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顿3000(6月6日SMM基本金属现货交易日评)
布林顿3000文章列表:
- 1、6月6日SMM基本金属现货交易日评
- 2、医生谈降脂:少吃油脂多进镁食每天运动半小时
- 3、如何降血脂?美国读者文摘刊文介绍5位国外医生的降血脂建议
- 4、朱嘉明——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 5、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读懂中国机会
6月6日SMM基本金属现货交易日评
SMM6月6日讯:
铜:今日伦铜开盘于7122美元/吨,盘初沿7125美元/吨一线震荡运行。亚市开盘后跟随沪铜走势,探低7093美元/吨。随后震荡运行于区间7095~7110元/吨。午后探低7092美元/吨,受美元下挫提振,伦铜快速向上攀升,直至7158美元/吨后回吐部分涨幅,随后涨势延续。截止16:25,报日内高点7160.5美元/吨,美元指数报93.668,美原油报65.63美元/桶。今日伦铜受沪铜影响较多,整体趋势相近,多头大笔增仓。下午时段LME铜库存再次报减2550吨,本周呈连续减少态势,加之美元继续走弱,投资者热情难消,预计晚间测试7150美元/吨一线。
今日沪铜主力1808合约早市开盘于53190元/吨,盘初多空入场,铜价快速波动后缓步回落,探低52920元/吨后跌势收止,沿52990元/吨一线震荡运行,午后振幅扩大,期间探日盘低点52890元/吨。下午时段,沪铜连续向上攀升,摸高53390元/吨后涨势收止。尾盘部分多头离场,铜价小幅下挫,收于53320元/吨,涨1070元/吨,涨幅2.05%。成交量增10.4万手至22.9万手,仓增2.2万手至19.4万手。1904合约增仓6758手,1905合约增仓1960手。今日沪铜大涨,目前已收得5日连阳。市场对智利劳工谈判的担忧持续发酵,铜关注度不断回升,今日沪铜指数总计增加2.8万手,成交量61万手,资金流入量居首,达7.23亿元。另一方面,目前铜价已触及3个月高位,预计晚间以企稳为主,测试53000元/吨一线支撑能力,关注仓量变化的指引。
今日上海电解铜现货对当月合约报贴水60元/吨-平水,平水铜成交价格52520元/吨-52580元/吨,升水铜成交价格52550元/吨-52620元/吨。隔夜期铜大涨,今日有色金属全线飘红,期铜增仓增量大涨700多元/吨,尽管隔月价差扩至200元/吨左右,但持货商已无视,出货换现意愿高涨,早市即报好铜平水左右,平水铜贴水50~40元/吨,随着贸易商的入市压价,很快市场全面贴水且一路扩大,上午好铜多在贴水20元/吨左右集中成交,平水铜可压价至贴水60元/吨,午间尾盘甚至可压价至贴水70元/吨。铜价迎来大涨,全面站上52000元/吨,但市场却反转为期强现弱特征。下游严重畏高,今日采买多为贸易商收低价货源,偏好于好铜仍用于长单交付。下午时段,盘面再度攀升,依然未见下游参与,贸易商保持逢低扫货,但下午已难觅低价货源。下午时段上海电解铜现货价格52520元/吨-52780元/吨,平水铜报贴水60元/吨-贴水50元/吨,升水铜报贴水30元/吨-贴水20元/吨。
伦铝早间开于2311美元/吨,开盘后伦铝小幅拉涨,进入亚洲时段后,伦铝继续维持窄幅区间震荡。午后,随着国内沪铝大幅上涨,伦铝随之寻求突破,高位摸得2345美元/吨。进入欧洲时段后,伦铝进行震荡回吐,截至17:38伦铝报2331美元/吨。目前伦铝已位于所有均线以上,能否突破2350美元/吨平台仍需看后续沪铝走势,晚间关注沪铝运行状况,预计伦铝晚间将尝试突破2350美元/吨平台。
沪铝主力早间开于14635元/吨,开盘后沪铝开始震荡上行,午后因周边有色品种集体飘红继续拉涨,盘末收于14885元/吨。沪铝指数持仓量增加3806手至676076手,成交量增加99832手至389134手。沪铝1808合约持仓量增加16356手至216854手,沪铝1807合约持仓量减少9608手至216002手完成了主力合约的换月。今日央行进行MLF操作继续放水,有色板块资金流入明显,整体随之上涨。但相对而言,有色中铝的涨幅最小,仍未出现明确的方向。近期关注电解铝自备电厂整治的进程,或将借机突破布林顿上轨到达新的平台。
期铝当月震荡上行。上海成交集中14630~14660元/吨,对当月贴水50~40元/吨,无锡成交集中14630~14660元/吨,杭州成交集中14660~14670元/吨。中间商维持高涨的接货意愿,下游企业按需采购,市场流通量维持正常,整体成交较好。午后期铝当月重心上移,华东成交价格14660~14670元/吨,后期随着期铝再上一步,市场惜售观望。
铅:日内,伦铅开于2507美元/吨,亚洲时段,市场交投清淡。盘初伦铅基本于日均线附近窄幅整理,午后时段,多头发力拉涨,伦铅震荡上行,日内重心提高,进入欧洲时段,伦铅沿日均线运行,截止16:30,伦铅收于2521.5美元/吨,涨18.5美元/吨,涨幅0.74%。伦铅多头排列,报收6连阳,5、10日均线趋势上行,短期存在上行动力,加之今日LME铅库存减少750吨,预计夜间或震荡上行。同时夜间需谨慎美元若反包走强,伦铅或受压回落,考验2500美元关口。
日内,沪铅1807合约开于20625元/吨,继昨日放量上涨后,沪铅今日于高位缩量盘整,市场整体交投清淡,走势基本呈横盘震荡,最终收于20675元/吨,涨290元/吨,涨幅1.42%,持仓手数减4556手至92412手,部分短线投机资金获利离市。沪铅远离下方所有均线,平台突破后上方空间已经打开。今日有色金属全面飘红,资金入市量达15个亿,但是,铅却以减仓为主。市场资金的推助力仍在发酵中,关注夜间持仓的变化,预计夜间或继续高位震荡整理。
上海市场蒙自、双燕铅20745-20760元/吨,对1806合约贴水50-35元/吨报价;恒邦20650元/吨,对1807合约升水70元/吨报价;另KZ铅20845元/吨,对1806合约升水50元/吨报价。期盘高位盘整,持货商报价随行就市,但下游畏高情绪明显,仅以刚需补库,散单市场成交偏淡。
广东市场南华铅20775元/吨,对SMM1#铅均价平水报价;南方20730元/吨,对1807合约升水150元/吨报价;其他品牌报价较少。市场货源有限,持货商报价坚挺,同时下游观望慎采,散单市场成交一般。 河南地区豫光铅20825元/吨,对SMM1#铅均价升水50元/吨报价;岷山、新凌、豫北20775元/吨,对SMM1#铅均价平水报价;永宁金铅20725元/吨,对SMM1#铅均价贴水50元/吨报价。济源市环保加剧,部分大型炼厂限产,炼厂散单出货挺价情绪上升,同时下游按需采购,散单市场成交情况尚可。 安徽地区铜冠铅20850元/吨,对SMM1#铅均价升水75元/吨报价;江西地区金德主供长单,散单暂不报价;湖南地区水口山散单20725元/吨,对SMM1#铅均价贴水50元/吨报价;宇腾20775元/吨,对SMM1#铅均价平水报价。铅价强势不改,炼厂报价挺价情绪稍缓,而蓄电池市场需求欠佳,加之环保影响暂无缓解,下游接货积极性不高,整体市场交投活跃度一般。
锌:日内伦锌开于3195美元/吨,盘初顺延日均线小幅走低至3180美元/吨附近后稍作调整,然进一步上行承压,伦锌回落仍围绕3180美元/吨横盘整理,伦锌再做尝试,重心微抬至3190美元/吨附近整理运行。临近欧洲交易时段,受美指下行提振,伦锌快速上行摸高3220美元/吨,然LME锌库存增加消息传来,伦锌受累快速回吐涨幅,录得一倒V形回落至3200美元/吨附近暂缓跌势盘整。截止16:22,伦锌收涨报3199美元/吨,涨7美元/吨。涨幅0.22%。日内伦锌站上所有均线及布林道上轨,LME再次上演交仓,警惕空头逢高乘机施压,但技术指标显示伦锌上行预期仍较强,晚间伦锌或高位震荡,尝试守稳布林道上轨支撑。
日内沪锌主力1807合约开于24625元/吨,盘中沪锌整理运行于24620元/吨附近,上下幅度约60元/吨。终收涨报24635元/吨,涨350元/吨,涨幅1.44%,成交量增75124手至35.8万手,持仓量减9334手至17万手。日内沪锌平稳运行夯实涨势,实体柱已站稳布林道上轨,下方20日均线上翘与40日均线黏连,短期上行趋势愈加明显,晚间沪锌或以布林道上轨托底,继续高位盘整。加之部分资金盈利回撤,沪锌主力日内减仓为主,晚间沪锌或将完成主力换月。
上海0#锌主流成交于24950-25060元/吨,0#普通品牌、0#双燕对沪锌1806合约报升水60-80元/吨。1#主流成交于24750-24850元/吨。今日锌价高企,加之6月与7月合约月差扩大后,0#国产对当月仍升水,炼厂多及贸易商均积极出货,而进口锌继续大贴水,市场流通货源偏宽松。早市市场报价较为踌躇,多以有色网均价报价,少量报对当月升水80-100元/吨,少有成交,差牌进口锌贴水进一步扩大至对6月贴水200元/吨,然下游畏高观望,少有询价,刚需采购亦以低价进口锌为主,市场出货为主,成交较为疲弱。午后盘面变动不大, 0#国产锌市场报价下调至对6月升水20-30元/吨左右,然市场成交氛围较弱。
今广东0#锌主流成交于25030-25130元/吨,粤市较沪市由昨日贴水20元/吨转为升水100元/吨。对沪锌1807合约升水460-480元/吨附近,升水较昨日扩大210元/吨。今炼厂出货正常,贸易商出货较为积极,由于6月合约与7月合约间月差快速扩大,致升贴水加速走高,加之下游订单偏弱,以观望为主,市场成交仍由贸易商主导,然交投活跃度不及昨日,成交货量较昨日小幅下滑。0#麒麟、慈山、铁峰、主流成交于25030-25130元/吨附近。
天津市场0#锌锭主流成交于24630-25940元/吨,0#普通品牌主流成交于24630-24850元/吨,对沪锌1807合约升水50-200元/吨附近,较沪市贴水扩大到260元/吨附近较昨日贴水扩大了90元/吨左右。日内沪锌1807合约高位盘整,炼厂出货意愿较高,贸易商以出货为主,今日1806与1807合约价差扩大明显,然天津地区升水无明显变化。主因当地下游消费较为疲弱,加之锌价大幅走高,下游畏高观望,以询价为主,市场成交量小幅下降。0#紫金,红烨,百灵,秦锌,驰宏等成交于24630-24850元/吨附近,1#紫金、驰宏,红烨,西矿等成交24580-24800元/吨。
锡:今日伦锡开盘20750美元/吨,亚洲时段走势承压小幅下挫,最低20635美元/吨。美国5月服务业PMI终值56.8,为两年高位,美国5月ISM非制造业PMI为58.6,好于预期和前值。近期伦锡重心持续小幅上行,维持震荡偏强态势,上方阻力20900美元/吨。
昨夜沪期锡1809合约小幅上行后承压震荡,今日开盘152930元/吨,仅盘初小幅上扬,最高153800元/吨,之后便震荡走低,午后在152500元/吨附近盘整,最终收盘152630元/吨,较前一日结算价上涨620元/吨,涨幅0.41%。成交47098手减12520手,持仓46146手减344手。今日沪期锡主要在5-10日均线附近盘整,短期预计继续以整理走势为主,等待更多消息指引。
沪锡市场,今日沪期锡盘面盘初短时上扬后震荡下行,但运行重心比昨日小幅抬高,受此支撑,今日现货主流成交上调至149000-151000元/吨,部分云锡交投于151200-151500元/吨。云锡套盘货贴水1500元/吨左右,普通云字贴水2500元/吨左右,小牌149000元/吨附近。价格企稳上扬,部分下游入市;此外,贸易商之间仓单交易较为活跃,整体成交尚可。
镍:伦镍亚盘开于15765美元/吨。受内盘带动,以及下方多条均线支撑,伦镍走势平稳,高位运行。截止16:48,伦镍一直围绕日均线窄幅波动。截止16:48,报于15725美元/吨,收于小阴线。日线技术指标KDJ开口趋平,MACD红柱变短,夜间伦镍或高位震荡。晚间关注美国6月1日当周EIA原油库存变动(万桶)。
今日沪镍1809开于118310元/吨,受环保和预期挤仓效应影响,盘初多头增仓,镍价小幅拉升,探高119150元/吨。随后多头获利了结,镍价震荡回落,跌破日均线探低117320元/吨,回踩五日均线获得支撑,镍价反弹,震荡上行。随后重心一直于118100元/吨上下波动。整日,沪镍主力合约1807收于中阳线,较前一交易日结算上涨2580元/吨,涨幅2.23%。成交量增29.3万手至72.4万手,持仓量增4.9万手至40.3万手。日线技术指标KDJ开口向上,MACD红柱变长,夜间沪镍或高位震荡。今日有色金属资金全线流入,沪镍紧随沪铜,沪镍指数成交量已达154.5万余手,资金流入量达7.13亿元。
SMM1#电解镍118050~118150元/吨。俄镍较无锡1806合约升水50元/吨左右,金川镍升水50元/吨左右。今日金川公司电解镍(大板)上海报价较昨天上调2200元/吨至118200元/吨。今日镍价拉升,成交情况一般。主流成交于118150-118400元/吨。下午成交一般,主流成交于118450~118850元/吨,金川镍和俄镍主流成交于118450~118850元/吨。
本文源自上海有色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医生谈降脂:少吃油脂多进镁食每天运动半小时
原标题:少吃油脂,避免淀粉和加工糖;多进镁食,每天运动半小时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 许顶立
目前,全球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达40%。在国内,三成人存在血脂异常,高血脂患者超过1亿人。即便是医生,有时也难逃高血脂的厄运。那么,医生们如何降血脂?近日,美国《读者文摘》刊文介绍了5位国外医生的降血脂建议,《生命时报》采访国内专家,就此作出详细解读。采访中,专家们指出,血脂包括两种成分,即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前者危害最大。通常所说的降血脂治疗,主要目标就是要把TG和LDL-C降下来,把HDL-C升上去。这当中,生活方式是降脂干预的第一步,从饮食搭配到行为习惯,都要贯穿始终。
饮食篇
1.“镁”食可以多一点。美国圣母大学医学博士卡罗琳·迪恩是心脏方面的专家,她认为,镁可以协助他汀类药物降低有害胆固醇,改善心脏健康。她解释说,当一个人缺镁时,容易有维生素D水平低、骨质流失、睡眠不好、抽搐、颤抖、便秘、头痛等迹象,还会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脏病发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对此表示,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阳离子,镁缺乏是某些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含镁比较多的食物有:黄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豆类;松子、榛子、南瓜子、山核桃、葵花子等坚果类;苋菜、芥菜、蘑菇、干苔菜、杨桃、桂圆等。张海澄建议:“特别是苔菜,镁的含量非常高,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平时不妨多吃些。”
2.减糖计划做起来。饮食中糖分过多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还会增加胆固醇。美国亚特兰大心血管组织的心脏病学专家曼弗雷德·桑德勒说:“我坚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摄入适量蛋白质,避免淀粉和加工糖。这样不仅能保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还有助减肥。”
张海澄表示,糖分摄入过多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引起肥胖,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使体内剩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一定要开启减糖计划。比如,自己做早餐、吃新鲜水果、喝白开水或茶水等,少摄入甜饮料、甜点和过度烹饪的食物。
3.高纤食物不能少。含有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美国犹他州脂类中心主席艾略特·布林顿博士举例:“可以适当吃些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和坚果。”
目前我国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1克/天,与推荐量25克/天相比,达标人群不足5%。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早餐中加点麦片,吃点胡萝卜、糙米,每天吃两个苹果,每天至少有一顿饭包含豆类。
4.拒绝再吃“第二份”。“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最好的方法是别吃第二份。如果吃得太多,做运动也很难保持健康的体重。”布林顿说,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胆固醇。
张海澄解释,如果吃饭比较快,神经中枢来不及将饱腹信号反馈给大脑,很容易马上吃第二份,尤其是商家有“第二份半价”的优惠时。建议细嚼慢咽,坚定拒绝“便宜的”第二份。多余的营养,尤其是高脂高糖食物,可引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甚至动脉粥样硬化。
5.学做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被称为地球上最健康的饮食搭配。其主要组成是果蔬、坚果、豆类、全谷物等,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则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张海澄介绍,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发生。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血管的炎症反应,降低心脏病、癌症和关节炎的风险。
习惯篇
1.运动两个半小时。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部主任霍华德博士说:“我鼓励病人在45分钟内走两英里(约3200米)。”他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两个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降低血脂。
张海澄说,坚持有氧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建议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或每日以轻微出汗的速度快步走3000米;老年患者平时可以进行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年轻患者可做些竞技类运动,如打球等,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
2.只要戒烟都有益。布林顿说:“即使每天抽一根烟,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如果原本血脂就高,吸烟会损害动脉血管的内皮,容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比不吸烟者高10%~15%。医学界公认,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停止吸烟,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一年,危险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似。
3.保证足够的睡眠。布林顿说:“睡眠不足是心脏病和中风的常见诱因,如果睡眠不好,一定要和医生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海澄表示,充足的睡眠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很重要。为保证优质睡眠,建议做到:寝具要清洁、舒适,睡前1小时避免打游戏、看影视作品等;温水淋浴有助入睡;睡前少进食,尤其血脂高的人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尽量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但过度饥饿也会导致半夜饿醒,影响生活质量,睡前可以吃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饱腹感强的食物;远离手机,防止被手机耗费大量睡前时间。
4.控制好甘油三酯。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综合和功能医学博士宾迪亚·甘迪说,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提高总胆固醇水平,即使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也应该检查甘油三酯水平。
张海澄表示,外国人的高脂血症主要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因此甘迪建议,要在控制胆固醇的基础上,留意甘油三酯水平。但对中国人来说,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这类患者可先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以改善代谢,3个月后再复查。心内科医生对病人甘油三酯的要求不像对胆固醇那样严格,只有经过饮食运动控制,甘油三酯水平仍明显增高时,才会考虑药物治疗。当然,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可导致胰腺炎,应当引起重视。
5.选对降血脂药物。布林顿说:“他汀类药物在成本、效果和副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在服用这类降胆固醇药物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许顶立提醒:“为避免不良反应,不应无原则地大剂量使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谨慎地选择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即便血脂异常有所好转,也不应随意停药。”中国人常常不能耐受国外指南推荐的大剂量他汀,发生肌肉溶解和肝功损害等并发症的病例也比国外多,因此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张海澄说,并不是所有高血脂都要吃药,即使吃药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有相对的适应证。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等多种,降低胆固醇需要用他汀类,晚上吃效果最好,因为胆固醇代谢主要在晚上;降低甘油三酯则以贝特类为主,上午服用最佳,因为甘油三酯代谢在白天最旺盛。
意识篇
1.了解你的家族史。甘迪说:“我们常常忘记基因对胆固醇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严格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但胆固醇水平仍不正常的患者。”
张海澄指出,了解家族遗传因素很重要。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是有高脂血症遗传病史的。作为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筛查,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如果已查出患有高脂血症,也要了解一下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病,这对精准治疗很有帮助。
2.学会自我减压法。“即使胆固醇控制得很好,压力过大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布林顿说,50%~80%的疾病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学会自我减压才能有更健康的身体。
张海澄说,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甘油三酯反应,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血脂患者在忙碌之余应抽空发呆5分钟,或到户外放松心情,做一些冥想练习和瑜伽锻炼。在工作生活方面,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适当宣泄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多给自己留一些休息和娱乐时间。当心理压力过大、自己无法承受时,可以适度逃避或寻求他人的帮助。
3.精神动力很重要。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精神上的鼓励会加强降血脂的决心和毅力。布林顿说:“每天早上醒来要带着积极的情绪,想想那些能让你保持动力的人或物,有助治疗。”
张海澄说,降血脂要“管住嘴,迈开腿”,毅力和耐心不可少,虽然过程艰难,但是想想健康带来的幸福生活,就能抵消目前的“治疗惰性”。为提高血脂管理的依从性,患者可以写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指标变化,这样能感受到进步,利于长期坚持。
4.良好的医患沟通。布林顿说:“找一个让你感到舒服和信任的医生,让他慢慢了解你。这种关系有利于沟通,帮助你长期管理胆固醇。”
良好的医患关系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石。张海澄建议,患者与医生沟通时,要如实报告病情、用药情况,方便医生更加准确地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要遵医嘱,不要随意变更治疗方案;患者还应定期随诊,检查相关指标,观察身体变化,并与医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可可]
如何降血脂?美国读者文摘刊文介绍5位国外医生的降血脂建议
目前,全球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达40%。
在国内,三成人存在血脂异常,高血脂患者超过1亿人。即便是医生,有时也难逃高血脂的厄运。
医生们如何降血脂?近日,美国《读者文摘》刊文介绍了5位国外医生的降血脂建议
血脂包括两种成分,即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
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前者危害最大。
通常所说的降血脂治疗,主要目标就是要把TG和LDL-C降下来,把HDL-C升上去。
这当中,生活方式是降脂干预的第一步,从饮食搭配到行为习惯,都要贯穿始终。
饮食篇
1
“镁”食多一点
美国圣母大学医学博士卡罗琳·迪恩是心脏方面的专家,她认为,镁可以协助他汀类药物降低有害胆固醇,改善心脏健康。她解释说,当一个人缺镁时,容易有维生素D水平低、骨质流失、睡眠不好、抽搐、颤抖、便秘、头痛等迹象,还会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脏病发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对此表示,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阳离子,镁缺乏是某些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含镁比较多的食物有:
黄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豆类;
松子、榛子、南瓜子、山核桃、葵花子等坚果类;
苋菜、芥菜、蘑菇、干苔菜、杨桃、桂圆等。
张海澄建议:“特别是苔菜,镁的含量非常高,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平时不妨多吃些。”
2
减糖计划做起来
饮食中糖分过多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还会增加胆固醇。
美国亚特兰大心血管组织的心脏病学专家曼弗雷德·桑德勒说:“我坚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摄入适量蛋白质,避免淀粉和加工糖。这样不仅能保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还有助减肥。”
张海澄表示,糖分摄入过多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引起肥胖,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使体内剩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一定要开启减糖计划。
比如,自己做早餐、吃新鲜水果、喝白开水或茶水等,少吃甜点和过度烹饪的食物。
3
高纤食物不能少
含有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美国犹他州脂类中心主席艾略特·布林顿博士举例:“可以适当吃些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和坚果。”
目前我国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1克/天,与推荐量25克/天相比,达标人群不足5%。
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早餐中加点麦片,吃点胡萝卜、糙米,每天吃两个苹果,每天至少有一顿饭包含豆类。
4
拒绝再吃“第二份”
“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最好的方法是别吃第二份。如果吃得太多,做运动也很难保持健康的体重。”布林顿说,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胆固醇。
张海澄解释,如果吃饭比较快,神经中枢来不及将饱腹信号反馈给大脑,很容易马上吃第二份,尤其是商家有“第二份半价”的优惠时。
建议细嚼慢咽,坚定拒绝“便宜的”第二份。
多余的营养,尤其是高脂高糖食物,可引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甚至动脉粥样硬化。
5
学做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被称为地球上最健康的饮食搭配。
其主要组成是果蔬、坚果、豆类、全谷物等,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则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张海澄介绍,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血管的炎症反应,降低心脏病、癌症和关节炎的风险。
习惯篇
1
运动2.5小时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部主任霍华德博士说:“我鼓励病人在45分钟内走两英里(约3200米)。”他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5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降低血脂。
张海澄说,坚持有氧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建议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或每日以轻微出汗的速度快步走3000米;
老年患者平时可以进行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年轻患者可做些竞技类运动,如打球等,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
2
只要戒烟都有益
布林顿说:“即使每天抽一根烟,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如果原本血脂就高,吸烟会损害动脉血管的内皮,容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比不吸烟者高10%~15%。医学界公认,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停止吸烟,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一年,危险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似。
3
保证足够的睡眠
布林顿说:“睡眠不足是心脏病和中风的常见诱因,如果睡眠不好,一定要和医生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海澄表示,充足的睡眠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很重要。
为保证优质睡眠,建议做到:
寝具要清洁、舒适,睡前1小时避免打游戏、看影视作品等;
温水淋浴有助入睡;
睡前少进食,尤其血脂高的人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尽量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但过度饥饿也会导致半夜饿醒,影响生活质量,睡前可以吃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饱腹感强的食物;
远离手机,防止被手机耗费大量睡前时间。
4
控制好甘油三酯
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综合和功能医学博士宾迪亚·甘迪说,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提高总胆固醇水平,即使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也应该检查甘油三酯水平。
张海澄表示,外国人的高脂血症主要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因此甘迪建议,要在控制胆固醇的基础上,留意甘油三酯水平。
但对中国人来说,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这类患者可先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以改善代谢,3个月后再复查。
心内科医生对病人甘油三酯的要求不像对胆固醇那样严格,只有经过饮食运动控制,甘油三酯水平仍明显增高时,才会考虑药物治疗。
当然,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可导致胰腺炎,应当引起重视。
5
选对降血脂药物
布林顿说:“他汀类药物在成本、效果和副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在服用这类降胆固醇药物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许顶立提醒:“为避免不良反应,不应无原则地大剂量使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谨慎地选择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即便血脂异常有所好转,也不应随意停药。”
中国人常常不能耐受国外指南推荐的大剂量他汀,发生肌肉溶解和肝功损害等并发症的病例也比国外多,因此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
张海澄说,并不是所有高血脂都要吃药,即使吃药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有相对的适应证。
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等多种,降低胆固醇需要用他汀类,晚上吃效果最好,因为胆固醇代谢主要在晚上;降低甘油三酯则以贝特类为主,上午服用最佳,因为甘油三酯代谢在白天最旺盛。
意识篇
1
了解你的家族史
甘迪说:“我们常常忘记基因对胆固醇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严格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但胆固醇水平仍不正常的患者。”
张海澄指出,了解家族遗传因素很重要。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是有高脂血症遗传病史的。
作为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筛查,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如果已查出患有高脂血症,也要了解一下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病,这对精准治疗很有帮助。
2
学会自我减压法
“即使胆固醇控制得很好,压力过大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布林顿说,50%~80%的疾病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学会自我减压才能有更健康的身体。
张海澄说,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甘油三酯反应,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高血脂患者在忙碌之余应抽空发呆5分钟,或到户外放松心情,做一些冥想练习和瑜伽锻炼。
在工作生活方面,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适当宣泄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多给自己留一些休息和娱乐时间。
当心理压力过大、自己无法承受时,可以适度逃避或寻求他人的帮助。
3
精神动力很重要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精神上的鼓励会加强降血脂的决心和毅力。布林顿说:“每天早上醒来要带着积极的情绪,想想那些能让你保持动力的人或物,有助治疗。”
张海澄说,降血脂要“管住嘴,迈开腿”,毅力和耐心不可少,虽然过程艰难,但是想想健康带来的幸福生活,就能抵消目前的“治疗惰性”。
为提高血脂管理的依从性,患者可以写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指标变化,这样能感受到进步,利于长期坚持。
4
良好的医患沟通
布林顿说:“找一个让你感到舒服和信任的医生,让他慢慢了解你。这种关系有利于沟通,帮助你长期管理胆固醇。”
良好的医患关系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石。
张海澄建议,患者与医生沟通时,要如实报告病情、用药情况,方便医生更加准确地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要遵医嘱,不要随意变更治疗方案;
患者还应定期随诊,检查相关指标,观察身体变化,并与医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朱嘉明——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著名经济学家、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朱嘉明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没有人可以真正预期在第三个十年会有怎样的事件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体系。但是,人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还要继续,货币在未来十年没有可能消失。只是货币在未来十年会有重大改变,所有的端倪在2010年代,特别是最近的两、三年已经全面显现。龙白滔的这本《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于此。龙白滔在自序中提出:“普罗大众已经了解到,货币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超越了任何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现在到了将货币置于一个历史大视野下考察,寻找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全方位差别,展现人类货币演变的趋势的历史时刻。但是,现存货币理论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所以,需要引进新的思想资源,用以启发、诠释和认知货币的演变、现状与趋势。也唯有引进新的思想资源,⻰⽩滔这本书的主线——数字货币——⽅可得以深⼊探讨。
1. 生物学的遗传与变异理论。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历史证明,货币具有难以想象的顽强生命力,从起源开始,其发育和演化过程从未间断。如果承认货币历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承认货币存在内在的“遗传”机制,那么,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货币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 “基因”?如果存在,这个“基因”又是什么?龙白滔赞同货币起源于3000年前青铜时代两河流域的“石板经济”,宫殿和寺庙是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作为偿还债务的手段。如今,债务货币支撑着世界主要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 Money)系统,货币就是欠条(Money is just an IOU)。是否可以说,“IOU”即是货币的基因所在?还有一个关于货币起源的实证:即太平洋“雅浦岛”居民曾经使用的“石币”,当地人称之为 “费”(Fei)。这个岛有着漫长历史,在受到现代化入侵之前,该岛居民以拥有石头的数量和大小代表财富多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曾经拥有一个巨大是“石币”,在运回雅浦岛途中石沉大海。尽管如此,其他居民仍然承认这户人家事实上拥有那块石币所代表的财富。说这个案例揭示了货币的“基因”本质,即人们常说的“价值”,绝不为过。这样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交易过程中,也可以存着于心理之中。基因是地球现存生命体遗传的基本单元。在生物世界,“遗传”并非是绝对的,基因非常可能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遗传发生变异。因为遗传,可以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因为变异,可能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新物种的产生。这套理论,实在可以在货币历史中得以验证。从货币起源看,货币与生具有的“IOU” 和“价值”不可分割,很可能就是货币的基因所在,进而形成独特的DNA,使得货币具有强烈的“复制”特征,支持了货币稳定性的一面。龙白滔在本书中,注重以“贷款创造货币”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和现代央行的运作机制,并且运用到数字货币领域的各种金融现象,确实触及到了货币演变的深层机理。
2. 量子特征的启示。在“量子力学”文献中,似乎没人反对“量子”具有“叠加”,“测量”和“纠缠”三个特征,而这三个特征完全违反人们认识宏观世界的常识。或者说,在经典力学里,找不到类似的现象。所谓“量子叠加”是指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于不同的量子态。“薛定谔猫”,即一只猫可以同时处于活和死的情况,就是卡通化的“量子叠加”。所谓“量子测量”是指量子会因为被测量而改变其存在状态。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任何外在的测量和观测,都会引发量子的不确定性。所谓的“量子纠缠”是指在量子系统内,虽然在两个粒子之间并不存在任何作用力和连接,但是,依然发生对其中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做任何改变,另一个会立刻感受到,并做相应改变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各个粒子所具备的特征已经被综合为整体,就再也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特性。在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中,货币最接近“量子”的“叠加”,“测量”和“纠缠”特征:货币从来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历史上,诸如黄金、白银和铜都可以同时作为货币存在;现在,数字货币和非数字货币同时存在,由此形成超过“量子叠加”的“货币叠加”现象。货币也可以因为不同的“测量”标准而改变。例如,黄金和白银因为实施“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的测量尺度而发生改变。还例如,利息也是货币的“测量”标准,利息的改变绝对影响货币本身的价值结构。货币具有强烈的纠缠本性,汇率就是最为典型的货币纠缠现象,任何一种货币价值的波动,至少影响其他一种以上货币的价值。在当今世界,将世界主要货币从世界货币体系中切割出来几乎没有可能性。
3. 突变理论。理解 “突变理论”,有两个切入点。其一,以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René Thom,1923-2002)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作为“突变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运动状态,都存在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突变”即是指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过程。或者这样定义,非线性系统从某一个稳定态(平衡态)到另一个稳定态的转化,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一旦“突变”发生,具有不可逆性,一种新的稳定性可以替代原本的稳定性。其二,以生物学的“基因突变”理论”为框架,“突变”属于“变异”的一种极端状态。“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有害性和不定向性等特征。1944年,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 (突变) 的不连续性 (jump-like mutations),说明了生命受制于量子规律。以上两类”突变理论”的共同点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演变从来是非线性的,都可能因为内在的和外部的原因,导致突变。如果用“突变理论”解读货币演变历史,会发现太多的“突变”现象。布林顿森林会议的建⽴和⽡解都属于全球货币制度的“突变”。在过去十年间,以比特币作为先导的数字货币群的形成则是一种更大的“突变”,这种“突变”不仅反映了来自外部的科技不断强化的影响力,也说明了货币本身具有非线性的演变机制。至于央行数字货币将怎样导致传统货币的“异化”,甚至刺激目前数字货币体系的“突变”,还有待于观察。
4. 混沌理论。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17-2008)被公认为这个理论的创立者,时间是1963年。但是,虽然混沌理论已经传播多年,仍然不存在被科学家普遍接受的“混沌理论”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这一认知,几乎没有争议:“混沌理论”是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以研究线性系统为对象的理论体系,它最⼤的贡献是⽤简单的模型来推出明确的⾮周期性结果。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重复、随机的不规则运动, 以及不可预测等“无序”现象,或者“混沌效应”,已经纳入到“混沌理论”研究范围。此外,“混沌理论”提出的初始条件的微⼩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差别的理论,特别是罗伦兹描述的“蝴蝶效应”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进⼊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之后,货币具有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不可重复、随机不规则运动的特性, ⾮常符合“混沌理论”框架。所以,用“混沌理论”诠释货币现象,会得到莫大的刺激。最为典型的案例:后“布林顿森林会议”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呈现的越来越不可预测等“无序”特征。1990年代以来,因为现代政府和央行越来越受制于跨国资本影响,导致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的频率密度和破坏程度,加剧全球货币经济的“无序”化。此外,太多的事例证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发生的任何微小错误,因为所谓的“蝴蝶效应”,最终都可能威胁整个国际货币的安全基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从起因到结果,就是一个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错误不断被放大的过程。到后来,解释这场危机的逻辑十分困难。
5. 心理学。心理学和货币的结合,应该说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费雪在1928年的“货币幻觉”理论,揭示人们习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特定心理错觉。费雪希望人们摆脱“货币幻觉”,关注货币的购买力和潜在价值。现在,不仅民众继续深陷“货币幻觉”,而且政府更加有意识的利用民众的“货币幻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近年来,因为心理学和货币现象的结合,产生了货币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就相关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章而言,将”货币心理学”集中与所谓的财富管理范畴。因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在联系,其实还应该有一门”货币行为学”。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罗大众”如此关心货币金融,也从来没有诸如“坎蒂隆”效应与民众生活如此紧密。龙白滔在这本书中描述的数字货币从诞生到成长,与“普罗大众”一种对数字经济时代财富形态的信仰和认同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区块链智能合约有助于兼顾公平效率的关系,描述了分享铸币税,实现普惠金融,以及数字民主化的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白滔在书中提出,主要经济体中可能只有中国央行的运行真正符合公众利益。调整“普罗大众”关于货币财富的“心理预期”实在重要。去年下半年遍布全球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的Libra热,几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心理运动,其背后是理想、狂热、期待和忧虑等各种心理元素的集合。历史一再证明,“普罗大众”的经济和财富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会对社会转型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构成社会大转型的深层动力。
在急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面前,在急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在急速的社会转型面前,从新古典到凯恩斯的传统货币理论局限性显而易见,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地。货币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曾经希望,借助“货币”去“理解”现代生活,所以,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抱怨或纵容,而只能是理解。” 一个多世纪之后,齐美尔所提出的使命依然存在。现在需要通过数字货币理解数字时代,通过数字时代理解数字货币,再通过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的结合理解这个被数字化的时代和文化。而认知数字货币,需要借助和引入新的思想资源,并逐渐形成新的货币理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处于现在进行时,在这场大变局中,数字货币会扮演重要角色,货币经济的结构和体系面临全方位改变,影响全球货币金融资源分配。期待龙白滔继续秉承在历史大潮前,坚持求实、独立、勤奋、严谨和谦卑的研究精神,在货币理论和方法方面做出努力和突破。
2020年1月12日美国麻州
结束
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
新书电子版已全面上线国内各大电子书平台,“数字经济公社”微信公众号提供纸质书在线预售,清明节前发货。敬请期待!
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读懂中国机会
这是新消费内参第548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新零售,可以说是这几年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此前线上的流量分割,资本、巨头,以及创业者的视角,都在快速转移到线下,去挖掘新兴的消费场景和服务机会。一时间,社区店、便利店、折扣店等新兴的线下业态层出不穷。
相比中国线下零售的方兴未艾,人口结构相似的日本,经历此前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其实完整经历了零售业态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在便利店等一些细分领域,甚至领先中国20年。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去深入研究日本零售,就像坐着时光机来看中国零售的未来。但结合在中国复杂的具体情境下,很多商业形态其实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来找到背后的契合点。
经过十年电商洗礼,如何来看待中国零售现在所处的阶段?学日本零售,到底要学什么?从折扣店、便利店到渠道品牌,大创、堂吉诃德、7-11、松本清等日本标杆企业对中国当下零售的启发是什么?未来,中日零售会有什么样结合的机会?
围绕这些大家可能最为关切的问题,近日,野草新消费专访了日本消费领域专家房家毅。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职于日本J.P. Morgan和野村综合研究所,目前在国内从事消费投资,多年日本工作留学经验,让他对中日消费零售市场有着深入的研究。而在这次,他也将为我们系统全局地分享对中日消费的思考。
阅读本文你需要花20分钟,以下为房家毅口述。
01
中国线下零售还落后于日本20年
世界上有众多可以用来参考的国家,多一个维度,就离得出商业模式底层的精确解更进一步。美国和日本是最常拿来做参考的标的,虽然各个变量的属性相比中国有很大不同,但从定性角度,确实可以给中国商业未来发展方向一个指引思路。
我高中毕业后选择去日本留学,因受家庭生意影响,从小就对零售耳濡目染,所以在日本就很喜欢观察线下零售业态。
1、日本线下零售为什么比中国领先20年?
当时是2011年,微信刚出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更别说零售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其实日本也是,虽然它是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但其商业化应用空间一直没有被真正打开,当然这里有很多内外部的原因。但单独看线下零售这块,日本相比于中国至少领先20年。
为什么是20年?我先给出我的一个推演逻辑:
线下零售渠道/业态的出现及演变逻辑,和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曾于1950s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
但因一系列激进的生产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等影响,中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1978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方针才开始从阶级斗争,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00年不动摇。
相比中国早期的阶级斗争为纲,日本的情况要好得多。二战后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的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都处在繁荣期。因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把军备制造基地放在了日本,并向日本输出大量技术。
彼时,众多日本制造业公司皆以军用标准向美军输出装备。使得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吸收美国在前几次技术革命中积累的技术优势,为此后第三波电气,汽车技术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1950-1971年期间,日本出现了3个大的景气繁荣时期。工业升级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国民收入,人口规模迅速提升,直接拉动了零售业的发展。
所以中国基本是在日本已经走入差异化消费升级时代之后,才开始发力自己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线下零售业态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造成这一块中日有20年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2、为什么日本电商的发展势头比较弱?
日本零售业,包括整个日本社会对互联网科技在商业中的创新应用,其实是很理智地去看待的。
日本很注重研究和创新,但是日本的VC并不火热,这不矛盾。日本创新的供给侧,主要集中在大财团、制造业、TMT巨头手中,他们每年在R&D上投入大量资金,并在上下游资源上形成垄断。
所以,日本年轻人更愿意去企业中尝试业务创新、施展抱负,而不是自立门户。但日本的PE行业发展的还是很好。
因对服务意识的重视,以及大量传统行业过早进入买方市场,使得日本消费者,对待不成熟的创新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成熟模式带来的极致消费体验时,通常会选择后者。
拿电商具体来说,为什么在日本发展会比较弱势?
第一,电商在日本出现后,日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高,尤其在老年人中;
第二,电商的购物时效体验比不过便利店;价格上虽然绕过中间商,但相比日本众多已经形成供应链端到端整合的业态,也没有优势;
第三,电商配送物流必须要面对日本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
所以电商在日本并没有起到像中国这样的作用和影响力,尤其在初期,但却为后期做omni渠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中国电商崛起,对线下零售的影响
相比于中国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创新,日本现在的创新,更多是聚焦在能源开发、AI机器人等方面。相比于能更好的做创新的商业化变现,日本在战略眼光上确实更加长远,很多日本企业肩负社会责任,都在思考如何解决下一个大的时代,日本社会发展的核心痛点,做些great things。
落到中国零售的发展阶段,80年代后中国的零售基础设施建设,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90年代前后,很多外资零售企业进来,中国也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对于2000年前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吸收发达国家商业和科技,打磨好基础设施,为下一波的自主创新做好准备。
但随着电商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连锁百货,超市零售都还没成型的时机,两者都处在上升期,并在提供的一部分商品和服务上是高度同质化的,因此线上线下处在一个互相竞争的状态。
对模式的成本效率的优化,让电商可以拿出很多创新的故事,来否定陈旧的线下零售生意。而且可以忽略部分地理,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线上商业模式,在13亿人口的中国爆发力实在太强。
所以在之后十几年,除了便利店、社区店这类解决即时便利性需求的业态存在,其他老老实实打磨供应链,和线下人货场的连锁业态,都一定程度上被电商的快速发展所抑制。
这当然是中国的特色,但站在今天回头看,你会发现两者不该摆在敌对的状态,而应该是一个融合的状态,这样可能对实现未来omni渠道的愿景会更有好处。
所以你看现在中国和日本的零售企业,最终在做的都是一个事情:线上线下横向和纵向的融合。只不过一边从线上往线下走,一边从线下往线上走。但我觉得日本会在实现最终的omni渠道的愿景上更快一些。
但如果只看线下零售,中国往后走的话,7-11、大创用了40年做的事情,在中国可能就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中国依靠前端爆发力形成的势能,实在太强大了。
02
学日本零售,到底学什么?
1、日本消费变迁在中国各线城市的映射
现在中国与日本横纵向对比,到底该学些什么?根据日本零售业态变迁和孙正义时间机器理论,具体的点可以落到我画的一张图上。
首先存在地域性和社会阶层差异,才会出现时间机器。日本本身不存在大的地域性差异,多数人都集中在关西、关东。而且在1970年代,它达到了90%的中产阶级水准,可以说是一个特别不折叠的社会。
撇出互联网,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等变量,线下零售业态在往前横向演变的过程中,会呈现一定规律,伴随着大的宏观周期,一些业态会出现得更快或者更慢一点。
如果放到中国,从一二线城市到农村,每一级之间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变量差异。因为中国确实是一个特别折叠的社会,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在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变量上,大概会领先十年(预估)。
当不同变量的值达到一个水准时,很多零售业态会伴随着出现,只不过长得可能和日本不太一样。而且中国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比较小,在互联网出现后,基本就消除了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在往下一个阶段演变的时候,速度会更快。
所以有一个现象,三线城市更愿意模仿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更愿意模仿一线城市,这和日本当时由较高阶层分化,靠阶层间的模仿最终形成一亿总中流的现象很像。
对于中低线城市里的一些有钱人,是渴望消费升级的。但在当地因受限于匹配他们消费能力的商品和服务缺失,如果选择不跨地域性发展差异,那互联网服务是一个很好满足他们消费升级的渠道。
如果选择跨越,就会产生消费迁移,这也会把某些服务业带火起来,这和大家之前去日本爆买是一个道理。
2、下沉市场的切入逻辑
现在大家也经常谈下沉市场的消费降级,其实下沉市场只是地域性和阶层分化的产物。
目前的中国离日本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破碎时期的消费降级还很远。只是一开始,大家注意力都是打消费升级,因为一二线的钱确实好赚。红利没了之后,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其实现在处在调整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低线市场虽然人均收入是一二线的1/3,但人口是一二线城市的三倍,而且可支配收入包括消费欲望都不弱,这么一算的话,低线市场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这其实是个被忽略的市场。
包括最近拼多多起来,也不是因为消费降级,它所做的事情,就是先靠卖尾货触达到下沉市场的这批人。
所以,拼多多是以消费降级的逻辑切进去,一开始卖低价商品,低价是可以无视经济周期,地区和人群差异的,快速地把用户积累起来,然后再去做消费升级的概念。这个打法很对,现在拼多多也占据了整个下沉市场较大的份额。
我认为,要抓住下沉市场的机会,首先还是得先触达到这部分人,所以就看你怎么能切进去。一定要参照日本企业的话,那就是日本打消费降级逻辑的业态,比如折扣店、百元店、SPA业态,像堂吉诃德、大创,优衣库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诞生于石油危机的消费降级时期,一开始都靠卖尾货,靠便宜和性价比积累到一定用户量后,再给他们做消费升级。
只不过要像堂吉诃德那样,卖尾货也可以卖出花来,卖出变废为宝的能力,然后让商业模式进一步延展。比如应用到卖商业地产,做投资并购,变成价值投资。
现在中国很多针对下沉市场的新业态,都是在线上出现,这么多年电商的发展带起了物流,也确实能在保证配送时效体验的前提下沉得下去。但堂吉诃德,大创这种业态,在线下会更有优势。
因为线下的场对于卖尾货的赋能是更大的,在线上人们会过于聚焦尾货的价格和质量本身,还要考虑物流等其他成本,本来单价就低。除非做拼购,但还要有足够的前端流量才能不亏钱,现在线上流量获取成本那么高,这不是一个高投资回报的生意。
而像堂吉诃德,在线下创造的是一种娱乐性的购物体验,它卖尾货时,不是让消费者的关注点放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上,而是通过娱乐式营销,如压缩式地陈列,把一些商品没有头绪地摆在一起,给你一种挖宝体验。
包括人与人的互动接触,尾货商品拿到手中确认购买的安心感等,相比线上的场都会是非常大的优势。
这几点综合起来来看,你会发现,在中国线下,尤其在下沉市场,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还有很多机会。
03
对比大创、堂吉诃德,中国下沉市场的机会
那在下沉市场的打法从战术层面上要注意什么?
首先市场容量,中国1500多个县城,每个县城按照城区划分,东西南北中各一个小商业中心,一共是5个小商圈。折扣店/百元店/SPA业态企业都是薄利多销,典型的很需要线下前端流量支撑的大店,选址一般都会优先考虑这些商业中心的核心位置。所以整个开起来,这三种不同的业态分别能撑起来7000多家连锁门店。
如果从人均资本的角度来看,参考日本百元店业态,1亿人口撑起了6000多家门店,1.6万人/店。放在中国,县城人口1.5亿,那这个容量会在9000家左右,两边check一下,粗略预计是个能开近1万家店的生意。
目前在中国线下,其实也有不少五元、十元的折扣店,但都非常零散,这种店怎么能做起来?
肯定不能一直靠卖尾货,第一,整个市场没有那么多尾货让你收;第二,你做大的话,尾货特别难管理。
要做好这种业态,背后其实是对组织能力和供应链能力的极高要求,还有时代和资本的推动。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尾货特别难管理,而且一种浅库存,一种深库存模式。日本的大黑屋就是浅库存,但是扩张很慢,100多年只开了20多家店。
堂吉诃德的方法是从浅往深做,面对海量的SKU,店长不可能一个个去管理,但它用了一种方式,就是把公司权利下放,一个店员负责两三平米区域,几百个SKU,自己负责进货、库存管理、营销、定价,化大为小,化繁为简。
第二,供应链升级和供应链管理整合能力。我们看到,其实大创到现在快五十年,全世界五千多家店,日本三千多家店,大部分是直营。它一开始卖尾货,在20年前就开始做自有品牌,现在99%商品都是OEM。
现在大创有七万个SKU,一般像名创,包括日本的Seria只有几千个SKU。大创是十万个/件去给供应链下订单,有的一年产能就直接包下来。想做到低价,对供应链规模效应有极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做整合与升级。
第三,时代变革的机会。堂吉柯德在日本400多家店,500多亿的销售额,从线下走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日本几次经济危机很有大的关系。
在中国,卖极致低价/性价比的货一般是匹配下沉市场的需求,但它什么时候能匹配一二线城市?经济不好的时候,尤其在一线城市处在经济大幅下行的timing,这种业态会发展特别快。所以,我认为它在中国的势能其实是更大的。
第四,资本的推动。相比日本,中国资本市场更为开放,话语权更重。这些业态其实是很烧钱的,但一般跑起来赚钱之后现金流会很好。日本的百元店,折扣店业态一开始并没有资本助推,走了40多年大创一共才5000多家店,名创的速度比它快很多。
很多投资人此前基本上在一线城市/国外生活,观察不到低线城市的需求和消费者属性,比较难理解和推演出下一步爆发的机遇。这也就特别需要接地气地深扎到行业里,才能发现这些机会。
04
透过7-11的发展路径,看中国便利店的未来打法
1、做赋能者而不是破坏者
除了以上所说的折扣店机会,最近中国零售最火的,其实是生鲜社区店、便利店。便利蜂作为资本青睐的新物种,是大家时常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我个人觉得,相比于把日本7-11的2.0店型/供应链打法直接照搬进来,中国便利店其实有更适合自己的玩法。
从日本7-11的发展路径来说,它从美国引进来之后,一开始想做的事情,是怎么把那些被连锁业态打击特别大的线下零售商,整合起来并做赋能,也就是S2B2C。
在中国现在也一样,如果说真是要做“便利店”,那首先时间和距离上的便利,商品和服务商的便利前期至少得有一个。
要做时间和距离上的便利,除了24小时开店,还做到高密度覆盖,7-11一开始就放弃了直营,直接做加盟,现在在日本的直营比例5%不到。
其核心不在于扩张,所以放在中国逻辑应该变成:我开店不是用7-11的2.0版店型各种降维打击别人,让周围几公里没人能活,而是怎么帮中小零售商转型。
因此,我觉得中国的便利店,要以打造未来新零售基础设施革命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和所有人对抗。中国市场最起码能容纳一百多万家便利店,现在日本是五万多家,所以调整好姿态,空间非常巨大。
对于很多中国的社区零售创业者来说,可能也不需要想那么远,按照7-11的逻辑发展,是比较健康的。也就是一开始通过赋能形式,把线下零售商团结起来,达到物理上的开店密度,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做S2B2C,沉淀出更强的中后台能力,服务小B。
越到后面,你会发现小B是什么不重要,小B怎么连接C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提供给小B什么价值?如何去服务它们?就像7-11多年发展所沉淀的供配、商品研发、门店管理等模块的能力。
2、重点要学习的是门店管控方式
现在,中国很多便利店在第一阶段,可能会不断学习模仿,来接近7-11。这里面重点要学习的是如何做加盟店的管控?相比于国内便利店的管理模式,7-11管控的方向是OFC。
OFC相当于社区门店经理,每周会去7-11的门店看店,然后向总部反映该门店的情况。也就是说,总部对加盟店的控制力度不是很紧,但会为你提供很多经营咨询。其中,核心是把控信息和数据,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想什么,而不是为了控制门店。
所以,对中国区域的便利店来说,第一阶段还是要像7-11那样做规模化,到第二第三阶段,很可能不一样。
7-11的3.0,由于日本经济危机的阴影还在,老龄化和单身化问题特别严重,变成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情感连接中心,它的定位正在逐步脱离传统零售商。中国现在消费者想要的,并不一定是这些东西,或者可能会是由便利店这种模式来满足。
05
从松本清的强势渠道,发现中国渠道品牌的可能性
1、渠道品牌,需要建立长期的消费者信任
渠道端的上游是消费品,这块在中国现在也正被创业者和资本重点关注,渠道和品牌之间的强弱关系,往往会衍生出不一样的时代机会。
在研究日本时,你会发现它的渠道话语权非常强,提起药妆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不是资生堂(品牌),而是松本清(渠道)。因为日本更热衷于口碑营销,相比于品牌,他们更愿意相信渠道。
松本清在30年代起来的时候,老板是千叶市市长,通过政府和药品背书,把整个品牌打响了,但松本清的市场宣传费用不到1%,你能从中感觉到日本渠道话语权有多强。
渠道在日本主要起的是信任背书作用,松本清的加盟店要去拿货,基本上是通过松本清的本社跟日本商社去谈,这样才能谈出好价格。
包括日本消费者购物时,也会重点关注你的品牌放在哪个渠道,如果说松本清渠道都觉得这个品牌好,甚至上了cosme大赏,那我就会买你的东西。所以,日本的渠道品牌也做的特别好,像7-11的自有品牌占到50%以上,松本清的自有品牌目前做到了全日本的口碑第一。
这种渠道的重要角色在于,它集合了很多优质品牌,同时日本特别重视信用。中国很多渠道本身在信用背书上,做的并不好,很难构建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所以在中国做渠道品牌,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发力在商品和服务本身。
2、线上社交流量平台,有可能出现渠道品牌吗?
在线上,现在很重要一个渠道是社交电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渠道品牌这块存在多大优势。社交电商拉人头的模式,很容易让卖货者的关注点,从商品转移到模式本身。
比如早期微商选的都是毛利特别高的产品,最上面的人并不关心最底层的人商品体验好不好,只关注从中收多少钱。这和商品服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对渠道是有损的,这就不是零售了。
在整个消费升级,信息爆炸的环境里,人们对于新鲜事物,体验差异化的追求欲望会被放大,阈值也会越来越高,注意力和耐心也会越来越缺失。
有个词叫“多重自我”,其实可以解释很多爆红的现象。所以,针对任何一种“多重自我”下的“相同自我”,都可以依靠相应的内容形成一个小的流量岛,岛上会聚集同样人性或者观点的人群。然后在“多种自我”的多样性下,不断还会有新岛出现,一些岛会变得越来越大,一些岛则会消失。
当然,一旦形成这样的岛屿,其实就可以做商业化。但它不稳定,如果要岛上的人不流失,除了要不断有吸引它注意力的东西在,还要制定相应规则,让人遵守规则,对平台产生粘性和习惯。
你会发现,很多平台一旦规则变了,人都流失了,比如之前的云集。所以成熟的规则是要有,而且要通过更重的模式,将规则进行匹配和绑定,才不会被颠覆。中国想再造一个京东或淘宝,几乎不大可能。
具体来讲,这些大的电商流量平台,它在打造自己差异化的S(大的供应链平台),去赋能小B,最后服务C。S长期做下来会是一个很强的壁垒,也是让众多小B和C依附自己的原因。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足够好,焕发能力的S平台,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玩流量变现,是很难长久的。当然这不妨碍资本对他们的青睐,爆发性强回报高的大家都喜欢。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大电商和流量平台的格局差不多确定了,在某些方面不可撼动。除非你所切的人群,决定你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这个游戏规则才会改变,才会出现新的战场。
06
日本未来零售的主流业态,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1、面对老龄化社会,“药妆 便利店”模式将成为主流业态
日本零售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价值需要深入挖掘与学习。但它现在本身也在更新迭代,并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新机会,一是线上线下融合,二是药妆店。
以前日本药妆店的定位,跟便利店很不一样。像松本清一开始就看得很远,在2000年之前,他开了7,80年的药妆店(一开始只是药局),只开在关东地区,没有一定密度和基础,不往其他地方走。
松本清认识到,未来老龄化问题在日本会非常严重,所以一开始卖药会有什么好处?
第一是获得资质;第二是有很强的区域垄断性;第三是药品毛利更高,跟其他业态竞争时,药妆店一旦引入食品、熟食等其他品类,可以放弃一部分毛利,比便利店卖的更便宜。
这就导致,虽然现在便利店在点位和一些生活服务上,做的比药妆店好,但药妆店靠长期积累下来的开店策略,点位密度上也并不输于便利店。
尤其是老年人对药妆的需求很高,药妆这块便利店卖不了,可我还能卖便利店的各种商品。因此,药妆店正在成为日本线下零售增速最快的业态。
我们会看到,走进社区3.0阶段,便利店主打的是生活服务中心,松本清主打的是健康咨询中心,它搞了很多新业态,比如你一进去就可以买药妆,做线上咨询,做体检,让你感觉是一个带健康咨询的生活服务店。而往后,便利店和药妆店这两个业态融合的倾向,会越来越强。
目前,药妆店在中国开启还是有很大难度,首先是医药没分离,但是可以做一些非处方药。
现在阿里、腾讯为什么看中屈臣氏这个渠道?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零售里像药妆类业态,便利店业态是在这个趋势上,同时服务业也会起来,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是在90年代左右,像松本清这样的渠道在快速增长。
未来打药妆这个品类,会越来越高频、刚需。但我个人认为屈臣氏目前这种业态定位是有些问题的,未来腾讯、阿里如果买下屈臣氏,可以在店型,品类和价格上多做一些调整。
松本清一开始打的渠道定位,是要做全日本最廉价的药妆店,更平民化,业态更小型化,更贴近于人的生活。
2、中国零售尤其要学习的,是日本企业家精神
对日本现在来说,它的整个社会发展是齐步走的,同时面临老龄化、能源短缺等问题,所以日本政商界的忧患意识特别强,商业模式是围绕未来50年,100年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怎么投入来建设下一代基础设施来打造的。
你会发现,往后推20年,日本这样一个发展很整齐的国家,它往前跑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像AI、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社会渗透率会越来越高。
在中国,新零售的线上线下无缝融合的场景只局限在一线城市某些范围内,放长来看,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百年企业(2万余家)?撇去日本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外,其中中国零售企业尤其要学习的,是日本的企业家精神。
还是举大创的例子,它作为一家在日本长期占据百元店市场头名的企业,其实从90年代开始就是日本第一,但一直没有上市。
当时创始人说了一句话,“我们上市之后除了财报数据公布,净利润会被竞争对手看到之外,还有很重要一点是,我不想让这件事情变成【服务我的任何一个持有我股票的人】,我们是为了服务消费者”。这种特质在于,创始人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是站在特别长远的视角看问题。
其实美国和日本分别代表“放”和“敛”风格在商业中的成功,美国崇尚短平快,快速迭代,日本则选对方向,长期坚守。中国多多少少在风格上更偏向于美国,但我觉得用日本式的“敛”做事 美国式的“放”做人可能更匹配中国。
中国以前特别喜欢搞商业小发明,因为可以马上变成钱,但这里面很难生出伟大的东西。伟大的东西,一开始不会有那么强的商业价值,一开始不会被那么多人肯定,日本企业家在这条路上走的特别坚定。
07
全渠道or出海,中日消费结合的机会是什么?
日本零售除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中日之间发展的差异,也在产生一些重要的合作机会。中日现在都在结构性变革的时机,那日本消费企业现在面临什么问题和机会呢?
第一,做全渠道。日本从10年前整个社会人口就在减少,这对于任何日本消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所以711才想去做全渠道,它的逻辑之一就是虽然服务的消费者可能在减少,但我可以让触点变得更多,来做个抵消。
第二,日本的中小消费品牌出海。日本消费品市场很饱和,渠道话语权很强,新品就比较难出头,但日本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小品牌,因为研发设计一直是日本的强项。但日本的很多大渠道又看不上,这种品牌其实挺适合出海中国。
所以,中信就和伊藤忠搞了一个产业并购基金,包括像高浪这样的品牌管理公司,做日本品牌 中国市场,其中,个护、美妆、保健品比较多,这是比较符合社会趋势的。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很多企业在中国的定位像MUJI(无印良品),在中国目前这个产业结构变革期是存在问题的。
其定位跟名创优品进东南亚、南美的定位是一样的,由于我的供应链能力、设计能力,商品的性价比可以完胜当地,所以我就完全以一个消费升级的姿态切进去,把毛利做的更高,赚当地消费能力较高的人的钱就可以了。
这几年中国出现一个问题是,被MUJI这类企业训练出的中国供应商能力都起来了。只要有一个像名创这样,懂怎么整合供应链的公司做出来,就会对MUJI这种业态构成强大的威胁。所以你会发现,MUJI现在在一二线城市一直在降价。
包括大创在中国开店,选址是有问题的,如开在地下一层,因为大创一开始用的还是用日本的那套选址规则。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定位目前存在较大问题,也看不懂很多中国的尤其是营销层面的玩法,它们渴望转型。
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崛起之后,有可能会反攻日本市场,不少制造业的品牌,现在已经在打日本市场。但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怎么站住脚,首先你得懂日本消费者需要什么。
目前在日本市场上最有名的中国食品品牌是什么?是四川料理麻婆豆腐、回锅肉等。但他们做的回锅肉味道完全不一样,竟然是酸甜口味的,日本的辣椒起到的作用基本也是着色料的作用,差异很大。
在这块,你得特别懂日本人的口味,他们很挑。日本企业做商品的逻辑,也是完全站在消费者视角上。因为日本的零售,餐饮业,在70年代就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现在的消费者还是很难伺候的。
所以进入日本市场,你首先要在商品服务上做得特别好,以匠人精神,把细节打磨到极致,这在日本是底线不是加分项。倒不用在品牌宣传上花很多钱,因为日本口碑宣传的效果往往更好更有效,一旦有人认可你,基本上门前就可以排很长的队伍。
08
对产业、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开启中日消费新的大门
现在很多中国零售企业、创业者都在学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等消费社会研究的书籍,尤其受到追捧。可能因为这块资料很少,所以一旦出来了,大家会把它当成教科书一样来学习。
日本本身很喜欢hide,他们特别喜欢研究中国,但中国对日本的研究很少。在这块,以前很多人都是研究宏观经济,一二级市场,对标日本的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来看中国的大机会,很少人会深入到日本消费者、文化、企业等层面,并且穿越时间去看问题。《第四消费时代》出来之后,正好中国正处在消费的结构性变革的阶段,因此颇受欢迎。
这本书的作者三浦展作为社会学家,你会发现其中宏观和企业角度不多,更多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及从人性洞察的角度去思考商业。所以其中很多结论并不准确。
举一个例子:1970年代前,日本受布林顿森林体系保护,保持了十多年的和美国的不对称贸易。在石油危机后,日本很多企业倒闭,此后十年都处在一个消费降级的阶段。
大创、堂吉诃德也都出现在这个timing,创始人也都是卖尾货起家,但这些业态在80年代活的一般,在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消费税上调,才真正起飞,百元店的格局也是那个时候确定的。
所以,大家如果要按书中所言70年代的消费升级思路,去理解这些业态,会出现很大的误区,也就得不出如何去切中国下沉市场的思路。
中国现在对这块的研究非常缺位,因为连对最基本的facts的认知都存在问题。对于中国的未来,日本的消费大赛道里,像零售业、服务业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个人很想把这一块给做起来。
日本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基本是诞生在7,80年代,中国故宫等一大批自己的文化IP也正在快速涌现,所以中国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专业的文化研究所,包括产业界跟文化界的结合,也是一个大趋势。
我觉得相比美国,日本的参照意义更强。你看美国,可能看到更多的是可能性,但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变成自己的,如何去做现代化改造,日本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加入
蓝蚁会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
「了解新消费内参最新品牌服务」
*本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本文由野草新消费原创,作者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