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日日夜夜百度影音(寡妇第七章)

导读日日夜夜百度影音文章列表:1、寡妇第七章2、新版年代剧小娘惹即将来袭,全新故事演绎,你值得期待3、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4、北大学子投身军营,他在日记本里都写了些啥?5、战疫快评

日日夜夜百度影音文章列表:

日日夜夜百度影音(寡妇第七章)

寡妇第七章

第七章

一个没有知识和能力的女人,出路只有几条。如果她是个男人,她早就出去工作了。就算她去码头打包,也比在家缝缝补补洗强,至少能养家糊口。

因为是女的,她决心打包,拉车,做其他公益工作。人家不肯带她,谁都能干体力活。为什么不是壮汉,而是女人家?另外,雇一个男人绝对不会招来流言蜚语。

媒人牵线搭桥后,荣的媳妇嫁给了一个开婚纱店的人。

七月狂想曲大约是在贫瘠的年代。他年轻的时候一是荡妇,二是因为不知道谁要出去,所以没有要媳妇。后来年纪大了,渐渐学了点东西,开了家婚纱店,婚丧嫁娶的一切都是他打理。他在这个地区出名了。

不管他多有名,人们都说“赵老板是最后一个。”

继承人自古以来就被看得很重。武汉的日日夜夜都说不孝有三,无大无小。一个不能生儿子的男人连头都抬不起,更别说女儿了。这样的男人连女人都不如,不能称之为男人。当王思佳去冥界时,他的祖先也会责怪他没有留下香火。

赵鹏因为水薄,不能生育,成了赵家人的罪人。但好在赵家的香火并没有因为他而断绝,他也不能生育,所以他有了自己的生活。

赵朋的父亲是一名汽车经销商,人称赵晔。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了赵朋。不幸的是,他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赵晔并不难过。他很快在外面扶正了姑姑,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从前的苏阿姨变成了赵夫人。

赵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赵志。俗话说有后妈,有后老子,赵晔显然对小儿子的伤害更大。更何况看到赵鹏连香火都过不去,这个大儿子就更烦了。

由于家里没地方住,赵朋就在外面混,越是在外面混,他在家里就越没地方住。等老子王思佳的时候,大部分家当都给了小儿子,大儿子只随机送了几个大洋。赵鹏才醒过来,学得好,得到别人的一片哭声,赵老板。

赵老板现在老了。他喜欢忙碌,他害怕被遗弃。一想到晚年躺在床上,没有妻子,没有儿孙,大小便无人问津,他就觉得苦不堪言。他想更进一步,等他到了王思佳,再举行葬礼。精神棚里没有孝顺的儿子孙子哭,只有武汉一些不相干的日日夜夜忙着打麻将守夜。他的肝脏因愤怒而疼痛。

想来想去,他也想安定下来。有个老婆暖炕也不错。

赵老板想娶一个家境贫寒的女子,然后领养一个孩子,改名换姓,算是香火的延续。但经过在武汉日日夜夜的介绍,他看中了那个带着女儿的寡妇。

荣的媳妇长得还不错。虽然之前生过一次大病,但是她年轻,病治好了,调养了一段时间。然后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本色,甚至因为大病初愈,变得更加可怜娇弱。

赵老板觉得这个有孩子的寡妇更适合他。虽然不是他的同类,但却是他妻子的同类。只要把老婆绑起来,孩子就会更想家,以免养出白眼狼。

至于这种女生,虽然有些遗憾,但也能接受。他出来这么多年,看到那些开明富商和大政府官员的姑娘能上学,甚至当官,把姑娘当儿子养,将来招女婿,也挺好的。

婚期很快就定下来了。贾蓉的媳妇,不,将来该叫赵夫人了。她已经失去了被冠以贾蓉姓氏的资格。不管是叫的媳妇还是叫赵夫人,似乎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名是潘,她没有名字。她娘家姓叫潘二娘。

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潘二娘满心悲伤,彻夜难眠。她一点也不担心赵老板日日夜夜在武汉过得怎么样。她在她面前能比她那傻逼老公差到什么程度?

年轻的时候,她想起听寺里的尼姑说过,女人千万不要嫁,女人家一辈子只能有一个丈夫。如果她嫁给两个男人,当她去冥界等待王思佳时,她会被锯成两半。

一想到这一点,这个可怜的女人就害怕得发抖。结两次婚是不贞洁的,甚至恐怖也会惩罚她。她可能要去地狱十八层好几次,来世还得投胎做牲畜。

噩梦还在继续。她在梦里看到自己被铡草机切成两半,一半给了前面的老公,一半给了后面的老公。当她醒来时,她流着泪哭了。

杰夫在她身边睡着了,半夜被母亲的哭声惊醒。她揉揉眼睛说:“妈妈,你为什么哭?”

潘二娘问她:“妈妈要结婚了,你不高兴吗?”

傅姐姐不知所措:“我不知道……”

“妈妈结婚后也一样爱你,你的新爸爸也爱你。不要害怕。”

“哦。”杰夫稀里糊涂地回答。

潘二娘擦干眼泪,拍拍傅洁儿的头:“去睡吧。”

杰夫睡着了。她没有睡着。她只是闭上眼睛,呆住了。她不想让妈妈发现她不睡觉,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装睡。

她听到母亲坐在床头叹气,然后就没动静了。她等了很久,也许一两个小时?她不知道具体有多长,但时间过得很慢。她母亲又躺下来,用一只手抱着她,然后睡着了。

潘二娘的呼吸渐渐稳定,杰夫睁开眼睛,盯着帐顶,脑袋空空,什么也没想。

透过窗户的缝隙,一些光线勉强能看清这个黑漆漆的房间里一些箱子和柜子的轮廓。赵老板定了个吉日,在武汉日夜要求送嫁妆。这屋里有的是嫁妆,有的是潘二娘自己出的嫁妆。

画屋临时租的小破屋,一下子完全不一样了。

傅姐姐想,这大概是好事。

如果新爸爸不打人,不打她,不打妈妈,不抽鸦片,她会把他当成亲生父亲的孝顺,只是不知道新爸爸对她的孝顺是否难得。当她自己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她常常后悔自己不是个男孩,因为她脑袋里少了两两块肉,仿佛再多的孝心也没有打折扣。

唉,她悲伤地轻轻叹了口气。

第二天,潘二娘起了个大早,去娘娘庙求教。她很惭愧,把自己的悲伤告诉了仙娘。啊,这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一个女人怎么可能结两次婚?这是多么不守规矩的行为。

在仙娘眼里,她的衣服仿佛被剥得干干净净,在仙娘面前一丝不挂。她几乎想找个办法钻下去,这样就可以隐藏自己的肮脏污秽了。

仙女严厉的,几乎是责骂的教训说:“你为什么不看着你前面的人?”

潘二娘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女人不会娶第二个老婆。如果你没有孩子,你应该用绳子把自己吊起来,然后去地下为你的男人服务。既然有孩子,就要好好养。怎么能动心思呢?”

潘二娘听了越来越不安。她深深感到她已经进入了异端,但...她无法抚养孩子。她不好意思对仙娘说这话。

仙娘不屑地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嘟囔道:“不过是个丫头片子。还算是贵人吗?”

潘二娘沉默着,不敢说话。此时的仙娘仿佛是阎王爷杨世礼的化身,要被判刑了。

仙女娘把自己摆了这么好的姿势,差点把那可怜的女人吓得喘不过气来,然后她又大发慈悲,说:“你要是有诚意,也不是不能化解。”

一条生命线出现在武汉的溺水日日夜夜面前,他迫不及待地想让王思佳·王思佳抓住它。

仙娘道:“你急什么?要不要请菩萨帮你化解冤屈?你不去上香?”

潘二娘也这么想。菩萨不能白做事。她上了三根香,每根香三块钱,因为这是能取悦神灵的灵香,和外面的假香不一样。另外还有两元,是为了感谢仙娘请神上身,耗费了她的健康,需要好好吃两口。

潘二娘焚香,规规矩矩在佛像前磕了几个响头,她虽然认不出是哪一尊,但想菩萨都是神通广大,一定能消灾、救人。

仙娘坐在香案后面,闭着眼睛,一动不动,突然全身剧烈地颤抖起来。她先前耷拉着的头突然抬起来了,脸上表情严肃而庄重。她睁开眼睛,潘二娘能看到里面的神光。她吓坏了。

“菩萨”特别威严地看了她一眼,让她不寒而栗。她想跪下来,送上一份大礼以示敬意。然而,“菩萨”又闭上了眼睛,回到了西方。

仙女娘打了个哈欠,好像刚从梦中回来。

这个神仙妈妈也有意思。收到钱后,她把事情做得妥妥当当。她讲了很多,大意是潘二娘,现在一个搞红白喜事的人,很有成就,在阴司很有名气,一般鬼都惹不起。况且赵老板在阴间有金银仓库,只要几个钱就能从潘二娘前夫手里买下她。

潘二娘安下心来,想着身后这个老公这么伟大,死后就不用被切成两半了。如果有情分,可以让他为她做点事,买通小恶魔,下辈子生个好宝宝,做个好夫人。

至于黑社会会不会受贿,不是很明显吗?如果黑社会真的干净如水,那些黑心烂肝的人又怎么会化身成非常有钱的人家呢?那些骨头怎么能榨出二两油供官员宰割?

如果来世她成了大户人家的小姐,肯定什么坏事都不做,只想着修桥修路,可怜贫弱。

潘二娘心里闹了一件大事,谢过仙女妈妈告别,突然想起了路上的佛。她还不知道是哪个佛,但她愿意在武汉日夜守护,为她受苦的是好佛。

她还在想什么时候再给这个菩萨烧纸。

新版年代剧小娘惹即将来袭,全新故事演绎,你值得期待

一直备受期待的一部年代剧杀青即将来袭,那就是新版《小娘惹》该剧是由郭靖宇监制并担任总导演,谢敏洋、黄光荣执导,洪荣狄编剧,肖燕、寇家瑞、岳丽娜、邱凯伟、戴向宇、向云、何雨虹、房程程、牛北壬、牛宝军等联袂主演的年代剧。该剧通过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的故事。

说到由郭靖宇监制并担任总导演的年代剧《小娘惹》从开拍就备受关注。青年演员罗唯薇饰演的秀娟个性西化造型时髦,在这部女演员汇聚的戏中个性鲜明备受争议。

青年演员罗唯薇,曾用名罗漩,2011年其参演了由导演林合隆拍摄的现代戏《摩登女婿》正式出道,之后在《杜拉拉之似水年华》中饰演的温蒂、《大汉情缘》中的“二月”、《我不是精英》里面的单亲妈妈“何宁”等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小娘惹》改编自新加坡2008年新传媒台庆同名大戏,原作是新加坡年度收视冠军,在亚洲地区风靡一时。此番在《小娘惹》中饰演秀娟,罗唯薇再次挑战了自我,饰演了一个性西化、时髦,言行举止大胆,外表看着孤苦无依但是内心却机关算尽,成为推动剧集走向的关键人物。对于这种个性与自我反差十分大的角色,罗唯薇也表示感恩跟郭靖宇导演合作,而且跟一众好演员同台飙戏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据悉,新版《小娘惹》在历经了131个日日夜夜,跨越4600多公里,转战国内外5座城市后终于顺利杀青,预计年内来袭。

看到这里你对这部杀青的新版《小娘惹》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否期待该剧上线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

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石油大会战在东北荒原打响。

一群热血沸腾的钻井工人,让新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一段属于石油英雄的历史,弘扬了怎样的精神?

一位“铁人”的诞生,上演了怎样的传奇?

铁人队——“石油战线要集中优势兵力”

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石油极其稀缺,每年消耗的石油有60%依赖进口,而苏联的封锁又使原油进口的渠道日益狭窄。石油是经济的血液,它的短缺牢牢卡住了年轻共和国的咽喉。

1959年9月26日,东北平原上一座油井喷射出了黑色油流。正值新中国十年国庆大典,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大庆”油田。遵照毛主席“石油战线要集中优势兵力”的指示,从1960年3月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约五万人的队伍开进了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钻井工人。石油大会战打响后,时年37岁的他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战。

王进喜所在的工人队伍,由贝乌五队改名为1205钻井队,也就是著名的“铁人队”。

三月的大庆,朔风呼号,滴水成冰。“铁人队”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困难。

人拉肩扛——“咱们37个人每人就是一部小吊车”

钻井设备运到了大庆, 60多吨的设备想要拉到井场,一般需要大吊车和大型拖车才能完成。可是当时由于没有配套的吊装设备,只能依靠人拉肩扛。

王进喜带领钻井队30多名成员,把设备拆整为零,化大为小,经过三天三夜的工夫,硬是把笨重的设备用仅有的几辆解放卡车运到了井场。

40米高的钻塔就这样矗立在大荒原上,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搭起他们来到大庆后的第一座井架,创造了他们来到大庆后的第一个奇迹。

破冰取水——50吨水VS锅碗瓢盆

一台钻机每天至少要用40到50吨水,可是,水管线却没有安好,开钻没有水怎么行?

在19岁的许万明的建议下,“铁人队”的37名队员带着“锅碗瓢盆”一齐上阵,破冰取水。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加上闻讯赶来帮忙的老乡、机关干部等百十号人,硬是用脸盆端、水桶挑,攒满了开钻要用的50吨水,提前开工。

经过五个紧张的日日夜夜,这座封闭千年的大油田,终于乖乖地打开了大门。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

勇跳泥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此时,1205钻井队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井位,因为这个井位地处高压区,很容易发生井喷,所以从一开始,王进喜他们就把井喷当作预防重点。可就在钻机打到700多米的时候,果然遇到了地下高压气层,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井喷还是发生了。

井喷,指的就是一种地层当中流体喷出地面或者是流入井内其它地层的现象。会导致地下压力锐减,非常容易塌陷,整个钻井还有四十米高的钻塔都会沉到下面去。

很快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飞上几十米的高空,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再不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倒进去的水泥沉入水底,发挥不了作用,上水管的莲蓬头又被水泥糊住,井喷更厉害了。现场没有搅拌机,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纵身一跃,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搅拌起了泥浆。

经过王进喜和队友们的奋战,险恶的井喷终于被压下去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

王进喜率众用身体搅拌水泥的情景,成为那一代人报效祖国、牺牲自我的生动写照。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是王进喜当年的铮铮誓言,也是铁人精神的生动诠释。此后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乃至今天,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

人们对铁人精神的认识,对铁人的认识,远远已经超出王进喜本身。铁人精神在当代象征着一股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永不过时,并且发扬光大。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铁人精神”永世流传。

欢迎关注微信“CCTV国家记忆”,微博“央视国家记忆”获得最新讯息!

想要观看更多完整视频,点击央视网http://tv.cctv.com/lm/gjjy/index.shtml或下载央视影音APP!

北大学子投身军营,他在日记本里都写了些啥?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唐青 责任编辑:柳晨

9月初,唐青在重返北大校园之际,把自己的部分军营日记与大家分享,回眸这两年难忘的军旅岁月。

从大学生士兵唐青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北大学子在部队的历练成长,能感到一个士兵对军营生活的眷恋,同时希望这些军营日记能对大家建功军营有所启发。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图为唐青分到“雷锋连”后,接过“雷锋枪”成为“雷锋班”第218名战士。谭长俊摄

一名北大学子的军旅回眸

——“雷锋班”第218名战士唐青的军营日记

2015年9月,大学生士兵唐青从北京大学应征入伍。在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防化旅“雷锋连”,他一步一个脚印,在磨砺淬火中对军营这片热土的情感与日俱增。2016年底,唐青被北部战区陆军评为“百名强军先锋人物”,集团军为他记三等功一次。9月初,唐青在重返北大校园之际,把自己的部分军营日记与大家分享,回眸这两年难忘的军旅岁月。从他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北大学子在部队的历练成长,能感到一个士兵对军营生活的眷恋,同时希望这些军营日记能对大家建功军营有所启发。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晴

下连后的第一堂教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官兵们在课堂上讨论发言非常踊跃,从连队干部骨干到普通士兵,人人都能对创新理论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真可谓是卧虎藏龙。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同身边战友真是有很大的差距,一句也插不上嘴,真不好意思说我是从高等学府走来的大学生,我感到脸上都有些发烫。

连队图书室墙上贴着的一句名言“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让我深有感触。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把有限的时间多停留在连队的图书室里,钻研理论,更要向连队官兵中的“理论通”拜师学习。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连队组织的公益活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也多次到学校、社区、敬老院去开展公益活动,可今天当我们走进榆林小学的那一刻,让我深受触动。这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孩子们的父母多是打工一族,忙碌的工作让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几个孩子告诉我读书是他们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当我们把手中的书籍送到孩子们手里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流露的纯真与渴望,我想这不单单是一种传递,更是一份大爱的彰显,捐书助学的意义不只在物质和金钱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鞭策。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多云

看看自己的日常生活,对照各类军旅影视作品,再想想终日枯燥的驾驶训练,唉!让我提不起训练的劲头。可是,今天下午,现实就给我上了“惊险”的一课。连队组织公路驾驶训练,我开车,教练班长杨鹏在副驾驶指挥,危险来临真的就是在一瞬间。经过一个岔路口时,由于精神不集中,我没有来得及减速,迎面驶来一辆货车,我竟然将油门当成刹车,幸亏杨班长眼疾手快,踩死副刹、拉起手刹、向右猛拉一把方向盘,动作一气呵成。我们的车直直的向前平滑出去,与对面车辆擦身而过,躲过一劫。我差一点就“拍”在方向盘上,头一下子就蒙了……车是杨班长开回连队的。

连长严厉地批评了我,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回到班里,我冷静下来后,想想老班长雷锋对岗位分工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只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对比老班长我真是有些可笑,为什么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练就一身真本事,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驾驶员呢。唐青!你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价值,记住,你一定能行的。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雨

从昨天下午开始一直到今天天亮,大风呼啸,整整下了一夜的暴雨,我们连队做好了随时出动应急抗洪的准备。晚饭后,妈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了我们这里有洪灾,对我不放心,说了好多好多的话。这是当兵以来,我和妈妈聊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我还听到电话那头的妈妈可能是掉眼泪了。

我想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吧,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牵挂,却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是时候让自己在风雨中成长起来了。作为一名雷锋传人,就要有躬身奉献的精神,如果有行动我一定要冲在队伍的最前头!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多云

看着班里的“老三件宝”,想想它们真是我们“雷锋班”50多年来接力传承雷锋精神的历史见证,今天时代在进步,“新三件宝”也在与时俱进,接续发扬着光荣传统。

我们把平常在旅里或共建单位收集的闲置衣物,分工进行清洗、打包、熨烫、分类,最后放到班级的“善淘箱”里,每隔一段时间集中邮寄到“善淘网”公益网站,在网上以义卖的形式筹集善款,捐助残障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班里在新浪网开设的微博,我们每名战友都是义务评论员,传播正能量,弘扬雷锋精神,我们也为更多的人送去了真情与温暖。

当有时间和任务冲突不能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学雷锋报告时,“数字化大礼包”就派上了大用场,里面有学雷锋视频等12种影音图文资料。时下,全国各地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学校,上万人次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学习了雷锋精神。

我愿意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次次的践行,相互间的感染,都是心灵的触动,爱心的传递。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晴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想面对明天的场景,因为我都未曾想到这一天的到来是这样的飞快,快得我都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同身旁战友一同经历的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难忘我睡在老班长雷锋上铺的日子,甚至感动自己学做雷锋传人去做的一件件小事,浸润着“雷锋班”这个集体每时每刻给我带来的惠泽。

我唐青一日为兵,终生为兵,走到哪里我都是“雷锋班”的第218名战士,永为“雷锋班”增光添彩,明天我就要短暂的离开这里,踏上回程的列车,回到学校校园开启崭新的生活,但我依旧会是那个你们熟悉的唐青,我的心永远在这里,我定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北大校园的每个角落。

(谭长俊、王海青、马世扬推荐)

战疫快评|7000万点击!是什么让我们奔赴火线

晶报近日推出的短视频《火线》,和其姐妹篇《颠覆认知!记者Vlog实录战疫最危险的地方》,受到广泛关注。这部片子记录了深圳抗击疫情的日日夜夜,也记录了这场注定被写入历史的战役。

截至2月23日上午9:30,《火线》的全网播放量达到7000万;《颠覆认知!记者Vlog实录战疫最危险的地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热点频道向全国网民推荐,全网播放量253万。目前数据仍在上升中。这一连串数据背后,是人们对“火线”和奔赴“火线”的勇士们的关注与敬意。

是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有太多的人奔赴了“火线”。而我也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驱使这么多可爱的人们义无反顾的奔赴“火线”?又是什么才值得我们奔赴“火线”。

首先,我想应该是对“生命”和“人”本身的关注。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当危难横逆而来,我们必须站出来,用勇气和坚毅去捍卫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第二,因为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的,在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当中,没有谁是“局外人”。当看到病毒正在侵蚀我们的同胞的肌体,夺取他们的生命,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奔赴火线。

第三,我们有对职业和价值的坚守。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保安人员等等,都奔赴了火线,我的一些同事同样也奔赴了火线,为了去医院采访,甚至几次签下“生死状”。在这样危难时刻,太多的人奔赴了火线,是为了心中的价值,和对职业的责任与坚守,如果用更平实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是我们的职业,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四,我们有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这次抗疫阻击战注定将长久地被人们所谈论,它本身就是一段值得去细细打量和回望的历史。在这个时刻我们奔赴火线,参与和见证历史,是何其有幸!若干年后,这段艰难的时光,也会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

来源 | 晶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