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姓什么(端午纪念:屈原到底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导读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姓什么文章列表:1、端午纪念:屈原到底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屈原不姓屈3、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4、中国古代风流人物——屈原5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姓什么文章列表: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姓什么(端午纪念:屈原到底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端午纪念:屈原到底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每逢端午,吃粽子就会想想起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流传至今,为人所知,但却很少人知道屈原的姓氏,当然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屈原不就是姓屈吗?那我只能告诉你,屈原并不姓屈!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屈原不姓屈,还能姓什么?当然这并能怪你,以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造成的知识误解,其实屈原的姓,和历史上的很多姓是一样的,比如秦始皇“嬴政”姓赵,孝武帝姓“王”等。但深究起来,其实屈原和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月同姓,但是也不能叫“芈原”。

在先秦时代,姓、氏的用法和今天是不太一样的。姓氏一分为二,男子习惯称氏而不叫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的贵族,对于这个是很讲究的。而屈本是一个地名,据说在今天的河南和湖北一带。春秋时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孙遂以屈为氏。所以只能称之为屈原或屈平,但这这是一个称谓,并不能说是姓名。

其实姓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这是百家姓中很多姓氏的来源是一样的,有些是赐姓个,也有一些分支出来的姓氏。而如果要追究“本家姓氏”那就要看氏了。

战国之后,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后来也就没有姓和氏之分,所以按照今天的姓氏来说,屈原姓屈也是对的,前提是不要去追究自己的族谱,不然就要乱七八糟了。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记载“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是分开。

屈原乃是楚国的公族,楚国国君姓芈,《史记·楚世家》:“楚国的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之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所以屈原应该叫做,熊姓屈氏,或者直接的叫做“熊元”,但是叫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祖先的传承,纪念这一份诗人的爱国情怀,而名字一个称谓而已!

屈原不姓屈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也是王族贵室。

意思很简单,屈原作为屈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之祖”,他不姓屈,姓芈,全名叫芈屈平,或是芈屈原。

芈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祝融八姓之一。厉害的是,祝融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赤帝,黄帝的第四代孙,更是后世言传的火神。

祝融下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

也就是说,屈原和芈月是一个家族的。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

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

来源:光明网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由兴波

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

每年端午节到来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文化庆祝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对中国文学史贡献巨大,他开创的“骚体”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以《离骚》为代表的充满积极浪漫精神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代神话的浪漫元素,并将其发展到非凡的高度。后世很多诗人都受其作品影响,感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创作出诸多伟大的爱国诗篇。

汉代的贾谊写下《吊屈原赋》,对屈原的遭遇表示深切悼惜。其实,贾谊的经历与屈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表达对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只是,贾谊认为屈原没有必要以死殉国,应当勇敢地活下去,同残酷的现实斗争到底。

唐代大诗人李白深受屈原的影响,他在《江上吟》诗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中的屈平即屈原。李白将屈原与楚王对比,突出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而楚王只是被历史遗忘,空自留下历史的遗迹楼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曾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晚年被贬到儋州,却始终以一种乐观中蕴含斗争的精神面对,也正是受到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感召,他、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性。

直到当代,屈原的精神仍然受到人们的尊崇,历经两千余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屈原的一生是悲剧,但他留下充满美好理想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后人所传颂,那些出自屈原诗歌中的名句,我们仍会背诵;他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精神,也广为传颂。正所谓“风骚传后世,端午留千古”。可以说,屈原在后人的心目中获得了永生。

今天,人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祭奠屈原,他的“求索”“爱国”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端午节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祭奠屈原,不仅是为了祭奠屈原本人,也寄托着人们的爱国热情, 屈原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传统民族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受到各方重视。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各地都纷纷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逐渐恢复传统的节日习俗。以端午节为例,前几年全国多地举办了“龙舟大赛”,媒体也以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借助各种新形式获得了巨大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音频、图解、小游戏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备受青睐,受众数量呈几何基数增长。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深入到当代生活,它的具体形式发生了改变,不变的是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弘扬和传承。

对于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我们要充分认识并有效继承下来,坚定文化自信,从学理的深入研究转入传播实践的应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魅力,从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由兴波)

中国古代风流人物——屈原

一、屈原生平

——楚国诗人政治家,博闻强识志远大。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内举贤能明法度,对外力主抗强秦。

2、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爱国诗人辞赋祖,浪漫文学奠基人。

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九歌九章和天问,离骚诗经并风骚。

4、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四大文化人。

5、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早年经历

——生于丹阳秭归里,嗜书成癖多而杂。

1、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次年,居乐平里。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体恤民众做好事,众口一词获赞誉。

2、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三、初露才华

——秦军无故犯楚境,组织青年奋力击。

1、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屈原应召进京去,五国联兵抗强秦。

2、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四、变法改革

——变法改革民心沸,贵族面临覆灭运。

1、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屈原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思美人

五、谗而见疏

——上官大夫谗见疏,罢黜左徒任三闾。

1、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秦国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

——张仪贿赂靳尚去,郑袖进言回秦国。

2、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秦国,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比起汉中的土地,更想要获得张仪。张仪来到楚国,由于重金贿赂了靳尚,并得到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到释放回到秦国。

——怀王领悟张仪骗,权宜之计用屈原。

3、秦惠文王死,子武王荡立。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楚国的时候张仪已经离开,屈原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没有追到。周赧王五年(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由于不被武王满意,离开秦国赶赴魏国。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领悟到被张仪欺骗,出于一时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便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不能参朝政,居住郢都设教学。

4、周赧王六年(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周赧王七年(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屈原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周郝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五万,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城而去。

六、流放汉北

——秦楚复合谋相反,谗言害之避汉北。

1、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憎恨听信小人言,语言蒙蔽损害国。

2、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太子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

3、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思美人

七、放逐江南

——屈原免职放江南,郢都鄂渚入洞庭。

1、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背叛秦国顷襄王,秦国伐楚决胜负。

2、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屈原流放荒僻地,遥望龙门到陵阳。

3、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九章·哀郢》分析,是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今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八、自投汨罗

——攻下郢都王逃难,苦闷绝望投汨罗。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九、历史评价

古代

——惊才风逸壮志高,山川无极情理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班固《离骚序》:”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近现代

——其言甚长其思幻,其文甚丽其旨明。

1、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天才歌手爱国者,无私无畏且高尚。

2、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闻一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追求创新大诗人,世界文苑实罕见。

3、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国语文学教研室主任谢列勃里亚可夫《屈原和楚辞》:“楚辞最主要的作家屈原的英名也赫列于世界文豪之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和艺术科学院成员、亚洲研究协会成员詹姆士·海陶玮《屈原研究》:“一个大诗人,又如此追求创新,这在世界文苑中确实极为罕见。

十、后世纪念

宋玉悼词

——时来则应物来济,惠无所归怨无集。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唯有宋玉却为屈原写悼辞,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辞的人。其辞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宋玉在悼辞中表达了对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杰出的辞赋家。

十一、文物建筑

屈原祠

——屈祠建于唐元和,三峡工程已搬迁。

1、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建设三峡工程时,与重庆的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一起成为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四大单体建筑。复建的新屈原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是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新屈原祠采用石木结构,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缅怀先贤动人事,风雨沧桑古风遗。

2、屈原祠内共分12个展览陈列厅,分别为前殿、南北陈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历代诗人赞颂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厅)。秭归屈原祠,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屈乡儿女缅怀先贤的动人事迹,也保存了屈原祠风雨沧桑的历史过程及其古风遗韵。

屈原墓

——秭归故里景区内,屈原墓建道光年。

屈原墓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屈原庙

——河南西峡屈原庙,最迟东汉已建成。

河南西峡屈原庙是中国最早的屈原庙。《后汉书·延笃传》: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这里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的关于屈原纪念建筑的记录,这说明最迟在东汉,南阳已建立了屈原庙。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并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

十二、端午佳节

——屈原投江五月五,图腾祭祀端午节。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历史文化源流|立文之道 惟字与义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典出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从书名来讲,“文心”即“为文之用心”,“雕龙”取自“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它问世一千多年,至今依然是广大学者、文字工作者的必读宝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说的是作文方法,在于运用文字和确立文义。文字凭借解释规定含义,文义用理论来加以说明。简单地说,“文”指词要达意、“义”指立场高洁。这是刘勰对晋代末年文章意旨模糊、耽于言辞、文情诡讹、文风衰薄浮夸的弊病进行批评后得出的结论。

中华文化先贤向来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理想人生之追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理想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书写传世的经典文章。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文章。“文章千古事”,诗圣杜甫诗中流露出的感怀,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文字的敬重。三寸管笔千钧重,笔端系苍生,文章连国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志士共同构筑的“价值体系”,成为著书立言之道,它“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把“文”的道德意义,提高到与天地并生而不朽的高度。

中国人素来有知行合一,“仁以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他们秉持悲天悯人的情怀,以生民为本的忧患意识、天下视野的价值理想,在提升自身美好德行的同时,立言于世,弃旧图新,弃恶扬善,以文化人,所形成的至善至美的审美价值标准,在中国古典文化殿堂里得到完美呈现。

五千年浩瀚如星辰的传世经典,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构建了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誉的《史记》;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到华夏大地妇幼皆咏的唐诗宋词;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到表达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诚之心的《出师表》……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寄托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尊崇,正是因为他们把行文之道的“义”立在了国家、民族这个主题上,立在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上。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经过了生活的甜酸苦辣,但他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热爱生活。他的谈笑风生里面,闪耀着他对于生活的真意。他的《龙须沟》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所体现出的味道,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所以,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历史走入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如何以手中的笔墨、心中的大义,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力作,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考卷。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找准文艺工作的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把行文立义,放在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上。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李宝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