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给力汉语大辞典(中外2020年度热词盘点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语?)

导读给力汉语大辞典文章列表:1、中外2020年度热词盘点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语?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近千条新词语3、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正式出版发行4、

给力汉语大辞典文章列表:

给力汉语大辞典(中外2020年度热词盘点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语?)

中外2020年度热词盘点 你最常用哪些流行语?

原标题:不同版本的2020年流行语近日纷纷出炉——你常用哪些流行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播带货

11月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巾帼脱贫行动”的直播现场,主播正介绍融安金桔。

韦荣军摄(人民视觉)

逆行者

11月3日晚,演员在山东省会大剧院表演全国首部战疫题材舞蹈诗《逆行》。

郝鑫城摄(人民视觉)

“逆行者”“后浪”“带货”“双循环”“爷青回”“奥利给”……即将过去的2020年,哪些流行语你常挂在嘴边?往年的流行语你还记得多少?

近日,多家机构陆续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作为时代的产物,流行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事物和现象,记录着社会发展变迁,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精神状态。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流行语更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但只有那些兼具社会价值和语言价值的流行语,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

“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

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退休多年的何伟渔教授,一到年底就关注着各个机构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今年也不例外。“每年的大事可都在这流行语里面呢!”何伟渔说。

流行语,并非新事物,但它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记录着不同时代、不同年份的故事。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语有哪些特点?

“首要特点是量多。”何伟渔说,今年新概念、新词语丰富多彩,是流行语的“大年”。其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题,很多流行语会自然而然地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大事高度关联。“比如在《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中,就有7个词和抗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公布的多个“年度流行语”版本中,除了“逆行者”“后浪”外,“云监工”“不约而同”“武汉加油”等词语也多有上榜,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0”公布的五大候选国内词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等4个词与抗疫相关联。

在全国人民同心战疫的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点比较集中。“前几年,流行语‘区块化’态势明显,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背景有不同的流行语,在全社会流行的‘全民流行语’比较少。”《咬文嚼字》编辑部主编黄安靖表示,今年的“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等,都为大众所熟知,在全社会流行。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一定是因为使用的人多,但并不是所有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就一定能上榜。“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在评选流行语时,首先是通过词汇时空运动模型及相关算法从语料库里提取本年度的候选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邹煜说,随后会对候选词进行人工筛选,再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评议。

社会价值和语言价值正成为评选流行语的重要标准。“具体而言,体现在反映时代特征、弘扬正能量和引导语文生活三个方面。”何伟渔认为,前两个方面在今年全民抗疫的背景下得到充分展现,第三个方面主要指的是入选的词语是否在结构、语义、用法上有所创新。他举例称,“飒”本来是拟声词,用来形容风声,但现在已成为赞美奋战在各行各业女性同胞的常用语。

纵观近年来的年度流行语,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其中,不少词语已进入汉语词库。“我们选流行语,是要选能够在社会上流传下去、今后进入汉语词典的词。如果是仅用来调侃、纯属搞笑的词,说说可以,但要作为流行语选出来向社会推广,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黄安靖说。

感知社会发展脉搏

年年都会产生大量新的流行语。在邹煜眼中,流行语可以说是全民语言狂欢。那么,流行语是从哪里来的?

“流行语在每个年代都有,每一代的流行语构筑起了每一代人独特的记忆。”何伟渔说,改革开放前,大家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多与政治相联,后来反映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逐渐增多,尤其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流行语更迭速度加快,原本只在某个群体内部使用的词语可能瞬间走红。

语言是一面镜子,如实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流行语则是种种变化最简洁的“记录仪”。“通常它的产生与特定的事物、现象相关联,也许是社会事件,也许是心态表达,也许是因为词语本身有趣活泼,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主任杨尔弘表示。

“在记录社会变迁方面,流行语发挥着很大作用。”邹煜说,特别是近些年,“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供给侧”“双循环”等一批政经领域的主流文化词汇演变为大众生活流行语,有时候回顾往年发生的大事,通过搜索当年的流行语就可以迅速唤起记忆,“这正是因为流行语本身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语言也是心灵的映照,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在一定时期的心态和期望。之所以被挂在嘴边,往往是引起了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不管是前几年出现的“压力山大”“宝宝”“我太难了”,还是今年火了的“打工人”“凡尔赛文学”,都已成为许多人自我调侃的减压用语。

“流行语一定程度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情绪释放通道,为形成社会共识和群体宽容提供弹性载体。”何伟渔说,这类流行语往往带有幽默戏谑色彩,自嘲中不失自励,呈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

在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焦点问题和情绪的直接反映,盘点年度流行语能够帮助我们透视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现象,对社会发展脉搏形成精准感知。

回顾过去的年度流行语时,人们会发现:有的流行语能一直沿用至今,而有的则难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有些新词语的产生与特定事件有关,等事件过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便会大幅下降,比如‘千禧年’,在2000年前后用得最多。”杨尔弘认为,一句流行语能否被大众流传并长期留存,在于它对自身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长期影响以及它在语言系统里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正能量’‘给力’‘点赞’等词现在还在用,‘神马都是浮云’‘蓝瘦香菇’等词慢慢淡出视野,这也是语言自然流变的过程。而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何伟渔表示,有些词虽然流行时间短,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它们确实在生活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互联网时代,是网络流行语盛行的时代。从不同机构每年发布的年度流行语来看,网络用语的占比呈明显上升态势。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它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它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大虾”等“小众”的专利,而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

在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在反映时下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非理性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叛逆、污损等亚文化色彩,极易影响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养成。

杨尔弘指出,对于网络流行语要有所区分,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带有粗鄙化、低俗化倾向。针对后者,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客观来说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词汇。”何伟渔说,应该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总的来看,低俗负面的语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多,年度流行语的版本也不少。“多家机构发布多个版本的年度流行语,这是好事。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库和算法不同,结果上肯定会有所差异。”邹煜说,但这表明大家对流行语都很关注,从不同角度去呈现、解读,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这是社会多元与多彩的体现。

邹煜还提到,流行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社会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所有信息。对一些‘热词’,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是时代的全部,更不是我们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侧面。专家们表示,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当我们选择语言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语,切不可盲目跟风。

延伸阅读

中外2020年度“热词”盘点

中国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年十大流行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飒、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带货、云监工、光盘行动、奥利给、好家伙、夺冠、不约而同、集美。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0”公布五大候选国内词和五大候选国际词,分别是:脱贫攻坚、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新冠疫情、群体免疫、熔断、美国大选、科比。

美国

美国《韦氏词典》和美国词典网都将“大流行”评为年度词汇。

《韦氏词典》方面表示,根据统计数据,“大流行”一词今年被查询次数明显高于往年。今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大流行”,当天这个词汇的查询量与去年相比暴增115806%,而且,该词全年热度都接近热搜词榜首。

英国

《剑桥词典》将“隔离”列为2020年度词汇。

《剑桥词典》方面表示,“隔离”一词在今年的搜索量中排名第三,但如果去掉“你好”和“词典”这些年年都会出现的词汇,“隔离”就跃居榜首。据统计,“隔离”一词在今年3月18日至24日期间搜索量最大。

德国

德语语言协会公布2020年十大年度词汇,其中8个与新冠疫情相关。

德语语言协会主席彼得·施洛宾斯基表示,德国很少出现全年的热点词汇都围绕一个主题,这种情况上次出现要追溯到2008年末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今年德语语言还诞生了一批构词含“新冠”的新词汇,比如“新冠游行”“新冠数字”“新冠隔离”“反新冠限制措施的蠢货”等。

日本

由日本自由国民社主办的“新词流行语大奖”近日揭晓。其中,新冠疫情防范标语“3密(密闭、密集、密切接触)”一词获最优秀奖。

为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疫情防控要领、方便在生活中操作,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将疫情专家的意见总结为严防“3密”。如今,严防“3密”已成为日本国民防控疫情的新生活方式。

此外,日本政府为促进观光旅游及外出就餐而实施的“GO TO 促销”政策、受疫情影响各种线下活动纷纷转到线上的“在线〇〇”、社交网站上可以包治百病的小妖怪“尼彦”、 任天堂发售的模拟经营类游戏的简称“动森”、韩国电视剧“爱的迫降”、超人气漫画作品“鬼灭之刃”等也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

(本报记者 史志鹏整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近千条新词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新常态”“共享经济”等近千条新词语

新词新义走进权威辞书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09版)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推出第4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

据了解,新改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例证80000余条,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面貌。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包括“共享经济”“新常态”“碳达峰”“碳中和”“互联网 ”“移动支付”等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还收入了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语,如“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等。此外,一些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也被增补到新版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编写,2004年正式推出第1版,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本次修订是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行健的主持下,由20多位专家历时8年完成。8月20日,词典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词典首席顾问许嘉璐在致信中表示:“多年来,以行健先生为首的编写团队不辞辛劳、默默耕耘、精益求精所做的工作,是有益于教育,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增补“共享经济”“群聊”等热词新词

“词典需要随社会发展不断修订,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此次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主要体现在‘增、删、改’三个方面。”发布会上,李行健介绍了修订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中相应地增加了一批新词语。这次修订增加了这类新词语,如“共享经济、弯道超车、顶层设计、申遗、新常态”等;增补了进入社会语文生活的科技词语以及新的元素用字,如“碳达峰、碳中和、云计算、移动支付”等。

随着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一些词语可能增添了新义项,或者用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些新出现的义项和用法,此次也进行了增补,如“秒”字增补了“借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作状语)”的义项,“刷”字添加了“以类似于‘刷’的动作进行某些信息的录入、输出和识别”的义项等。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增补了如“见贤思齐,文以载道,满招损、谦受益”等传统思想文化词语。

为贴近语文教学,此次修订特意增加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某些文言字词读音和用法的提示。如“阿房宫”的“房”,用提示加以说明“‘房’在‘阿房宫’中读pánɡ”。考虑到语言生活的某些实际情况,对“六”字后也加了提示“‘六’字用于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时,当地人读lù”等。

李行健还提到,本次修订特别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其他法律法规对词典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有些词语的释义进行了订正。如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据此,词典遵照民法典对“成年人”“扶养”“赡养”等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涉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词语,需要及时依法修订,使词典释义更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

“语言的规范不仅在国家的规范文件中,更在全民的规范意识中;不仅在教科书中,更在词典中。”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说,词典,特别是优秀的规范的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编好词典、维护好词典、用好词典,意义重大。

赵元任、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语文工具书的编撰出版凝聚了一代代学者的大量心血,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厥功至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书。

据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撰项目于1992年正式启动,这是一部旨在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词典,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倡导编写,李行健担任主编,吕叔湘、李荣、许嘉璐、周有光、曹先擢、柳斌、胡明扬等多位学者担任顾问。2004年2月,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目的在于普及与传播语言文字相关规范标准。词典自2004年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特别是它词语选择和释义上的规范性、时代性、思想性、纯洁性更为受众所称赞,成为语言文字使用者,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师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随身的老师”。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内容版权已输出到英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辞书发展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数字时代,辞书编撰和使用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李宇明分析了近年来辞书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读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李宇明说:“第一,读者首查不是纸媒而是网媒,智能手机和网络是第一查询处;第二,读者查询的内容不仅有老知识,更有新知识,特别是即时信息,在乎查准率更在乎查得率;第三,习惯于网络软件的免费消费,不愿意为网上知识花钱。”

近年来,辞书编纂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李宇明介绍,例如,辞书需要纸本基础,但更需要网络化和融媒体化;语文辞书、“百科化”学习用辞书等更有市场,但需要分年龄、分人群、跨语言;目前,辞书的解释语言(元语言)和配例问题,是辞书研究的薄弱环节;辞书编纂缺乏规范标准,特别是网络辞书、融媒辞书的规范标准。此外,辞书的知识产权问题仍是时代课题。

李宇明说,中国辞书学会为适应辞书生活的变化,这些年来一直提倡推进平面媒体辞书向融媒体辞书发展,提倡要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辞书生活拓展。

“语言是随社会发展变化的,语文词典必须反映语言的发展实际。”李行健认为,词典只有不断修订,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交际需要,帮助读者规范使用语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工具书的作用。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来源: 光明日报

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正式出版发行

图为《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出版发行座谈会现场。 马铭言 摄

中新网西宁1月27日电 (记者 胡贵龙)1月26日14时,《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以下简称:词典)出版发行座谈会在青海省委前楼5楼会议室举行。该《词典》的发行,将有助于涉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提高学习能力、畅通信息渠道、扩展交际范围、增强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揭开了我国双语词典编纂的新篇章。

《词典》编译工作自2013年6月启动,以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收录翻译70132条汉文词条。

图为参加《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出版发行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代表。 刘锋 摄

座谈会上,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宣读了国家民委贺信,贺信指出,作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工具书,《词典》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青海省民宗委能认真总结词典编纂工作经验,继续发扬成绩,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通过视频讲话表示,《词典》的出版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该《词典》具有典型性、基础性、长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能够拥有标准、权威、收词完整的现代藏汉词典,对推动涉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有无法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谭景春表示,近年来,各地藏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广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商贸个体户、生态移民、城镇新增人口、宗教界人士都表现出学习掌握汉语的强烈愿望。

《词典》编译组首席专家桑杰介绍,《词典》编译团队由来自高等院校、教育教材机构、民族语文和政府翻译机构等15名翻译人员组成。启动翻译9年来,采取个人初审、个别交流、交叉修改、集中审议、复审修订、统稿终审等方式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先后就疑难词汇、生物名词、科技名词、成语、典故、谚语、古文、文献书名等的翻译召开专题讨论会60余次,个别交流、个别咨询、小型研讨100余次。

据了解,该《词典》除保留原版结构合理、查找方便、规范实用等特点外,注重以汉藏词汇对照的形式将原版《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地翻译成藏文,注音求真求实、释义准确完备、例证充分丰富,具有新、全、准的优点。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在致辞中表示,《词典》的出版极大的缓解了涉藏地区少数民族师生工具书短缺的空白,实现了汉文和藏文在现代语境中的深度通融,形成了汉藏语言珠联璧合的话语新格局。

青海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统战部长公保扎西在致辞中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翻译《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同胞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书,是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基础性成果。”

图为正式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内页。 马铭言 摄

青海省副省长杨逢春主持会议时说,要通过扩大覆盖面,提升知晓率,让广大群众准确理解把握词典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为全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创建作出积极贡献。

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专家,各市州政府主管领导、民宗委和民语办负责人,省内高校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部分代表作交流发言。同时还举行了揭幕仪式并向各州代表赠送《词典》。(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近千条新词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新常态”“共享经济”等近千条新词语

新词新义走进权威辞书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推出第4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

据了解,新改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例证80000余条,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面貌。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包括“共享经济”“新常态”“碳达峰”“碳中和”“互联网 ”“移动支付”等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还收入了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语,如“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等。此外,一些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也被增补到新版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编写,2004年正式推出第1版,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本次修订是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行健的主持下,由20多位专家历时8年完成。8月20日,词典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词典首席顾问许嘉璐在致信中表示:“多年来,以行健先生为首的编写团队不辞辛劳、默默耕耘、精益求精所做的工作,是有益于教育,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增补“共享经济”“群聊”等热词新词

“词典需要随社会发展不断修订,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此次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主要体现在‘增、删、改’三个方面。”发布会上,李行健介绍了修订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中相应地增加了一批新词语。这次修订增加了这类新词语,如“共享经济、弯道超车、顶层设计、申遗、新常态”等;增补了进入社会语文生活的科技词语以及新的元素用字,如“碳达峰、碳中和、云计算、移动支付”等。

随着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一些词语可能增添了新义项,或者用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些新出现的义项和用法,此次也进行了增补,如“秒”字增补了“借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作状语)”的义项,“刷”字添加了“以类似于‘刷’的动作进行某些信息的录入、输出和识别”的义项等。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增补了如“见贤思齐,文以载道,满招损、谦受益”等传统思想文化词语。

为贴近语文教学,此次修订特意增加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某些文言字词读音和用法的提示。如“阿房宫”的“房”,用提示加以说明“‘房’在‘阿房宫’中读pánɡ”。考虑到语言生活的某些实际情况,对“六”字后也加了提示“‘六’字用于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时,当地人读lù”等。

李行健还提到,本次修订特别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其他法律法规对词典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有些词语的释义进行了订正。如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据此,词典遵照民法典对“成年人”“扶养”“赡养”等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涉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词语,需要及时依法修订,使词典释义更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

“语言的规范不仅在国家的规范文件中,更在全民的规范意识中;不仅在教科书中,更在词典中。”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说,词典,特别是优秀的规范的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编好词典、维护好词典、用好词典,意义重大。

赵元任、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语文工具书的编撰出版凝聚了一代代学者的大量心血,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厥功至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书。

据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撰项目于1992年正式启动,这是一部旨在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词典,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倡导编写,李行健担任主编,吕叔湘、李荣、许嘉璐、周有光、曹先擢、柳斌、胡明扬等多位学者担任顾问。2004年2月,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目的在于普及与传播语言文字相关规范标准。词典自2004年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特别是它词语选择和释义上的规范性、时代性、思想性、纯洁性更为受众所称赞,成为语言文字使用者,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师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随身的老师”。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内容版权已输出到英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辞书发展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数字时代,辞书编撰和使用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李宇明分析了近年来辞书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读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李宇明说:“第一,读者首查不是纸媒而是网媒,智能手机和网络是第一查询处;第二,读者查询的内容不仅有老知识,更有新知识,特别是即时信息,在乎查准率更在乎查得率;第三,习惯于网络软件的免费消费,不愿意为网上知识花钱。”

近年来,辞书编纂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李宇明介绍,例如,辞书需要纸本基础,但更需要网络化和融媒体化;语文辞书、“百科化”学习用辞书等更有市场,但需要分年龄、分人群、跨语言;目前,辞书的解释语言(元语言)和配例问题,是辞书研究的薄弱环节;辞书编纂缺乏规范标准,特别是网络辞书、融媒辞书的规范标准。此外,辞书的知识产权问题仍是时代课题。

李宇明说,中国辞书学会为适应辞书生活的变化,这些年来一直提倡推进平面媒体辞书向融媒体辞书发展,提倡要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辞书生活拓展。

“语言是随社会发展变化的,语文词典必须反映语言的发展实际。”李行健认为,词典只有不断修订,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交际需要,帮助读者规范使用语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工具书的作用。

(记者陈雪)

《光明日报》(2022年08月23日09版)

[ 编辑: 佘湘娥 ]

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从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开去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题: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从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开去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与8年前的第3版相比,近千条新词语被增补,许多字词有了新义项。

“新常态”“弯道超车”“刷屏”……新词、新义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壮阔的时代变迁。

新词汇,反映新时代新气象

“第4版汇集的近千条热词,分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真实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介绍,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例证80000余条,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面貌。

“初心”“反腐倡廉”“顶层设计”“新常态”“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凝心聚力”“底线思维”“最后一公里”……翻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以‘新常态’为例,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务实、高效、创新的经济治理理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认为,数量众多的经济领域新词热词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新进展、新优势,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而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次修订体现两个大的趋势,一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绿色低碳趋势,二是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010年,“微博”“低碳经济”还是时髦事物,第2版便将其收入;2014年修订时,彼时迅猛发展的“网购”被增补其中。

本次修订,从2021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碳达峰”“碳中和”,到互联网产业离不开的“云计算”,再到走入千家万户的“移动支付”,一个个新增词语背后,是日新月异的壮阔蓝海——

去年7月16日上线运行的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

10年前还少人知晓的“云计算”,2021年,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

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仅有数百亿元,去年已达到527万亿元;

……

“数量可观的新词汇反映着新时代的新创造、新气象。10年来的巨大变革、显著成就是新词汇不断涌现的源泉。”词典出版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王芳说。

新词义,彰显老百姓获得感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每一个词义“上新”,都折射社会的发展进步。

比如,“弯道超车”通常指赛车时掌握高超技巧且有勇气的选手在弯道加速超越对手,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收入了它如今被广为使用的新义项:将困难、风险化作机遇,以超常的方法迎难而上,超越他人。

从新能源汽车到网络消费,从5G到高铁,从共享经济到人工智能,中国人的日常雄辩地证明,“弯道超车”不仅是比喻,更是现实。

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也在不断为字词增添新义项,创造新用法。

当“秒杀”“秒光”已被熟练使用,你是否“秒懂”了“秒”字“借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作状语)”的新义项?当“刷脸”“刷屏”成为流行语,你是否“刷”出了时代气息?

老百姓的所知所感所想,同样丰富着汉语世界。

“刚需”凝练着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需求,“慢生活”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逆袭”激励着奋发进取,“脑洞”“脑补”开阔着人们的想象……

词典修订主持人张世平表示,词语的收录标准之一,是其必须进入了广大民众的语文生活,在社会上有较高的使用度。“新词语的收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使语言更加丰富。”张世平说。

新风尚,展现民族自信心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提出,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不断修订。每一次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新时代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新版增补了“法不阿贵”“囊萤映雪”“乡梓”“束脩”“举隅”等词语。

王芳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读者一方面可以从这些词语中领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疏通阅读文化典籍的障碍,进而提升文化素养。

有鉴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呼唤,此次修订在保持普通话音系的完整性同时,流露“为文脉留一音”的人文情怀。如“房”字提示“在‘阿房宫’中读pánɡ”;“六”字提示“用于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时,当地人读lù”。

伴随着法治意识的提升,第4版把第3版中的“犯罪人”改为“涉案人员”;有些原来释义区别性不十分准确的法律用语,在新的法律、法规有了明确定义后,也一律“依法”处理。像“扶养”“抚养”“赡养”这3个词语,便根据民法典修订了释义,更换了例句。

“辞书反映着民族的‘集体记忆’。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辞书必须及时修订并反映,才不至于使民族的集体记忆太迟缓,甚至‘断片’。”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及时修订,记录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了用户查检的需求,这正是辞书的使命。(新华社记者徐壮、胡浩、王小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