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餐桌上较少出现的肉(漫谈古礼 | 元朝,马背上的药膳文化)
古人过年餐桌上较少出现的肉文章列表:
- 1、漫谈古礼 | 元朝,马背上的药膳文化
- 2、军粮不够,人肉来凑纯属胡说八道,古代打仗士兵究竟吃点啥?
- 3、水浒传中的好汉为何只吃牛肉,而不吃其他肉?这其中其实大有玄机
- 4、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斑鳜guì:我个小,爱吃肉
- 5、马肉明明是天选美食,为什么却处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边缘地带?
漫谈古礼 | 元朝,马背上的药膳文化
《风味人间》写到: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这种相逢在不同年代、大同区域,都迸发着独有的饮食味蕾与饮食风格。比如,如今常挂在嘴边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样的好爽饮食风格,就源自元朝时期。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其饮食文化既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大气,又展现出江南饮食的细腻和甜美。本期漫谈古礼,我们将踏入大元朝,品味马背上的饮食文化,看看蒙古人是如何将粗犷的北方饮食文化与细腻入微的江南饮食美学相交融。
元朝宴会上的“诈马宴”
提到元朝饮食文化,不得不说起元朝宫廷大宴。当年来元朝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宫廷宴飨,每年要举行十三次。其实,元朝每年宫廷大宴不止仅有十三次。一般是在每年元旦、六月吉日、朝会、庆典、祭祀、宗王来觐、皇帝巡幸、帝后生日、太子册立等,都要举行宫廷宴飨。元代对于这种国宴有专门称谓,叫作“质孙宴”,或“诈马宴”。“质孙”为蒙古语,意为颜色,“诈马”一词为波斯语,意为衣。凡参加国宴者,上至皇帝,下至卫士,均穿同一种颜色的服饰,即质孙服。乾隆皇帝曾经认为诈马是赛马的意思。
出席宴会的人,都要身着同样颜色的衣服,由皇帝颁赐给蒙古宗王、后妃、驸马、朝廷大臣和近侍卫士等人。没有质孙服的人,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大宴。天子的质孙服,冬季穿的有十一等,夏季穿的有十五等;百官等人的质孙服,冬季九等,夏季十四等。服装颜色分为大红、桃红、紫、黄、白、蓝、绿、枣褐、驼褐、鸦青等。质孙服衣、帽、腰带配套,大多用绣金锦缎制成。宫廷大宴,一般要进行三日,每日换一种颜色的衣服。
每次举行国宴时,当天清晨,王公大臣穿戴镶嵌珠宝的质孙服,各持彩仗,列队进入禁中。皇帝则穿戴天子质孙服,坐御殿临观。赴宴者按照职爵高下,依次入座。皇帝面南高坐于宝座之上,食案设在座位前,皇后位于左侧。皇子和诸王列坐右侧,座位较皇帝宝座低,头部仅能与皇帝的足部平行。其他文臣武将的食案依次降低。帝后左边摆列着高低不等的食案,是专为公主和大臣妻女等女眷准备的席位。宴飨有羊、马、鹿、驼、黄羊、兔、野鸡、熊掌、天鹅、大雁等肉类菜肴多种,菜蔬果品不计其数。
所谓“诈马宴开,盛陈奇兽”(《滦京杂咏》),说的就是宴会上奇珍异兽等肉类食物很多。但是羊、马还是主要食材,通常一次大宴,要用羊两千只,马三匹。宴飨的主要饮料,是上等葡萄酒和马奶酒。“以银制和镀金大盏,盛满诸种酒”(《多桑蒙古史》上册)。宫廷大宴的饮食来自四面八方,诗人杨允孚曾赋诗云:“嘉鱼来自黑龙江,西域蒲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凤髓,北陲异品是黄羊。”(《滦京杂咏》)
大宴的第一项内容,是由蒙古大臣高声诵读“大札撒”。“大札撒”是成吉思汗颁布的法令,其中既有国家的法律规定,也有成吉思汗的训言。每个蒙古宗王都收藏一部大札撒,并且要熟悉它的内容,以示念念不忘“祖训”。在蒙古宫廷中,能够参加诈马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谁也不愿意因为不会喝酒而失去这大好的机会,所以在大宴前宣读祖训,只是警告人们不要由于酒醉而失态,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祖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后代的期望。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制度。
元朝宫廷宴饮,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吃吃喝喝,以此挥霍掠夺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宫廷宴饮商议国事。因此,元朝的许多重大国策,均形成于杯盘交错之际。“虽矢庙谟,定国论,亦在樽俎餍饫之际”。
全羊席与蒙古八珍
无论在蒙元宫廷,还是在蒙古族广大民众的饮食结构中,羊肉、乳制品和野味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全羊席与蒙古八珍便成为历来蒙古饮宴,特别是蒙古宫廷筵宴中不可或缺的常见佳肴。
全羊席又称“全羊大筵”,由一系列羊肉为主料的馔食组成。这种风味独特的筵宴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风行蒙古草原。据传说,在成吉思汗三十九岁那年的新春,成吉思汗就举办过九桌全羊大筵。元朝建立以后,以羊主办筵宴的风俗在新形势下也有新的发展。
全羊席实际上是蒙古族羊肉吃法、做法的一个大荟萃、大展示。其中常见的吃法和做法有:吃整羊、烤全羊、手把肉、腊肉、烤肉、烤羊腿、用羊肉炒菜、用羊肉做汤、调羹,用羊肉熬粥等。
全羊席上,用羊肉做的菜数以百计,许多羊肉菜不仅形色不同,口味各异,做得十分考究,而且连菜名都起得别具一格。
全羊席七十六道菜的菜名,道道菜名都看不到一个“羊”字。如:以羊眼睛做的菜,名为“玉珠顶”;以羊百叶做的菜,名为“素菊花”;以羊脑做的菜,名为“烩白云”;以羊骨髓做的菜,名为“烩凤髓”;以羊蹄筋和骨髓合烧的菜,名为“蜜汁髓筋”。总之,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成的菜都有一个各具特色的名称,如“五香兰肘”、“樱桃豆腐”、“锅烧腐竹”、“清炖百合”、“酥烧枇杷”等。
羊席上菜的次序也十分讲究,一般先上羊头菜,然后四个菜为一组,一道道呈上,最后才是各色点心、小吃和主食。
元代八珍。人称“迤北八珍”,又称蒙古八珍或北八珍,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迤北八珍分别是:醍醐(精制奶酪)、沆(有人认为是马奶酒,也有的人认为是獐)、野驼蹄、鹿唇、驼乳糜(驼奶粥)、天鹅炙(烤天鹅)、紫玉浆(可能是紫羊的奶汁)和玄玉浆(马奶子)。
登峰造极的药膳文化
除了全羊席与蒙古八珍作为元朝饮食文化的代表之外,元朝非常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
元代忽思慧的成就在我国食疗史与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编撰的《饮膳正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忽思慧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
《饮膳正要》“卷二·四时所宜”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於温也,禁温饮食;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热也,禁温饮食,饱食;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禁热饮食。” 即人的饮食养生,与其他养生保健活动一样,也要与一年四季时光的流转、气候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在饮食选择上,要注意饮食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饮膳正要》“卷二·食物利害”中告诫人们,并非所有的食物都是安全卫生有利无害的,并列举了一些不能吃或吃了有害的食物:麦有秽气,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食。浆老而饭馊,不可食。煮肉不变色,不可食。诸肉非屠杀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鱼馁者,不可食。……诸果虫伤者,不可食。……《饮膳正要》还收录了一些识别安全、卫生食品的“小窍门”。
另外,《饮膳正要》也提到,“善养性者,先饮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可见“守中”是忽思慧对古人的饮食养生观的精辟总结。他主张饮食少而适时不因食欲而多食,饮食要有节制,否则便生疾病,同时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这不仅对应了古代孔子“君子食无求饱”的儒家思想;即使今天看来,也符合现代营养食疗学所提倡的“用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等的原则。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元人原本的饮食习惯上讲,还是从名医的各种食补和药补方子来讲,元朝都可以算上是一个适合颐养天年的时代。尤其是对于爱吃面食的北方人来说,元朝的饮食真的很“养”人!在另一层面上也印证了《风味人间》中,对于风味的诠释,美食背后,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食物的迁徙背后,正有着名族迁徙的足印,也有民族独有的习俗个性和生活哲学 。
军粮不够,人肉来凑纯属胡说八道,古代打仗士兵究竟吃点啥?
有人要说了,哎,那就是有敌人嘛,很多吃人肉的,俗称两脚羊。
这些个泯灭人性的行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发生的,也就是因为他太残忍,所以啊,才老被人拿出来说。
真正的古代战争,士兵的口粮在绝大多数时间还是非常正常的,但也不是你像电视剧里面看到的,行军打仗途中拿出个馒头烧饼之类,然后啃的贼香的那种。
毕竟啊,像馒头这种东西,体积大,分量轻,你弄一车馒头,里面一半是碳水,一半是二氧化碳,这种浪费民夫浪费运力的事儿主帅怎么可能干的出来呢?
传说中啊,诸葛亮祭祀南蛮士兵亡魂的时候用一下馒头,你看他敢不敢给蜀国士兵平时吃这个,他不敢。
我们现在会看到一种叫压缩饼干的东西,它很甜很硬,有些人说,这玩意儿不能多吃,吃多了一喝水他肚子里会胀开,会胀坏肚子。
很多人啊,可能觉得这是现代工业化以后的产品,但其实吧,这就是我们自古以来军粮的制作逻辑。可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不过相比现在的物产丰富,古代的军粮,还是有许多不得已而为之的黑科技的。
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教材“武经总要”,你可别小看这本书啊,虽然他的地位远不及孙子兵法这样的经典,然而在宋朝开了以文治武的先河后,这本书可以说啊,就成为了那些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文官们快速掌握军事技能的神书了。
和现在那些什么90年让你学会啥啥啥,十七天掌握啥啥的大忽悠书籍不同。
这本书啊,它是一本真材实料的良心之作,事无巨细,从选兵选将、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行军线路,阵法,攻城,地形,军粮,再到各种战斗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作者“增工亮”和”丁度”几乎是用立矩法的方式一条条的对学习者进行了集中突击培训。
作为军粮吃啥?这里面自然也是有所记载,里面就写到了取一石米,差不多120斤的样子,煮熟以后暴晒晾干,再取除杂质,然后再蒸一遍,如此复杂的操作,它还要折腾十次,这时候啊,原来120斤米就已经浓缩成了两斗,也就差不多25斤的样子。
士兵每餐那只要掰下一小块,用水泡开就可以煮着吃了,这样可以供一个士兵吃上50天。
是不是和压缩饼干的逻辑非常的相似呢?所以说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还是不容小觑的。
那么除了主食有没有肉呢?很遗憾,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的,但为了确保打仗的时候啊,不至于让士兵头晕眼花没力气。
“盐”是一定要保障的,具体的操作,是取三升盐下水煮,煮到坚小不消的状态,我个人的理解就像冰糖一样的大小,然后呢,每个人呢,可以吃上50天左右。
此外还有醋,拿一块布用一身的醋浸泡以后晾干给士兵带着,每次怎么吃呢?把布料剪下一小段煮着吃,连同布料一起吃下去,同样是可以吃50天。
另外还有诸如桑葚,梧桐籽,豆豉等等,具体的操作方式啊,基本也是煮完以后暴晒,我猜就是为了给士兵补充一点植物蛋白用的。
如果说啊,这食物紧缺的话,那还得一路上有啥吃啥,树皮你得吃,还可以把皮甲割一块下来煮烂了吃。
所以啊,我们说看到长征时期那些英雄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啃树皮,吃皮带,是真实存在的。
而在打完仗回程途中,如果没吃的了,这时候,就可以吃肉了,不过呢,要挑选一些受伤的或者羸弱的牛马驴来进行食用,一匹马可以喂饱50人,牛也是50人,驴相对少点。
以上呢,是宋朝以前的军粮情况,那么宋代以后,“武经总要”里面也是丰富呢,是丰富的点,有米饼,炒米,杂饼等等。
反正啊,就是各种碳水。毕竟啊,在打仗期间还能填饱肚子,那才是第一位的。
当然以上说的是行军打仗途中,这平时不打仗不战斗的时期,士兵们还是可以吃得到一些软和的主食的。
还有啊,古代驻军也有聚餐,十天半个月吃上一顿肉,那也是可以的事儿。
那我们看电视剧里啊,经常可以看到将领克扣士兵口粮的事儿,其实这种事并不经常发生,毕竟将领要升官发财,他要拿爵位,靠的还是手下的这帮兄弟们。所以在战事频繁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吃一样的东西,也是军官们笼络人心的方式之一。
毕竟啊,大家都在刀头舔血,你要还不给人家吃饱,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春秋战国时期,两军开战前夕一位将军宰羊给大家吃,但唯独没有分给车夫,第二天两军开战,这个车夫呢直接驾车给将军拉倒了敌方阵营中。
而在非战士的和平年代,将领们的敛财手段也不是靠在士兵伙食非礼进行克扣的。
吃空饷,虚报兵员数量,这才是古代将领们惯用的伎俩。其他倒卖兵器铠甲,做做小生意之类的,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三国##古代生活日常#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北宋#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水浒传中的好汉为何只吃牛肉,而不吃其他肉?这其中其实大有玄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水浒传中的好汉几乎总吃牛肉。然而在古代,杀耕牛可是犯法的行为,那为何他们却偏要吃牛肉,而不去吃其他肉呢?这里面其实大有玄机。
水浒中武松、杨志那些人,每到饭店就嚷着要吃牛肉,鲁智深这样的和尚也无牛肉不欢,难道最常见的肉不是猪肉吗,他们为何不喊切两斤卤猪头肉,这东西下酒难道不香?
其实在宋朝二师兄很不受欢迎,有数据有真相。宋朝史料记载,宫里一年要买40多万斤羊肉,但是猪肉只有4千多斤,苏轼也有猪肉“价贱如泥土”的诗句。
因为猪和狗是吃五谷的,儒家觉得它们的肠子和人类一样,所以不吃猪肉狗肉,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之心,君子不食溷腴[hùn yú]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就是猪肉实在不好吃,宋初的烹饪技术还不怎么成熟,炒菜都没几个厨子会,加上作料什么的也不多,所以猪肉做出来不好吃。而且骟猪技术没普及时,猪肉有一股腥臊味,梁山好汉吃牛肉是下酒,吃猪肉估计只能吐酒了,这不影响好汉形象嘛。
最后就是宋朝皇帝鄙视猪肉,连带着宋朝的有钱人都不吃,只有吃不起肉的百姓,才会去买便宜的猪肉。梁山好汉大多是中下官吏,什么押司、都头、提辖,怎么能吃低贱的猪肉。如果是东坡肉,估计他们会考虑下,所以吃牛肉下酒更香。
其实水浒中牛肉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细读原著会发现,牛肉在书中不仅是食物,更像是一个暗号。好汉每次吃牛肉的时候,几乎都要搞事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概从西周开始,杀牛就是违法行为了。《水浒传》的背景是在宋朝,宋朝杀牛不仅要打板子,还得做1—3年的苦役,相当于劳改。而水浒写的又是农民起义的故事,结合这两点来看,好汉吃牛肉就有讲究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水浒中好汉并不是只吃牛肉,比如刘太公请鲁智深喝酒时,主菜便是大肥鹅。鲁智深请史进喝酒时,也都是菜蔬、果品 并没有牛肉。朱贵、李忠、顾大嫂请客时,都曾杀猪款待宾客。
鲁智深也吃过狗肉,但当梁山好汉吃牛肉的时候,嘿嘿 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比如风雪山神庙那章,林冲就去切了一片熟牛肉,之后便有逼上梁山的情节。
卢俊义行刑之际,石秀在酒楼切了盘牛肉,之后便上演了石秀单身劫法场,由此制造了卢俊义上梁山的契机。
史进在和跳涧虎陈达干仗前,杀了两头肥水牛,宴请三四百庄客,这场仗干完之后,九纹龙史进便上了少华山。通过这几个例子,想必大家也明白了,吃牛肉在宋朝是违反规定的,所以好汉吃牛肉就像暗示一般,暗示武松、林冲、史进等人,彻底对官府朝廷失望,彻底向从前的生活告别,从此他们不再受官府的约束,要做那替天行道的好汉。
我们可以将吃牛肉视作一种反抗精神,反抗官府,反抗不公,但话又说回来,好汉吃牛肉可以理解,毕竟打算上梁山摆烂了,可那些杀牛的饭店,罪过不是更大嘛,难道他们也想上梁山?其实这又涉及到梁山好汉爱吃牛肉的另一个原因了。
宋朝虽然规定不准杀牛吃牛,但上有对策 下有政策,宋朝杀一头牛卖出去,能获得数倍的暴利。因此很多饭店、屠户贿赂官府,从而杀牛卖肉。
《宋会要》说那些杀牛的:“人多贪利,不顾重刑”,也就是宋人为了高利益,根本无视朝廷的规定,后来官府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设立了个牛肉税,于是百姓可以找借口杀牛了。
比如这头牛好像病了,杀了吃肉吧,这头牛欺负其他的牛牛,杀掉吃肉吧。朝廷不让吃牛肉,因为牛是耕田的,是农耕社会最珍贵的生产资料。
《水浒传》却频繁出现牛肉,说明百姓已经不能安居乐业,连赖以生存牛都肆意屠杀,官府又不管不问,政令废弛便是王朝末世的征兆,这不正暗示北宋末年繁荣下的危机。小小的两斤牛肉,在施耐庵笔下却大有玄机。
最后就是以牛肉来突显好汉的性格。正因为有规定不让吃,所以吃牛肉显得有特权,饭店卖牛肉也显得有档次,无疑就满足了人的虚荣心,梁山好汉说白了跟黑社会没啥区别。
像穆宏兄弟就是揭阳镇一霸,张横张顺走私抢劫,这类人最爱在律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以彰显自己牛伯夷。由于杀牛要贿赂官府,牛肉的成本也上来了,贵的东西请客吃饭,这不更有面子吗。
而且牛肉也适合大口吃肉啊,彰显好汉的江湖气。想像一下大口吃猪肉,一半肥肉下肚不得腻死你?鸡鸭鱼什么的 小里小气,边吃边吐骨头,哪里有吃牛肉痛快,所以这也是衬托好汉性格的写法。
本文由老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斑鳜guì:我个小,爱吃肉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斑鳜(guì)。
全身布满“铜钱”花纹
斑鳜有俗名桂花鱼、季花鱼、花鱼等。它们外形富有辨识度,身体略侧扁,主色为深黄褐色,头部有大量黑斑,身体上布满大小不等、形状类似古代铜钱的黑色环形斑。它们的腹鳍、尾鳍、背鳍均有像扇骨一样的支撑,上面点缀着黑色斑点。
斑鳜个头不算大,一般不超过2千克,可长到40厘米长,生长缓慢,一般体长在10厘米至30厘米。
性格凶猛的“偷袭者”
斑鳜吻部钝圆、下颌略向前突出,有着发达的犬齿,上颌仅前端有犬齿,排列不规则。
这样的吻部结构给斑鳜带去极强的咬合力,它们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黄昏和拂晓,斑鳜纷纷外出捕猎,捕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
凭借着极强的爆发力,斑鳜成为伏击高手。捕食时,它们不会“尾随”猎物,而是单独躲在阴影处,确认目标后,再突然发起袭击。完成摄食后,它们继续躲藏在阴暗处,伺机猎杀下一个目标,属于典型的“力量不够、技巧来凑”型捕食者。
它们不耐饿,饿急眼了,甚至会攻击并吃掉同类,以此维系生命。神奇的是,研究观察表明,月圆时,斑鳜极少外出觅食。
人工养殖技术成熟
白天,它们藏身于水底的岩缝、石砾里休息,能在江河、湖泊中生活,尤其喜欢栖息于流水环境。气温下降,斑鳜会找一处水较深的洞穴或水库越冬。受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野生斑鳜数量并不乐观,应加强保护力度。
人工养殖斑鳜的技术较为成熟,人们已能够人工繁殖斑鳜养殖苗,突破了规模化养殖瓶颈。斑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几乎没有小刺,因此有“淡水石斑”的美誉,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也是我国的一种重要淡水出口创汇鱼类。
采写:刘春
美编:郑玲玲
图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马肉明明是天选美食,为什么却处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边缘地带?
马肉,素来是欧洲、美洲和亚洲多国尤其是一些中亚国家的传统美食。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汉民族的食谱中,马肉的地位却远不如牛羊肉和鸡鸭鱼,甚至处于非常边缘的地带。究其原因应该是马的生活习性引发的一系列饲养问题、历史问题、文化问题。
中国自古就是个马匹资源丰富的国家,可是这个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北广袤草原地区,在广大汉人聚集的中原和南方马匹尤其是良马却很匮乏。在古代由于中原政权长期和草原部落作战,马匹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而禁止随意杀马和食用。中原王朝曾试图在民间大力发展养马事业,可是马匹这种大型牲畜不仅需要如牛羊一样充足的草料还比牛羊更需要广阔的运动场地,否则马匹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战争的需要。由于中原和南方为传统农耕地区,无法为饲养马匹提供充足的条件并且马的用途也太单一,主要用作战而耕作、负重都不如牛,因而最终导致几千年来汉民族聚居区始终未能发展出成熟的养马事业。既然普遍缺马,马肉自然无法在餐桌上普及。
因为大多数汉族很少吃过马肉,即使有极少数人吃过,那基本上也是吃的老马、病马或者死马,于是关于马肉不好吃的说法便流传开来并深入人心。相信很多人听过什么马肉味道是酸的、肉质太老、脂肪发黄等说法,这些都是对马肉的误解。在中国大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因有天然的地利优势,依然保留有吃马肉的习俗而且采用多种烹饪方法,有烤制、水煮还有烟熏或者制作成马肉肠。
本人曾经去新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吃过马肉,根本没有一点点所谓的难吃的味道;其滋味没有牛羊肉的油腻,显得更鲜香、更具有嚼劲;而且马肉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锌、硒等矿物质远比牛羊肉高得多,这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特别要说的是洁白如雪的马脂更是无价之宝,据科学研究分析,由于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因而可以溶解血管内的胆固醇;由于马的脂肪颗粒细腻程度远超牛羊猪的脂肪,几乎与植物油类似,用其制作的护肤品更容易被皮肤所吸收从而起到滋养作用。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新疆等大西北地区的卤制马肉、马肉干、熏马肉肠等食品也可以便利地输送到全国各地,食客们不妨买一些尝尝。
#头条打卡挑战赛##马肉也是一种肉,为什么感觉几乎没人吃##美食##家庭美食大赏##新疆美食有哪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