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秋之回忆2的男主角(今天,我们重温这篇经典)

导读秋之回忆2的男主角文章列表:1、今天,我们重温这篇经典2、湖南卫视王炸节目回归!田震复出动情落泪,8位实力唱将演绎金曲3、DUDU猫说节气之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4、8

秋之回忆2的男主角文章列表:

秋之回忆2的男主角(今天,我们重温这篇经典)

今天,我们重温这篇经典

设计:王晨曦

1966年2月7日

新华社播发

穆青和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天

演播室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著名播音员齐越

几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这一天

寒风中

在邮局门口等候报纸的人群

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这一天

全中国的工厂、农村、机关

学校、部队、商店

全中国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

都在用泪水表达着共同的感动

一位省委书记哭着吼道:

“听了‘焦裕禄’

不流泪的不是共产党员”

焦裕禄精神

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永远铭记

今天

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是焦裕禄当年满怀豪情地在泡桐树前留影。新华社发(1990年5月10日发)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的情形。新华社稿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焦裕禄不顾自己患着严重肝病,和调查队的同志们一起投入全县范围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徐天敏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36万人和2574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善于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汲取营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

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他觉得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的要求和呼声,看到许多社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锹就翻半锹,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1966年,兰考县已经有一半盐碱地经深翻、改良土壤后,变成了良田。堌阳公社黄口大队13队在盐碱地上取得亩产百斤皮棉的好收成。这是社员们正在晒棉,准备把棉花卖给国家。刘俊生摄(新华社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1963年9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36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焦裕禄患慢性肝病以后,仍然忘我地坚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在他的卧室里、藤椅边、床上,放着墨盒盖、玻璃杯等一类小东西,每当肝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这些硬东西顶着疼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工作和学习。新华社发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

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焦裕禄同志患着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县面貌的斗争中去。肝时时发痛,他就用手或硬东西压着肝部,继续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新华社记者严世昌摄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靠毛泽东思想。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

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楼的2000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

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被社员群众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焦裕禄同志手迹 新华社发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做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

“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在一个风雪之夜,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来到兰考车站,面对被灾荒逼得背井离乡的同胞,意识到必须要领导群众,战胜灾害,改变兰考面貌。新华社发(当年的漫画,黎冰鸿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20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地。”

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2020年9月23日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拍摄的泡桐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

“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5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道: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副书记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副书记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这位副书记,然后说道:“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17年8月9日,游客从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焦桐”下走过。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被人们称为“焦桐”。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正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奋力集体完成。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内的焦裕禄塑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来源:新华社

监制:刘洪 陈璟春

编辑:董静雪

校对:刘怡然 张玲琳

实习:党一然 邢丹烔

来源: 新华网

湖南卫视王炸节目回归!田震复出动情落泪,8位实力唱将演绎金曲

大家好呀,我是只推荐好片的拳姐。

每到冬天,可能是因为天气萧冷,便更渴望内心的暖意,我总会无意识想起杨绛先生那句“ 文字里谋心, 音乐里谋魂。”

昨天和朋友吃完晚饭,刷朋友圈发现很多人在看一档音乐综艺,那就是《时光音乐会2》,还表示“周五的眼泪是它带来的。”

我心头一喜,去年被拳姐认定为最好看的音综,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知不觉第二季已经开播了。

回到家后,我立刻给自己泡了一杯热茶,迫不及待打开这档综艺。

当那些简雅、清澈、温柔的旁白一点一点穿透屏幕,室外盛大的银杏树为“秋天”的造景,甚至还没看到今年八位”时光音乐人“的表演时,我心里舒了一口气

——真好啊,它没变。

和第一季一样,《时光音乐会2》没有竞技舞台、没有花哨剪辑、没有快节奏的议程。

它有什么呢?有大块的留白、自然的聆听、暖心的朋友、动听的音乐。

在明亮的秋天里,节目组和歌手们完成和观众的幸福约定。

01

第一位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是歌龄已经超过了26年,被称为华语乐坛“青春系情歌掌门人”的梁咏琪。

梁咏琪首场带来的歌曲,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胆小鬼》。

梁咏琪今年已经46岁,这首歌也距离当下也横跨了24年,但当梁咏琪一开口,那些歌迷们就会知道——青春回来了。

梁咏琪不仅甜甜的少女音色没有改变,就连她在舞台上的状态,也是如年轻时般的自在轻盈。

少了一份不问明天的青春勇气,但在经历岁月的从容中,仍保有着少女般明媚天真。

轻松唱着,温柔笑着,希望自己带来的经典旋律,让观众想起青涩的爱情回忆。

梁咏琪算不上拳姐真的“青春”,但我也手抄过她的歌词,也曾在她的歌中寄存过少女的心事

——不懂爱的年纪,曾为某个少年皱眉,还要故作潇洒的云淡风轻。

梁咏琪说希望用这首歌能和观众创造另一个回忆,而当下我们集体高呼的“爷青回”,以及此刻回忆往事的心情,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02

第二个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是“苦情歌风缔造者”阿杜,作为歌手出道已经有20年。

阿杜选择的首演歌曲,是他的代表作《他一定很爱你》,80年代家喻户晓的经典。

这首歌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既是成名作,也是人生的转折点——开启了全新的歌手生涯。

拳姐第一次听阿杜,是小学时在一个叔叔家中,他的歌碟用DVD播放着,传出来的歌声沙哑浑厚、磁性感性,让我记忆犹新。

但拳姐没想到,隐匿在娱乐圈之外的阿杜,多年过去嗓音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一开口,依旧是20年前传遍大街小巷的声音。

拳姐记得很清楚,当年那句“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车里”还引起了网友们恶搞,都在猜测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但后来阿杜的消息越来越少,曾自曝患上了焦虑症调整了一段时间,4年前还出了专辑但水水花不多。

在节目中,阿杜也分享了自己烟嗓背后的密码,表示其实就是技巧性“变声”而已。

阿杜本身性格也偏向“社恐”,或许这也让他的歌曲多了一份真诚吧。

03

第三位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是出道14年的全能创作人邓紫棋。

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近些年火爆全网的《泡沫》《再见》《光年之年》等,都是邓紫棋作词作曲的歌,同时也凭借高音被称为“铁肺女王”。

邓紫棋首唱选择的歌曲,是一首“失恋神曲”《很久以后》。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邓紫棋亲身经历过的爱情故事,没有刻意炫技,情绪自然倾泻,层层递进,直接把网友唱emo了。

虽然是一首苦情歌,但邓紫棋想给歌迷们带来的是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依旧会被音乐打动,会记住彼此陪伴的那段岁月。

都说爱音乐的人不会老,因为总有一首歌,会让我们与时光再次相遇。

04

第四位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是在90年代华语乐坛的影响力极高,内地舞曲风格的开拓者的孙悦。

孙悦出道至今已有30年,经典作品可谓无数,她真的是拳姐的“童年回忆”。

拳姐对于孙悦的印象,除了扎俩小辫唱着《祝你平安》,就是爱笑。

孙悦首唱选择的歌曲便是《快乐指南》,虽然五十岁但声线是稳定发挥,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处的快乐劲头感染了很多人。

在唱的过程中,孙悦完全不像是在录节目,就是像在自家和朋友开派对随性而唱。

她毫不扭捏地跳着小舞,带动着朋友们跟着一起享受快乐、感知生活,整个人落落大方,活力四射。

拳姐深深沉溺在孙悦的魅力之中,但也真的想问一句——多年过去,只有我老了吗?

不过孙悦最终选择上《时光音乐会》的理由,和拳姐喜欢的理由一样

——有沉淀,有怀旧,也有创新。

将经久不衰的老歌以新的方式带到观众面前,因为勾起彼此的难忘回忆,我们将收获新的感动和温暖。

05

第五位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拳姐必须要用一句“大佬”来形容。

能请到中国第一代摇滚歌手、90年代华语乐坛领军人物、隐退多年的田震“出山”,果然只有湖南卫视。

这么多年过去,或许也是因为身体原因,坦诚讲,田震的歌声没有了当年那种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震魄劲头。

但是!田震第一句唱出来,拳姐还是跪了——简直就是声音直达天灵盖,浑身都被震麻了!

不愧是摇滚天后,依旧让人热血澎湃、充满力量、热泪盈眶。

难得的是,在本期《执着》这首歌的演绎里,拳姐看到了田震英勇豪迈、对抗命运、追求热爱之外,还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淡定从容的自在、安然若素的内敛。

或许就像邓紫棋所言——“通过这首歌,好像能听到田震成功的背后,那些孤独、挣扎的时刻。”

节目组还特意为田震准备了一个惊喜,收集了许多田震的音乐老友制作成祝福的VCR,其中不乏众多实力派歌手,如许巍、小柯、腾格尔、付笛生等等。

田震也因为“兄弟”们熟悉问候,直接被感动到当场流泪。

屏幕外的拳姐,也因为这份感同身受的隽永深刻的友谊,而跟着田震一起流泪。

我们当然也有陷入低谷时坚定支持自己的朋友,也有多年未久时刻挂念的朋友,有那些约定好下次再聚的朋友。

当初爱上同一个歌手、同一首歌,分享了同样的心情,走过了彼此的岁月。

06

第六位和第七位出场的“时光音乐人”是胡夏和张栋梁,他们首唱带来的歌曲,是90年代严重耳熟能详的《爱夏》和《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胡歌的歌声如山间清泉,清澈、干净,高音也处理得很漂亮,一开口就有点OST的味道。

拳姐初高中一直都在听胡夏,这首歌原本是胡夏替爸爸写给妈妈的情歌,但也见证了拳姐一段懵懂的夏日暗恋。

也许爱情不会开花结果,甚至查无此人。

但年少的那份悸动,那份少女情怀,现在回想起不会有悲伤和遗憾,只有一些难忘的感动。

张栋梁,确实是好久不见。

四十岁的他,一如年少般温柔,唱着改编成更治愈轻松的《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声音更有岁月的沉淀感。

他一开口,弹幕全部都是“张栋梁女孩”,红着眼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青春。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是拳姐初中听的歌,但在拳姐的记忆里,这首歌无关爱情,而是友谊。

当年因为张栋梁,认识了一个特别熟悉台偶的姐姐,和她一起度过了几个百无聊赖的夏天,蹲坐在电视剧面前追剧闲聊消磨时间。

“你的快乐伤悲,只有我能体会,让我再陪你走一回。”这当然不止是爱情的专属。

07

最后压轴表演的是周深,在《时光音乐会2》中还兼职主持人。

周深带来的首唱歌曲是《光亮》,这首歌是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曲,恰如那句“六百年一粟,沧海一梦”。

周深歌声所带来的力量,可以用孙悦那句——“感觉世界都亮了,灯全部打开了。”

嗓音温柔治愈,同时又千均有力,释然与豪迈并存。

低音如月之恒,高音如日之升。

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当我们低潮时,可以被抚慰治愈;当我们悲伤时,也能释放情绪;当我们澎湃时,也有如同火炬一般照亮前路的歌。

音乐果然不仅能唤醒灵魂,还有穿越时光的奇妙力量。

《时光音乐会2》第一期播完之后,很多网友都斩钉截铁把它列入为“年度最爱的音综”名单里。

理由也不仅是嘉宾强大、金曲惊艳,更多还是看见了节目组立意的用心——通过音乐讲故事。

音乐在这个节目中“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更像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

营造一个“永不退场”的户外秋日,用缓慢零碎的镜头呈现氛围,在风光旖旎的自然中让嘉宾无负担交流,走心讲述音乐背后各自的人生故事。

岁月沉浮,歌声悠悠,你又因为哪段经典的旋律再次唱响而穿越时光?又唤醒了时光背后哪些难忘的瞬间呢?

#田震##时光音乐会#

延伸阅读

湖南卫视又出王炸节目!打造国综美学天花板,选手们个个大有来头

DUDU猫说节气之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实际上是“半”的意思。古时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而秋分正处仲秋,平分秋色。

同春分一样,秋分当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的北半球,白天渐短,夜晚渐长。秋分的到来预示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9月23日9时4分,将迎来2022年的秋分节气。

森林公园里秋色如画。 IC供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秋分分为三侯:一候雷始收声;雷是阳气的代表,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衰退阴气渐生,此时秋意渐浓,气温逐渐下降了。二候蛰虫坯户,王安石在《草端无华滋》道:“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此处“坯”即“培”,蛰居的虫子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气的侵袭;三候水始涸,春夏季节水量充沛,秋冬来临,水量便干涸。

秋风起,蟹脚痒,丹桂飘香

民谚有云:“秋风起,蟹脚痒”“秋分到,菊花黄,蟹儿肥”,秋分时节,螃蟹大量上市,是最肥美诱人的时候。螃蟹可分为淡水和海水两大类,淡水蟹最有名的当属“大闸蟹”,而梭子蟹、花蟹等都是海水蟹。螃蟹肥美,应时品尝,错过了就要等下一年了。

秋分时节,螃蟹最肥美诱人。IC供图

除了吃螃蟹,岭南地区还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分时节的“秋菜”,其实就是一种野苋菜,当地人称之为“秋碧蒿”。秋菜亦可以与鱼片“滚汤”制成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贵州省福泉市双谷村,桂花盛开(9月13日摄)。新华社发(高贵华 摄)

螃蟹肥美,满足舌尖味觉,但若问人们对于秋天的记忆里有什么气味,桂花香一定榜上有名。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桂花的香气从古时开始便备受赞叹。可惜桂花开放的时间极短,想要留下桂花的馥郁幽香,就需要抓紧时间把它们“打下来”。

四川泸州,村民们打收桂花。 新华社发(刘学懿 摄)

人们先在桂花树下铺上一层薄膜或一张布,然后举着一支细长的竹竿,围着桂花树,举手挥竹竿,扑簌几声,桂花应声落下。把新鲜桂花过筛、洗净、晾干,用糖、盐等腌制后保存,可用于制作桂花糕。

大地迎丰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美在于秋。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季,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正当时。

东莞厚街,早稻丰收。南都拍客 黄丽珍 摄

瓜果飘香,稻谷满仓,此时大自然亦如打翻调色盘,秋色尽显,田间、果园、河湖……祖国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市场上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蟹变得琳琅满目。

茂名电白,拖地网捕获的鱼。南都拍客 白洁 摄

9月21日,拉萨市林周县边林乡当杰村的村民在收集秸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9月21日,当地稻农在稻田里舞龙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古时候人们在秋分节气有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闹秋社”习俗。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描写的就是秋社的热闹场面。

2018年6月,国家将每年的农历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DUDU猫也加入了迎丰收的表演队列中,期盼每一年都有好的收成。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策划:李湘莹 关健明

统筹:刘兰兰 梁子珊

创意:许乐 实习生 洪紫妮

设计:原毅

技术:何卓贤

产品:王蕾

原创音频:梁子珊 彭沁玲 李芷琪 冯奕然

图编:高永佳

87版红楼梦背后的音乐故事,听作曲家王立平说

【编者按】一场为纪念87版《红楼梦》开播35周年而诞生的音乐会即将登陆上海。12月17日-1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邓婕和欧阳奋强等近20位主演、诵梦人张国立、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将联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登台。87版《红楼梦》背后有哪些动人的音乐故事?我们来听作曲家王立平说。

一朝入梦,终身不醒。为《红楼梦》作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筹划《红楼梦》,在北京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的王立平,凭借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争取到了谱曲机会。

“我这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只有这一次,为了‘曹雪芹词、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疼,难,过瘾,耗时四年半,王立平为《红楼梦》写出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在内的十三首曲子,以及剧中所有背景音乐。

就像许镜清的音乐成就了1986版《西游记》,没有王立平,也就没有至今仍让人魂牵梦萦的1987版《红楼梦》。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1982年,41岁的王立平已经是全国著名作曲家了。当时的他不仅创作了《驼铃》《牧羊曲》等富有民族风味的歌曲,还写出了《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在别人看来,王立平顺风顺水,已经达到了创作巅峰,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

“《红楼梦》是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最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我就想将来有空,一定要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但谈何容易,没这个机会。”

与王立平一样,王扶林对《红楼梦》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0年前后,王扶林在报纸上看到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当时名牌大学的学生,许多人没有读过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中的任何一部,这让他萌生了利用电视传媒,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

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之芙(王扶林夫人)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为《红楼梦》作曲时,他当即便按捺不住地说,“我极有兴趣!”很快,王扶林就召集中央电视台领导、红学家、编剧等一大屋子人,出了一道考题,请他谈谈有关《红楼梦》创作的想法。

王立平讲了整整一下午。就在那时,他提出《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再者,《红楼梦》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趣取胜;电视剧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筛选,“面面俱到等于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五十个人来打拳,谁都施展不开。”

王立平的这些观点,与专家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剧组决定由他来写《红楼梦》。

王立平当时向王扶林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参加合作,因为《红楼梦》太个人,太情感,更重内心的体验;第二,人生掐头去尾没几年好光景,不要互相迁就,谁也别委屈了谁。

这两点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求导演赋予其足够的创作自由。

按现在电视剧的创作惯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戏、看完样片后才开始写曲,但在《红楼梦》剧组只有导演,演员还没入组时,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与许镜清花四年时间打磨《西游记》,如出一辙。

1982年前后,王立平亦曾参与《西游记》的音乐创作,但没完成,他坦言:“因为我不太喜欢‘猴戏’,我觉得自己属于‘情种’那一类。”

无中生有找音符

刚接下活,兴奋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觉得自己着实胆大妄为,“写成了当然好,写得不好可就麻烦大了,想翻身也难了。”真要落笔时,王立平形容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一个音符。

“这里头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家族的枯荣、社会的兴衰,这里的中国文化何其繁复,何其深刻,谁能说得清楚?谁能唱清楚?”

无助时,他也会想:当编剧多好,《红楼梦》里什么人物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儿,什么结局,什么开场和下场,都写得清清楚楚;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羡慕,谁穿什么衣裳,什么花纹和质地,家里头什么装饰,书中都费尽了笔墨。

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各个版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他才意识到自己要“无中生有”,要一个个把它找出来。

要写成什么样呢?王立平发现,流行、现代、类港台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风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戏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现某些感情。最终,他决定“十三不靠”,创造一种只适合《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确定主题曲时,王立平和剧组有个共识,在曹雪芹的原诗词中选择一首。反复思量后,王立平提议用《枉凝眉》。一来,它勾勒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爱情的对立面都在这儿了;二来,它预示了悲剧的结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词极好,一唱三叹可入乐,把那种惆怅的思绪,缠绵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为《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

为了创作,他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儿,醒来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写在了总谱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后其他都隐去了,只剩下情绪、意境、情感。王立平渐渐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这才是出活儿的时候。

王立平的写作速度曾是乐坛佳话。他曾在三天之内写出《太阳岛上》《牧羊曲》,但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写出《枉凝眉》和《序曲》。

《红楼梦》的片头配着山巅巨石吟唱的,正是一段纯器乐《序曲》:古筝开道,女声嗟叹出一段尾音极长的“啊”腔,仿若天籁,婉转,幽怨,催人泪下,紧接着琵琶、扬琴、二胡齐奏,导出《红楼梦》的主旋律。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第一组镜头。

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将先完成的两曲交给剧组,没有对照,没有比较,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别人心中的《红楼梦》。他猜想会被说得一无是处,没想到,央视领导、红学家都没有异议。

这两段音乐,是王立平用来投石问路的,反映不错,他也有了信心,感觉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

剧组将这两曲录制成带,在演员的学习班上放,每天开机前也放,以调整其情绪,统一其感觉。听了音乐,演员也跟着进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写成“天问”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52句的长诗,在戏剧戏曲中历来是着墨最多的一个段落。王立平写此曲一年零九个月,这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前几句曲调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写着写着,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对林黛玉这么情有独钟,把这么有分量的诗句给了她?

林黛玉个儿不高,眼睛不大,病恹恹的身子,脾气也不好,要说起来没那么可爱,可曹雪芹对她倾注了特殊的关爱,让人对林黛玉产生无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来,《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系于她,林黛玉的死,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

写《葬花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立平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么,改而把《葬花吟》写成了一首带着呼号与悲鸣的“天问”。

这一句出来后,王立平总算找到了写曲的落脚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被歌者反复吟唱了四遍,配器时,王立平还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时,王立平才觉得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将周雷、胡文斌等红学家叫到家中试听时,大家都叫好,他们还鼓动王立平写一篇红学论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响,把《葬花吟》写成“天问”,正好印证了他们在思想上的一脉相承。

写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称从未感到过灵感的惠顾,若说有,就是1986年底写最后一曲《分骨肉》的时候: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情,强迫着自己把它写了下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完第一句,虽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写完后,王立平也不知道为什么,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

探春是红楼众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刚烈的一个,为“探春远嫁”谱写的《分骨肉》,亦是全剧音乐气势最恢弘,最为凄厉的一首。

因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电视剧《红楼梦》才把书中原本略略带过的这一笔,放大了描写。

将璞玉雕琢成器

《红楼梦》主唱陈力,是王立平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上偶然发现的。在此之前,她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没有多少演唱经验。

从汽修厂直接进入《红楼梦》剧组,她一待也是三年。和其他演员一样,她参加了《红楼梦》培训班的学习,还在剧中轧了一角,演了柳嫂。

“请她唱的时候,费牛劲儿了。”陈力唱过京戏,有一定音乐基础,嗓子也好,但没进过录音棚,离专业歌手差得远。王立平除了教她怎么用音乐塑造人物,还要教她视唱练耳等基本功。

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位新手,来完成这么重的演唱任务?

创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荐,但在他看来,唱《红楼梦》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纯真,这种青涩感,已经形成演唱风格的专业名家,不可能具备。

和演员只选新面孔一样,王立平亦不希望观众在看在听时,去联想演员过去的形象。他要的是一种初来乍到的,纯纯的,略带生涩的音乐感觉。

将一块璞玉雕琢成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王立平那儿练完歌,陈力经常掉着眼泪出去。因为缺少专业训练,她常常注意了这儿,就忘了那儿。王立平想尽办法调动她的积极性,同时刺激她,让她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地方。

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个多月,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唱,再到一句一句连通,最后融会贯通,陈力唱的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是一点一点精心设计出来的。

作曲家施光南因此打趣王立平:“你只借了人家一个嗓子。”

当时,陈力的丈夫因故身亡,或许是感怀身世,她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到歌声中,唱得苍凉凄美、肝肠寸断、动人魂魄。

央视原副台长阮若琳后来还给王立平写了一封信,“我们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们要的《红楼梦》。我们懂了你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人来唱。”

唱宝玉的《红豆曲》、怜香菱的《叹香菱》、惜晴雯的《晴雯歌》,讽王熙凤的《聪明累》……《红楼梦》里的歌曲,大多是描写人物的命运。

当音乐与影像最后合在一起录制时,王立平躲在家里没敢去看。1987年,随着电视剧播映,这套音乐得到最终的检验,观众给王立平的回答是,行。

“我受到的磨难是空前的。”回忆起来,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这一句,“这些作品真正的倾心倾力了,有人问再写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楼’。”

“《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

茄克缘何成为中国男人必备品?

秋冬两季,被广大男同志评为最难穿衣服的季节,特别是在换季阶段。穿得厚了显得臃肿,穿少点觉得太冷。

在外套的选择上,穿西装太过板正,有时还要看场合;穿风衣,又被腿的长度限制了,很容易暴露腿短的缺点;运动服、牛仔外套,穿起来像大学生,看起来既不成熟,也不职业。

有没有一件外套既能抗住换季温差、大风天气,同时显出男士的成熟、帅气?

还真有这么一件衣服,能满足这么多极其不讲道理的要求,它就是茄克。因为风格稳重,百搭,适用于商务休闲等多个场合转换,让茄克在我国男士中的穿着率极高。

不过,茄克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痛点”,那就是被认为是熟龄男人的专属。不论是《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经典的老干部茄克造型,还是一些企业家发言时的茄克标配,茄克可以说称霸了中年男人的衣柜。

这个痛点其实更多的源自人们对茄克的“误解”,中国茄克早已不再是单一年龄层的专属,而是成为老中青三代男人的必备单品。

随时代发展,激发中国茄克的时尚潜力

年轻人觉得茄克不够时髦,主要是茄克早前的款式、面料、穿搭都相对固定,给人们留下刻板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穿茄克、内搭配毛衣/衬衣 抹胸腰带(腰带向上无限延伸)成为一种固定穿法。

但其实茄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时尚潜力,空战电影《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就曾给出过非常经典的示范。如何激发中国茄克的潜力,让中国茄克也时尚起来?

有一个中国品牌,一直都在专注做茄克这件事。雷军曾说过,“你只有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有机会比别人做得更好,走向成功。”劲霸创始人洪肇明先生在创业之初的发展理念就是:一个人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

1980年,46岁的洪肇明拆下家中两块门板做成裁床,缝制出劲霸发展史上的第一件茄克。茄克逐渐替代西装、中山装、绿军装,成为创业创富族群的重要表征。劲霸第二代掌门人洪忠信则为公司制定了“以茄克为核心的商务休闲男装”的定位。

以茄克为核心品类,劲霸男装一直在不断随时代发展创新、创变。从80年代时满足自信得体的商务休闲着装的基础需求,劲霸茄克为积极拼搏、务实敢为的中国男性带来了自信、稳重、得体,又不失活力的着装形态。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市场环境,推动中国男性着装需求从基础功能性到开始对服装设计、面料、品质、色彩产生初步要求。劲霸男装在经典中国茄克的基础上,全面拓展茄克品类宽度及适穿场景,提升设计丰富度满足中国男性在商闲等多种场景下年轻态、时尚感的新时代着装需求,推出新商务、时尚商务、假日等产品系列,拓展连帽茄克、工装茄克、棒球领茄克、短袖茄克等款式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消费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2020年1月,劲霸男装登上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首秀国际舞台。2021年于长城发布高端新国货战略,依托鲜明的中国文化基底,为劲霸茄克建立丰沛饱满的产品叙事空间,为中国茄克赋予更加丰沛醇厚的艺术、人文情怀。2022年以“新色彩、新材质、新廓形、新风格”四新产品全面引领中国男性着装美学。

42年,劲霸用自己的努力,让茄克突破年龄层的限制,为中国茄克画上了时尚的符号。

为中国茄克打造“文化属性”

让茄克时髦起来还不够,真正的时尚,背后一定带有某种文化属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内涵”,这样才能穿越岁月的洗礼,甚至打破空间的界限。

比如,当下流行的飞行员茄克,其实是为了解决早期飞行员高空寒冷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陆军航空队推出第一批A-2 Bomber Jacket,并在1931年正式投入使用。随着电影《珍珠港》《壮志凌云》的上映,飞行员茄克立马上升为作为美式军事风格着装的icon,不仅年轻的时尚人士喜欢,不少政要也很喜欢,比如奥巴马。

再比如游猎茄克,1933年,海明威穿着游猎茄克在非洲打猎的照片经报纸传回美国,开始流行起来,几年后,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出版后,更是扩大游猎茄克的影响力,全世界的人都爱上了这件茄克。直到如今,各大时装周上,游猎茄克依旧常客,每年各个大牌的秀场上均可看到这件经典单品,而且变化多端,活力不减。

如何赐予中国茄克更多文化的内涵?

劲霸男装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无数的中国创业者在那个时代披荆斩棘,而劲霸茄克为中国男性带来了自信、稳重、得体,又不失活力的着装形态。劲霸和它的用户群体把闯荡、奋斗、无畏、拼搏的山海情怀注入茄克之中,成为中国茄克独特的文化内涵。茄克不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件战袍,一种格调,一腔信仰。

2021年9月,劲霸男装在长城上举办了【茄克·山海】茄克品类专场秀,将拼博、无畏的山海情怀展示出来。

而在今年9月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劲霸男装将2022茄克品类专场秀的主题定为【茄克·天地间】,并首次呈现四季意象全品类茄克,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底出发,以茄克为服饰介质,深度挖掘重新解构东方美学文化。

秀款以劲霸男装为主体,辅以旗下高端系列KB HONG及童版秀款MINI HONG,以中国色暗合四季变化,以冬季开篇至秋季收尾,分别对应“冬为蓄”“春为生”“夏为盛”“秋为收”的四时变化,同时秀款中对应四季的考究面料和品牌原创花型,遵循季节演变规律——冬季硬朗廓形与线条肌理的刚柔平衡,春季精纺质感与生机色彩的雅致活力,夏季轻盈材质与盛放花卉的浪漫中性,秋季金丝提花与KB基因花型寓意丰收和沉淀。

天地间,四季因时而异,也展现出“因时而衣”的东方四季着装美学,还拓宽了茄克的适穿场景,激发茄克的活力感与年轻态,从产品的人文艺术感提升劲霸茄克的专属性与故事感。

从山海到天地间,劲霸尝试着探索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三者形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内里传承的是中国男性顶天立地、刚柔并济的精神风貌。这也是劲霸赋予茄克的文化属性。

“男装高端新国货”时代到来

为了让中国茄克更好地成为中国男人的“战袍”,让他们能自信体面地纵横山海与天地间,劲霸在42年间创造了适应中国男性体型的上万茄克版型库,适合中国男性肤色的茄克色彩研发体系,适合中国男性气度的茄克花型研发体系。

在中国茄克不断升级、迭代的同时,中国品牌也经历了三次浪潮。从1990年开始,在各个消费领域中,国产品牌经历了从“价廉质差”到“价优物美”,从山寨到原创,从创新到追求至臻,新国货的出现,让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2018年,全球战略咨询公司Prophet铂慧,邀请1.3万名中国消费者,评选出中国最受欢迎的50个品牌,国际大牌不再一骑绝尘,在最受欢迎的TOP10中,国货品牌占得7席,“新国货”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升温。此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号称世界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是标准领跑者。

与此同时,当下男装市场的时尚化、细分化、多元化、高端化的特征越发明显,“男装高端新国货”时代正在到来,并且迸发出巨大潜力。中国有超过7亿的男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中国男装市场规模将达6570亿元。

对于中国男装品牌来说,这就意味着需要恰如其分地找到一个寄托在服装上的中国符号,将其解读为一种既新颖又蕴含集体记忆的文化现象。

在劲霸第三代掌门人洪伯明看来,“高端不仅仅是高价,而是为消费者提供超出与预期的品质和服务,同时引领国人着装美学、融入中国文化底蕴,适应国人着装和消费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创变。”

探索男装高端新国货的无限可能

“男装高端新国货”时代才刚刚到来,如何深入洞察消费变革,分析把握市场流行趋势的发展方向并与新时代消费者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产生价值观认可,是男装品牌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男装的“高端新国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引领。

除了时装秀,劲霸男装还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多维度的链接。在今年9月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劲霸男装以茄克品类专场秀为核心,推出五大系列活动——融合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生活方式新零售空间、行业主题论坛、品牌自有IP首发等多元形态。

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是时尚与艺术创造力交互的大胆探索,也是劲霸男装在东方美学框架下,通过时尚与数字艺术的对话,创新构建的消费者沟通形态试验场。

时装周主题论坛,是于中国崛起和文化自信的趋势下,在东方美学的体系下,劲霸男装与专业机构,营销专家、艺术家、时尚资深人士、消费者代表一起交流碰撞探讨中国男装行业可持续发展。

生活方式新零售空间,是服饰美学、植物美学与生活美学融合共生的消费新场域探索,劲霸男装希望借此能与年轻消费群体在全新的场景下产生链接,从消费者体验出发,融合时尚、艺术、商业与生活、艺术思考与品牌表达,展现一个高端新国货品牌的无限可能。

品牌自有IP首发更是在赋能未来的消费者链接。当下虚拟偶像正受年轻人的追捧,通过2个虚拟IP人物劲H&霸H,以及它们的虚拟时空家园“劲象空间”带动消费者产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邀约年轻用户参与到品牌的未来,并借此探索品牌与未来年轻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所有的创新举措背后,是劲霸男装作为高端新国货的实力与自信,也是对中国男装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笃定。过去10年,中国男装市场前10品牌的国货份额占比,从不满百分之50到现在接近6成,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展现出更多信心,偏向以及青睐。

当问起洪伯明对劲霸男装未来的展望,他以8个字回应道:“百年劲霸 基业长青”。

从1980到2022,42年,劲霸男装一直坚守长期主义,引领了中国的茄克文化。茄克也冲破了年龄和场景的局限,成为男人必备的战袍,成为一种时尚表达、人文美学符号。

以方寸之小,见天地之大,相信在未来,劲霸男装将继续携手国人共同书写高端新国货生生不息的无限可能,并引领整个行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让国货“高端时尚”得以永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