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

导读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文章列表:1、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2、诗画山西丨快来云游那些带着传说色彩的名山3、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4、山西地域历史之白登山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文章列表: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哪座山(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

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

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

恒宗颂

对山东老乡可以提问一个似乎相当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称山东省?山东省到底是对照哪个山来说的?——对此,绝大多数山东老乡可能都没有动脑筋认真想过,很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是太行山。

同样,河北省为什么简称为“冀”?我们常说“冀希望”,“冀”为什么有希望的意思?——对于不少河北的同志来说,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易说清的。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与历史上的一座名山相关联。而这座历史名山已经崩塌了两千多年,似乎已经被历史遗忘了。我们寻踪这座重要的历史名山,找到它,就可以揭开几个重大的历史奥秘。而且,这座历史名山有一部分还在莘县境内呢。

这座山,就是沙麓山。

沙麓山的屏蔽与山东夷族

关于沙麓山,大名县解放前的诸本县志均记载有名。它的主峰起自今大名县东北部,向东南绵延伸展。根据几十年前未被全部平整的地貌分析,其几道主峰应坐落在大名县东半部以及莘县的西部边缘和河南省清丰县的北部边缘。《穆天子传》卷六,即东晋郭璞《周穆王盛姬死事》记载:周代,周穆王和其爱女叔㛗来到山上。第一次,周穆王的兴致很高,对沙麓山铭勒题辞,进行封敕。随之又在沙麓山附近猎得白鹿,得到美人盛姬。但不久盛姬患病、去世,周穆王隆重地厚葬、痛悼他的心爱之人,叔㛗主持了追悼仪式。第二次,叔㛗随周穆王到沙麓山,刚来到居住下来,叔㛗因思念盛姬而痛哭不已。由于叔㛗在沙麓山居住,还有传说叔㛗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建庙纪念她。此庙被当地人称为东土山奶奶庙,年年香火不断。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所记沙丘堰,现为石家寨村。在大名县城东25华里。

历史上,沙麓山所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当时,黄河西出潼关,流到今河南省濮阳市便转而向北,经今河北省大名县中部、山东省冠县和临清市西部,奔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然后注入渤海。历史上把太行山与这一段黄河之间称为“河内之地”,亦即九州之一的冀州。

对冀州至关重要的还有邯郸南边的漳河。它流出太行山后,咆哮奔腾,东向流入沙麓山西部的黄河。漳河像连接沙麓山与太行山的线条,把冀州之地划分为南北两块。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黄河和太行山屏蔽为一条南北走廊(姑且称其为“河北走廊”)。沙麓山距离太行山不足100公里,成为河北走廊的南端咽喉,沙麓山乃是控制河北走廊咽喉的锁钥。

河北走廊咽喉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原。黄帝之后,颛顼和帝喾的首都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尽管距离邯郸市区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县城仅75公里,但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势力向北扩展,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动。

大禹分九州,首为冀州,把河内之地全部划在冀州之内,而且把州治定在漳河岸边的邺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希望把漳河之北的土地(北田)与南部之地共同掌握在手。但是,沙麓山却使这种希冀只能作为长期的梦想。

向北,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势力的扩展;向东,沙麓山则成了山东与中原之间的天然屏障。莘县的资料提供,“莘县南部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可以推断,在更早一些时候,也会是山脉。从古代的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折而向北的地理分析,今濮阳市之东在古代都应是绵延的山脉丘陵。这座山脉古代的名字不得而知,我们姑且称其为沙麓山山脉。在当时条件下,山东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受到滚滚黄河的限制。再加上黄河东边的沙麓山山脉,挡住了中原势力向东扩展。

西周之前,沙麓山之东是后来被称为东夷的民族,今聊城市当时名为夷仪,应是东夷的重要活动区域。直到周朝的诸侯国成功统治山东之时,沙麓山之东主要是东夷的民族历史,这是山东历史的一大特点。

南蛮北狄,西羌东夷,是中原的说法,今濮阳市一带是确定东西南北的基点。不可能以濮阳西部的太行山标志东西,只能把沙麓山的东边称为山东。山东省的字义,不是太行山之东,而是沙麓山之东。这个山,乃是沙麓山。

沙麓山东麓的莘野连接山东腹地;西麓的黄河狭窄,乃理想渡口。而它的南北是荒山、湖泊、沼泽等复杂的地形,都不利于渡河。所以,沙麓山既是山东的西部屏障,又是沟通中原的要道和控制枢纽。由于沙麓山乃东西往来必经之处,从很早时候起,行人就越来越多,而且有人在沙麓山上聚集居住。古代称人们聚集为邑,沙麓邑出现在沙麓山上,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沙麓邑修筑了城郭,名为五鹿城。不难想见,沙麓山对东夷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交往以及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沙麓山的作用和伊尹辅助兴商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沙麓山的存在,黄河从今濮阳市转而向北之后,是不会向北流那么远的。沙麓山是河北走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沙麓山把脚下的黄河尽力推向西去,使今邯郸市东部成为河北走廊的咽喉。沙麓山则是遏制这条走廊咽喉和门户的锁钥,其战略位置对河北的历史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

多年前,商王朝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河北的地理形势,利用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帝喾时期,北方有一有娀氏部落,其首领是简狄。帝喾为了团结有娀氏,纳简狄为次妃。简狄在野外洗澡,看到玄鸟(燕子)坠下一卵,感到奇怪,把它吞下。简狄吃玄鸟之卵而怀孕生子,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之后居住在蕃(平山蒲吾村,现在黄壁庄水库之中),附近的人都知道他聪明能干。大禹治水之时,把契请了出来。契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帮助禹出谋划策,为禹尽股肱之力。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加封禹。同时,因契帮助大禹有功,便对契赐姓子,并把他封在商。

商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今邯郸市东部。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夏商史稿》267页)

据《史记》记载,商地是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之地。子契的子孙后代得到这块宝地,其经济实力便逐渐壮大起来。而且,商地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商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外知内也”。商地是河北走廊的咽喉,无论是中原觊觎幽燕,还是北方部族窥测中原,这一带都是“从外知内”之地。子契之后,其子孙便把今河北省南部连成一片,逐渐产生入主中原之志。到子契的第十四代孙天乙(即成汤),商族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夏,成汤则成为出类拔萃之才。他居往在亳,亳在今魏县南部之内黄县、浚县一带(今属安阳市,距濮阳市较近)。这时,今山东省莘县出了一个能人伊尹(约前1630~前1550),名挚,是一个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的奴隶。伊尹身材短小,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看到夏王桀暴虐残忍,预见夏朝气数已尽。伊尹找到成汤娶有莘氏之女的机会,作为陪嫁奴隶到了亳。接着,用自己高超的烹调手艺,接近成汤,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成汤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有了伊尹

的辅佐,商的力量迅速壮大。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诸侯一致拥戴成汤为“天子”而建立商朝。商朝建立之后,在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安阳。汤死后,伊尹辅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成汤的孙子太甲即位,不遵汤规,横行无道。伊尹便把他流放出去,强迫他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伊尹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世称贤相,约卒于公元前1550年,葬于商,即今邯郸市成安县一带。

当然,伊尹可能没有想到,从根本上说,是沙麓山保障了商族的发展壮大,才能使他有机遇得展其才。

沙麓山遏制南北与齐桓公称霸

殷商的发祥已经有力地说明,沙麓山的存在,为北方民族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到了春秋时期,北狄鲜虞则发展成为中原的强大外患。周灭商后,对诸侯进行分封,并对商的残余势力实行怀柔政策。把商朝原来的土地分封为邶、鄘、卫三个方国,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邶国。邶国就是今石家庄市北部区域和保定市南部部分区域。把商的势力封在自己的力量不易控制之地,应该说是是很大的失误。果然,武庚把这一带作为与周抗衡的复辟之地。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太子诵即位,即周成王。武庚认为有机可乘,把商朝原来的东方属国联合起来,起兵反周。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亲自带兵讨伐武庚,经过三年苦战,才平定了东方十七国叛乱,诛杀了武庚。这次平叛被称为“二次灭商”,其艰巨程度大大超过武王伐纣。如果没有周公,是难能成功的。

周成王之后吸取武王教训,开始重视北方的防范,把周公的庶子封在今邢台一带,建立了邢国、軧国。但是,原邶国之地仍是周朝廷难以控制的飞地。发祥于今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狄族鲜虞则乘虚而入。他们以新市(今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三个部落国还建立了城邦联盟。狄族鲜虞凭借地利,国力迅速发展,兵力急剧强大。沙麓山的存在,为北狄鲜虞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使之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强大外患。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之后,东周初立,王室日微,鲜虞乘机南下灭掉軧国,继而,接连侵犯中原诸侯国。处在这种强敌侵犯、生死存亡的形势之下,各诸侯国迫切需要推举一位领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北狄。于是,管仲参谋扶持,齐桓公顺应大势所趋,开始了称霸大业。公元前661年开始,鲜虞接连征伐邢国、卫国,把邢国的国都(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卫国的国都(今河南省卫辉市)也攻了下来。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两国。并且将邢国迁到夷仪(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西部),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还集合诸侯在这两个地方为邢、卫建筑新的城邑。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通过存邢救卫之举在华夏国家中树立起威望。

此时,中原华夏越来越认清沙麓山战略位置之重要。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小匡第二十》)在沙麓山上修筑五鹿城,其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对付北狄,也是为了控制中原。在他制服宋国郑国、讨伐山戎以救燕、存邢救卫等重大军事斗争中,五鹿城都发挥了其战略作用。五鹿城的位置在今大名县北峰乡前现城村和后现城村,距离最近莘县县界不足4公里。

沙麓墟与马陵之战

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巨响震天动地,沙麓山的几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陷进地下。大地张开大嘴,把沙麓山的几道山峰吞下大半。一日之间,高大秀丽的沙麓山变成了土丘杂乱、沟壑纵横的沙麓墟。从此以后,五鹿城便有了“袭邑”之称。袭邑者,陷于地下也。(见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254页)沙麓山崩塌之后,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扭。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边,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并且在南面和东南面又出现沙(琐)、马陵等城邑。

到了战国,战争连续不断,沙麓墟的战略地位仍然相当重要。魏武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五鹿城更名为元城。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

公元前342年,韩魏长期交战,双方均已面临弹尽粮绝的局势。齐威王决定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令庞涓和太子申一起,率领十万大军迎战。孙膑避其锋芒,转向魏国军事重地大梁进军。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火速赶到大梁。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现已过而西矣”。庞涓率军加速追赶齐军。孙膑设“增兵减灶”之计,庞涓以为齐军人数第三天就由10万左右减为3万。心中大喜,舍弃一部分军队,亲自率领精锐之师披星戴月,兼程追击,一直追到马陵道。

马陵道沟深林密,孙膑在此早已设伏兵。魏军猝不及防,人慌马乱,顿时被齐军击散。庞涓拔剑自刎。齐军将魏军彻底打垮,并俘虏魏太子申。关于马陵的地望,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注疏中明确注为:“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卷二十六成公七年)元城县即今大名县,现有东马陵、西马陵、郭马陵等六个马陵村,隋代曾在此设马陵县。可见隋之前对马陵地望的争议是不多的。笔者以为,马陵邑的地望应在今大名县,在现在六个马陵村这一带。

从《史记》记载马陵之战的情况,“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齐军的路线只有首先向西,然后向北,最后向东。马陵之战的方位不可能在开封之东或者在开封东南。决战之前,齐军、魏军主力都应是在沙麓墟渡口东渡黄河。马陵之战决战只能在沙麓墟马陵邑附近,即今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

然而,马陵道是一条道路。马陵道可能起自马陵,或者经过马陵,然后东南方向,沿今莘县与河南省边界的丘壑,通到今莘县大张家镇、樱桃园镇道口村,距离几十里。孙膑指挥的是运动战,莘县大张家镇的马陵、樱桃园镇道口村距离大名县的马陵较近,作为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场是有可能的。莘县已经在此建起马陵之战纪念馆。

沙麓山的奇异与山东人后裔掌控西汉政权

由于沙麓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它的崩塌在春秋列国引起很大震动。《春秋公羊传》称其为“天下异事”(《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晋国最善于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占卜说:“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汉书.元后传》)。预见645年之后,沙麓山废墟之上要有圣女出现。

据《汉书•元后传》载,汉武帝时,魏郡(今大名县一带)“群盗”起事,汉武帝令东平陵(今济南历城)人、绣衣御史王贺(字翁儒)惩治“群盗”以及失职官吏。武帝本来要杀1万多人,王贺却一个未杀,“皆纵不诛”。王贺以玩忽职守罪被罢官,魏郡人却很感激他。有个姓建的老先生劝说王贺不要回老家,给他看了风水,让他定居在沙麓墟之上、魏郡元城县委粟里(今大名县东北部)。

后来,王贺的儿子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名政君。政君年龄大了,说个婆家,没等嫁娶,男方就死去。许给东平王,东平王也死了。18岁的时候,送到皇宫作了“家人子”(未有职号之宫女)。此时,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死,死前对太子说,她命不该死,是诸娣妾良人把她咒死的。从此,太子恨透了他的诸娣妾良人,再也不理这些有职号的宫女了。皇太后只好让太子选家人子伺侯他,太子轻率地选了王政君。以前诸娣妾受幸多次都不怀孕,王政君受幸一夜就在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生下一子。汉宣帝高兴极了,为孙子起名曰骜,字太孙,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又过了三年,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继位为汉元帝,王政君作了皇后。元帝之后成帝继位,

王政君为皇太后,兄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王政君“群弟世权,更持国柄”。王家大兴,交替掌握国家大权,先后有“十侯五司马”。其中,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王政君有五个兄弟在同一天同时被封侯,被国人称为“五侯”。于是,王政君的故乡特别引人注目而被称为贵乡。

哀帝时,王政君就是太皇太后,但哀帝在位六年驾崩。王政君让侄子王莽当上大司马,掌握了军事大权。哀帝无子,她和王莽做主,让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继位,是为汉平帝。平帝不但年幼,而且常年患病,王政君俨然临朝主政。这一年为汉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元年,距离沙麓山崩恰好是645年。

此时,王政君伪装谦恭的侄子王莽则野心猛烈膨胀,加快篡权步伐,施展手段让女儿作了汉平帝的孝平皇后。平帝仅仅作了5年皇帝,小小年龄就死了。王莽立两岁的婴为孺子,自己作了摄皇帝。公元9年,索性自称真皇帝,篡权建立新朝。

现在,大名县传说王政君的祖籍就是该县东北部的金滩镇北沙窝庙村,其位置在沙麓山北麓,距离莘县县界1公里。应沙麓山之崩塌,在600多年之后,生出一个“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并且临朝称制、主持朝政的圣女,不能不使人惊叹沙麓山的神奇!

作于2016年11月21 日

作者赵明信(网名恒宗颂),山东莘县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邯郸地委副秘书长、邯郸日报社社长、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诗画山西丨快来云游那些带着传说色彩的名山

山西的每一座名山

都有它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充满魅力

或跌宕起伏

总有其独特的色彩

让人好奇

今天 小编为大家推荐几处

有着不同传说色彩的

山西南部的名山吧~

云丘山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

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

云丘山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

人文景观独特

历史气息浓厚

其文化脉络最早可追溯至

远古时代的文明

据传说,伏羲、女娲

曾在此繁衍华夏子孙

相传这里还是上古时唐尧与虞舜

以及夏禹观天测时的圣地

羲和观天测地在此制定了24节气

后稷在此传承我国古老的农耕技艺

这里还是真武大帝修身得道之地

堪称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元代时期

云丘山还发展成为道教龙门派的发源地

云丘山内的各处景点

都有与名字相对应的传说

伏羲岭是伏羲与女娲

神仙峪则是真武大帝的故事

冬季的云丘山

有着万物清明的模样

绝美景色下蕴藏的神话色彩

也同样吸引着我们

王莽岭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境内

在华夏大地上以人名字命名的山

寥寥无几

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山更是稀少

而王莽岭

就是一座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山

相传

王莽追赶刘秀时曾在此山筑城修寨

山顶有一平地

据传是莽兵的跑马场

山南有太子窑

内有石床、石桌

传说王莽之妻曾于此生下太子

王莽岭生动的历史传说不少

如远古神话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发生在此

道家始祖老子西行时停留在此地

酝酿出了《道德经》

春秋时期俞伯牙在这里

创作了名曲《高山流水》

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

壮观的绝顶日出

神奇的云山幻影

构成了王莽岭的绝妙风景

中条山

位于山西的最南端

它见证了华夏王朝的兴衰

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据考古发现

这里是史前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

以及历法、节气的发源地

中条山区至今仍有蚩尤村、蚩尤陵

九黎山等蚩尤文化遗迹传说

这里同时是

伏羲女娲文化富集地

五老峰

相传五老为伏羲传授河图洛书处

伏羲据此制八卦

后形成《易经》

中条山西永济境内的尧王台

相传尧舜禹三代禅让的

故事就发生在此

这里也是唐尧幼年时

与其母庆都生活的地方

也是尧舜治水和禅让帝位之处

尧帝曾在此出率舜游首山

得《河图》,禅让帝位

一座中条山,半部华夏史

这座山横跨极广

翻越中条山

漫游中华历史

历山

位于山西省翼城、垣曲、沁水三县

交界处历山自然保护区内

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

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的物候历

《七十二候》

相传此处是舜帝躬耕之地

《嘉庆重修一统志》载:

“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

相传舜耕于此

上有舜王坪

西北属翼城县

西南属绛州垣曲县

东属泽州府阳城、沁水二县

为四县之交。”

原始生态的大山

古老神秘的华夏传说

为历山增添一息神秘

这些上古故事

或许是历史的改写

或许是虚构描写

独特的传说色彩

构成了晋南名山诗画的一部分

让人心神向往

温馨提示

受疫情影响

请游客朋友出行前

提前了解当地防疫政策

和景区开放情况

做好预约 避免扎堆出行

出游时做好自我防护

进入景区扫码测温

科学规范佩戴口罩

保持一米线 文明游览

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

山西欢迎您

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

也许因为近年来从事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采访报道的原因吧,我一看到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新著《北京的山》的头篇,就被打动了。

“也许我们是到了像山一样思考的时候了。”作者如是说。是啊,我们多久没有仰望过身边的山,远处的山,山外的山?有山就有水,这山,这水,这里的人家,一直静静地在身旁,变化着,生长着,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可曾回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三地以及周边疏解承接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而其前提和基础正是良好的生态协同发展。

《北京的山》李青松 研究出版社

行走京津冀,可以明显感觉到,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东北面,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境内的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等,像一个半环,环抱着北京;半环的外侧,是雄伟的太行、燕山;太行、燕山的外侧,是山西的管涔山、内蒙古的苏木山……这就是北京的山,京津冀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这是一片绿水青山,更是一片“金山银山”。

北京的山,着实让人着迷。

这部以《北京的山》为名的散文集,以《北京的山》为开篇,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32篇生态文学作品,分为天地大美、树木果实、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四个部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亲身经历,聚焦自然生态,将生态叙事的重心从“叙”向“理”迁移,将来自“大山”的启发照进读者眼中,以找寻一条理性思维之路,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再出发”。

认识李青松老师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从他写的《塞罕坝时间》《管涔山》等生态文学作品中了解到他的为文为人、他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经常跋山涉水亲近大自然的缘故吧,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作品细节生动,富含发现和哲理,他写什么好像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有时候是树、有时候是草原、有时候是沙漠、有时候是水、有时候是风……为啥他写啥像啥呢?我想,源于他个性中对自然本真的喜爱、了解、欣赏、理解和追寻,他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这一次,我感觉到他是一座山,带我们像山一样思考。

就像作家刘浏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实从《北京的山》开始,李青松的作品不再有强烈的发问和浓重的抒情,甚至连“人物”也少了。征服我的是笔端下自然本真的含蓄与深情——哈拉哈河边的黑熊会到浅滩上溜达,眼睛却不时瞟一瞟河里,一只狍子从灌木丛里闪出来,一般情况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可这天,它居然丢下石头下面翻出来的美味,撒腿就追赶那只狍子。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头黑熊,最后狍子的结局又是怎样——李青松似乎不太关注这些,而是想用文字去揭开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与普遍规律,这些“情节”取代了完整的叙事,去繁存简后,从文学筛眼里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给人的启发,充满了思考的力量。

他对生态保护的真知灼见也吸引着我的眼睛。“生态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起源”,他说,人类的欲望升腾、扩张时,常常背离了应有之道,打破了稳定与平衡。因此,他的生态文学作品,总是把笔触伸到大自然深处,让人在自然本真中感叹沉思,他期望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认识沟通的媒介桥梁,使人类探索之路更加舒畅!

在他的生态作品中,山、水、树、花、草、动物与人一同成为主角,他强调以自然之真还自然之本,就像借《管涔山》上的故事讲,人与生态是一个整体,“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着呢”。

古人有“以十花为十友”之雅趣,李青松以整个生态为友,与大山、森林、草原、河流、大漠、湿地相拥相伴,披着霞光和晚风,笔走龙蛇深情款款,揭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地球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山,代表着某种高度,也代表某种品格和思想。山是观察历史和自然的坐标。从生态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山,连着大自然的一切。

李青松曾讲过这样一个情节,一天清晨,两只喜鹊在他窗前叽叽喳喳,他就想,喜鹊是不是从山上来的?它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于是他立即决定去看山。

而这,也许正是山与李青松特有的默契。山,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他……

(原标题:像山一样思考)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韩梅

流程编辑:u01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山西地域历史之白登山之围

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被匈奴围困,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陷大汉于危难之中。

白登山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 刘邦统一汉朝后不久,韩王信密谋开始造反。而此时汉朝建都关中,拥有险峻的地势和大量骁勇善战的将士,自然可以轻易平乱。但是,韩王信毕竟也不是傻子,知道打不过刘邦,于是偷偷与匈奴联合了。

刘邦大怒,亲率三十万大军剿叛,当刘邦为了剿灭韩王信,带领大军走到晋阳的时候,突然听说韩王信已经和匈奴搅合在了一起。知道这个消息的刘邦顿时大怒,想要把韩王信和匈奴一起灭掉。

当然,刘邦打那么多年仗也不是白打的,他绝对不会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就发动攻击。韩王信还好说,当初就是张良将其扶持起来的,刘邦自然对他知根知底。但是对于匈奴的情况,刘邦却知道的不多,所以作战前他派去了不少使者探查匈奴的具体情况。

第一次调查,刘邦派出去十多批使者。结果匈奴那边早有准备,将他们的青壮年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和一些瘦弱的牲畜让这些使者看。这些人没有识破,都被蒙在了鼓里,以为匈奴就是这么孱弱。这些人回来后,纷纷告诉刘邦匈奴可以攻打。

此时匈奴的单于是冒顿,他是个非常狡诈的人。刘邦也知道冒顿的为人,于是为了稳妥起见,又派刘敬前往查探。刘敬则比其他人聪明得多,看到匈奴展示的情况之后,马上就察觉了其中的猫腻,回来后就劝刘邦不要攻打匈奴。

刘敬对刘邦说:“两国交战,本应互相夸耀自己的实力以威慑对方。可是我在那里所见到的只是一些瘦骨嶙峋的老弱病残,这说明他们是故意地让我看他们的短处,而把他们的精兵埋伏了起来,准备到时候收拾我们,我认为这一仗不能打!”

可为时已晚,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又翻过雁门山进击匈奴。刘邦觉得刘敬在危言耸听。于是刘邦就大骂刘敬:“你这个齐国的狗奴才!本来你就是凭着耍嘴皮子做的官,现在你瓦解我的军心!”说完就命令手下给他戴上刑具,把他关在了广武。

此时汉军面临的形势其实并不乐观,正值严冬季节,当地下起大雪,汉军士兵大多来自黄河以南,对雁北的寒冷天气很不适应,不少士兵的手指头都被冻掉,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可是之前的节节胜利蒙蔽了刘邦的判断,他把主力步卒交由绛侯周勃统领,围攻固守不降的楼烦等三座城邑,自己则亲率机动力较强的车骑部队北上追击,意图一举平定叛乱,同时将匈奴赶回长城以北。

刘邦的轻兵冒进正中匈奴人的下怀,冒顿之前隐藏实力,诱敌深入,就是为了将汉军吸引到自己的预设战场。当刘邦进兵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时,冒顿单于率领匈奴主力(号称40万)突然出现,汉军匆忙之中只得退往附近唯一的高地——白登山,依据地势固守。

白登山位于平城东北,最高海拔超过1200米。匈奴大军将此地团团包围,一连七天,汉军被困在山上,与后方断绝了联系。时值严冬,携带的粮食也日渐不足,山上的汉军饥寒交迫,刘邦处境陷入危急之中。

史书记载,此时护军中尉陈平给刘邦出主意,暗中以重礼贿赂冒顿单于宠爱的阏氏,劝说单于打开包围圈,汉军趁机撤出白登,刘邦这才幸免于难。

然而这段记载实在是太过离谱。冒顿自出世起就以机敏勇猛,特别是是狠辣无情闻名,对女人更是不放在眼里。为了训练部下听命他曾经射杀自己的爱妻,为了麻痹相邻的东胡部落,也可以随意将妻子送出。做他的女人,比起宠爱,显然是危险更多。

这样的一个人,说他会听了一个女人的枕头风就拱手放过近在眼前的胜利果实,特别是包围圈里还有汉朝皇帝这样一条大鱼,简直是匪夷所思。匈奴军撤围的真正原因,也许在汉人史书中所谓阏氏劝说单于的言语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这段记载基本可以判断是史家的杜撰,但是体现出了当时局势下匈奴人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匈奴人世代游牧,南下侵扰也是为了掳掠物资,虽然得到了韩王叛变的大礼,但也并没有据城定居的打算;二则是在白登的七天时间里,匈奴人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也无法立即消灭包围圈中的汉军。周勃等率领的汉军主力步兵正在由楼烦一带赶来救援,本来约定前来会师的韩国军队也迟迟未到,这让冒顿单于更加疑虑,怀疑韩军可能在形势变动下再次反水。

综合这些因素,冒顿就顺水推舟地与汉军秘密地达成协议,撤开了一角包围。这日大雾漫天,汉军拉满弓箭,从包围圈的缺口全副戒备地撤出,缓缓退入平城,与赶来支援的周勃部会合。而匈奴军队则带着掠夺的大批牲畜财物从容地退回了塞外。

匈奴撤军,韩王信随之退入匈奴,平叛的军事行动暂且告一段落,刘邦随即开始班师回朝。他命令周勃、樊哙分兵平定代地,之后继续南下。路过曲逆(今河北省顺平县东南)时,把此地封给献计解围的陈平,之后又把先前传递错误情报的使者全部斩首,把刘敬从囚牢放了出来,赐关内侯把。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就此结束。

白登之战对汉帝国的震撼是空前的。击败霸王项羽,横扫天下的汉朝中央军队居然在匈奴人面前吃了大亏,至高无上的皇帝差点命丧北疆。这一切都促使汉人重新审视这个在他们心中身处化外之地的蛮夷。

刘邦在白登山亲眼见证了匈奴的军力,尤其是强大的骑兵机动力量。汉初国力未复,国内形势也尚未完全安定,尤其是骑兵缺乏,根本无力举国与匈奴长期对抗。

韩王信等叛将退出关外后,屡次引导匈奴入侵边境。白登之战后第二年,匈奴再次入侵代地,刘邦的二哥代王刘喜弃国而逃。于是刘邦只好听从刘敬的建议,派出公主(由于吕皇后的反对,以宗室女子代替)嫁给冒顿单于,以每年奉送絮缯酒米等财物为条件向匈奴求和,这就是所谓“和亲”政策。

通过这一战,冒顿单于确立了匈奴相对汉朝的优势地位,然而匈奴人以游牧为生,在盐铁等战略物资上依赖与汉朝的贸易,于是汉匈双方便回到了脆弱的和平状态。此后冒顿虽然仍数次背约侵扰边境,但终其一生再未大规模南下入侵。汉朝由此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得以在屈辱的和平环境下解决内部问题,积蓄国力。东北亚的两大巨头在第一轮争斗后回到场地角落暂时休息,几十年之后,汉武帝时期,它们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对决。

太行山上河南与山西两条大峡谷大比拼

一、相邻的两条大峡谷一字之差,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山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凡事都爱争第一,但凡一些东西都爱冠以第一或者最大,对于峡谷的命名也不例外。有时间和精力的人不妨统计一下自己所知的峡谷中有多少个是冠以“大峡谷”这个称谓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南太行山地区,跨越西太行与南太行的两条相邻但方向不同的“百里长峡”,每一个都称得起“大峡谷,”每一个都壮观靓丽,旅游做的都有声有色,其名字仅一字之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笔误或者是简称,其实,这是两个大峡谷,一个在河南,另一个却跑到了山西。

这两个大峡谷都是国家级地质公园,都是我亲手策划申报并规划建设起来的,位于山西的叫“太行山大峡谷”,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的叫“太行大峡谷”,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二、中国之脊――太行山

1、同一座太行山不太一样的景观

连绵的太行山像一堵拔地而起的墙,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的西边。它既是中国地理第三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中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太行山北雄风光

根据地理分布人们习惯上把太行山分为三段,位于河北省境内的部分称北太行,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部分,称南太行,位于山西省境内的部分,称西太行。北太行和西太行都是严重的缺水地区,唯有南太行得天独厚地得到了流水的滋润-这里拥有珍贵而充足的水源,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2、太行山区峡谷成群

峡谷泛指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山谷,常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

太行山峡谷群

太行山的快速抬升形成与华北平原巨大的地势高差,使众多源于太行山腹地的河流在向华北平原流出过程中对太行山山体进行强烈下切,形成众多山高谷深、瀑水飞溅,形态多样的峡谷群地貌景观。著名的“太行八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近年来因旅游的兴起,一些典型的峡谷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旅游的新宠,尤其是在南太行地区。

三、由北贯南的大纵谷---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位于南太行山北段的林州市境内林虑山,“林虑山”为太行山在林州市境内的这一段的别称,太行大峡谷就位于林虑山中,北起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南止山西省平顺县井底村,雄伟壮观的太行大峡谷就象一把利剑,将太行山从北向南剖开,形成了一条长达百里的巨大峡谷,峡谷内红崖纵横、悬泉飞瀑、涧溪碧潭交相辉映,不仅构成了太行山最好的天然地层剖面,而且构成了立体多层次景观和一系列地质奇观。

太行大峡谷景区标志碑

峡谷下部,是古老的花岗片麻岩,他的绝对年龄可以追溯到距今25亿年之前的新太古代,柔和舒展的变质纹理将岩石刻划成红白绿相间的岩石条带,俨然一幅地质画卷,与涧溪碧潭一起构成大峡谷最底部的一层景观。

峡谷中部为厚达百余米的巨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岩与薄层泥页岩互层,沉积于距今14亿年前的滨海地带,砂岩层面上多达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波痕构造镌刻下了远古海洋的波澜壮阔,如描如画的大型交错层理是古海洋的滨海沙坝产物,泥裂构造就象龟背上的花纹,是干旱气候留下的印迹。特殊的地层岩石结构,使得峡谷呈折线状分布,悬泉飞瀑十分壮观,他们共同构成了峡谷中层景观。

太行大峡谷太行平湖段

峡谷顶部,是厚达1000余米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5.4——4.4亿年前,这一时期,正是地质历史上的生命大爆发时期,林虑山地区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因此,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三叶虫、角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由于碳酸盐的易风化性,地表植被相对发育,原始粗犷的田园风光,构成了峡谷上层景观。

太行大峡谷

峡谷两侧次一级的峡谷密布,两岸奇峰耸立,夫妻峰、仙桃峰、玉屏峰、骆驼峰、蘑菇峰、天狗吞日,伟岸壮观。

1、瀑潭叠翠--桃花谷

桃花谷为太行大峡谷内最具代表性的支流峡谷,受本区发育的二组呈“X”形交汇的垂直节理的控制,桃花谷呈“之”形延伸,峡谷沿一组节理发育的部位便形成了“一线天”,两组节理交汇的部位,形成相对较宽的“天井”。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构成山灵水秀的神韵。造型优美的九连瀑,素有小黄果树之称;镶嵌在“一线天”狭缝中的“飞来石”,在两股激流中宛若龙口含珠;二龙戏珠、黄龙瀑、丫字瀑,一瀑一景,瀑瀑精彩,水在这里组合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黄龙瀑与黄龙潭:位于桃花谷景区入口处附近,有桃花谷第一景之称。上下双瀑双潭相连,也称“子母潭” 。上潭称“子潭” ,瀑布从崖头像孩子们的滑梯一样滑下,跌进深谷。此潭十分别致奇特,周围高山雄峙,像一个气势宏伟浩大的圆缸,在圆缸边缘有一豁口,潭水溢出,从窄狭的小山沟飞腾而下,形成第二瀑布,瀑布下成为第二潭,又称“母潭”,水面较开阔、平缓。如果说“子潭”充满顽皮、嬉戏之灵气,那么“母潭”却是稳重、平静的风韵。

黄龙瀑与黄龙潭 黄龙瀑与黄龙潭

二龙戏珠

丫字瀑:位于桃花谷景区,因一圆石相阻,流水呈“丫”字形而得名,又称“龙噙宝珠”,象是一条巨龙,龙头向上,嘴噙宝珠戏耍。谷中另有一个圆石,据说是戏龙备用宝珠。

龙噙宝珠

九连瀑:位于桃花谷景区,由层层叠叠的九级瀑布组成;有缓慢清流的,有湍急而下的,其形神近似于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因而被人们称为“小黄果树瀑布” ,是众多瀑布中的精品。

九连瀑

2、山上有山的--“太行天路”

这是一条设置在太行大峡谷主题景观紫红色石英砂岩顶部的一条旅游线路,当你站在大峡谷底部仰视,这就是一条建设在天上的路,其实当你登临这道紫红色的砂岩大绝壁之巅,你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幢紫红色的大绝壁之上还有几百米高的灰色大绝壁直插云端。只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大绝壁之间有一个几百米宽的斜坡或者平台。

这种“山上有山”的奇景,定会让你不虚此行。形成这种景观的科学解释是“这里是距今大约14亿年前后地球中元古代时期形成的紫红色石英砂岩与5亿年前后古生代紫红色泥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之间有着近10亿年的时间断层。10亿年间地球上发生过什么事,也许就记忆在这个不整合面上。时代的不同,形成环境的不同,造成岩性的巨大差异。因上下岩性硬度的差异及耐风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了这个天然的平台,不仅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个空间,而且是一处难得的观景平台。太行天路沿平台而设,居高瞰下,太行大峡谷之雄、之美尽收眼底。

太行天路

太行天路上看大峡谷

3、帝王将相之居--王相岩

王相岩,是太行大峡谷中主要景区之一,王相岩因相传在3300多年前,商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而得名。王相岩太古宙的变质岩形成谷底,中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形成陡峭如墙的谷壁,崖下仰视高耸入云,素有太行魂之称,是最能代表我国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王相岩底层峡谷的尽头为典型的“Ω”型谷,呈后壁陡峭、向下游开口的半圆形围谷,谷的后壁形成高达251m的仰天池瀑布。仰天池瀑布自251米高的崖巅飞落,如清风中的细雨,飘洒而下。盛夏,飞雨淅淅,沁人肌骨;三九寒冬,冰山玉柱,直刺青天。瀑布旁边的石壁上刻有斗大的“仰止”二字,提醒游客止步仰眉,静观奇景。

王相岩

4、自然奇观—冰冰背

林州太行大峡谷有几片神奇的地方,这里自每年的阳春三月起开始结冰,到八月中秋以后,似有凉意之时,冰冻开始融化,结冰时间长达五个月之久。冰期最盛之时,恰好是盛夏季节,然而到了隆冬时节,此处却热气蒸腾,致使附近的桃树提前萌芽、开花,令人感到时令之颠倒。这便是当地人俗称的“冬时夏令颠倒颠”的冰冰背。

冰冰背

已发现具有这种“冬时夏令颠倒颠”景观在太行大峡谷内主要有太极山和韩家洼两处,因这种景观均分布在山的阴坡上,林州人习惯把山阴叫做“背”,故名冰冰背。

太极山位于林州市石板岩乡桃花谷村,因为其夏天结冰冬天冒热气,又被村民称为阴阳山。结冰和冒热气最明显的是一个冰洞,冰洞深二十余米。山上最冷的时候,里面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地下不断地向外冒热气,进去以后还需要脱掉棉衣。而到了第二年开春以后,热气逐渐消失,冰洞开始结冰,特别是在六、七、八三个月,天气越热,冰洞里倒挂的冰凌、冰柱越大。整个太极山还有数千个小洞口或裂隙存在同样的现象。这种反常的现象,让太极山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夏天暴雨之后,整座山雾气蒸腾,而紧邻的山坡,却没有一丝雾气;晴天无风的日子,这里的树叶和杂草,一直摇动不止。

冰窟

在桃花谷村北10km的韩家洼村存在同样的现象。大致可分为三个区段,一区结冰面积约6000 m2,最大的冰冰洞深百米,为人工沿水平方向开挖而成的“U”形洞,盛夏季节洞内有冰花、冰柱、冰凌、冰球、冰锥等;二区在一区东侧的山洼里,结冰面积3000m2,在松林的环抱下,石缝石隙中冒出阵阵凉风,时不时地在石缝中还留有冰块;三区:在石灰岩奇峰异柱的北侧下方,结冰面积有1000 m2。

冰洞口

冰洞

全国具有类似的反季节结冰的现象,还要很多,许多地方都作为千古奇观,科学未解之谜进行宣传。为破解这种现象,几年前,我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烟囱效应,从理论和现实的多角度对这种夏季结冰的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

简单地讲引起反季节结冰的原因是“烟囱效应”。因为,所有出现结冰的区域都在沟谷高差巨大的山上,并且都发育在断层破碎带等形成有上下联通的垂直与近于垂直的洞穴系统上。

这种高度巨大的垂直洞穴在底部与地表通过断裂相通,其上形成相对封闭的垂直洞穴,就是这种具有巨大高差的隐伏垂直洞穴形成了高差达数百米的天然“烟囱”,产生了强大的“烟囱效应”,将沟底的空气抽拔到山体的顶部,因压力的突然变小,这些被烟囱效应抽拔上来的高压力空气,体积快速膨胀,对外做功,做功就要吸收能量,造成周围温度下降,直至结冰,地表温度越高,山体上下高差越大,结冰越多,反之冬季,地表温度低,烟囱效应就弱,也就不会结冰了。

这也就是所有我们能够见到结冰的天然洞穴,都出现在位置很高的山上(包括山西著名的万年冰洞),没有这个高度只能形成冷洞,冷洞在全国存在的更多,只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罢了。

5、高峡平湖--太行屋脊

太行屋脊景区位于大峡谷的北部中部,北邻红旗渠,是以峡谷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的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代表性的景点有太行平湖、九世波痕石、圣相岩、绝尘梯、一线天悬谷、太行天池、太行屋脊、崖上人家等。

太行平湖又名南谷洞水库,位于漳河支流露水河上,是林州人民兴建的红旗渠水源补充工程,水面长可达6000m,宽度150~550m,该区域属太行大峡谷的核心地段,形成了高峡平湖、山水倒映的壮丽景观,因而有了太行平湖的美誉。

太行平湖

6、人工天河—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带到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在经济困难,技术十分落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十万林州儿女,为了生存,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用了整整10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引水渠,从相邻的山西省引来了漳河水。改写了十年九旱、贫瘠落后的历史。

红旗渠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动用民工65万人次,完成了建造“人工天河”的狂想。

7、红旗渠的代表景观―青年洞

红旗渠最大的特点是“悬挂”在林虑山的悬崖陡壁上,在不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红旗渠里不仅流淌着灌溉土地的甘露,还有父辈们的血汗,以及挥之不去的干旱的记忆。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引水渠,折射出了中国人的水利梦想。红旗渠已经从一个水利工程扩展成了一个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地标。青年洞是红旗渠主要景观工程之一,洞长616米,由300余名青年组成先锋突击队修成。1972年,郭沫若先生听闻英雄壮举感慨万千,为之挥毫题名。

青年洞

四、横切太行山的百里长峡---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段的主脊地带,行政区划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西眺雄伟的山西高原,东瞰广袤的华北平原,是一座以峡谷群地貌为主,以水体景观、典型地质剖面为辅,集生态和人文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公园由太行山大峡谷和数条支峡组成,分为王莽峡、八泉峡、青龙峡、五指峡、红豆峡和万佛山六大景区。太行山及其支脉呈北东—南西方向横穿壶关县境东部,地势自中部向西北和东南倾斜,西北较缓,东部陡峭,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300m之间,平均海拔1252.5m,最高点为石坡乡双井村打虎岭,海拔1822m;最低点为桥上乡东川底村,海拔仅486m,高差达1336m。区内地层经构造作用和流水切割,形成境内山岭纵横,沟谷交错的峡谷地貌景观。

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是山西省申报的第一家国家级地质公园也是第一家省级地质公园。

公园位置示意图

1、雄中有险、险中藏幽--太行山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是公园最为典型的地质遗迹,大峡谷主峡从山西高原伊始,一路呈“之”字形频繁回转,横贯公园中部,东临华北平原,全长近百里,最窄处仅十余米,切割深度达1300余米,谷壁直立,陡峻无比;两侧支峡密布,形成了峡中有峡、峡中藏峡的峡谷群奇景,更兼飞瀑流泉、涧溪碧潭交相辉映,雄中有险、险中藏幽、幽中见秀、秀中见奇,身临胜境,流连忘返。

公园标志碑

公园内如此密集的峡谷群,正是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变动引起太行山快速隆升以及我国第二地势阶梯形成的产物和见证。

公园景区分布

巍巍太行,奇峡汇萃,青山绿水,需要细端慢品,请随我一起走进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一睹它的风采。

2、30里画廊-王莽峡

位于园区的西北部,素有“30里画廊”之称,由羊肠坂和十八盘两个景区组成。王莽峡为流水沿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两组X 形节理深切形成,谷深壁险,九曲回转,峡谷切割深度达300m。羊肠坂和十八盘就是沿崖壁上发育的多级台栈修建而成的,蛇曲盘桓、九折十八转,“雄狮”、“猛虎”、“刺猬”、“恐龙”、“石佛”、“龟峰”、“刘秀头像”等象形峰石形象逼真。在崖壁形成的天然地质剖面上,不仅可以欣赏典型的竹叶状灰岩、叠层石灰岩、灰岩缝合线和三叶虫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还有曹操千古悲吟《苦寒行》摩崖石刻。徜徉其间,仰俯古今,感悟大自然的造化和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羊肠扳道

十八盘

3、山水奇景--八泉峡

位于园区的北部,分为八道水和云崖寨两个景观区,是太行山大峡谷内最为秀气的峡谷景区。八泉峡峡谷呈南北走向,全长11km,宽5-50m。谷内八个下降泉如八龙聚会,自古以来民间就称之为“八道水”,是八泉峡的主要供水水源。所以太行山大峡谷此处的景区被命名为“八泉峡”。峡谷中部一道大坝,缔造出高峡平湖景观;峡谷上游,深峡幽涧,迂回曲折,两侧高崖对峙,谷底壶穴遍布,崖顶奇峰怪石,竞现风采,拟人拟物,惟妙惟肖。代表性的如神驹啸天、灵猴探峡、神鹰守望、伟人端坐、十二生肖等。登云梯观之,令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泉峡山门

八泉峡

4、赤壁丹崖-青龙峡

位于园区东北部,由青龙峡和女妖洞两个景观区组成。青龙峡是一条高悬在赤壁丹崖上的悬沟,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全长3.75km,宽十余米,最窄处仅几米,峡深达600~700m,峡谷内宽敞开阔,植被茂密,谷内奇峰突起,山山相叠,千姿百态;山体上崩塌下落的巨石巧妙堆砌于谷中,形成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或连或隔、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的崩塌堆积洞穴群景观;女妖洞神奇奥秘,洞内常年流水,钟乳石千姿百态,金瓜吊顶、鱼跃深潭、水怪出洞、小妖吃奶等,自然天成。

青龙瀑

青龙峡

青龙峡

女妖洞

青龙峡的雄险壮观与女妖洞的深邃幽奥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互为补充,山之雄、崖之险、水之秀、洞之幽、石之奇,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地质公园博物馆就位于青龙峡的入口处。

5、岩溶峡谷--五指峡

五指峡景区位于园区的西南部,因峡口山峰形似五根手指而得名,由紫团山和黑龙潭两个景观区组成。

玉女秀脚

五指峡东至盘底,西至福头。峡内“五指峰”高高细细、穿云刺天;“石虎峰”栩栩如生、傲视群山;“神钳峰”、“孤山”、“二仙石”伟岸而孤傲;紫团山峰峦纵横,泉流潺潺,苍松翠柏,珍禽嬉出,紫团洞洞口紫气缭绕,洞内岩溶地貌造型奇特;“黑龙潭”深邃而幽绿,谷内有潭,峰峦高峻,潭水清澈,波光粼粼,清幽雅静,是太行山上最为幽静的峡谷,两侧峭壁高峻,一线天际曲折蜿蜒,倒映在溪水中,谷底潭穴相连,错落有致,崖壁上残留的水蚀石龛,是流水深切峡谷的典型实证。

五指峡

6、难忘相思--红豆峡

红豆峡景区位于公园中部,因景区内有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红豆峡是独有的情侣幽会之处,也是休闲、旅游、观赏的绝佳之地。红豆峡有三条峡谷,分别是三叠潭、七仙峪和主峡。三叠潭和七仙峪峡谷幽深,在寒武系碳酸盐岩构成的陡峭崖壁上,各种典型的地质遗迹裸露无遗,核形石灰岩、虫迹灰岩、交错层理等,组合成一幅五彩缤纷的锦绣画卷。红豆峡主峡长15km,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神奇的香炉山,波光涟漪的双龙潭、“恋人峰”、“香炉峰”、“海象驮龟”等怪石云集,瀑、泉飞泻,溪潭珠串,俨然一处山水画廊,北国江南。

红豆峡

红豆峡

7、岩溶奇观--万佛山

万佛山位于公园东南部,因山上刻有繁多的灰岩佛像而得名,是一座峰顶平缓如台、四周为峭壁环绕的方山景观,山顶建有石窟式佛教寺院。景区内以拟人似物的象形山石和天生桥为主要地质景观。英姑峡一带峰林地貌奇特,山顶上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太湖石”盆景园。天生桥跨度大于50m,拱高280余米,飞架在两座由青灰色巨厚层石灰岩构造的崖壁顶端,气势宏伟壮观。万佛山景区因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云海、日出、秀石、红叶、奇峰、异壁、峭岩、溶洞、险峡、怪风、动物、植物,千姿百态,万佛山是深藏在大峡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万佛寺

天生桥

五、各有千秋难分高下的两个大峡谷

这就是太行山上的两道大伤痕,各具千秋的两个大峡谷。一个南北走向,一个东西走向,一个在太行山腹部把大峡谷纵向剖开,一个把太行山拦腰截断。林州的太行大峡谷展示的更多的是25亿年前,太古宙变质岩与14-12亿年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所缔造的景观,而其上部的5亿年前后古生代碳酸盐岩在大峡谷里尽管可以看到,但难以看到其中精美的景观;相反,在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里,我们看到的最为精彩的部分恰是林州太行大峡谷里所看不到的5亿年前后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景观。而林州太行大峡谷里所见到的景观仅仅在青龙峡有少量的展现,远没有林州太行大峡谷的雄伟与壮观,二者互补结合是科普旅游的最佳的选择。

太行山25亿年来的结构构造和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通过这两条大峡谷得以互补性地呈现。两条大峡谷尽管各自的支流峡谷都非常的秀气美丽,但是,都难以盖过大峡谷的雄伟与壮观。免费的大峡谷其实都是它们各自的第一景。

壮哉,大峡谷!美哉,大峡谷!亿万年地质变迁和风雨洗礼缔造的两个大峡谷,以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恭候大家的光临!

——完——

作者:章秉辰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带你科学游玩河南地质公园》,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