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澄心堂纸:南唐李煜为何如此爱她?藏在洛阳纸贵里的人生启示)
很久以前,洛阳纸贵,作品的价值决定了纸张的价格,后主李煜亦为之痴迷,任她妖娆了好些朝代。
她,是澄心堂纸。
众所周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由此可见,自东汉蔡伦开始,造纸术便在我国先民的智慧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且随商贸发展而传至八方。
时至今日,纸制品仍是我们国家主要的出口产品,远销海外。
在读书人的推崇下,毛笔、黑墨、宣纸、砚台被称为“文房四宝”,随着各个朝代制作工艺的传承,所指皆有变化。
且听我娓娓道来:
01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久居金陵,与之毗邻的徽州(今安徽境内)受其影响,文风昌盛。
“文房四宝”在该时期,是指在安徽境内的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
其中,澄心堂纸是纸制品、书画纸中的珍稀品,体现了当时造纸技艺之高。
苏易简(宋)所著的《文房四谱》中提到: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不难得知,在南唐时期,由安徽歙县生产的纸品工艺精湛: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此类纸张较大,适合大幅书画之用,深得后主李煜所喜爱。
后主李煜将它称之为“纸中之王”,特辟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藏纸,故而取名“澄心堂纸”,简称澄心纸。
澄心之名取自歙县母亲山与覆船山之间一道“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的天然奇观,而这两山之间有天下第一心——云溪穿心而过,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场。
当地人以造纸为业,产业繁荣,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
后主李煜为得到该纸,不惜花费重金遍寻造纸的高手,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造,亲自到澄心堂观赏造纸过程,甚至会与工匠一起工作。
经反复试写、改进,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成了宣纸中的珍品。
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南唐湮灭在历史里,澄心堂纸的制作技术也随之失传。正版澄心堂纸早已成为稀罕之物,至北宋时期,已然不可多见。
后世之人几欲寻回其制作之法,均未能如愿。
宋刘攽(宋)诗曰: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他得之当不识。
苏轼、梅尧臣、董其昌等各朝文人对该纸亦是推崇,并以得此而倍感幸运。
02
造纸术刚出现时,纸质及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得众人作序推荐下,瞬间传遍洛阳文学圈子里。权贵之家争相传抄,导致纸价上涨,“洛阳纸贵”由此而来。
此间的纸只是作为一种记录的载体,本身的价值视市场需求而定,甚至是作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纸张价格的高低。
到了造纸工艺不断完善的阶段,出现了如澄心堂纸这样制作精美、数量不多的产品时,纸张价格的影响因素便由此发生了转变。
即便没有书法或画作在澄心堂纸上,这纸依旧有着它难以替代的价值,且此类纸的制作工艺繁杂、考究,数量稀少,更是容易成为珍品。
当一众书法大家对此争相用之,以作品与纸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笔墨之间,此一幅书画作品更是世间珍品。
正如蔡襄(宋)的《澄心堂纸帖》里说道: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该贴是其委托他人制作或是搜寻澄心堂纸而作,纸质缜密光洁,极为可能是澄心堂纸的纸张样本,再配以蔡襄浑厚的笔法,更是无价之宝。
03
纸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
起初,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显示出自身价值。继而,待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后,自我的价值也能逐渐地体现出来,可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彼此能力接近或是价值观相似的人若能相互合作,则更有机会实现共赢,创造出超越本身的无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