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神舟十四号回到地球!三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导读航天员从太空返回文章列表:1、神舟十四号回到地球!三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2、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3、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航天员乘组即将

航天员从太空返回文章列表:

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神舟十四号回到地球!三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神舟十四号回到地球!三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均报告“感觉良好”。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陈冬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陈冬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刘洋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刘洋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源: 新华网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航天员乘组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分离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挥手告别。后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在中国空间站出差183天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祝福英雄的航天员一路平安!东风见!北京见!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王刚 刘冠青 王晓丹 李昊 李晓东 刘洁)

来源:央视新闻

神舟13号航天员将返程!三名航天英雄返回地面,要经历什么?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决战之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国需要执行发射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

所以,接下来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不过,从短时间的情况来说,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迎接神舟13号航天员“回家”,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

神舟13号航天员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行将结束,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也在打包之中。而按照航天中心的计划来看,预计就是在4月中旬返回地球,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即将返程。那不少人又在问了,三位航天英雄返回地面,还要经历什么?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看。

神舟13号航天员将返程

从最新发布的消息来看,“出差”半年的3名航天员在返回地面之前,不仅要收拾“行李”,还要“搬运数据”,这些数据是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进行太空任务之中,开展了多项实验所获得的。这些实验数据、记录等都要从空间站核心舱“搬运”到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带回地面。

所以,三名航天员在准备之中。反正就是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前,需要针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站进行一次“大扫除”,也算是为神舟14号航天员们做好准备,所以准备返回的工作还是比较多。并且除了这些物质上的一些准备之外,针对自己的身体也要进行“返程准备”。

为何航天员身体也要有所准备?其实很简单,地球的环境与太空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之中,长期处于太空失重环境中,人的身体会产生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现象。为了缓解这些状况可能造成的危害,航天员每天都要在空间站里锻炼身体。而在返回地面之前,需要做好准备适应地面的环境。

所以,更加需要做好身体的变化准备,加强失重防护锻炼等。当然,从消息来看,3名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都优于预期,满足返回地球的条件需求。所以,一切准备好了,就等待即将返程的实施了。这里也只能说,三名航天英雄真的是辛苦了。

神舟13号航天员返回地面,要经历什么过程?

当然,这次神舟13号航天员返回的区域,又是选择了额济纳“东风着陆场着陆”,这个东风着陆场总面积约13000平方公里,也是神舟12号航天员返回地面的区域。那很多人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又选择东风着陆场着陆?这必然是存在优势的。

第一、东风着陆场具有先天性的搜寻优势,它是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的,在发射、运行、返回各个任务段执行,都可以快速实现对接,这是第一要素。

第二、着陆场具有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特点,大家担心地砸人,砸到动物等等,这些都是过于担心了,根本是不可能出现。加上该区域平坦的地势,利于直升机快速搜索与降落,能够实现“舱落人到”,这就是第二点。

第三、东风着陆场建设维持费低,搜救能力强,可以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力资源和测控、通信、气象等设施,也能够更大化的找到航天员的位置,这就是第三点。

而这三点就足以说明,东风着陆场着陆是不错的选择。那神舟13号航天员返回地面,要经历什么?

大家都知道,神舟12号航天员返回的时候,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2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可能还是不短了。那么神舟13号航天员可能在返回的时候,至少也需要这么长时间,也有可能更短。

因为我国这次将采取“快速返回”方案,到底有多快,这个后面就知道了。但是返回的过程中,要经历什么?其实与神舟12号的过程没有多大改变,可能变化最大的也就是“提速”的问题。那要经历什么?

同时,在神舟13号飞船返回的过程之中,要进行径向交会试验,绕飞到核心舱的下方,自下而上逐步靠近核心舱的对接口,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

而过后就要进入到返回程序阶段。但是并不是大家想得那么简单,还要进行在轨“绕飞”。然后在绕飞的过程中,进行轨道调整。这个过程就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跟踪调整飞船轨道位置及高度。

当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又要进行姿态调整,轨道舱和返回舱将进行分离,然后再进入到大气层返回的过程。而进入到大气层之后,又要进行飞船的姿态调整。

然后要经历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同时还要多次降速,一直到在距地面10公里左右高度,返回舱将打开降落伞,并抛掉防热大底。然后再次将速度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最终使返回舱实现安全着陆。

所以,这个返回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不是大家想得那么简单,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扩展阅读

随着中国空间站不断地建设,未来中国也将会迎来更多的航天员,包括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基本上都是定局了。

例如:我国在进行“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之中,就选出了17个国家。也就是说,已经有17个国家入选中国空间站。而这17个国家包含了波兰、德国、挪威、法国、西班牙、印度、比利时、日本、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秘鲁等17国。

当然,美国是被果断拒绝了,不为其他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申请的项目,不符合中国空间站的发展要求。所以,未来在这些国家执行任务的时候,可能派遣自己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所以,我们也期待中国空间站整体建设早点完成,这样就可以早点创造出价值了。当然,对于国外航天员来说,进入中国空间站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需要学习“中文”,因为中国空间站是采用的中文界面,要想操作,这个是必须要学习的,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稳稳落地!揭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神技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来源:央视截图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跃入天际,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了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天地往返任务。这是神舟载人飞船执行的第八次载人飞行。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再入、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

记者从飞船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在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即:速度、温度和精度,确保自己稳稳落地、安全回家。

“速度”控制恰到好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相关技术人员介绍,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

为实现这一目标,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特定的气动外形,在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温度”控制火候适中

据介绍,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

为此,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

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使在入前舱内温度有一个较低的基准。

“精度”控制稳操胜券

可以说,神舟飞船返回犹如“万里中10环”,对于着力精度的要求极高,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

为此,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落点,最终平安返回。

神舟十三号已经圆满完成了本次飞行任务预定的各项要求,载誉凯旋。它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来源: 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