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3攻略(可玩性极强航海游戏盘点!海盗游戏ATLAS有着最真实的海战)
大航海家3攻略文章列表:
- 1、可玩性极强航海游戏盘点!海盗游戏ATLAS有着最真实的海战
- 2、距今100年,许多电影还在炒这位动作喜剧大师的冷饭
- 3、太仓:很美很富饶
- 4、葡萄牙晋级之路:五连平后终结黑马 C罗创纪录一路送队友
- 5、【读城】郑和病逝后,是谁带领船队返回中国?
可玩性极强航海游戏盘点!海盗游戏ATLAS有着最真实的海战
美丽而又蔚蓝的海洋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也是各种文化题材收集者们常用的对象,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电脑游戏,它们总是能将海洋和不同的玩法进行结合,让这类游戏更加富有魅力。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能够让你玩4个小时就入迷了的优秀航海游戏,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做一个盘点,希望每一个玩家都能被这些游戏所展示的海洋世界所迷惑。
先来说说《大航海家3》这部作品,"大航海家"系列在航海游戏这一领域内的名声原本就很响亮,而这部《大航海家3》更是如此。和前作相似,《大航海家3》也是一款模拟经营类游戏,玩家要从十二个成员国中选出一个作为自己的盟友,开始自己的贸易生涯,而玩家则就是要扮演贸易商人这个角色,通过妥善处理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得到一种深深的荣誉感。
然后则是《黑湾海盗:起源》这款海盗游戏,在《黑湾海盗:起源》中,玩家将会进入一个16世纪的时代,在这里你能遇到各种性格不同的海盗们,玩家要和他们一起游历在一片巨大的开放世界,最周达到成为海盗之王的目的。在《黑湾海盗:起源》中还有很多的海盗首领角色供你选择,他们有着不同的技能,能让你感受到优越的游戏乐趣。
至于最后的海盗冒险生存游戏《ATLAS》,我们就可以将它看作是最真实的海战游戏,它有着四万玩家同服的游戏机制,这使得玩家在海战的过程中感受到极度逼真的海战体验,玩家要考虑到自己进攻某个岛屿的时候会不会有外来的海盗公会干扰、会不会有天气等意外的发生等等,哪怕你全部都考虑到了海战还是会具有一定的未知性,这让这款游戏的海战高度真实。对于这三款优秀的航海游戏,大家有什么看法?要是你也喜欢的话,可以在Steam上对它们进行下载体验。
距今100年,许多电影还在炒这位动作喜剧大师的冷饭
“悲剧是特写,喜剧是长镜头。”
——巴斯特•基顿(1895.10.4-1966.2.1)
在美国默片的黄金时代,有这样一位电影人,他在好莱坞名气如日中天与卓别林比肩,他的电影创意与画面超越时代如今仍在被人模仿,一代巨星成龙也曾称他为自己的偶像……
他就是动作喜剧鼻祖、“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
▲10月4日是巴斯特·基顿诞辰126周年纪念日
在认识巴斯特·基顿之前,不妨先看看在那个没有棚拍特效、缺少后期技术、缺乏安全保护的电影拍摄时代,这个拼命三郎成龙的偶像究竟有多拼?
比如货真价实地从山坡滚落地面。
比如驾驶的车开着开着就散架了。
比如单手抓车,尾随狂风乱舞。
比如身后的房子突然塌了,他却能毫发无损地从二层打开的窗户穿过。
冷知识:《船长二世》(1928)中这个墙体重达2吨,对站位的要求极为精准。
什么叫上天遁地无所不能?
让一让,最会开车的人来了!这种驾车过断桥的操作我真没见过。
这样开车过马路过铁轨的人在电视剧里活不过三集……
稍有一点不小心就会被火车撞上。
众所周知,基顿是猫,有九条命那种。
这些电影大部分拍摄于1920年-1930年期间,距离现在已经将近100年。
相信对于大多数国内观众而言,提到默片,相比起家喻户晓的卓别林,巴斯特·基顿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非常陌生了。
无疑,查理·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成就最为杰出、作品最为深刻、创作最为活跃的喜剧大师,他不仅开创了一种喜剧范式,还一同创建了联美公司、为后来的电影节输送大量优秀作品。这之后卓别林在海外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某种美国精神的代表。
▲一代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
但在美国本土,基顿并没有输给卓别林,甚至很多评论家认为基顿对于美国电影的贡献最大,卓别林本人也要敬佩他。
▲卓别林与基顿曾破天荒同台出演影片《舞台春秋》(1952),不认识基顿的大概会把他当成普通路人甲客串,殊不知这是场“雷神”与“绿巨人”的同台飙戏
巴斯特·基顿是一名喜剧演员、电影导演、独立制片人、编剧和特技演员。
他以无声动作喜剧闻名于世,因其在电影作品中“不苟言笑”的肢体喜剧表演风格而收获了“冷面笑匠”的称号。
基顿电影里平和的气质和缺乏表情的表演,和表情丰富、动作欢脱的卓别林相去甚远,但正是这样严肃到显得滑稽的形象,创造出一种“反差”的喜剧效果。
除了是一名杰出的喜剧演员之外,基顿还是20世纪初美国最卖座的导演之一。
在早期默片那个以滑稽动作为观众制造笑点的主流闹剧风潮中,基顿是除卓别林外极少数能用利用导演剧情、调度场面创造看点的演员,其中他最擅长的就是调度难度极大的惊险动作戏。
▲哪怕是和女主你侬我侬的场景,基顿的神情也十分肃穆,灵魂似乎已经出走
基顿的电影曾一度淡出公众视线,幸运的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发展,一度被埋没的基顿作品又被网友一次次上传、观看,掀起了一波“文艺复兴”。
人们开始惊叹他的电影内容如此超前,使得基顿在海外也愈加被公众认知认可。
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被遗忘的电影大师。
基顿是怎样炼成的
严格来说,巴斯顿·基顿是基顿的艺名,他原名约瑟夫·弗兰克·基顿,出生于1895年10月4日,两个月后电影诞生。
基顿的父母都是歌舞杂耍演员。基顿1岁时从旅馆楼梯滚落下去却啥事没有,他父亲同时称赞他真是个“Buster”(小捣蛋鬼,也有结实的意思),于是父亲开始用巴斯特这个昵称称呼基顿。
据说,之后的童年日子里基顿也是多次遇险,比如父母出外演出期间在后院逛把食指插进拧干衣服的架子里结果被绞断、被龙卷风从二楼卷到大街上被人捡回来之类......
多灾多难的童年没有夺走基顿的生命,似乎预示了他将来各种惊险无比的电影动作。
自此父亲决定不把小基顿独留家中,于是基顿3岁起就开始与父母一起作为“基顿三人组”参与舞台演出。
演出中,小基顿会假装激怒父亲,而父亲会假装生气,把他从舞台一头扔到另一头、或是扔向观众席。
小基顿的衣服上缝有一个手提箱把手,以便父亲抓住把他拋向不同地方。这种闹剧式的喜剧时常遭到虐待儿童的指控,偶尔还会逮捕演出人员。
▲从小被这种表演历练,难怪那么经摔!
多年后,基顿说有赖于技术执行,他从没受过伤。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奇迹……
基顿表示:“诀窍在于着陆时用脚或手来做缓冲或者中断跌落,我自幼开始这样的表演,所以这对我来说就像是后天的天性,有好几次如果我不能这样像猫一样着陆,我就会被摔死,那些效仿我们演出的人往往因为治疗的痛苦而难以长久演出。”
▲基顿还说当时自己十分享受,以至于有时他会在父亲把他扔向观众的时候大笑不止。但当他发现这样会让观众笑声减少之后,他逐渐发展出了后来标志性的冷面表演风格
在基顿21岁时,父亲的酗酒问题影响了家庭演出的声誉,于是他和母亲搬到纽约,也将此后的演艺生涯也从舞台表演过渡到电影表演。
基顿的电影一生
成龙之所以可以享誉全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外都觉得他的拼命程度堪称东方的巴斯特·基顿。
成龙自己也承认他的很多动作设计都是抄巴斯特·基顿的,只不过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形成风格,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不单只成龙,其他电影人也会不厌其烦地在自家电影里一次次重现巴斯特·基顿的经典动作,原因就是基顿的动作画面大胆、新奇、多变,哪怕已经过去一百年,这些拍摄画面放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
基顿的电影主角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脸上始终保持的“Stone Face”。他不追求用表情传递情绪,更多时候是通过举止,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展现。
▲对于基顿这种表演风格,有人称他将自己的脸也当作了银幕的一部分。观众可以忽视演员的脸而将自己的表情代入进去,就像是观众自己在经历那些惊险刺激的动作一样
基顿不喜欢同期一些导演用字卡叙事的手法,而是喜欢用动作讲故事,穿搭视觉喜剧的效果。
只要能透过动作和观众沟通,基顿都会避免使用字卡。在默片时代,平均一部片大概使用240个字卡,但基顿最多使用56个。
除了动作表演,基顿的喜剧表达也体现在场面调度上,他认为视觉笑点在某些特定镜头角度效果最好,如果转换角度,笑点也会跟着变。
基顿的电影世界里,角色局限在镜头的方向,及只有观众能看到的事物里。所以他才能做出视觉合理但逻辑不合理的笑点。
▲基顿电影中大量的笑料都是和人在平面世界的位移有关
而即使科技进步,基顿的电影也难以模仿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拍电影崇尚真实,绝大多数镜头都亲力亲为,使得他的表演真实可信又动人心魄,而任何经加工的表演都比不过“玩真的”。
▲其他电影中对基顿经典画面的致敬,似乎都没有原版来的那么真切
这些技巧、拍摄态度,加上基顿精湛的演技,使得他的电影经久不衰。
基顿从1917年开始拍电影,1920年开始独立的职业生涯。拍摄完第一部电影后,基顿就成为了该剧组的第二导演及段子团队的唯一人选,不久后就有了属于写手团队。
▲1917年,基顿向一位好莱坞演员借了一台摄影机研究完摄影机制后随即向对方求职,于是他作为联合主演和笑星被公司雇佣,并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屠夫小子》
虽然有了自己的团队,但最天马行空的笑料通常都是基顿本人构思出来的,而一些需要危险特技的大胆点子也都是他本人在极大的受伤风险下完成表演。
在拍摄《福尔摩斯二世》(1924)中铁路上的水塔镜头时,从水塔倾泻而出的水流使基顿颈部骨折,而他直到多年后才发现。
《福尔摩斯二世》片长只有45分钟,内容却精彩丰富,从侦探、爱情、梦境、戏中戏等主题与超高难度的特技中展现了基顿的想象力和前瞻性。
▲《福尔摩斯二世》豆瓣评分9.5
影片中基顿是一名影院电影放映师,同时是一个侦探书籍爱好者,经常幻想自己是一名像福尔摩斯一样的大侦探。
一天,他被情敌陷害,遭到女友误解,两人婚约因此取消。基顿经过查访发现情敌的陷害手段,却苦于没有证据洗清冤情。某日,他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如出一辙,人物也雷同,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像不断从幻想变成现实……
▲人物在梦境中走入银幕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基顿利用双重曝光拍出了现实人物灵魂出窍走进电影映像的戏中戏,而且还将戏中戏玩得炉火纯青,完成了现实、电影、梦境的三重互文。
基顿在电影的幻想世界中翻山越岭,途中经过家里、大街、悬崖、戈壁、动物园、孤岛……一幕幕如杂技表演般的巧合镜头、难以想象的转场令人叹为观止,绝对是戏剧效果与视觉效果都拉满的一部电影。
▲影片中不乏奇观与清奇的想象力,如汽车变船只的设计
1926年的《将军号》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基顿饰演南方的将军号火车司机,虽然身材弱小,但机灵多谋,与北方军上演了一系列惊险又令人啼笑皆非的火车追逐战。
基顿将他对火车的痴迷完美地融合在这部电影中。
▲法国《电影手册》评出的“世上最美100部电影”中,《将军号》位列第18
《将军号》后来被视为基顿最伟大的电影成就,然而这却是一部令基顿毁誉参半的电影——《将军号》在上映之时票房惨淡。
对于一些喜欢轻松喜剧的影迷来说,《将军号》的剧情过于戏剧化,一些影评人也质疑了基顿选用喜剧方式拍摄内战的想法。
这些批评让投入巨本拍摄《将军号》的基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接受制片人的建议在1928年加入米高梅公司,从此失去了完全掌控电影拍摄的自主权。
▲基顿后来称与米高梅签约是他一生最错误的一次决定,当他意识到以米高梅为代表的各大工作室会严重限制他的创意投入时,一切已经太晚了
可以说,基顿那张面无表情的脸辉煌了上世纪美国整个20年代,不苟言笑是他的标志,还有那顶频繁出现的平顶小礼帽。
在此期间他的电影长篇还有《我们的待客之道》(1923)、《大航海家》(1924)、《七次机会》(1924)、《小比尔号汽船》(1928)等。
加入米高梅公司后的基顿严格按照拍摄日程制作电影以及控制预算,没了即兴表演与亲自设计笑料,其作品也从高质量高自由度并具有深刻个人烙印的特色喜剧沦为一般喜剧。
此后的基顿再也无法重回20年代的辉煌,成为了好莱坞大制片厂消磨个人风格导演的众多牺牲品之一。
因无法适应米高梅的片场制度,基顿染上了酗酒等不良习惯,对家庭和事业都造成了很大影响。1933年,因为屡次进行戒酒治疗没有效果,影片《什么!没有啤酒?》拍摄完成之后,米高梅与基顿解除了合约。
《什么!没有啤酒?》是基顿在美国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随后他受邀到法国和英国演出,虽然后来回到了好莱坞,但出演的全都是配角或者客串。
1960年代,在经历了多部电影、电视和舞台演出后,基顿出版自传《我的闹剧世界》,在他开创性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近150部电影。
▲1960年,巴斯特·基顿获颁第3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六年后他在洛杉矶去世,享年71岁
电影生涯的没落,多次婚姻的失败,加上有声电影的到来,都对基顿有一定的影响,让他心灰意冷,也导致他最终错过电影的黄金时期,让人甚感遗憾。
好在,我们仍有机会重温这位冷面笑匠留下的伟大作品,品味他跨越世纪的电影态度与诙谐风趣。
文 | Skylar
编辑 | Skylar
太仓:很美很富饶
太仓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与崇明区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全市总面积为823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43.9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65.96平方公里。 辖1个街道、6个镇和太仓港经济开发区。
在这次被纳入调研范围的六大城市中,相对而言,太仓是在经济发展与绿色宜居方面做的比较均衡的一座城市。
一方面,太仓很美。
且不说太仓周边有金仓湖、弇山园 、沙溪古镇等诸多旅游景点,就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浏河风光带就将整个城市烘托得非常美丽。
浏河风光带是太仓最大的城市景观带,夹浏河而建,集文化与生态于一体,成为连结老城区与南郊新城的黄金带。当在春秋之际,站在浏河周边楼盘阳台上俯瞰风光带,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象一条盘旋在森林上空的银龙,光芒四射。长长的河道中,常见载满沙石建材的大货船往返驶过。静静流淌的河水,看似波澜不惊,却承载着重负,一无返顾地流向远方。河两岸更是美景映目:那隐藏在碧树、竹林、鲜花丛中的酒家客栈里,三两好友围桌而坐,悠然自得地品尝着美酒佳肴,直吃得满口溢香,回味无穷。那优扬动听的丝竹声袅袅入耳,听得人如醉如痴。透过酒店的玻璃窗,鳞光闪烁的河水从你眼前流过。河对面,一排排高大比直的杉树、一片片碧绿的竹林、腰一样粗的铁树、汇聚成天然大氧吧。走近观光带,一副绝妙的水墨丹青映入眼帘,这里的一切都透着灵气,随着春光在流动。你看那草坪中形态各异的大石头、精美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回廊、湖中睡莲,处处令人惊叹。
正是这份美丽,让太仓在2017年12月7日,被推选为“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另一方面,太仓也很富饶。
在最新出炉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名单中,太仓的排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跻身前十强行列,位列第七。
事实上,因其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太仓自古富饶。从元代起,政府为使漕粮北运,在此开发漕运大港,同时发展对处贸易。一时间太仓的刘家港成了连通日本、琉球、高丽、安南等地的《六国码头》,中外商船云集。到了明代,太仓扩大海运规模,码头更趋繁荣。明永乐三年,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太仓的刘家港起航。明陈伸在《太仓事迹自序》中记载了《六国码头》当时的盛况:漕运万艘,行商千舶…实为东南之富城。而且,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云集,粮艘商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可见,当时的太仓刘家港是何等的繁华。又因其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水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国家一类口岸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太仓的经贸辐射已达:长江三角洲、华东地区、长江流域等,为中外客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数据上的太仓依然繁花似锦,但现实中太仓由于未能像其近邻昆山及时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主要还是依靠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发展,导致了太仓在衔接上海、苏州这个大命题上显得有些落寞,虽然在距离上太仓与昆山一样,是最具备环沪一小时城市圈概念的城市,但在轨交配套上却远不及昆山。当然在宜居指数上太仓还是可圈可点,特别是鼓励本科生落户等人才政策,对于一些新上海人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葡萄牙晋级之路:五连平后终结黑马 C罗创纪录一路送队友
北京时间7月11日凌晨3点,欧洲杯决赛将在巴黎的圣丹尼斯法兰西体育场打响,东道主法国会和葡萄牙争夺最后的冠军。德劳内杯最终花落谁家,唯有比赛后方可知晓,但两支球队的过往表现,我们还历历在目,接下来就带您回顾葡萄牙的晋级之路。
小组赛第一场 葡萄牙1-1冰岛
作为F组的种子队,最后出征的葡萄牙一度被寄予厚望,而他们的对手是第一次参加欧洲杯的冰岛,全国人口不过33万,取胜似乎没有悬念。可就是这场比赛,几乎爆出了本届欧洲杯的第一个冷门,葡萄牙最终1-1战平冰岛。
场面上葡萄牙全面压制住了冰岛,而且他们率先打破僵局,上半场第31分钟,纳尼接安德烈-戈麦斯助攻将比分改写成1-0。不过随后葡萄牙虽然控制了比赛,但得势不得分,反而是冰岛人抓住对手在防线上的漏洞,由比亚纳松将比分扳平。
比赛临近结束前,C罗错失了头球绝杀的机会,这场比赛皇马7号显然没有调整到最好的状态,赛后他还因情绪失控制造了球衣丑闻,不过最后还是和冰岛队长冰释前嫌。葡萄牙开局不利,当外界都认为他们会一扫颓势时,谁都没想到,这个平局只是一个起点。
小组赛第二场 葡萄牙0-0奥地利
首轮无奈吞下平局的苦果,葡萄牙人似乎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战胜奥地利。而奥地利首轮0-2负于匈牙利,输掉了奥匈帝国内战,本场比赛也成为不能输的生死战。不过由于纸面实力上的差距,奥地利全场被葡萄牙压制,如果不是运气好,比分必然不会定格在0-0。
纳尼在上半场曾有一次头球攻门中柱,错失良机,而下半场C罗的点球不进更为致命,好运气好像从未眷顾过葡萄牙人。赛后,质疑、嘲笑像雪花般飞来,葡萄牙成了外界口中最大的伪强队,他们小组赛是否能出线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小组赛第三场 葡萄牙3-3匈牙利
本场比赛他们输不起,最差的结果也要保住一个平局,绝境看C罗,觉醒的C罗带领葡萄牙打出了一场最精彩的比赛。3-3的比分可能并不好看,被匈牙利攻入三球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梅开二度的C罗打破本届杯赛进球荒的同时,也宣告自己王者归来。
葡萄牙开局不利,匈牙利由老队长格拉通过一记远射首开纪录,葡萄牙人被逼上绝路。之后,C罗助攻纳尼扳平比分,双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不过打击并没有结束,德茹扎克两记折射两次将比分超出,葡萄牙再次面临出局危险。这个时候是C罗站了出来,他先是接若奥-马里奥传中头球破门,后又接夸雷斯马助攻脚后跟巧射入网,3-3,葡萄牙三连平出线!
同组另外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冰岛人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绝杀了奥地利,小组第二出线的同时也把葡萄牙硬生生地从下半区送到了上半区。相比强敌林立的下半区,上半区显然更好打,这会改变葡萄牙的命运吗?淘汰赛就要来了。
1/8决赛 葡萄牙1-0克罗地亚
作为国家德比对手,来自巴萨的拉基蒂奇在赛前火药味十足,他豪言克罗地亚会让C罗失眠。当然“辣鸡”有本事这么说,克罗地亚的中场在全欧都是顶尖,他们力压西班牙小组第一出线,阵中的莫德里奇正是C罗在皇马的队友。
不过虽然纸面实力要比葡萄牙强大许多,但克罗地亚的保守还是让他们付出了代价。全场控球率六四开,射门数达到惊人的21-4,最终却在加时赛0-1输掉了比赛,克罗地亚面对并不强大的葡萄牙,自己葬送了好局,而葡萄牙也展示出了韧性。
第117分钟,克罗地亚在错失了一次空门不进的机会后,C罗后场断球交给雷纳托-桑切斯,少年老成的拜仁小将迅速推进的前场,由C罗完成射门,皮球虽然被门将挡出,但落到了门前包抄的夸雷斯马眼前,外脚背之王当然不会让机会旁落,轻松头球补射空门。
葡萄牙艰难晋级八强,拉基蒂奇会不会失眠呢?
1/4决赛 葡萄牙6-4波兰
拉基蒂奇会不会失眠我们不清楚,但四轮不进球的莱万多夫斯基应该失眠很久了。厚积薄发的波兰神锋终于在对阵葡萄牙的比赛中打破球荒,开场两分钟秒射帮助祖国领先,波兰人距离创造历史又进一步。
相比打克罗地亚,葡萄牙和波兰的比赛实现了五五开,站出来帮助球队扳平比分的还是那个小将雷纳托-桑切斯。上半场第33分钟,桑切斯接纳尼传球后一脚远射攻破法比安斯基的十指关,又平了。这个平局也保持到了加时赛结束,葡萄牙要面临本届杯赛的第一场点球大战,四年前的半决赛,葡萄牙点球2-4不敌西班牙,C罗甚至无缘最后一个点球。
是梦魇还是梦想?这一次悲剧没有重演,随着库巴射失,夸雷斯马命中,五罚全中的葡萄牙人昂首挺进半决赛。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他们常规赛的第五场平局,五连平晋级半决赛,在欧洲杯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这会是一个终点吗?
半决赛 葡萄牙2-0威尔士
皇马内战!在葡萄牙淘汰波兰的一天后,贝尔领衔的威尔士爆冷3-1逆转比利时,BBC中的两位锋线大将会师半决赛。C罗和贝尔,两人在最近三年珠联璧合,帮助皇马两夺欧冠,这一次在国家队的碰面也可以给球迷一个机会,见证谁更强的机会。
最后比赛的结果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火星四射,葡萄牙2-0轻取威尔士,C罗再入一球,他也凭借本场比赛的进球追平了普拉蒂尼保持的9粒个人欧洲杯总进球纪录,并且于匈牙利一战便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连续四届欧洲杯都有进球。
一传一射的总裁一路送走了皇马各队友,葡萄牙可以说是他一人扛着在走,12年前,希腊神话让葡萄牙饮恨决赛,C罗掩面。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大航海家们会夺回他们应得的东西吗?我们决赛见。
【读城】郑和病逝后,是谁带领船队返回中国?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它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峰,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庙供奉着的郑和和王景弘。图片来源:央视《记住乡愁》
在“下西洋”的伟业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王景弘。
与郑和同居正使地位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200多艘大船、27000多名出行人员在茫茫大海之上坚定航行,巨浪狂风,恶劣气候,致命瘟疫以及凶狠海盗时时威胁着船队的安全。
在那段持续了28年的艰难旅途中,王景弘始终陪伴在郑和左右。
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养子的后人郑自海在接受央视《记住乡愁》采访时说:“只有在大海中航行才知道什么叫‘同舟共济’这四个字,各种困难那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两个人能配合得那么好,如果没有王景弘,可能也没有七下西洋。”
如今,在王景弘的家乡福建沿海地区依然建有二保庙,庙里同时供奉着郑和与王景弘这两位大航海家。那段风雨同舟的情义与担当,也跨越了600多年的时光,化作一种精神信仰,始终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记住乡愁》第四季讲述双洋镇时提到,在第七次出使西洋时,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临终之时,他把带领船队继续航行的重担托付给了王景弘。
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副会长李希伟说:“王景弘通过四个月时间,把整个船队安全地带回了祖国,到了晚年之后,他还整理了郑和的航海资料,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在下西洋时得到了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
王景弘的功绩多次得到皇帝褒奖,明宣宗还特别赐诗称其“昔时将命而最忠”。当时,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者十分罕见。王景弘的忠勇之名正是来自于他不惧风浪紧紧相随的情义,临危受命毫不退缩的担当。
王景弘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同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这在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已确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王景弘地券”曾在南京被发现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不幸病逝,王景弘作为统帅率领船队安全回航。此后他一直担任南京守备太监,直至正统初年。遗憾的是,有关他的史料严重匮乏,致使王景弘研究长期无法深入开展。
2012年10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凤凰村三组一户已拆迁民居的废墟内,采集到一方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石质地券。
这块地券的券文信息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史料的空白,对于研究王景弘的葬地与坟寺、生卒年代、隶属衙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王景弘地券”拓片。
地券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带有浓厚道教迷信色彩、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因此又被称为“冥契”、“幽契”。
地券常被用于模仿人间土地交易的行为,由拟建墓者向鬼神购买阴宅用地,并以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从而使得在此营建的墓葬获得鬼神的认可与护佑。
地券在明代墓葬中常见,在已发现的明代宦官墓葬中经常出土,不过有的是双券、有的为单券。
考古人员推测,原始的、完整的“王景弘地券”很可能也是一合二券,一券是考古人员发现的“高上后土皇地祇卖地券文”,另一券可能名为“大明内官监太监王景弘买地券文”。前者原本埋藏于墓外,被凤凰村村民无意中发现,抬回家中;而后者一直放置于墓内,目前还在静待考古发现。
南京主城的南部和西南部,从地形上看,是一大片连绵分布的低山、丘陵地带,统称为“石子冈”。凤凰村位于石子冈的西南部。由于石子冈地区的土质、地形地貌适宜建葬,自古就成为南京最主要的埋葬区之一。
考古人员推测,王景弘的墓葬很可能位于凤凰村这一片区域,因此进行了密集的考古勘探,但最终还是没有发现王景弘墓。
明代宦官势大权重,人数众多。为管理和使用宦官,明政府设有所谓的“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四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这些衙门的首领称为太监,是所有宦官中地位最高者。
在以往所见各种史料之中,或者点出王景弘的宦官身份,如“内官”、“中官”;或者强调他的职权级别,如“正使太监”、“守备太监”;或者指明他所在及管辖的区域,如“南京太监”、“南京守备太监”等。
然而不管上述哪一条记载、哪一种称谓,都忽略了王景弘隶属何监这个基本信息。此次地券的出土,填补了这一空白,明确告知我们王景弘同样为“内官监太监”。
他比郑和多一次“下西洋”
史料记载,王景弘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领军事外交事务,王景弘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与副手王景弘 (图片来自网络)
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在出航前“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沿海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路线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又受命第八次航海。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第七次远洋返航之后,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再次出海。
返航时,王景弘将苏门答腊国王的弟弟哈尼者带回了中国,朝拜天子。
南洋各地至今还留存不少王景弘有关遗址,如文莱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大街,有以王景弘命名的“王总兵路”。在我国的南沙群岛,有一个岛礁名为“景弘岛”。
晚年的王景弘把一生航海所得编撰成《赴西洋水程》一书,此书流落民间后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时期人们驾船出海的导航“秘本”,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紫金山记者 翟羽
本文参考:《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八次下西洋的王景弘》;
《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南京“王景弘地券”的发现与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