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极度恐慌fear(为什么外国人都在抢购卫生纸?丨外媒说)

导读极度恐慌fear文章列表:1、为什么外国人都在抢购卫生纸?丨外媒说2、你能读懂的神经科学:焦虑背后的故事3、比特币本周要看美联储颜色行事 紧缩还是不紧缩?4、45岁朴树录节目突然

极度恐慌fear文章列表:

极度恐慌fear(为什么外国人都在抢购卫生纸?丨外媒说)

为什么外国人都在抢购卫生纸?丨外媒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

从当地时间3月7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报告来看,中国以外,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确诊病例,日新增确诊达3633例。

随着各国确诊人数不断增多,多国民众开始抢购物资,其中澳大利亚民众抢购卫生纸的新闻特别引人关注。

图片来源:News.com.au

据BBC报道,上周末澳大利亚出现首例本土死亡病例,确诊病例数不断上升,当地人感到很恐慌。

澳大利亚卫生署8日公布的数据

官方指南建议人们保持卫生、勤洗手,如果需要可以囤些食物和日常用品。

Official guidance advised people to practice good hygiene and wash their hands. It was also suggested that people could prepare two weeks' worth of food and water, as well as other household goods, if they felt it necessary.

令人意外的是,卫生纸销量暴增,比长保质期的食品等更受欢迎。

The demand for toilet paper surged - ahead of long-life food and other non-perishable goods.

有报道称,澳大利亚两位居民为了抢卫生纸,甚至拔刀相向。

其实,随着疫情蔓延全球,除了澳大利亚以外,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加入了抢纸大军。

It’s not just Australians. Shops in Japan, the US and New Zealand have also run low on the precious sanitary rolls.

加拿大居民在抢购卫生纸↓↓

美国居民在抢购卫生纸↓↓

英国居民也在抢购卫生纸↓↓

此前,面对民众疯抢卫生纸,日本政府特地提醒居民不要囤积卫生纸,并对“卫生纸短缺”进行了辟谣。

相信国内不少人看到此类新闻会感到很好奇,囤吃的喝的都能理解,为啥外国人这么喜欢囤卫生纸呢?

其实,不少外国人对此也感到困惑。一位澳洲网友就在Reddit论坛上发问——“一个严肃的问题,为啥人们在买卫生纸?”

这位网友说,囤罐头食品、瓶装水啥的都能理解,但为啥要囤纸?

外媒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纷纷写起了文章,分析背后的原因。

News.com.au: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啥澳大利亚人抢购厕纸?BBC:新冠病毒恐慌:为啥人们在囤厕纸?《卫报》:就算作为行为研究者,我们都抗拒不了想要买厕纸的迫切欲望

下面,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就来总结下外媒分析的几大原因。

▌恐慌性购物(panic buying):害怕短缺

澳大利亚新闻网站News.com.au分析称,人们担心疫情打乱中国这一全球厕纸供应商的生产计划,从而导致澳大利亚卫生纸短缺。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has disrupted manufacturing in China, which is one of the world’s key suppliers of toilet paper.


That’s prompted fears there may be a shortage in Australia, but experts say there’s no need to worry.

而相同的原因,也引发了日本的卫生纸抢购现象。

日本民众排队买卫生纸

据Time Out东京报道,此前日本网络上有谣言称,由于卫生纸都是中国生产的,受疫情影响可能买不到。

The source of the hysteria is a few rumours circulating online, including one claiming toilet paper will no longer be available because it is made in China. Although, as The Japan Times was quick to point out, most toilet paper on sale in Japan is actually produced in Japan.

还有谣言称,卫生纸和口罩是同一种原料,口罩短缺,势必也引发卫生纸短缺。

随后,日本媒体对此类谣言进行了辟谣,消除民众恐慌情绪。

▌卫生纸体积大,空货架引人注目

行为研究者(behavioural researchers)Liam Smith和Celine Klemm发表在《卫报》的文章指出,卫生纸体积大,缺货后非常醒目,空货架很容易引发人们害怕买不到的心理。

The supermarket shelf itself also sends signals. Toilet paper is bulky and, as it’s removed, the shelves look empty quickly, which triggers the perceptions of scarcity. In reality, the situation appears worse than it actually is.


bulkyˈ[ˈbʌlki]:adj. 体积大的;庞大的;笨重的

澳大利亚超市卫生纸货架售空

消费者心理专家在接受BBC采访时也表示,比起50罐焗豆子或洗手液,50包卫生纸消失后,会更加引人注目。

"What you've got to remember is that when 50 packs of toilet paper rolls disappear off shelves, you really notice it because they take up so much room," says Prof Debra Grace from Griffith University.


"It's much more noticeable than say 50 cans of baked beans or hand sanitiser disappearing.

▌跟风抢购

新南威尔士大学消费者行为研究专家Nitika Garg称,人们抢购卫生纸还出于“害怕错过”(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如果你看到别人买了,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买。

Another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is what’s known as the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 syndrome, Associate Professor Nitika Garg, a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told the news outlet.


“They think if this person is buying it, if my neighbor is buying, there’s got to be a reason and I need to get in too,” she said.

澳大利亚一超市,卫生纸货架售空

而《卫报》则引用了心理学上“社会证据启发”(social proof heuristic)这一概念来做进一步解释,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人会把“别人做的”当作心理捷径加以效仿。

Humans are finely attuned to monitoring what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even subconsciously). Most of us use “what other people do” as a mental shortcut to decide on what the appropriate behaviour would be if we are unsure. It’s a simple decision mechanism called “social proof heuristic”, a concept popularised by psychologist Robert Cialdini.

▌社交媒体加剧恐慌

《卫报》文章还指出,发达的社交媒体放大了对厕纸短缺的恐慌,而这种恐慌比病毒传播的还快。

Social media amplifies the fear which, in some way, seems to travel faster than the virus.

卫生纸货架空空的照片,也向人们传递了“赶紧抢购”的信息。

The hashtags #toiletpapercrisis and #toiletpapergate were trending on Twitter. Seeing image after image of empty shelves sends signals to the public that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卫生纸带给人控制感

据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The Conversation)报道,来自昆士兰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社会工作学院的专家Niki Edwards表示,卫生纸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控制感,让人觉得可以在卫生和清洁方面占据主动。

Toilet paper symbolises control. We use it to “tidy up” and “clean up”.


When people hear about the coronavirus, they are afraid of losing control. And toilet paper feels like a way to maintain control over hygiene and cleanliness.

▌卫生纸适合囤,不易坏

纽卡斯尔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专家David Savage把卫生纸称作一种“完美商品”,不易腐坏,不管啥时候,终究能用到。

I think it is the perfect product. It is completely non-perishable and one of the few products that you can stock up on that you are guaranteed to use eventually.

面对民众空前囤纸热潮,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呼吁民众不要过量囤积,本地卫生纸制造商也表示厕纸供应不会出现短缺。

Leading Australian toilet paper manufacturers have told news.com.au they won’t be running out anytime soon.

不少媒体和网友也劝大家保持理性,要为别人考虑一点。

So don’t be selfish, and keep others in mind when making purchases.

最后,大家来“囤积”一些本篇文章里实用的词汇和表达吧:

卫生纸一般称为toilet paper,在英媒报道中,也会用loo roll。

抢购或恐慌性购物可以叫panic buying/panic purchasing。

另外,囤卫生纸这个“囤”,可以用stockpile、hoard来表达。

编辑:唐晓敏

来源:BBC 卫报 news.com.au Timeout东京 纽约邮报 WHO 推特等

本文由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hina Daily热词训练营上线啦!

你能读懂的神经科学:焦虑背后的故事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焦虑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然而我们了解焦虑的机制吗?当我们在焦虑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经回路在工作,我们又想要些什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文章里讲解了焦虑产生的两套系统,以及分开对症的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文的原文作者是Scott H. Young,原标题为 “The Neuroscience of Anxiety”。

很少有比整日的焦虑,更让我们感到厌烦的事情。随着人们对正念与冥想日益增加的关注,还有像《不在乎的精妙艺术》(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这类书的持续火热,在希望每日的焦虑少一点这件事上,我并不是一个人。

最近,我读了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家Joseph LeDoux的著作《Anxious》。在理解恐惧与焦虑背后的神经系统方面,LeDoux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对于我们日常焦虑处境的见解。

与此同时,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在很多章节里,我都在试图理解那些神经网络的图示,包括无数代表的各个小脑分区的缩写。 因此,本文是试图总结这本书的一些主要见解的尝试,来帮助我,或者任何希望烦恼少一些的人,来一起了解焦虑的机制。

恐惧与意识

书的开端用了很大的篇幅,说了一件看上去很抽象的问题:当我们面对那些令我们恐惧的行为时,大脑里处于激活中的那部分,真的是恐惧的来源吗?

如果日常对神经科学的科普文章有或多或少的关注,你大概率已经听说过杏仁核(amygdala,大脑皮层下面一个杏仁形状的部分)是大脑的“恐惧中心”。当人或实验室中的某只老鼠遭受惊吓,杏仁核即刻会被激活。

这个事实使得很多研究报告中,都将大脑中这块小小的突起部分定义为我们恐惧情感的来源。但在LeDoux的判断里这是个不幸的误会,因为还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处理的信号是“有意识的”。

LeDoux因此更偏向于使用“生存神经回路”(survival circuit)这个概念,毕竟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只有杏仁核的反应,不是任何程度的意识活动。而恐惧作为一种经验,更有可能与人类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对过往的回忆,一起发生在处理更高级认知的脑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威胁信号“抵达”了杏仁核,但没有人去感受这个信号,我们会因此感觉到恐惧吗?LeDoux的观点是,你不会持续地感受到的焦虑,是不能称之为焦虑的。

注释:恐惧(fear)、焦虑(anxiety)与担忧(worry)有不同定义。恐惧是一种与迫切的危险直接相关的感受;焦虑是对未知威胁的一种感受;担忧则是焦虑加上反复的思虑。

适应性潜意识与恐惧

潜意识的生存回路与有意识的经验的分野,不仅仅体现在焦虑这件事上。心理学家Timothy Wilson在他的著作《Strangers to Ourselves》也提到我们大部分大脑活动都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观点。

诚然,这完全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关于潜意识的论点,就描述了一个充满了压抑着对生殖器的嫉妒,以及对母亲的罗曼蒂克情愫的梦幻世界。

这个全新的Wilson称之为适应性潜意识(adaptive unconscious)的对潜意识的描绘,相比弗洛伊德就无趣多了。

我们的经验,相对于我们的大脑的活动,也许并不是“冰山一角”,而仅仅是飘落在冰山顶上的一片雪花。

科学实验是展示适应性潜意识的主要方式。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如果对实验者先快速闪烁一个图像,然后快速通过另外一个刺激把图片掩盖住,这种清醒下实验对象无法有意识地说出他们所看到的图片。我们可以有信心的说实验对象在意识层的确不知道那是什么,因为当被要求猜测时,他们猜的准确率并不比随机猜测更高。

然而,如果把图像换成是一张令人恐惧的脸,这时候潜意识的威胁神经回路就被一定程度的激活了。 尽管实验对象可能无法有意识地发现有任何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一些行为的响应,例如面部肌肉的运动来观测到不同。

此类的实验表明了,许多复杂的大脑活动不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而且完全不对我们的意识开放。

焦虑的来源到底是是什么?

如果令人感到威胁的神经回路并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它是怎么影响我们有意识的焦虑感的呢?在这个例子中,虽然神经回路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意识的产生,它很有可能触发了其他的心理过程,从而间接引发了我们担忧的感受。

一种解释是这个过程是通过身体层面的反馈完成的。你经历了一些令人恐惧的刺激事件,你的杏仁核及其相关的部分快速的起了反应并提高了你的心率。你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而你的大脑将这个反应解读为恐惧。

尽管身体反馈是一个主流的理论,LeDoux在书中质疑这是否可以称之为全部的解释。这种身体层面的反馈作为威胁神经回路变为意识的主要的反馈途径,可能还是过于缓慢了。

更有可能的是,杏仁核触发了高级皮层区的某个模型,从而让我们可以从意识层面把它理解为恐惧。这种情况下,这种焦虑的感受则是威胁神经回路下游的一种效应。

不过,威胁神经回路与恐惧的感受之间的绑定关系依然不是完美的。就像上面讨论过的,小幅的激活威胁神经回路而不引起任何意识层面的反应,其实是有可能的(虽然依然会有行为上的反应)。反之,我们同样有可能感觉到焦虑,即使威胁神经回路一点都没起反应。

这种总体上持续的担忧和恐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组成我们的焦虑感的东西,也许并不需要来自威胁神经回路的触发机制,而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因此通过抑制威胁神经回路的方式进行的干预治疗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起作用。

威胁神经回路与抗焦虑药物

对来自两个系统分野的理解,即潜意识的威胁反馈系统与有意识的持续的恐惧的感受,可能对我们治疗焦虑症有实际性的帮助。

举例来说,LeDoux提到制药公司一直没能在抗焦虑药物的研发省去的突破性的成功,即使有些药物起到了效果,也经常是意外的发现,而不是规划好的研发方案的结果。

而两个系统上的区别,可能会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药物的研发标准通常来说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场景下,动物对恐惧反应的降低作为效果而筛选的。这样做的确可以对潜意识的神经回路起到效果,但对于治疗意识层面的焦虑感也许就不起作用了。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对症焦虑情绪的疗法,它通过让患者直面令其恐惧的事物的方式起效。当患者经历恐惧之后却没什么糟糕的后果产生,下次这样的恐惧就会减少一些。LeDoux指出超过70%的患者或多或少都能从暴露疗法中获益。

固然,暴露疗法的效果也不是完美的。自然而然的疗愈之后,此前消失的恐惧感也会毫无征兆的重新出现。压力或创伤性的经验也会触发焦虑的复发。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威胁的记忆与对安全感的记忆,其实是两个分开的神经回路。当我们最初学会恐惧,然后通过暴露令恐惧绝迹时,事实上这个过程并不是通过抹除对最初记忆的方式实现的,而更像是创造出了另外一个记忆从而将第一个记忆抑制。这就像是说,与其将一副恐怖的画面销毁,你仅仅是在这幅画作上涂上了一层新的颜料。但在未来某一刻,这个涂层可能随时会被意外的刮掉。

有趣的是,这个抑制最初威胁反应的记忆,可能相对于威胁神经回路更加的受场景化的限制。如果你和朋友在一个社交场合习得如何抑制恐慌,当你的朋友不和你在一起时,你可能依旧会感受到恐慌,而降低这种场景化的限制可能需要在更多的情况下进行对恐惧的暴露,否则这种经验可能就无法复用。

注释:场景化在学习中也会出现,我们所习得的东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受到场景的限制。当然,如果在很多情境下都会有场景化的限制,这也许就说明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这样工作的。

为何我们身陷焦虑无法逃离

焦虑感同时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假设你对发表演讲这件事感到恐惧,你开始因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演讲而感到状态越来越差。终于,你找到一个让你逃离这次演讲的理由。你现在感觉好多了,那个让你感觉恐惧的事情终于不会发生了。

但这在事实上创造了一个负面的强化。通过移除一个令你感觉不愉悦的感受(你的焦虑感),你强化了这个移除的行为。由于令你恐惧的事情没有发生,这个避免你所恐惧的事情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每次你感到焦虑时都得到了强化。

在大自然中,这个模式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只在水源附近差点被吃掉的兔子可能再也不会回到那里。这可能会让这只兔子感到更加口渴,但起码要比被鳄鱼吃掉好了不少。

问题是这个逃避的模式可能有时运行的过于良好了。也许你恐惧的场景事实上是安全的,但通过逃避,你永远不会经历其实无需恐惧的这个证伪的过程。有些情况下,逃避本身变得比那件事情更加令人害怕,因为你在用每日剧增的成本来不断的逃避。

暴露疗法的运作方式可以截断这个负面反馈的怪圈。让你自己暴露在你感到恐惧的事情面前,当没什么坏的事情发生时,下次这样的恐惧就会减少。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最终那个令你恐惧的经验就会看起来也没那么糟糕了。

这个模型在谈论恐惧症(phobias)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不过也许在更广义的焦虑和担忧情绪中也隐藏着同样的逃避强化机制。一个想象出来的可怕的场景出现了,然后我们开始在担忧情绪的驱使下找寻一切可能的逃避方式。当然,大部分的灾难性的后果从来的都不会出现,但我们会认为成功的躲避了灾难,从而这种担忧的行为得到了强化。

消灭恐惧与改变观念

当代的暴露疗法,通常来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暴露,而附带着认知疗法的过程,包括谈论你的恐惧。这里是希望通过交谈,让你的想法语言化,进而允许你自己质疑这些恐惧。演讲恐惧症患者们可能会担心搞砸了现场,担心上司会解雇他。这也会并不是真实的场景,但只要不被描述出来,这个思维模式却是相对难以被评估的。

LeDoux指出,这两套系统都与焦虑感直接相关。暴露疗法主要对症威胁神经回路这个潜意识的反馈。如果我们只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但不对神经回路做调整,我们即使知道这种恐惧是完全不理性的,却会依然在面对它时瘫倒在地。比如,你也许会心里知道站在一个全景玻璃电梯中是很安全的,但往下看时依然感觉到腿在抖。

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消除威胁神经回路,更高脑区的认知系统也会之后会重新激活这部分回路,就像你听到又有一架飞机失事,马上你对飞行安全巨大的焦虑感就再次浮现而无法控制。

焦虑的启示,以及一些其他想法

对于焦虑有潜意识与意识两种状态,同时将两个状态视为两个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系统来对症,这是我从LeDoux这书里获得的最有趣的视角之一。

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经常会出声讲出我自己的问题,不管是与别人讲还是自言自语。有时这个过程的确很有帮助。同时,在日记里写下来我的计划、目标和问题,或者和一个朋友好好讨论一番,经常能得到新的视角或者发现我思维里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一些维度上的突破。

其他一些情况下,想的太多一直是我的问题。思考开始引向更多的思虑,最终变成胡思乱想,没有任何结果。尤其是当我在担心的状态下,这种思考变成一种强迫症,并且慢慢失控。

书中告诉我们忽略潜意识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思考中重要的弱点。既然我们大部分的思维过程都发生在意识之外,那么这些问题并不会通过想的再多一点而被解决。换个方式的话,比如暴露的方式,也许在这些场景下实用的多,毕竟这是直接对症下药。

这本书同时也和我看过的另外一本神经科学的书产生了共鸣,即《The Hungry Brain》。在那本书里,复杂的神经回路在事实上控制着我们每餐吃多少的食物,这解释了为什么节食是如此的困难。就像焦虑一样,这些心理过程都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发生,然而却好像一直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意义上,这种我们无法直面的过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我们的行为自己都无法触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如何能做出决定,或者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改变?当如此多的过程都不对我们开放,让我们检视,我们又如何能了解自己呢?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这些领域,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工具,让我们日常的焦虑少一些,再少一些。

译者:yanyan

比特币本周要看美联储颜色行事 紧缩还是不紧缩?

大家好,我是大利,名川社区专注一级市场、项目孵化的探究、暴涨山寨币,优质币种的挑选和做到更专业,提供海内外一级市场优质项目。

比特币(BTC)在5万美元以下的熟悉位置上开始了新的一周,但人们预计,重大破坏将开始。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BTC价格突破,但到目前为止,阻力仍然控制在50,000美元。

  比特币(BTC)在5万美元以下的熟悉位置上开始了新的一周,但人们预计,重大破坏将开始。

  BTC/USD在再次突破50,000美元后以拒绝告终,交易者一直在猜测近期价格走势,包括年终收盘。

  仅剩两周时间,2013年和2017年出现的那种不太可能再次出现,但链上指标几乎一致指向上行。

  现在,90%的比特币供应已被正式开采,Cointelegraph来看看本周投资者可能面临的情况。

   相同,相同但又不同?

  Cointelegraph Markets Pro和TradingView的数据显示,周日又一次推高了5万美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但最终未能保持住。

  这是一个熟悉的故事,对于经验丰富的市场参与者来说并不意外。

  “53K也是我的底线。把它抛在脑后,我们又回到了生意上。”分析师威廉·克莱门特重申道。

  虽然比特币的资产规模仍在1万亿美元以下,低于53,000美元,但其他观点远未关注今年第四季度市场的意外横向走势。

  对于流行的Twitter账号TechDev来说,比特币仍然与之前的牛市周期“押韵”,似乎类似于去年第四季度——就在比特币/美元开始上涨之前。

  在其他地方,股票-流量BTC价格模型的创造者PlanB也持乐观态度。他在上传一份预测报告时表示,比特币实际上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扩展整合阶段。

  “耐心是关键,”他补充道。

  本周的宏观调控触发因素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及其关于资产购买计划状况的下一个公告。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一次会议可以为量化宽松(QE)的未来以及“逐步缩减”资产购买的速度提供有价值的洞见。

  在通胀环境和冠状病毒影响的持续风险下,美联储在其选择实施的政策的可信度方面面临着不值得羡慕的平衡。

  据Cointelegraph报道,一些人认为此次会议比上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数据更有可能对加密货币市场造成破坏。上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美国的通胀率创下了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没有反对党提出的其他美联储官员,尽管ο变体的出现带来的不确定性,下周的会议似乎看到美联储宣布量化宽松政策逐渐减少,加速,1月份减少了300亿美元(600亿美元的购买),2月份减少300亿美元,”银行业巨头荷兰国际集团(ING)上周读到的一份报告。

  用BitMEX前首席执行官亚瑟·海耶斯的话来说,量化宽松的重大变化有效地改变了“宽松”货币的可用性,并对比特币等风险资产产生了连锁效应。

  分析师Cole Garner:比特币“准备好了”

  众所周知,尽管现货价格较历史高点下跌了近40%,但链上指标仍保持强劲。

  现在,越来越多的指标加入进来,让分析师科尔•加纳对未来的“上涨的日子”充满信心。

  在上周末发布的一系列推文中,这位著名的统计学家概述了他的几张“关键”图表,这些图表现在明显变得乐观起来。

  “我认为BTC已经准备好了,”他总结了BTC/美元的前景。

  “突然间,我最喜欢的所有领先指标都走高且强劲。”

  主要的信号来自场外(OTC)交易柜台。这些实体的BTC余额在上周突然增加,与客户的购买活动相对应。

  尽管不总是与价格上涨相对应,但OTC仍是加纳关注的“强大阿尔法”。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领先指标之一。你想得越多,就越有直觉。”他写道。

   “它消失了,完全翻转了。”

  另一个因素是比特币鲸鱼用户的总成交量增量(CVD),加纳表示,比特币鲸鱼用户的总成交量增量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可靠的牛市信号。

  CVD用于确定市场波动期间买家和卖家的比例,其数据表明,在当前水平上,买家的兴趣同样强劲。

  他评论道:“在这波牛市中,这个指标已经演变成我的首选指标。”

  与以往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他们的回答是,场外交易数量的飙升可能只是总体下行趋势中的短暂背离。另一些人则坚持这样一种说法,即要求比特币在2021年以微弱的声音结束,并在明年慢慢恢复上行。

   比特币etf刺激了它们的储备

  延续之前的趋势,机构投资者在当前条件下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会将BTC作为一种“风险”资产剥离。

  在场外交易市场的质疑声中,最新数据显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正忙于积累资金,而且有需求让它们这么做。

  加拿大首个获得许可的比特币现货ETF产品“Purpose Bitcoin ETF”在12月增加了4,342比特币,增长17.6%。

  现在有28,974个比特币,Purpose表明了许多人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争论的事情——机构实体的比特币敞口是一股潮流,迟早必须迎合。

  “这只是一只ETF,”莫斯科资本(Moskovski Capital)首席投资官Lex Moskovski评论道。

  与此同时,美国否认现货比特币etf是一个市场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因为行业代表甚至国会议员都开始向监管机构施压,要求他们解释自己的立场。

  “谁能解释……为什么美国最知名的投资顾问之一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不得不去加拿大提供ETF ?为什么实物结算的加密货币ETF在德国、巴西、新加坡和其他地方安全合法,但在美国却不合法?”BitFury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布鲁克斯上周在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时表示。

  “情感过山车”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想。

  如果加密货币的恐惧和贪婪指数(Crypto Fear & Greed Index)可以作为参考,那么比特币的整体价格波动就可以在几千美元上下波动的情况下改变市场情绪。

  最近几周,由于BTC出人意料的低迷,《恐惧与贪婪》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周,该指数触及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16/100,即“极度恐慌”。然后在一天内几乎翻倍至28/100,然后在周末逆转回落至16,然后上升至27。

  在此期间,比特币/美元在4000美元左右的区间内波动。

  分析师威廉•克莱门特(William Clemente)开玩笑说:“这个区间让我的Twitter feed变成了情绪的过山车。”旁边还有一张图表,显示投资者对近期股价走势的反应。

  与此同时,TechDev指出,比特币的人气仍低于今年年初的2.9万美元。

  它的相对强弱指数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关键指标,显示资产在某个价格点的超买和超卖阶段。

名川社区欢迎币圈爱好者共同交流。名川社区每天会发布行情分析,优质潜力币种趋势,以及一级市场项目的发掘。如果您是玩家,喜欢研究一些暴涨的币种、潜力的一级市场项目,欢迎关注我们!

45岁朴树录节目突然退场:我岁数大了,要回家睡觉了

朴树又上热搜了,这一次没有痛哭,也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他要回家睡觉了。 最后一期《乐队的夏天》,托张亚东的面子,我们终于等到了朴树,而他也是一如既往的耿直。节目录制中途,突然站起身来说:“我那个到点儿了,然后我岁数大了,我得回家睡觉了!” 然后,就在全场人诧异又好笑的目光下,潇洒的转身离场了……

放眼整个娱乐圈,应该找不到第二个如此任性妄为、理直气壮要回家睡觉的人了吧?而观众对他也是真的宽容,甚至大家还都一个劲儿的想要保护他的“真实”。

如果换作其他人,早就被骂“耍大牌”了,但因为是朴树,所以我们知道他是真的从灵魂里,抗拒和厌倦一切镜头前的惺惺作态。 没有人忍心去骂他,因为他身上的真实与挣扎,正是我们曾经亲手丢弃、又求之不得的东西。

朴树才没疯,傻的其实是我们

都说2019年的夏天,是乐队的夏天。因为盘尼西林翻唱的《New boy》,让我们集体做了一场怀念2000年的盛夏之梦。

就连一向冷静克制的张亚东,都曾在节目现场泪流满面、情难自已。

而作为造梦者的朴树,却似乎想要打破这场梦,他说:“我一直觉得这歌挺草率的。”

他还说当年做这首歌的时候,他和张亚东闹矛盾了,然后编曲都是张亚东胡来的,自己的歌词也没写好,所以对他来说一直是个污点。

朴树一脸诚恳的大实话,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身边的李宇春、吴青峰、马东都笑得合不拢嘴。

当然,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如此了。

2016年,参加《跨界歌王第1季》,作为王子文的帮唱嘉宾,他们合唱了《那些花儿》。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愿意来参加节目,当时正在筹钱拍新专辑MV的他说:“说实话,我这段时间真的需要钱。”

2017年,再次参加《跨界歌王第2季》,这一次作为王珞丹的帮唱嘉宾,唱的是《清白之年》。

主持人故技重施,再次问他为什么还愿意来,他也不负众望的继续耿直:“我觉得我靠这个赚钱啊。”

到了去年的《跨界歌王第3季》,朴树终于长大了,面对这个老话题时,似乎知道不能说得太过于直白:“就是我喜欢唱歌,我在做一份我爱的工作。”

可惜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小声加了一句:“我还能赚钱。”

其实仔细琢磨他的话,真的找不出任何毛病:上节目就是应酬,而应酬就是为了挣钱,这钱挣得又累又不开心,还不如回家睡觉去。

微博上有网友说:“他干了我一直想干但不敢干的事儿,就像每次加班和聚餐,明明心里特别想走,但碍于面子谁都不敢起身,我们都活得好累啊!” 也有网友说:“作为社畜死扛着不走,还真不是为了面子。只怪我还不够厉害,有本事的人才可以不用看人脸色。”

你说他是真不懂这人世间的世俗规矩吗?不是,他不过是懒得去取悦他人、委屈自己罢了。

我特别喜欢黄永玉的一段话:“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如果用这段话来形容朴树,那得把后面半句改成:“大声无愧地否定自己。” 他曾经在采访里说:“我发现我很多行为背后是要取悦于人,希望从别人那得到肯定,这可能是我童年成长缺失的东西,我有点讨厌那样的自己。” “如果我心里真有一个混蛋的话,我想让那个混蛋出来,让别人和我自己都看见。”

好的坏的,都是我的。45岁的朴树似乎决定任性到底了,也做好了准备和最真实的自己和平共处。

而在这个糟糕的世界,谁又能比谁更清醒呢?

那个看似拧巴的朴树,其实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要活得潇洒啊!

当我们唱起朴树时,我们在哭什么?

2013年的西湖音乐节,还在读书的我曾和朋友翘掉晚自习,连夜坐了8个小时的硬座,就为了去杭州听一次朴树的现场。 那天,朴师傅在音乐节前一天的演唱会上把嗓子给唱哑了,他一脸抱歉的说:“我今天嗓子不行,可能唱不出来……”

- 2013年杭州,手机拍摄的高糊照

然后大家就陪着他一起大合唱,一首接一首的,他唱不出来时就把话筒冲着台下,大家就一起:“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霎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一刻,当我转过身去,望向身后的人群时,发现全是和我一样泪流满面,但带着笑意的脸庞。 往后余生、历经沧桑,我们的青春也终将一同散场,唯有在朴树的歌声里,能让我们想起曾经的年少时光,也有过一段不甘心的岁月。 很多人都爱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来形容朴树,他自己却说:“不是我仍旧少年,是这个国家的人们选择过早地老去了。” - 《猎户星座》街头版视频

去年看过一个视频,朴树突然现身北京什刹海的街头,站在人群中央的他,羞涩地向大家挥手打招呼,然后便在悠扬的风琴声中唱起了那首《猎户星座》。

他说:“这首歌,我想唱给那些早出晚归的人们,那些生活特别艰辛的人们。”

看到这句话时,我立马红了眼睛。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在朴树的歌声里,我却真真切切的听到了一种温暖的悲悯。

零下七度的北京街头,忙碌的三轮车夫、踩着滑板的年轻男孩、摆摊卖花的老人、玩耍的孩童、相拥的情侣……就如汲汲营生的你我,谁都不曾停下脚步多看旁人一眼。 而他就站在那里,温柔的轻声唱着:“有时你乘起风,有时你沉没,有时午夜有彩虹。”

人群里男女老少的脸庞中,一定有人失意、有人难过、有人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着……生活的车轮,一次次从我们身上无情碾压而过,有人弄得遍体鳞伤,有人决定硬起了心肠,有人干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然后突然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生命中留下了短暂的几分钟,用歌声把寒冷的冬日捂暖,向最平凡又珍贵的生活致敬。 人人都知道他厌恶一切的商业演出,但他却乐意走上街头为最普通的人们歌唱。

45岁也不晚,继续天真做少年吧

把时钟拨回十多年前,2003年《生如夏花》爆火之后,那些商业上的名利斗争,让朴树陷入了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完全不想再继续写歌,更不想做专辑了。

他无法接受登台假唱,他无法写自己厌恶的歌,他无法对着镜头装腔作势……

他经常在半夜偷哭:“我瞧不起我自己。”

既然无法面对这个纸醉金迷的虚妄世界,索性收拾行李躲得远远的。他将北京的房子租出去,将手机关机,带着两只狗狗去郊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这就是朴树,他从不肯伪装自己,更不愿向这个糟糕的世界低头下跪。 可生活并不打算放过每一个顽劣的孩子,2011年跟随他多年的吉它手程鑫患上了胰腺癌。 于是朴树开始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诊,短短几个月就花掉了他近几年的全部收入,可是他眼睛都不眨一下,他说:“不够我们就去签公司,卖身嘛!跟治病救人比起来,合约算什么?” 后来在程鑫去世前,朴树对这位挚友许下了承诺:“如果真不行了就放心走吧,我会照顾好你妈妈的。”

无论是流浪的诗人,还是吟唱的少年,是人都得吃饭睡觉。曾经视金钱如粪土的少年,被生活打了几个耳光后,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但他依旧不改少年心气,非得把那些实实在在的谋生需求说出来,但也没关系,大家都懂他的拧巴。

现在每次看到朴树出现在综艺节目里,老歌迷都会心照不宣的想:“朴师傅最近是要制作新歌,还是遇到啥难处缺钱了?您甭急,演砸了我们兜着!”

而前不久他出席一个房地产的商演活动,一上台他就冲着台下说:“感谢主办方没让大家花钱来听我唱歌,这样我就安心了。”

这种将心比心真的特别真诚,在凡事“利”字当头的娱乐圈,简直就是不可能存在的珍宝。

这一期的《乐队的夏天》,他唱了《No fear in my heart》,一开口那句质问般的“你在逃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 ,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很多时候,我觉得“朴树”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梦境。因为只要他还在固执坚持着,我们便相信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个地方还没有崩塌。 他是我们这些已经被世俗所降伏、选择了顺从的人,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未来,最美好的那一个梦。 所以当看到他说:“我岁数大了,回家睡觉了”,然后转身离去的样子,我甚至感觉有些庆幸……

其实他从来不是什么不谙世事、没经过磨难的天真少年。恰恰相反,他在经历过太多挣扎苦痛后,仍然决定与世界赤诚相待。

如他所说:“作为一枚40多岁的已婚佛教徒,我的一切都日趋平稳。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在心里的某个地方,你比最年轻的时候还要年轻。以至于一切才刚刚开始,时间变得不再有意义。”

喜欢朴师傅十多年了,其实我私心最爱的一首歌是比较新的《在木星》。

听着已经一把年纪了,却仍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他唱到:“待历经沧海,待阅尽悲欢,心方倦知返。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心中是无限的感概和感动……而选择纵容朴树,则是我心中残存的最后一点理想主义。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才是怪物?”

部分图片 / 网络责任编辑 / 眠去编辑 / jojo

FashionTrip改名啦~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为了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升级,“FashionTrip”正式更名为“GirlDaily”。

病毒是武汉泄露的生化武器?美议员造谣遭怒批:荒谬!丨外媒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中国发生后,美国共和党反华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忙得不可开交,发表了一系列“无知言论”,宣称病毒是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

他要求美国政府立刻封杀中国,并要求所有美国人逃离中国。

估计科顿没有料到,他这番耸人听闻的言论连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赫芬顿邮报》提醒读者,别听科顿胡扯。

The GOP senator has spread misinformation and panic in a weeks-long meltdown over the disease.

这位共和党议员在过去一周散播谣言、制造恐慌。

《赫芬顿邮报》在文中写道,科顿这样的阴谋论——武汉实验室泄露病毒,早就被全球学者专家轮番揭批过。但美国的街头小报和保守派民粹媒体嗅到这抹黑中国的谣言后,仍不肯放过,四处发文扩散,其中就包括右翼网站《华盛顿时报》。

Cotton suggested the coronavirus could have come from a Chinese "super laboratory that works with the world's most deadly pathogens," boosting a debunked fringe theory circulating among tabloids and conservative media outlets.

《华盛顿时报》网站上的文章援引一名前以色列军方官员的言论称,该病毒可能与一个生物武器项目有关。

《华盛顿时报》:病毒或源自中国生物战相关的一个实验室

与《华盛顿时报》只有一字之差的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华盛顿邮报》也忍不住批前者:

Despite little public evidence, the theory has spread widely on social media, to conspiracy theory websites and in some international news outlets.

尽管尚无公开证据,但类似于《华盛顿时报》传播的这种谣言,现在在社交媒体上和阴谋论网站上到处都是。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美国高官满嘴跑火车带头造谣,惹怒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

哈佛教授出头怒批:“极其荒谬”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副教授迈克·米纳(Dr. Michael Mina)告诉《赫芬顿邮报》,“这种说法太荒谬(It's a ridiculous assertion)”。

"All signs point to a pathogen that has been circulating in animals and jumped to humans. It's pretty common for these viruses and there's no good reason for him to be saying something like that."

“所有迹象都指向一种病原体,该病原体已在动物体内传播并且传染给了人类。这样的传播方式对此类病毒而言很常见,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这样说。”

除此以外,还有一票“业界大神”出来澄清,称这样的阴谋论简直是胡扯。

《华盛顿邮报》援引了相关领域五名专家的评论,他们均表示,武汉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论调简直无知,并给读者进行了简单的科普。

美国罗格斯大学化学生物学教授理查德·艾布赖特(Richard Ebright):

"Based on the virus genome and properties there is no indication whatsoever that it was an engineered virus," said Richard Ebright, a professor of chemical biology at Rutgers University.

根据病毒基因组和特性,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一种工程病毒。

马里兰州生物安全专家蒂姆·特雷文(Tim Trevan):

"The vast majority of new, nasty diseases ... come from nature," he said.

“绝大多数新型、重大疾疫情……都来自自然界。

马里兰大学化学武器专家弥尔顿·利滕伯格(Milton Leitenberg):

Milton Leitenberg and other analysts around the world had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that weapons development at the Wuhan lab could have led to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a private email chain but that no one had found convincing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theory.

弥尔顿·利滕伯格曾跟全球的分析师在私人邮件里讨论过,病毒是否可能是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没有任何人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一理论。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研究员埃尔莎·卡尼亚(Elsa Kania):

Hypothetically, a bioweapon would be designed to be highly targeted in its effects, whereas since its outbreak the coronavirus is already on track to become widespread in China and worldwide,” she said.

从理论上讲,生化武器的效果会有很强的针对性,而自从冠状病毒暴发以来,它已经广泛传播。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平·纳朗(Vipin Narang):

...a good bioweapon "in theory has high lethality but low, not [high], communicability" and that spreading such ideas would be "incredibly irresponsible".

生物武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低传播感染率”,传播这样的阴谋论“极其不负责任”。

科顿在接受美国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网的采访时,再次炒作中国的疫情,当时,就有网民在留言板中讽刺他“比新型冠状病毒危险得多”。

还有网友一眼就看透了他“阴谋论”背后的政治目的。

别再为了政治目的宣传/暗示阴谋论了。病毒总是会进行抗原转变,我们都必须要接受这个问题。更可能的是环境变化加剧了转变。

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论。人们指望你说出的是事实,议员先生。

专家劝美官员闭嘴:后果很严重

疫情暴发导致谣言四起,在社交媒体上尤为严重。

《赫芬顿邮报》在文中称,许多传染病专家提醒大家,在他们对疫情的危害性做出评估期间,大家要有耐心,尤其不要相信科顿制造的恐惧。

… many infectious disease experts have urged patience while they assess the true dangers of the outbreak and cautioned against the kind of fearmongering that Cotton has embraced.

文章称,疫情暴发期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还掀起种族主义情绪。

The outbreak has resulted in massive amounts of disinformation, viral social media falsehoods and online grifters attempting to cash in on the virus. Some conspiracy theorists have even promoted drinking dangerous bleach as a cure.

疫情暴发衍生了大量虚假信息,社交媒体疯狂转发虚假报道,网络诈骗人员企图利用疫情获利,一些阴谋论者甚至提倡饮用危险的漂白剂作为治疗药物。


The virus has also led to anti-Chinese sentiment in numerous countries, prompting local official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o denounce surging racism against Chinese communities.

除此以外,疫情还引发许多国家的反华情绪,促使地方官员和社区组织谴责针对华人社区不断高涨的种族主义浪潮。

对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高级学者塔拉·柯克·赛尔博士提醒道,人们要警惕虚假信息。

"Misinformation around these outbreaks is definitely a problem," said Dr. Tara Kirk Sell, senior scholar at Baltimore’s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 "When we undermine trust and get in the way of a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hose things can be really dangerous and really bad for trying to stop an outbreak."

“围绕疫情出现的这些虚假信息绝对是个问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高级学者塔拉·柯克·赛尔博士说道,“如果我们破坏信任,妨碍人们应对公共安全事件,那么,这对于阻止疫情暴发是非常危险、非常有害的。”

另外,卫生专家和新闻工作者都在致力于阻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试图揭露围绕病毒及其起源的谣言。

"Panic is never a useful thing to elicit in a population ..." Mina said.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副教授迈克·米纳表示,“在人群中引发恐慌,从来都不是一件有用的事情……”

国际卫生专家:中国已经竭尽所能了

这篇文章看透了科顿的心理,作为反华顽固派的科顿,瞄准了这次疫情的“好时机”,大肆抨击中国。

科顿夹杂私人政治观点、毫无根据的指责引发业界学者的不满。报道称,实际上中国已经做得很好了,就连美国官员和国际组织都称赞中国的反应速度。

But China has actually been fairly quick to address the virus and to alert international officials to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health experts, and has as shared information on the virus that has helped epidemiologists study and track it.

卫生专家称,事实上,中国已经相当迅速地采取措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并提醒国际组织官员注意该问题,此外,还分享该病毒的信息帮助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研究和追踪。


…international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US officials have largely praised China's reaction to the crisis.

国际卫生组织和美国官员在很大程度上赞扬中国对这场危机的迅速反应。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副教授米纳表示,“他们(中国)已经做了大家希望的一切,并且其所作的是当今其他任何国家/地区都采用的标准做法。”

"They have done everything that you could hope for and is current-day standard practice that would be done in any other country," Mina said.

武汉病毒所研究院:“我用生命担保,与实验室没有关系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武汉实验室泄露”的言论,该实验室的中国学者做出回应:用生命担保,与实验室没关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2月2日下午3时左右,在自己个人微信朋友圈发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是大自然给人类不文明生活习惯的惩罚,我石正丽用我的生命担保,与实验室没有关系。奉劝那些相信并传播谣传的人,闭上你们的臭嘴。同时转发这个打脸消息:印度学者已经决定撤回这篇预印本文章。

朋友圈截图

长江日报记者通过中科院武汉分院工作人员,向她本人求证此条朋友圈消息属实,并获准发布。

作为石正丽的长期合作伙伴,美国非盈利组织环保生态健康联盟疾病生态学家彼得·达萨克(Peter Daszak)在接受《科学》(Science)杂志采访时表示,每当新疾病、新病毒出现时,都会产生诸如实验室泄漏或者生物工程制造一类的“阴谋论”。“这令人羞耻!”

"Every time there’s an emerging disease, a new virus, the same story comes out: This is a spillover or the release of an agent or a bioengineered virus," Daszak says. "It’s just a shame."

最后奉劝美国共和党反华参议员汤姆·科顿,莫要信口开河一时爽,成为国际笑柄。这是疫情战场,不是你的政治秀场。

编辑:胡雨濛 王瑜

来源:中国日报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