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中国卫星地图高清2013(从储量30万吨到2500吨,青海湟鱼经历了什么,十年禁渔能否恢复?)

导读中国卫星地图高清2013文章列表:1、从储量30万吨到2500吨,青海湟鱼经历了什么,十年禁渔能否恢复?2、30张过去VS现在的对比照!感受时间的力量…3、技术差距很明显?高清卫星照下的俄

中国卫星地图高清2013文章列表:

中国卫星地图高清2013(从储量30万吨到2500吨,青海湟鱼经历了什么,十年禁渔能否恢复?)

从储量30万吨到2500吨,青海湟鱼经历了什么,十年禁渔能否恢复?

自长江实施十年禁渔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型水域仿佛形成了一个共识,也纷纷加入了禁渔之旅。确实,在禁令实施后才两年时间里,各地相继传来令人欣喜的喜讯,这也不得不让人期盼,禁渔十年之后的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将有望超越历史。

不过,在众多禁渔水域里,最值得赞叹的,还要属青海湖。

这座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却因为曾经的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的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湖内曾经的原生特色珍稀鱼种——湟鱼,更是因为过度捕捞而一度面临灭绝的地步,这种曾在大饥荒年代,拯救了无数国人的鱼,却沦落到如此下场,着实让人感到痛心。

不过,随着国人生活条件逐渐的富裕之后,也为了不让这一特色鱼种消失。2000年开始,青海湖渔业管理部门,就在曾公开表示,禁止任何形式的湟鱼的捕捞行为,同时,到了2004年,为了保护湟鱼,我国也将这一特色鱼种彻底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自此,青海湖湟鱼也成为了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

可是,仅仅如此操作,也依然无法实质的改善湟鱼越来越稀缺的窘境。而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湟鱼的恢复,青海湖渔业管理部门,早在在1994年到2021年,期间更是实施了多达5次的封湖育鱼行动。

青海湖湟鱼为何的减产史!

说它是传奇鱼也一点不为过,也正是因为它,才得以让数以万计的国人成功的度过了3年的大饥荒时期。据资料记载,早在1960年以前,整个青海湖的湟鱼储量达到了32万吨。

但是,在1959~1962年,这3年的大饥荒时期,由于各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作物极具减产,所得收成根本无法解决温饱。甚至在这时期,一些老百姓维持生计的,只能靠吃草根,树皮填饱肚子。

在这艰难的时期,青海湖当地政府为了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就把目光对准了青海湖这个天然聚宝盆。

于是在1959年,青海湖渔业公司成立,随后建立了布哈河、沙坨、铁卜恰、黑马河、江西沟等5个渔场,同时,该建立了冷库,码头。

也正是因为这一措施,才有了后来的湟鱼拯救事件。

据青海湖当地老渔民回忆,青海湖当时最多的时候,就有过超10万人的渔民捕捞湖里鱼类。而这群体里,不仅有青海湖当地渔民,甚至,如甘肃、陕西的也有不少加入捕捞队伍。强大的捕捞队伍,也确实体现出了效率。短短的3年里,青海湖仅湟鱼就出产了高达7.5万吨,也正是有这些鱼,才得以成功的拯救了这3年前的大饥荒。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饥荒时期虽然度过,可是,捕捞行为却没有因此打住。据相关统计,在1995年以前,由于过度的捕捞,青海湖得湟鱼从储量30多万吨,压缩到了不到7500吨,整整少了近97%。到了2002年,湟鱼的数量更是少到只有区区2500吨。

有人说,恶意捕捞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青海湖湟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说起来,青海湖湟鱼的减少,虽然过度捕捞占有一部分原因。可真正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繁衍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青海湖的水域面积出现了大面积压缩,湖水蒸发量不断在飙升。从1974年开始到2005年年,青海湖的水域面积由4477平方公里,减小到了4237平方公里。少了这240平方公里的水,也终究导致了青海湖这一咸水湖的咸度提高。

同时,青海湖的各支河也出现了干涸,断流,加上后来的大坝建设,这种种原因,终究导致了湟鱼这一洄游性鱼类的灾难。

青海湖湟鱼属于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它的繁衍方式和中华鲟极为相似,每年的产卵季节到来。湟鱼会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在各个淡水支河繁殖,而幼鱼也会在孵化后洄游到青海湖生活。

但是,在水域压缩之后,青海湖咸度升高,湟鱼幼鱼根本无法承受高盐度的湖水。最终,由于支河干涸、大坝拦截、过度捕捞等因素的结合,湟鱼的减量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拯救湟鱼,迫在眉睫!

为了拯救湟鱼,青海湖政府早在1980年就有行动,起初拟定的《青海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就有明确规定指出,停止冰鱼生产(这里的冰鱼指的就是湟鱼)。到了1994年,湖区渔业部门就开始实施封湖育鱼,封湖期间,禁止一切的捕捞行为。截止2021年前,青海湖为了保护湟鱼资源,就曾相继实施了5次封湖育鱼行动。

不过,封湖育鱼虽然能适当保护湟鱼的繁衍,可是,依然无法明显的提高它的数量。

为了能快速提高湟鱼的数量,增殖放流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于是,1997年,青海湖增殖放流站成立,随后,科技人员开始着手研究湟鱼的人工繁育问题,最终,在2016年,湟鱼的幼苗人工繁殖成活率达到了90%。

而在2002年至2021年,青海湖湟鱼救护中心就先后放流了1.56亿尾鱼苗,而这一放流数量也帮助青海湖湟鱼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据2021年青海湖渔业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青海湖的湟鱼储量已恢复到了10.85万吨。这一数据对比2002年的2500吨,可是整整提高了42倍。

同时,令人欣喜的是,由于保护力度的加强,青海湖的水域面积也在不断的恢复,甚至提高。

据卫星地图反馈的信息指出,2013年,青海湖水域面积为4337平方公里,到了2017年,恢复到了4435平方公里,而在最近的2020年,青海湖的水域面积甚至超过了1974年,达到了4543平方公里。

而这一切的一切,也终是造就了青海湖湟鱼的恢复。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青海湖湟鱼在洄游期间,就有网友前去拍摄鱼群洄游的状况现象。

同时,更是有网友在青海湖湖边游玩时,就曾拍到群鱼湖边戏水,现场的湟鱼密集度,湖水风浪的结合,最终也形成了鱼浪这一壮观场景。

拯救湟鱼,我们还在行动,虽然湟鱼如今恢复情况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想要让它恢复到曾经最辉煌的时期,10万吨这一数量还差的很多很多。所以,未来湟鱼能否恢复如初,甚至超越,这也只能是靠时间去证明了!

我是啊峰,喜欢的点赞,关注,谢谢大家的阅读!!!

30张过去VS现在的对比照!感受时间的力量…

话说,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不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仿佛一切变得更加容易逝去…我们也变得更加容易遗忘…

不过幸好我们有了摄影,今天就带大家通过一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照,带我们跨过时间的隔阂,感受世事的沧桑变化…

曾经建造了泰坦尼克号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干船坞(1912.vs2015)

然而,这家拥有160年历史,曾经辉煌无比的造船巨头

在2019年只剩了123名全职员工,曝出濒临破产的新闻…

巴哈马海域坠毁的飞机在三十多年来的变化

这架飞机曾是当地毒枭的一架运毒机

飞机的腐蚀也导致周围的化学成分失衡,海草不再生长,颜色也不一样了

1945年,广岛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样子.vs.现在的广岛

值得一提的是,投弹手瞄准的是下图中两条河流交汇处的T型桥

但由于风的原因,最终在桥的左上方空中爆炸

而在广岛核爆中心附近

除开这座圆顶屋,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

如今周围已经重建,它还保持着核爆袭击时的样子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城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这里也就变成“鬼城”

没有了人类,大自然在慢慢治愈这里

纽约哈特岛1919.vs.2020年

这个被人称为“尸岛”的地方,在西班牙大流感时期埋葬了近数千人

而在去年,这个乱葬岗又重新启动了…

瑞典摄影师Christian slund拍摄一组北极圈百年变化的照片

这组照片生动地展示了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气候变暖,影响的并不只是冰川

也会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打破一些海洋生物的承受极限

近年澳大利亚大堡礁,因此就出现了大面积的白化…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站:英国贝克街站,早在1863年就开始运营

然而,在将近160年的时间,除了加高站台电气现代化外

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铁,看来低头族并非是现在才有

只不过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诞生

人们手中的东西变了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壕.vs.如今的样子

而对于堑壕战,在当时士兵家信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间地狱”...

而战争结束后,战死的士兵大多就地埋葬其中…

诺曼底登陆当天(1944年6月6日)

犹他海滩附近的一个法国农场(马米恩农场)

站在农场前的美国101空降师士兵.vs.农场现在的样子

虽然已经过了70多年,但还是能分辨出当时士兵们的位置

然而,并非什么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士兵.vs.70多年后的同一个地方

战争的痕迹早已被抹去

看着海滩上只剩下嬉戏打闹的游客,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美国纽约曼哈顿岛的标志性建筑熨斗大厦1902.vs.2021

在特定角度下,看起来就是一张二维的纸片建筑

值得一提的,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梯的大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1990.vs.2016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在荒漠中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中间最高的便是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

1934年的荷兰弗莱福兰省

它是荷兰的12个省,也是最新的一个省,始建于1920

在百年填海造陆过程中,无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

1975年建立的“丰田大厦”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在当时它是附近唯一的高楼

最终在2018年,大厦上的丰田标志被拆除

也见证一个时代的终结

深圳1964年.vs.2021

短短40余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到世界一线城市,这就是中国速度吧

叙利亚阿勒颇,2010 年与 2021 年

曾经灯火灯火阑珊,车水马龙的街道

现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NASA公布的一张叙利亚战争前后的夜景卫星地图照片

看似普通,却暗藏悲与欢…战争致使整个叙利亚电力系统瘫痪

短短几年,卫星图上的城市灯光逐渐暗淡

与旁边的以色列相比,就是天堂地狱之别…

战争前后的大马士革古城

曾经美丽的城市,现在只剩下了废墟和流离失所的难民…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但却可以一天被毁掉…

位于土耳其的一个古希腊体育场遗迹

在被发现挖掘前后的对比照

也许,这就是考古的意义吧

布鲁塞尔的利奥波德公园,下面是被称为“史上智商最高的合影”

1927的索尔维会议,汇聚了一众物理、化学界的大佬巨人

给我们留下了这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照片

29人中有1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有的还不止一次…

民国初期还未倒塌的原雷峰塔和新世纪重建的雷峰塔

明朝嘉靖年间被倭寇焚烧,仅剩下砖体塔身

1924年,因年久失修倒塌,重建后的新塔内藏着旧塔遗址

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相隔1899 年和现在

一棵倒掉的巨型红杉树竟然还未腐朽

而过往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

美国乔治亚州的一棵大橡树 (1895/2021)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都是历史的过客

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然后杳无踪迹

你第一次看见“握拳宝宝”的时候是多大?

2007年,才11个月大的SammyGriner在沙滩上玩沙子

摄影师的母亲拍下了这张照片,没想到像病毒一样火遍全球!

如今的他已经长成小伙子了,不得不说欧美人就是老得快…

世间万物都难逃时间的考验

但是,似乎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说淡而长远,白首同归的友谊

时间抹去一切,唯真爱永不褪色

他们以前是青梅竹马,现在是终身的伴侣

这种两小无猜的爱情,是最让人羡慕的了…

在这个善变的世界,唯有保持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

才能让你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技术差距很明显?高清卫星照下的俄乌战区:中国照片没国外清晰?

俄乌战区成了全球商业卫星图像的竞技现场,几个星期以来,高清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几乎刷屏,其中出镜率最高的无疑有三家:Maxar Technologies和BlackSky以及中国的天仪研究院的“海丝一号”,究竟哪家更强一些?

高清画面下的俄乌战区:无所遁形

各大媒体上发表最多的无疑是Maxar的产品,比如下图就是2月27日发布的卫星图像,车队在乌克兰伊万基夫东北部向基辅驶去:

前往基辅的车队

这个分辨率下,熟悉一点的应该已经可以分辨出车型。

基辅东北约40英里处发现的数百辆坦克、机动火炮、油罐车和其他卡车的车队

这张图看起来就像无人机拍摄,因为有一个倾斜角度,此时卫星已经飞离热点地区上空或者是轨道星下点偏离,倾斜角度成像,显然效果非常不错。

乌克兰边境以北的Khilchikha 的地面部队现场部署和车队。

这副地图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因为部署现场非比较整齐,并且车队以某种放射性队形排列。

这是行星实验室拍的照片

熟悉安东诺夫机场的朋友应该发现这张照片的特殊之处了,右上角那个机棚下就停着全球最大的运输机安-225,根据机棚破损情况,大概率已经遭遇不测,或者至少已经受损。

这是MAXAR的同一位置照片,这张照片是轰炸后不久拍摄的,机棚上还在冒烟,从分辨率上看应该是略胜行星实验室一筹的。

上图是BLACK SKY的卫星图像显示了周六(2月26日)在乌克兰哈尔科夫东北郊区炮击的影响。

中国的吉林一号卫星效果如何?

哈萨克斯坦的炼油厂

笔者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吉林一号”对俄乌战区的成像,找到一张哈萨克斯坦炼油厂的图片作为对比,假设公布即为最大分辨率,那么吉林一号与公开的两家对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不过吉林一号可以视频的方式跟踪被拍摄飞行器,这一点具有不少的诱惑力。

吉林一号是中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系统,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第一颗卫星的指标参数为地面像元分辨率为全色0.72米、多光谱2.88米,“吉林一号”视频星地面像元分辨率为1.12米,所以视频分辨率也相当不错。

Maxar Technologies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威斯敏斯特的空间技术公司,专门生产通信、地球观测、雷达和在轨服务卫星、卫星产品和相关服务,不过MAXAR发布的卫星都没有标注是哪颗卫星所拍摄,具体分辨率不便了解,不过其公司生产的卫星不错。

中国卫星的黑白照:究竟是怎么回事?

除了可见光拍摄的俄乌战区照片外,另一个最突出表现的就是我国天仪研究院的“海丝一号”SAR卫星拍摄的“黑白照”了。

最早公布的是2月12日到2月24日战争前后的一些对比图,由于使用的是截图模式,因此图片非常不清晰,笔者估计官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后续公布的图片中都是高清分辨率的地面成像图片:

乌克兰文尼察空军基地

乌克兰文尼察空军基地的跑道遭受火力打击的照片,跑道在2/3处被一枚精确制导弹药准确命中,这种级别的损伤最快速度可以在2小时内修复,而且总共2500米跑道有效长度还剩1600米,对战斗机满载起飞也没问题,如果要瘫痪跑道,至少需要3~4枚制导弹药,并且最好还能用上延时引信,阻止其修复。

安东诺夫机场

上图的机场是基辅市附近的戈斯托梅利安东诺夫机场,放大的区域是停放全球最大运输机安-225的机棚,从雷达成像角度分析是否有被摧毁。

上图有详细分析,SAR照判读上有个特点是反射波强的位置亮度高,表示存在大量金属表面,规则连续表面回波比较均匀,表示没有损伤,而零散回波或者高亮回波则表示存在镜面反射或者大量金属碎片。画面中下方为均匀反射面,因此可以判定其表面是完整的,应该没有受损。

Google卫星地图截图

另一个机库则出现了大量的零散反射,这表示有金属碎片散落在周围,另外机库表面也出现了非均匀反射,这表示机库很可能已经受损。而旁边的高亮回波可能是被摧毁的飞机碎片撒落,从这个角度判断,AN-225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各位读者可于前文MAXAR和BLACK SKY发布的机库图做个简单的对比。

人家都发彩图,我们发黑白图是啥意思?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了,上文几家发的都是地面彩色成像图,偏偏海丝一号就是黑白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说黑白图要比彩图分辨率高,真是这样吗?

早期间谍卫星照片

答案还真是肯定的,黑白图的像素只有黑白两色,彩色分辨率需要多个像素才能还原,因此从理论上来看,黑白图确实要比彩色图分辨率要高很多,但上图的黑白却不是因为像素的问题,而是成像原理的差异。

早期间谍卫星照片

海丝一号属于SAR卫星,也就是所谓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这是模拟超大天线发出的超窄波束对地面成像,反射波的振幅与相位,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成图片,只有回波强度差别,没有颜色差异,所以看到的彩色SAR也是伪彩。

好处是电磁波不挑白天黑夜,也不怕雨雪风霜,属于全天候24小时可以成像的这种,并且还有部分穿透力,因此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海丝一号的最高分辨率可达1米,和光学成像卫星一起搭配,那是再好不过。

当然有朋友称海丝一号性能不错,其实它只是一颗商业级别的SAR卫星,什么意思?它的成像图片你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全球在SAR成像类似的产品还有欧空局的Sentinel-1、Earth Observation Directory的Radarsat-2等等,至少在同级别上不输对方,而且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

另外海丝一号的下一代分辨率将可以达到0.5米,这可是商业级别的SAR卫星,至于这个水有多深,笔者也不知道,各位或者可以猜猜看哈。

盖亚揭示迄今最详细银河系地图,或将彻底改变人们以往认识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

当地时间13日,欧洲空间局(ESA)“盖亚”团队发布了迄今最大、最准确、最详细的银河系地图,其中包括由“盖亚”探测器收集的近20亿颗恒星的数据,描述了“星震”、恒星DNA、不对称运动及其他新见解。ESA表示,这些发现将“彻底改变人们对银河系的认识”。

此次发布的是“盖亚”任务第三批数据,包括恒星的化学成分、恒星温度、颜色、质量、年龄以及恒星接近或远离人们的速度(径向速度)。新发布的光谱数据揭示了大部分信息,这是一种将星光分成其组成颜色(如彩虹)的技术。这些数据还包括特殊的恒星子集,比如那些随着时间改变亮度的恒星。

“盖亚”还探测到超过10万次所谓的“星震”,ESA将其比作“使恒星翻涌的大型海啸”。这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恒星内部如何运作及其内部的密度和温度。

一颗恒星的化学成分好比它的DNA,记录了关于它起源的重要信息。此次,“盖亚”揭示了迄今最大的与3D运动相结合的星系化学地图,覆盖了从太阳附近到地球周围的较小星系。“盖亚”的数据揭示了银河系内的迁移过程和外部星系的吸积过程,清楚地表明太阳和地球都属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是由不同来源的恒星和气体组合而成。

该数据集中的另一个新内容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双星目录、数千个太阳系天体,如小行星和行星卫星,以及银河系外约290万个星系、190万颗类星体——由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动力的极其明亮的星系核。

“盖亚”探测器是ESA研制并于2013年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位于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轨道上,任务是创建最准确、最完整的银河系多维地图。这将使天文学家能够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并更好地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盖亚”第一批主要数据发布于2016年,详细介绍了11亿颗恒星的亮度和位置;2018年发布了第二批数据。

现在,“盖亚”团队花了5年时间才发布了从2014—2017年观察到的最新数据,最终数据集将于2030年公布,“盖亚”将于2025年完成其巡天任务。

来源: 科技日报

江苏篇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⑪

“中国智造”的“吉林一号”是由一系列高性能光学遥感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现有75颗卫星在轨运行,可为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及应急响应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2022年,“吉林一号”拍下了大量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景观影像。

i自然卫星新闻小分队联合中国地图出版集团、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您带来《“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系列报道,从太空高度、全国维度、时代角度,一起追忆奋斗追梦的每一步,共同回眸神州大地的非凡十年。

今天推出的是江苏篇。敬请持续关注。

欣赏更多卫星新闻作品

欢迎您持续关注

i自然卫星新闻小分队

· i自然卫星新闻小分队往期作品

黑龙江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⑨

吉林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⑧

辽宁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⑦

内蒙古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⑥

山西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⑤

河北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④

天津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③

北京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②

十年印记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①

瞰!卫星眼中的“国际湿地城市”有多美

瞰!你的样子

丰收季,卫星“瞰”

天空之眼“瞰”首都的非凡十年

上海篇 | “吉林一号”带你“瞰”中国⑩

链接:

大奖等您拿!全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有奖竞答火热进行中

策划:i自然卫星新闻小分队

统筹: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卫星图源: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薛亮

审核:杜潇诣

审签:赵晓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