉封高密侯。始迁祖均祥公,明进士,任湖南邵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世居长邑新康都格塘。
13、长沙罐山邓氏:斌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长沙罐山邓氏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今属长沙)。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续修。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二)、株洲邓氏
明朝时迁入株洲或是分布于株洲的邓氏有2支:
1、醴陵南阳桥邓氏:朝卿公后裔
湖南醴陵南阳桥邓氏始迁祖朝卿公,明洪武十六年(1383)自江西庐陵迁居醴陵南阳桥。族人分布于枫头洲、泗汾、板杉铺。
现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醴陵邓氏五修族谱十六卷(清朝邓声誉主修,邓声溢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惇叙堂木活字本)。
2、友兴公后裔明永乐年间迁醴陵东门
醴陵东门邓姓氏族源流,其始祖友兴公,明永乐间人。这一支邓氏,经孤峡山人核实,始迁到醴陵东门是友兴公的后裔。友兴公,号松峰,字或辈名志宽,是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邓氏丘鲸公的长子,出生于江西永丰。他的灵牌原设于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上东乾邓氏宗祠内。
(三)、湘潭邓氏
明朝时迁湘潭的邓氏已经知道的有7支:
1、安宁公迁湘乡茶冲塘弦麻田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塘弦麻田邓氏始迁祖安宁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湘乡茶冲塘弦麻田。现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存卷1、卷首;清朝邓显会等纂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1、2,清朝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茶冲邓氏三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邓先庆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2、湘乡茶冲邓氏:安宁公后裔
迁湘始祖安宁公,明洪武7年(1374)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头大坵圳上徙湖南湘乡县茶冲塘弦麻田。永乐二年(1404年),上命徙黔,再迁贵州威清卫左所东门灵官庙,后改为安顺府清镇县,原配匡氏,生子四邦富、邦仁、邦财、邦贤,帮富公后裔外徙,余三房仍居茶冲。继配孙氏,生子一,子孙居贵州。清嘉庆15年(1810)始修族谱,光绪17年(1891)续修,1948年三修,至此已递传22代,人丁2300人。宗祠在相思桥。
现存族谱有:
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存卷1、卷首;清朝邓显会等纂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1、2,清朝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茶冲邓氏三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邓先庆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3、珊公迁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
湖南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邓氏始迁祖珊公,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携兄弟迁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现中山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邓氏三修谱牒十卷(清朝邓孟樵等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南阳堂刻本)。
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邓氏四修谱牒十卷(邓荟霖等纂修,1932年角宿堂木活字本)。
4、达公迁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
湖南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邓氏,始迁祖达公,明永乐元年(1403)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今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邓氏五修支谱(存卷1—13,清朝邓德芸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爱政堂木活字本)。
5、信公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冲
湖南湘潭严冲邓氏始迁祖信公,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冲,现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十五卷(缺卷14,邓镜祥纂修,1937年执艺堂刻本)。
6、湘潭黑子塘邓家塘、黄甲港邓氏:扬声公后裔
始迁祖扬声公,讳达,字灵籤,世居江西吉安泰和县,为禹公三十八世孙,官太原武职,明洪武初任长沙太守,永乐元年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子思聪,字昭明,永乐20年迁居黄甲港。清乾隆57年(1792)三修族谱,同治7年(1868)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班序:扬思必洪志连允振国单之单世承盛德大启(声名)先达昭如日星克嗣其业应若兴云。该族名人邓政升,记名提督。邓名远,记名总兵。
7、湘潭塔岭邓氏:瑞祯公后裔
始祖瑞祯公,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宪、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清宣统2年(1910)五修族谱。
(四)、衡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整理,孤峡山人所知的明朝时迁入衡阳的邓氏有:
1、应禄公夫妇与应荣公由江西迁湖南
邓继团宗亲在《重修南阳堂西湖邓氏始祖应禄公夫妇墓志铭》载:西湖邓氏始祖考讳应禄公,字义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丙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时生于江西奉新,南阳禹公之后,明夫公三子。
元未,湘遭兵屠,土著者稀,至朱明定鼎,以四省填湘。洪武初,始祖考与兄应荣公(白洲族始祖)自赣徙湘,见浏北西湖:古桥威峙,倚高山而临平川,可退可守,宜家宜稼,遂籍焉。
2、之瑝公迁茅山头、之琔公迁衡沙头、尹家村
始迁祖之琔公,为禹公四十三世孙,原籍江西庐陵瓜畲,元季明初随兄之瑝公迁衡,瑝公居茅山头,另谱。公居沙头、尹家村。清乾隆57年(1792)一修族谱,光绪14年(1888)二修,1925年三修。旧订班行:祐菊开之辈,思随接本源,独名还万派,廷后复单 ,国族于斯聚,茂才以仕掀,同宗绵世学,贤哲合贞元。新续班行:秀里书香远,南阳惠泽长,先人绵钜业,后代有余芳。敬祖敦雍睦,和家兆吉祥,贻谋逢泰运,福履庆安康。
国家图书馆今存湖南衡阳邓氏四修族谱十二卷(清朝郑执玉等修,邓杏林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秀堂木活字本)。
3、绍禹公迁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
湖南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邓氏始迁祖绍禹公,明洪武间徙居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今上海图书馆存湖南常宁邓氏三修宗谱九卷首一卷(邓孔荣等纂修,1943年三登堂木活字本)。
4、常宁黄洞、兴源、洋泉邓氏
明洪武间自江西军屯迁此。族人分布于黄洞、兴源、洋泉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20555人。
5、衡山县城邓氏
迁衡始祖长祚公,后裔世居殷字虎脑村,后迁居县城。
(五)、邵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明朝时迁入邵阳的邓氏有如下几支。
1、天军公自江西泰和县迁武冈邵南柏树村,复迁武冈
湖南武冈邓氏始迁祖天军公,明洪武间初徙邵阳县柏树村,复徙武冈。
武冈始迁祖天军,元明鼎革之际由江西泰和县迁宝郡,卜基邵南柏树村,生富、贵,继徙武攸石虎村,生详、通,终徙黄家亭,生仁、义,义公一派,文献无征。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冈)《邓氏续修族谱·源流世系图》也载:大瑜公四世孙二十七人于元末明初先后由江右迁湖广,散居祁阳、邵阳、武冈、湘乡、湘潭、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澧县、辰州、湘阴、岳州等地,其后裔有远徙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者。
湖南图书馆(缺卷2、5)。美国犹他族谱协会存有湖南武冈邓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即天军公的儿子富、贵、祥、通四房谱(清朝邓彦臣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秀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山西家谱(存卷4--7、10、15、17--19、卷首1、2)存有湖南武冈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即天军公的儿子富、贵、祥、通四房谱,邓执生等纂修,1945年两秀堂木活字本)。
2、天俊公洪武二年(1369)迁邵东新宁七眼井龙富塘
湖南邵东新宁下一都七眼井龙富塘邓氏始迁祖天俊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迁居邵东新宁下一都七眼井龙富塘。生五子:日惠居北路塘口,日□居湘乡长田及邵阳山脚,日慧迁桂阳州,日正迁衡阳遗泽塘,日智仍居龙富。清嘉庆16年(1811)始修族谱,光绪元年(1875)续修,1925年三修。班序:天原宗祖永,文武定太贤,国正安仁义,世代荣昌前,裕后贻谋远。
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邓氏大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义芙等纂修,清嘉庆间材林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东邓氏大宗续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代德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材林堂木活字本)。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七井邓氏大宗三修族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邓代砚等修,邓荣湘等纂,1925年材林堂木活字本)。湖南图书馆还存有湖南邵东七井邓氏四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邓前寿等主修,1991年材林堂印本)。
3、政钦公的儿子明公迁武冈鸬鹚
武冈鸬鹚邓姓氏族源流,其迁湘始祖政钦公,由河南官湖广指挥,明初宦游黔阳,卒葬黔阳鸬鹚滩。政钦公子三仲保、仲伍、仲民,明永乐时,兄弟同迁武冈。仲保生四子:添权、添厚、添佐、添惠,后裔居东关厢、龙溪铺、石路江、牛斯塘、安乐桥、飞水岩、巷口湾、小茶山、袁家冲、栗子塘、邓家坳等地;仲伍生四子:荣称、贵称、善称、如高,后裔居巷口栗树脚、茅坪里、莫家冲、鸬鹚塘、马家山、鸭子塘、龙潭铺、青井团等地;仲民生五子:添寿、添筹、添辅、添淑、添全,后裔居城东官田、榬山、瞿家祖、吴家塘及绥宁瓦屋塘、四川秀山县等地。至1930年,三大房男丁4000余人,女口4000余人。宗祠一在县城转龙街,一在西北乡李家渡油麻田。班序:政仲添仕文(如志子),浩宗日朝一(友思宗祖祥),良国维明敦(文林光南扬),孝友(大祚)圣代陈。
4、世安公迁武冈
湖南武冈邓氏始迁祖世安公,明洪武间迁居武冈。今河北大学存湖南武冈邓氏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朝邓璧辉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十贤堂木活字本)。
5、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迁武冈石牛塘
湖南武冈石牛塘邓氏始迁祖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明洪武三年(1370)迁居武冈,后裔世居石牛塘。上海图书馆今存湖南武冈邓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邓乐友等纂修,1929年木活字本)。
6、文敬公明初迁邵东观山硚
湖南邵东观山硚邓氏始迁祖文敬公,明初徙居邵东观山硚。现寻源姓氏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族谱六卷首一卷(邓中松纂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十贤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续谱八卷首二卷(清朝邓邦价等纂修,清光绪间十贤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东观山邓氏三修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邓作舟主修,1943年十贤堂木活字本)。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四修族谱(邓定麟等主修,1990年十贤堂印本)。
7、贵通公元末明初迁邵阳
湖南邵阳邵陵邓氏始迁祖贵通公,元末明初徙居邵阳。今上海图书馆存湖南邵阳邵陵邓氏三续宗谱八卷首一卷终一卷(邓氏合修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两秀堂木活字本)。
8、秀仁公迁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
湖南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邓氏始迁祖秀仁公,是亿万公的儿子,明洪武间徙居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今湖南图书馆存湖南邵阳邓氏三修族谱卷1--5、卷首(清朝邓清书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秀堂木活字本)。
9、武冈石虎村、黄家亭邓氏
谱以仲华公为一世祖。四十三世鹤林公,由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湘阴。四十四世大瑜公,因世乱复迁泰和县梅子坡。与湘乡江口邓氏族谱所载异同。大瑜公长子吉,五子:学成、学金、学魁、学元、学朝。学朝第七子天军公官居指挥使,明洪武间自泰和鹅头大坵圳塘上初徙邵阳县柏树村,生富、贵二公,复徙武冈县石虎村,生祥、通二公,终徙武冈黄家亭,生仁、义二公。清同治间通房纂修族谱,清光绪32年(1906)富、贵、祥、通四房续修。至1930年,全族男丁2000余人,女丁2000余人。富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仁庭彦,学(仕)国(世)有德运,伯禄盛宏贤。贵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朝景大,凤国正德远,世禄盛洪贤。祥通仁三房老班:天礼智信仲,仁义宗祖文,朝之惟茂可,立必达上成。新班:昌集联昭穆,彝伦品序敦,升恒观益晋,履泰复咸临。
10、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得遇公六世孙),天俊二子:原智、原涛,长子原智生三子;原涛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世安,字祖煌,子二:应铭、应祥。应祥生三子:友明、友斌、友谅。友明子必兴,友斌子必受,友谅子必缘、必祯、必祥。友明、友斌二公之裔居新宁北乡迴龙市双滩村,必缘公后裔居邵阳蔴芝窑,必祯公后裔居雷打滩,必祥公后裔居武冈马埠田。
至1930年,世安公后裔居洪庙、王家冲、满堂、紫溪、新田踏水桥、南乡周民团波鸟山、黄桥铺、邵阳桃花坪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宗祠一在洪庙冲,一在紫溪,一在新田。至1930年,男女丁口1600余人。其中必祥房男丁800余人,女丁700余人。班序:世从应友徵,本宗承万凤(添),朝志期光元,之学庠贤良。
世吉,字祖爃,后裔世居宝白团之篡彼头、木蔸塘、义江、横板桥、崇山、石子塘、千秋塘等地。宗祠在宝白团落马井。至1930年,男女丁口300余人。班序:世海仲再法,汝景宜宗本,思志崇甫式,代荣继开列。宗祠一在迴龙市,一在马埠田。班序:世应友必文(汝),敏(聪)志思庭继,承印文荣(良启)朝,式代永昌明。
11、武冈毓兰山邓氏
天俊公长子原智,原智长子宗兴,宗兴第三子祖清,始迁武冈毓兰山桥上,生三子:永宝、永庆、永玖,后裔居社学团、毓兰山、桥上、老潭团、宏家坊等地。祖清公宗祠在毓兰山桥上。至1930年,男女丁口1400余人。班序:祖永通子仕,思再文景允,琮俎林松常,时茂桂兰应。
12、武冈延岗冲邓氏
始迁祖子贤公,明洪武3年(1370)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坵官湖南靖州学正,卜居武冈东乡双井村延岗冲,生二子:必魁、必才,后裔居桐木塘、漠溪冲、青井、高霞山、水浸坪、鸡公山、樟把塘、延岗冲、马蹄江及全州、益阳等地。子贤公祠在青井村乌鸦井。至1930年,二房合计男丁2700余人,女丁2700余人。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
13、武冈石牛塘邓氏
始迁祖元太公,字公望,明洪武3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大桥头棋盘巷圳上偕弟元敬、元富迁居武冈,后裔世居石牛塘。宗祠在石牛塘。至1930年,男丁140余人,女口120余人。班序: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盛朝星万代,立学正荣昌,东汉家声大,南邦世泽长。
14、武冈石山背邓氏
始迁祖富钦公,明时自江西迁湖南武冈石山背,生五子:旭、璟、理、镒、鉴。后裔分布于石山背、洞井、高沙市、牛轭塘、石柱江等处及贵州独山、大定、广西兴安县富足村等地。富钦公祠在城西石山背,支祠在洞口区黄演村。至1930年,男女丁口600余人。班序:富旭宗思永,仁添元再受,万年绳武承,先德贻谋启。
15、新宁龙迴邓氏
始迁祖傅公,明时自江西迁居湖南新宁县北乡龙迴,傅公生三子:存经衍古竹房,存禄衍沙井房,存豹衍龙迴房。支祠一在东安县苦竹塘(苦竹、沙井二房合建),一在新宁西乡杨溪村栗山口(龙迴房建)。至1930年,合计男丁200余人,女口200余人。班序:友可伯宗璇,明存文仕宣,仁世登承上,大维国正中。
(六)、岳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的族史资料可知,现岳阳邓氏有如下几支:
1、尔那公明初迁居岳阳巴陵龙湾
湖南岳阳巴陵龙湾邓氏始迁祖尔那公,明初由江西迁楚,迁居巴陵龙湾。生七子:明一迁贵州,明三迁华容,明四迁陈宋山转迁长沙,明五迁磨刀坑,明七迁枫树门,分迁麻塘铺成排头,明二、明六居长湖,明二四世孙文通迁临湘谢塘,文远自谢塘迁尖山黄泥洞。
上海图书馆存湖南岳阳邓氏族谱(存卷首,清朝邓毓材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南阳堂木活字本)。
2、朝相公迁居湘阴邓家坝
湖南湘阴邓家坝邓氏始迁祖朝相公,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迁居湘阴邓家坝。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四卷首二卷(存卷1、2、4、卷首,邓永康纂修,1927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3、岳阳邓受屋邓氏
始迁祖成七公,元天历间由江西迁岳阳长湖金沙坪,四传至受公,明正统8年(1443)卜居岳阳中村乡伏太村邓受屋。1992年纂有族谱。
4、湘阴牛口塅邓氏
始迁祖春华公,明洪武间由塅山迁牛口塅,子二:显盛、原赵。后裔世居牛口塅、六方湾、韩湾围、复兴围、牛洲等地。宗祠在牛口塅。班序:国正天心顺,家齐祖德昌,诗书垂永裕,发越有声扬。
5、湘阴邓家坝邓氏
始祖孟全公,出自金鸡山邓氏,居长沙万寿都,传四世至朝相公,于明万历24年(1596)迁湘阴邓家坝。
(七)、常德邓氏
1、邓愈三世孙赛公之子邓衍迁安福东乡九安里邓家店(今津市官路东边)
湖南津市官路东边邓氏始迁祖赛公,愈三世孙,明永乐十八年(1420)官湖广九溪卫,遂居安福新安,其子衍,明天启间卜居安福东乡九安里邓家店(今津市官路东边)。湖南图图书馆存有湖南津市邓氏七修族谱三卷(邓学初总编,2006年南阳堂印本)。
2、龙阳马龙滩和王家嘴(今都属汉寿)邓氏:始祖思聪公、思明公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始迁祖始迁祖思聪公、思明公,明成化五年(1469)由江西吉水迁居龙阳马龙滩(即大围堤第五甲),后思明析居第六甲王家嘴。
谱以宋淳熙辛丑朱熹赠序之南昌旧谱为始修,明崇祯9年续修,清光绪19年(1893)六修,1928年七修,1947年与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门村邓氏合谱合派。
乾隆46年(1781)建总祠于马龙滩,道光间六甲建分祠于王家嘴。
五甲旧派:祖宗文思镇羊景禾良应日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
六甲旧派:祖宗文思朝相广奎元应启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
五、六甲合派:家声宜丕振,毓秀肇钟祥,克光传孝友,德泽庆弥长。
常汉二邑合派:祖宗文思正,福泽起南阳,传世惟忠孝,承谟本善良,沅湘滋发达,时代衍荣光,佑启人才盛,同联庆永昌。
现存族谱有: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族谱(清朝邓玉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遗经堂木活字本)分别存于上海图书馆(存卷4--13、卷首)、湖南图书馆(存卷4、9--13、卷首)。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族谱(存卷1--6、9、10、卷首,邓年兆纂修,1923年遗经堂木活字本)存于上海图书馆。
湖南汉寿邓氏族谱(是与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门村邓氏合谱合派,邓家福主修,1947年南阳堂木活字本)存于湖南图书馆(存卷1、2、4、6--11、13--17、19--25、卷首)。
3、洞口油麻田邓氏:始迁祖仲五公
始迁祖仲五公,明洪武元年(1368)随父弃官定居武冈,迁入洞口油麻田(今西中乡境)落户。今传20余代。
4、洞口毓兰山邓氏:始迁祖天翁之孙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
始迁祖天翁之孙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明洪武18年(1385)自祁阳迁此。今传20余代。
5、常德落耙、雁门邓氏:始迁祖国玺公
始迁祖国玺,字文信,名朝印,号琢成,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常德阳城落耙、雁门二村。原派:祖宗国兴尚文诗列廷名必大希之世元开应以家声宜丕振毓,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6、常德土淰村邓氏:始迁祖文礼公
始迁祖文礼公,字碧璋,父宗趾,明永乐23年(1425)由武冈州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文礼于明成化10年(1474)徙常德土淰村,后裔蕃衍于实竹坪、老渡口、善卷村、新陂桥、和尚桥等处。原派: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7、桃源浔阳坪邓氏:始迁祖信公
始迁祖信公,明成化2年(1466)由江西丰城迁于桃源县南浔阳坪。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沅上、崇义、木塘、云岳、渔父等地。宗祠在县城边街。族谱创修于1917年,1944年续修。
8、桃源围鼓坪邓氏:迁湘始祖华一公
迁湘始祖华一公,明嘉靖间自江西新建率妻子奉旨赴四川简州资阳令任,道经常郡,殁于途,葬善卷山。其子遂迁于桃源县北九溪围鼓坪。至1948年,已传12世,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兴隆庵、六一角、观音寺、热水坑、邓家台、杨柳湾等地。宗祠在围鼓坪,族谱创修于清光绪27年(1901),1935年续修。
9、桃源浯溪邓氏:始迁祖伯纲公
始迁祖伯纲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浯溪田家河。至1948年,已传20世,全族人口约千余人,分布于青云、莫溪等处。宗祠于清嘉庆17年(1812)建于张家河,族谱创修于同治12年(1873)。
10、石门新关邓氏:始祖国安公
始祖国安公,原籍闽中漳州府龙岩州,后迁南靖县,子二:惠通、惠达。惠通子二:德旺、德兴。德旺生五子:庭静、庭安、庭富、庭华、庭福,庭华之后裔一华、一量由龙岩迁湖南石门县中乡皂市区白竹界二都区青山河及分迁广东阳春与江西。德兴子二:庭宪、庭贵,后裔居石门新关三江口、慈利界溪河、柳溪口等地。宗祠在新关。班序:存治化,秉礼让,敦文理,永隆昌,祖业传宏绪,家声继远光,明德克昌裕,盛世大文章,元善贞九有,君泽培万方,绍先宗典则,尊师振朝章。
中华邓氏族谱孤峡山人注,这一支邓氏与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是同祖的,由福建省龙岩市漳平永福邓家坊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邓厝迁漳州南靖县以后再迁石门新关的。
11、石门易市邓氏
原籍江西吉水,后迁临澧,明初迁安福,转迁石门。
(八)、益阳邓氏
1、祖五公迁居益阳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
湖南益阳东塘山邓氏始迁祖祖五公,一作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迁居益阳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缺卷4、8、10、12)、寻源姓氏、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存有湖南益阳邓氏七修支谱十八卷首三卷艺文三卷(祖五公三世孙汉英、越英二房合修谱,邓蕊香等纂修,1937年两秀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益阳邓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存卷1、3--12、卷首,清朝邓增焯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两秀堂木活字本);湖南益阳邓氏续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清朝邓光起等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本支支祖是明朝的邓汉英),湖南益阳邓氏支谱三卷(存卷上、中,清朝邓嘉祥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木活字本)。
族谱收藏销售商家手里还存有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朝邓述村等纂修)。宁乡邓氏重修族谱(著者清朝邓楷礼纂修 清道光19年(1839), 木活字本)。
2、兴山公迁益阳
湖南益阳邓氏始迁祖兴山公,明代人。湖南图书馆存湖南益阳邓氏七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存卷3--5、9、10、12--14、卷首,邓昌锟等主修,1930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3、荣道公迁居沅江四都港子头,其裔昌甫公迁益阳
湖南临澧邓氏始迁祖荣道公,明洪武间徙居沅江四都港子头,其十世孙昌甫,清顺治十六年(1659)徙居益阳。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临澧邓氏三修族谱五卷(是二地合修谱,邓先念总编,2007年南阳堂印本)。
4、邓儒行、邓谦淮、邓儒言、邓谦江、邓儒泽、邓儒彬、邓儒森迁益阳
湖南益阳市南阳堂邓氏始迁祖是元明之季的邓儒行、邓谦淮、邓儒言、邓谦江、邓儒泽、邓儒彬、邓儒森。
5、羲伯公、尧伯公迁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
湖南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邓氏始迁祖羲伯公、尧伯公,明永乐间始迁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今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安化邓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清朝邓立朝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安化南阳邓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清朝邓魁照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三登堂木活字本,有卷首序、圣喻、凡例、家训、传赞、墓图等,卷一至三世系等内容,保存在上海图书馆)。
6、沂英公明正统年间迁居沅江福宁都邓家成
湖南沅江福宁都邓家成邓氏始迁祖沂英公,明正统间徙居沅江福宁都邓家成。今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寻源姓氏、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等处保存有湖南沅江邓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邓中椅等纂修,1935年南阳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存卷1--6、10---20、卷首)保存有湖南沅江邓氏三修族谱二十卷首四卷末一卷(清朝邓亘本主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南阳堂木活字本)。
7、益阳东塘山邓氏
谱称禹公四十二传至德卿,明洪武初由江西泰和县圳上徙居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德卿生秉四,秉四生均才、均祥、均锡,均才生潮英、汉英、沂英、仁英、时英、廷英、元英,沂英迁沅江;均锡生越英、汉英,越英世居资阳。自明万历5年(1577)至清光绪25年(1899)凡六修族谱,1937年七修时合汉、越二房。
益邑旧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
沅邑旧派:德秉均英,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亨,本中生正。
益沅新派:先志充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1930年湘乡、衡阳、醴陵、新化、宁乡、安化、湘潭、湘乡、长沙、邵阳、武冈、益阳、沅江、平江、浏阳等二十一县合修联谱,联谱派语:动静分翕闭,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庞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且备,来昆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族谱销售商家手中存有湖南沅江邓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著者:邓中椅等修,民国24年(1935)木活字本)。
8、益阳黄泥湖邓氏:始祖天俊公
迁湘始祖天俊公,由江西迁宝庆龙富塘,其子秀仁由龙富塘迁居茅坪,秀仁之子必魁生才副,才副生四子:文荣、文祯、文贤、文瓒。文荣公之六世孙国太,明时由宝庆茅坪迁居益阳黄泥湖猫公塘;文贤公之七世孙有进生三子:彦琥、彦忠、彦林。彦忠子三:得贤、得位、得学,彦林子三:得科、得开、得显,得学、得科、得显三公同迁益阳,得开迁居常德,子孙复返益阳;文瓒公之六世孙国环生二子:有宪、有富,由宝庆迁宁乡,有宽公裔仍居宁乡,有富公生三子,第三子彦喜由宁乡十都狮冲迁居益阳八里花桥,生八子:得学、得儒、得韬、得耀、得略、得文、得武、得理,儒、韬二公后裔迁四川,另几房世居益阳花桥黄泥湖、麻阳塘、毛家坝等处。
宗祠在九里邓家湾。
班序:天秀必才文,志仲宗仁兴,国有彦得忠,先昌显美盛。
9、湖南益阳、宁乡邓氏:先祖是邓献
湖南益阳、宁乡邓氏五修家谱三十一卷载其先祖是邓献,支祖是明朝的邓谦光。(邓甲南等纂修,民国17年(1928), 木活字本),另存邓氏五修家谱二十一卷(邓咏梧等纂修,民国17年(1928)木活字本)。
(九)、娄底邓氏
1、娄底新市邓氏以明洪武年间以朝公为始祖
邓惠廉宗亲在《湖南新市邓氏致宗亲们的一封信》中载:“明洪武年间……以朝公为始祖……我新市地处湘中腹地娄底市近郊。自四十八世祖必章公卖得岳父董元清新市产业(有契据详)始落业,故称新市邓氏。”
2、必能公迁居湘乡梓田(今属双峰)
湖南双峰梓田(今属双峰)邓氏始迁祖必能公,明时徙居湘乡梓田(今属双峰)。湖南图书馆、湘乡图书馆保存有湖南双峰梓田邓氏书圃公派系族谱一卷(邓继五等纂修,2002年南阳堂印本)。
3、双峰梓田邓氏:始祖学成公
始一世禹公,四十六世学成,元末明初自湘阴迁湘乡思老,次子景达,生四子,开茶冲、新寺、梓田、毛田四族。景达第三子必能为双峰梓田始祖。1943年四修族谱,派序:必志公明允正朝,宗祖天祚谟裔林,世泽家声垂裕远,广通典籍胜诒金,仲华立训冀前美,伯智让封希与京,忠上孝亲千古悦,敦诗崇礼万年荣。
4、双峰黄泥邓氏:始迁祖隆鹊公
始迁祖隆鹊公,明崇祯6年(1633)由邵阳迁湘乡女子桥黄泥洞,今属双峰。后裔聚居石牛、东华。
(十)、郴州邓氏
1、荣叟公迁宜章白沙乡洛阁
湖南宜章白沙乡洛阁邓氏始迁祖荣叟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广信府迁郴州柏叶树下,后分基来宜章章江北门,荣叟又迁梅田鹿角山,后卜居白沙乡洛阁。后人分布在本邑及郴州、桂阳、嘉禾、蓝山、四川等地。
现北京大学保存了湖南宜章珞阁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彪炳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阳堂木活字本)。
2、君用公迁宜章县白沙乡岑水
宜章岑水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君用公,明时徙居宜章县白沙乡岑水。
3、世禄公迁湖南宜章
湖南宜章始迁祖世禄公,明代人。今北京大学保存了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必显等纂修,清嘉庆十年(1805)木活字本)和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必显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修木活字本)。
4、赖通公迁永兴
湖南永兴邓氏始迁祖赖通公,明代人。现寻源姓氏和美国犹他族谱协会、国家图书馆(缺卷1、3)保存了湖南永兴邓氏七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邦钦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5、桂柏公洪武二年(1369)迁桂东城南
湖南桂东东城南流源邓氏始迁祖桂柏公,明洪武二年(1369)徙居桂东城南。现中山图书馆保存了湖南桂东流源邓族南阳堂五修族谱(不分卷、邓飞黄纂修,1937年吕友文堂刻本)。
6、才贵公迁居桂东全溪老届里
湖南桂东全溪老届里邓氏始迁祖才贵公,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桂东全溪老届里。今桂东档案馆保存了湖南桂东全溪邓氏族谱1卷(邓斌纂修,1933年木活字本)。
湖南永州零陵辛乐乡九甲邓氏始迁祖泽十五郎,明洪武间宦居祁阳川塘,再迁零陵辛乐乡。今湖南省图书馆保存了湖南永州九甲邓氏族谱(不分卷、邓君用主修,1938年思才堂木活字本)。
7、宜章岑水邓氏:始祖瑞祯公
迁湘始祖瑞祯公,明洪武间自广州府迁湖南衡州府,继迁郴州南门燕子泉,长子必达以武功授韶州府副将,明永乐间奉旨剿梅辽山,阵亡。必达公生二子,长子君用开基于宜章县白沙乡岑水,族人分布于岑水村、温塘及湘潭易家湾、蓝山毛俊排下、郴州寒溪等地。宗祠在岑水,建于明弘治10年(1497)。
(十一)、永州邓氏
1、东安邓氏:以纲公等十一人迁入
东安花坞井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以纲公等十一人,元末明初徙居工安。
也有称共有十一支,迁居东安时当在元明之际:
第一支祖伯一郎、伯二郎、千十九郎、法善。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二支祖付七郎。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三支祖贵甫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四支祖幸一郎。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五支祖以纲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六支祖毓祯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恭安乡大山岭、牛栏山、石桥村、铜鼓岭。
第七支祖福十二郎、恭十三郎。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智乡大江口、学士桥、邓家村。
第八支祖三凤公。原籍本县火烧坪。分居仁寿乡文竹山、鸟塘脚、邓家村。
第九支祖孟日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寿乡双龙桥、邓家坝。
第十支祖赞明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十一支祖虎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智乡大城头等地。
迁居东安后,第一、二、三、四、五、十、六支后裔分居仁智乡大城头、老屋村、新屋村、元桂村、通角坵、腊屋场、花坞井、学士桥、对门村。
支祠一在石瑞,一在八复,一在田心,一在城东。班序:丕昭前烈,垂裕后昆,群英特起,显爵高膺。
2、东安仁智乡邓氏:始祖以纲公
始祖以纲公,元明之际自南京马船埠迁居湖南省东安县通角坵,传至十一世仁心公再迁花坞井。至1948年,已传11代,人口1300人。族人多分布在本邑大城头、虎啸潭、石塘村、大溪江等地。
3、兴公洪武元年(1368)迁宁远
据湖南宁远邓氏续修宗谱十五卷首二卷(邓瑞琦等纂修,1914年亲九堂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邓兴公,明洪武元年(1368)徙居宁远。
4、遵先公迁宁远龙凤乡石鼓源
宁远石鼓源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遵先公,明时遵先徙宁远龙凤乡石鼓源。
5、祁东砖塘邓氏:始迁祖天翁公
始迁祖天翁,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祁之砖塘(今属祁东)。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坑、烟后甸、石板铺、四角丘、文明铺一带。
6、蓝山在城乡邓家村邓氏:始祖什公
始祖什公,明末来蓝山,居城西门附近。至二世仁晖、仁旺迁此。
(十二)、怀化邓氏
1、明洪武年间打锅邓创立于湖南沅陵县
邓华春在《打锅邓族源·三、打锅邓的由来》中载:“洪武……我南阳堂邓氏家族中‘打锅邓’支系便在辰州府(今湖南沅陵县)创立。邓毓一、邓毓二、邓毓三共同成为“打锅邓”的第一世祖。”
2、沅陵邓氏:始迁祖盘贵公
始迁祖盘贵公,明永乐年间携妻妾自河南南阳宦游辰州,妾散落洞庭溪临产遂定居,盘贵同妻至蚕忙定居落业。
3、麻阳三跃邓氏:始迁祖显公
始迁祖显公,世居江西枣子园,明洪武年间,以都司从军出征楚黔,与其金兰友周、颜、熊、毛、曹、欧、彭、雷以军功而家,称九姓军家,后屯居贵州施秉县周家氹。永乐2年(1404)由黔而下,拨军下屯麻邑绿溪口水漫溪军田冲,屯居数载,周、邓、颜同徙锦固溪(三跃村),熊、曹、毛同居木江溪,欧、彭、雷同居太平溪。九姓在木江溪共修“九姓军庙”。派语: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4、麻阳拖冲长坪邓氏:始迁祖直明公
始迁祖直明公,明洪武年间实授邵邑训导,后建文时,由宝郡邵邑老鸭田迁居麻阳。派语: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5、会同邓氏:始迁祖伏俊公、伏伍公
始迁祖伏俊公、伏伍公,明时由江西丰城县南门外落星桥关帝庙门首迁居湖南会同县。伏俊公生三子:元榜、元甲、元科,裔孙世居大冲。伏伍公之子元魁生四子:有元、有怀、有政、有通,裔孙世居翁桃村。班序:伏元有必,志政文秀,再通光昌,盛治安进,大云庆忠,公之万道,始学奇宗,良幸俊直,步汉庭荣。
十二、明朝时邓氏迁湖北
1、湖北郧县安岭寨邓氏家族(明朝福三公后裔)
此支邓氏有人在网络上留言称:邓氏家谱(最近本人得到一本邓氏家谱)。
据邓氏家谱载:字辈是“满堂香火乾坤久;万代宗枝日月长”。
湖北郧县邓姓,来自河南卢氏,明朝初年,一代祖福三迁居河南卢氏,二代公仁九,三代明九,四代崇喜……到十四代公时斐,生之照、之哲、之美,十五代公之照与闻氏迁居湖北郧县安岭寨生有志、有祯、有祥、有发。二十代永正、永能、永清、永壤、永礼、永义、永□,金牛、金安、永庆、永中、永宝、田挂、宝成。
其字辈20“自方□□□;其为世荣光;华宗文作锦;本利道生长。”茫茫历史,留此存照。
2、又一支异姓血统融入邓氏家族:熊改邓
(湖北荆门徐汇邓氏:明朝邓友义的后裔)
《沙市邓氏家族起源》载:“根据1933年《邓氏家谱》记载:始祖友義公原姓熊,原籍湖北孝感。明末清初时(公元1610年前后)因避兵荆门象山,入赘于邓氏门中,生一世祖康柞公(约1630年),至今已有十五代以上,故祖训百世子孙不与熊姓通婚。”
邓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
今存湖北荆门邓氏族谱(不分卷,邓承轠纂修,民国9年(1920)石印本)和湖北荆门邓氏族谱(四卷,著者不详,民国22年(1933)石印本)。
十三、明朝时邓氏迁河南
1、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西峡李氏的由来》载: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2、洛阳新安庙头的邓氏自山西洪洞迁入
河南洛阳新安庙头的邓氏后裔(QQ364152263)宗亲也称:“族谱上写道: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吾姓)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族谱和山西邓氏续不上,最近的辈分字是:振金龟启书,公志绍西进,德凡下南洋。”
3、邓氏迁河南光山
《读〈河南光山邓氏宗谱〉·二是厘正了光山邓氏的历史脉络》载:河南光山邓姓宗亲经过4年努力,于2005年续写出《河南光山邓氏宗谱》,经多方查证,光山邓氏由3支组成。
第一支,据民国八年(1919年)谱中记述:我族自南阳郡出,始祖为东汉光武元勋邓禹,系禹公六子邓训之后,原籍江西瓦屑坝,后迁到湖北黄安高桥会。明正德二年(1507年)户部督堂邓以仁二子邓标、邓桢由黄安迁河南光山南乡邓家冲,我族乃二房桢公之后,本人就是这个分支中的一员。
第二支,于明末清初(约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由六世祖可久、可选随母余氏,从江西瓦屑坝迁入。
第三支,约于1730年(清雍正八年)由江西迁入。
十四、明朝时邓氏迁河北
1、邓氏迁河北保定高阳
高阳县佛堂村邓华俊(宗胤祖十八世裔孙)在《始祖邓宗胤奉旨而迁初探》称:“家谱序”载:“始祖宗胤奉旨从洪洞迁来,祖居方邑历数世有年,明洪武开科屡登仕籍为邑望族,指佛堂以名村,先大明而衍谱……”。
谱中载:“第一世祖,宗胤,赠文林郎,子谅;谅:明洪武巳卯科举人,任教谕,赠文林郎知县亊,孙永;永:赠文林郎知县,重孙引吉;引吉:字从善,明成化癸卯科举人,任知县,曾孙鄈;鄈:字龙宾,明靖岁进士,充任南阳府通判。”
2、邓氏祖先明洪武年间屯住河北衡水市景县
据《景县的移民由来》载:在明代移民中,有不少是外籍屯田将士留住景州的。近日景县发现道光四年(1824年)《邓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景州邓氏族人就是明洪武年间徐达北伐的将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屯住于德州卫后所(当时在德州境内,建国后划归景县)。
十五、明朝时邓氏迁山东
1、威海环翠区杨林居委会程邓始自邓清溪由河东迁入
山东威海《环翠区志·(3)、第四节杨林居民委员会》载:程邓,在镇政府驻地北偏东0.8公里平地上。居程、邓二姓。58户,190人。邓清溪由河东迁此。至今17代。
2、威海环翠区饶家村邓家邓氏由东邓迁入
山东威海《环翠区志·(7)、第十五节饶家村民委员会》载:邓家,在上顿渡西北2.4公里田塅中。24户,75人。明末,邓氏由附近东邓迁此。
探访南非酒乡,开普半岛的山谷中藏着一座小法国波尔多
前方的色彩又开始逐渐明朗起来。从南非东海岸开始一路向西,这条蜿蜒起伏的海滨大道带着我们领略湖光山色、海阔天空,在驶出晦暗的杭斯拜后逐渐被群山揽入怀抱,开始有了曲径通幽的隐逸。山峦、森林的曲线和色彩都在奶油色的阳光中变得温婉起来,犹如莫兰迪的油画一般。
通往南非酒乡弗朗斯胡克的路上
弗朗斯胡克(Franschhoek)静静地躺在这群山的怀抱中。自然的滋养让这座小镇丰润而醇香——似乎只需要等待这如蜜一样浓稠的阳光包裹着整片青翠滴入她的橡木桶,就能酝酿出南非最好的葡萄酒汁。事实也的确如此,南非酒乡,我循着她的醇香到了。
弗朗斯胡克就位于明媚的山谷中,充裕的日照让此地成为酿葡萄酒的理想之地
穿过一大片罗汉松林,弗朗斯胡克的面貌逐渐显现出来。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座简陋原始的非洲小镇,但弗朗斯胡克却精致地出乎意料。一驶出森林便是小镇的中心区域,街道两旁遍布着餐厅、咖啡馆和酒吧,这些氛围轻松的小店开在形态各异的老式建筑里。虽然建筑造型迥异,但贯穿其间的欧式风格让它们的存在和谐又丰富。
弗朗斯胡克是南非的法式小镇,不仅拥有法式风情,还承载着真正的法国血统
白色欧式建筑和雕塑
在90年代初期,弗朗斯胡克的经济开始呈爆发式增长,政府对当地建筑的改造拆修却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这座南非最古老的小镇的法式风格才得以保留。和人一样,一座城镇的气质倘若单凭模仿,恐怕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不伦不类,而这里的法式风情却来自骨子里。
1688年,长期遭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派(Huguenot)教徒逃难于此,决定在这片温润明媚的土地上安居置业,建立农场。这片土地因此也被名为“French Corner”(法国角),后来被荷兰殖民者直译为Franschhoek。弗朗斯胡克,这片寄托了胡格诺派法国人乡愁的土地,也传承了法国人的传统。这片山谷中的绿洲阳光充裕,正是酿造葡萄酒的理想之地。La Motte, Champagne, La Cotte, Cabrière, La Provence等农场在300多年后依然酒香四溢,成为南非最顶级的酒庄。而弗朗斯胡克每一年都会庆祝巴士底日、举行法式滚球比赛、品尝法国布里干酪。
拉莫特酒庄坐落于山脚下,群山的青翠一泻而下,在谷底渲染开来形成酒庄开阔的草坪。阳光慷慨润育,葡萄园中开着硕大的血红色玫瑰。十月正值南非春末,并非收获的季节。庄园的葡萄藤贪婪地吮吸着阳光雨露,恣意生长。葡萄藤的叶子很小,但结出的葡萄却能酿成全南非最好的红酒。
拉莫特酒庄位于山脚下
走进酒庄,南非本土气质与欧式风情交融之下呈现出拉莫特这座南非三大酒庄之一独有的韵味。拉莫特酒庄最初也是胡格诺派教徒建立的农场,1970年被大亨安东·鲁伯特(Anton Rubert)买下,改建为现有的酒庄。
无处不在的非洲原住民风格建筑融以现代风,掩映于酒庄繁茂的花木之间。餐厅是原木屋顶的部落风格建筑装上了整块的落地式玻璃,沿着走廊镶上弧形水池,摆上硬木餐桌,支起帆布遮阳篷,再以欧式风格的人物雕塑做点缀,拉莫特酒庄在群山的拥吻中既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作为一座隐逸的小欧式花园遗世独立。
拉莫特酒庄一角
简朴的酒庄大门内外连接的仿佛是两个世界,穿过大门,走进花园便是另一番光景。餐厅(Pierneef à La Motte Restaurant)以雅各布·亨德里克·皮耶尼夫(Jacob Hendrik Pierneef)的名字命名,这位南非著名的景观艺术家、画家将南非的自然景观视为一生的灵感缪斯。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景观被简化为了几何结构,仅用线条、平面和颜色来表现自然的和谐。环视拉莫特周遭,山峦、庄园、建筑正以极简的线条合而为一,似乎寥寥数笔就能将酒庄的轮廓色彩勾勒渲染出来。
花人民币40元就可以到品酒室品尝红酒。坐在桃木圆桌旁,五种不同的葡萄酒由身着正装的服务生逐一端上。坐在我对面的一对衣着考究的法国夫妇轻轻地晃动着酒杯,观察着杯壁上的色染。他们动作优雅,用法语低声交谈着。我零星听到“rouge”一词。我对品酒一窍不通,但我知道法国人对酒的颜色有一个非常优雅的称呼“robe”(酒裙)。五种葡萄酒一一滑过舌根,我品不出个中的差别,只觉得酒汁的醇香和酒精的作用犹如舞动的裙边一样,rouge色的酒裙实在撩人。
除了红酒,拉莫特酒庄亦以精致的午餐享誉酒乡。点一份小牛排,品尝三层熟小牛排的极鲜,佐以一瓶葡萄酒。肉汁激发了葡萄酒汁的醇馥幽郁在口腔中绽放开来。在红酒的撩拨中,山峦、树林、花草还有房屋的形状都幻化为了简单的线条,就像酒庄博物馆里皮耶尼夫的画作一样。难怪无论饮酒与否,只要来到酒乡就必须到酒庄品一次酒,红酒会带你看弗朗斯胡克真正的样子。这里日照极长,长到仿佛时间都不会过去。酝酿成为了跨越时间的唯一方式。人们只需要等待橡木桶中飘出馥郁的酒香。对于饱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是如此,对于在近4个世纪后,纷至沓来的游客亦是如此。只是流亡的避难所成为了飘香的酒乡,莼鲈之思也变成了宾至如归。那些建立家园的人大概没想到,这个“法国角”最终会一举跻身南非最贵的城镇,还被《孤独星球》评为2019南非最物超所值的旅行地。但即使如此,那最初的既来之则安之赋予这座小镇的与世无争令人欣慰地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弗朗斯胡克旅游攻略
胡格诺纪念馆(Huguenot Memorial Museum):大人/儿童 10/2兰特,周一~周六 9-17点,周日14-17点。博物馆由胡格诺教徒建造,见证了弗朗斯胡克的历史。
Ceramics艺术馆(Ceramics Gallery):弗朗斯胡克以诸多精美的画廊著称。在该艺术馆内,可以欣赏到南非最杰出的陶艺家之一大卫·沃特斯(David Walters)进行创作的过程。周一~周日:10-18点。
拉莫特酒庄(La Motte):周一~周六 9-17点
皮耶尼夫餐厅:人均100~200兰特
品酒:80兰特
玩法:参观皮耶尼夫艺术博物馆;庄园历史步行游,参观4座国家纪念碑和谷类加工点,现场品尝面包(周三10:00,需预订)
积极父母育儿的10个技巧
没有什么可以像假日派对那样进行激烈的对话了。
您的妹妹想知道为什么您不使用超时。你婆婆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用糖果贿赂孩子们。
这并不是说您对养育子女的决定感到尴尬。只是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您的观点。
另外,您不希望开始争论……尤其是在送达馅饼之前。
那么,您有什么选择呢?
以下是一些在假期(或任何时候!)中管理有关积极养育子女的对话的技巧。
尊重父母关于积极养育子女的对话技巧
说实话。不必担心说正确的事或做正确的事,而要忠于自己。如果您不总是对自己的养育决定感到100%的自信,那没关系。在父母中学习和成长是可以的。不要为改变您的养育策略而道歉。“我们已经与Luke一起。我们发现他们常常使他更加沮丧。现在,我们使用计时功能,在此保持关闭状态直到他再次变得平静为止。”
专注于您的旅程。您可能会全心全意地相信积极的育儿,并渴望别人从您的角度看待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比断断续续的评论更快地结束对话了。如果您发现自己在指责别人或指出他人养育子女方面的缺陷,则最好提醒自己退后一步,专注于自己的决定。
听。当有人批评您的养育子女时,很容易变得防御和僵硬。相反,请深吸一口气,抵制提供快速回复的冲动。。愿意先听别人的观点。您的工作不是要说服他们说对了,而是要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
移情。听完后,您可以制定初步的回应。但是,在您卷土重来之前,请让其他人知道您已经听到了他们的担忧。即使您不同意。通常,他们的言语中带有强烈的感觉-恐惧,困惑,不足。说出他们的担忧。“听起来您担心他会利用我的注意力。那正确吗?”
把事情简单化。如果对方愿意继续对话,请快速总结您的想法,所学内容或尝试过的内容。目标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要保持对话的进行。您不需要花哨的单词或“正确”的答案。“当我也了解这一策略时,我对此感到担心。看起来与我们的成长方式确实不同。但是,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着眼于长期。积极的育儿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它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自我调节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是艰难的过程。,他们以不同的情感和行为挣扎。这不是千篇一律的哲学。“让那些发脾气立即停止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更关心帮助他确定为什么他会感到这种感觉以及下次如何处理它。”
谨慎谈论成功。与一些询问您育儿策略的人分享一些成功的故事真是太好了。然而,完美的父母和。您和您的孩子都会不时挣扎。那是人类的一部分。承认奋斗和不完善以及进步和成功的故事是可以的。“这肯定是一条学习曲线。我不能说他不高兴时总是很镇定,但比起初要容易得多。”
提供资源,但不要强迫它。如果其他人有兴趣,愿意分享对您的旅行有帮助的网站,博客或文章。如果他们现在不感兴趣,请打开对话以备将来对话。
要有主见。就像养育子女一样,努力在积极和被动之间找到中间立场。很容易陷入旧的沟通模式,尤其是在我们的血统家庭中。如果您倾向于被动些,请深呼吸,向后滚动肩膀,并站直。如果您趋向于更具攻击性,请坐下来进行此类交谈或低于对方的视线,保持双臂张开而不是交叉。
知道何时离开。有时候,进行富有成效的尊重对话是不可能的。您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可以原谅自己或拒绝继续对话,尤其是不健康或不尊重他人的对话。改变沟通方式具有挑战性,并且可能需要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支持才能向前迈进。
如果大家不同意也可以。如果您不完全说服您的妹妹减少超时,那也可以。而且,如果您仍然注意到妈妈在背后分发九柱游戏,那也没关系。关键是您开始了对话。您已经开始滚球。您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来进行尊重的育儿对话。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
岭南武术故事——武林三山•各领风骚
清末至今的这段时间里
岭南大地无论是武学宗师
还是文坛圣手
璀璨如星河
习文者,企图以文救国
习武者,企图以武强国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中华民族的气节
这种气节,铮铮铁骨
他们的思想、行为、语言
无不透着一股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岭南传统体育非遗展——武术篇》
岭南武术系列故事第二篇
带领大家走进
岭南武林“三座大山”
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他们的传奇故事
壹
一代洪拳大师——黄飞鸿
虎父无犬子 英雄出少年
1856年7月9日,黄飞鸿出生于广东佛山。影视剧中为了凸显黄飞鸿的武功,常常将其列为广东十虎之一,真正位列“十虎”之一的是他的父亲黄麒英。
黄麒英出身穷苦,一直靠卖艺为生。黄麒英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就把黄飞鸿送去学堂读书。黄飞鸿虽然聪明,却无意考取功名,一直在偷学父亲武功。黄麒英只好把他带在身边。黄飞鸿极有习武天分,尽得其父真传。一次卖艺时,父子俩偶遇铁桥三的徒弟林福成被人追杀。两人仗义出手相救。林福成为报答他们,就把“铁线拳”和“飞砣”等绝技传授给黄飞鸿。
1872年,黄飞鸿16岁,功夫大成,决意闯荡江湖,从老家佛山前往广州,并在铜、铁行工人资助下开设武馆,教工人习武防身,结束卖艺生涯。此后十年,黄飞鸿在广州开馆授徒之余行侠仗义,名气也越来越大。
黄飞鸿他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东南亚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
抗日报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刘永福奉命率黑旗军驻守台湾。次年,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然而有一群热血之士并不愿就此放弃国家领土,毅然奋起抵抗,其中就有广东武师黄飞鸿。
爱国将领刘永福在台南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并指挥黑旗军和台湾义军在台中、彰化等地阻击日军。在此期间,黄飞鸿一直在刘永福身边救治伤员,此后又护送刘永福返回大陆求援。期间,岂料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行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黄飞鸿一腔热血,却再无机会与刘永福并肩作战。
十月,黑旗军在台南战斗到最后一刻。刘永福坐小艇突围回到厦门。不久,台湾全境沦陷。
回到广州后,黄飞鸿感慨时局艰难,从此不再收徒,仅以行医助人,还在“宝芝林”前写下榜文:“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黄飞鸿
狮王争霸
黄飞鸿酷爱舞狮,且技巧高超,在原有的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将醒狮套路和武术梅花桩相融合,开创新一派醒狮,并以表演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采灵芝、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狮艺著称,其中飞砣采青更称一绝。他将飞砣绝技与狮艺套路巧妙结合,以飞砣采青百发百中,所使用七星鼓法的表演套路迄今仍然盛行。
黄飞鸿还首创女子舞狮之先河。他的夫人莫桂兰及女弟子邓秀琼的都非常擅长舞狮。黄飞鸿和莫桂兰更是因舞狮结缘。
一代宗师黄飞鸿,在南派武术和舞狮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曾追随著名爱国将领刘永福在抗日保台战争中立下功勋。此后他改良并大力推广岭南的舞狮运动,培育舞狮人才,为舞狮这项民间技艺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纵横江湖数十载,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崇“习武德为先”,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习武之人。
贰
现代咏春拳推广者——叶问
他,是美国“功夫之王”李小龙的师傅,他,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武术大家;是谦谦君子,也是武林侠客。他就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
在咏春拳发展的历史里,叶问是功不可没的一位,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发扬咏春拳,居功至伟。叶问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其名声早已在海内外耳熟能详。今日很多国际有名的咏春拳师,如香港的“讲手王”黄淳梁、“小念头王”徐尚田、“功夫之王”李小龙等都出自叶问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咏春拳界有着“叶问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向全世界”以及“(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的说法。
叶问武德高尚,他以“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作为自己以及弟子的为人准则,深受崇敬。除武术外,叶问最大的闪光点莫过于他隐忍和淡然的人性,那是无数人一生都追求不到的,那是一个真正的谦谦君子道德义士最高尚的品质,是武林人“侠客”情怀的最佳诠释。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叶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咏春一代宗师。
“桑园叶姓”大少爷
叶问本名叶继问,祖籍南海狮山罗村联星潭头村,祖居位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为佛山一大家,“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谓是无人不知。
叶问从小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上学读书之余,他爱上了传统武术,从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十六岁那年,叶问远离南海县,赴港求学,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在香港,叶问得同班同学的介绍而认识梁壁,其后,叶问再随梁壁深造咏春近四年。
推动咏春发扬光大
对于一个习武之人来说,无论到了哪里,武术都是他的立世之本。1949年新中国解放后,叶问开始到香港开馆授徒,开始教授港人咏春拳。刚开始,他在九龙深水埗大街的饭店公会授艺,当时弟子还不到十人,但随着叶问名声越来越响,前来求技者也是越来越多。叶问收徒,不分阶层、不分贵贱,只要是诚心诚意想学咏春的,他便收入门下,悉心教导。他还将咏春拳晦涩难懂的“口诀”、“心法”经过改良,变成简单易学的动作名称,让底层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也能很好地理解咏春拳的奥秘!
叶问与弟子李小龙合影
叶问与弟子梁挺合照
在叶问的精心推广之下,咏春拳在香港遍地开花,成了一个知名拳种,练习咏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在叶问众多的弟子中,还出过两个特别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他的封门弟子梁挺;另一个是世界知名的电影明星,“功夫皇帝”李小龙。
如今,在叶问及其众多弟子的不懈努力下,咏春拳术推广到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弟子门人近200万,为传播中华武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毫无疑问,叶问在中华武术的传播上,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他将咏春拳这样一个地方小拳种,推向了世界,让咏春变成了世界闻名的拳术之一。他在咏春拳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叶问纪念馆
咏春拳一代宗师,精神永在,为后世门人之敬仰。它不仅承载着佛山的功夫文化,向全世界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展现着“中国功夫“独一无二的魅力。更为后世传播叶问精神,发扬咏春拳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
叁
荧幕里的功夫之王——李小龙
武术大师霍元甲被人毒死。
日本人闯进灵堂,送给精武门一块“东亚病夫”的牌匾,极尽羞辱。
陈真走进了虹口道场,轻描淡写地说:“我是精武门最窝囊的徒弟,我想试试日本拳头的味道。”
一群日本武士将陈真团团围住,陈真脱掉上衣,动用“李三脚”、“地躺拳”、“双节棍”将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之后,陈真穿上衣服,对着散落一地,伤残的日本人说:“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
这是电影《精武门》最精彩的一段,李小龙把一个有情有义,有强烈民族自尊心,敢做敢当的陈真表演得入木三分,激励着年轻人奋发向上,让每个中国人拍手称快。
这是李小龙的巅峰之作,也最能代表他拳拳到肉的打斗风格,更能体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就是赤手空拳,三招五势,击打得五洲震荡、四海翻腾的李小龙。这就是把中国功夫挂满了世界荧屏,让世界在友谊、正直、诚实中感动的李小龙。他是年轻人心目中永远的蛟龙,他用32岁和四部半电影缔造了不朽的东方传奇。
1.拜师学艺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中华医院,一个有四分之一德国血统的男婴降生了。这个混血儿,将在美国开辟一个新的功夫时代,他最终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偶像级人物。父亲给他取名李振藩,而中国人更喜欢他的另一个名字李小龙。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香港著名的粤剧武生,在太极拳上造诣深厚。他的爷爷李震彪,武艺高手,是在刀口上谋生活的镖师。李小龙从小身体瘦弱,为强身健体,六岁开始,父亲就教他太极拳。习过武的李小龙,身体强健了,但不是听话的优秀生,而成了街头小霸王,几乎每天都和人打架,目的就是处处都要比别人强。
1950年,李小龙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细路祥》,片中饰演一个成天找人打架的街头小混混,从好变坏,从坏变好的孤儿,就是李小龙的原型。14岁,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他刻苦练习,边走边学,拳不离手。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脚等。
由于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李小龙从小就很爱国,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1958年,牛气十足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街头消失了,他去了哪里?
2.独创截拳道
李小龙带了一百美金漂洋过海,离开香港。因为李小龙成天打架斗狠,父亲总梦见儿子被人砍死,经常半夜惊醒。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周全,父亲只好让李小龙到他出生的地方去念书。
李小龙到了美国,勤工俭学,生活很艰辛。上大学后,他主修专业是戏剧,旁听了哲学和心理学。这为他以后提升武思想和创立“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的截拳道思想打下基础。李小龙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不但勤习中国拳术,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从中学习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提高技击水平。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应该时刻追求进步,不要固步自封。”
1962年4月,西雅图唐人街破旧楼房的地下室,李小龙的“振藩国术馆”成立了,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间武馆。中国功夫以及功夫电影的辉煌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地下武馆里,悄然铺张开来。后来李小龙又在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他的徒弟不分民族,种族,肤色,以武会友,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李小龙和徒弟们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弟子严镜海的引见下,李小龙认识了美国空手道协会的主席艾伯嘉。
1964年8月2日,长堤空手道大赛上,中国人第一次惊艳亮相,一袭黑衣,闭目粘手、单手二指俯卧撑、无影拳、寸拳和连环飞踢,这个一出场就技惊四座的表演嘉宾就是李小龙。他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方向,一夜成名,跻身美国武坛。
此后在艾伯嘉举办的各种活动上,李小龙频频现身,与各国各门各派的武术高手,切磋交流,为截拳道的诞生,提供了绝佳平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1967年11月,在世界上最权威的武术杂志《黑带》里,连载两篇有关李小龙的文章,在这里,他首次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并正式公布其名称为截拳道,是他生命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在截拳道诞生时,李小龙在传统武术界遭遇了空前的孤立,处在艰难的行进中。面对困境,李小龙永不言弃,仍坚守着武馆。
那么,李小龙又是如何成为万人追捧的功夫巨星呢?
3.功夫巨星
机会总是眷顾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探亲,此行彻底扭转了他的演艺生涯。李小龙参演的《青蜂侠》,在美国反响一般,而在香港播出反响极大。因为在白人一统好莱坞的当年,李小龙打入《青蜂侠》足以成为所有华人的骄傲。李小龙深切感触到同胞们对他的厚爱,自己其实也深爱着这片土地。
1971年初,香港嘉禾影业公司的老板邹文怀向返回美国的李小龙发出邀请。邹文怀给李小龙寄了几张所谓经典香港功夫片,李小龙看后说:“片中的武侠只有武,为打而打,没有侠的味道,如果我演,我会演得更好。”邹文怀相信李小龙,合作谈成了。
聪明人和聪明人打交道,往往会创造奇迹。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1971年10月30日在香港全面公映,首轮创下319万港币的票房收入,成为当时港产片的历史总冠军。
李小龙突破了武打片报私仇的狭隘观念,提高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有武有侠,让功夫片有了灵魂。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并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的游戏》。《猛龙过江》正式上映,仅香港一地就创下票房纪录的新高峰。李小龙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这时,美国华纳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
1973年3月,李小龙暂停《死亡的游戏》的拍摄,开始拍摄华纳与嘉禾共同打造的《龙争虎斗》,并担任了主角。7月26日,《龙争虎斗》在美国放映,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在票房上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级好莱坞大片,好莱坞新的功夫片由此诞生。
这是那个年代李小龙创造的另一个奇迹,他用电影传媒把中国功夫展现给了世界,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功夫。
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
回望李小龙的一生,一个从六岁学武,二十岁迷上哲学的男人,超越了民族、国家和肤色的界限,为无数人带去了尊严和理想。
他的电影爱憎分明,正气凛然,充满爱国情义,道出了大多人的心声,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部分文化。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美国人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虽然李小龙英年的早逝,令好莱坞为之惋惜,世界影迷为之伤痛。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传奇的一生永远鼓舞着每一位华夏儿女。
结语:中华儿女当自强
黄飞鸿、叶问、李小龙,这几位武学大家之所以能够家户喻晓,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故事被多次搬上荧幕,更在于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武术自强不息和中华民族在困境和坎坷中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
傲气面对万重浪
热血像那红日光
胆似铁打骨如金钢
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
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看碧波高壮
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
我是男儿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