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战争官网(斯巴达用300人挡住波斯十万大军,拯救西方文明,他们如何做到的)
斯巴达战争官网文章列表:
- 1、斯巴达用300人挡住波斯十万大军,拯救西方文明,他们如何做到的
- 2、安菲波利斯战役:雅典和斯巴达,双方统帅同归于尽
- 3、制度之殇,曾誓死抗战,却卖国求荣?战斗民族斯巴达的堕落之路
- 4、希腊史诗——斯巴达300勇士
- 5、铁血斯巴达?被这支100%由同性恋组成的军队干翻在地……
斯巴达用300人挡住波斯十万大军,拯救西方文明,他们如何做到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嘿喵
波斯人:“我们射向天空的箭会把太阳都遮住!”。斯巴达勇士:“那我们就在阴影下战斗! ”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一说到斯巴达,几乎在所有人脑海中冒出的形象都是伫立在温泉关的手持一个长矛和盾牌,浑身肌肉的斯巴达裸衣战士。他们以300斯巴达战士、700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诸邦联军在温泉关面对数倍于己的波斯大军毫不畏惧,两天的时间里未进寸步,反而死伤惨重。
斯巴达战士这么强,为什么后来还是被淹没在了历史潮流中?
军武MINI:斯巴达之殇
斯巴达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经常发动战争,拥有的步兵训练严格扎实,是古代世界上作战能力高强的步兵之一。在斯巴达生活中,“国家至上,军事第一”是他们的基本政策,男人为国家作战,女人为了国家生育。国王犹如军队司令,学校等于兵营,老师就是军训教官。
当斯巴达的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查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葡萄酒灌死,弃尸荒野。合格的婴儿会用葡萄酒为其洗澡,然后交给他的父母抚养。当男孩长到7岁时,便会被编入团队进行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烧得滚烫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饶或叫喊。
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至20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60岁时便会退役,国家会对他们比较优待,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
一名希腊重步兵(包括斯巴达)通常会手持一面圆盾,和一根约2.7米的长枪,另外还会有一把短剑。身上的装备也不会像电影中的那样光着膀子裸衣作战,重步兵一般会穿着当时广泛使用的青铜胸甲,并带着有护脸的青铜头盔。
在作战时双方的步兵方阵会保持完整的队形进行进攻,双方的前列兵会用盾牌互相推挤并用长枪攻击,企图迫使对方的阵型后退并破裂。这个时刻主要是依靠整个方阵的力气,胜负就看哪方训练和勇气够不够精实,能否站稳住脚,并维持这个队形较久。当一方力气不济时就让阵形被推开一个缺口,破裂阵形的一方通常都无法抵挡敌人进攻,而使战役分出胜负。
虽然斯巴达人每一位都是勇敢的战士,但是他们的人数并不多,斯巴达的社会阶层是种族制度。第一阶层是纯正的斯巴达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者,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内,尽管人数很少,却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虽有田而不自耕,其职业只有参军和做官二种。
第二为庇里阿西人,为斯巴达人入侵时,没有抵抗而顺从的居民,从事于工商业而无参政权,虽为自由民,然不得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周围,及边境山区和海岸地方;战时需要为斯巴达军队支援。
第三 为希洛人、黑劳士。其实就是当时的奴隶。他们生活极其艰苦,是斯巴达人的公有财产。他们在战时要作先锋,但又没有任何权利,斯巴达人可以随时杀死他们。黑劳士无论表现如何,每年都要被鞭刑一次,目的是让他们牢记自己的奴隶身份。甚至每年会组织斯巴达少年区猎杀黑劳士。以此培养斯巴达少年的战斗意志。
因此,黑劳士曾经多次发动起义和叛乱。有学者认为,斯巴达对外的连年战争使黑劳士的负担重到难以承受,但许多受剥削的黑劳士,后来找到机会摆脱了斯巴达人的剥削和奴役(如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中重新获得独立),让原本习惯于依靠剥削黑劳士(美塞尼亚人)为生的斯巴达人因此难以谋生,是斯巴达衰落的原因之一。
▲蓝色为斯巴达,红色为雅典,黄色为波斯
灰色是中立国,绿色为欧洲其他
除了一些民族的反抗外,斯巴达人地理上的孤立也是衰落的原因,斯巴达的东北边与西边都是山脉,不易与其他城邦产生文化交流,造成斯巴达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也没有思想家或作家诞生,因此在希腊文化中并没留下太多贡献。
▲马其顿步兵方阵
斯巴达联合雅典等希腊联军战争波斯大军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又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后来斯巴达甚至联合曾经的敌人波斯,最后终于获胜,但是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紧接着有被马其顿的安提帕特将军使用由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从此斯巴达走向衰亡。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安菲波利斯战役:雅典和斯巴达,双方统帅同归于尽
希腊波斯战争以后,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之间经济和政治矛盾激化,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22年8~9月间,双方在爱琴海北岸的安非波利城发生决战,双方统帅同归于尽。这就是著名的安菲波利斯战役。
一、希腊同盟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在希波战争时期,希腊各城邦为了共同保卫自己的独立,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并推选斯巴达为盟主,而雅典实际上是这个同盟中力量最大,威望最高的成员,几次重大战役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波斯军从希腊本土赶出去以后,希腊同盟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就出现了。
一些手工业、商业生产和海上贸易发达的城邦,包括已经解放和还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色雷斯、赫勒斯莲特海峡两岸和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在内,都竭力主张继续战争,把反对波斯的战争进行到底,恢复和黑海沿岸各地区正常的经济交往。
斯巴达是农业国,没有海上贸易,当军事行动转移到海上以后,他们对于同盟的支持就不那么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愿意继续作战的国家,当然对斯巴达人有反感,进而开始聚集在雅典人的周围。后来这些国家以雅典为中心成立了新的同盟,叫做雅典海上同盟。雅典海上同盟成立不久,就对驻扎在黑海、色雷斯沿岸和赫勒斯蓬特波斯军队展开攻势,并很快就肃清了这个地区的波斯军队。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雅典实行民主改革,使之变成了希腊最巨大最繁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而雅典海上同盟实际变成雅典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以斯巴达为中心的同盟对此大为反感,双方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造成对立的原因一方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另一方面双方都想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另外,两大同盟的盟国之间各种矛盾也交相错杂,日趋扩大和加深,最后终于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
二、战争的导火线是由雅典和斯巴达同盟国成员科林斯争夺移民地引起的
科林斯的经济实力、海上力量虽然也很强大,但是同雅典这样一个强敌作斗争是难以匹敌的。科林斯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斯巴达同盟国的支授,斯巴达对雅典军事力量的强大早感不安,不过眼下由于自己后方很不安宁,无暇参战。科林斯和其他城邦却竭力怂恿和压迫,斯巴达害怕提亚的普拉太亚城,可是没有成功。两月后,斯巴达王亲自出马率重装步兵侵入阿提卡,在雅典附近的平原上互蹂蹦袭击,农村居民无法安身,被迫逃到雅典城。
雅典人深感陆军力量的不足,正面抗击必然会遭到重大损失,因此采取以计算双方实力对比为基础的作战计划,发挥海上力量的优势,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就在斯巴达侵入阿提卡时,雅典人避免和敌人在陆上会战,集中海军袭击伯罗奔尼撒沿岸、封锁敌人的港口,切断敌人的贸易往来,以迫使敌人疲敝乞和。斯巴达后方受到袭击。被迫回兵。
公元前430年,斯巴达军再次侵入阿提卡,烧杀掠抢,残酷无比。农民逃避兵灾,纷纷涌入城内。由于雅典控制着海洋,虽然城中人口过剩,也没有感到粮食的恐慌。但是由于涌入城市的农村居民集中在狭小的地方,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因而潜藏着农民不满情绪的危机。而雅典陆军处于劣势,雅典王伯里克利计难两全,不得不如此。
事实上,这个战略使雅典的有生力量得到保存,后来由于发生了瘟疫,才打乱了伯里克利的战略。集中在雅典城内的居民遭到瘟疫的侵害,而大量死亡。雅典海军中也发生瘟疫,数以百计的人死去,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因疫而死。巨大的不幸使雅典人在精神和经济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
四、克里昂把雅典舰队开进了伯罗奔尼撒,斯巴达的局势发生变化
公元前428年,斯巴达同盟的重装步兵再入阿提卡,雅典同盟、爱琴海东岸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利尼城邦又起而暴动。而雅典内部也分裂为和战两派。在这非常时刻,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竭力主张抗战。他就任雅典统帅后,把伯里克利的防御战略,迅速变成进攻和侵略性的战争。
公元前425年,克里昂把雅典舰队开进了伯罗奔尼撒,占领了皮洛斯港的门户斯法忒里亚岛,还俘虏了一支斯巴达贵族陆军。首战告捷,使他十分得意,随即又率领陆军企图再战斯巴达军。
斯法忒里亚岛的陷落,使斯巴达的局势发生变化。就在这时候,斯巴达采取伯拉西达将军的主张,避开雅典的实力主体,由伯拉西达率领一支约二千人的精锐部队,横过希腊半岛向北挺进,经过强行军到达马其顿和色雷斯之间的卡尔西迪西半岛。斯云巴达统帅伯拉西达在这里一面使用武力,袭击雅典同盟和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是安非波利斯城:二面进行煽动和挑拨,对一些愿意脱离雅典的城邦许下诺言,给予他们自由和保护。在斯巴达的策划下,大部分雅典同盟倒戈于斯巴达。
伯拉西达的这些行动,使北部两军的局势发生根本变化。雅典人看到自已的同盟开始解体,十分惊慌。迫使雅典把自己的主力派来援救。
五、克里昂不等援军到达就向安菲波利斯开进
公元前422年,雅典统帅克里昂立即征集一千二百名重装步兵、三百名骑兵以及同盟军,三十艘战船直取卡尔西迪西半岛。登陆后分水陆两路出击,顺利攻取托伦城,接着取海道绕过阿托斯海角,直扑安非波利斯。雅典军在爱昂登陆后,克里昂感到单凭这些力量恐怕难以取胜,就分别派使者到色雷斯及其他同盟国求援。
雅典人因等待援兵,驻扎在爱昂。克里昂的想法是,集中庞大的力量后,一下子把安菲波利斯城全部包围起来,然后一举夺取此城。这个计划本来是不错的,但后来士兵看他老是按兵不动,以为他是被敌人吓坏了,对他表示不满。土兵的煽动和催促使他的思想动摇了,不等援军到达就率领部队拔营出发,向安菲波利斯开进。
安菲波利斯城在斯特赖梦河的拐弯处,三面环河,是天然的护城河。城东修筑了城墙,墙下有一条大道向南通往爱昂,再往东是一个小山,雅典军到达后,占领了城东面的小山。克里昂详细侦察了城外地形,计划万一有什么不测,就随时撤退,其实安菲波利斯城里这时没有防守,雅典人也没有发现敌人。如果雅典军在这时能发起进攻,也许不难攻陷该城。但雅典人没带攻城器械,也没有攻城的欲望。
六、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的计策
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正在爱昂西约十公里的阿吉拉斯。他得知雅典军进攻安非波利斯的消息后,为进一步摸清情况,亲自率领侦察兵进行侦察。斯巴达人这时兵力共有二千名希腊重装步兵,三百名希腊骑兵,另有二千五百名同盟军以及骑兵轻盾兵。伯拉西达根据侦察的情况,决定派一千五百名士兵据守阿吉拉斯,防止万一,其余兵力迅速开进安非波利斯。
伯拉西达对自己的军队也缺乏信心。他认为,就军队数量来说虽然和雅典军不相上下,但质量上大不一样。雅典军是一支经过挑选的精锐部队;而斯巴达军人员繁杂,装备粗糙,军容不齐。如果与雅典军正面发生冲突,这些弱点势必就会暴露在敌人面前。必须出奇制胜,争取在雅典援军没有到达之前一举将他们击溃。
为此,他把兵力分为三部分:两部分兵力分别隐蔽在安菲波利斯城东面城墙的南门和北门,另一部分军容不正装备不齐的兵力,由伯拉西达亲自率领隐蔽在中门。他的计划是以其中门的兵力首先出城诱敌,使雅典军产生轻敌心理,进而出兵迎敌,当双方交战时,另外两部分兵力就打开城门,绕到侧后冲乱敌阵,然后三面出击,乱中取胜。伯拉西达为此召集全军发表演说,一面鼓舞士气,一面命令部队按计划进行部署。
七、双方统帅同时阵亡
雅典军因为驻扎在小山上,居高临下,对斯巴达军的行动看得清清楚楚,城内虽然作了掩敲,也没能逃脱雅典人的眼目。克里昂目睹斯巴达军的一切,心中犹豫起来,想主动进攻但没有带攻城器械,等待敌人冲击后再抵抗,又怕兵力不足而吃亏。思来想去,最后的结论还是不作冒险,耐心等待兵到来。于是,他命令部队退回爱昂。左翼在前,右翼在后。
土兵们对此极为不满。当他们调头时,许多人意志消沉,动作迟缓,队伍秩序纷乱,各种兵器彼此互相碰撞,叫骂声不绝。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一看战机来到,便下令出击。驻扎在南门的士兵们首先打开城门,沿大道快速向南拦截雅典左翼部队。雅典左翼正沿山路南撤,队伍秩序混乱。他们突然受到斯巴达军意外的冲击,队伍很快散开,失去平衡。等候在北门的一部分兵力也从左翼冲过来,雅典军遭到两面攻击,秩序更加混乱。走在前面的雅典军左翼受到打击后,立即溃乱逃跑。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转而又率军集中攻击右翼,包围中的右翼疯狂抵抗,拼命反击。
他们集中在山上坚持反击,打退斯巴达军三次进攻,使斯巴达军难以接近。冲击中,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一马当先,率兵冲杀,结果在混战中被雅典军砍杀致死。
斯巴达军前进受阻,不得不改用骑兵和轻盾步兵进行包围,用标枪远距离投射。雅典军遭到标枪的射击无法抵挡,伤亡慘重,被迫溃逃。斯巴达骑兵乘胜追击,雅典军一部分被杀死,一部分逃到山里沿小径跑回了爱昂。雅典统帅克里昂也在退却途中被杀死。
此战就双方损失人数而言并不算多,雅典人共阵亡六百人左右,斯巴达方面损失几十人,但是双方统帅都同时阵亡,从而影响了整个战局。
安菲波利斯战役结束后,由于阻得和平的两个主将同时死亡,雅典和斯巴达要求和平的空气浓厚起来。他们不愿为无为的战争牺牲自己,而十年艰难的战争,使双方力量耗尽,胆气消失。这时在雅典,温和派占了上风。他们主动派使者前往斯巴达举行会谈,共同商讨和平大计。
公元前421年,双方结了一个五十年和约,依照和约,雅典把战争中征服的一切地区归还斯巴达,斯巴达也放弃安菲波利斯等一些其他城市。但是,追随斯巴达的一些重要成员,象科林斯、梅加脂、玻俄提亚等城邦,几年奋战一无所获,所以对斯巴达的政策很不满意。
制度之殇,曾誓死抗战,却卖国求荣?战斗民族斯巴达的堕落之路
说到战斗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俄罗斯,网络上常有关于俄罗斯人民在武力方面特别生猛的新闻,不过,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战斗民族,应该归属于古希腊文明中的一个城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巴达。
战场上的斯巴达重装步兵
一提到斯巴达,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历史上300名斯巴达勇士力敌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的故事,同时,许多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以及电子游戏,都有讲述斯巴达这个城邦的故事,或是加入了斯巴达的要素在其中。不过,说到为什么斯巴达人会这样勇猛,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可惜,这个制度让斯巴达在历史上崛起,同时,也让斯巴达走向了衰亡和堕落。
斯巴达这个城邦,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地区。斯巴达人并不是拉科尼亚的原住民,而是归属于入侵这里的多利亚民族的一支,他们在击败当地的原住民后,建立了斯巴达这个城邦。一开始,斯巴达和其它希腊城邦一样,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随着一个叫做吕库古的人在前8世纪末左右从海外归来,斯巴达就开始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改革斯巴达的吕库古
吕库古这个人应该是一名斯巴达贵族,至少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他曾经从斯巴达出发,到当时已知的古典文明世界游历,在这个过程中,吕库古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政治制度适合斯巴达,终于,在他人到中年时,他返回了斯巴达,利用他的影响力,与斯巴达的统治者达成合作,开始了对斯巴达的改革。
当时斯巴达虽然统治了拉科尼亚地区,但是却相当不安定,因为作为斯巴达公民的统治民族人数太少了,据后世研究估计,当时的拉科尼亚地区主要有三种人,分别是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以及希洛人,这里面,斯巴达人是入侵者的后裔,而庇里阿西人是主动投降的原住民后裔,而希洛人是抵抗到底,最终无奈投降的原住民后裔。这三类人,斯巴达人最少,而希洛人却数量众多,人数比例大概在1比16左右,因此,对于统治者斯巴达来说,内部压力巨大,再加上外部还有其他城邦虎视眈眈,因此,斯巴达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吕库古的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简单概括,那就是,斯巴达从此由一个城邦变成了一支永不解散的军队。
原住民希洛人饱受斯巴达人压迫
吕库古改革中,首先将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以及希洛人之间彻底分隔开来,斯巴达人是战士和统治者,居住在斯巴达城中,庇里阿西人是商人和工匠,定居在拉科尼亚的城镇中,不过不能居住在斯巴达城内,而希洛人则是农奴,遍布在拉科尼亚地区的农村中,不过,说是牲畜更为恰当。
对一个普通的斯巴达人而言,完全按照战斗机器的方法进行培养。一个普通斯巴达男性,出生时将会进行体质测试,一旦被发现有残疾,那么轻则贬为庇里阿西人或者是希洛人,重则直接扔下悬崖摔死。只有健康的婴儿,才会被赋予斯巴达公民权,而到7岁为止,这个婴儿都可以在母亲身边长大,但,一到7岁,斯巴达人就会被送去参加集体生活,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教育,剩下的,全是从头到脚的军事训练,斯巴达的孩子们睡在最简陋的帐篷里,吃由希洛人奴仆简单熬制的黑色肉汤杂烩。而到了20岁,斯巴达人必须接受达标仪式,他们只能携带武器,然后一个人深入荒野,在那里生活7天,便最终带着一个希洛人的头颅回来,这样从才能被视为合格,从而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成年斯巴达公民,同时正式进入斯巴达军队服役。而到了30岁的时候,斯巴达人才被允许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房子,但夜晚还是要回到军营。直到60岁,斯巴达人才会退役,这就是一个斯巴达男人的一生。
斯巴达人从小就要面对噩梦般的训练
而在经济上,吕库古的改革可谓干脆利落,斯巴达的钱币与其它城邦不同,不再采用金币、银币或者是铜币,而一律改为铁币,要知道,古代钱币一般本身是有价值的,斯巴达全搞铁币,那么自然而然,其它地区的商人就不再想和斯巴达搞贸易了,因此斯巴达的经济完全自给自足,当然,这样也促使了斯巴达城邦内部的公民对金钱极为淡漠,毕竟全都自给自足了,大家要穷一样穷,要富一样富,某种意义上来讲,巩固了城邦的凝聚力。
至于政治上,吕库古改革则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制度。改革后的斯巴达,同样拥有希腊文明“标配”一般的公民大会,由30岁和60岁之间的斯巴达公民组成,除了重要国策的投票之外,他们还能决定监察官和长老会议的人选。监察官又是什么呢?监察官主要是负责监督斯巴达国王,纠正国王决策上的问题,任期是1年,必要时候,全体5名监察官还可以罢免国王。斯巴达的国王一般有两位,说是国王,其实一般仅负责对外作战的指挥,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无法染指内政,至于长老会议,理论上来说,它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由28名年过60的斯巴达公民以及2位国王组成。
拥有国家的军队-斯巴达
在完成了改革之后,吕库古就出国巡游,与其它城邦进行友好交流去了。据说,临走前,他和斯巴达的公民们约定,即使公民们发现改革不好,也请在他回到斯巴达之后再修改,斯巴达公民们纷纷同意,毕竟那时候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不被临近城邦以及国内的希洛人消灭。讽刺的是,吕库古在外面就病死了,而斯巴达,也如公民们的约定一样,就像着魔了一样,在他们独立自主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修改过法律。
那么,吕库古的改革,成效究竟如何呢?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实在是太成功了,斯巴达在后来,不仅稳稳地压制住了国内的希洛人,还拥有了一支全希腊最强大的军队,临近的城邦根本不敢和斯巴达对抗,后来,斯巴达还在它所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组建了同盟,这就是与雅典的提洛同盟两分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但是,吕库古的改革,却隐含了一个致命的隐患,正是这个隐患,将斯巴达乃至整个希腊本土都带入了无尽深渊。
版图空前庞大的波斯帝国
斯巴达政治制度的问题,首先在第一次希波战争中显露。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兵发希腊,同时派遣使者要求希腊各城邦臣服,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之外,其它城邦纷纷归降。为了抵挡波斯帝国的入侵,斯巴达和雅典结为同盟,但当波斯军队已通过海运来到雅典城附近的马拉松平原时,斯巴达的军队的脚步都没有迈出过拉科尼亚,因为,斯巴达国王与5位监察官,正在因为要不要出兵而争论。还好,雅典军队赢了波斯人,否则,因为犹豫不决而导致盟友亡国,斯巴达岂不是要成为希腊笑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原因是斯巴达内部的僵化导致了权力位移。原本公民大会和长老会议应该会成为主要的决策机构和最高权力机关,但是,由于长期的军事训练和轻视教育,斯巴达公民服从性很强,可政治素养却很糟糕,所以很少能提出有效的提案,反倒只能在面对监察官的提议时点头附和。而长老会议则更有意思,由于那个时代的生活以及医疗条件,还有斯巴达全民皆兵的制度所致,斯巴达人很少有人能活到60岁,因此,长老会议有时连人都凑不齐,而那些勉强到60岁的人,仍然是一些只会服从却没有政治素养的人。就这样,斯巴达人的从小到大的军事训练,也让他们成了“愚民”。
斯巴达国王其实就是高级打手
那么,斯巴达内部有没有政治头脑清晰的人呢?有!就是斯巴达的两位国王,斯巴达的国王并不出自普通民众,而是两大家族一家一个人,国王的继承人一般在7岁后不会参加集体生活,而是接受单独教育,成为能指挥斯巴达军队的人,他们却被监察官牢牢压制,根本无法抗衡,所以,即使有头脑清晰的斯巴达国王,也不能对斯巴达进行改革。
更糟糕的是,监察官任期只有1年,选出来的监察官往往对于政治不怎么了解,只能机械式地遵循从吕库古时代留下来的斯巴达传统,偏偏这群人又拥有实际上的斯巴达军政大权,可想而知,这样的斯巴达,最终会成什么样子。
在斯巴达逐步陷入僵化的背景下,希腊迎来了波斯帝国的第二次入侵。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统治者薛西斯点起号称百万的20万大军,同时搭配多达数千艘船只的海军,大举入侵希腊。大敌当前,全希腊自由城邦在科林斯地峡的伊斯米亚召开作战会议,雅典主帅地米斯托克利主张全力集合海军力量,打败波斯海军,从而迫使波斯陆军因补给不足而撤退,但联盟之主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却在僵化的思维下,主张陆地作战,带领军队到温泉关抵挡波斯大军。这里说一下,列奥尼达其实是经历过普通斯巴达人教育和训练的,因为他兄弟早死才成为了斯巴达国王。
300名斯巴达勇士阻截如同潮水一般的波斯大军
尽管斯巴达人在战场上勇猛异常,给波斯人造成了2万人的伤亡,但最终因为对手抄小路,以及人数太少而败亡,列奥尼达战死沙场。盟主列奥尼达的死亡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在极短的时间内,波斯大军就能抵达雅典城,同时,斯巴达和其它伯罗奔尼撒城邦,还打算在科林斯地峡坚守,可这也变相算是放弃了北边的其它希腊城邦。不过希腊世界运气太好,雅典主帅地米斯托克利在萨拉米斯海战中重创波斯海军,导致薛西斯仓皇逃离,只留下18万陆军驻扎在雅典城废墟附近。
第二年,列奥尼达的侄子保萨尼亚斯率领重整的希腊联军主力对阵在普拉提亚一带的波斯主力,虽然由于补给不足而减员,但是波斯军队数量仍然很庞大。保萨尼亚斯主张诈败,吸引波斯主力骑兵追击,然而将他们带到丘陵地带后,趁对方因地形而行动不便时,再一口气歼灭他们,结果遭到部下的断然拒绝。斯巴达步兵们要求遵守传统,绝不撤退,气得保萨尼亚斯警告他们是在忤逆国王,这才让斯巴达步兵们老老实实执行战术,从而最终赢得了胜利。
普拉提亚战役是斯巴达对外战争的最高峰
战后,保萨尼亚斯获得了“普拉提亚英雄”的美誉,可是,却被监察官视为离经叛道的暴君。监察官首先动用权力,剥夺了保萨尼亚斯的王位,后来又试图召见保萨尼亚斯,在深宫大院之中刺杀他,可保萨尼亚斯反应了过来,躲到了神庙里去,监察官们索性命令人封死神庙,对外宣称保萨尼亚斯自杀,然而将这位斯巴达英雄活活饿死在了神庙里。
战略落后,而且仅仅因为国王采取灵活的策略,而不遵守传统,就将英雄国王杀死,不知变通,斯巴达的衰落,从这里就有迹可循了。
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走向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但是,这却和斯巴达无缘。希腊的黄金时代,主要归功于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希波战争后,雅典利用强大的海军巩固了海上贸易线的安全,大力排除海盗,同时将波斯海军死死压制,又把雅典城发展成当时的地中海地区的经济重镇,而这些经济上的好处,对于自给自足的斯巴达而言,完全够不到边。
强大的雅典海军曾经萨拉米斯战役碾压波斯海军
而随着雅典的崛起,临近雅典的城邦科林斯和底比斯等,都觉得受到了威胁,因此他们选择先加入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随后在进行针对雅典盟友的军事行动,试图将斯巴达拖入与雅典的战争中。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两位统治者、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和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共同合作,一直努力试图将战争扼杀在摇篮之中。可是,随着科林斯和底比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而斯巴达的检察官又一直逼迫国王出兵,席卷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爆发了。
其实,斯巴达卷入战争实在是下下之选,因为,尽管压制雅典的行为是合理的,但通过战争来压制却是下下之选,因为雅典的扩张主要是经济的扩张而非大力扩张领土,而且雅典城对于全希腊的经济而言十分重要,伯利克里为首的雅典政府也愿意和斯巴达达成妥协,实际上,双方还曾在公元前446年共同发布和平协定,约定保持至少30年的和平。
伯罗奔尼撒战争变相摧毁了斯巴达和雅典
战争爆发后,斯巴达利用陆军的优势,逼得雅典人不敢主动出击野战,但斯巴达也不敢强攻雅典城,而雅典海军牢牢控制海洋,斯巴达也拿他们没办法。但是,战况对于斯巴达来说并不利,这不是因为雅典最终拥有战胜斯巴达的陆军,而是因为斯巴达不敢用陆军冒险行动,他们不敢到远离斯巴达的地方长期作战,同时又害怕出现伤亡。
有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难道说勇猛的斯巴达战士贪生怕死吗?原因并非如此。
真正导致斯巴达不敢冒险行动的原因,是斯巴达的人口,斯巴达一直执行优生策略,对婴儿精挑细选,而且,长期集体生活,导致斯巴达男性较难生育子嗣,甚至由于长期的集体生活,斯巴达男性中出现了很多同性相恋的情况,进一步遏制了斯巴达人口的扩张。而斯巴达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军队的减少,从而削弱对国内希洛人的震慑作用,希洛人对斯巴达人又极度仇恨,你想想,希洛人既是斯巴达人的奴隶,又常常在斯巴达人的仪式上被杀,可想而知,如果斯巴达军力削弱,其国内会发生怎么的动乱。因此,历史上斯巴达几乎不对外扩张领土,有一次,他们曾经试图占领西面邻邦美塞尼亚的土地,可当他们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后,发现一旦派兵驻守,国内兵力就会相对空虚,结果索性直接回国了。
内部的希洛人被斯巴达人视为大敌
而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而言,他对此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在他刚刚成为国王时,斯巴达城发生了地震,城市近乎全毁,许多斯巴达人被倒塌的建筑压死。听到斯巴达人的遭遇,十几万希洛人拿起农具直扑斯巴达城而来,如果不是斯巴达人训练有素,很快便集合起来作战,可能斯巴达当时就灭亡了,危机时刻,斯巴达人甚至向雅典请求援军,最终才平息了内乱。
因此,在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都采用一种很特殊的策略,那就是让斯巴达人率领雇佣兵和武装起来的庇里阿西人外出作战。在这一时期,斯巴达一方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将领,比如夺取雅典北方重镇安菲波利斯的布拉西达斯,以及帮助西西里叙拉古击败雅典远征军的吉利普斯,还有最终击败雅典的吕卡德。
《刺客信条奥德赛》中的布拉西达斯形象
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近30年,由于一直无法击败强大的雅典海军,因此战争迟迟不能结束,为了结束战争,斯巴达最终做了一件足以令人唾弃的事情,那就是用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为代价,邀请波斯帝国资助以及派出海军作战。最后,在牺牲对岸同胞后,斯巴达统帅吕卡德带领波斯海军粉碎了雅典海军,最终促使雅典投降。
悲剧就在雅典投降之后展现在了希腊人面前,小亚细亚城邦被出卖给了死敌波斯帝国,雅典衰落了,与之同时衰落的,还有全希腊的经济,大批希腊人难以谋生,特别是那些老兵,只能外出当佣兵作战,而斯巴达人也不例外,最讽刺的是,希腊佣兵的效忠对象,往往就是波斯帝国,就这样,曾经大败波斯帝国的人们的后裔,成了后者麾下的高级打手。
因为战术落后,斯巴达人遭受史无前例的惨败
而此时,斯巴达国内的人口也没有增长,甚至还越来越少,正如前文所说,许多斯巴达士兵在经历过艰苦的斯巴达生活后,发现佣兵事业收益颇丰,能够用金钱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因此选择离开斯巴达当佣兵,并且很多人再也不回斯巴达。结果,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遭到削弱的斯巴达,最终在公元前371年,因为陈旧的战争策略而败给了军事改革后的昔日小弟底比斯,所谓的战斗民族遭遇史无前例的惨败,并且从此走向了急速的衰落。
人力的削弱,战略战术的落后,导致斯巴达从此不再顾及外界的变化,而是一心专注于压制国内的希洛人。就在斯巴达人已经成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时,希腊北边的边缘国家马其顿崛起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于喀罗尼亚战役大败底比斯、雅典及其他希腊城邦的联军,并将败者整合进了自己的同盟之中,而斯巴达面对这个比100年前的雅典更具威胁的势力,已经没有力量和勇气反击了,只是龟缩在拉科尼亚地区。
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得马其顿本土空虚
但是,斯巴达彻底衰落的道路却还没有结束。公元前333年,发动东征波斯帝国行动的马其顿之王亚历山大,在伊苏斯战役大破号称50万的波斯帝国主力军,在败北的波斯军队中,正好就有大批的斯巴达雇佣军,这些人战败后就选择逃回斯巴达。由于这批人的回归,加上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主力离开了希腊本土,斯巴达人有了小心思。本来马其顿统一希腊的野心就昭然若揭,斯巴达被吞并也只是时间问题,再加上这些败给马其顿的斯巴达雇佣军,也给了马其顿对希腊动兵的借口,与其等待对方行动,不如主动出击!
斯巴达于是在整合一番临近同盟城邦后,对掌控希腊大部的马其顿王国发动攻击。然而,结果却是悲惨的,斯巴达的士兵不是不能作战,但他们的战略战术已经严重落后了,同时精锐的斯巴达士兵人数也不占优势,面对留守在本土不足2万人的马其顿军队,斯巴达联军大败,仅仅是斯巴达自己的士兵,战死的人数就超过5000人。
罗马人给了斯巴达最后的怜悯
从此以后,尽管斯巴达在亚历山大死后还对分裂的马其顿发动战争,但已经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弱小势力。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希腊亚该亚同盟吞并,很快,这个同盟连同其它势力,一起被罗马共和国吞并为自己的领土,尽管罗马人额外开恩,给了斯巴达和雅典自治权,但最终,斯巴达在历史的长海中消失,就连确切消失的时间记录,都没有了。
吕库古的改革,使得斯巴达通过独一无二的道路,成为古希腊数一数二的强大城邦,但是,吕库古却没有想到,他的改革反倒掐死了斯巴达的未来,越发陈旧的制度却拥有压制变革者的力量。王安石所说的“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放在斯巴达身上,何尝不应该是这个道理呢?
希腊史诗——斯巴达300勇士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饰)亲率30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防线的最前线设在希腊的温泉关,此处由斯巴达城的国王列奥尼达(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饰)率领本城300精兵和联军4000余人镇守,斯巴达300勇士的出征完全出于国王列奥尼达的决定,在当时,议院否决国王的出征,认为那样只会给斯巴达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于叛徒的出卖,希腊军队被波斯军队抄到了身后形成围剿之势。列奥尼达为了保存联军实力,让联军首先撤退,自己率领300精兵死守温泉关断后,直至战死,不见后援。
数以十万波斯大军浩浩汤汤蜂拥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达士兵反而士气高涨,在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整个战争整整持续了2天,最后列奥尼达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阵亡,而波斯军队则损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兄弟也在此役中战死。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年之后,由希腊各城邦组成的联邦军队,战胜了波斯帝国……
铁血斯巴达?被这支100%由同性恋组成的军队干翻在地……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今天,我们的故事从这尊高大的狮子雕像开始。
奇罗尼亚
从雅典出发,向西北100公里,我们就来到了奇罗尼亚这座安静的小村庄。
飞驰在乡间马路上,不经意间,这尊高达6.8米的狮子雕像就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1818年,一匹骏马,也同样飞驰在这条道路上。
突然,骏马被一个石疙瘩绊了一下,差点将马主人抛了出去。
马主人下马后回头查看,原来这是一块大理石石雕的一角!
这位马主人是当时知名的英国建筑师乔治·泰勒(George Ledwell Taylor),建筑师的本能告诉他,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疙瘩。
为了一探究竟,泰勒征集了一些周边的村民,帮助他挖掘这块石疙瘩。
第二天,一个威风的狮子头,重见天日。
泰勒激动不已,他立刻返回雅典报告了这个发现。
然而,当时正值希腊独立战争前夜,政局动荡,泰勒的发现自然无人关心。
返回英国的泰勒,更是在十多年后,听说当地的军阀,为了盗取宝藏,用炸药炸开了那尊石狮子……
直到1873年,泰勒去世,他也没能再次重返希腊,去揭开那尊石狮子的秘密。
30年后,新世纪到来,希腊欣欣向荣,1902年,希腊考古学家佐提尼雅蒂斯(Georgios Sotiriadis)
终于挖掘了这处遗址——原来,这尊狮子的下面并没有宝藏,而是254具,127对紧紧相拥的骸骨……这些骸骨,似乎正述说着2300多年前,荡气回肠的古希腊故事。
铁血斯巴达
回到2499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80年,铁血斯巴达300勇士,温泉关一战击退10万波斯大军。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就不多说了。
这之后,斯巴达称霸希腊,数百个大小城邦都听命于斯巴达。
近一百年中,斯巴达就在整个希腊世界里欺男霸女搞得一个个城邦敢怒不敢言,这其中,底比斯就是被欺压的很惨的一个……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之后的故事,就是希腊版的“三千越甲可吞吴”了,匍匐在斯巴达脚下的底比斯表面上你侬我侬,背地里偷偷搞小动作……
但是,底比斯的这位“越王勾践”——伊巴密浓达将军脑回路似乎与众不同——在他的奇葩逻辑下——底比斯圣队诞生了。
底比斯圣队
话说,伊巴将军的奇葩逻辑是这样的:
1,我要搞一支特种小分队,他们必须忠臣、意志坚定、宁死不屈。这个好理解,在老大眼皮底下搞小动作嘛,总不能太明目张胆。
2,就像我和高吉达斯将军一样,永远是相爱相守的恋人,谁都不会在爱人面前退缩!再有100对我们这样的爱人,我就能将他们组成天下最坚不可摧的军队!
古往今来,都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战场上与至亲并肩作战,的确能让人更加勇猛,也更加默契。
但是,如果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之间的感情在上升到另一个维度,比父子兄弟更加亲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到了公元前378年,伊巴将军的爱人——高吉达斯将军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开始招募圣队成员了:
1,必须是贵族出身,嗯,古希腊打仗,士兵的装备都是要自费购买的,打仗是贵族的活儿,这点没毛病;
2,必须是一对恋人而不是单个人的身份参加圣队。这条就是妥妥的人在家中坐,狗粮天上来了……
3,一对恋人中必须有一人是老兵出身。这点是不是能理解为,如果单兵素质不过硬,很容易应验那句:秀恩爱,死得快……
幸好,古希腊有古希腊的逻辑,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你要是不是男女通吃,都不好意思出门……
比如,古希腊三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我们上期提到的希罗多德,这都是来者不拒。
更幸运的是,底比斯是一座具有悠久基友文化的城市,传说中,建立底比斯的神就是一位威猛大叔和他挚爱的鲜肉侄子……
所以,如此严格的招募标准并没有在底比斯碰壁,这里的大叔、鲜肉们一听说,要他们去干翻斯巴达暴政(扳弯斯巴达猛男),都踊跃的手挽着手走向了军营……
最终,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高吉达斯挑出了150对,一共300人的队伍,将他们编制成底比斯圣队,只听命于高吉达斯和伊巴将军这对爱人……
斯巴达的钢铁猛男,听说底比斯基佬们起义了,那真的叫:叔可忍嫂不可忍,很快就倾巢而出。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国王亲率1万斯巴达大军,其中700斯巴达精锐勇士,杀将过来,誓与你们这群基佬一决雌雄!
没什么好说的,不是猛男倒地,就是基佬献身,大战不可避免。
这一战,史称“留克特拉之战”,迎战1万斯巴达大军的是300底比斯圣队以及6000底比斯联军。
留克特拉之战
这一战,伊巴将军创新性的发明了斜线式战术,将300圣队的威力放大到了极致。
古希腊重步兵的传统战法上,都是一字排开,精锐集中在右翼,举起长矛步步紧逼,整齐威武的军阵逐渐让敌军混乱,在战斗中如果有队友倒下了,马上就会有新的队友补齐他的缺口,如此保证重步兵方阵的整齐,直到长矛一寸寸扎入敌军的心脏。
古希腊的战争,还是很规矩,很贵族的。
换句话说,就是打仗完全依靠战阵,战阵乱了,基本就败了。
而伊巴将军这次没有足够的兵力摆出与斯巴达一样的一字方阵,他将精锐至于左翼,左翼从传统的8-12列加强到50列,右翼则在总攻发动后往回撤退。
这场战斗,最先接战的是双方的骑兵,一番搏杀下来,底比斯骑兵明显占优,斯巴达骑兵被迫退回方阵,结果打乱了步兵方阵。此时的伊巴将军突然下令总攻,以300圣队为首,底比斯军就像一把斜着的长矛,狠狠的扎入了斯巴达的精锐之中,直取斯巴达国王。
虽然,忠心的斯巴达勇士以身体筑起了足以保护国王的血肉战线,但这次,他们对面的不再是一脸懵逼的波斯大军,而是300个同仇敌忾的爱人,和他们一样穿着铠甲,举着长矛,热血中烧的爱人!
很快,斯巴达勇士的战线被圣队冲破,国王被斩首,右翼的斯巴达联军一看,国王的勇士方阵都瞬间被突破了,顿时方寸大乱,底比斯联军顺势掩杀。
一场恶斗之后,清扫战场,底比斯联军一共阵亡了300人,4000斯巴达军被杀,其中700精锐斯巴达勇士战死400人。
铁血斯巴达,就这样被300基友干翻在地,从此成为传说……
之后几十年的希腊世界,就是300底比斯圣队,一次次向众小弟们展示,爱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胆敢造次是要被干翻在地的……
然而,33年后,公元前338年,希腊北方的马其顿在他们的国王腓力二世的带领下,挥师南下。
我们的故事又回到了奇罗尼亚——双方在这里遭遇,史称“奇罗尼亚之战”。
奇罗尼亚之战
双方势均力敌,都由3万名重步兵和2千名骑兵组成。马其顿军全部由马其顿人组成,底比斯军中有2万雅典及其他城邦联军。
底比斯军,再次以300圣队为先锋摆出了斜线战阵,而腓力二世明显是有备而来,他摆出了砧板战阵,所谓砧板,就是以步兵扮演砧板的角色,正面硬钢敌军,而骑兵迂回到敌人侧后方后再突然袭击,扮演锤子的角色。
然而,底比斯的爱人们,显然不知道腓力二世秘密武器,依旧勇猛的杀入敌阵,正面的马其顿军很快就陷入了被动,即将崩溃,千钧一发之际,已经迂回到底比斯侧后方的马其顿骑兵突然在一个18岁小将的率领下,突入阵中……
小将的骑兵冲锋前所未有,2千匹马摆成锥型,从高地冲杀下来,地动山摇……底比斯联军哪里见过这种骑兵冲锋。
雅典军最先崩溃了,连锁反应之下,3万底比斯联军很快自乱阵脚,开始四散奔逃,只有300圣队在乱军之中依旧保持着阵型,沉着应战。
马其顿的小将带着自己的亲兵在敌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很快战场是只剩下300底比斯圣队的方阵被数万马其顿军重重包围,圣队死战不降。
战斗结束时,鲜血灌满了小将的衣袖,他回到阵中,将短刀、马铠往案上一甩,得意的对他的国王,说:“爹,你看这群基佬,既然还要抵抗,哈哈哈,真可笑,赶紧投降去洗洗吧!”
父亲依旧冷峻,看着一对对相拥赴死的圣队战士们,对他的儿子说:“无论是谁,如果在这些男人如此壮烈的行为下,还耻笑他们有过的不堪生活,都应该被毁灭!”
儿子立刻收起了笑容,严肃的站在父亲身旁,父亲又说:“你们一定要安葬这些烈士,并为他们的陵墓树立一座高大的狮子雕像,纪念他们的英勇。”
腓力二世说话间,重围中的圣队爱人们,依旧在战斗,绝境之中,他们没有斯巴达似的呐喊,他们默默的擦干血和泪,拾起爱人的长矛、短刀,继续搏杀,他们的身体被长矛刺透,被利刃斩断,但他们依旧在战斗,直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
300圣队倒下了,一颗新星升起了。
殊不知,踏破他们的这位18岁少年,正是日后的——亚历山大大帝。
古典而优美的希腊故事
好了,我不想让这个古典而优美的希腊故事以这种悲剧收场,就像当年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学姐一样,讲到这里,她又恶搞的补充了一句:为什么腓力二世如此了解圣队?因为他为了这场胜利,曾经献身圣队,卧底五年……亚历山大还当着他爹说什么洗洗,怪不得他爹不喜欢他呢。
听到这里,当年的我破涕为笑,从此记住了这个古典而优美的故事。也记住了这个300个英勇而真爱的男人们。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