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人口普查2020具体内容怎么填(人均41.76平方米,啥水平?)

导读人口普查2020具体内容怎么填文章列表:1、人均41.76平方米,啥水平?2、41.76平方米,我们的家更舒适了3、从31省份人口流出数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都有哪些呢?4、人居这条路,任

人口普查2020具体内容怎么填文章列表:

人口普查2020具体内容怎么填(人均41.76平方米,啥水平?)

人均41.76平方米,啥水平?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进一步披露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其中居住状况的数据引起海妹的关注。

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这一数据涵盖城乡,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

海妹查阅数据,发现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7.1平方米,而到2020年已翻了近6倍。这说明了什么?

“人均住房面积越大,居民住房越宽敞,意味着人们的住房水平越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赵秀池告诉海妹。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的《城镇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标研究报告》,中国城镇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为底线标准(13平方米)、提升标准(20~30平方米)、舒适标准(30~40平方米)。从7.1平方米到41.76平方米,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稳步迈向“安居”。

具体来看,不同城市之间的住房状况有啥差别?

西藏、河南、湖南、湖北、云南、青海和江苏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均超过40平方米。其中,西藏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最大,为51.33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的有广东、上海、海南、北京。其中广东城市家庭户人均住房面积为29.59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省份。

“各地住房面积的差别与人口流动趋势有关。就人均住房面积而言,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存在相反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对海妹说。此外,家庭人口规模的差异也造成各地户均住房面积的差别。据统计,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13人、2.19人、2.25人,广东、上海、北京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38人、2.38人、2.3人,均低于全国2.49人/户的平均水平。而这6个省份的户均住房面积均不足80平方米,在全国排名靠后。

“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房价更高,导致住房成本较高,户均居住面积较小。”史毅说,而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使家庭趋于小型化,“代际之间生活观念的冲突让更多人选择不与父母同住,降低了‘多代户家庭’的占比。同时,受不婚、晚婚、丁克等婚姻观念和离婚率等因素影响,单人户、两人户占比更多,间接扩大了人均住房面积。”

看到这里,海妹不禁疑问: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意味着一家人住在1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但是有网友称自家并未达到这一水平,“我们是不是‘被平均了’?”

那么,如何看待人均居住面积?

业内人士分析,统计数据涵盖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一二线城市居民,也有三四线城市居民。城乡住房差异、城市规模差异、居民的居住面积内部差异越大,按照平均数统计给人的感觉差异也就会越大。但总体上看,人均住房面积变化能较好地体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总体居住条件的提升。观察民生改善情况还可以参考各地住房面积的中位数,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当地“中间部分”居民所处的居住环境。

“人均住房面积是平均数,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住房水平。判断人们住得好不好,除了看居住面积,也要关注居住的配套设施、绿化率等。”赵秀池说,“另外,在整体住房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在部分人口密集且住房成本较高的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需求较突出,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分必要。”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21年,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约可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此外,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

“今年将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外,我们将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希望全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人民网

41.76平方米,我们的家更舒适了

近期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披露全国家庭居住状况——

41.76平方米,我们的“家”更舒适了

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彭三小区五期旧房成套改造近期完成。据介绍,彭浦新村街道已完成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区一到五期的旧房改造工程,使2797户居民受益。图为居民骑电动车经过彭三小区五期新建成的居民楼。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进一步披露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其中居住状况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这一数据涵盖城乡,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

30年增长近6倍

2020年底,29岁的陈维在上海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小两口的婚房使用。30多年前,陈维的父母刚结婚时,和陈维的祖父母挤在一室一厅的房子里。1995年,陈维的父亲购入一套60多平方米的单位福利房,陈维和父母终于有了独立的住房。

陈维一家三代住房环境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变。199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7.1平方米,而2020年已达到41.76平方米。全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30年间增长近6倍。

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据介绍,人均住房面积显著提升,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房体制改革。199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并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国的住房体制改革极大调动了楼市供需双方的积极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赵秀池告诉记者。同时,个人、单位和城市三级住房基金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资结构中引入住房补贴等改革措施,也为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持续攀升。陈维告诉记者:“我祖辈那一代的主要诉求是一家人有地方住。父辈买房时,会考虑在能力范围内买面积更大的房子,提升住房舒适度。到了我自己买房的时候,还会考虑小区环境、物业管理、区位等多方面因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1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人均住房面积越大,居民住房越宽敞,意味着人们的住房水平越高。”赵秀池说。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的《城镇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标研究报告》,中国城镇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为底线标准(13平方米)、提升标准(20~30平方米)、舒适标准(30~40平方米)。从7.1平方米到41.76平方米,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稳步迈向“安居”。

从家乡流向大城市

在北京工作的第6年,四川姑娘王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窝”。这是一套40多平方米、一室一厅的房子,“房屋面积虽然只有我老家房子的1/3,但目前我一人独居,大小刚好。”王瑾说。

在中国,有不少人和王瑾一样在老家有住所,实际工作、生活在外地。而城乡之间、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人均住房面积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52平方米、46.8平方米。同时,不同城市之间的住房状况也有较大差别。

西藏、河南、湖南、湖北、云南、青海和江苏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均超过40平方米。其中,西藏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最大,为51.33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较小的有广东、上海、海南、北京。其中广东城市家庭户人均住房面积为29.59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省份。

“各地住房面积的差别与人口流动趋势有关。就人均住房面积而言,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存在相反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告诉记者。对流出地来说,家庭住房的“分子效应”被扩大,原有家庭住房被更少的人口使用,因此人均住房面积更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三省、贵州、青海、内蒙古和山西,过去10年间,这些地方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在36%以上,远超全国25%的平均增速。就流入地来看,人口大量涌入,人均住房面积因此较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较具代表性,过去10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基本在21%以下。

家庭人口规模的差异也造成各地户均住房面积的差别。据统计,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13人、2.19人、2.25人,广东、上海、北京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38人、2.38人、2.3人,均低于全国2.49人/户的平均水平。而这6个省份的户均住房面积均不足80平方米,在全国排名靠后。

“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房价更高,导致住房成本较高,户均居住面积较小。”史毅说,而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使家庭趋于小型化,“代际之间生活观念的冲突让更多人选择不与父母同住,降低了‘多代户家庭’的占比。同时,受不婚、晚婚、丁克等婚姻观念和离婚率等因素影响,单人户、两人户占比更多,间接扩大了人均住房面积。”

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意味着一家人住在1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部分网友称自家并未达到这一水平,“我们是不是‘被平均了’?”那么,如何看待人均居住面积?

业内人士分析,统计数据涵盖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一二线城市居民,也有三四线城市居民。城乡住房差异、城市规模差异、居民的居住面积内部差异越大,按照平均数统计给人的感觉差异也就会越大。但总体上看,人均住房面积变化能较好地体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总体居住条件的提升。观察民生改善情况还可以参考各地住房面积的中位数,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当地“中间部分”居民所处的居住环境。

“人均住房面积是平均数,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住房水平。判断人们住得好不好,除了看居住面积,也要关注居住的配套设施、绿化率等。”赵秀池说,“另外,在整体住房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在部分人口密集且住房成本较高的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需求较突出,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分必要。”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21年,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约可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此外,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

“今年将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外,我们将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希望全年能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有力保障了“安居梦”。接下来应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做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住房供应规划,从源头处理好人、地、房的关系,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记者 廖睿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31省份人口流出数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都有哪些呢?

从31省份人口流出数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都有哪些呢?

1、很明显、排名前三的是河南、安徽、四川,人口流出量均过千万。并且这三个省份的人几乎在全国每个省都有,但是在西北的新疆、甘肃,华北的北京、天津,南方的上海、深圳、广州这三个省份流出的人口是最多的。

2、新疆、青海、西藏、宁夏,人口流出数均在倒数10名以内,并且流出量少于70万。因为这4个省份人口基数少,且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流出的,即使流出几乎都是做生意的。那么这4个省份流出的人口里面占比最多的是汉族的中青年。

3、甘肃在西北省份里面人口流出量占第一。甘肃在2021年的常住人口是2490.02 万。就单单我们县城,去年和10年前的人口普查数量相比较,直接少了10万多。主要还是中青年人流出。那么甘肃人口流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东部发达地区、新疆。在新疆的甘肃人是真的多,大多数还是疆二代。

4、“孔雀东南飞”现象愈发严重。这就是典型的“吸虹”效应。

5、一线发达城市的人口流出,其实绝大多数就是出国。

6、真是佩服河南人的“创业”精神,不愧是中国的“爱斯基摩人”,全国各地遍布河南老乡的身影。

7、河南、安徽、四川是真可惜啊,前面两者是正儿八经的“中原”,后者是“天府之国”。怎么在现代化的经济都市发展中成这样了呢?值得大家思考。

表:31省份流出人口数据(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

人居这条路,任重道远

■中国人居“升级”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疫后时代,“阳”群密集,居家隔离的我们,对居住空间的感受越来越深。为此,今天我们忍不住回顾了一下国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发展史。

查阅资料发现,早在1978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才3.6㎡,人均住宅面积更是只有6.7㎡。当时的筒子楼比比皆是,住得局促又难受。

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亟需解决,为此1998年国家开启了第一轮“房改”,彻底取消住房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开启,从此房地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带动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轮房改后,房地产市场被彻底激活,楼市迎来了黄金时期,从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只有18.7㎡,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大幅增长到了近40㎡,普通人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矛盾仍突出,需求仍存在

这些年来,我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导致人们对“居住”的期望值日渐抬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内容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

但是这在住房紧张的大城市,并没有得到缓解。

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东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4.89、32.28、33.84㎡,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再来看国际数据的对比。美国人均住房面积为67㎡,澳大利亚为62.4㎡,英国为49.4㎡,中国台湾为46.86㎡,连人多地少的岛国日本人均住房面积都达到38.81㎡。

目前来看,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依然小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距离日本还有5%的提升空间,距离英法德还有20%的提升空间,距离美国则有一倍以上的提升空间。

目前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是近40平米,而发达国家以典型的美国为例,人均居住面积是68㎡。

不止如此,中国的40㎡和美国的68㎡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国内是以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而美国,包括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是以使用面积来计算的。

所以,在人均居住面积方面,还有很大的可增加、可改善的空间。

对此,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认为,对比发达国家经验,中国城镇化预计还有20个点的提升空间,房地产行业差不多仍有20年的红利期。

■2035年人均居住面积超40㎡? 人均100㎡?

以我们身处的深圳为例,人均住房空间的提升其实更明显表现在最近十多年。

以前没有住宅限购时,投资者更热衷中小户型,因为这些户型的流动性更有保障,租赁出售更高效些。所以那时候的讲究就是“面积越小、单产越高”。

深圳自2010-9-30每家限购两套开始,购房资格就有了价值,为使房票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购房者当然是超越一步到位、变成追求一步到顶。

最开始的2年、即2012年中之前,人们的感受还不明显,只是最先进、先知的一群在行动。数据可以体现得更加明显。

2011年,深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94平方米/人,2012年开始下降,但2012、2013年的降幅不大,到了2014年人均居住面积较上年陡降了6.4平米,至2017年低至十年的谷底,为19.7平米/人,2018年是深圳启动“二次房改”的时间,当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开始回升,较上年增加了1.3平米/人。

2020年8月,深圳官方曾披露数据显示,深圳常住人口人均居住面积约28㎡,相比于全国40㎡,仍然存在12㎡差距,还有极大极大的提升空间。

■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

怎么做到的?2021年7月9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根据征求意见稿,深圳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保障总体用地结构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和比例,确保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以上,年度居住用地供应量原则上不低于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30%。

我们知道,目前深圳已经进入人均GDP有望超过高收入经济体中位数,随着未来居民收入的提升,住宅改善需求也会不断释放,而面积提升是住房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加上深圳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供应,假以时日,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也将从过去不足20㎡,逐步增加,甚至达到30㎡、40㎡也有可能,更宽裕的还将达到50-60㎡。

其实早在2012下半年开始,深圳的先进群体便开始释放“大有好处”的舆论,@房地内参 当时便预判了“大平层的春天到了”。

后来,深圳的大平层户型标准一致被拉高,这在豪宅领域表现的特别明显:从最初的140㎡大平层,然后两年一个台阶、每个台阶 50平米,2010~2022的12年时间里从140㎡为主流干到了主流350㎡,400 开始层出不穷。

其实在超级豪宅领域,我们认为,人均居住标准应该达到100㎡及以上才更适合。当然,这是极个别的,并非普遍。

但毋庸置疑的是,人居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

南方人比北方人住得更宽敞?人口普查透露了关于住房的这些秘密

记者 樊旭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以下简称“年鉴”),到2020年末,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较10年前增加10.7平方米,改善幅度明显,这背后是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平均居住面积并不能全面展示居民的住房情况,界面新闻进一步考察了各省区市的人均住房条件,有以下发现:

(1)整体来看,南方人比北方人住得更宽敞。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个省份中,有13个是南方省份。

(2)全国来看,普遍是农村地区人均住房面积大于城市,但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这四个省份与此规律背道而驰。

请下载界面新闻客户端并购买VIP会员,以阅读完整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