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帝国文明新手卡(激战2打响终极之战?新DLC会成为最后一个资料片吗?)

导读帝国文明新手卡文章列表:1、激战2打响终极之战?新DLC会成为最后一个资料片吗?2、比阿尔萨斯更疯狂的反派角色?激战2磨剑十年,只为迎接他的回归3、文明6领袖季票Steam多半差评 免

帝国文明新手卡文章列表:

帝国文明新手卡(激战2打响终极之战?新DLC会成为最后一个资料片吗?)

激战2打响终极之战?新DLC会成为最后一个资料片吗?

大家好,我是X博士。

阿尔萨斯,作为网游史上最具魅力的反派角色,他为追求心中的正义,堕落成死亡骑士的曲折经历,不仅打动了千万玩家,还为《魔兽世界》贡献了游戏史上在线人数最多的资料片“巫妖王之怒”,将暴雪捧上了神坛。

环太平洋,作为改变影史发展,将3D特效技术做到极致,把机甲大战怪兽的老套剧情拍出热血范的经典电影,也是不少人刻入DNA深处的机甲浪漫。

倘若有一款游戏有望在讲述阿尔萨斯堕落剧情的同时,加入变异巨兽大战高达机甲的大场面战斗,你又是否会对其抱有几分期待呢?

(从海底入侵人类世界的变异巨兽)

由暴雪前员工创建的ArenaNet经历十年多的剧情铺垫,就即将在《激战2》新DLC“巨龙绝境”内,为我们带来一出包含死亡骑士堕落、机甲大战巨兽、智械危机、魔法屠龙等元素交融的终极之战!

今天,X博士就借着考古主战场凯珊大陆的机会,来为大家预测下这场终极之战的未来走向!

>>>最具含金量的网游DLC,《激战2》巨龙绝境国服3月4日上线!<<<

划重点一:唯一一个征服巨龙的文明?名为龙之帝国的人族起源之地!

纵观《激战2》的主线剧情,玩家作为全泰瑞亚大陆指定救世主的玩家,不是正在屠龙,就是走在屠龙路上。

靠着各种黑科技的加成,玩家硬把六条灭世巨龙中的五条都给嚯嚯没了,活成了“龙见龙愁”的模样。

随着新DLC的开启,最后一条上古巨龙也将浮出水面,这也似乎预示着《激战2》的屠龙主线即将走向终章,玩家终将成为守护泰瑞亚的英雄。

那么问题就来了,屠杀掉所有的上古巨龙,就能跟拯救世界这件事,划上等号了吗?

难不成ArenaNet现任员工真的已做好了准备,让运营十年之久的《激战2》“毁”在自己手里,做出一个“最后的资料片”吗?

其实,早在2007年《激战1》发售的时候,ArenaNet就把凯珊大陆设定成了“龙之帝国”,还安排部分人类操控巨龙的剧情,向玩家揭示了人类能与上古巨龙和谐共处、甚至去征服它们的可能性。

(《激战1》中辽阔的凯珊大陆)

换句话来说,或许威胁泰瑞亚大陆生死存在的生物,并不是每隔数千年就会从睡梦中觉醒,发动魔法力量灭世的上古巨龙,而是躲在背后的某些组织与神明。

(《激战1》游戏内,存在着有巨龙装饰的建筑物)

根据游戏的设定,凯珊大陆位于整个泰瑞亚的西南方向,在无尽之海的彼岸,既是最古老的人类国家,也是人类定居时间最长的大陆,即人族的起源之地。

与泰瑞亚绝大多数文明不同的是,凯珊大陆上的人类不仅信奉巨龙的力量,还与一头名为古纳维的巨龙结为盟友,双方共同维持着整片大陆上的秩序,建立起一个名为“凯珊”的伟大王朝。

(泰瑞亚地图,凯珊大陆所在地)

划重点二:一分为四!科技、魔法、蛮荒力量共存的奇妙大陆

只不过,在初代君主凯宁大帝离奇死亡之后,凯珊大陆就爆发了数场旷日持久的叛乱。

(雄才伟略的凯宁大帝)

分布在星岬岛、科瓦德森林、碧玉海三处区域的天狗部落、库兹克人与卢克森人,因为不满凯宁之子彦卓的统治,陆续宣布独立。

在这三股势力“起义”之后,凯珊大陆就被一分为四,逐渐形成了四处风格鲜明的城邦。

(鸟头人“天狗”)

其中,由天狗部落主导,雪人、纳迦、人类共存的星岬岛,保留着凯珊大陆最为传统的农耕文化,也是在和平时期与泰瑞亚大陆进行沟通的重要港口。

在凯珊的历史上,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均是在完成星岬修道院的训练后,才踏上了他们成为传奇的旅程。

(《激战1》的星岬岛地图)

而在《激战2》新DLC中,星岬岛也将成为玩家探索凯珊大陆的第一站,我们要从岛上的各大种族处了解凯珊大陆的现状,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尝试进入凯珊大陆的腹地——新凯宁城。

(《激战2》的星岬岛)

凯宁城原本坐落在凯珊大陆的最北端,是凯宁大帝起兵征服其他种族,一同凯珊大陆的发源地。而后,经过王朝的更迭与人类势力的扩张,凯宁城逐渐搬至凯珊大陆的腹地,成为了一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

(《激战1》内富丽堂皇的凯宁城)

但在传奇刺客白影田胜成功刺杀凯珊帝国第26任皇帝安格席扬,意外释放“翠玉风暴”石化了大部分的居住区域后,凯宁城内的皇室气息就不复存在了,整座城市也开始了重建工作,慢慢演变成了赛博朋克色彩浓郁的新凯宁城。

(《激战2》内的新凯宁城)

顺带一提,借助“翠玉风暴”留下的神秘能量,新凯宁城掌握了极为先进的翠玉科技,早就走上了全机械化发展的道路,有点像《赛博朋克2077》里的不夜城。

只不过,疑似是受到了上古巨龙觉醒的影响,这座被誉为“未来之城”的科技之都,将在《激战2》新DLC遭遇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智械危机,翠玉机器人会无端地攻击操控者。

在凯宁城的东南方方向,则存在着类似《环太平洋》电影内“机械猎人”般的组织——卢克森帝国。

这个国家的成员,原本全都是游荡在翠玉之海上的水手,负责凯珊大陆的海外贸易,但受到“翠玉风暴”的石化影响,他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玉石,卢克森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激战1》的卢克森地图,由海岛构成的岛国)

当然,就如同新凯宁城的崛起一样,卢克森也在“翠玉风暴”的影响下,因祸得福地成为了全凯珊大陆科技树加点最高的科研之城。

这个国家的人们不仅研究出可用于生产与劳作的翠玉机器人,还搞出了战力极为强悍的战斗型机甲,拥有着可跟新凯宁城一战的军事实力。

但让卢克森人烦恼的是,“翠玉风暴”同样也让海中的蛮荒巨兽发生了变异,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驾驶作战机甲来抵抗海中巨兽的威胁。

(翠玉之海中的变异巨兽)

位于凯珊大陆南部的科瓦德森林,却是独立于农耕文明、赛博都市与机甲前线三类风格之外的“失落之都”。

在“翠玉风暴”的影响下,居住在科瓦德森林内的库泽克人差点就被团灭了,这也让科瓦德森林一度成为了蛮荒之地。

(失落的文明)

好在库泽克幸存者的不懈努力下,科瓦德森林逐渐恢复了生机与人烟。

可让人不解的是,这处充满了蛮荒气息的原始丛林,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流传起了有关巨龙与神明的神秘传说。

(疑似神明的存在)

>>>更多凯珊秘闻,且待明天分解!

比阿尔萨斯更疯狂的反派角色?激战2磨剑十年,只为迎接他的回归

大家好,我是X博士。

这期,我们继续昨天的考古话题:历经十年发展,《激战2》屠龙主线迎来最终章,新DLC“巨龙绝境”真的会成为《激战2》的最后一个资料片吗?>>>

划重点三:比阿尔萨斯更疯狂的反派角色?磨剑十年,只为迎接他的回归

谈完凯珊大陆上的四片区域,咱们再来说说这次《激战2》新DLC最有可能回归的人气反派角色——白影田胜!

>>>最具含金量的网游DLC,《激战2》巨龙绝境国服3月4日上线!<<<

这个角色与阿尔萨斯一样,有着同样曲折的人物命运,白影田胜在年少时受到一位名叫“天机”占卜师的指引,选择投身凯宁城的城邦卫队,负责镇压城内外的武装叛乱。

(天机的预言)

没过多久,武艺精湛的白影田胜就从一个小小的卫兵队长迅速被提拔到皇帝身边的帝国卫队,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贴身侍卫。

(地位仅在皇帝之下)

可就在白影田胜升职加薪的过程中,“天机”却给出了另一则事关他生死的预言,称白影田胜终将会死于皇帝之手,要么抢先用邪恶的魔法仪式吸收皇帝的力量,断绝皇室的血脉,要么就等着被皇帝下令处死。

尽管白影田胜一开始并没有轻信“天机”的占卜,但他从皇帝某些诡异的举动中,还是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紧接着,在一连串意外事件爆发后,白影田胜还是当着所有护卫的面,刺杀并献祭了皇帝的生命,获得了神秘翠玉魔法的加持,开始为祸人间。

好在由白影田胜悉心裁培的女徒弟薇茹及时用缚影者的法术困住了白影田胜,联合其他三大区域的首领将白影田胜杀死。

(薇茹)

但“天机”留下的预言还是应验了,白影田胜只能死于皇帝之手,所以在200年后,这位心智癫狂的战士迷之复活了。他利用翠玉魔法在凯珊大陆上播撒瘟疫,将生物统统腐化成类亡灵的复生者,掀起了一场《激战2》版本的“巫妖王之怒”。

(与阿尔萨斯如出一辙的反派角色)

最为恐怖的是,白影田胜甚至将守护凯珊大陆的巨龙古纳维给腐化成了一头狂暴巨兽,他体内强大的魔法能量已达到了所向无敌的地步。

(巨龙古纳维,腐化为红,正常形态为绿)

在白影田胜即将毁灭凯珊大陆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危急关头,拥有皇室血脉的藤吾大师以牺牲自我的方式,遏制住了白影田胜的力量,配合其他英雄一举将白影田胜的灵魂打入迷雾之地的苦痛领域。

当然,通过魂武者的刺客形态,我们也不难发现白影田胜并没有在苦痛领域迷失自我,反倒是通过将部分力量借用给魂武者的方式,伺机重返人间。

也就是说,在新DLC的终章,我们极有可能迎来一场横跨《激战1》、《激战2》主线剧情的终极对决,亲手了结白影田胜跟凯珊皇帝间的宿怨,其剧情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巫妖王再怒”。

划重点四:与巨龙和谐相处?屠龙之旅或将迎来最大反转!

看到这,某些熟悉《激战2》剧情的小伙伴肯定又要发问了,咱们辛辛苦苦打了十多年的巨龙,咋就在新DLC里没登场戏份了呢?

根据ArenaNet在去年放出的资料片CG来看,凯珊大陆上的巨龙有大概率不是我们的敌人,反倒有可能是揭开一切真相、逆转诅咒的救世之龙。

这条善于使用水系魔法的巨龙似乎在数个世纪之前,就跟凯宁城的皇帝有过约定,答应会带领凯珊大陆前往有希望的未来,设法拯救所有的生命。

又或者说,凯珊大陆的初代皇帝凯宁大帝本就是这条上古巨龙幻化的人形,这才留下体内蕴含翠玉魔法的皇室一脉,而后凯珊皇帝被白影田胜窃取了巨龙魔法,这才搞出了差点灭世的“翠玉风暴”?

总之,《激战2》在十年间埋下的数个剧情伏笔,都将在新DLC内迎来揭示与反转,玩家一直信奉的“屠龙救世”理论极有可能会被彻底推翻,ArenaNet有望塑造网游史上最颠覆玩家三观的MMOPRG剧情!

Emm,这倒也符合《激战2》一贯坚持的“颠覆传统MMORPG”创作理念。

课后总结:

与《激战2》之前的DLC相比,不论从剧情叙述,还是地图规划来看,巨龙绝境的玩法内容都显得极为“扎实”。设计师已不再执着于讲述简单且老套的“屠龙故事”,而是开始探索起赛博朋克、智械危机、蛮荒文明等多个元素融合后的全新剧情。

不知道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本次巨龙绝境的上线,并不是预示着《激战2》步入最后一个资料片的终章,而是标志着这款经典网游开启全新十年计划的革新之旅?

文明6领袖季票Steam多半差评 免费领取BUG一堆

《文明6》最新领袖季票今日在Steam商店发售,Steam上《文明VI典藏版》的新老用户可免费获得领袖季票,季票内容分6次发放,然而,截止发稿,这款DLC获多半差评,好评率仅35%(110)。

Steam商店页面>>>

玩家纷纷吐槽,免费领取的东西不自动入库,添加DLC还失败,还有玩家指出,买完安装完之后所有之前的季票存档和dlc都没了。也有费劲领取过的玩家玩过之后觉得索然无味,希望之后的永乐、武则天、凯撒等角色能为玩家带来惊喜。

游戏介绍:

通过《文明VI》:领袖季票回归统治,和大批新老面孔一起,建立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在6个DLC(计划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之间发布)中,我们将推出《文明VI》的12位全新领袖,和6位经典《文明》领袖的新版本。领袖季票鼓励你通过新的外交、战争、扩张等方式打破舒适区,拓展新体验。每位领袖都身怀全新或更新技能,并将带来创造性的新议程,而这一切都将改变你为期五个月的世界统治的统治方式。

Steam上《文明VI典藏版》的新老用户可免费获得领袖季票,季票内容分6次发放。

部分评价截图:

英国教授不解: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啥只承认中国?

清朝末年,梁启超在其《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广泛影响后世的概念——四大文明古国。

从地图上铺开自西往东看,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这四大文明作为人类历史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为人类从混沌原始的落后状态升华到进步文明的开化状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古巴比伦文明创造了全世界第一套成文法典、第一套文字(楔形文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古埃及文明创造了雄伟的金字塔、世界上最早的书写工具(莎草纸)、最早的玻璃技术。

古印度文明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阿拉伯数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中华文明是这四大文明中最晚的文明,却后来居上,创造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在内足以能够带领人类跨入近代社会的四大发明。

目前来看,古巴比伦的名字早已消失不见,埃及、印度、中国这三个古文明在现代国家中仍然有与其对应的名字。

可在主流历史学者眼中,埃及、印度这两大古文明早已失去了嫡系继承者,或者说现在的埃及印度和原来的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只有名字上的继承,实际上早已经面目全非,与原来的古文明风马牛不相及。

唯一一个被承认、延续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了我们中国。

著名英国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马丁·雅克在其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发出一个堪比李约瑟难题的历史之问:

为什么历史上四大古国只有中国延续至今,而其他三个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明明印度和埃及还存在,为何却独独只承认中国?

(马丁·雅克)

(一)历史长河中消失的三大古文明

除中华文明以外,其他三大古文明或者被异族入侵、鸠占鹊巢,或者早已改头换面、融入到他族文化当中。

古巴比伦文明,是三大古文明中最先作为整体灭亡的,现如今的两河流域早就是伊斯兰教的天下。

古埃及文明,盛行原始多神教信仰,崇拜太阳神和奥西里斯神。

(金字塔)

自从被亚述帝国、亚历山大、罗马帝国入侵占领以后,埃及文明底色就逐渐转化为希腊文明,埃及这个名字也成为了异族帝国名下的一个行省而已。

到了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自阿拉伯沙漠席卷整个北非,埃及文明最后一次改换底色成为了今天的伊斯兰文明。

如今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埃及虽说是主权国家,可与古埃及相比已经形同路人,二者并无多大继承关系。

古印度文明,历史上多次被整体性灭国。早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就已经是各类外族征服者的乐园,自西北方向兴起的异族,多次以少胜多长驱直入印度河、恒河平原。

而值得注意的是,古印度并不曾真正同化过这些外族入侵者,英国人不必多说,较早之前的莫卧儿帝国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帝国。

古印度文明被人形容为一种“活着的死文明”,它静静躺在历史帷幕后,看着其他文明一遍又一遍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表演。

(古印度神话人物:吉祥天女)

至于现代印度,倒不如说它是大英帝国印度分部的继承者,是英国殖民者塑造了印度的官僚体系、行政区划,将英语确立为印度官方语言。

可以说没有英国,印度能不能统一都还是个问号。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虽是最晚诞生的,但是却是唯一一个持续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的强势文明。

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不断延续,从秦朝到清朝有着一条清晰的继承轨迹。

中国的文字流传至今,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很轻松认识2000多年前的文字。

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方式。

即使从血缘上来说,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也无可置疑。

(高度纯正的血统)

根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现代中国人的主体O系基因与七千年前龙山文化中的人类竟然完全一样。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四大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

尤其是在经历了接近一百年的动乱之后,中华文明走过了低谷期,在共产党手中重新迸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与西方的相对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很多外国学者感到疑惑,为什么四大古文明独独中国能够延续至今?

(二)得天独厚的先天地缘优势 铸就大一统根基

地缘条件,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先天性基础因素,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位于同一维度范围,而不是落脚于寒带、热带就是地理条件发挥的作用。

(中国地缘形势)

中华文明发源于气候适宜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而后拓展至珠江流域、辽河流域。

这么大块的冷热均匀的大河平原,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一片适合农业耕作的宽阔地域,从而为人口的密集繁衍、文明的物质积累奠定基础可能。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几乎都是要具有一片可供耕作的辽阔平原以发展农业。

美国的大平原、印度恒河平原、俄罗斯的东欧平原、法国所在的西欧平原等。

当然,有平原还远远不够,如果这些平原板块缺少外部的保护性屏障,那么主体文明极容易在其他文明冲击之下而归零。

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起点高于其他三大古文明,可是由于四通八达,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在域外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走向了衰落。

而中华文明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东南部紧靠大海、南部是密集的丛林,西北部是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高原,整体上处于一种被包裹的状态。

除了北方游牧民族以外,其他文明在工业时代来临以前要想入侵中国实在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长城)

而即使到了近代,受限于地理的阻隔,欧美的入侵也仅仅限于建立一些殖民据点,遥远的距离使其无法像在非洲那样建立完整的殖民地。

由于具备了绵延万里的战略纵深,外部文明入侵即使能取得一时之功,也无法一口气全部吃掉,这就为中华文明有了“持久作战”的时间与空间。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丢失,却仍然可以在江南重建东晋,延续文明血脉。

外部有高山深海作为屏障,内部则是互相贯通,虽有秦岭、南岭、太行山等险峻山脉,但是这些山脉长度高度有限,并没有将黄河平原、长江平原、珠江平原等截断为孤立的板块。

整体上中华文明内部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这就造就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为后来大一统王朝进行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适应不同时代“版本”的自我进化能力

和谐型、包容力是中华文明与众不同的一大方面。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治国方面,和而不同、共荣共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政治理念。

面对外来文化,中华文明不像一神教文明那样盲目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明代《三教图》 )

例如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历经南北朝、唐朝的演变之后,成功在三教合一之中融入到中华文明体系之中。

直到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仍然能够慧眼识珠,从西方文明中择优挑选出马克思主义,以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将其收进融合。

这与西方人的那种排他式的文明观大不相同。

众所周知,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呈现出强烈的排斥属性,不但对外发动十字军驱逐异教徒,也对内部的异端大开杀戒,造成了数百年不间断的宗教纷争。

(十字军)

近代以后,西方文明所演化的民族国家概念更是成了一系列民族血腥战争的思想渊源之一。

一战二战之所以爆发,就离不开德国日耳曼民族所存在的那种扩张主义、民族仇视、零和博弈思维。

俗话说,“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却似水推沙”。因为宗教、种族仇恨所引发的频繁战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文明一番番残酷地毁坏,使得过去的积累化为虚无。

例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天主教联军毁灭了有着世界渴望之城美誉的君士坦丁堡,大量古代遗传下来的珍贵文物典籍毁于一旦,堪称一场文明浩劫。

(亨廷顿)

而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则与西方狭隘民族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马丁·雅克对此说过:“中国更多是一个‘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也提到了“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基于文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单纯的种族主义认同。

正因为强大的包容性,所以历史上任何入侵中华内地的蛮族最终都选择融入到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当中。

尽管北方游牧民族的弯刀战马可以趁乱世一时占领中国核心区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不得不拜倒在成熟理性的中原官僚制度、优美的诗歌、深邃的思想体系之下。

任何无法快速完成汉化的少数民族,都不能在中国土地上长久占据统治地位,也就是所谓“胡虏无百年之国运”。

同时,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它具备在不同时代自我进化、适应不同时代版本的能力。

(周公)

西周时期,周公建立起了一套封建宗法礼乐制度,以先进的礼乐文明取代了殷商落后的人殉制度。

秦朝横扫六合,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独尊儒术,外儒内法,修复了秦朝偏重法家的漏洞。

隋唐创建并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中层底层人士进入统治阶级,门阀政治趋于终结。

宋朝完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华文明思想体系臻于完善。

清朝彻底巩固了大一统制度,长城外的内亚草原文明与关内农耕文明并行,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满汉蒙藏多元融合大帝国。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中华文明积极回应,再一次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自我更新能力。

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道路,在21世纪迎来了全面复兴的时刻。

(科举考试)

结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原生文明中展现了绝无仅有的韧性、包容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华文明必将重新登顶世界之巅!

走出丛林世界的尝试:联合国的历史起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痛定思痛,认为要终结单一民族国家所建构的国家体系,以一种普世主义的想象终极战争和族群仇恨的过去。于是作为全球和平和人类发展的产物,联合国诞生了。尽管今天有不少批评认为联合国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作用越来越弱势,但是在国际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上,联合国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这种理解这种制度设计与理念必须追溯到联合国的起源——1945年的大国政治家与怀抱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穿过历史的遗产,去达成这一次人类理想上艰难却势在必行的共识。

抛开政治神话和政治学家的后见之明,历史学家马克·梅佐尔在《没有魔法宫》一书中还原了联合国成立背后的观念之争和意识形态起源。联合国是辩论与妥协的产物,也是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的反思与忏悔。无论是南非总理史末资、历史学家齐默恩,还是国际法律师莱姆金、印度总理尼赫鲁,也许他们的理念大相径庭,甚至彼此针锋相对。但是在某个时刻,他们都曾经真诚地相信:联合国打造的世界,会是人类的未来。但也正是联合国的这种“暧昧”的态度,使得它可以随时调适自己的角色,使得人类不再重蹈20世纪历史的覆辙。

联合国不是永久和平的乌托邦,也并非大国政治阴影下的提线木偶。它既延续了旧时代帝国治下普世秩序的理想,也启迪着新兴国家对民族独立的追求。它是两种文明理念博弈、斗争的试验场,也是人类期望走出丛林世界的尝试。

我们今天身处的世界,依然在这场观念之争长长的阴影之下。

《没有魔法宫》作者:(英)马克·马佐尔 译者: 朱世龙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5月

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是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和达夫·库珀奖,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巴尔干五百年》这本书。在马佐尔的这部近著《没有魔法宫》中,他将揭示联合国的意识形态起源作为首要关注点。

国际关系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联合国是一项二十世纪的发明,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化身。这种国际秩序要求用法理管制世界,用集体安全体系取代传统的列强均势政治。它质疑战争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手段的合法性,也控制国际竞争,削减国家自由行动的空间。同十九世纪末那种气氛紧凑的帝国主义竞争与放肆无忌的大国争霸比起来,这无疑是革命性的变化。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马佐尔质疑了这种看法,他认为联合国并非美国理想主义者的独创,英国的“帝国国际主义者”也为它的出现贡献了力量与想法。他认为,创建“国联”和联合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帝国,而不是摧毁它。为了佐证这个观点,马佐尔重点介绍了两个人的观点和作为:一个是南非的史末资(Jan Christiaan Smuts)元帅,他撰写了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另外一个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齐默恩(Alfred Zimmern),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国际主义理论家,也是国联的热切拥护者。

殖民主义者的世界秩序?

让我们从史末资说起,作者认为,“如果现代殖民帝国是19世纪晚期一代人的成果,那么史末资就是随后一代人的领导者,他们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延长白人统治帝国的寿命。说得直白一点,有一条笔直的……路线将我们从英帝国最后几十年的宪制重构带到联合国的建立。”

这里需要给大家介绍一点背景知识,讲一下史末资何许人也,以及他成为英帝国主义者的历程。1795年,英国人进入南非,同本地的布尔人(荷兰后裔居民)逐渐交恶。在1899年至1902年的布尔战争中,英国人部署了几乎相当于布尔人人口一倍半的军队,花费了2.2亿英镑,使用焦土策略打赢了战争(英国人把11万布尔人关进了集中营,有28000人死在里面)。在这场战争中,史末资是布尔游击队的一名指挥官。照道理说,布尔人、史末资都应该是英国人的世仇才对。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人迅速进行了改革,在南非建立了一整套民主选举和责任制政府体制。英国人并没有把降服后的布尔人排斥在此政治程序之外,布尔人凭借其人数优势,在选举中获胜,逐渐掌握南非的政治主导权。1909年南非联盟成立的时候,布尔政治家路易斯·博塔当选为首任总理。换句话说,英国人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在胜利之后对布尔人一视同仁,拱手将整个南非政权交出来。这种帝国气度,不可避免的要化干戈为玉帛。史末资说道:“四年之后,除了名字,他们把我们的国家的一切还给了我们。这种信任和宽宏大量的奇迹以前发生过吗?”他从此成为坚定的英帝国派。

前南非总理扬·史末资。

史末资在博塔政府里担任了多个内阁职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他率领南非军队在非洲作战。帝国政府对他另眼相看,提拔他进入英帝国战时内阁,说得上是位高权重。他在1919年的巴黎和平会议上是英国关键代表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回到南非担任总理,同时也是帝国事务中的风云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被任命为英国陆军元帅。他是丘吉尔的挚友(丘吉尔有“两只老情侣鸟在栖木上一起换羽”的比喻),当时人们都认为,如果丘吉尔在战争中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他就是继任英国首相(政府内确实有这个计划,国王乔治五世也赞成)。

于私,大英帝国对史末资不薄。“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道理。于公,南非白人社会的生存在相当程度上也要依赖英帝国的善意。恰好,十九世纪末的大英帝国也很有种族主义分层治理的味道。在十九世纪晚期,整个英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圈子。内圈是英国与英国移民建立的各白人垦殖殖民地。外圈则是除此之外的非白人领土。对主要由白人组成的殖民地,英国的态度非常友好,将之视为合作伙伴。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大英帝国应该是)在一个君主统治之下流淌着同样的血液的一系列自治民族之间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从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是讲民主的民族。”十九世纪末的英国人很显然是重内而轻外的。在他们看来,白人定居殖民地是英国国家的延伸,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却只是帝国的财产。对史末资来说,英帝国的这种种族主义分层治理的味道是相当对胃口的。因为在同时期的南非,正是种族主义隔离制度建立的时期。少数白人居于广大黑人的海洋之中,时时刻刻感到忧虑,需要从帝国保护中吸取力量,来维护这一种族隔离体制。

这样,史末资就将英帝国看成是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在这种国际秩序中,不列颠作为帝国的首脑存在,以其“道德精神”与影响力领导整个帝国,但并不去干涉、管制各自治领的内部事务,而是为其提供经济与政治支持。帝国以某种松散的政治联系存在,彼此又靠感情、共同的价值观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史末资盛赞英帝国的模式是“唯一成功的国际政府实验”。又说道:“古老的英帝国再次证明了它的神奇力量,它将每个国家的完全自由和独立同一个世界性的自由国家集团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满足了民族情感,也顺应了国际合作的趋势,而这两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力量。”

那么,是什么对这种理想构成了最大威胁呢?是帝国间的竞争。史末资认为,一战表明欧洲内部的旧式同盟政治可以很轻易地破坏欧洲在外部的文明教化使命。因此,战后必须达成某种新的国际安排,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一威胁,史末资大力支持将英帝国模式推广到整个国际领域,实现大国协调,稳定殖民秩序。在巴黎和会期间,他大力推动国际联盟的建立,在二战结束之后,他又积极撰写联合国宪章的序言。

保守主义者眼中的世界

如果说史末资案例主要体现出的是对稳定的、白人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渴望,那么书中另一位重头人物,英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齐默恩,则展现的是一位英帝国主义者对国际联盟应该具备何种形式的思考。

有意思的是,齐默恩也跟南非有点关系。齐默恩是“圆桌骑士”组织的一员。这个组织是南非高级专员米尔纳勋爵组织起来的,米尔纳当时“一直在寻求解决他们认为是当今最为紧迫的国际问题,即如何在英帝国白人殖民地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与伦敦的持续统治之间进行调和。”所以他召集了一帮精英大学里的年轻知识分子,让他们来思考自治领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大英帝国应该如何组织的问题。

齐默恩的思考结果是,“英联邦/英帝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灵活性。正因为它缺乏明确的中央集权政府或清楚的宪制体系,它才能演变和适应他者的政治愿望:英帝国的强大,乃源于一种共同意识的出现,而非政治机制的结果。像所有经久不衰的政体一样,它本质上是一个由共同的道德目标和文化统一起来的社会有机体。”换句话说,齐默恩认为,英帝国的组织最好是非正式的,不要有一个统一的集权政府,也不要有一个规则明确的政治机制来协调中央与各殖民地关系,而是靠某种“大英国社会”来起到团结作用。

作者阿尔弗雷德·埃克哈德·齐默恩爵士1879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受教于温切斯特公学,后在牛津大学新学院攻读古典学。1903年在牛津大学新学院讲授古代历史,1904年至1909年期间担任研究员和导师,1930年至1944年,担任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第三英帝国》(1926)、《民主的前景》(1929)、《中立与集体安全》(1936)和《国联与法权》(1936)。

对英帝国史比较陌生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点疑惑不解,不明白齐默恩用意何在。此处的原委是这样的:英帝国的组织一向比较松散。在不列颠和它的各自治领、殖民地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也没有什么宪法文件来规范之。英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关系到底为何,帝国的中央机关在哪里等等问题,其实一直都悬而未决。

到了十九世纪末,世界正进入一个更激烈的竞争时代,当时有很多英国人认为有必要来整合其英帝国。比如在1883年,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约翰·西利(J.R.Seeley)在其名著《英格兰的扩张》一书中就指出:“在美国做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它(英国)也能够照办,那就是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各个地区联结在一个联邦组织以内。在当时兴起了帝国联邦运动,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在英国及自治领兴起的一种思潮与政治运动,目的在于统合帝国,为帝国提供一个正式的政治框架(无论是建立一个帝国联邦政府,还是建立一个帝国总议会)。

但是这种想法和运动遭到了很多英国人的反对,其中就包括齐默恩。他们认为政治秩序一定是自然长成的。强行去构建一个大政治共同体只会适得其反。这其实是英国保守主义的传统观点,这些保守主义者在“人为的团结”和“自然的团结”做了区分,认为强求一个正式帝国只会带来“混乱、不幸和虚弱”。而现有的情况已经很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共通的习惯、体制和思考方式”足以保证帝国的统一, 政治上的一统只是形式、外表与后果,不足为据。

这些保守主义者倒不是一味守旧,而是看到了在一个民族主义的世界里面组织一个国际组织/帝国必然面临的政治困难。而大英帝国的这种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权政府之间的纷争。

当齐默恩在考虑一战后国际联盟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大英帝国的经验带入进来,他认为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或者管制性很强的国际组织是不现实的。“齐默恩建议和谈代表们考虑的是某种比不定期的会议更具持久性,但比建立一个世界国家要少得多的东西。国联将正式建立并持续存在,但实质上是一个大国论坛。”“他批评国联仅仅通过促进统一的和标准化的国际法体系就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议‘不仅幼稚,而且……荒谬可笑’”。齐默恩赞同“国际社会”这个概念,认为“它不是由正式的规范,更不是由国际组织及其烦琐且自私的官僚机构,而是由一种共享的道德共同体意识联系起来的”。而这种国际社会/道德共同体有它的领导人,在一战之前是英国,在一战之后则是美国。

总之,齐默恩所提倡的国联和联合国形式,更多是一种国际论坛,而不是对大国有约束力的正式国际组织。我们会发现,日后的国联和联合国,确实也体现出了齐默恩所倡导的这些特征。这当然是诸多合力造成的,但齐默恩之类的理论家确实也提供了思想资源。

联合国的“非正式性”

在我看来,《没有魔法宫》这本书是典型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马佐尔的重要结论是,“联合国是帝国的产物”,但无论是凯末资这位政治家,还是齐默恩这位理论家,都看不出来能左右联合国意识形态的迹象。英国在二战后国力衰弱,也更不可能起主导作用。所以,这个结论不免夸大其词。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理解,将“联合国是不是由帝国主义者主导建立的”这个问题转为“英国自由帝国主义者是怎么理解国联和联合国的”或者“十九世纪的帝国秩序同二十世纪的新国际秩序之间有何承继关系”,那么,本书的描述就确实称得上新颖和引人耳目。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

本书确实有一重要创见——过去我们一般认为联合国是一个革命性的创造,是理想主义者对帝国秩序的否定,帝国是一套现实主义的国家争霸体制,帝国与联合国之间不兼容。本书则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十九世纪末的英帝国主义者们确实已经有了一个非霸权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模板,所以后来他们比较能够接受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这样的新事物——无论是像史末资这样把它看成是抑制欧洲国家竞争、保证白人文明优先地位的工具,还是像齐默恩这样将之看成是一个非正式的国家合作机制(在其中,大国凭借其规范上的影响力领导之,各国的主权都不至于受到过多的束缚)。

马佐尔在本书中主要是批评联合国中的“帝国”成分,认为联合国在起始的时候受到了帝国主义者的左右。我倒认为,这些帝国成分并不一定都是什么坏事,十九世纪末的英帝国主义者由于他们自己的困难,已经对国际合作有了一定的思考,正是这些帝国成分发挥了一定正面作用,在旧秩序和新秩序之间帮助搭出了桥梁。试想一下,假如国联和联合国真的建立起了一个严格的国际事务管制机制,有一个权力集中的中央机构,那么主权国家和它的激烈矛盾与冲突就是可以预见的。联合国的论坛性质可能是“恰恰好”,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在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的这种“模糊状态”来自于历史智慧。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联合国的国际秩序,也只有联合国的“模糊”,使得人类在今天达成了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布尔战争:殖民统治的第一道裂痕

书里面还有一件事值得深究,那就是史末资和尼赫鲁在联合国中的争执。本书主要是想通过这次争执,说清楚联合国如何从“白人的工具”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论坛。但我觉得这一章的内容更能说明英帝国的内在困境。

近代有些帝国(如英、法)与各古代帝国非常有一点非常不同的一点:这些其帝国在本土实现了普遍公民权与包容性的社会权利,其统治精英是在这一基础上被选拔出来的。那么,这些国内政治原则要不要(或能不能)适用于其征服而来的海外领土上,就构成了一个基本难题。如果将母国的政制、法律适用到属地身上,要么使得该地方无法施行专断统治(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这块地方对帝国本土的价值),要么使得这个地方的人民能够参与帝国本土政治(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对帝国本土社会构成了竞争与威胁)。但如果不加适用实施,则母国的意识形态又有破产之忧(当初这些意识形态兴起的时候往往是以普世的面目出现的)。人们发现,由此构成的矛盾几乎是难以解决的。一种讨巧的方法是诉诸种族主义,认为有的种族适于民主或法治,有的种族在文化上就是适应不了。这样,帝国可以通过某种“多元文化”体制结合在一起。但是种族主义带来的问题是,它也会打击属民中那些合作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在帝国的治理结构上出现产生大的缝隙。

1948年联合国大会上的尼赫鲁。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就是如此。正如上文所说,英帝国其实带有相当程度的种族主义分层治理的色彩,对白人自治领很不错,但是对非白人的其他殖民地就很歧视。对英国人来说,对“印度人到底是不是英国人或在未来能不能够成为英国人”这个问题,是比较犹豫的。在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人倾向于回答:“不是”。这既体现在英国非常不愿意在印度建立代议制责任政府上面,也体现在英国人并不给予印度人英国公民身份或帝国公民身份一事上。

在南非,布尔人面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黑人,具有非常强的不安全感,为此他们一直在推动建立一个种族隔离制度。当时南非已经有了一批印度移民,这是帝国人口流动的产物。布尔人非常希望把他们也管制起来,他们的态度是“印度人不应该被赋予平等的权利,以免在未来几个世纪里,印度种族的巨大水库……被打开,从而导致整个帝国自治领被淹没”。这既包括取消南非印度人的选举权,也包括禁止他们与白人通婚,或购买土地、移居等等。

布尔人的反印情绪之所以高,是因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布尔人在南非的经济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1910年,布尔人只占城市人口的29%,到了1936年,他们才超过了50%。这些新城市移民相较于英语人口来说,普遍贫穷、受教育程度低、自卑和感到不安全。他们中的四分之三是工人阶级。相对于南非黑人而言,印度移民很显然要更有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生态位与布尔人最接近,因此布尔人对他们的排异心理也最强。

布尔战争中的布尔游击队。

面对南非政府对印度人的歧视政策,印度新政府提出了抗议。“印度政客希望伦敦有所作为。但英国政府无意干预,因为它无法解决目前的僵局,并认为这是属于印度和南非之间的问题。”马佐尔直接指出了英国这种不干预态度的根结所在——“英联邦要保持凝聚力的话,就意味着得设置某种仲裁程序以解决成员之间的争端,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正式机制,主要是因为印度在英联邦内的地位尚未确定。”换句话说,英国人由于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和帝国本身的“非正式性质”,实际上阻碍了帝国的团结和统一。

从印度新政府的角度来考虑,如果问题在英帝国/联邦内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就只能借助于新的国际平台——联合国——来发出抗议之声。这就是史末资和尼赫鲁在联合国中争执的来源,也是英帝国失败的明证。

作者/郑非

编辑/袁春希

校对/柳宝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