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重阳节饮酒饮的是什么酒(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导读重阳节饮酒饮的是什么酒文章列表:1、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2、重阳九月九,共饮一杯菊花酒3、网络中国节·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风俗习惯知多少?4

重阳节饮酒饮的是什么酒文章列表:

重阳节饮酒饮的是什么酒(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重阳节,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极快,人们的价值、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隔膜,对于传统节日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和仪式感。如果说人们对节日还有企盼,那就是学生可以放假,上班族也可以不用加班了。

然而时代再怎么变化,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惧)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今天对重阳节不会有太多的真切体知,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大都远离家乡,与自己的父母分离。但是人在异乡总会有一种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节之时,这种情感更浓。这便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积淀,中国人重视血缘家庭和团圆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当中。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个简单仪式的问题,它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诉求、文化诉求等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一窥他们的重阳节是如何过的?

重阳节,我们都知道时处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因为“九”为数之极,又是极阳之数,故二“九”相重,即为“重阳”。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风俗,故又有“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不同称谓。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谐音,即长长久久之意,蕴含了人们非常美好的价值诉求,所以民间也常在该日举行一些祭祖与敬老活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12年,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年节”。

既然重阳节如此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就会疑问,它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以及其风俗背后到底有何蕴意?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见于《吕氏春秋》。其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秋九月,农收之时就有祭祀上帝、祖先的活动。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类之本;先祖者,生之本”。之所以会举行这些活动,我们不能无知地将其看作是一种迷信,实则是古人追寻自己“从哪来”的问题,是一种报本反始的心里及价值诉求。

另外,根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由此,我们也可知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人们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令人长寿,这也许是受到当时一些术士服食药物追求长生的影响。

此外,《荆楚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这是什么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也就是说人们在重阳当天举行大型宴饮的活动不知起于何时,一直到宋代还依然保持完好。“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这是对当时重阳佳节的描绘。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宴饮,喝菊花酒,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整个一幅其乐融融的盛景。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种敬老、尊老的价值观。从这点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年节”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重阳节仪式、习俗已经相当完备了。因此,重阳节的起源绝不止于汉代,应该可以上溯到更早。不过,“重阳节”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还是在三国时代。例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晋代,陶渊明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故爱屋及乌,对重阳节也是情有独钟。

当然从汉代到魏晋时期,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主要还是在宫廷及士大夫中传播。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位节日。从此以后,朝廷与民同乐,以及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这一节日。

关于重阳节,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当属“登高”。

可是人们为何登高呢,其意义何在呢?《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万物有灵论,即早期人类对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种崇拜。早期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渔猎来获取日常的生活资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种野兽,以及高山上的雷电击中树木导致自然起火,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可以用它来烤炙食物。总之,人们认为山是神秘的,故对其有敬畏之意。有人还对“崇”字做了解读,即“从山从宗,宗声”可见最早的崇拜也是对山而言的。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之说。我们都听过三月“踏青”之说,那么与“踏青”相对的就是“辞青”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那么,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入药,菊花也一样。早在唐代这种习俗就已流行开来,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也可窥见。茱萸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九九重阳节,阳气过亢,为极凶。故而佩戴茱萸就是为了辟邪、逢凶化吉,这和端午节的佩菖蒲、喝雄黄酒有着相似的蕴意。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时,其他花都凋零了,惟有菊花在绽开,且菊花不艳俗,有着高洁的品格。故在三国魏晋以来,菊花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渐成风尚。

重阳节在秋季,文人对秋多有感怀之意,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重阳登高本是一种美好的习俗,但因客居他乡,抑郁不得志故而多有悲凉之感。我们大可不必,正如杜牧诗言“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帝京岁时纪胜》《礼记·祭法》《荆楚岁时记》《吕氏春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重阳九月九,共饮一杯菊花酒

这里是酒经,一位资深白酒爱好者,关注我,与您共同探讨白酒奥妙~

记得《甄嬛传》里有甄嬛向太后献贺礼的场景:

到了重阳节,按照惯例,甄嬛向太后献上了表礼敬贺,还准备了菊花糕和菊花酒。

除了送菊花糕和菊花酒给太后祝福之外,槿汐还细心地加了一个茱萸香袋,用红丝带系着,加上了桑叶和榆叶覆盖,做成了三色礼品,一大早便让芳若送去给太后了。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而且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这消灾避难、步步登高、延年长寿的祝福,甄嬛即便是大着肚子,都一一将礼数做全了。

古人真是讲究,现在的人不光失了传统,也失了礼数。

重阳玉律应,万乘金舆出。

风起韵虞弦,云开吐尧日。

菊花浮圣酒,茱香挂衰质。

欲知恩煦多,顺动观秋实。

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民间传说,喝了菊华酒可以延年益寿,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本草神农经》说"菊服之轻身耐劳",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痺、治百病"的功效,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

而现代医学也表明,菊花酒具有明目、降血压、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等功效。

菊花酒亦作“菊华酒”,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酒。

菊花酒在汉代盛极一时。

汉高祖时,宫中每逢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在礼教森严的皇宫中,想必,这和汉高祖刘邦的提倡是分不开的。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重阳节民间饮菊花酒的风尚也和汉高祖有着很大关系。

汉高祖刘邦所钟爰的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她的宫女贾某被驱逐出皇宫,从此将宫中过重阳节的种种习俗传入民间。

汉高祖之后的众多朝代,菊花酒都是宫廷酿酒的一种,得到不少皇帝的偏爰,被称为"长寿酒"。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明代万历年间的《酌中志》有"九月,御前进安菊花,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的记载,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此外,清朝的康熙皇帝也爰饮菊花酒。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因为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这一天,老百姓吃重阳糕、登高与喝菊花酒。

作为重阳特有的节日食品,重阳糕最早是为了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后来慢慢有了登高吃糕,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

饵是古代糕点的意思,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是桂花盛开之际,所以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菊糕、五色糕。

比较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全国各地几乎随处可见。

菊花有个别名叫“延寿客”,是我国有名的长寿名花,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晋代葛洪曾在《抱朴子》中记了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为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

其中以杭菊、亳菊、滁菊、怀菊最为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称,功效也各有不同。

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所以古人用菊花来酿酒,也就顺理成章了。

菊花酒的炮制方法:甘菊花2000克,生地黄1000克,当归500克,枸杞500克,大米3000克,酒曲适量。

将甘菊花、当归、生地黄、枸杞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

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到味甜即成。

中国人喝酒,讲究与岁时、节令配合。

岁时节令,必有欢聚,欢聚必有饮宴,因此必会有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体现了中国人的养生智慧,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消灾避难、步步登高、延年长寿。

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收藏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网络中国节·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风俗习惯知多少?

登高今夕事,久久是天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遍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观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来源:卧龙融媒公众号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日是重阳节,十首写重阳节的千古名篇含注解译文值得品读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鞠,本用菊。

3、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注释

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称即事。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举觞(shāng):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5、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7、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

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

孤丛:孤独的一丛。

白头翁:诗人自谓。

8、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译文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

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酩酊:大醉貌。

9、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代: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注释

凤城:旧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降于京城,称丹凤城。后遂称京都为凤城。

笑靥(yè):脸上笑出的圆窝。

纤纤玉:指双手细白如玉。

霞觞:指美酒。滟滟金:指金黄色的酒浆。

10、采桑子·九日

清代: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