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指的是谁的爱情(几首诗看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长跑35年,以失败告终)
在天愿作比翼鸟指的是谁的爱情文章列表:
- 1、几首诗看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长跑35年,以失败告终
- 2、56岁公公和22岁儿媳的真爱?白居易长恨歌骗了我们
- 3、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4、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 5、七月七日的夜晚,唐玄宗对杨玉环说了什么,说到作到了吗?
几首诗看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长跑35年,以失败告终
严格来说,“诗仙”的称呼不是李白的专利。在唐代,白居易才是正八儿经的李唐皇室认证合格的“诗仙”。可能是因为“人仙”不能相恋,所以小白的情路十分坎坷。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小白的爱情故事。
公元772年,也是大历七年的正月,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小官僚资本主义家庭中,白居易,出生了。他的出生没有红光满地,也没有紫气东来,所以注定不是穿黄衣服的命。但是他的父母没发现,在小白出生的时候,天上那颗文曲星悄悄闪了一下。
十一年后,小白因为家乡的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去爸爸工作的地方读书。这个地方叫徐州符离,这里也有个人,叫湘灵。
小白的小时候估计是比较淘气,一点都不怕生。刚到符离就带着邻居家的小姑娘跑出去玩,小姑娘比她小四岁,妥妥的一个瓷娃娃。小白也不知道是早熟有点小企图还是咋的,没事就找小姑娘玩。小姑娘也马上在他高频率的过家家中对他产生了依赖,在家里经常念叨小白哥哥前、小白哥哥后的。这个小姑娘,就是湘灵。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就是完美的爱情,白居易度过了生命在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十九岁时,白居易还为湘灵写了首诗
邻女
白居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肯定想过跟湘灵结婚,但是他俩之间有一个无比巨大,且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数古人为之苦恼,愤恨,它叫做门第。简单来说,门不当,户不对。
湘灵作为一个贫下中农,是不敢跟跟白居易这个县长家的儿子有什么胆大妄为的想法的。就算是有,且双方都有,也不敢说。
就这样,他俩相恋了八年。公元798年, 27岁的白居易不得不离开湘灵。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负责。白居易去了江南投奔自己的叔父,准备读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考试。
就算在紧张的备考期间,白居易也没忘记湘灵,可能湘灵就是他挑灯夜战的动力。他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两年后,做梦都喊着湘灵名字的白居易考中了进士,小白很开心,终于,这个天天爱爱恨恨的年轻人,嚣张了一把,在雁塔题名的时候,说出了一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其实就是想说:在座的诸位,都是,垃圾。而已。
考上进士的白居易终于可以回到符离,他这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湘灵娶回家!
生活总是喜欢给你一个希望,让你下定了决心,然后再把你打死。两千年前就是这样。白居易兴冲冲的回到家,跟母亲说自己中了进士,要跟湘灵结婚。
白妈妈听了前半句脸都笑出了花来,听到后半句那朵花顿时就被冰霜打死了。白妈妈拉着一张脸,自始至终就说了俩字:没门!
这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小白很是苦恼,没办法,跑路吧。小白回到了长安,开始漫长的官场沉浮。当然,现在的小白只是小白,沉浮不存在的,站好队不当炮灰就是成功了。
四年后,小白成了中年白,熬出了头,可以有个京城户口,有房子有车。
33岁的白居易又一次回到了符离,他没有结婚,他在等湘灵,湘灵也在等他。湘灵29岁。我很难想象湘灵这些年是怎么过的,我只知道在古代,十九岁不结婚,已经算是晚婚了。
湘灵在等白居易,白居易也再次跟母亲提起了关于湘灵的事。
事实是残酷的,白妈这次做的更彻底,她连不行都没说,直接天天守在白居易身旁,断绝了他跟湘灵见面的机会。
爱与孝,不能两全。一直到白居易走的那个早上,他也没见到湘灵。
两年后,白居易写下了旷世名篇《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猜,这歌里长恨的,不只有李隆基与杨玉环,更有当年的小白与湘灵。
白居易是倔强的,白妈不让他跟湘灵在一起,那么他就一直单身。他对湘灵的爱,不曾淡去。
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白居易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我对你的思念,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么天真的句子,不是白居易说出来的,是他做出来的。
终于,白妈看着一天一天变得沧桑的儿子,受不了了。她以死相逼。你不结婚,你妈我,就死给你看。
白居易37岁时,经人介绍与从未见过的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但是,命运有时候总是带有恶趣味的,他和湘灵还没有结束。
七年后,44岁的白居易被人陷害,贬谪江州。在路上,他与白夫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
湘灵哭了,白居易也哭了。他抱着这个青梅竹马,几十年来他一直深爱的人,嚎啕大哭,哭的撕心裂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他知道了,已经四十岁的湘灵,仍然没有结婚。
逢旧
白居易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白居易再一次写到了“恨”字,他知道,这次的见面只是匆匆,当年的人,再也回不去了。
他写下了这首诗,走了。她看了这首诗,也走了。
白居易53岁的时候,在杭州刺史任满赶回京城的途中,再次去了当年符离的那个小村子。
旧地重游,已经没有一处景物是当年的模样。一打听,湘灵也早已不在了这里。
一直到此,白居易35年的恋爱长跑,终于以失败,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不是我爱的人。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夜雨(白居易)
56岁公公和22岁儿媳的真爱?白居易长恨歌骗了我们
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诗人融入丰富的艺术想象,运用精湛的浪漫主义手法,一层一层展现了李杨悲剧故事的全过程。
千百年来,人们为帝后缠绵悱恻的爱情感动不已,为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不胜叹惋。
1992年电视剧《杨贵妃》开播。当时的我还小,看到千里送荔枝,也隐约懂得爱情的美好。看到马嵬坡赐死,也跟着哭得稀里哗啦的。
年岁渐长,历经世事。
我终于明白,我们都被骗了。
诗人用他的妙笔生花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56岁的公公与22岁的儿媳哪来的真爱?
黄昏恋,忘年交,不伦情。
就算换到现代社会 ,也是另类的,被审视的,甚至是不耻的。
杨妃入宫受宠,玄宗迷色误国。
杨妃入宫不是因为爱情。
开元二十三年(735),杨玉环17岁,被唐玄宗亲自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那时,唐玄宗最宠爱的人是精明美貌的武惠妃。武惠妃是则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儿。
李隆基内心里对自己的祖母武则天,满怀强烈的欣赏和景仰,对于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有着强烈的爱和绵绵的情。
然而,武惠妃病死。“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孤独的大唐皇帝难耐一颗寂寞的心。
于是,杨玉环适时出现了。
在骊山,这个叫人不安分的地方,千金买笑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亡了400多年国祚的西周。
而英明神武的唐玄宗,遇上满怀心机的杨玉环,断送了大唐熠熠生辉了的“开元盛世”。
那么,杨玉环的心机表露在哪里呢?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个“难自弃”,足以证明她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女人。
她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寿王妃,她想要追求最高的权利,她想要享受最高的荣华富贵。
而要达成这些目的,成为大唐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唯一途径。
欲望是最强大的动力,驱使她主动迎合唐玄宗,千方百计得到他的宠爱,哪怕背上乱伦的骂名。
为此,她在行动上早有准备,还是寿王妃时就已经刻苦练习《霓裳羽衣曲》舞蹈。
这首曲子是唐玄宗亲自修改过的,是玄宗最爱的舞曲。
杨玉环投其所好,努力将其练得出神入化,静静等待时机成熟。
陈鸿《长恨歌传》载:“由是冶其荣,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
又说“非徒殊艳尤愿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功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可见,杨玉环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到投唐玄宗所好上了。
于是,在骊山,56岁的大唐皇帝同22岁的儿媳,开始了惊天动地的“黄昏恋”。
这是“不伦”的事,即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垢,然而,玄宗还是做了。
他为什么爱她?
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
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
她的《霓裳羽衣曲》舞得他意乱情迷,神魂颠倒,像吸上了毒品。
唐玄宗是老昏了,是沉溺了。
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而她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
一家子顷刻间鸡犬升天,泼天的富贵,个个沾恩。
杨氏兄妹飞黄腾达,沐猴而冠,自然有奸吏小人攀附过来。
于是权倾朝野,富可敌国。
富贵权势到手了,目的也就达成了,大唐的社稷江山与我何干。
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到天宝年间,奸相专权,贵妃专宠。
唐玄宗日益昏聩,政治愈加腐败,繁荣背后的危机加剧了。
均田制瓦解了,府兵制破坏了,又接连发动了一系列不义的战争,一时间,国势颓危。
唐玄宗和杨国忠等依然沉溺在荒淫的酒色中,歌舞升平,在腐朽的生活里,到了迷途知返的程度。
天宝十四年(755),终于发生了特大叛乱“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终结了。
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唐玄宗,终究还是为了江山弃美人。
都说“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才是爱的真相。
可见,玄宗的爱到底是不彻底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纵有千般无奈与万般不舍,为自保,缢贵妃却是铁的事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样的爱情誓言,李杨应该是没有底气许诺的。
千百年来,多少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为我们揭秘了爱情的真谛,像梁山伯和祝英台,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所谓“爱情”,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实在没有大不同。
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入誓词。
这些完全是诗人根据民间传说,发挥自己的想象杜撰的。
世界上是没有仙界的,所以杨妃对玄宗的思念也是乌有的。
要说真有仙界,杨妃对玄宗有的也只能是恨吧,绵绵无绝期的怨恨,毕竟,玄宗违背了自己许下的爱情誓言。
至于诗人把玄宗对杨妃的思念写得那么缠绵悱恻,深切动人,可能是诗人调动了自己的初恋经历。
诗人与青梅竹马的初恋湘灵姑娘,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这种痛苦深埋于心底,对初恋不尽的相思之情呼之欲出,借着抒发,想必写来得心应手,读来真切感人。
综述,我认为《长恨歌》不是表达爱情的诗。
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
只是因为悲催的故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与共鸣。
红颜薄命,劳燕分飞更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所谓的“悲剧效应”。
读者受到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能理性分析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并且,白居易曾自评《长恨歌》曰:“一篇《长恨》有风情”,显然,诗人将之比喻《诗经》“国风”,说这篇作品有风人之情,反映百姓风情,而非帝妃爱情。
我是青梅煮酒等风来。
喜欢我,关注我。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原创 | 侯磊
策划 | 陈锋 白真 闫雪
编辑 | 张爱生
监制 | 乙梅
设计 | 张帅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白居易代表作之一的《长恨歌》。因该诗作篇幅过长,这里只节录一部分: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虽然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以及坊间的歌唱等,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人们读之,往往忘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身份,而是完全沉浸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当中,这也是其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心中激荡起阵阵涟漪的原因。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说,认为该篇是颂扬爱情的诗作,肯定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着;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是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的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谴责玄宗失政遗恨。
然而,不管《长恨歌》的主题如何,其叙述的爱情故事却是深入人心的。尤其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为千古名句,早已成为爱侣之间的祝福与希冀。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事业上像比翼鸟般比翼齐飞,在生活上如连理枝般永结连理。
注:比翼鸟,是我国古代传说的鸟名。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的夫妻;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故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也常用来比喻恩爱之夫妻。
往期精彩回顾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六)月是故乡明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四)语不惊人死不休
村樵赏析唐诗名句(十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8月21日晚,农历七月初三,黑龙江鸡西兴凯湖天气晴好,星空闪耀。一个人在湖边用手电寻找空中的织女星。视觉中国供图
河南南阳画像石牵牛织女图 张从军/提供
山东长清孝堂山织女图拓片(局部) 张从军/提供
织女洞内的织女塑像与宋代碑刻 叶涛/摄
开隆宫主祀的七娘妈神像 叶涛/摄
京都冷泉家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 毕雪飞/摄
仙台七夕祭街景 毕雪飞/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于天地之间,浩瀚的星空、苍莽的大地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不清的天、地、人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这类故事的代表,流传在华夏大地、播布于汉字文化圈中,历久弥新。
遥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遥望星空展开想象的结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童年时期的某一个七夕之夜,都有偎依在母亲(或祖母、或外婆)的身边,听讲牛郎织女传说的美好记忆。听完故事,常常还会在大人的指点下,仰望满天繁星,寻找银河边那颗最明亮的织女星,以及银河东边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牵牛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文字表明,早在将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天上的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诗中称织女“不成报章”,暗示当时民间已经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位纺线织布的女子,称牵牛“不以服箱”,是把牵牛星看作为一头牺牲奉献的天牛的形象。
织女星由一大两小三颗星星组成。其中,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中是最亮的一颗星,全年中的大多数月份都能够看得见,织女星肯定是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目。在我国最古老的时间知识文献《夏小正》中,七月和十月都提到了织女星。其中,对于七月织女星的描述是这样的:“七月……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根据刘宗迪教授的考证,织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敞口朝东敞开,这个星象所表示的时间节点是说七月到了,秋天来了,应该是准备收获的季节了。织女星朝向东方,那么,东方有什么呢?在织女星朝向的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正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七夕才能一年一会的牵牛星。
七月初秋的夜晚,银河正好转到了正南北的方向。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分居银河两岸的牵牛和织女正好一东一西,隔河相望。当古人仰观这种星象、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石婆庙里供“石爷”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了训练水军,“发谪吏穿昆明池”,为了对应天象,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分别树立了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牵牛、织女像。两座石雕的雕凿年代,比赫赫有名的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还要早3年,是我国迄今所知大型石雕遗物中年代最早的,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唐代之前,长安的老百姓就已经把这两座石雕称作“石爷”“石婆”。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修建了石爷庙、石婆庙,设案供奉,两座庙相距三四里。此后千百年来,庙宇虽然有毁有建,但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如今,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附近的“石婆庙”,每逢七夕便举办庙会。庙虽不大,但庙会声名远播,信众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向石婆祈福祈寿。人们相信石婆可以治病,据说身上哪儿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的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因此大殿里挤满了求石婆“看病”的人,虔诚的香客排起长队争相抚摸石婆。人们还在石婆庙内,用树干搭起了简易桥梁,并称之为“鹊桥”。据说走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美满婚姻,男女青年因此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入夜,女孩子们还要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称“巧娘”),给她穿上绿袄红裙,孩子们供上瓜果,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豆芽、葱牙,在巧姑面前举行占卜乞巧活动。自汉唐时期就形成的七夕守夜祈福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通过做梦求得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述的情景:唐明皇杨贵妃七夕长生殿守夜,祈愿夫妻恩爱永世不渝。
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牵牛织女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实物遗迹。牛郎石雕高2.6米,身体呈跪状,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3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做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互相遥望,默默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如古诗所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据汤池教授考证,现在被当作织女供奉在石婆庙内的石雕,其实是牛郎石雕,而人们认为是牛郎的石雕才是织女,当地的老百姓把牛郎、织女两座石雕弄混淆了。村民们对此沸沸扬扬,认为被祖祖辈辈供奉着的牛郎、织女怎么会弄错了呢?
专家的说法是有依据的,当年,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是模仿天象修建的,以昆明池为天河(银河),牵牛星在天河以东,织女星在天河以西,地上的牛郎织女石雕自然也应该是牛郎在东、织女在西了。如今,石婆庙的位置正是在当年昆明池的东侧,石婆庙内供奉的石雕恰恰是高大、憨厚的牵牛石雕。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虽然已经搞不清楚是怎么被弄错的,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心目中对于牛郎织女虔诚的信仰,他们依旧在石婆庙内祈福乞巧,依旧在被当作织女的“石爷”像前燃香供奉。
天地相映在沂源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沂源县的山水之中,化入民众的口头传统,成为在沂源这块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风物传说。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流传在县域南部的燕崖乡,与当地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发源于沂源县鲁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经燕崖乡,在牛郎官庄村往东拐了一下继续南行,正是在这个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牛郎官庄所面对的沂河南岸是大贤山,山体临河的悬崖被称作“燕子崖”,燕崖乡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洞口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就要从这儿讲起。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活了318岁的道士张道通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顶玉皇阁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这样解释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碑文中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在这段文字中,还十分难得地透漏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而道士呢,“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
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至今,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存在。或许,已经有人居住,并在那里耕种,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就没有村名。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民国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毫无疑问,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据李万鹏教授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或许,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做十六岁”保平安
在我国的闽南和台湾地区,流传着七夕节祭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的习俗。
闽台地区,把织女神称作“七娘妈”。根据洪淑苓教授的考证,七夕祭拜七娘妈的习俗,最早被记录在清代乾隆初年纂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七月七日,曰七夕,为乞巧会,家家晚备牲礼、瓜果、花粉之属,向檐前祭献,祝七娘寿诞,毕,则将端午男女所系五彩线剪断同焚。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多于是夜为魁星会,备肴欢饮。村塾尤盛。”
为什么称织女神为“七娘妈”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在牛郎织女传说中,不仅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爱,而且还生下了一对儿女。生儿育女情节的出现,就为女主角织女增添了作为母亲对于儿女的疼惜之情。闽南地区原来就有七娘妈的信仰,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将作为母亲的织女神与原本民间流传的七娘妈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七娘妈成为了儿童的保护神,在七夕节的时候接受人们的祭拜。
祭拜七娘妈最典型的仪式就是“做十六岁”。“做十六岁”属于成年礼的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将七娘妈认作“契母”(如同人间的干妈),并且随身佩戴七娘妈神前的香火袋,受其庇佑。等长到十六岁这一年,就要举行“做十六岁”的仪式,到七娘妈庙或者在自家神案前,向七娘妈祝祷感恩,从纸扎做成的“七娘妈亭”下钻过去,代表“出婆姐间”,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具有“通过仪式”的意义。
台南的开隆宫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妈,开隆宫每年都举办七夕“做十六岁”的活动,影响所及遍布全台湾。朱锋在《台南的七夕》一文中,这样描述开隆宫的七夕:“此日俗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妈)的寿诞。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区开隆宫……全市的妇女们都远道而来,虔诚地烧香礼拜,一心一意,求子女的成长。除了前往开隆宫之外,各家庭都备办了丰富的牲礼,于下午在厅堂致祭七娘妈,尤其是家有十六岁子女的家庭,特别隆重地举行了成年大典礼。除了应备祭品之外,又从糊纸店购买了一座华丽的‘七娘妈亭’,与各亲友送来的礼品合在一起致祭。”
流布东瀛谱新篇
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牛郎织女传说也流布海外,特别是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承。
在东瀛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相伴传播广泛。根据毕雪飞教授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早在两汉魏晋时期随同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此后的隋唐时期,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再次把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带回日本,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为中心的诗宴,歌咏牛郎织女,并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普及开来。至平安中期,又逐渐融合了唐代宫廷七夕仪式,形成了以展示丝织品与写作和歌为中心的宫廷乞巧奠仪礼。发展到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地区扩散。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贵族藤原家族的后代,以传承写作和吟诵和歌为家业。冷泉家每年七夕举办的乞巧奠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日本宫廷上层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典型代表。毕雪飞曾对2018年的乞巧奠进行调查,并予以详细记述。
京都冷泉家院落不大,黑瓦白墙,当年是按照江户时代家禄三百石的羽林家标准建造,算得上是公家中等水平。如今,这座府邸是日本现存唯一的近世公家住宅,已经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乞巧奠举办的傍晚,进入府邸,便可以看到院子里已经布置好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两个高台桌子上摆放着两组“海幸”(鲍鲷等)与“山幸”(茄梨瓜桃等)以及琵琶等乐器,周边挂着五色绢丝,传承的是平安时期仪式书《江家次第》第八卷“七日乞巧奠事”所载的祭坛布置。
乞巧奠仪式傍晚6点开始,先由冷泉家第25代传人介绍乞巧奠传承千年的历史概况,接着雅乐演奏,上场三男二女,身着狩衣、袿袴等平安时期的宫廷装束,分别拿着筝、琵琶、笙、筚、笛登场。雅乐演奏共有平调音取、越殿乐、王昭君、朗咏二星四个曲目。雅乐完毕,由冷泉家血统传人冷泉贵实子讲述牛郎织女传说,主持和歌披讲仪式。披讲是提高和歌技巧的仪式,七夕和歌披讲以牛郎织女二星为主题,参加者为一男两女,与雅乐演奏者一样着平安宫廷装束登场,披讲的具体流程为:男先歌,二女随唱,最后三人合唱。
披讲接近尾声时,天色已暗,开始点灯仪式,先是面向二星点灯,然后七夕供奉台点灯,最后庭院四角点灯。瞬间庭院内灯火星星点点,气氛愈发浪漫朦胧。
此时,进入“流れの座”环节,是为乞巧奠仪式的高潮。首先由一位助手在场地中间铺上白绢(代表银河),然后身着平安宫廷服装的五对男女登场,两两相对分坐在白色绢丝两旁,随后助手拿着笔墨纸砚等分别放在每人面前。只看见对面一排男性开始沉思,片刻后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递给对面的女性,女性用扇子接过来,读后有的沉思,有的马上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再递给对面的男性。这是始于平安时期宫中,男女在七夕夜里模仿牛郎织女银河相隔互诉衷肠的和歌赠答活动。和歌主题基本围绕牛郎织女二星重逢喜悦、相聚短暂、别离惆怅等情绪生发,歌咏现实中男女的悲欢离合。最后,朗诵了几首当天五对男女所作的和歌,不外乎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发现实中男女之情。仪式结束时为当晚8点半。
冷泉家的乞巧奠传承了日本宫廷的七夕习俗,各地每年七八月份举办的七夕祭则可作为日本庶民节庆文化的代表。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文化兴盛时期,传承于贵族社会的七夕仪礼开始向庶民阶层渗透。特别是江户幕府将五节供(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定为官方假日,七夕很快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平民化习俗在城市中流行。1872年,明治政府将历法改为西历并废除“五节供”后,传统节日式微。此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才出现全面复兴的势头。
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仙台七夕祭”在城市七夕祭中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它与神奈川县平冢市的“湘南平冢七夕祭”、爱知县安城市的“一宫七夕祭”并称日本三大七夕祭。
仙台七夕祭始于江户时代的伊达政宗时期,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仙台七夕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鲜艳巨大的“七夕饰”。所谓“七夕饰”,就是在十几米的竹竿上挂上纸花彩球、色彩缤纷的纸条、各色各样的纸鹤以及写满愿望的五色短册等,并将其装饰在商店街内。
城市七夕祭的主要活动是祈愿。来自中国的穿针乞巧,在这里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愿望祈求。他们将愿望写在五色短册上后,挂在笹上。祈愿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类:恋爱成功、家庭和睦、学业有成、工作顺利、世界和平等,几乎包含了日本民众的所有诉求。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织女仿佛是“全能神”,特别是在恋爱和学业方面最管用,因此,常常看到情侣和小孩子认真写愿望的画面。
日本城市七夕祭的基调中仍然讲述着来自中国的七夕传统。日本城市七夕祭宣传中,首先讲述七夕节的由来,讲述来自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祭中最典型的造型是中国古装形象的牛郎织女执手相视的画面。仙台市内七夕祭现场,还有手持织布梭子的织女雕像;大阪交野市则把织女设计成萌萌的“卡哇伊”小仙女的造型,闪烁着大眼睛,头上两个高高的环形发髻上顶着三颗小星星,布置在车站以及道路两旁。大阪交野市与枚方市分别以织女与牛郎为文化形象,两个城市恰好隔甘野川而望,共生共享七夕传说文化资源。
牛郎织女传说在华夏大地传诵了数千年,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人生天地间,与日月共享光芒,牛郎织女传说也将伴随着星光、伴随着人类的情感继续被吟咏传诵,被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叶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七月七日的夜晚,唐玄宗对杨玉环说了什么,说到作到了吗?
白居易在35岁时候,写下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许多人因此而知道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知道了他们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曾经在长生殿私语,发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
可是言犹在耳,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往蜀地暂避安禄山锋芒。只是才走到马嵬坡就爆发了一出兵变,白居易替唐玄宗的行为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读白居易的诗句,会令读者身临其境,似乎杨玉环死于乱军之手,多情的李隆基爱莫能助,惟有以泪洗面。泪哭干后,继之以血。如果李隆基真的如此深情款款,杨玉环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了。
史实果真如此吗?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杨)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帝不获己,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陈玄礼不直接去找唐玄宗,而是去找太子,本身就是不合情理之事。派高力士去探明究竟,说明唐玄宗是知道诛杀杨国忠这件事情的。且不说这个记载的自相矛盾处,从“帝不获己”来看,似乎唐玄宗下旨是万般无奈之举。其实,李隆基当时确实犹豫过的,不过很快就打消了保护杨玉环的打算,做出了舍车保帅的决定。唐玄宗考虑最多的是自身的安危,至于杨贵妃的死活他是不会在意的。
当高力士奉旨将杨玉妃在佛室缢死后,唐玄宗又令人“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观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谢罪,军士皆呼万岁”。心爱的女人香销玉殒,还要召进陈玄礼等人验尸,这难道就是他所发感天动地的爱情誓言吗?
李隆基就是个无胆匪类,没有丝毫担当的男人罢了,在面临了生与死的抉择时,立即暴露出了自私自利的本来面目。将无辜的杨玉环推出去作替罪的羔羊,什么狗屁比翼鸟,根本就是大难临头只顾自己飞的林中鸟罢了。
白居易为了给李隆基圆谎,又胡说杨玉环死后羽化登仙,“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杨玉环非但不念旧恶,还“含情凝睇谢君王”,意淫了一出“惟将旧物表深情”,等待李隆基楼台相会、重温鸳梦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