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精品——越窑秘色瓷)
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文章列表: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精品——越窑秘色瓷
一、秘色瓷简介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越窑秘色瓷,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瓷器到了秘色瓷的时期,开始有了宫廷的特征,我们所说的“官窑”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没有官窑的概念,但是秘色瓷的这个时候,官窑的概念已经开始形成。
二、秘色瓷由来
晚唐时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秘密的颜色,它是由越窑改进而来。起初有人认为这种绿色是龙泉烧制,窑口也不明,因此它的价格都无法确定,一直忽高忽低。
徐寅所著的《贡余秘色茶盏》记载“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由此可见秘色瓷在当时已受皇室青睐,成为进奉的贡品。
三、秘色瓷现世
秘色瓷被发现于陕西省法门镇的法门寺地宫里。
1981年,法门寺内一座佛塔倒塌,6年后在重修这座佛塔的过程中,人们才发现有个地宫,此地宫在当初建成至今已有1113年历史,期间没有被任何人骚扰过,在一千多年后被打开,发现其中物件都为当时下葬时所埋下,《衣物账》上清楚记载共2499件文物,人们为之震撼,这对于整个陶瓷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秘色瓷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解开,原来都不知道“秘色”是什么色,“秘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看不到的颜色,所以在此之前都知道有秘色瓷,但是不知道究竟是哪个颜色,直到这次法门寺佛塔坍塌才彻底揭开了“秘色瓷”那神秘的面纱。
▲ 法门寺内倒塌的佛塔
四、秘色窑欣赏
法门寺地宫所埋秘色瓷总共14件,其中秘色瓷八棱净瓶被放置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另外13件都被放置于一个大盒子内,地宫的《衣物账》上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碟共六枚”。
▲ 法门寺出土 秘色瓷八棱净瓶
▲ 唐 葵口秘色瓷盘
▲ 唐 秘色瓷葵口碗
▲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 唐 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
▲ 唐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
▲ 唐 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
五、秘色瓷烧制技术被还原
2012年8月,闻长庆父子在上林湖畔,用传统工艺方法成功烧制出了失传千年的越窑秘色瓷,经国内陶瓷权威科研机构采用先进高科技仪器、通过常量元素测试互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沈岳明与国内一批文博界、考古学、陶瓷界专家现场鉴定确认,闻氏父子基本掌握了烧造秘色瓷的工艺技术,2014年12月17日,闻氏父子发明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权期限为20年。
▲ 五代秘色瓷与恢复秘色瓷釉色和元素对比相同
闻长庆——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被文化部古陶瓷特聘鍳定专家、景德镇陶瓷大学聘鍳客座教授、法门寺博物馆聘为研究员、浙江大学文博系聘为研究员,宁波市民办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宁波市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亊、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越窑青烧制技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瓷痴”闻长庆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马未都说收藏》
秘色瓷:臣庶不得使用的皇家极品青瓷,造就无中生水的奇异视觉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这样吟诵到: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夺得千峰万山之翠色,这里写的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秘色瓷。自从在晚唐烧制成功开始,秘色瓷就一直是皇家专用的一种瓷器,所谓“臣庶不得使用”,便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高高在上。一个“秘”字,更是让秘色瓷差点成为千古谜团。
历史上一直有它的传说,除了陆龟蒙的命名诗之外,五代人徐夤也曾赞叹“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将秘色瓷写的尤其美妙,充满着令人遐想的风姿。
但一直以来,人们却只能在诗文里领略它的神姿,因为还未在考古中发现秘色瓷。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其实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的一种。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宝塔突然倒塌,关于秘色瓷的秘密才彰显于世。
封闭千年的法门寺地宫的最后一次开启,还是在公元874年,唐僖宗亲自下令封的。许是历经千年的尘封,它想向世人呈现不一样的东西吧。为了配合法门寺佛塔的修复,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发掘清理时,意外发现了一批稀世之宝。
其中有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盛的代表琉璃器皿与香料,还有4枚佛指舍利,唐代皇帝奉佛的金银器、珠宝、服饰等几千件珍贵文物,还有的,便是已消失千年都快要成为传说的秘色瓷。
八棱净瓶
秘色瓷最早就是为唐代皇室专门烧制的,根据诗文中的描绘,秘色瓷具有青翠、匀净、韵美的美好特征,其技术难度很高。再加上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皇家器物有“秘不示人”的保密习惯,以及它的名字太过于形象化,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搞不清这到底是种什么瓷器,是否是新的品类。而法门寺的开启,则让人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法门寺地宫共出土了14件秘色瓷器,有瓷盘、瓷碟、瓷碗及瓷瓶,这些秘色瓷器釉质明亮、润澈,尤其是其中一件秘色瓷盘,造型独特,似玉类冰,在光的照射下,能看到盘内仿佛有水一样,润泽精美,这种“无中生水”的视觉景观实在让人惊叹。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而这些秘色瓷不是什么新的品类,其实就是越窑青瓷。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它最惹人喜爱的就是那温润如玉的釉质,瓷器表面细腻光滑,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能极好地衬托出茶水的颜色,因此非常受欢迎。
法门寺曾是唐代皇家寺院,大唐皇帝曾经多次迎奉佛骨舍利到长安供养,因此能出现在法门寺内的器物必定都是千挑万选中的极品。
秘色瓷把瓷釉的天青色泽和瓷胎质地发挥到了极致,有着素雅精美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玉”质文化中的温润特性,被皇帝当作进贡佛祖的供养品,其崇高地位不言而喻。
在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史上,唐代越窑秘色瓷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审美价值的,在秘色瓷的发展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灵性。而法门寺秘色瓷的发掘出土则是一个里程碑,它揭开了困惑人们千年的秘色瓷之秘,也让我们见识到了这种精湛绝伦的造型艺术,清新淡雅的釉色艺术背后,是秘色瓷美学独特的魅力。
神秘之美——秘色瓷
秘色瓷,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它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神秘色彩可见一斑。
秘色瓷的历史传说
秘色瓷在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只有从诗文里领略它非同一般的风姿,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二、秘色瓷的发现过程
1987年,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还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文物考古专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其中有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叫古陶瓷专家眼前一亮。这几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圆口、花瓣形口的碗、盘等,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秘色瓷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撩开了。
据出土文物考证,秘色瓷色泽绿黄,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秘色"则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这种色泽的烧造成功,取决于烧成后期窑炉内还原氧和烧成温度,只有控制还原氧和烧成温度,才能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为氧化亚铁,赋于瓷器以青绿颜色,釉层才能滋润透明,且有玉的美感。
三、秘色瓷的美学意蕴
"秘色瓷"自古以来在神秘面纱之内仍然得到万千赞誉。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其实,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赞誉,秘色瓷的美除了其精湛的烧制艺术外就在于神秘二字了。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当然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至于它的名称,偏偏不明说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样,取些豆青、梅子青一类形象的叫法,却用了一个"秘"字,着实逗弄得后人伤了一千年的脑筋。而细想想,这个"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实的与虚的内容。这样极富深意的名称,恐怕只有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的聪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微信号ID:shjrsc ←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主编邮箱:1761944581@qq.com
秘色瓷:夺得千峰翠色来
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有一首诗《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是"秘色"一词最早出现,结合其它文献,人们大概认为:“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上了保密配方的釉而烧成的瓷器。
但秘色瓷器究竟是什么颜色、器形如何,什么年代烧制一直众说纷纭,一千年来没有定论,使秘色瓷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1987年4月,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地宫的打开,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释迦摩尼佛骨舍利,还有唐懿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大量金银器、瓷器、玻璃器、丝织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时出土了记录所有器物的物帐碑,让专家们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
出土的13件瓷器对应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让古陶瓷专家眼前一亮。专家们恍然大悟:秘色瓷我们并不陌生,它原来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这13件“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秘色瓷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撩开了。
其实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随着遗址调查和考古发掘,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的越窑遗址被陆续发现,出土的文物证明这里为东汉至宋(1世纪—12世纪)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点之一,历代朝廷先后在此设立贡窑,并置官监窑,大量烧制越窑青瓷。其中的精品胎质细腻,釉色天青,釉面莹润,是专供皇家使用的珍品,因“保密的釉料配方”,民间不能使用,所以被称做“秘色瓷”。唐代大墓、杭州的吴越国钱氏墓群,都出土过精美的秘色瓷,只是当时不明所以而已。
秘色瓷之所以神秘了一千年,除烧造难度极高,技术秘不示人外,它没有采用豆青、梅子青一类通俗形象的叫法,却用了一个个"秘"字,顿时显得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让后人烧脑了一千年,大概是唐朝这个诗歌时代独有的浪漫和趣味吧。
法门寺13件瓷器的出世解开了人们对秘色瓷颜色器形、烧制年代等的猜测和争论,同时如八棱秘色瓷净水瓶等更成为秘色瓷的标准器形。
我不告诉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的陶瓷秘密
#2020生机大会主题#
#致敬真知灼见#
一说起中国的陶瓷,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瓷器店里,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
我的家乡在九江。
原本与陶瓷关系不大,大家都知道,陶瓷的世界著名产地是九江边上的景德镇。
但这件事情可不是今天这样的,仿佛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情。
大家可能不知道,景德镇生产的陶瓷,在民国之前,有时候会被人叫做"九江瓷"。有个民国的文人叫许之衡,写了一部错误百出的陶瓷学术著作,叫《饮流斋说瓷》,还别说,这可是一本著名陶瓷著作,凡是玩陶瓷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正是在这本书里,谈到过这件事情。
九江在长江边上,是景德镇陶瓷重要的贸易口岸。许多景德镇的陶瓷,都是从九江口岸,沿着长江,最终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因此,一些只在九江进货的商人,就误以为陶瓷是九江的特产,也就不奇怪了。
九江是一个船码头林立的水岸城市,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便知道九江船码头沿岸,全是瓷器店。从小,我便对这些瓶瓶罐罐的店铺,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没曾想,如今我却为了这些个瓶瓶罐罐的劳什子,殚精竭虑,苦苦思索,也算是一种命运吧。
言归正传,凡说到陶瓷,我们应该即刻就能想象出,它的大体范畴内的事物,自古以来,便是那些瓶瓶罐罐,多数时候,别无其他。
我们可以用一个严肃的词语,称其为:器物。
这些瓷泥烧制的器物,可以说已经深度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以至于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熟视无睹的。没有那个吃了饭没事,拿着他的饭碗,进行庄重地"文化凝视",或者,竟然还看出来些许艺术的气息。
这就属于鬼扯了。
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陶瓷也仅仅是作为寻常日用的器物,吃饭的碗、盛菜的盆、装米糖的罐、腌菜的缸、种花的钵,插鸡毛掸子的筒。如此而已。只是对于富贵人家,才会摆上几只仅仅用于观赏的花瓶,用于装饰大而不当的豪宅,显摆一下自己多么地富有。
要说对于生活与人生,尚有什么别的意义,除了吃、喝、盛、储、外加装饰室内空间之外,或者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偶尔作为一种廉价的家庭解压道具,对于延续实在过不下去的家庭生活,起到了缓冲作用。
但凡夫妻吵架的,一激动就拿出来摔。摔得声音脆亮,四溅而裂,一副很能解气的模样,于是生活又可以和和美美地,过下去了。
再要从陶瓷这个瓶瓶罐罐的世界里,寻思出一种别样的气质,恐怕也就是我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才会干的无聊事情。
于是乎,我还真干了。
我对瓶瓶罐罐的思考,穿过日用的平常,以及金钱的诱惑,竟然凝视出了它隐含的文化可能:它或能脱胎换骨地,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全新的高级文化(Hochkulturen)和艺术。
说起高级文化,这件事情就没法跟严肃的学术界探讨,人们以为我估计想钱想疯了,或是名利之心过甚,有点急火攻心到了胡言乱语的程度。
因为严肃的文化学告诉我们:文化,是不可以被物质化的。那么,归于文化的艺术,其实也就不能被物质化。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那些动不动就冠以什么什么文化,什么什么艺术的说法,严格来说,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
这样一来,首先,"陶瓷艺术"这个词语,在严肃的学问里,就变得身份可疑,仿佛是个没有学籍的艺术系插班生。
而且,西方的学术界,还真就是这么定义的:他们将诸如"陶瓷文化",或者"茶文化"、"青年文化"这一类定义,称之为"亚文化"(sub-culture),或者说局部文化。它是区别于主文化的。
也只有主文化,我们才简略地说,它是"文化":这里面已经就包含着"高级文化"的含义与价值。
同理可证,"陶瓷艺术",也就是一种基于局部文化的艺术,或者鹦鹉学舌地说,叫"亚艺术"。
那么,陶瓷作为艺术,成为高级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没有这个可能!
虽然"高级文化"一说,在严肃的学术界,也是打得一地鸡毛、不可开交,各有各的理,但总体来说,它必然关涉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文明的最有价值,也最能标明它们自身独特的主体性直观感受的事宜。
比如,我们怎么能分辨啥是"英伦范"呢?或者"德国味道"、"意大利腔调"、"日本风格"……,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正是由它们各自的,不同阶段的高级文化,体现出来的,学术地说,叫主体性直观。
而且,凡是这一类主体性的直观,都有连续性和一贯性,说白了,就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它们以一种符号语言的结构形式,进行着传承和流变。一般情况下,传承大于流变,就像我们虽然长相清奇,但也不是天生孤品,尚有很大一部分,有点像我们的爹,以及爹的爹。
这就是血缘意义的主体性直观。
而文化的主体性直观,与血缘和DNA,还是很相似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把这些东西,统一称之为一个特定人类群体具有的,文化的主体性。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下子就掉进了一直没有被解决的思想陷阱里了:那些坚持说陶瓷是工艺美术,或者工艺品的人们,是不可能承认,陶瓷可以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当然是作为高级文化的成员)而存在的。
事实也仿佛就是如此。
我们去那些时尚的艺术区看展览,我们看见的,都是纸本啊,布面啊,或者别的什么材料做的艺术品,但它们都不是用材料来统一归类和命名的,以此证明它们各自对于文化的出生高贵:艺术之高贵,其实正是因为它隐秘地,就是一种高级文化。
就像我们不能将水墨画,称之为"纸艺术"、"墨艺术"或者"水艺术",或者将西方人的架上绘画称之为"布艺术"、"油彩艺术",或者将雕塑称之为"大理石艺术"、"不锈钢艺术"……。
"陶瓷艺术",于是表情瞬间尴尬起来。
不过没关系,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马未都没工夫看(想看也看不着),王刚不敢砸的,正宗的中国陶瓷,而且,绝对在文化这个领域,可以称之为艺术,而且还是严肃的艺术。
我把它们,称之为"新中国艺术陶瓷",或者"社会主义艺术陶瓷"。
坊间则另有称谓,不过比较杂乱,有的简称"567陶瓷",有的在家里憋出个大词儿,将它们自我命名为"红色官窑",窃以为,这也是"财胆包天"的事情,以为冠以"官窑"二字,就会价值连城。
"567陶瓷",这个命名倒还说得过去,毕竟是用年代的简称,严肃的学术也是认账的。但这个"红色官窑",恐怕就属于不明觉厉了。就试问一句:官窑是帝王文化、阶级文化的产物吧?甭管它什么颜色,你们想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成?
中国的陶瓷,宋代以前呢,可以说,除了吃饭盛物的日用,大多数都是祭祀与冥器,也就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居多,不论是汉代还是魏晋,乃至隋唐,我们都能看见那些存留于世的陶瓷,谷仓也好,唐三彩也罢,辽三彩也罢,其实都是冥器。
这一大段时间里,中国陶瓷的发展,与世界陶器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天壤之别,真正的区别,其实在于技术。
中国人控制火的能力,可以说,是自智人利用野火以来,人类第一个登峰造极的民族。正是这个在当年,完全属于"人工智能"级别的控火技术,让中国人能将陶,烧成瓷。可别小看这一点:烧陶温度最高800℃就可以了,成瓷的温度,得控制在1200℃往上。这可不是就地挖个坑就能做到的。欧洲人第一次看见来自中国的瓷器,还以为是海里的某种软体动物的壳。荷兰代尔夫特,一直想山寨中国的青花瓷,结果怎么做,都是陶。最后,山寨的陶,倒成了代尔夫特的文化传统,可见烧瓷之不易。
温度控制技术,让中国,成为为了瓷的国度。
我就很纳闷,你们欧洲人烧不出瓷来,于是就否定瓷文化是中国的高级文化?这也太阿Q精神了吧!
这个先不谈。
我们说说,自从有了烧瓷的火控技术,到景德镇的二元配方的诞生,瓷器是什么变成瓷文化的。而且,也只有中国,才有瓷文化作为高级文化的历史,因此,它不被外人所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宋代。
到了宋代,从唐代开始走进皇家的青瓷,于是开始产生了超越单纯器物的文化直观——青瓷,于是成为了青瓷文化。这是皇家品位对瓷器制式的全面体现。最终,成为当年中国人的普遍意义的"高雅文化"。
我们知道,唐代特别著名的青瓷,就是秘色瓷。可以说,青瓷成为"高雅文化",离不开唐秘色。正是秘色瓷的皇家品位,滥觞了中国瓷文化往后的高级文化属性。
这就不得了了。
从秘色到宋青瓷,可以说是中国陶瓷,特别是对于中国独有的瓷文化来说,是具有历史奠基意义的。这个"历史奠基意义",绝不是说宋瓷是中国陶瓷的技术高峰,而是说,宋瓷成为了中国瓷文化与美学,作为高级文化的真正开始。
所以,有些人说,宋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高峰,那是不对的,准确的说,是中国瓷文化与美学的开篇。其美学地位,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主体性直观表现。
自宋瓷到元青花,从元青花到彩瓷,从彩瓷到新安画派浅绛彩对瓷器装饰的影响,从浅绛彩到新彩,从新彩到高温色釉。这个历史发展线索,如果简单用材料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我们将痛失中国瓷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发展逻辑结构。
事实正是如此:今天,中国人自己都不承认中国陶瓷是艺术,而归为实用美术或者工艺美术。而正是这样的思维逻辑,让从事陶瓷事业的人,也始终郁于工艺美术的边界规定,仅仅在如何提高技术,传承技术上用工,耽误了整整一百年不止。
而我认为,中国自己的高级文化部分里,瓷文化是占有半壁江山的,另半壁江山,就是山水文化。山水与瓷,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直观的根本所在。
那么,精彩的部分就来了!
中国陶瓷文化,特别是瓷文化,是怎么出现美学的人文科学视阈的呢?也就是说,除开山水文化自董其昌一脉,将山水画明确以美学理论的形式,上升为中国人的高级文化主体性,并被世界学术界所认同,瓷文化是怎么出现美学的理论的呢?
告诉大家,目前还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样胡思乱想。
我是怎么胡思乱想的呢?
当我看见"567陶瓷"之后,我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胡思乱想。并在这里,将这些胡思乱想之后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这确实是个秘密,我不说,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知道,还有个这样的傻子,在干一件这样的事情。
其实,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里,有一条非常隐秘的线索,体现出独特的中国瓷的美学逻辑。但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道统,是一个"君子不器"的道统,因而,虽然瓷的美学,依旧在自我发展,但却受制于一个"不器之统",而历史上无文人敢于问津瓷是。
因此,瓷文化的美学部分的发展,至今只有现象,没有理论,而且现象变化之缓慢,也足以抹灭人们对它进行抽丝剥茧。
自宋到元,青瓷上开始了釉下装饰绘画,来自古伊拉克地区的酥麻离青,在景德镇诞生了元青花。从元青花到永宣青花,可以说,是瓷文化在美学上的一次文化主体性转折,汉民族,重新夺回了由蒙古游牧民族开创的青花话语权。并慎重地,落上了朝代的款识。
瓷文化,开始正式上升到政治史的高度。
这一点,当我们与欧洲绘画历史,进行平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豁然开朗:欧洲美学发展史,同样是一部政治史。
正是在这个视野上,我看见了1950年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对瓷文化的巨大的影响:正是1950年的文艺改造,让中国瓷文化,第一次脱离古典主义和民国的晚期古典主义,进入到现代性。
这个线索太重要了!
因为,正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对瓷文化的高级文化影响,从而让一张密不透风、厚如幕布的中国陶瓷发展史,剪开了一道属于美学的豁口。
顺势一拉,这个从未拉开的中国瓷文化的美学历史,张开了它绚丽多彩的舞台。
如果,我们知道1950年由李可染提出的国画改造,所发展出的现代中国美学论争,及其社会主义美学的中国实践,我们就应该基本清楚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美学立场:由士大夫文化的"心中山水"(董其昌的利家一脉)之高级文化正统,到艾青1953年写的《谈中国画》:"画家的意思叫看画的人能爬上去玩,至于他自己却是在上海的柏油马路上散步的。这也是说谎"的"说谎论",正是拉开了中国自身社会主义美学的实践:由心中山水到社会主义风景——形塑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直观。
千年景德镇,可以说完整参与了社会主义美学的现代性形塑,而且是第一次将现代性,引入了规矩森严的陶瓷文化。
自民国以来,随着浅绛彩的品位需求,在陶瓷器物绘画上的落实,来自安徽的国画流派——新安画派,开始对景德镇传统的"才子佳人"、"多子多福"等等的祥瑞文化产生巨大影响。陶瓷装饰绘画,第一次有了中国山水画的高级文化身影。
可以说,这是自宋瓷产生瓷文化独立的高级文化品位以来,中国的瓷文化第一次与山水文化进行了汇流。
一时,古老的景德镇红店街,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流派:山水流派。
这个山水流派之中,以汪野亭为圭臬,人称"汪派山水"。
而这个汪野亭,与当年一起在五龙庵避暑作画的王琦、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邓碧珊、程意亭和刘雨岑,自称"月圆会"。乃是景德镇近代第一个陶瓷艺术小组。这个陶瓷艺术小组,如今被称之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可以说,如今是被商业炒作地不像话了,但人们真的知道珠山八友的贡献吗?其实不仅是未必的,而且简直是驴头不对马嘴。
在我看来,正是"珠山八友"成员,对社会主义文艺改造的贡献,特别是王大凡和刘雨岑,分别对陶瓷艺术的美学发展和工艺美术的贡献,才让"珠山八友",有了属于自己的陶瓷美学史地位。
先说说王大凡的贡献吧。
王大凡可以说是第一个具有历史发展自觉的"珠山八友"成员之一,如果没有王大凡,我们其实也无法看清"珠山八友"的晚期古典主义的属性。
1952年,王大凡用晚期古典主义的绘画笔法,绘制了一副瓷板画《群聚读报图》(大型瓷板的出现,是陶瓷文化脱离器物文化,从而上升为纯粹绘画艺术的开始)。该画题诗曰:"自从土地返回家,到处农村笑语哗。文化水平多长进,观书读报乐无涯。"
打油诗,可以说是陶瓷绘画上的互文性的传统节目。
1952年王大凡作品
重要的是,这幅画正是"珠山八友"作为民国晚期古典主义,向新中国社会主义美学实践,进行大胆尝试的代表作品,虽然这件作品依旧将人物,画得如晚期古典主义人物一样,但人物的生活,已经体现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特征了。
这幅画的绘画时间,与李可染提出的国画改造运动,时差仅仅一年多。
可见,景德镇自始至终都不是文化脱离状态的。
接着,社会主义美学在绘画上的实践,对于景德镇来说,已经具有了明确的美学路径了,而且区别于国画界的实践。
1954年,试验瓷厂作品《通景象耳山水农耕瓷瓶》,作为陶瓷绘画,开创了"从渔樵到农耕"的美学题材过渡。这是陶瓷艺术中,所独有的部分。它区别于国画的社会主义风景的形塑,又与纯粹的陶瓷绘画,有所不同。因为,虽然它依旧是作为瓷器装饰绘画而存在的,但已经与纯粹的装饰,完全不同了。
1954年试验瓷厂作品
从"渔樵到农耕",这个脉络,可以说在后来的,陶瓷绘画艺术家龚耀庭的绘画实践中,思想路线最为明晰。
1956年,龚耀庭画的"农耕"题材,其笔法还具有王大凡们的晚期古典主义的影子,到了1961年,龚耀庭在一件大型器物上,画出了完全有别于陶瓷晚期古典主义绘画的新形式。而且,该瓷瓶的描金装饰,用了"新八宝图案",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上,日渐成熟的表现。
1956年龚耀庭作品
1961年龚耀庭作品
总体而言,景德镇独立发展而成的艺术史逻辑,实际上是极其可观的。
然而,还有另一套美学逻辑在影响着景德镇。
梅健鹰等来自中央的指导专家,对景德镇社会主义文艺改造的贡献,其实是指导和培育了一批全新的陶瓷艺术人才,为首的即是仍然健在的王锡良老先生。
1954年梅健鹰作品:五彩/斗彩结合石榴罐
国画改造:社会主义风景的标准图式在陶瓷上的表现
王锡良老先生是王大凡的侄子,在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文艺改造期间,虽然没有太多具有美学史意义的贡献,仅仅是在陶瓷艺术领域,第一个,而且目前看来也是惟一一个,继承社会主义风景的美学实践的艺术家。
但毫无疑问,王锡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不容小觑的,他在六十岁到七十多岁期间,可以说在陶瓷绘画艺术的领域,开创了独特的表现主义绘画形式。也就是说,晚期王锡良,实际上是被今天的陶瓷艺术界低估了艺术价值的。
他从红店派(景德镇所谓画红,指的是给陶瓷作装饰的工作,一般集中在红店街,也就是画红作坊一条街),逐渐发展出具有学院派特征的绘画实践,并且在他的创作晚期,抵达高峰并真正成熟。
王锡良的表现主义与社会主义风景的结合
客观地评价,王锡良老先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艺改造以来,景德镇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完整意义上继承了社会主义文艺改造成果,并独立发展出完整的社会主义美学和艺术语言的严肃艺术家。与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老一辈社会主义美学实践者在1960年代就非常之成熟不同,王锡良老先生直到社会主义文艺改造结束很久之后,才有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的成熟。
晚期王锡良的《好山好水》系列作品,笔法简练老道,完全可以称之为景德镇社会主义美学的代表艺术家。
在五十年代的景德镇社会主义文艺改造中,另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陶瓷新材料的大发展,特别是高温色釉,逐渐加入艺术家的创作之中。这一加入,最终带来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一个全新的面貌。
可以说,高温色釉作为陶瓷新材料的发展,真正打开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全新面貌与艺术史局面:新社会主义美学与艺术,在陶瓷艺术领域,呼之欲出。
陶瓷艺术,正式成为一类严肃的高级文化,甚至有推动世界艺术史递进发展的巨大可能。
50年代的高温色釉:桃红堆白 王步作品
60年代的高温色釉:材料表现主义
21世纪10年代新社会主义美学实践:重回山水 朱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