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出重围3修改器(2020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杀出重围3修改器文章列表:
2020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编辑导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当80后90后都在为自己的头发、体型、身材烦恼,并且自身具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健康健美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本文作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0 年全球封锁政策下,全球市场对健康健美类应用需求巨大,健康健美类应用借此杀出重围,并凭借其极低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全球范围不断刷新数据极限,书写里程碑的一年。”健身类APP是一种运动辅助应用程序。
主要向用户提供健身常识和制订健身计划,并可以推荐最完整的锻炼方案及执行工具,提供健身计算器、跟踪、调度和进步的绘图功能,还能根据户的体质来推荐食谱。在“996”“中年油腻”“压力肥”“防脱抗衰”环绕的都市,相较于传统健身房办卡买课而言,极低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他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
2020年间,消费者在居家期间希望保持健康和安全,全球范围市场对健康健美类应用需求巨大,健康健美类应用全年增速惊人,移动健康领域迎来里程碑的一年。 iOS13 正式版发布后,苹果在APP Store应用分类中新增 Apple Watch App 热门分类,一起来看看Apple Watch的小动作。
Apple Watch App热门分类为健康健美APP分发优质暴露位置
在Apple Watch App 热门分类中,健康健美类APP得到了高度的重视。Apple Watch App 热门分类首页,新增“陪你运动”推荐位,主推健康健美类 App,帮助用户精准获取APP;7个banner中健康健美类2个,优质的暴露位置,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
另外本次Apple Watch也针对运动爱好者推出了运动版的“个性表盘定制”,这除了与Apple Watch的特性有关,另一个关键的因素当然是在“投其所好”。
Apple Watch App热门分类高推荐频次
在Apple Watch App 热门分类中,健康健美类APP被推荐频次最高。在Apple Watch App 6个分类中,苹果小编往期共推荐22 款产品,其中健康健美类 App 数量最多,占比 63.63%。
健身健美类 App 不仅在 Apple Watch App 中受到重点推荐,同样在产品的分类中也能获得苹果小编的推荐。苹果有意识的让用户更多的注意到这个分类,可以侧面反应健康健美类APP的用户数据以及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饥荒、瘟疫和战争离人们越来越远,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健康状况开始下降,加之新冠疫情的突袭,人们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保持健康。2020 年在全球封锁政策下,健身房和体育设施纷纷关闭,人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运动方式,通过APP对着屏幕锻炼,获得虚拟的线上集体锻炼体验,健康健美类APP的发展以稳步上升的趋势前进。
一、健康健美类APP的数据表现
1. 全球数据表现
1)从下载量的角度
根据App Annie《2021 年移动市场报告》,在 2020 年,全球健康健美应用下载量出现了短时间内的激增,在 2020 年 3 月 22 日当周,健康健美应用下载量达到 5900 万,与 2020 年 1 月和 2 月的周平均下载量相比增长了 40%;在 4 月激增至 2.76 亿次,同比增长 80%。
全球全年总下载量增长了 30%,达到 26 亿次;使用时长也增长了 25%,达到 54 亿小时(仅 Android 手机)。
而七麦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下载量总量为151,642,449,约占全球总数5.83%。
然而,如图可见,这些可观的下载增长数据,几乎适用于全球范围,但中国是个例外。尽管总用户支出增长比平均水平高出 55%,但中国区下载量却下降了 5%。
根据2020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的下载数据,可以看出,增速放缓主要开始于2020年7月,并持续到春节。对比中国区疫情发展的时刻表,中国区疫情在2020年5月进入防控常态化,7月经济大规模复苏,健身房、游泳馆等全方位复产,消费者运动方式又转回公共场所,对数字健身产品需求下降,数据趋势与疫情发展几乎保持一致。可以推测,健康健美类APP增速放缓与中国区的经济复苏存在一定关系。
而在2021年2月中国区春节狂欢后,新年立下的flag激励数百万人开始健身,这在下载数据上可以直观的体现。
2)从营收的角度
App Annie《2021 年移动市场报告》显示,用户支出在 4 月后的几个月出现激增,但在 2020 年 8 月,用户支出达到了 1.85 亿美元的全球最高水平,同比增长 45%。全球消费者 2020 年在健康健美应用上的支出接近 20 亿美元,与 2019 年相比增长了 30%。
而七麦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收入总量为352 万美元,约占全球总数0.18%。
3)从发行的角度
市场对健康健美应用的需求激增,引发开发商争相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新产品。根据App Annie估算,在 2020 年,全球发行了超过 7.1 万款健康健美应用。这与 2019 年相比增长了 13%。其中在 iOS 中的应用数量为 2.4 万;在 Google Play 中的应用数量为 4.7 万。
而七麦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中国区健康健美类APP数量增长为16,795,占全球总数23.65%。
2. 中国区头部产品数据表现
在分类下载榜单的竞争依然很激烈,从下载排行榜数据可以看出Keep、美柚、薄荷健康数据表现较为稳定,而华为运动、小米运动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下载数据。
在分类收入榜单的表现上,2020年keep全年营收10,136,923 RMB,占中国区健康健美APP总营收41.12%,以领先第二名近乎10倍的年度营收表现 ,稳居中国区分类榜首。
二、发展趋势
1. 健康诉求持续增强,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1)年轻人健康红灯,九成年轻人已有养生意识,觉悟与行动均到位
2)用户群体多层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养生低龄化、健身高龄化已不再鲜见,健康健美领域用户群体正在逐步扩展。
70后中老年用户由于身体条件下降,对养生健体、预防运动损伤、社交属性强的低强度活动需求较大;80后中年用户解压、塑身修形需求增长;90后以运动社交,喜欢通过晒运动照、晒运动成果在社交网络中塑造自身健康形象。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健身需求,本质诉求大致可以归为三类:食补、运动、社交。目前市场的健康健美APP侧重点各有不同,几乎可以覆盖各层次用户的刚性诉求。
健康健美APP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训练APP:
主打提供健身课程、体能监测、GPS跟踪等服务。如Keep、Feel等;
营养APP:
主打健康饮食,提供食物卡路里计算、定制饮食计划等服务。如:薄荷营养师等;
硬件结合APP:
主打运动管理和健康管理,提供实时监测、运动时长、心率等服务。如小米运动、华为运动等。
冥想睡眠APP:
主打睡眠管理。提供冥想指导、睡眠音乐、睡眠监测等服务。如蜗牛睡眠、潮汐睡眠等。”
3)用户渴望找到组织
兼具社交属性的健康健美APP,协助使用者拓展新社会关系,并加强现有社会关系。
用户群体属性相近的社交圈层,一定程度减轻了个体的孤独感,也帮助使用者协同他人一起管理生活,以更好地坚持自我管理。
APP在辅助减重塑形、运动锻炼、规律作息的过程中,保护和拓展着用户的精神自留地,满足用户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实现的生活愿景,并重塑着个体对自我的感知,建构着“更好”的自我形象。
2. 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沉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三四五线城市人口超10亿,互联网蓝海市场大于一二线城市,这是未来的重要机会,是互联网收入倍增的机会,也是创业公司“农村包围城市”弯道超车的机会,更是风险投资投出新一代独角兽赚钱的机会。
而健身健美领域在三四线城市尚未深度渗透,还有数量庞大的用户资源等待挖掘。
3. AI发展助力家庭健身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产品越来越多的加入AI健身功能,让单调枯燥的运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最新发布会的新一代华为智慧屏V系列,AI健身功能所依赖的关键技术“骨骼识别算法”,来源于华为2012实验室的技术预研团队,新一代华为智慧屏V系列推出更领先的技术,将以前的单人、二维、15节点骨骼关节识别技术,升级到最大三人、三维、30节点,再次领先行业。借助于这一套体系,AI健身能够对用户的身体状况实现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为用户定制出符合其当前身体状况的健身计划,AI健身或将颠覆传统健身健美理念。
当前的AI识别技术实际上并不理想,由于当前技术能力不足,AI对于用户动作的识别精确度并不高。
三、危机与突破
1. 一片繁华与危机四伏
在互联网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运动健身类APP市场看上去一片繁华,还处在蓬勃发展期,但危机无处不在。这种危机,既来自于流量变少、竞争变大的环境原因,也有内容模式难以创新、过度同质化的内部原因。
1)流量变少,用户资源抢占激烈
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在互联网的上半场,众多运动健身APP面世,相互抢占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Keep、悦动圈、咕咚三大APP为首,小米运动、Fit Time、薄荷健康紧随其后的稳定局面。
而走到互联网的下半场,市场被瓜分完毕,流量日趋珍贵,抢占成本越来越高。增长红利不再,渠道下沉和盘活存量成了新的难题。各大APP开始面临诸如用户忠诚度不够、打开率低、渗透率开始逐步下滑等等问题。
2)流量变现困难,APP难以生存
推动商业化和拉动存量、扩大盈利是APP们生存下去的根本。而线上售卖课程的盈利根本不足以提供可观的盈利供其扩大市场,运动健身APP急需找到新的出路。
3)产品同质化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
不仅界面相似,内容版块也差不多,功能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不少APP的7日留存率不达20%,用户粘性低。
2. 如何寻找新出路?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健康健美APP对市场的争夺已经不再只是线上的游戏,为了摆脱危机,众多APP都在通过打通线上和线下、综合性转型、增加趣味性等形式来谋求新发展,将重心慢慢地由教程、监测向社区转移,以带给用户更多精神层面的刺激,给予用户很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目前不少资本依旧看好中国健身大市场的无限潜力,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加强,运动健身行业必然还会迎来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张。但要创造属于运动健身类APP的下一个黄金年代,APP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可以说,未来谁将运动的玩法升级得最好,谁就能尽可能多的拥抱用户,拥抱无限的市场。
1)向综合性APP转型
社交属性尤为重要。用户开始期望在各个领域找到“组织”, 用户群体属性相近的社交圈层,一定程度减轻了个体的孤独感,也帮助使用者协同他人一起管理生活,以更好地坚持自我管理;
功能多元化。不少运动健身APP都在寻求功能上的融合,比如华为运动健康就已经推出了在线医生、在线预约等功能,力求向综合性APP转型。
2)打通线上和线下,形成闭环流量
Keep在敲定1.27亿美元的融资以后,就开始热火朝天的打造自己的线下健身房Keepland和服装品牌KeepUp,用以承载keep上亿用户线下转化的可能。
调养家APP也在热火朝天的打造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今年调养家的新活动以线下运动 线上公益的模式亮相,联合线下行走联盟万步荟推出了“为爱行走”活动,鼓励用户每天行走一万步。用户每走一万步就能兑换1元的爱心公益金,这种参与感十足的活动创新,在激发更多人的运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很好的维持了用户粘性和APP的打开率。
3)增加趣味性
通过社交奖励、内容激励、运营维系等多个维度去降低用户对运动的心理预期,试图以降低门槛的方式去吸引更多人来运动。增加运动爱好者之间的互动,把运动由一种单独性的活动变成一种团体活动,从而规避用户忠诚度不够、打开率低等问题。
本文由@Laz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追光丨足协杯首轮对阵出炉全民足球盛会看点几何?
8月15日
2022赛季中国足协杯赛第一轮抽签结果出炉
来自中甲联赛的18支球队将在首轮登场
通过单回合淘汰赛
争夺9个晋级名额
中甲领头羊南通支云将迎战石家庄功夫
此外还有多场强强对话将会上演
本届足协杯
由来自中超、中甲、中乙、中冠联赛的
41家俱乐部球队共同参与
赛事分两个阶段
共六轮比赛
第一轮将于8月20日到22日
在大连、唐山、南京三个赛区进行
第二阶段为第二轮至第六轮比赛
拟定于2022年11月22日至2023年1月8日期间
以主客场方式进行
2021年10月14日,上海申花队球员张璐(左)与四川民足队球员李龙在比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随着比赛临近
这项拥有60多年历史的国内足球赛事
再次引起球迷热议
山东泰山能否延续王朝?
有无“黑马”会惊艳赛场?
哪位新人将崭露头角?
让我们一起盘点本届足协杯的几大看点
2022年1月9日,山东泰山队球员在颁奖仪式上庆祝。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看点一:山东泰山的卫冕之路
2022年1月9日晚
在2021中国足协杯决赛中
山东泰山以1:0击败上海海港
收获了队史第七个足协杯冠军
这让他们在足协杯冠军历史的名单上一骑绝尘
来到新赛季
可以预见泰山将会迎来其他队伍的更大挑战
他们能否成功卫冕?
值得期待
看点二:“草根”逆袭故事能否再上演?
中超、中甲各18支球队
加上中乙3支和中冠2支球队
四个级别队伍的参与
体现了足协杯“全民足球”的理念
也给了许多“草根球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2022年8月1日,四川九牛队球员南松(前)在比赛中射门。新华社发(史康摄)
在2021赛季足协杯比赛里
来自中甲联赛的四川九牛首轮击败北京国安
并一路挺进四分之一决赛
类似的故事在足协杯的历史上还有很多
“敢于挑战,以弱胜强”
是这片绿茵场的特性
本赛季又有哪匹“黑马”能杀出重围?
让我们拭目以待
看点三:哪些新人将在这个舞台成就梦想?
在2021赛季足协杯与青岛青春岛队的比赛中
泰山队的陈泽仕迎来职业生涯首秀
并以16岁239天的年龄
打破该赛事出场最年轻球员纪录
资料图:陈泽仕(右)在比赛中突破。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同一赛季
当时20岁的刘祝润
在代表上海海港出战足协杯四分之一决赛首回合比赛时
收获了职业生涯第一粒进球
…………
足协杯是新人表现能力、成就梦想的舞台
希望在新赛季
能有更多新人崭露头角
为中国足球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与活力
记者:刘扬涛
策划、编辑:赵建通
旺仔牛奶后继无人,旺旺以后还能旺吗
或许你已经牢牢记住了「人旺、财旺、气旺、身体旺」的广告语,但我赌你今年过节一定没有买旺旺大礼包。
毕竟,小孩子才爱旺旺,成年人都是良品铺子、良品铺子、来伊份、恰恰、旺旺混着买。没什么品牌忠诚,要的就是大杂烩、品牌优惠。而每一个用户考虑的品牌越多,具体在单个品牌上花的钱就更少了。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的旺旺在零食届的优先度可没那么高了。
为了重新成为用户中的唯一,旺旺一直在努力摆脱「中年危机」,让自己再「旺」起来。
最潮的「老消费」品牌,旺旺
1962 年创立的企业,如果用人的标准来评判已经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但作为一家企业,一个知名品牌,任何营收下降和增长放缓都是需要反思的。所以从 2013 年旺旺营收超过 231 亿,净利润 41.9 亿那一年开始,旺旺已经反思了 9 年。
这 9 年,旺旺真的很努力,步履不停想要让这个 60 年的老品牌焕发生机。这些努力也让它成为了新消费浪潮中最潮的「老消费」品牌。简而言之,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
年轻人喜欢趣味营销,那就有趣起来。
旺旺大礼包
旺旺原先的广告风格是土味魔性洗脑风,接下来就要做趣味轻松风。第一步,把旺旺的经典产品全部放大。原先的雪饼精致可爱,三口一个,变大的雪饼已经和你脸一样大了,饭量小的可以直接拿它做主食。
一起变大的还有浪味仙、旺旺仙贝、旺仔小馒头、旺仔牛奶……别说变大的到底好不好吃了,至少视觉冲击是有了。这一波,旺旺通过「陪你一起长大的零食」具像化出了一次圈。
你曾经的零食变大了
陪你一起长大的零食变大也不够,小时候看的广告也得变大。所以三年级六班的李子明同学变成了李子明老师,在校门口送旺仔牛奶的妈妈负担更重了,因为随之变大的旺仔牛奶也变得更重了。
广告也长大了
年轻人的盲盒也没落下,把用户最熟知的产品改为解压的盲盒玩具也就是入门。集合了用户收藏癖 盲盒玩法才真把旺仔牛奶玩出了花,56 个民族的盲盒式瓶身就像集邮一样让用户疯狂,全部一套的旺仔牛奶在闲鱼也曾拍卖出 3W 的价格。
除了瓶身和产品本身变化吸引眼球,旺旺也把这些用户熟知的产品外形元素放到了家具、解压玩具上。简简单单的零食解压玩具放进盲盒里,仿真又解压,让你来拆一拆盒。
而熟悉的零食配上家具也有了另一种趣味——小馒头沙发、小馒头懒人头发、旺仔牛奶椅子、旺仔雪饼台灯……其中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的小馒头沙发更是网红之最,到今天官方发个沙发图都有人在评论区表示种草。
旺仔小馒头懒人沙发
新消费品牌都爱的联名更是少不了。和匡威联名出帆布鞋,和自然堂联名出面膜,和服装品牌 TYAKASHA 联名推服装。年轻人喜欢的酒饮、咖啡也不放过,除了瓶装水,瓶装的酒精饮料和旺旺要开线下咖啡店的传言都展现出了这个老品牌不想被甩下的急迫。
在向年轻人靠近的路上,旺旺一直在努力,从未想放弃。
但现实问题并没有改变,旺旺用来联名的 IP 形象很熟悉,用来玩趣味营销的零食也很熟悉。它们都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这证明旺旺这么多年基本没有什么新产品杀出重围或在用户心中留下了认知,它们还处于吃老本的阶段。
追着年轻人跑,而不是领跑年轻人
零食市场新产品不断,每一个受欢迎的新品存在都是在威胁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空白期成为中国零食巨头的旺旺当然也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地盘被占据,因此品牌一直很努力地在老树发新芽。
每年都给新品投入较大的营销宣传支出,「发」到现在,旺旺最火、最年轻的王牌产品还是旺仔牛奶。
这才是整个品牌的核心问题。营销可以花钱找足够贵、足够好的营销公司,你是甲方,乙方也想做到完美给自己积攒案例。但能不能做出下一个足够好喝、好吃的饮料和零食始终只能靠自己,毕竟那些能够打造爆款的全是竞品和友商,没谁做慈善替你造爆款。
可惜旺旺的创新能力令人堪忧,目前用户认知最强的米果类零食也并非自研。米果类零食的技术引进于日本米果制造大厂岩冢制菓,创始人蔡衍明持续拜访了对方两年才获得了技术授权,之后发布了旺旺的第一个爆款产品旺旺仙贝,之后是旺旺雪饼、旺仔小馒头。
仙贝、雪饼解压玩具
哪怕是创新也是微创新,之后也有推出过 Follow Me 法乐米风味饼,其实和之前雪饼的味道并没有很大差别,味道没突破还是原地打转。旺仔牛奶换了不同包装,做了不同口味,例如巧克力、坚果味,但本质依旧是你从小喝到大的旺仔牛奶。
这可能并不全是旺旺的错,毕竟常年没有对手,看到车尾灯都算第二名赢的情况下品牌实在很难有什么求新求变之心。直到 2014 年开始逐渐走低的营收给了旺旺当头棒喝,2016 年旺旺营收减少了 32 亿,这个时候品牌才开始奋起直追。
2017 年,旺旺推出了 50 多款新品,这些产品既有零食也有果汁、咖啡等类型饮品。可惜营销预算花了,能够靠着自身产品质量被选择的几乎没有。2018、2019 年,旺旺基本上保持着每年 100 的新款推新频率,基本雷声大雨点小,没什么效果。
旺旺近年推新频繁
官方还曾推出过一个「你没吃过的旺旺」集合,被网友戏称为「你没什么印象的旺旺」。
当然吃过可能也没什么印象,甚至可能有坏印象。
Vista 氢商业就曾下单买过重达 2.8kg 的巨型旺旺礼包,只是除了经典零食,能被评价为平平无奇的都算比较好的评价来了。黑芝麻奶糖、地狱辣拌面、雪姬米酒都得到了差评,梦梦水更是被评价为「带着花露水味的凉茶」,口刹糖被形容为需要用唾液冲泡的咖啡包。
雪姬米酒
只能说想用大礼包来带量的心昭然若揭,但吃完之后可能新品也能失去所有顾客。
近些年旺旺的新品你很难说它没有做市场调研,毕竟它出的每一款都已有成功案例。
不管是酒饮、咖啡、低脂零食、功能饮料、气泡水,市场从不缺大受欢迎的成功案例,可惜踩着巨人脚步的旺旺就是失败了,哪怕有品牌本身的渠道带量也带不走。可能是真的难吃到了某种地步,属实是当代零食届「扶不起的阿斗」。
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旺旺也没放弃尝试。最近上市的「会嗨」营养素饮料是它第六次进军了功能饮料赛道,就过往经验来看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放弃尝试永远不可能成功。
很难说旺旺的这些策略是完全无效的。毕竟新产品虽然没立住,但 2021 财年上半年的财报,半年报营收也同比增长了 10.5% 达约 113.8 亿元人民币,这是上市以来上半年历史新高。只是业内对这个消息却没有很兴奋,毕竟大部分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旺旺让人看不到成长性。
「会嗨」的包装看上去也没有很出彩
毫无疑问旺旺的中年危机已经持续很久了,它们现在在努力追上年轻用户。这距离那些领跑年轻用户的品牌本身就已经差了一点点,产品力的不足还可能让它再差多一点。
在这种努力追逐的过程中,我们能在 22 年的旺仔牛奶后再一次看到旺旺的热销新品吗?
Web3在印度先起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陀螺财经,作者|尹宁
近年来,印度,一个传统视野中尘土飞扬的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进入了全球的舞台中心。
1960年,印度的人均GDP仅有82.2美元,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已达到2277.4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21年印度GDP再次破8,达到8.9%,略胜于我国8.1%。尽管其中注水成分明显,但以台面数据相比,印度的GDP增速已然超过我国,《经济学人》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其他大多数经济体,将为全球创造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和制造基地。
自2014年莫迪执政后,制造业全球枢纽一直是其宣扬的重要目标,但就现状而言,印度野心却不止于此。近日,莫迪在印度独立日发表讲话称,印度的目标是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该国政策将支持国内能源、医疗教育和数字技术。在声势浩大的本土保护下,凭借着广阔的人口红利与已成规模的IT基础,印度似乎正不甘成为互联网的陪跑者。
“印度制造”梦碎,印度剑指互联网
位于北半球的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坐拥长达7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占据肥沃的恒河平原,疆土辽阔,区位优势显著,战略位置十分突出。但尽管如此,每当提及印度,大部分群众多停留在摩托飞扬、基建落后与恒河水带来的可怖印象,实际上,印度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亦可圈可点。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印度有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但凭借全球化与工业化浪潮,印度仍在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上斩获了产业转移的全球化红利。在近十年,印度GDP由2012年的1.83万亿美元飞跃至2020年的2.67万亿美元,人均GDP由1443.9美元增至1933.1美元,增速亮眼。
2021年,尽管新冠流行让印度付出惨痛代价,但得益于农业好年景、海外市场高需求和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相对其他国家,印度经济冲击有限,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持续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复苏状态。从数据而言,2021年,印度GDP为3.17亿美元,增速为8.95%;人均GDP为2277.43美元,整体仍处于稳定向好趋势,摩根士丹利预计其2022年GDP仍将以7%的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
从人口而言,当前印度人口约为14.03亿,成为全球仅次于我国的第二大人口大国。但与我国人口结构相比,印度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呈正金字塔结构,劳动力人口充沛,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20年印度的年龄中位数为28.4岁,中国为38.4岁,美国为38.3岁。而从劳动力成本而言,以制造业为例,印度的普工工资多在1500元左右,相比越南的2500以及我国中西部省份的4000,印度正处于人口成本鼎盛时期。可以看出,印度天然具有广袤的市场腹地与庞大的人口红利。
在此背景下,印度似乎天然具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而其庞大的人口也需通过制造业予以吸纳。但从现实来看,尽管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上台时明确以“印度制造”作为其执政导向,其就业人口仍以农业为主,印度品牌价值基金会数据显示,农业是印度约58%人口的主要生计来源,而第二产业制造业并未吸纳足够多的就业。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2021—2022财年,印度制造业的总产值为24.71万亿卢比,占GDP比重为16.77%,远低于莫迪设下的25%目标。从整体产业结构而言,区别于传统国家以第一产业向后迁移逐渐升级递进,印度呈现出的跳跃式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以服务业为突破点,构建出以服务业为经济支柱、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辅的特殊发展格局。
而从实际现状分析,该现象并非偶然。除劳动成本外,制造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供应链的完整度与基建的健全性,但印度供应链短缺非常严重,虽有低廉的成本与广阔的市场作为制造的根基,却缺乏强大的本土化品牌,难以摆脱低端制造的桎梏。
但正如其弯道超车的经济结构一般,印度似乎打算绕过以重、大、全为主要特点的制造业,以本已具有基础的、轻量级的互联网作为另一切入点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互联网基础而言,印度作为软件外包的重地,拥有全世界第二多的IT公司,以印度硅谷闻名的班加罗尔仅注册IT公司就超过67000个,同时几乎囊括了所有热门高新科技公司的分部,英特尔、微软、思科、IBM等超过一百三十家的知名IT企业落户其中。IT企业的发达直接带来了就业人口的提升,印度拥有充沛的软件劳动力基础,根据《GitHub 2021年度报告发布》显示,美国拥有1108万程序员,中国拥有652万,而印度紧随其后拥有519万。
而从移动互联网来看,印度潜力凸显。根据NHA的数据,印度有11.8亿手机用户,7亿互联网用户和6亿智能手机用户。2021年,使用互联网的印度人比例首次突破60%,通信运营巨头Reliance Jio已拥有了超过4亿的移动网用户。
充沛的就业人口与含苞待放的互联网需求,两者的叠加带动了市场的火热。近年来,印度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倍受关注,开放政策、顶级资本、创新企业闻讯而来,移动电商、社交媒体、支付多点开花,旨在在创业新土壤实现下一个引领全球的中国式发展。据Fintrackr收集的数据,2021年流入印度初创企业的总投资接近380亿美元,同比2020年111亿美元总融资增长超过300%,以Paytm、Oyo、Eruditus、Meesho、ShareChat为首的创新企业不断涌现,印度互联网市场稳步向好。
加密领域的超越,印度不甘沦为陪跑者
全程作为中美陪跑者错过Web1.0与Web2.0的印度,显然不愿意再错过Web3的强劲叙事。
早在2016年,印度就开始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探索,总理莫迪在世界资讯科技大会中提到:“区块链和物联网等颠覆性技术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它们需要快速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当年,印度政府央行和内政部等不同机构组成跨学科委员会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2017年2月,印度国家银行(SBI)正式宣布推动成立银行链,2018年2月,印度政府推进官方区块链项目用于学术学位数字证书。
此后,印度产业界开始加速对区块链的研究,用例、技术、相关机构不断发展,已初步构建起围绕区块链底层基础、技术扩展、应用方案的全产业链条。但总体而言,囿于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性与产业的滞后性,区块链产业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暂时并未在印度掀起滔天巨浪。
与发展较缓的区块链产业相反,印度的加密领域表现可谓相当亮眼。
从公众角度,与低廉的劳动力收入相比,加密领域所带来的收益让当地人对其的接受度大幅提升。根据Chainalysis的数据,截止2021年10月,在已统计的154个国家中,加密采用指数中印度排名第二。从区块链游戏方向,印度更是成为了P2E模式的绝佳追捧者,根据Finder发布的报告“NFT Gaming Adoption Report”,在其调查的国家/地区中,NFT游戏在印度最受欢迎,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玩过P2E游戏”。
在用户的众望所归下,印度加密领域发展迅速。以加密交易所而言,印度有超过十家本土加密交易所,同时正逐渐向全球影响力持续外溢。除币安投资的WazirX外,Zebpay、CoinSwitch Kuber、CoinDCX已成为本土领头的交易所。以CoinSwitch Kuber为例,其用户数在2021年增长了14倍,用户达1400万。而 WazirX 2021 年交易量超过 380 亿美元,环比增长 44%。同时,WazirX 在 2021 年的用户规模增长超过 10 倍,达到 1000 万人,其中来自二线和三线城市的用户注册量增长 2648%。
除此之外,凭借开放的加密氛围与优质的人才储备,众多项目也已瞄准该创业热土,Polygon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总部位于印度的Polygon是以太坊的2层扩展解决方案之一,该解决方案充当以太坊和 dApp 创建者之间的媒介,通过执行层与交易层分离,在侧链上处理区块链交易从而减轻主区块链的压力,提高可扩展性。
凭借实用性与效率性,Aave 、Uniswap、Sandbox、OpenSea 等众多机构在Polygon上展开部署,目前,Polygon上构建超过7000个DApp,引领其成为全球最大的DAPP平台之一。根据其2022Q2季度数据披露,Polygon第二季度独立地址数增长12%至534万个,交易笔数增长4%至2.84亿笔,网络收入为556万美元。
从政府推动到用户采纳,从公众认知到产业集聚,从知名项目到典型用例,可以看出,印度在Web3领域已奠定了重要基础,产业链也已初步成型,后续随着以点带面的飞轮效应释放,弯道超车意味明显。但从宏观而言,其Web3的增长高度依赖于加密市场的发展,后续潜能的释放仍聚焦于政治决策与监管趋势。
封还是不封,印度的世纪难题
从政策环境而言,印度对于加密领域的监管始终摇摆不定。
从监管机构而言,对于深受货币通胀影响的主权国家,印度央行对加密货币的消极态度毋庸置疑,其认为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将导致恐怖主义融资、洗钱和逃税的增加,且其会严重破坏反洗钱和FATF框架。
在此背景下,早在2018年4月,印度央行(RBI)发布了禁止银行、支付服务提供商和非银行金融公司等受监管机构向个人或企业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的禁令,并于2019年7月起正式实施。
但2020年3月,由于上万名公众的请愿,这一提案被印度最高法院驳回,直接导致了印度加密货币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2021年11月,印度政府在议会会期内向议会提交一项议案,名为“加密货币与官方数字货币监管2021法案”。此项法案的细节表明,该法案建议禁止印度所有的私人加密货币,未来或将仅允许一小部分加密货币流通,用以促进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发展。作为印度最严加密方案,消息发布后,在印度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WazirX中,比特币价格下跌了近14%。
到今年,印度一反常态开始对加密放松,承认了加密货币的可交易性与合法性,但却另辟蹊径,从税收的角度进一步遏制其规模性发展。2022年3月25日,印度最高立法机关印度国会的下议院通过加密货币征税法案,主要面向加密货币交易所。法案规定自2022年4月1日起,印度境内或为印度投资者提供加密货币交易的交易所需缴纳30%资本利得税。税收实施后,印度主要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每日交易量下降高达 90-95%,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从整体监管走势来看,不难看出,印度对加密领域的发展犹豫异常,一方面,加密领域带来的文化繁荣以及经济价值对于深陷泥潭中的印度而言不容放弃,但另一方面,加密危机所带来的金融隐患也让官方机构审慎警惕,尤其是今年Terra事件爆发后,印度央行持续输出负面观点,行长Shaktikanta Das甚至表示,“这是一种根本为零的东西,我们的立场仍然非常明确,这将严重破坏印度的货币、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
除加密领域的监管外,印度本身的营商环境与社会情况也值得堪忧,劳动法复杂、征地困难、缺乏稳定的电力供应、落后的物流体系等硬伤凸显,而另一方面,从曼莫汉·辛格政府到莫迪政府,印度本土保护主义大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对外进口替代与对内幼稚产业扶持双管齐下,无疑加剧了营商环境的恶化,而此点对中资企业尤其明显。
2020年以来,为扶持本土手机产业,印度屡次以涉嫌洗钱、逃税等理由对小米、OPPO、vivo和华为等中企提出指控或发起审查。而据证券时报e公司报道,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性普查,这是中资企业进入印度以来面临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系统性危机。除中方外,外资也难以幸免,近年来,印度税务部门对Shell、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资企业均实行税务调查并予以巨额罚款,置市场规则于无物的行事作风也让外资对于印度的投资谨慎重重。
而对于国情复杂的印度而言,弱势贪腐的政府与复杂的宗教问题也始终是横亘在印度发展前的一座大山,弱势政府导致改革难以推进,种姓制度致使社会难以公平,削减脑袋的精英培养与低教育水平的农业人口形成强烈的对比,也直接推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过渡鸿沟。
但另一方面,加密资本仍坚定看好印度。2021年,印度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通过48轮融资筹集了6.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倍。今年以来,印度本土加密企业大额融资屡见不鲜,不仅交易所CoinDCX以21.5亿美元估值完成1.35亿美元D轮融资,其可持续项目5ire也以15亿美元估值完成由SRAM & MRAM Group投资的1亿美元A轮融资。此外,今年6月,红杉在印度推出了约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Binance 全球情报和调查副总裁 Tigran Gambaryan甚至认为印度可以成为区块链、加密和 Web 3 人才的全球中心。
结语
古印度曾与我国并肩列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经历满身疮痍后,传说中的古印度已四分五裂,目前的印度,在难以摆脱的种姓制度、落后的基建环境和日益封闭的国情下,显得岌岌可危。而缺少制造业补课的印度,寄希望于通过互联网实现狭道飞跃,无疑也是困难重重。
但反观其优势,在美俄关系持续恶化的当下,凭借绝佳的地缘政治左右逢源,同时配合优秀的人口结构以及科技基础,印度发展也不容小觑。仅从Web3而言,尽管印度在经济体量难以与大国相抗衡,但依托较为开放的加密氛围与广阔的市场规模,在日韩新越的包围态势下,其在亚洲也仍占据着一席之地。
是凭借互联网杀出重围?还是被国情牢牢锁住?印度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仍未有定论。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时代红利与世界的聚光灯下,印度与它的Web3正如臃肿的“大象”,蹒跚而来。
参考文献:
财经十一人:印度的野心;区块链日报:印度加密市场的火热—行业融资增长14倍,散户偏爱ETH;虎嗅:印度Web3“大跃进”;杨怡爽:从更高格局看待印度发展
山寨机重新开启模仿秀时代
“美国有苹果,中国有菠萝!”
相信很多朋友对这句广告语并不陌生,早期国内的山寨机市场遍地开花,什么“牛鬼蛇神”都被摆在明面上售卖,这个传说中的“菠萝手机”凭借着出色的Slogan,在一众山寨机中脱颖。
不过“山寨”毕竟是抄袭和粗劣的代名词,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的崛起,这一切都被埋在历史的深处。国产手机厂商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强大的性能、媲美山寨机的性价比,不断压榨山寨机的生存空间。
那最后“山寨机”消失了吗?
不,并没有,山寨手机仍旧活跃在下沉市场当中。
从“菠萝手机”到如今的“i13 Pro”
从早期的“美国有苹果,中国有菠萝”,到如今的“i13 Pro”,山寨机一直都在进步,也在吸取自己失败的经验。
山寨机为什么失败?那还不是因为不够“山寨”!如果将手机山寨的和正品一模一样,谁还能分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这个世界总归会有那1%分不清真假,或者明知假货还要购假的人,卖给他们不就完了。
于是乎,山寨厂商们也跟上时代,推出了“i13 Pro”、“MT 40”、“P50 Pro”,走向了潮流前沿。
在某些电商平台上,目前还有大量的山寨手机在进行贩卖,这些手机厂商逐渐从线下市场转为线上市场,以此来收割线下店无法触及的下沉的人群。
当我们在搜索正品手机的时候,在推送流中下滑我们就会看到几款披着相同外壳的超低价“机皇”,比如华为 P50 Pro、iPhone 13等,外观极其相似,但相似的也只是外观罢了。
这些手机在参数介绍页上都不出例外的拥有极其夸张的描述,比如一亿像素、8核心顶级性能处理器、7800mAh超级大电池、3D人脸识别等等,简直就是有什么就往上贴什么,全然不顾虚假宣传所带来的影响。
这类厂家多数名为qopo、vivi……是的,你没看错,一些厂家为了能让自家的“高仿”更为逼真,连自己的品牌名字都没有,仅是在国内的知名手机厂商名字上做了改动,就如同当年的“雷碧”、“康帅傅”一样,这操作还真不如“菠萝手机”这名字有魄力。
除了这些顶级的山寨厂,还有一些老牌手机厂商也在做这样的勾当,比如酷派、纽曼、朵唯等此前的大众品牌,如今也放下了身段来做这种丢人丢面的操作。
至于这些厂商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地步,说到根本,还是因为这些老品牌的自身的创新力不足,很难在一片红海的手机市场杀出重围,只能跟着国内手机厂商的后面吃一点残羹剩饭,一步一步的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去依靠制造山寨机苟延残喘。
说是“苟延残喘”,但其实整个市场也在对这一品类的手机进行打压。
此前这类手机产品最火爆的线上渠道其实并非电商平台,而是在短视频App上。短视频APP的兴起触达了更多下沉市场的消费人群,而这刚好也是山寨机厂商们主攻的人群方向,山寨手机厂商和主播一拍即合,于是乎,在一声声“不骗老铁”中,一台599的手机在直播间卖到了899,主播和厂家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短视频APP赚钱了,手机厂赚钱了,主播也赚钱了。那问题来了,谁亏钱了?
“骗”这个东西,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短视频APP上售卖山寨机的问题很快就被网友爆出,并且快速发酵。2021年6月22日,知名短视频平台快手对一众手机小品牌下了逐客令,这其中的选手有朵唯、酷派、酷比、索爱、天语、守护宝、中兴、雅迪鑫、欧沃、纽曼、糖果等手机。
在快手将其全部下架之后,这些山寨机确实消停了那么一段时间,不过时间到了现在,又冒出了不少商家在售卖自家的山寨手机,改个名字重新开卖,吃相真的难看。
山寨机在夹缝中生存
整个手机市场在对山寨机市场进行打压,“整个手机市场”自然也包括手机厂商。
国内关于智能机的山寨文化,其实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我印象里最“破圈”的应该是尼彩,将山寨机从“地下”给拉到了“地上”,甚至越做越大。
当时苹果的iPhone 4火爆全球,然而高昂的售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尼彩在这个时候抓到了商机,靠着抄“iPhone 4”的作业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还请了明星做背书,比如王宝强、张智霖、大兵等等。
2012年尼彩已经在全国开了6000多家线下手机店,甚至连机型都更新到了“iPhone 6”。
但是毕竟“山寨者,人恒寨之”,靠山寨起家的尼彩也被同行们抄了底裤,“你彩”、“泥彩”、“呢彩”、“妮彩”等等,这些线下店的装修和尼彩相仿,并且口号都几乎相同,甚至有些店家就宣称自己是尼彩的分店。
“上坟烧报纸——你在这糊弄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