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七雄匈奴战力表(匈奴和他的天之骄子,中原的心腹大患,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导读七雄匈奴战力表文章列表:1、匈奴和他的天之骄子,中原的心腹大患,是怎么强大起来的?2、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为何打不进中原?3、战国七雄各有各的王牌部队,为何秦国部队才是第一?4、为

七雄匈奴战力表文章列表:

七雄匈奴战力表(匈奴和他的天之骄子,中原的心腹大患,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匈奴和他的天之骄子,中原的心腹大患,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匈奴,是对存在于我国战国时期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的代称。在后来也常常被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总的代称,如岳飞的《满江红》中写到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民族作为长期生活在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因为其对于领土的强烈渴望,以及强大的而富有机动力的军事力量。长期对中原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

因为这个原因,从战国开始,当时尚且没有实现统一的诸侯国们,便开始积极地修建长城来抵御可能的来自匈奴的入侵。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将所有诸侯国曾经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构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那么,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的匈奴,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其巅峰时期又有多么强大呢?

匈奴这个民族,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的时代是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匈奴和中原的燕、赵、韩、魏、齐五国一起率军攻秦。这时的匈奴显然还不够强大,尚不足以对中原的诸侯国的存在构成威胁。(否则就不是五国和他一起率军攻秦了,而是战国七雄一起率军征讨他了。)他真正开始算得上强大到对中原的诸侯国构成威胁,要到战国末期了。

在战国末期,中原地区虽然统一的趋势逐渐增强,但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们却在塞外率先相互结盟,形成了跨民族联盟,并逐渐形成月氏、东胡以及匈奴这三大势力。这个时候,感到自己受到威胁的诸侯国们,才像笔者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纷纷开始修建长城,以防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不过,此时的匈奴虽然初步强大起来,但远称不上到达巅峰。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原以西,还有一个更加如日中天的"虎狼之国"——秦国。当秦始皇即位后,在花费了十年时间消灭了中原的其他六国之后,作为历史上堪称"千古一帝"的强势君主,自然是无法忍受在自己国家的北方有一个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的势力,日日夜夜对自己造成威胁。

于是,秦始皇让名将蒙恬,率领着30万强大的秦军,向北讨伐匈奴,收复了河套之地,并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于上郡。蒙恬在上郡屯兵的同时,还吸取战国时期据险而守的经验,把燕、赵、秦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万里长城"。还修筑了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在他驻守北方的十多年里,匈奴慑于其威猛,不敢侵犯秦国。

但当秦朝在始皇帝去世后,秦朝便在秦二世的统治下陷入了混乱。而匈奴却迎来了他们的新首领——冒顿单于。这位冒顿单于堪称是匈奴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头领,就是他创造了"天之骄子"这个词,并用其来形容匈奴。在他的统治下,匈奴的实力真正的走向了巅峰。

在冒顿单于即位后,匈奴相比与月氏和东胡还处于弱势。尤其是东胡,多次向匈奴进行挑衅。先是向冒顿索要千里马,大臣认为千里马是匈奴之宝,不可送人,冒顿却同意了;再向冒顿要他的一名阏氏(妻子),大臣认为单于的女人不可送人,冒顿居然又同意了:当东胡趾高气昂地第三次向匈奴要求一千里的无人区时,大臣学"聪明"了,纷纷表示同意。

但冒顿却大怒:"土地乃是国之根本,怎么可以随意送人。"于是斩杀了同意的大臣,并且亲自跨上战马,出征东胡。东胡一直毫无戒备,直到兵临城下才反应过来,于是直接被匈奴灭亡。冒顿乘胜追击,在收割了东胡的战果后,立即发兵,向月氏进攻。驱逐了月氏后,继续向南吞并了楼烦等部落。并且夺回了被秦朝收复的河套地区。

由此可见,冒顿是一个极度重视土地的君主。这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里是十分少见的,他的思想更接近于农耕文明的君主。于是,难免和本身就极度重视土地的中原政权起冲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登之围"。冒顿接连骚扰汉朝边界,导致刘邦亲自率军反击。冒顿引诱刘邦孤军深入,以精锐大军将刘邦包围在白登山整整七天。这一战,导致汉朝最终选择避其锋芒,与匈奴和亲,这种情况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为何打不进中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派蒙恬率师30万,北击匈奴,退之700里,收复河套地区。然后修筑长城5000里,沟通直道,形成对塞外匈奴的完整防御体系。联想秦代的蒙恬北击匈奴,汉初汉高祖被困白登山,不由得疑惑:秦始皇统一之前,五霸纷争不断,七雄战乱不休,匈奴是否能趁虚而入,进占中原呢?

春秋和战国是大分裂时期,此时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之间,争战兼并不断。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春秋五霸发展为战国七雄,战乱愈加严重。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约40余万人,可以想见,各诸侯国之间打的有多惨烈。

战争如此惨烈,内耗如此严重,为何当时北方的胡人没能趁虚而入,进占中原呢?

因为,匈奴在战国时期,直接面对的三个国家——秦、赵、燕,矗立于中原与北方的边境之地,都在修筑长城,而且有足够的能力把匈奴阻拦在北疆之外。尤其是秦人,本就民风彪悍,尚武好军功,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后,更是日趋强大起来。

赵国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实力日益强大,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占据有利地势。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率军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得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

燕国的燕昭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使得国力大增,国土扩展到朝鲜一带。正因为这三国对中原形成了有效的屏障,无论战国内部各诸侯国打的如何惨烈,北方的胡人各部落以及后来兴起的匈奴都无法染指中原。​​​​

无论是西周时的犬戎部落,还是东周时的“三胡”东胡、林胡、楼烦,力量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权。匈奴还只是没有统一于王庭的分散部族,所以虽然南下犯边,但规模不大。公元前3世纪开始兴盛,最盛时也只有骑兵40万,人口200万。倾其全力,可能灭亡七雄中的一国,但七国会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所以匈奴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攻进中原。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王牌部队,为何秦国部队才是第一?

自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春秋时代的一百七十多个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二十个左右。战争频发,杀伐兼并不断。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的形成与长期对峙,都发展出各自的“精锐王牌”部队,并在不同的阶段,杀出了自己的“威名”,但纵观七雄的王牌部队,最后只有秦国的王牌笑到了最后,并被认为七雄中最强军队?这是为什么呢?

战国七雄图

01 魏国:战国第一重装精锐步兵——魏武卒

战国初期,魏国在李悝主持的变法改革中,实现了“富国”的目的,在吴起的“军改”下,建立了武卒制度,训练出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而魏武卒能成为当时第一的重装精锐步兵,则源于以下几点:

严苛的选拔标准:

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而魏武卒的选拔条件相当苛刻。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也就是说1名魏武卒要穿着3层铠甲,还得戴着铁盔,同时需背12石弓弩及50只箭,手执长兵刃,腰佩剑。此外,魏武卒还要半天步行100里的路程,每人需携带3天粮食。

简单来说就是,能在半天内“全副重型武装越野”50公里,才能达到入选标准。

严格的军事训练:

灵活的军事编制:以千人为基本作战单位,层层向下设立编制,战时可灵活编制;

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老带新,传帮带:“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优越的武卒待遇:

可分得百亩的土地;

提高社会地位,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还能获得田宅房产的奖励;

凭军功获取爵位,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彪悍的战绩:

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

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50万秦军;

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

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次年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

桂陵、马陵之战,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魏国衰落,魏武卒元气大伤;

难以持久的军制:

选拔条件苛刻,培养周期长,人数难以扩大,且桂陵、马陵战败后,精锐老卒散失殆尽;

培养成本高,一旦国力衰退,领土丢失,银子和土地等待遇难以维持,士气低落,战斗力极速下降。

随着战国中期之后魏国战略上的失败,魏武卒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难以崛起争霸。

魏武卒

02 齐国:单挑第一的“雇佣军”— 技击士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齐庄公为勇爵”,只要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者就可得到爵位。这就是齐国的技击士的来源。齐国自姜太公立国以来,一直发展工商业,经济发达,经过管晏的经营,齐国的经济始终处于列国的前列。因此以赏金形式来激励作战勇敢之士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兵力来源:

齐国民风彪悍,社会尚武,游侠之风甚重,民间不乏武功高强,善于骑射的能人,齐国招募身体强壮,武功高强的游侠、擅长打架斗殴之人作为兵力来源,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形成战斗力;

训练考核:

凡是经过徒手格斗、摔跤、游泳、骑术、剑术、射箭等技能优异者,才能成为持戟之士,相当于国家的常备国防军,驻守五都。

兵士待遇:

“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也就是说杀敌一人,所得赏金不过八两,再无赏赐。按敌人人头算钱,杀得越多,得到的钱就越多。

高光战绩:

帮助齐桓公打赢多次争霸和对夷狄战争,成就齐国春秋霸主之位;

桂陵、马陵之战战胜庞涓率领的魏武卒;

打赢秦齐桑丘之战,迫使秦国以“西藩之臣”向齐威王谢罪;

军队军制缺陷:

除了金钱外,缺乏系统性可晋级的封赏,缺少为国而战的使命感与身为军人的荣耀

军队缺乏后劲,一旦战事不利,可能会更容易溃败;为了钱而战,也容易放弃钱而逃。

齐技击虽然战力强横,但军队整体缺少军魂,是一群为金钱而活的雇佣军。

03 赵国:战国第一骑兵— 胡刀骑士(赵边骑)

赵国建国之初,经常受到东胡、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的骚扰;战国中后期,又有匈奴骑兵的侵袭,因此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把原本以步战和车战为主的赵军,增加了独立建制的骑兵部队,经过无数次的对战,成为战国时代机动力最强的骑兵部队。

骑兵来源:

郡县征兵:赵国民众到一定年龄需服兵役,从头学习骑射,并建立了骑兵训练中心

征召与游牧部落接壤的边境地区,已经学会骑射的民众;

收编游牧族骑兵

赵边骑战绩:

赵武灵王引赵边骑攻灭中山国,将“中山国”纳入赵国领土

“五国伐齐”,廉颇率6000赵边骑大破齐国技击之士,继而深入齐境,攻取阳晋

阏与之战:赵奢率赵边骑长途奔袭包围阏与之“秦锐士”,大获全胜

参与第一次邯郸保卫战,大破秦军

鄗(hao,四声)代之战:廉颇大败燕军,围攻燕都

李牧大破匈奴,灭襜(chan,一声)褴(lan,二声),败东胡、降林胡

参与第二次邯郸保卫战,李牧大败秦将桓齮(yǐ ),杀敌十万。

赵边骑可以说是继魏武卒、齐技击之后,唯一能让“秦锐士”胆寒的军队。但是赵国的变革,仅局限于军事改革,没有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有相配套的改革,也没有将骑兵发展成主力部队,在七国争霸中,赵边骑仍属于辅助性兵种。加上赵国后续又出现几个昏庸之主,赵边骑逐渐沦为别人的鱼肉。

赵边骑

04 韩国:战国第一守城兵——击刹兵(弓弩兵)

韩国地处中原,四周被秦国、赵国、魏国等强国“包围”,处于四战之地,没有实力“突围”,那就只能保存自己,于是训练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击刹兵。

韩国拥有天下最大的铁矿资源,且军功产业发达,韩国军队的武器非常锋利,而且质量非常好。《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韩宣惠王时说:“(韩国)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韩弩最大射程达到六百步,还能连续发射,远距离上,韩弩通常直中对手胸部,而近处却能直接命中心脏,远超当时六国的射程,威力巨大。《战国策》中对韩国军力的概括是"精兵二十万,厮屠十万。"

但是韩国内部的贵族势力也很严重,这些贵族势力拒绝变法,致使韩国的国力一直“稳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若非凭借强大的强弩,韩国自保都困难。

击刹兵

05 燕国:刚开始绽放就凋零的燕国精锐部队——辽东坚兵

燕国位置靠北,远离中原,但临近草原,常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因此燕国在与蛮夷长期作战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胡人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这是辽东坚兵的起源。

到了战国时代,燕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燕国的国力上升。同时任用名将乐毅进行战法和纪律的训练,提升燕国的军队战力。

关于辽东坚兵,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大抵也是一只拥有骑兵、步兵和车兵的混合部队。但辽东坚兵有两场大的战绩:一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领以辽东坚兵为主力的燕军,与秦、楚、赵、魏、韩等国联军共同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二是燕国大将秦开率领辽东坚兵迎战东胡,迫使东胡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并向东度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取地两千余里。辽东坚兵战力可见一斑。

但自乐毅被新任燕国君主燕惠王排挤走后,田单趁机用火牛阵击败燕军,各地纷纷起义,将燕国大军赶出了齐国,从此强盛一时的燕国辽东坚兵不复往昔。

辽东坚兵

06 楚国:老牌精锐部队—申息之师

楚国是战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在楚国不断兼并领土的建立地方部队,即“县师”。申息之师属于“县师”,是一支强大的地方部队。申息之师创立于楚文王,在楚庄王时期,“申息之师”在城濮之战、邲之战中都有出色表现,为楚国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春秋末年,楚国首都后被孙武率领的吴军攻克,虽然后面楚国凭借申息子弟和秦军复国,但申息之师元气大伤,逐渐衰落。

战国时期,随着吴起离开魏国,进入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楚国变法。在军事上注意耕战并重,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提高军队给养,加强军队训练,申息之师作为地方部队的最强代表,总兵力规模大约在十万人左右,占楚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战国策 ·楚策 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申息之地是楚国北上中原的桥头堡和战略之地,申息之师作为县师,常年参加征战,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申息之师不仅装备精良,更有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战力强大。

秦楚“蓝田之战”楚军一路高歌猛进(应该有对阵秦锐士),杀到了距离咸阳不过几十公里外的蓝田(今蓝田县),秦国岌岌可危。

秦国的盟友韩、魏两国攻打楚国后方,楚国后方空虚,只好连夜撤回,楚怀王以割地求和。但随着后期楚国的申息之地被秦国占领,申息之师开始消亡

申息之师

07 秦国:综合战力最强的部队——秦锐士(铁鹰锐士)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军力大增,士兵战斗力极强。大秦精锐中的精锐—铁鹰锐士横空出世!铁鹰锐士,是由一代名将司马错建立。司马错的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在马上超越赵国“胡服骑兵”和齐国“技击骑兵”,步兵超越魏国“魏武卒”的精锐部队。

秦锐士兵源:奴隶、平民、贵族均可报名参与

秦锐士的选拔:

负重:在魏武卒选拔的基础上,额外配全副甲胄、1口短剑、1把匕首、1面盾牌,总重达80斤,疾行100里之后加入战斗

较武:一方面考核个人使用各种兵器的搏斗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各种阵式结阵的团队作战能力等。

“秦锐士”上马能斩赵边骑,下马能敌魏武卒,妥妥的全能战士。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锐士成为秦军的绝对中坚力量。在《荀子·议兵篇》中,对秦锐士有这样的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秦锐士战绩: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抗击匈奴和平叛百越。

秦锐士战力强大的原因:

二十级军功爵制,有军功爵位荣誉激励,还有丰富的物质激励以及土地分配,更有严厉的惩罚,人人也只能立功才能改善自己的阶级地位。

秦人勇武好战,士兵训练强度和要求超过战国早期的魏武卒,战力强大

秦军的装备更成熟。虽然秦军仍主力武器仍为青铜兵器,但武器的性能就优于当时的铁质武器。(主要是铁质武器的技术不够成熟,性能反而不如秦军的青铜武器)

但统一天下的秦朝快速奔溃,除了朝政腐败,军功爵的败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毕竟统一后,除了对外敌作战算军工,内部叛乱只能算是“盗贼”不计军功。《史记.秦始皇本纪》: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秦二世把造反当做“盗贼”,无军功奖励伤了秦军的心,也任由起义军做大,最终断送了大秦江山。

秦兵马俑

一个国家的军力的强大,不仅仅是士兵身体素质强,优秀的统帅与将领,更要有激励士兵晋升的军功体制与强大的国力支撑,才能最大强度地培养出王牌部队,并能在战争中取得更多的胜利。秦锐士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最强大的“虎狼之师”,既在于其强大的国力、严苛的军事训练、可改变普通命运的“军功爵制度”,以及战国后期的名将统帅,终究成就了秦的大一统。

为什么战国时代的赵国就能击溃匈奴,西汉却需要几十年时间?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记得2009年,那时候某浪博客还真有忒多的好文章。记得那一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大一统”削弱了华夏族群的战斗力。而例子就是战国时候,赵国的李牧就能大破匈奴,反倒是大一统的西汉帝国,消耗了数十年时间,才打败匈奴。

那时候小编其实就不赞同这个理念。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小编决定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1、陪练

其实本小编怀疑很多相信上文提到那个论调的人,大概率没上过高中。因为高中数学好歹告诉学生,有个概念叫“变量”,而高中的“思政”科目则告诉学生,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很多人其实之所以质疑赵国能轻松打败匈奴,西汉却不能,完全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匈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原在处于“周秦之变”的同时,匈奴也在不断地变化。

2、匈奴的变迁

关于匈奴的起源,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夏后(夏朝)的后人。在春秋时期,匈奴各部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从司马迁的描述不难看出,春秋时期的匈奴,其实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势力。

战国时期,华夏面临塞外的诸侯国有三个:秦国、赵国、燕国。其中秦和赵的北方,是匈奴的部族,而燕国的北方,主要是东胡。从东胡和匈奴能保持并存,不难看出,匈奴和东胡的实力是差不多的。

燕国时期,燕王派遣大将秦开出击东胡,从东胡手里夺取大片土地。一般认为,本小编的家乡辽宁南部(包括营口、大连等地),都是这一时期被燕国夺取的。此外,沈阳的城建,最早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燕国的战力在战国七雄中排名倒数。从燕国都能吊打东胡来看,匈奴的实力,在战国时代,那就是个陪练。所以,赵国就能重创匈奴,倒也不足为奇。

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后,听信一个神棍鼓吹,认为灭亡秦朝的就是匈奴。这可让秦始皇如临大敌。于是秦始皇派大军出塞追杀匈奴。可叹匈奴人,真正应了那句话: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在秦始皇的重创下,匈奴丢失了大片游牧区域,甚至东胡都经常来欺负匈奴。眼看匈奴就要成为历史的时候,对于匈奴人来说,一个天大的喜讯来临了:秦始皇,死了。

3、冒顿单于

秦末,冒顿单于成为新的匈奴王。冒顿单于利用秦朝陷入内战,无暇顾及匈奴的时候,暗中恢复匈奴的实力,并通过突袭的手段,兼并了东胡。自此,匈奴的实力要比被秦始皇追杀之前强悍不少。

就在冒顿干翻东胡,准备南下找秦人报仇的时候,中原也完成了秦末农民战争以及楚汉相争。新的西汉王朝,确立了对中原的统治。不过,汉代替了秦,并没有影响冒顿的南征之路。

刘邦听说匈奴来犯,起初也没把匈奴当回事。毕竟,秦人都能追杀匈奴,西汉凭啥不能?于是刘邦御驾亲征,决定一举荡平匈奴人,哪料到刘邦因为轻敌,险些被匈奴俘虏。

而通过和匈奴的较量,刘邦也意识到:西汉需要休养生息。如果西汉和匈奴全面开打,到头来很可能导致西汉崩溃。于是刘邦忍辱负重,决定为西汉争取时间窗口。于是,刘邦向匈奴低头。

4、匈奴的继续壮大

就在西汉的吕后母子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不断恢复国力的时期,匈奴也不断进行扩张:比如原先在甘肃游牧的月氏人,被匈奴人赶走,一股脑驱逐到了今天阿富汗地区,而月氏原先的地盘,则被匈奴占领。此外,匈奴还利用其强悍武力,在东部击破韩半岛的势力,在西部则掌控西域地区。一时间,匈奴成了东方首屈一指的势力。

要知道,长城以北适合培养骑兵,而西域具备绿洲,同时,还可以联系中亚、西亚等商旅。这意味着,如果掌握长城以北的骑兵同时,在掌握西域绿洲的粮食产地,以及连接中亚、西亚的商路,这些力量整合在一起,其实力是恐怖的。

而西汉武帝时代的匈奴,恰恰是这样的一股强大势力。

因此,当汉武帝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之前,就开始筹备派人联系西域,因为西汉朝廷清楚,只要切断西域对匈奴的一切供给,匈奴的势力,至少会被砍掉一半。不过,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虽然在打通河西走廊以后,联系到了西域各国,但主体来说,却并没能切断西域对匈奴的供给。直到汉宣帝在位期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这才彻底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在缺乏能量供给,而且面对西汉强大军事压力,匈奴不得不向汉宣帝臣服。

雄霸西域和汉朝之间的古代匈奴人后来去哪了?融入中原,前往欧洲

引言

相信每一位历史爱好者对匈奴这个名词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就算你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只要经历过一定的教育,相信也是听说过这个名词的。

但是如果现在去翻找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会发现这个名词已经消失了。其实仔细观察中国古代的历史,匈奴人自从在南北朝之后就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目前唯一能够证明他们存在的就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和考古挖掘的一些文物。

在古代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地区统一王朝的最大危险。华夏文明一直以来都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从战国时期开始,匈奴人就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在北方最大的敌人,在汉朝这种矛盾到达了顶峰。

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常年在草原上长大,他们的骑兵力量强大。因此依靠着极其快速的行军活动可以骚扰中央王朝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强大的游牧民族甚至可以入驻中原,就像元朝的蒙古族一样。

在汉朝时期,北方最大的威胁是匈奴。到了隋唐时期,占据北方草原的是突厥。而在宋朝之后,占据北方草原地带的则是蒙古族。

根据现代史学家的考证,匈奴人消失的原因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大量的匈奴人以进入中原地区,在不断的时间之中血脉相互融合,匈奴人被汉族同化了。还有一种就是不断西迁的匈奴人来到了欧洲,人们猜测欧洲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句人很有可能指匈奴人。

但是不管如何,匈奴这两个字在华夏文明中依然留下了1000多年的历史。提及秦汉时期,匈奴永远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即使是被我们认为强大的汉朝,在刚刚建立之时,也无法和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只能采取联姻的方法来求得生存。由此可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在那段时期的强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如此强大的匈奴是如何逐渐消失的?

匈奴人的起源

匈奴人的形成

匈奴人具体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在史书上面还真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目前考古所得的证据推测匈奴是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

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他们逐渐吞并了在这片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和民族,在经过不断的融合之后,建立起了以匈奴为核心的匈奴国。根据后世学者对于他们的基因测量,他们与如今高加索地区的人种有一定的相似性。

汉朝之前的匈奴

其实在匈奴没有崛起的汉朝之前,匈奴人的日子是过得比较惨的。战国时期虽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但是当时的匈奴国还没有经历改革,国力相对来说非常弱小。

他们面临的敌人往往是燕国、赵国、秦国。赵国在经历改革崛起之后成为了匈奴人的噩梦,秦国更不必说,他们的军事实力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

匈奴当时经常骚扰边境,屡次被打败。其中最惨的一次战斗是由当时赵国武安君李牧发动的战争,一场战役消灭掉了匈奴10万骑兵。这可让匈奴人10年之内都不敢轻易的侵扰赵国,元气大伤。

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出现让匈奴人更惨。秦始皇针对边境问题作出了三个战略,首先是修建万里长城,将原来各国防备北方匈奴的长城连接起来,阻碍了北方匈奴骑兵的侵扰。

同时在华夏内部修建赤道,可以让军队快速到达边境地区,防止北方匈奴人的入侵。并且派出了名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镇守北方,收复了之前丢失的河套等地区,匈奴人确实很难受。

匈奴人的崛起

伟大首领的出现

匈奴能够崛起归功于他们一位传奇的领袖,那就是在历史书中都留下了他的名字——冒顿单于。他的崛起手段颇为残忍,与中华传统文化不符。他在登基王位的过程中,先是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将自己的后母和弟弟全部杀掉,对于一些反对他的大臣们也全部除掉。

在经过暴力清洗之后,他顺理成章成为了匈奴的领导人。在军事领域上,他还消灭了当时匈奴旁边的多支少数民族,扩大了匈奴人的疆域。

学习汉族技术

匈奴人和汉族之间不仅有战争的存在,双方之间的交流自从战国时期就不断开始。匈奴人也在战争中不断学习着我们汉人的优点,他们在河西地区发展农耕产业,建立稳定的城市。并且中原的铁器在传入北方草原之后,带动了匈奴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领域的发展,这也为他们征服众多区域打下了基础。

同时冒顿单于确定了世袭制。在这位领袖的巅峰时期,匈奴人控制了东起辽东,北到贝加尔湖,南方到如今的陕西等地。而这些区域也为匈奴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雄厚国力,逐渐他们成为了中原大地最大的威胁。

进入强势时期

冒顿单于的出现为匈奴人的崛起打下了基础,而匈奴真正迎来巅峰是在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的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匈奴成为了整个西域乃至大漠真正的主人,既威胁着占据中原地带的汉家王朝,同时对于西域的众多王国也有很强的威慑力。在汉朝初期,更是击败了刘邦,逼迫汉朝不得不与其联姻,一时间风光无量。但是往往巅峰之后就是衰落。

匈奴人的消失

军事上多次被汉朝打击

汉朝在建立初期综合国力确实无法征服匈奴,但是在经历了长达数10年的发展之后,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实力。而当时的匈奴王朝已经强盛了48年,汉朝与匈奴的攻守之势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了。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再配上两名千古名将的出现让匈奴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将军卫青和冠军侯霍去病先是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南地区,当然这只是小试牛刀。在随后的多次战役之中,冠军侯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击溃了匈奴右部10万多人,在西域地区建立了新的4个郡县。

大将军卫青更是直接击溃了匈奴主力,把匈奴王庭给打崩掉了。冠军侯更是一路追击,打穿漠北,消灭右贤王7万余人。也就是在多次的战役之中,匈奴人不仅损失了大量优质的土地。同时在军事力量和有生力量中都遭受打击。

虽然在汉武帝后期,汉朝没有继续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针对匈奴的计划并没有放弃,派出各类大使和西域诸国取得联系,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而在随后的汉宣帝时期,汉朝又多次发动了对匈奴人的进攻。

尤其是从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60年,汉朝曾经多次联合西域,击溃匈奴让匈奴人不断西迁、随后更是趁着匈奴人内乱收复了匈奴人的重要领袖,彻底掌控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让匈奴人再一次面临绝境。

即使在两汉交替之际,匈奴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在东汉建立之后,当时的汉朝对于北匈奴积极打击。从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150一年之间,东汉王朝多次远赴西域打击北匈奴,是要赶尽杀绝。

在汉朝400多年的历史之中,和匈奴的战争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在汉朝的每一个皇帝时期匈奴人都饱受打击,各方面力量不断被削弱。

匈奴陷入分裂

而军事打击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匈奴人多次陷入分裂局面。不仅匈奴内部有多名重要人物投降汉朝,并且匈奴内部也曾经出现5位单于的局面。

在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南下向汉朝臣服。为了奖励他,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了他,这就是昭君出塞的由来。在东汉时期,匈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东汉的打击之下再次分裂,一部分匈奴人南下依附于东汉。而没有依附东汉的北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之中不断的向西撤离,最终这支匈奴人来到了欧洲。

融入中原血脉

匈奴人在投降东汉之后,其实也有大量的匈奴人进入了中原地区。当时的他们就已经不断的和华夏人民结合。当时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了16年的混乱,在此期间之内,匈奴人和其他4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导演了著名的五胡乱华。

虽然这段时期汉族人民饱受侵害,但同时少数民族的血脉也在融入汉族之中。这其中就包括了匈奴,鲜卑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内。在隋朝建立之后,匈奴这个名字已经消失了。

结语

匈奴作为第一个统一北方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诞生到消失了1000多年期间。他一直都是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其巅峰时期更是让中原王朝都对其束手无策。雄霸西域和汉朝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但是草原文明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它的发展,最终在与汉朝文明的争斗之中落下败来。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走向消亡,但是汉朝时期的持续军事打击才是让他真正消亡的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