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自由的小说阅读网app(点亮读书灯让北京溢满书香)
海棠书屋自由的小说阅读网app文章列表:
点亮读书灯让北京溢满书香
活动现场启动“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陈名杰介绍“阅读中轴”系列活动 摄影/本报记者 张恩杰
昨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北京阅读季启动式暨“点亮读书灯”主题活动启动。该主题活动是首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指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活动分为“阅北京”“读中国”“向未来”三个篇章。其中有“阅读中轴”系列活动发布、“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启动暨首批新书发布等一系列相关重要发布,开展“阅见城市”数字阅读企业代表共同倡议,各界知名学者共同开展“名家话阅读”。
阅北京
8种书单“阅读中轴”
“阅北京”篇章主要包括“阅读中轴”系列活动发布和“阅见城市”数字阅读企业代表共同倡议等环节。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了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展示北京中轴线魅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公众参与,繁荣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中轴线申遗办策划推出了“阅读中轴”系列活动。
在本次活动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介绍,“阅读中轴”系列活动由“走读中轴线”“特色阅读活动”“大讲堂”等多项活动组成。
活动当天,主办方还公布了首批“阅读中轴”书单8种,包括普及类的《中轴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人文类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北京出版社)、儿童类的《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图文类《北京中轴百年影像》(北京日报出版社)、小说类的《画说京脊》(人民文学出版社)、学术类的《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艺术类的《走进故宫看文物·书法馆》(中国妇女出版社)和特别推荐类的《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故宫出版社)。
读中国
全国新书首发平台亮相
“读中国”篇章主要包括“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启动暨首批新书发布和“名家话阅读:‘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美好时代’”等环节。
活动当天,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野霏,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北京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小明共同启动“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启动暨首批新书发布。
据介绍,“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联动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立长期战略活动,开展紧密协作。同时邀请著名作家、专家学者到店对全品种图书开展多元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广大读者推荐新书、好书,提供全新的文化阅读体验和交流平台,更好地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
“名家话阅读:‘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美好时代’”环节,原总政艺术局局长、著名评论家汪守德,《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梁鸿鹰,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等嘉宾结合著名军旅作家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角度,畅聊阅读与创作的重要关系,探讨阅读推广新方式,号召更多人加入阅读、爱上阅读。
“向未来”
传承冬奥文化遗产
“向未来”篇章主要聚焦冬奥会文化遗产。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拍摄的《双奥之城 阅见未来》短片中,多名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分别从设计师、媒体、志愿者和图书馆馆员的角度讲述如何传承冬奥遗产。
“双奥之城”处处洋溢着“冬奥书香”。冬奥标识、冬奥歌曲、影视作品、雕塑绘画,以及吉祥物文创产品,成了有影响力的冬奥文化产品;冬奥筹备和举办期间以及“后冬奥时代”,北京各大图书馆设立形式多样的冬奥专区,冬奥相关图书持续热卖,奥运书屋、冠军书店、“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等冬奥知识“殿堂”颇受读者喜爱,各类读书活动层出不穷。
此外,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还鼓励并发动全市阅读空间、实体书店、发行单位等相关场所及数字阅读平台进行阅读联动,举办作家签售、新书发布、经典诵读等各类阅读活动2000余场,推出“阅行北京”惠民活动;在全市特色阅读空间组织开展“点亮读书灯”主题活动,共同延长营业时间,并在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开展“#点亮一盏读书灯#”话题互动,共同点亮书香京城之夜,让北京溢满书香气息。
探访中轴线上的书店
读老北京故事 赏正阳门美景
4月7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发布北京市正式出台《北京中轴线书店评审认定工作方案(试行)》,将认定并扶持一批北京中轴线书店,引导实体书店传播中轴线文化,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青年报《青流》新媒体短视频客户端将陆续走访这些中轴线书店,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经营理念特色。
北青报记者首站来到了PAGEONE北京坊书店,这里地处正阳门西南角,且位于大栅栏传统商业区的核心地段。
书店在2017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平均每天客流在2000至3000人次,暑期最多的时候客流会破万。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书店文学区西侧的18米高垂直书塔贯穿书店三层,书塔前还设有圆筒形专利书架以及专门用来举办小型展览的“白房子”。沿着西侧楼梯可抵达书店二层,进入到碗形剧场式的儿童区。
三层有顶层吸纳阳光的艺术区,陈列着近10000余册原版艺术设计书籍,这是书店的一大经营特色。经过艺术区,读者可到达咖啡馆休憩。咖啡馆旁边设有多功能厅,用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三层的西北角收藏了5000张黑胶唱片,可在听音室内享受在其他地方很难体验到的黑胶盛宴。
日前,PAGEONE北京坊书店专门开辟了老北京文化及中轴线阅读主题区,摆放着《再会,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北京》《我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等书籍,读者可以坐在落地窗玻璃前,一边阅读着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故事,一边欣赏着窗外正阳门箭楼的美景。
分会场
诗词大会、书香市集 让“阅读无处不在”
昨日,以“主会场 分会场”的形式,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联动北京16 1区,通过每区一场精品活动,营造“阅读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
东城区举办了“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故宫与文化遗产”新书发布会,郑欣淼和单霁翔两位故宫院长一起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与广大读者畅谈故宫与文化遗产,分享他们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图书创作者的思绪与感悟。
昨日,西城区举办“海棠花开向未来——2022年海棠诗会暨宋庆龄故居海棠文化节”,活动围绕“冬奥盛会”“丝路花语”“共向未来”三个篇章展开。知名演播家、主持人以诗朗诵为主,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春天的赞歌。
朝阳区举办第四季“悦读·阅廉”——朝阳区廉洁文化进机关、进家庭活动,通过线上阅读打卡等形式,引导全区机关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崇廉倡廉促廉,打造学习型机关,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示范带动朝阳区“阅读之城”建设。
海淀区举办“海图讲坛”系列讲座活动。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开展文化、艺术、科普、健康、非遗等主题的公益讲座。以线下讲座为主,同时可在线上发布资源,扩大受众范围;以馆内讲座为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同时接受社会单位的申请,走进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等地举办讲座。
门头沟区举办“古道诗韵”沉浸式主题活动。将全民阅读活动同京西古道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活化利用结合起来,同实体书店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古道诗韵”沉浸式体验诗词大会,启动2022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延庆区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延庆·阅向未来”2022年延庆区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2022年延庆区全民阅读活动期间将开展11项重点阅读活动,覆盖18个街乡。同时,为了在“后冬奥时代”让奥运精神惠及大众,延庆区冬奥城市文化广场开办书香市集,举办各种特色活动。
发布
成年国民去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76本
本报讯 (记者 祖薇薇)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昨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6%,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0本,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主体,“听书”“视频讲书”等阅读形式为读书提供更多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在162个城市进行样本采集。
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
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20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1.7%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具体来看,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59周岁人群占92.8%,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2%。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中,有11.9%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有8.7%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从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来看,2021年,有45.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20年的43.4%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有30.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4%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有6.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7.4%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有1.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视频讲书”。
在数字化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1.12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8.4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1.78分钟。
从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来看,2021年,有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有10.4%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51.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有35.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对我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的考察发现,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为17.9%;有11.2%的人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听书;有10.8%的人选择通过“智能音箱”听书;分别有8.9%和5.7%的人选择通过“广播”和“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听书。
此外调查发现,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效应日渐凸显,基本满足成年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我国城镇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日益提升,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向好,平均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长较往年有所增加。
本组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
石家庄正定旅游景点
荣国府
荣国府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间215间,游廊102间。府内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夏秋之季,海棠、银杏等枝繁叶茂,香飘数里,林木掩映下的各间房舍古色古香,从西部开始,依次可经过垂花门、穿堂、花厅、贾母正房、凤姐家;中路是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门、荣禧堂、后围房;东路是王夫人院、贾赦院。
宁荣街位于荣国府右侧,是一条仿古味极浓的清式街巷,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街上共有51家店铺,店前挂着古式的招牌、幌子,再现了明清时分的市井景象。这一条街以经营传统的古玩字画、手工艺品等为主,文化气息极浓。 地处正定大佛寺附近,两处实为一体景观,它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修建的一座大型仿清古建筑群。
蕉林书屋
始建于1667年(康熙六年),是清初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大收藏家梁清标储藏珍品和文人墨客相聚的地方。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北约100米处,当时应属梁府的一部分。为四合院式,占地104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30平方米。现为城建局公产房。1995年5月10日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蕉林珍品后来流散开去,但国内外的大博物馆的中国古代书画藏品中几乎都有粱氏蕉林书屋的旧藏。蕉林书屋、棠村品鉴,已成为中国艺术史中令人仰慕的概念常存下来,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正定府大菩萨
大佛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座,第二段浇至膝部......第七段浇铸至顶部,最后添铸42臂(后被锯掉,现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大乘之阁的观音木雕像难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边地区4尊大佛之一,与北京雍和宫大佛、天津蓟县独乐寺大佛、承德普宁寺大佛齐名。
大菩萨是现存最高大的铜菩萨。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佛。大佛可是河北民间传说的重要题材之一,传说不仅多,也十分有趣。正定府大菩萨在定城内隆兴寺的大悲阁中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高22.28米,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
正定四塔
正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石家庄北约15公里。正定有4座风格不同的古塔,值得一游。
木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又名天宁寺凌霄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内有阶梯可攀登至顶,立于顶上,可以眺望正定全境。塔顶、塔刹和第九级于1965年邢台地震时受波及倒塌,八级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特点仍清晰可见。
青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又名临济寺澄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址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来常到该塔朝拜。
华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南门里,又名广惠寺多宝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层为正八角形。第四层为圆锥体,下面八个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狮、象等,造型独特,塑工精细。
砖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西南街,又名开元寺须弥塔,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唐乾宁五年重修,现仍保留唐塔的特征。砖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级,塔的初层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丰满、栩栩如生。塔的下层正门上写“须弥峭立”四字。砖塔东面有一古钟楼,内有一巨大铜钟,据说钟楼大钟响时,方圆几十里都可听见。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处。
正定县文庙
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梁思成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县文庙大成殿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县文庙,尚存照壁、泮桥(已埋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和大成殿。
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隆兴寺位于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朝,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 龙兴寺",至宋朝时落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历经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规制日益完善,达到鼎盛时期。
西游记宫
西游记宫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常山路,是根据我国神魔小说《西游记》而建造,景观集人间、仙境、天宫、海底、冥界一体,制作手段以迷离故事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西游记一宫、二宫、封神演义宫,是根据我国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而建造,景观集人间、仙境、天宫、海底、冥界一体,制作手段以迷离故事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每个景有静有动、有变有幻、声随光响,动随声变,从而使景观达到奇、俏、特、绝的意境。
三国名将赵子龙巨型塑像就座落在常山公园内,供游人观瞻。位于大佛寺东邻的野城,以其独特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式建筑布局,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河北正定科技馆
河北正定科技馆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馆之一,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兴荣路65号,建于2000年5月,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展区面积11000多平方米,展品10000余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下,经过9年的建设,现已发展壮大为十一个展厅、十五个展区, 是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天文馆、气象站、地震台、人防教育、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科普展馆。
广惠寺
广惠寺坐落于正定广惠路(近燕-大街)。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贞元年间),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院兴盛时期东西宽196米,南北长239米。寺内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因寺内建筑仅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
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赐名“承天寺”。政和年间(1111-1118)始称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当时寺院由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高远红木博览城
正定高远红木博览城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A、B、C三个区。历经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入驻品牌最多、品类最全的红木家具及雕饰件综合卖场;是荟萃了全省知名旅游产品、工艺品、美术品、土特产品的省级旅游商品展示和交易中心集散地;是首家以红木文化为依托,以红木文化博物馆、展销馆,旅游产品展示为支撑,以“闻、读、知、感、乐、购”六要素为标准,集购物旅游、文化传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会议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购物景区。
正定古城
正定古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
正定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正定是一座具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阳和楼
阳和楼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砖台高8.6米,东西长66米,南北宽21.6米,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亦称梁家祠堂,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始建于明代,位于正定城内燕1大街东侧,2008年10月20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一族自明洪武初年由梁聚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今正定)北圣板村,至梁梦龙六世而大显,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人称“梁阁老”。其曾孙梁清标与兄梁清宽,堂弟梁清远同列“九卿”时称“三梁”,可以说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官位显赫,盛极一时。
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单檐,硬山五脊,青瓦盖顶式建筑,正面五间均置六抹方格隔扇门四扇,梁架为七檩前后单步廊。结构简洁明快,为明代晚期遗物。
天宁寺凌霄塔
天宁寺凌霄塔,在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
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毗佛殿
主体正面为五层楼阁式建筑,并设有地下展厅。宫内按照《封神榜》中的故事情节设置了40多个变幻莫测的场景,包括纣王女娲庙降香、轩辕坟三妖现身、九曲黄河连环阵、姜子牙开榜封神等,500多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再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位于正定市,根据我国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而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11个大厅组成。整个建筑错落有序,气势恢宏。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于1992年,一直担负着国家乒乓球队世界大赛前封闭训练和中国乒协对外交流的任务。从这里出征的国家乒乓球队先后夺取34项世界冠军、11枚奥运会金牌,被誉为“国家乒乓球队的福地”和“世界冠军的摇篮”,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4月4日,在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西院举行了新训练馆建设奠基仪式。
临济寺澄灵塔
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灵塔高30.7米,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封神演义宫
主体正面为五层楼阁式建筑,并设有地下展厅。宫内按照《封神榜》中的故事情节设置了40多个变幻莫测的场景,包括纣王女娲庙降香、轩辕坟三妖现身、九曲黄河连环阵、姜子牙开榜封神等,500多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再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位于正定市,根据我国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而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11个大厅组成。整个建筑错落有序,气势恢宏。
绿毛水怪
不需要很长很华丽的语言,王小波也可以把故事讲好。
如果说最俗的故事是爱情,那么最惊艳的故事也是,而且往往是爱情。“绿毛水怪”的故事很简单,只言片语,但很动人。
就像那句“你是我军旗”点亮了我眼中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样,《绿毛水怪》里有好多字句给人心头一击。
比如,童年时,妖妖和陈辉甘愿做两只如“怪物”,去旧书屋分享好书。
比如,初中相遇,妖妖绝口不提他们儿时最爱的《雾海孤帆》,陈辉选择放弃课后一切活动送妖妖回家,听她用无法形容的语气背出《青铜骑士》的楔子: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
比如,最后一次在有雾的夜晚见面,陈辉为妖妖念出诗句,告诉她街头的水银灯是“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口,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而昏黄路灯是“我们好象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比如,妖妖留给陈辉的信,说他们忠贞不变的友谊是六百四十二个来回,和两千五百里路见证的。
再比如,陈辉对绿毛海怪脱口而出的那句“……你怎么知道我不愿意和你一起当水怪了呢”?
正如李银河说,王小波可以像一个诗人,虽然他更多写的是杂文和小说。的确,他语言嬉皮,压抑着癫狂,但全然遮掩不住他诗人一样如空气浮动般的气质。
我喜欢妖妖自我鉴定只能做一个“蓝袜子”,而赞美陈辉可以成为诗人那段对话。我赞同王小波书里常常流露出的“女性对男性保有宿命式崇拜”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很迷恋王小波这种霸道,区别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种男根崇拜的霸道,王小波的文字里终保有了一种温柔的态度,对男性和女性同时保有最大的尊重。所以读完《绿毛海怪》,你不会像大多数爱情故事一样,只记住一个妖妖、或是一个陈辉,相反你会同时记住他们两个人。王小波写故事难得之处就在于他笔下的爱情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你不会单纯唏嘘妖妖没有多等陈辉两年就游向了大海深处,不会质疑陈辉一而再的错过和妖妖见面的机会,你只可以感慨社会,时代和命运弄人——爱情本质无关是非,有关平等包容,是王小波对爱情的解读。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这本小说是王小波早期作品,写于他与李银河相遇之前(后来是李银河和王小波相遇相知相恋的重要桥梁)。这就不难理解,书中的“我”为什么会时而跳出来打断老陈(陈辉)讲故事,戏谑妖妖的故事太过荒诞。这一时期的王小波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笔下的崇高爱情所持的态度显然抱有悲观态度,不可遇也不可求。
最后一点想说,这个故事有关海洋…自由,广博又宁静。
PS:看完书,也想打这样的一些字给远方的人。你说过我是最好最认真的海棠,翻出这个故事让我再看,非常感谢你相信我可以解读这个故事接近你到无穷小。当然我不似你会创造故事,因为上帝不是女人,只可以有犀利哥哥眼神似箭,却鲜有剽悍姐姐目光如炬。感叹王小波早逝这么多年,我觉得他的人和他的文字真的好像脱离时光轴线,随时取出翻看,都鲜活如现世。总之,我真的喜欢他对事物的理解、包容,和他俏皮若愚的诗意语言。
原文链接:给“绿毛海怪”(绿毛水怪)书评
(如果喜欢此文章,还请多多支持原作者,侵删)
去浦市
王跃文
仲秋时节,我去了浦市,先就在沅水中央康家洲河滩上听了半日的水。沅水从南往北流过来,到浦市打了个弯,立时就柔声碎语,放低了声音。一只灰白色的鸟,一跳一跳撩着水,缓缓飞过河去。我老家叫这鸟打鱼佬,不知浦市人是怎么叫的。临洲处河水清浅,稍大的鹅卵石就突出水面。河中水芋,水葱,黄菖蒲,细叶莎草,都伸着细绿的脖子,傍着水里的石头长。七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在浅水里学扎猛子,嫩嫩的黄色,与河草河水的绿色相配,再明丽温柔不过。这时候,河滩上有人唱起了歌。歌词听不清,声音却高亢热烈,颤抖急切,仿佛心里堆积着无数燃烧得通红的火球,必须以这样的歌声吐出,不然心会被这炽热的火焰烧融。这歌声,沈从文在《湘行散记》写浦市的文字里写到过,他写的是浦市繁华时期黄昏回荡在码头江面上的催橹歌。
湘西四大古镇,若皆以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比,则茶峒是翠翠,里耶仿佛没有合适的人物比,一定要比的话,《萧萧》中见过世面,智慧而又宽仁的祖父差可拟。浦市呢?也许有几分像《长河》中萝卜溪橘子园主人滕长顺,识得字,懂风水,草药时事皆能了解,水上陆上都是里手,富而仁,为人义道公正,有风骨,又能变通。沈从文《长河》的故事背景,就是辰河中游码头岸边,一个叫吕家坪的小商埠。端午时,长顺还请了浦市的戏班子去唱戏!沈从文《长河》《边城》等许多写湘西的小说,都是可以当地方志读的。若说跨文体写作,沈从文早已史志而散文,散文而小说,且处处浸润诗意,随心而化,无影无痕,仿佛天然。走在湘西的任何地方,有一道风景看不见,却时时伴你左右。这风景,便是沈从文。
茶峒、王村、里耶,皆古朴纯净,浦市却有几分富贵、驳杂与洋气。好码头好风水,旧时来浦市建大宅子的多是外省商人。吉家大院吉氏是山西人,建三井三堂十二房;李家大院李氏是山东人,建院子,祠堂,书屋;周家大院周氏是江西人。天下商人逐利而来,浦市曾经的繁华自不必说了。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有着高高封火统子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舳舻蚁行,洞庭直下,商贾辐辏,烟火万家。
旧时的浦市人,商而富,富而学,读诗书,重礼义。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但凡有了读书底子,自是别有一番淡定闲雅。因了这份淡定闲雅,造访浦市的时节,宜秋,且雨。我从康家洲坐船在浦市水码头登岸,秋雨恰在这时来了。雨中往李家巷里走,红条石铺的地面刚被濡湿,细润如女子的胭脂。巷子窄而幽,宽不足一人伸展两臂。两侧封火墙斑驳,灰黑或灰白,细看如写意山水。墙头薜荔依依,欲拂人面。站在李家书院门前,吸引人的倒不是“派衍撰书”的青石门额,而是呈八字敞开的老旧木门后满厅盈盈欲燃的绿色。封火墙里亦爬满薜荔,如毯如瀑,直泻而下,颓败的院墙便隐而不露。绿与灰,生与寂,仿佛互为因果。前厅地面,靠墙根处是铁树,长在绿釉大缸里,作张作势,如剑如戟。疏朗温柔一点的,是棕榈、天竺葵与芭蕉。
我爱芭蕉,满绿时也爱,褴褛时也爱。眼前有芭蕉,就不怕雨。雨若不打在芭蕉上,便只可打在荷叶上。雨除却这两处,打到哪里都似委屈。前厅地面上,矮盆里正开着贴梗海棠,琉璃般半透明的红花。再往里走几步,堂屋前一截矮墙,横排一列兰花,不是什么贵重品种,墨兰三,建兰四,皆种在紫砂盆里,叶子疏而有致,顾盼有姿,洒脱如林下美人。
矮墙边,兰花盆旁的木椅上坐着一个人,清瘦,旧灰蓝中山装,闲闲地望着我进来。您姓李吗?我姓周。李家的人哪里去了?哪里去了?谁知道。兰花是您养的吗?当然是我养的,这院子里花草都是我养的。他的眼睛亮了,坐直了身子。养花草做什么用啊?不做什么用,要做什么用呢?只是养着,好看。
青莲世第也是个闲雅的地方,如今辟为茶书院。既为青莲世第,便处处皆可见莲。天井大缸里种着碗莲,亭亭如举,翠色欲流。墙上挂着木版画,绘的是莲,花叶辉映,明媚生动。茶桌上摆的台灯是莲盏,餐桌上碗碟是莲的样式。青莲世第书院主人爱穿唐装,气质仪态亦有莲的淡雅清和。坐在这里喝茶看书的,也都是天南地北喜清静的人。天色将晚,细雨如尘,暗红的灯光弥散如雾,茶书院里有艺人唱起了阳戏。戏里唱的是一对男女相互爱慕,桥段本应滑稽喜乐,不知为何却令人悲不自禁,又不知悲之所来。唱戏与听戏人浑然交错一起,似真似梦,不可拆解。
夜里便投在一个叫“遇见”的民宿,我住的房间恰好命名“从文”,颇叫人忐忑。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重病赶回湘西,坐车到桃源,又雇船沿沅江逆水而上,十一天后在浦市登岸,再走一天多路才回到凤凰。他那时的心境,虽有新妇安慰,触目绿水青山,却为着母亲的病,为着会明、牛保们的挣扎,也是哀愁忧虑为多。那时的浦市已然衰落,古街上砧板大小的红条石依然鲜艳光滑,布铺里却只坐着白发皤然,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的老妇人,街檐下站着两脚成一个八字,再无本钱可做生意的老板。虽如此,沈从文的笔下,却是对浦市强勃壮美生命力的颂赞:“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景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
沈从文的湘西笔墨里,那图画般妥帖安放的山水,那长养在风日里在梦里听情歌摘虎耳草的女孩,那吃酸菜牛肉唱俗歌的水手,这一切都有着深沉的悲悯与哀愁。但是,先生更竭力赞颂湘西人血液里的爱与善,纯与美,力量与自由,生命态度的庄严与神圣。如今的浦市,安安闲闲,融融泄泄。我走在浦市巷陌,看寻常人家门前盛开的三角梅,老宅子台石水坑里倒映的天光,雕傩戏面具的老师傅用画笔给傩面上色,万寿宫里人头挤挤挨挨,我心里也隐隐回荡着歌声,分不清是沈从文笔下浦市码头的催橹歌,还是今天康家洲上的野歌子。
汪曾祺的花园:大师亦曾是顽童
我确信,我上学时没读过汪曾祺大师的作品。不知是什么原因。忽然有一日,人人都言汪曾祺,说他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对这样的评价,我有些迷惑,不明白既是"纯粹的"文人,又为何是"士大夫"。不过我对评价、定义之类的历来不太看重,也不去深究。
读汪曾祺的第一篇作品是《花园》,偶然从网上读到的,排版一塌糊涂,读起来很费劲,但是文章的确很好。尤其那个淘气又灵气的小朋友,让人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迅哥"。于是购了《受戒》、《邂逅》、《人间草木》、《四方食事》几本精选文集,《人间草木》里便收录有那篇《花园》。
读完《花园》有个想法,读大师们的作品,不必先读他们的代表作。大凡代表作,作品会更成熟,更有深度。拿在手里,人不免会凝重起来,似乎非净手不能展卷,便会少些阅读的乐趣。最好的是先读读他们写自己童年的作品。虽大多是些家长里短,但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世经历。就比如汪曾祺的这篇《花园》,细细碎碎,尽显童真,尽见温情。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童子面与花园相映成趣,不开心都不成
01讨喜
写花园当然得写花呀。花园里虽然姹紫嫣红开遍,但是汪曾祺却不单纯地描写花之美,更多的是写自己折花的经历,听起来不怎么美好,但是对于富贵之家来说,折几枝花又算什么呢。何况花那么多;何况花本来就是给人看的。
为祖母折花。"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
为妈和二伯母折花。冬天,下雪。摘些"冰心蜡梅"和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
为表姐们摘花。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无树不爬,只要有花。只要姐姐们要花。他不会总按她们的意愿摘,他有自己的审美:摘些没有全部盛开的,因为这样摆放的时间会更久一些;摘些不繁密的,只因样子好看。小孩子能有这样的眼光,相当难得了。
这样的小孩儿总是招人喜欢的,从幼稚园到初中,汪曾祺都深得老师喜爱。他在《我的小学》里写,幼稚园王文英老师对他极偏爱,毕业拍照片时别人或站或蹲,却让他骑在木马上;初中"见人总是冷着脸子"的代数老师王仁伟先生对他也极喜爱,询问他堂哥"汪曾祺的病怎么样了?"其堂哥答"他死不了",王先生大怒:"你死了我也不问!"
小孩儿乖,惹人爱。一点不假。但那个小顽童会玩的可不止这些。
02淘气
那个小孩儿,几根草就够他玩半天。他躺在草地上,草被压倒了。他的头动一动,草慢慢地站起来。等到草快成功了,他又把头枕上去,并且威胁似地含混有声。
捉天牛,把线扣在它的脖子上看着它慢慢走;
捉"都溜"(一种蝉),弄得满身的臭芝麻味;
捉蟋蟀,"用草掏、手抓、水灌",追着扑,把整个园子都翻了个身;
捉弄土蜂。等土蜂飞出去了,用泥巴把它的洞口封起来,在旁边弄个假的。土蜂飞回来,找呀找,找到他掘的洞,钻进去转一圈,发现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
他爱逗弄含羞草。把所有的叶子都触一遍,看它们合起来再张开。然后再来一遍。
他也逗弄自己的小姑姑。轻轻揭开门帘,看到小姑姑不在,找一张纸画一个枕头花样,在姑姑的绣花绷子上戳两针,再把一切恢复原样后悄悄走掉。
这样的顽皮,丝毫不招人讨厌。那个小孩儿很淘气,很多时候也很安静。
03安静
他玩草累了,会看天上的云。他应该看了很久的云,因为草"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
正吃着晚饭呢,"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
他带祖母去看园子里的夜哇子(一种幸运的鸟),祖母看了不说话,他也不说话,只是"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他逗弄含羞草,等他们合起又张开的间隙,"我自低头看我的书。"
他看荷花入了迷。"荷叶上花拉花拉响了,母亲便把雨伞寻出来,小莲子会给我送去。"就这么几个字,你不知道他母亲已经叫了他多少回,他已经看了多久、还要看多久。
他最安静的时候应该是躲在龙爪槐里看书。"那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龙爪槐的茂密的枝桠营造出一个独立的王国,把他与世界隔开。他便躲在里面冷眼看龙爪槐以外所有的人和事物:云、何首乌、石笋、蜘蛛网、花天牛、蜜蜂、金鱼、香橼花,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头上了,堂姐俯身看金鱼看到了自己,小尼姑出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又进去,把门关上了。
他的安静是另一种淘气。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默默地,不打扰别人。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善良是为人的本性。
04善良
他逗弄小草,也不总是与之"为敌"。有时"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任其在他的耳根伸起腰来。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鸟怕红纸,就不来了,他便偷偷把红纸拿开,让鸟大吃一气。这是他的悲悯之心;"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才大喝一声赶去。"
他会因为一只鸟伤心大哭。他给心爱的鸟一只最好的鸟笼,放上一只最好的碗,放在园子最好的紫藤花架下,——那时紫藤花正盛开。可是没想到因为笼子挂得太低被猫给吃掉了。
他藏在龙抓槐枝桠间,谁也看不到他。祖母出来了,他不藏了:"我下来了,下来扶您。"
善良不是善感,但似乎善良必伴随着善感。没有善感,人无疑于人畜无害的木头、石头;有了善感,善良才能外化,才能让善良有地方适时安放。
05善感
他捉天牛,玩天牛,却能感受天牛的与众不同:像有教养的绅士,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从这些词语里,你甚至能读出一些对天牛的尊重来。
他看到"鬼蜻蜓""款款地飞在墙脚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难过什么呢,没写。只是读者思索着,竟也有些难过起来。
他捉弄土蜂的理由很好玩,"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儿不配。"——这是怜香惜玉的意思吗?
他看到土蜂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风,他觉得"老先生"似乎是生气了,"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是觉得有愧了吧。
他看到香橼花不是飘下来,而是掉下来,觉得"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轻盈才能飘动。是认为香橼花心事太重了?
家宴时"灯光照到花上,树上,令人极欢喜也十分忧郁。"——热闹很快就会散场的。
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红得让他害怕,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
善感是一种美好的特质。善感是不身受即能感同。
汪曾祺先生的白描手法,可以秒杀拟人、比喻,通感、排比等一大堆修辞,了了数字即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其实这么说也不对,修辞方法运用的好不好,主要还得看作者的功力。
你看穿花的那几个句子,"冰心蜡梅"的朵子,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鲜明清雅的画面,全有了。
写龙抓槐里看见大伯母摘花、堂姐看金鱼、小尼姑抱草打水的几句,除了白描,什么都没用,用字也到了节约的地步,但你仿佛什么都看到了:大伯母摘花时的挑挑捡捡,戴花时的小动作;看到了堂姐对着自己的影子做鬼脸,或者"搔首弄姿";看到了小尼姑的轻盈或吃力,听到了关门时的"吱嘎"声响。
喜欢大师细腻传神的文字,更喜欢那个淘气又安静,善良又感性的小孩子,——你会觉得,大师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普通,会玩泥巴,会捉虫子。这种"和我们差不多"的认知,消除了他高高在上带给我们压力和距离,也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没有多少莫测高深,我们缺少的,是他那样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耐心。
有人说,汪曾祺作品平和冲淡的风格,可以清晰地找到师承脉络:即周作人、沈从文及废名。我是个涉猎极其有限又不善于归纳梳理的读者,不敢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不能否认师承的潜移默化,但个人天赋一样不可忽视。没有善察与善感的特质,再优渥的家境、再精心的培育也是枉然。就如汪曾祺在《我的中学》里感悟老师关于"厅事前仅容旋马"的讲解,"'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叙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
我同意文学界对汪曾祺作品"平淡冲和"的评价。比如这篇《花园》,平平淡淡,却美好得让人不忍释卷。汪曾祺自己也是推崇平淡的。他有一篇《惊人与平淡》的短文,可以视作他的作品特色的最好注解。
此作载于一九四五年六月第二卷第三期《文聚》,从时间上看,抗战尚未结束,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未尝不是在抒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于今日,则分明是对太平盛世的颂祝。忽然觉得我找到了汪曾祺作品如今盛极一时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