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小神龙证书有什么用(证书上带认可标志和不带认可标志的证书有什么区别呢?)

导读小神龙证书有什么用文章列表:1、证书上带认可标志和不带认可标志的证书有什么区别呢?2、探寻黄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3、捐资上千万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4、这样耍

小神龙证书有什么用文章列表:

小神龙证书有什么用(证书上带认可标志和不带认可标志的证书有什么区别呢?)

证书上带认可标志和不带认可标志的证书有什么区别呢?


企业在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ISO标准或国家标准认证,在拿到证书后,会发现有的证书上没有认可标志,那么带认可标志和不带认可标志的证书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就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什么是认可?

认可的目的是让市场和政府确信认证机构(CAB)的运作符合公认的标准,这对市场至关重要。认可过程从公共利益出发,来证实认证机构和实验室的技术能力情况。世界上每个主要国家和主要经济体会任命一个自己的国家认可机构(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dy), 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在我们中国就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唯一的国家认可机构。

在其他国家也有对应的国家认可机构,其中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美国的ANAB、英国的UKAS、德国的DAkkS、日本的JAB、印度的NABCB、法国的COFRAC、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JAZ-ANZ、新加坡的SAC,等等,以及我们中国香港的HKAS、中国台湾的TAF。

国家认可,是代表国家正式表明认证机构或实验室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能力的证明。通俗地讲,国家认可是指国家证实认证机构具有从事认证、检测和检验等活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如果将认证机构比喻为运动场上的裁判员,那么国家认可就是确认裁判资格能力的运动会组织者。运动员在合格的裁判员的见证下取得的好成绩才会被大家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具有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提供ISO认证证书才有意义。

根据世贸组织(WTO)和国际认可论坛(IAF)的有关协定,各国家认可机构通过签署多边互认协议,相互承认带有其认可标识的证书有效性,并且接受在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之间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认可的认证证书扮演者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的作用。

“带标”与“不带标”的区别

ISO证书上带有认可标志:

    证实证书是由合格的、具备了按相应认可准则开展认证、检测或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的机构发出的;

    增强政府和监管部门对获证组织的信心,减少做出相关决定的不确定性和行政许可中的技术评价环节;获得签署互认协议方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

    通过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或国外认可机构签署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促进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促进对外贸易。有机会参与国际间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

    可在认可的范围内使用国家认可标志,帮助获证组织增强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列入获准认可机构名录。

ISO证书上未带认可标志:

    说明发证机构的ISO认证项目没有获得国家认可,或认证的特定行业能力未获得认可;认证结果不被国家认可机构承认;

    没有认可标志的ISO证书到期后也不能转换到其他认证机构;

    没有认可标志的ISO证书也不被其他国家或经济体承认。

常见的几种认可标志:

那么,怎么保证你公司的ISO证书上是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呢?

建议您在寻找潜在认证机构供应商的阶段,在投标文件中作为必要条件明确要求认证机构必须提供认可文件,并且可以通过相关官方认可机构网站来查询和确认其真实性。虽然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不被允许发出没有认可的证书,为保护您的利益,您仍需要要求认证机构发出的证书带有认可标识。

探寻黄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

2019年2月,笔者撰写了《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的文章,经中省媒体传播后,在全国引起了反响。轩辕黄帝一百八十三世孙、姬宗氏宗子姬英明看到报道后,第一次来到靖边高家沟“黄帝冢”,虔诚匍匐:“姬宗子终于找到轩辕圣帝真身陵了!”

白圉山 苗壮摄

轩辕黄帝发祥于陕北,单从拥有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看,陕北黄土高原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心舞台,榆林的山水留下了轩辕黄帝及其部族深深的印迹。

天玄地黄 上苍特制的舞台

黄土高原是地球造化的奇迹,是我国特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大观,这是上苍给中华民族特制的舞台。

据地质资料,约360万年前,青藏高原第四次强烈隆起,改变了世界气候环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风系统。在北西风带强劲的运移中,西北半球戈壁沙漠地带的颗粒物被吹扬起来,向东南一路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堆积起了广袤深厚的黄土。新黄土高原地区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划定的,即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太行山以西,横跨了约11个经度、6个纬度,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严格地形地貌意义的“黄土高原”,只包括明长城一线以南约40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黄土连续区。在这片区域,吕梁山西坡向西经陕北高原,抵甘肃六盘山东北麓,东西约500公里的黄土是一个连续的盖层,掩盖了低山和分水岭,填平了河谷和盆地,这便是富饶而神秘的古雍州地。

白圉山泾河 王志诚摄

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二级台地,她能为早期人类提供怎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呢?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看,在这里,特别是陕北地区都可以得到基本满足。

陕北地区夏秋季节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黄土易耕,史前人类用简单的木质、骨质、石质工具就可以翻开土壤耕种。黄土直立性好,宜“穴居”,能为史前人避风挡寒,且山峁上无大洪水之忧。黄土还不用施肥而“自肥”,季风搬运黄土经年累月不停,新的黄土一直在进行“自我加肥”。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上个世纪初考察黄土高原后,感慨地说:“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同时,黄土高原面积连绵广大,看似梁峁塬丘、沟壑纵横,但是各个小区域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迁移回旋的空间。

而陕北地理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黄河“几”字弯大河套内,是农耕和游牧产业交错地带。黄河三面环绕,一、二级支流密如蛛网,黄土、沙漠、高原、丘陵、草原、湿地、盐湖、内陆湖、内陆河等地理单元周齐。史前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农耕时,还可以采集、捕鱼、畜牧、狩猎,是最适宜生存生活的地方。

山泽盐铁 华夏文明的根脉

陕北,需要特别关注一座神奇之山——白圉山,一座有山泽、盐铁之利的山。白圉山主峰海拔1900多米,向东依次递减到1500多米。宋朝时称横山,指北界鄂尔多斯沙漠,南界延安以北,西北界六盘山东北麓,东界神木这块区域,东西横亘500多公里。据姬英明先生讲,姬宗氏祖传“白于山”(现代人书写,也作“白於山”,本文统一为“白圉山”。)的“于”字原是“圉”,叫“白圉山”,本意是仰望山峦被一圈一圈的雪线围住,后引申为禁、止和养马的地方。这座中华民族的根脉之山,见证、慈爱、护佑了华夏祖先子孙的发展壮大。它是一座父亲的山,伟大的山,英雄的山。

白圉山民居 苗壮摄

白圉山,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西二百五十里,曰白圉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白圉山与甘肃陇东高原相接,属同一地理单元,东西蜿蜒,南北耸立。宋种谔言:“横山(白圉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陇东与陕北约10万平方公里土地,古为“雍州”,与中华民族童年最为密切的河流都发源于这座山上。白圉山分水岭之北是蜿蜒状的丘陵涧地,连接着广阔的河套平原,南部为长条形山梁沟壑。南坡发源的河流有延河直接汇入黄河,有泾水、洛水南汇入渭水;东坡发源的河流有大理河、小理河、淮宁河汇入无定河,秀延河东汇入黄河;北坡发源的河流是红柳河、芦河等,由南向北汇入无定河。而海流兔河、榆溪河是从北面沙漠中向南流汇入无定河。这只是白圉山上黄河的一、二级支流,而白圉山脉千沟万壑,百溪争流,黄帝部族的聚落就镶嵌在密如蛛网的河流台地上。

白圉山洛河支流石涝河 李生程摄

我们认识一下洛水、泾水、无定河三条河流。洛水,发源于定边白圉山主峰南麓,河长680.3公里,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是陕西最长的河流,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洛水在《山海经》中就多有记载,《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匈奴列传》:“(犬戎)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訚、洛之间,号赤翟、白翟”。这里的“訚”,指“訚水”,即今日无定河。《明一统志》:无定河,一名奢延水,又名訚水。大概古时无定河支流异源同流,各有其名,并不混同,合流之后,其名互称。在古籍中记载黄帝故事时经常提到洛水,黄帝“祭于洛水”“坐于洛水”“游于洛水”等等,但洛水也是汉代以后历史上较多混淆杂乱的一条河流,人多知河南之洛河,却不知陕北才是洛河的老家。据文史学者寇云龙先生在《河洛考》一文中考证,“西汉时将(河南)南雒河,叫雒河,将北洛水,叫洛水”。寇先生引证: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他进一步引清段玉裁《小笺》:“自魏黄初以前,雍州谓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什么原因混乱了呢?《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原来,根据中国自古以来的阴阳五行说,王朝各自对应着五行的其中一种要素,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兴亡更迭,这就是王朝的“行次”变更。汉朝承火德,曹魏代汉承土德,是以正统。曹文帝就把河南原来的“雒河”之“雒”字,去“佳”加“水”,改成了“洛河”,这在清代文字学家眼里是非常清楚的事。但这一改动,造成了后世人的混淆,有人故意搅浑水,把雍州“洛河”流域的史前历史生搬到了豫州,说什么“黄帝文化中心在河南”“中华文明的源头在河南”等,黄帝族发展历史源头的探寻本末倒置,造成了中华文明古史认识上的一系列混乱。

横山区无定河 王志诚摄

白圉山以北的广阔地区,也是秦汉时期的“河南”。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秦在此设三十多县,阴山以南地区纳入秦国控制之下。到了汉代,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河南之战,收复了河南之地。所以,历史上的河南与现在的河南相差甚远,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在河南地分属朔方郡、上郡、北地郡等管理后,河南这个特定时期的称谓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泾水与洛水一样古老。《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泾水出平凉府西南四十里开头山之泾谷”,即今泾源县西南六盘山下老龙潭。由西北流向东南,经过宁夏、甘肃、陕西3省区的13个县,至高陵东北入于渭河,全长450公里,流域面积4.78万平方公里。陇东地区是泾水上游,史前是黄帝有熊氏活动的地方,他们生活在泾、洛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和邦国。其实泾水还有北源,即陕北白圉山主峰南麓,发源有数条泾水支流,水流湍急,穿越高原千山万岭,奔波上百公里进入陇东泾水干流。

无定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呈风倒树状水系,从西北向东南铺展于榆林全域,其主干插入黄河。发源自白圉山北麓,一路向北经定边、靖边,向北流进内蒙古乌审旗后转东又入靖边北风沙区,流经榆林市七县区,在清涧注入晋陕峡谷的黄河。无定河之北有两条支流,西、南有三条支流,在黄土区河网支流众多,10公里以上沟道有50多条,5公里以上沟道有140多条。干流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川原广阔,土脉饶沃,绿洲点缀,农牧兼宜。

白圉山 苗壮摄

泾水、洛水、无定河,白圉山“三河”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诞生、发展的历史,讲述着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辉煌传说。

与粮食相比,在黄土高原还有一样东西的垄断性更为重要,这就是盐。盐是黄土高原上人们极其重要的生存资源,东有山西运城解池,西有定边滩地盐湖,都对华夏文明的产生起到了特殊作用。陕北定边盐池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带,高原与沙漠相接,长城和中国东西部等雨线穿过,自古就是争夺之地。具备了盐湖和黄土这两样法宝,因此黄土高原吸引了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了中国早期文明。所以,有学者说,黄土和食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驱动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盐是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有专家考证,历史上的“炎黄血战”,实际上是为了争夺食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我们的先民们是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由此创造了不同的历史。

高天厚土 黄帝部族的故里

深厚的黄土,雪白的盐池,高原的河流,满盆的能源。这一切,好像是上天集万千钟爱、精心塑造的“舞台”,只等着主人的到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写绵延不绝的文明篇章。

定边盐池 李生程摄

于是,我们的先人早早来到了陕北高原。5万至3.7万年前,无定河流域生活着“河套人”,红柳河两岸40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古人类额骨、顶骨、枕骨等化石。陇东高原的华池出土了距今1.8万年的中国第一件旧石器石核,甚至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石英岩刮削器。这两个地方同在雍州横山山脉,相距仅百余公里,恐非偶然!在榆林12县市区的黄河一、二级支流和无数条河流两岸发现了数量惊人的仰韶文化人类遗存。榆林无定河流域的横山大古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陶器。榆林地区“到仰韶晚期成为我国人类活动异常繁荣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晚期的遗址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有些地区的遗址密度已接近现代聚落的密度”(《榆林地区全新世聚落时空变化与人地关系》胡珂等),这个结论还是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得出的。在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榆林市发现有4371处仰韶晚期遗址,比第二次普查翻了一番。现在又10年过去了,又增加了多少呢?据榆林市文管所负责人讲,近年来榆林又发现大量史前遗址,总数已近万处。他说,在某些区域,平均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史前遗址。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陕北和陇东高原,这两地保守计,已经发现和掌握的史前遗址超过1万处。这么庞大的数量,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期开始,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定边盐池 李生程摄

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对应的是黄帝时代。徐旭生先生说:“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上,畔姬水,得姓姬。炎帝则开始在今陕西境内渭河上游,畔姜水,得姜姓。此后两族中各有一部分渐向东移。炎帝族顺着渭河上游、黄河两岸,一直发展到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域。黄帝族顺着北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随着中条山、太行山脉,直到今北京附近”(《中国远古的传说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先生在考察了陕甘黄帝族发展路线后表示:从陕西宝鸡到陇东、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文化基本一脉相承。他说:“在距今四五千年期间,也就是传说中黄帝族发展的关键阶段,关中西部、陇中陇东至陕北发现了多个百万平方米级别的大型遗址,应该不是偶然。尤其是陕北榆林一带,是有着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神奇地带!”

姬宗氏宗主传承人姬英明先生说:“黄帝是生活在甘肃陇山陇东至陕北一带、距今7000多年的大部族历代首领的尊号,我祖上传承,首代黄帝是伏羲的直系后裔,在距今7137年前,诞生于姬水之畔,和神农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到了四代黄帝时,沿着泾水而上,最终来到富饶的邰原(庆阳董志塬)及古河南一带发展壮大起来,直到轩辕黄帝时完成一统天下大业。”

黄帝族一开始就生活在古雍州广大连绵的黄土高原上,其发展壮大也是一路向东向北开拓疆土而行,而且部族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实力越来越强。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文明史源头的研究还处于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困境中。根据有关资料,河南全省发现的仰韶时期遗址总共才600多处,且发现的遗址面积普遍较小。如果我们相信徐旭生先生的说法,仰韶时期,在河南生活和发展的先是炎帝部落人,后来黄帝战胜炎帝后才是炎黄两部落人民。我们试问:河南省600余处遗址当时有多少人口呢?而陇东和陕北高原上万处黄帝族聚落,又会是多少人口?黄帝部族多少代人民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壮大起来,到了轩辕黄帝战炎帝、擒蚩尤,统一万邦,鼎定华夏畛域,没有强大的人口基数能实现吗?陕北白圉山区定边县,目前在册登记的106个仰韶遗址中,超过20万平方米的就有22处,更有160万平方米超大型的。而延安的芦山峁遗址也是200多万平方米超大型聚落。同在白圉山区的靖边县,目前仅登记的就有225处仰韶遗址。遗憾的是,陕北考古“工作开展较少,资料零散,研究甚为薄弱。目前学术界对陕北地区仰韶晚期遗存认识较为含混,或笼统归入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类型,或认为存在海生不浪和西王村两类遗存”(邸楠《从庙梁遗址看陕北地区的仰韶遗存》)。

白圉山泾河 王志诚摄

2020年8月,笔者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发起的“黄帝族发展路线”探源活动,从渭水流域的宝鸡,到甘肃陇中、陇东高原,向东北进入陕北高原,实地踏查了许多史前遗址。在庆阳5000年左右、数百万平方米的南佐遗址,我们看到了上千平方米的大型殿堂式建筑房址、碳化了的稻粟粮仓。姬英明先生说:“黄帝族真正发展起来是到了邰一带,也就是到了庆阳董志塬后,才建立了黄帝四都之一的‘有熊佐都’。之后经过数代努力,逐渐朝北扩展。当黄帝族人翻过白圉山后,平坦辽阔的河套平原是上天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黄帝族在河套建立了‘天鼋神都’和‘昆龙虚都’等大都城,极大增强了自身实力,这才有了轩辕黄帝缔造大一统华邦天下的伟大功勋。”随同考察的韩建业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传说炎黄诞生和发展在古雍州一带,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发祥的核心区域。而榆林一带,就是轩辕黄帝的中心区域。”

陕北大地上数量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足以证明,这里才是轩辕黄帝文化主要分布区和中心所在。

丹甲青文 龟书洛水的密码

中国古籍中“《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的记载,其实说的是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这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洛水河畔升起。祖先的生活痕迹密密麻麻、明明白白地显露在地上,深藏在地下。

横山山脉的陇东高原上,正在发掘轩辕黄帝前代祖先生活过的南佐遗址,现在已经初露端倪。有学者甚至断言,其规模、等级、重要性远非良渚可比。从这里出发,黄帝族人向东、北进入山水相连的陕北高原开疆拓土。逆泾、洛之水而上,翻过白圉山,俯瞰一马平川的河套平原,是一派瑰丽壮美的景象。定边多数乡镇在白圉山南部山区与庆阳环县、华池泾洛流域和靖边、吴起相连,散落着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址,10万平方米以上面积的遗址有35个。在北面盐湖和风沙草滩区也发现了大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定边一路向东,进入无定河流域的靖边、横山、榆阳、子洲、米脂、绥德、清涧等县区,无数条河流两岸高地,布满了近4000处史前遗址。再向东北前进,进入吴堡、佳县、神木直抵晋陕峡谷黄河边上,这南北数百公里的河西之地又镶嵌着2000多处史前遗址。

放眼望去,陕北和陇东高原聚集了一万多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黄帝部落的万家灯火,照耀着宽广富饶、神奇壮美的川原河流。

白圉山丫型河流 苗壮摄

然而,曾是史前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陕北大地,为中华民族的童年提供了营养和成长驱动力的黄土高原,一度却成了全国贫穷落后的地区。因为历史战乱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和荒漠化趋势加重,20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定义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直到20世纪90年代,黄土高原相继探明丰富地下资源,号称“半盆油、满盆气,锅底全是煤盐层”,震惊全国。有人说,今天,黄土高原又一次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华民族崛起不仅要物质资源提供动力,也要靠中华文明的精神提振信心。领导人在2015年初视察陕西时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领导人记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考古工作作了一系列明确的指示,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上指出:“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整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中国史学界、考古界有责任贯彻落实好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厘清中国史前历史研究和考古方向,打破考古资源行政区划的禁忌,高层次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攻关,去文明的源头找文明,在中华民族祖先的来路上寻踪迹。近年来发现的陕北神木石峁遗址,被誉为是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但是,在陕北,石峁遗址不是孤立和唯一的存在,更不是最后的存在,石峁只不过是今天在这块土地上偶露峥嵘罢了,更大的发现正在等着考古专家发掘呢!

白圉山 苗壮摄

榆林近年来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以及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全市有四五处抢救性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被揭露出来。横山区芦河东岸贾大峁遗址,经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挖掘,揭示了距今4800至3800年延续的、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仰韶、龙山时期遗址,该遗址的挖掘报告至今未见发表;横山大古界遗址出土了7000年左右就地取土烧制的陶器。另外,对横山杨界沙、庙梁、靖边五庄果梁遗址的发掘,其年代跨越了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专家认为这几个遗址“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三处遗址普遍流行窑洞式房址,房址内结构和居住面处理方式基本相同……可以认同为同一种考古学文化”(邸楠《从庙梁遗址看陕北地区的仰韶晚期遗存》)。该文章指出:“本地区仰韶晚期遗存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单耳和双耳罐,这类器物在关中的仰韶晚期遗存和海生不浪类型中都较少见,应是来源于西部地区的文化因素。”因而,首次确认了陕北与甘肃陇东地区在考古学文化上的联系。

目前,陕北的基础性考古工作所做甚少,榆林史前遗址都是被动的发掘,数量更少,但是盗墓却十分猖獗。靖边天赐湾奥则嫣村一处仰韶遗址的圆峁上遍地陶片,附近一道山梁是一处大型墓葬区,据当地人讲,被盗挖的古墓有二百多座。在靖边、定边、榆阳等一些县区的史前遗址上,经常到访的一些学者是宁夏、内蒙古、上海等地来的,他们捡拾了大量的文物遗存。榆林目前没有市级大型博物馆,许多史前文物在个人博物馆收藏,其中不乏大量珍品,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古迹,任由盗挖古墓猖獗,榆林大地上的文物损失将会越来越严重,并终将无可挽回。(王志诚)

来源: 消费日报网

捐资上千万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云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云南省畜牧协会现任会长、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简称“神农集团”)董事长、爨乡骄子何祖训,历经20多年的风雨征程和励精图治,将集团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事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饮水思源,反哺家乡。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4月16日,为助推陆良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神农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何祖训爱心捐资50万元,用于支持大莫古镇拆临拆危、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在捐赠现场,神农集团代表、县红十字会、大莫古镇人民政府签订捐赠协议,陆良县政协主席朱斌红为企业颁发捐赠证书。朱斌红对何祖训长期以来积极履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善举给予高度赞誉,希望企业一如既往关心支持陆良的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实事,与党委政府一道为陆良发展奉献力量。更希望神农集团做强做大,加速推进陆良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提升陆良农业产业现代化,做“当代神农”!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据悉,这只是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投身社会公益的众多善举之一。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的何祖训“以祖为训,不忘初心”,深知任何企业都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一个人富了不算有本事,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才是回报家乡的使命所在。企业家要致富思源铭记党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慈善事业的行动者,当爱心奉献的传播者。

2017年底,神农集团向小百户镇捐款158万元,帮助该镇普乐贫困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兴隆村委会安装路灯,为炒铁村委会硬化道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等问题。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2018年,陆良县红十字会举行“何祖训先生爱心捐资仪式”,何祖训以个人名义一次性捐资4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马街镇公益事业发展,获中国红十字会表彰。其中,300万用于马街镇海界“祖训”幼儿园项目建设,50万用于马街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改善,50万用于马街镇第二中学教育教学奖励基金。这笔捐款刷新了陆良县红十字会人道资源动员历史记录,并实现2018年募捐筹资工作“开门红”。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2019年,何祖训向马街镇海界小学等地又先后捐赠6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奖励与发展。他希望通过爱心资助,激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共同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2020年3月,在马街镇“情系家乡,助力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神农集团率先捐赠50万元,与马街镇党委携手合力攻坚。

陆良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之一。近两年,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叠加压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畜牧产业集团,更是陆良县境内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神农集团不断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和猪肉市场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保证陆良、昆明本地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每天调运上千头生猪和猪肉到湖北、广东等城市,力保疫区“菜篮子”猪肉供应,并通过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捐赠猪肉等方式助力疫情防控。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科教兴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神农集团慷慨捐助善行一路奉献爱心,一路播撒希望。与此同时,神农自身的发展壮大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产业脱贫诗篇:神农集团已先后在陆良建成普乐8000头母猪养殖基地、炒铁10万头育肥猪养殖基地、甘河5万头育肥猪养殖基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神农集团依托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在周边农村广泛开展“公司 现代化专业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积极投身“产业脱贫”,用优质仔猪、饲料引导农民科学养殖;派遣技术人员下乡服务群众,带领上千上万的父老乡亲摘帽脱贫,奔向小康之路。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自2017年以来,何祖训累计通过陆良县红十字会慷慨捐资800多万元,通过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和直接扶持贫困养殖户等方式捐助2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为积极践行“做企业如做人”的初心使命。用良心做好企业的同时,坚持用爱心做慈善,其情系家乡的爱心善举被广为传颂。

神农集团助力家乡云南陆良发展。

2020年神农集团计划再投资2亿元在陆良县工业园区大莫古片区,建设年产50万吨饲料及生物安全防控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大大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勤劳致富,助力陆良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和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献智出力。

云南网通讯员 罗苑梅 李志瑶 摄影报道

这样耍民政局,你们几个意思啊?

最近,郑州某民政局发生的一件“趣事儿”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话说一男子上午以感情不和与结发妻子办了离婚手续,当天下午又火速带着年轻新欢来办结婚登记。可不巧的是民政局当天只办离婚,男子没辙只好打道回府,结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火急火燎地冲到民政局,终于领到了结婚证。呵呵,真是一枚“雷厉风行”的大丈夫,不过心贝小编已经彻底凌乱了……

这男子玩弄的不是感情而是民政局啊,上午办离婚下午办结婚,这速度恐怕人家系统都还没反应过来呢。然而,好些人就是这么任性,没事专喜欢给民政局找麻烦,啥闹剧都有,下面就跟着心贝小编来看看吧。

1.结婚证有效期应为7年?

驾驶证、身份证都有有效期,为什么结婚证不能有?爱情保质期7年一过,就自动离婚,岂不快哉?某脑洞大开的反人类学者提出了这一荒唐理论,说这样可以降低离婚率、及时更新感情、促进女性独立、拉动经济增长……尽瞎扯!还能不能好好建设社会主义了?

2.结婚证可以退货么?

一男青年跑到民政局,不为结婚也不为离婚,而是诚恳地问了个问题:“结婚证可以退吗?”他解释说自己和妻子还没办酒席就领了证,一时还不能接受已婚事实,所以想暂时退掉结婚证,等习惯了再领回来!如果小编是民政局的人,肯定一巴掌呼死他。孩子都生出来了,能因还不习惯当妈而把他塞回去?

3.用游戏名登记有什么错!

一对奇葩情侣去登记结婚,登记表上男的名叫“汪师爷 ”,女的叫“花花”。办证员严肃地问他们:“这是真名么?”两人摇头,说因为彼此是在游戏中认识并相恋的,为了表达对游戏的感谢,所以想用各自的游戏ID登记……二次元骚年,你们已经离开地球多少年了?

4.集齐7证,召唤神龙!

小董和小张这4年没把民政局耍安逸, 隔三差五往民政局跑,4年拿了7张结婚证、6张离婚证。第一次离婚是因为小董爱打游戏不管孩子,第二次是由于小张发现小董和初恋藕断丝连……都怪民政局工本费太便宜,如果一个证9万,看你们还敢这样玩儿?

大哥大姐们,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干事儿能成熟点儿不?在婚姻这条分界线上跨过去跨过来,跨过去又跨过来,有意思么?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2年走高了,平均每10秒不到就有1对夫妻离婚,天呐,这是要忙死办证人的节奏么。

婚姻专家对比了我国和外国夫妻的相处模式,总结出高离婚率的原因主要是国人的婚姻缺乏7种东西——亲昵、情话、幽默、欣赏、沟通、童心、浪漫。然而,心贝小编却不这么认为,咱们80、90后可不是“傻缺”,从小到大受脑残剧熏陶,亲昵、幽默、浪漫神马的样样不缺。要怪只能怪民政局太好欺负,一个证才9块钱,那么便宜当然要再三光顾咯。如果离婚的代价像美国、日本那么大,穷屌们肯定就折腾不起了。

1.美国

崇尚人道主义的美国,在离婚方面也很有“道义”,离婚后,有经济能力的一方要接济另一方。结婚多少年,离婚后就得接济对方多少年,超过10年就要支付终身赡养费了。

2.日本

虽然日本的女人很苦命,但离婚后,女方可以得到70%的房产,提起离婚诉讼的妻子还可以获得其丈夫退休金的一半。

3.德国

德国和日本比较相似,法院一贯秉承“重女轻男”的习俗,离婚后,女方可以获得全部的房产,现金、股票等动产可以分得一半。所以一般情况下,德国男人决不会自掘坟墓主动提出离婚。

4.荷兰

荷兰就更扯了,他们的离婚案件相当复杂,没有个一年半载是难以终结的。离婚后,前夫要支付女方赡养费,而这个赡养费要保证让妻子生活维持在婚前水平,也就是差不多要支出工资的40%。

别国是“结婚容易离婚难”,我国是结婚容易,离婚也容易,今儿个刚扯证,隔两天就闹着要离,这样的事儿大家也都司空见惯了。虽然这小红本和小绿本只要几块钱,但得到它们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面对婚姻路口的红绿灯,大家还是应该多一些沉思,少一些莽撞的好,没事儿别老制造事故给民政局添堵!

健康生活,快乐育儿,心贝网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优亲子育儿品牌,想获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儿资讯,敬请关注心贝亲子网。

本文由心贝亲子网(微信订阅号:心贝亲子)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经典名方为何也会失灵?仝小林院士:提高中医疗效,呼唤方药量效研究

来源:【中国中药协会】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味中药,剂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如黄芪在小剂量时可以升高血压,而大剂量应用则有降压效果。

在临床上,很多中医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使辨证立法正确,开出的方子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表示,这往往是因为剂量出了问题,一旦理法方药齐备,剂量使用圆活机巧,就会取效甚速。无怪乎清代名医王清任曾感叹道:“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

经典名方为何也会失灵

——“分量减而药味渐多”的大处方,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

《灵枢》有云:“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疗效始终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书中经方最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在临床广泛使用,对近现代中医学术界影响极为广泛。

剂量是经方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但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经方的实际剂量成为“千古悬案”。

翻阅浩瀚医书,历代医家都投身过对仲景用药本原剂量的折算,却众说纷纭,“经方1两”竟多达32种折算标准。

“因此,在实际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方本原剂量折算之误,临床实际用量之乱,经方本原剂量实践之惑,方药剂量理论及研究方法之缺。”仝小林说。

正是这样的“误、乱、惑、缺”,导致有人认为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造成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而疗效常常不如经方。

仝小林对此列举了一组当代医生与仲景处方用药对比。

在一项名为“全国不同地区中医院日门诊处方用量分析”研究中,统计了张仲景250首方剂,国医大师1005首方剂,现代名老中医5万余首方剂,某三级甲等医院59万余首方剂。

结果发现,单剂平均用药张仲景为4.61味,国医大师为10.83味,现代名老中医为12.13味,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为14.64味;整方平均剂量张仲景为113.9g,国医大师为127.43g,现代名老中医为178.17g,某三级甲等医院为206.18g。

“研究结果表明,张仲景用药特点为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而当代用药特点为整方药味多,单味剂量小。”仝小林指出,用药剂量减少,药味就会增多,药味一多,品种就杂,势必会互相牵制,反而影响疗效的发挥。

正如清代名医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

仝小林指出,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但这种“分量减而药味渐多”的大处方,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应重视经方本原剂量,强调临床用足剂量。

重视经方本原剂量

——拓宽剂量阈,方能找到切实有效、安全的合理用量。

那么为何临床用药有时会剂量不足呢?

有研究表明,当代常用50味中药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药典”)中规定的用量范围比仲景经方用量范围明显缩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临床疗效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药典安全性有余,而有效性不足,有时会束缚临床医生的手脚。”仝小林指出。

仝小林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当体现在流传千年的经典名方在治疗现代疾病时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守经方本原剂量之正,创方药量效求真之新”成为中医药守正创新道路上的关键一步,也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键一环。

“追本溯源,重视仲景经方之用量,为我们探索中药的有效、安全剂量,提供了准绳。”仝小林说。

其团队以黄连“降糖”进行了示范性方药量效研究,目前药典规定的黄连日用量为2~5g,但其团队发现,低剂量黄连组(9g)的降糖效果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中剂量组(27g)和高剂量组(45g)的降糖效果则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

在另一项中医药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中,团队设置了大承气汤原方3个等级剂量(大黄分别用药60g、36g、12g) 的治疗组,结果证实,高剂量在疗效上表现较好,而在安全性上与其他剂量组无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临床超药典剂量范围用药比较普遍,这提示我们,许多药典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偏窄,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张仲景提供了用药剂量的‘天花板’,有必要参照仲景剂量,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设计和研究。拓宽剂量阈,方能找到切实有效且安全的合理用量。”仝小林说。

仝小林指出,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经验成果的专著,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书中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对上品、中品药性,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流传,大家都使用得比较熟练,是否可以考虑“拆墙松绑”,使用仲景药量来提升临床疗效?比如山药规定15g,但其实也可以吃1两、2两。而对于下品药物,药典能不能放到配套的用药须知里,改为参考剂量而不是法定剂量?以此解开临床医生束缚的手脚,不仅对提升中药疗效有益,也有利于新药研发,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一系列讨论中,由仝小林推动的“方药量效”概念呼之欲出。它是以寻找合理用量、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致力于“以医为本”的随证施量策略和“以药为本”的量效关系研究,最终构建方药量效研究体系,阐明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对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用量是疗效的关键

——病势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势缓、病情轻,用量宜小。

近十年来,仝小林及其团队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协同国内多家研究机构,从文献、实物考证、从临床、基础、煎煮研究等多个维度,解开中药经方剂量千年之谜。

他们通过开展多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剂量的整方量效关系系列临床研究,从临床角度探索经方在急、危、重、难疾病中的最佳用量。

在剂量设置上,他们往往将高剂量组按照经方1两折合15g设立,中剂量组为1两折合9g设立,低剂量组按常规认识,即经方1两折合3g设立。“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组首次打破了教科书和药典的常规剂量范围,弥补了既往临床研究剂量范围过窄的不足,旨在从更宽的剂量范围内寻找到最适合的临床用量。”仝小林说。

最终,在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药物煎煮研究、药理、毒理、代谢组学、元基因组学、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总了近百位临床专家意见,仝小林团队从有效性、安全性和节约药材的角度,发布首个《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为全球的经方使用提供了可靠的用量依据。

“我们根据病情缓急、轻重决定用量,一般病势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势缓、病情轻,用量宜小。”仝小林说,“推荐在临床预防用药时,经方1两可折合1~3g应用;治疗一般疾病、慢性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g应用;治疗急危重症时,经方1两可折合6~9g应用。”

通过以上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体系,提出并证实了“随症施量”等临床用量策略的科学性。

当然,在打破药典给临床用药“松绑”的同时,还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仝小林指出,其中,拓宽中药剂量阈,还需要关注到方药的“量—效—毒”关系。

他指出,药典中有大毒、有毒、小毒中药共83味,皆可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用量进行合理化限制。即服药不宜过量、时间不宜过长,且可通过配伍、炮制、煎煮等进行“减毒存效”和“减毒增效”,保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运用中药甚至有毒中药时,应坚持“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的原则,从人、病、势、证、症等方面出发,对疾病进行精准辨证,综合考虑方药配伍,将“以医为本体”与“以药为本体”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得以统一,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

方药量效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以临床评价为中心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如颗粒剂现在已经是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药品,但很多地方因为标准衔接问题而开不出颗粒剂,有些地方甚至还要重新制定标准,费时费力,这些都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但我们坚信,在中医与西医、临床与基础、生物与医药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加强多学科协同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必将为提高中医药疗效带来汨汨清泉和勃勃生机。”面对未来,仝小林充满信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协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