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三国13纪念版(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乱世三国13纪念版文章列表:
- 1、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 2、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 3、百家争鸣群雄逐鹿!战国异闻录6月剑指Steam新品节
- 4、国产经典RPG正统续作定档:数字版价格不到百元
- 5、从两唐书十三杰中选四猛:史官说尉迟敬德为首,秦琼应该排第几?
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新华社天津9月9日电(记者白佳丽、郭方达、张建新)天津有这样一个“园丁家庭”,曾从战火中走来,在晋察冀边区为学生们支起课桌;也曾坚守一生,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如今,“90后”已“接棒”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近一个世纪来,这个家庭四代人中有13名人民教师,从烽火连天到和平盛世,他们薪火相传育桃李。
这是赵慕平(中下)和家族中从事教师职业的亲人一起留影(2021年9月20日摄)。(受访者供图)
四代人的师教传承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扉页上写着外祖父祝福语的这本《常用古诗》,被郝岚一直珍藏。边角尽管已经些微泛黄,但这件二十多年前的礼物,是郝岚所在的家庭师教传承的缩影。
郝岚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出生在一个“园丁家庭”中,四代人先后有13人站上三尺讲台,也因此在去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教育世家之一。郝岚说,故事从20世纪就已经展开。
20世纪20年代末,郝岚的外祖父赵秉和从原河北唐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与妻子一起在晋察冀边区的师范学校任教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在燕京大学做实验员的赵秉和,被迫带着一家六口,从北平一路靠人接济,逃难回乡。而后,赵秉和的妻子又在战乱中去世。
虽然尝尽了乱世的苦楚,但作为一名教师,这一切没有阻挡赵秉和教书育人的决心。他开始在晋察冀边区兴办小学教育,为学生们支起读书识字的课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他依旧坚守在河北省易县的基础教育领域。
1985年,赵秉和正式入党,他激动地给子女写信,说他一辈子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入党的日子未来就是他的生日。退休后,赵秉和依然为中小学生义务宣讲晋察冀边区抗战史。
在赵秉和的影响下,女儿赵慕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耕耘在天津市南郊区(现津南区)基础教育一线。两代人也为郝岚指引了人生方向,23岁起,郝岚站上了讲台。与外祖父和母亲不同,郝岚作为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她开始为祖国培养更多教师。
如今,郝岚的表侄女孙榕鞠也在教育岗位上开始发光发热,在这个1996年出生的女孩手里,四代人的接力棒又递了一程。
三尺讲台上初心不变
赵慕平的一生追随着父亲的教诲,总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郝岚记得,母亲曾经有一名学生患有小儿麻痹,因家庭困难,差点放弃学业。赵慕平一边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一边想办法让自己家人教他一些一技之长。
后来,这位学生一直自强不息,退休后仍把赵慕平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看待。哪怕如今学生已年过六旬,腿脚更加不便,每年春节一定都会来看望“赵老师”,数十年不曾间断。这几年因为实在上不去楼,也一定要来到楼下给赵老师打个电话,因为这样“离着近,觉得亲”。
这是赵慕平早年在书桌前工作的留影(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好老师却不是“称职”的妈妈。小时候,郝岚总是埋怨母亲,对儿女照顾太少,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哪怕是大冬天,母亲也能五点钟就爬起来去带学生出早操,而郝岚的手指生了冻疮直到溃烂母亲才发现。当年食指上的那个深深的洞变成了如今一个若隐若现的伤疤。
直到走上与外祖父、母亲一样的道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眼睛时,郝岚才真正懂得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1996年,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23岁,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我诚惶诚恐,生怕课讲得不好。”
为了不辜负学生,郝岚一路苦读,20多年后,青涩的教师已经成长为博导,被一届届学生亲切地叫作“女神”。她坚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引领人生。
疫情以来,天津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甘肃陇东学院,郝岚的专业知识和正能量,打动了远方的孩子们。“你完全可以不喜欢外国文学,甚至可以不喜欢文学,但是你必须热爱个什么。”在给甘肃孩子的信中,郝岚这样写道。
认真备课,生怕因为相隔千里就让孩子们落下课程的郝岚,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也许,我以后也会当一名老师,希望有一天,能和您见面。”甘肃学生发来的邮件朴素而真诚。
播撒更多“秉烛之心”
赵秉和曾对女儿说:“为师者,育人才是最高追求”。当赵慕平工作遇到坎坷时,时长想起父亲的鼓励,为师者,育人才是你的最高追求,其余的都是“浮云”。
这是上世纪80年代赵秉和在天津给女儿赵慕平题字勉励她克服一时的困难(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家风的影响下,孙榕鞠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毕业后如愿成为天津滨海新区一名幼教老师。她说:“四代人的传承,既是一种责任感,更是一种力量。”
教学之余,郝岚有着自己的思考。“今年多收三斗,明年就想要多收五斗,教育不是这样简单做加法。”她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成效不能如此简单衡量,“学生没有真正爱上这门课程,没有具备人文兴趣与情怀,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回望外祖父经过的波折岁月,郝岚身体力行,把思政教育、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把历史讲述为生动的故事,令她备受学生欢迎。在郝岚的影响下,又有许多学生将“踏上三尺讲台”视作人生目标。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一颗丹心,一生秉烛。“教师就是持灯使者,坚守教书育人的信念,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郝岚的本科毕业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书睿这样说。
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9月9日电(记者白佳丽、郭方达、张建新)天津有这样一个“园丁家庭”,曾从战火中走来,在晋察冀边区为学生们支起课桌;也曾坚守一生,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如今,“90后”已“接棒”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近一个世纪来,这个家庭四代人中有13名人民教师,从烽火连天到和平盛世,他们薪火相传育桃李。
这是赵慕平(中下)和家族中从事教师职业的亲人一起留影(2021年9月20日摄)。(受访者供图)
四代人的师教传承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扉页上写着外祖父祝福语的这本《常用古诗》,被郝岚一直珍藏。边角尽管已经些微泛黄,但这件二十多年前的礼物,是郝岚所在的家庭师教传承的缩影。
郝岚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出生在一个“园丁家庭”中,四代人先后有13人站上三尺讲台,也因此在去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教育世家之一。郝岚说,故事从20世纪就已经展开。
20世纪20年代末,郝岚的外祖父赵秉和从原河北唐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与妻子一起在晋察冀边区的师范学校任教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在燕京大学做实验员的赵秉和,被迫带着一家六口,从北平一路靠人接济,逃难回乡。而后,赵秉和的妻子又在战乱中去世。
虽然尝尽了乱世的苦楚,但作为一名教师,这一切没有阻挡赵秉和教书育人的决心。他开始在晋察冀边区兴办小学教育,为学生们支起读书识字的课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他依旧坚守在河北省易县的基础教育领域。
1985年,赵秉和正式入党,他激动地给子女写信,说他一辈子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入党的日子未来就是他的生日。退休后,赵秉和依然为中小学生义务宣讲晋察冀边区抗战史。
在赵秉和的影响下,女儿赵慕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耕耘在天津市南郊区(现津南区)基础教育一线。两代人也为郝岚指引了人生方向,23岁起,郝岚站上了讲台。与外祖父和母亲不同,郝岚作为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她开始为祖国培养更多教师。
如今,郝岚的表侄女孙榕鞠也在教育岗位上开始发光发热,在这个1996年出生的女孩手里,四代人的接力棒又递了一程。
三尺讲台上初心不变
赵慕平的一生追随着父亲的教诲,总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郝岚记得,母亲曾经有一名学生患有小儿麻痹,因家庭困难,差点放弃学业。赵慕平一边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一边想办法让自己家人教他一些一技之长。
后来,这位学生一直自强不息,退休后仍把赵慕平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看待。哪怕如今学生已年过六旬,腿脚更加不便,每年春节一定都会来看望“赵老师”,数十年不曾间断。这几年因为实在上不去楼,也一定要来到楼下给赵老师打个电话,因为这样“离着近,觉得亲”。
这是赵慕平早年在书桌前工作的留影(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好老师却不是“称职”的妈妈。小时候,郝岚总是埋怨母亲,对儿女照顾太少,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哪怕是大冬天,母亲也能五点钟就爬起来去带学生出早操,而郝岚的手指生了冻疮直到溃烂母亲才发现。当年食指上的那个深深的洞变成了如今一个若隐若现的伤疤。
直到走上与外祖父、母亲一样的道路,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眼睛时,郝岚才真正懂得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1996年,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23岁,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我诚惶诚恐,生怕课讲得不好。”
为了不辜负学生,郝岚一路苦读,20多年后,青涩的教师已经成长为博导,被一届届学生亲切地叫作“女神”。她坚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引领人生。
疫情以来,天津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甘肃陇东学院,郝岚的专业知识和正能量,打动了远方的孩子们。“你完全可以不喜欢外国文学,甚至可以不喜欢文学,但是你必须热爱个什么。”在给甘肃孩子的信中,郝岚这样写道。
认真备课,生怕因为相隔千里就让孩子们落下课程的郝岚,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也许,我以后也会当一名老师,希望有一天,能和您见面。”甘肃学生发来的邮件朴素而真诚。
播撒更多“秉烛之心”
赵秉和曾对女儿说:“为师者,育人才是最高追求”。当赵慕平工作遇到坎坷时,时长想起父亲的鼓励,为师者,育人才是你的最高追求,其余的都是“浮云”。
这是上世纪80年代赵秉和在天津给女儿赵慕平题字勉励她克服一时的困难(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家风的影响下,孙榕鞠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毕业后如愿成为天津滨海新区一名幼教老师。她说:“四代人的传承,既是一种责任感,更是一种力量。”
教学之余,郝岚有着自己的思考。“今年多收三斗,明年就想要多收五斗,教育不是这样简单做加法。”她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成效不能如此简单衡量,“学生没有真正爱上这门课程,没有具备人文兴趣与情怀,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回望外祖父经过的波折岁月,郝岚身体力行,把思政教育、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把历史讲述为生动的故事,令她备受学生欢迎。在郝岚的影响下,又有许多学生将“踏上三尺讲台”视作人生目标。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一颗丹心,一生秉烛。“教师就是持灯使者,坚守教书育人的信念,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郝岚的本科毕业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书睿这样说。
百家争鸣群雄逐鹿!战国异闻录6月剑指Steam新品节
运筹策谋帷帐 决胜千里奔忙
春秋难测庸常 劈风斩月相抗
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诞生了无数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其传奇程度丝毫不逊色三国时代。令人惋惜的是以春秋战国时代为故事背景的游戏与扬名海外的三国相比,少得令人发指。而如今一款准备在Steam新品节亮相的国产游戏吸引了身为战棋狂热粉丝笔者的目光,原因无他——这是一款以春秋战国为故事背景的战棋游戏,这就是《战国异闻录》。
此“战国”非彼“战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软文化影响力,捍卫中华民族的“战国时代”迫在眉睫。《战国异闻录》游戏以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为舞台,复现了那个极具时代独特浪漫的兵家、道家、墨家、法家、不同学派之间的百家争鸣。
游戏预告片
扮演不同身份的主角,在战国的乱世中书写各自的传奇故事。用不同的视角去了解这个时代的风土人情,驰骋在不同的战场,同样精妙的策略去击败不同的敌人。
而在玩法方面游戏采用的是经典六角格战棋,玩家可以控制5到8人的己方阵容来应对各种挑战。
近年来在《神界原罪》系列中发扬光大的环境互动系统,也将作为《战国异闻录》战斗过程中核心的策略系统带给更多的战局变化和思维考验。
精彩的单机内容终有被消耗完的一天,《战国异闻录》还有丰厚的联机体验,可以让玩家和好友组队一起并肩作战挑战高难度副本,合作的独特战棋,可惜的是目前只有三个副本内容较为单薄,希望制作组能持续更新更多的联机挑战内容。
指挥战国时期的史实英豪驰骋沙场好不快意,用符合更现代的审美去解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符合其个性和身份的特色天赋和技能组。
不同于其他简单靠限制最大出场人物的战棋游戏,《战国异闻录》中单场出击角色有总费用限制。强大的角色往往需要更高的费用,如何在有限的费用之下搭配阵容,钻研出最适合的阵容也是游戏策略考量的核心之一。
游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拥有一些特殊法术技能,使用这些技能可以对敌人造成高额伤害,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元素,分别是火、水、毒。不仅如此,这些元素还能够相辅相成,玩家通过组合这些元素技能对敌人造成额外的伤害以及效果。
熟悉经典策略游戏《三国群英传》系列的老玩家都知道,游戏内后期会出现大量的奇幻要素,要指挥三国群英和大量神话妖怪作战乐趣十足。《战国异闻录》中也有除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外独特的“妖家”。妖家群雄们例如——陆吾的技能组:吃人,治水。狰的技能组:电角,五尾都是严格按照神话传说中的考据设计出来。
妖怪系统代表的头牌——目前需要占据最高15费的强大角色“穷奇”,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妖怪也将君临战国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
老冤家陆吾自然不甘落后,他又将和穷奇之间上演怎么样的爱恨纠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红颜知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各色风格的红颜知己们亦能陪伴着玩家们征战沙场,或英姿飒爽,或成熟美艳,或仙气凛然,或神秘诱惑总有那么一位让你牵心挂肚。
那么就期待6月13日Steam新品游戏节带来更多的情报吧,笔者还将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国产游戏的追踪报道敬请期待。
国产经典RPG正统续作定档:数字版价格不到百元
《轩辕剑》是由大宇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从1990年首作上市至今为止已发行十二款角色扮演游戏,一款回合制策略游戏,四款网络游戏。《轩辕剑》系列与同公司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并称“大宇双剑”,均被公认为华人世界的两大经典角色扮演游戏系列,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如今该系列的新作《轩辕剑柒》也要来了。
《轩辕剑柒》是经典单机RPG游戏“轩辕剑”系列的第十三款正统续作。游戏讲述的是太史昭与妹妹安宁的山村生活,被突如其来的诡影打破。为保护妹妹,他不得不与妖魔展开殊死战斗,踏上乱世之旅,以寻求一线生机。与此同时,十余年前太史府灭门的真相,也逐渐被揭开……
值得一提的是,《轩辕剑柒》支持NVIDIA RTX光线追踪技术、DLSS深度学习超采样抗锯齿技术。前者让场景灯光更加自然逼真,明暗凸显。后者不牺牲画质的情况下,提升游戏性能。
至于大家关心的上市时间以及价格,官方宣布《轩辕剑柒》游戏将于10月29日上架Steam,数字标准版售价99元。《轩辕剑》迷们可不能错过哦。
·END·
从两唐书十三杰中选四猛:史官说尉迟敬德为首,秦琼应该排第几?
隋唐演义小说中有“四猛”、“四绝”、“十三杰”,手中兵器最轻的也有一百多斤,李元霸那一对大锤更是重达八百斤。
演义小说只能看个热闹,我们翻阅《旧唐书》和《新唐书》就会发现,所谓的“四猛”、“四绝”、“十三杰”、“十八条好汉”,半数以上纯属虚构,宇文成都连历史原型都找不到,李渊确实有个儿子叫李玄霸,但他在大业十年就没了。
第三子玄霸(字大德)辞世三年后,李渊才由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升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算是有了割据称雄的资本。
从隋唐“四猛”到“十八条好汉”基本都是虚构的,这就给了读者诸君一个发表高见的机会:按照新旧两唐书的记载评选出唐朝开国十三杰,再从十三杰中选出四猛将,在这个名单上,将会出现哪些勇将?排名第一的应该是谁?
两唐书的主编刘昫和欧阳修、宋祁等人在为大唐开国武将立传的时候,都把尉迟敬德放在首位,这可能会让很多熟读唐朝史料的人感到不快:尉迟敬德是秦琼手下败将,凭啥能位列大唐开国猛将之首?
秦琼打败尉迟敬德并迫使其投降,在《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和《新唐书·列传第十四》中均有记载:“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唐高祖李渊)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我们把《旧唐书》和《新唐书》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十三位武将的名单是这样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张公谨、侯君集、张亮、薛万彻、薛万钧、刘弘基、殷开山、丘行恭。
这张名单上的很多人都出现在了凌烟阁上,他们就是排在第七位的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第十位的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国公段志玄,第十一位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第十二位的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第十六位的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第十七位的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第十八位的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张公谨,第十九位的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第二十四位的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这是根据两唐书记载的排名顺序,去掉不以武功见长而且老迈年高的屈突通、屈突盖,再去掉英年早逝的罗士信,帅才李靖、李勣也不参评,然后剩下了这十三位冲锋陷阵的猛将。盛彦师、卢祖尚、刘世让、刘兰、李君羡等人都是附在别人立传之后,就不计算在内了。
我们之所以把屈突通屈突盖兄弟去掉,是因为他们在替隋炀帝杨广效力的时候,就已经身份地位和年纪一样高大了:屈突通生于公元557年,给隋文帝杨坚当过亲卫大都督,给隋文帝杨广当过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卫将军、左骁骑卫大将军、关内讨捕大使,他在大业十三年已经六十高龄,还在带领隋军跟李唐血战,最后兵败图穷,被唐朝开国名将段志玄生擒了:“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袭,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击,杀数十人而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段志玄能跟秦琼在新旧两唐书中同为一传,在《新唐书》中比程咬金还靠前,也跟生擒屈突通而立下奇功有关。
段志玄是李世民手下一流悍将,单兵作战能力十分强悍:“从讨王世充,深入陷阵,马倒,为贼所擒。两骑夹持其髻,将渡洛水,志玄踊身而奋,二人俱坠马,驰归,追者数百骑,不敢逼。”
跟段志玄一样勇悍但却在演义小说中表现平平的,还有一位张公瑾,在小说中他只是燕王罗艺手下一个级别较低的跟班,武功也不怎么样,但是在正史中,张公瑾却原本是王世充的手下,归唐后不显山不露水,直到玄武门之变才一鸣惊人:“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张公瑾只是正二品郡公,却比从一品国公、上柱国秦琼还多三百户食邑,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的,食邑都不会少,秦琼和程咬金在贞观元年都只得到七百户食邑,说明他们不在“玄武门十大将”之列。
“玄武门十大将”的名单在两唐书中均有记载:“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长孙无忌是秦王李世民的舅哥,不管能不能打,他都得去玄武门拼命,而其余九人中以尉迟敬德为首,秦琼程咬金这两位国公的名字没有记在功劳簿上,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斩杀李渊的儿孙,顶多是保护秦王府安全,事后搜捕一下建成元吉余党。
尉迟敬德、张公瑾、侯君集紧跟秦王李世民,所以在贞观年间的地位都比秦琼程咬金高,所以有人在评选唐太宗李世民四大心腹悍将的时候,直接被秦琼程咬金排除在外,而把段志玄加了进去。
李世民驾前四猛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刘弘基、殷开山、丘行恭、尉迟敬德——在昭陵六骏图上出现的唯一大唐开国名将就是丘行恭:“行恭有勇,善骑射。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
名将辈出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汉末三国乱世,另一个就是隋唐交替之际,隋唐时期的悍将别说选出十三杰四猛,就是选出一百三十杰四十猛,可能也有被遗漏的,比如后起之秀裴行俭、苏定方、薛仁贵、张士贵,其中真有几人的勇悍不输于秦琼程咬金,尤其是被演义小说描写成奸恶之徒的苏烈苏定方,就可以说是继李靖李勣之后最耀眼的将星之一,这位程咬金征讨西突厥时的先锋官,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品德高尚忠心耿耿,可是要比尉迟敬德的功劳大多了。
半壶老酒才疏学浅,在新旧两唐书中只找到了这十三位杰出战将,并认为其中最勇猛的三位当属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这三人应该以秦琼居首,剩下一个名额,如果罗士信尚在,别人都没资格竞争,罗士信牺牲后,段志玄和丘行恭就有资格入选了。
这四猛十三杰的说法,只是半壶老酒抛砖引玉,大唐将星璀璨,读者诸君尽可以结合史料并根据个人判断,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四猛十三杰人选:如果仅以史料为依据评选大唐开国第一猛将,是该选秦琼秦叔宝,还是该选尉迟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