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婚写成昏(戳破婚姻真相:吐槽云配偶只因不患寡而患不均)
古代结婚的婚写成昏文章列表:
- 1、戳破婚姻真相:吐槽云配偶只因不患寡而患不均
- 2、在定州结婚当天接亲一般都在几点?十点接亲晚不晚?
- 3、从西周到东周,燕国一直自称匽或郾,为何被史书写成燕?
- 4、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御碑亭上的别字啥原由?
- 5、柳永写下云雨词:15岁少女刚出嫁,不解风流韵事,令人啼笑皆非
戳破婚姻真相:吐槽云配偶只因不患寡而患不均
网友贴出抗疫在家活动表,浮夸中透露着一丝真相,让人忍俊不禁,又“会心一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妖爸复工了,我在家留守看娃,终于一个人带孩子,竟觉身心顺畅。
我迈着轻盈的步伐重整了阳台清洗了玩具,然后捣鼓起了午饭。待热菜上桌,我隆重地致电妖爸,感谢他提前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食物,还特意前一晚给我们炸好了豆腐。
妖爸不在家,夫妻关系真融洽。
其实妖爸也不是只捧着手机“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他还是为小家做了不少事的,比如一天两顿饭,比如一天陪孩子1-2分钟。但他做的还不够,没我多,所以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个和尚挑水喝,那是没的选;两个和尚抬水喝,如此斤斤计较是为哪般?想知道真相的继续往下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公平,是博弈的结果
既然夫妻是共同体,那么有利益就必然也会有冲突。
《自私的基因》里关于“两性战争”有一段话:子女是父母共有,父母也都关心子女身上他们各占一半的基因福利,所以相互合作共同抚养孩子可能对父母双方都有好处,可若一方对子女的昂贵资源投资少于另一方,那他的境况就会好一些,有更多资源用于和其他性配偶的繁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然,我们是较为文明的人类,不是人人都惦记着与其他性配偶繁殖,我们更倾向于“自我繁殖”,比如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比如扩大自己的认知范畴,实现梦想,不枉来世一遭。
全职妈妈最是知道,一直困囿于孩子,生命就不完整,她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她们急需丈夫轮值,哪怕是空出一小段时间。
职场妈妈更是对丧偶式育儿深恶痛绝,所以鞭策不动配偶的离婚了,没离婚的还在持续鞭策中。
这就应了《自私的基因》里的一句话: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
所以,公平,是夫妻双方博弈的结果。
02 婚姻的意义
既然公平是最理想的状态,那凭什么一方要持续牺牲自己去成全另一方的自私呢?是生命不可贵还是梦想不值钱?如果是基于爱情或亲情的委曲求全,既得利益的你忍心让自己妹妹自我牺牲成全你的悠然自得?
巴菲特说:当一个人明白自己有多傻后他就不再傻了。所以有的妻子愚公移山不惜以撒娇、吐槽、命令,甚至武力花样鞭策丈夫,有的妻子则彪悍地选择了离异或丧偶。
时间有限,等不及你改变,我自“十一年前梦一场”,你自“不必问当年”。劳燕分飞,那该是多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还记得什么是婚姻吗?
东汉《白虎通义》说: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有了伦理才有的婚姻,婚姻是文明的进阶,明确了夫妻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总则第一章第四条更是言明: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还记得民政局的《结婚誓言》吗?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谅互让,相濡以沫,钟爱一生! 今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我们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成为终生的伴侣!我们要坚守今天的誓言,我们一定能够坚守今天的誓言!
是什么让风雨同舟的夫妻活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婚姻成了负累?危难险阻都没能分开的爱人,却被一地鸡毛的生活搞得疏离?因为婚姻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的婚姻不是婚姻,一方牺牲另一方的婚姻也不是好姻缘。
03 常见的夫妻关系
确定了婚姻中夫妻关系的公平和平等,再来谈谈合作吧。
抗疫期间,夫妻段子依然不间断供应。新浪抛出了“超市里买菜的都是男同志”的话题,男同志们有的视频连线挑选所需,有的打电话问豆角要圆的扁的还是长的,话题调侃:认认真真挑半天,回家还得挨骂。
网友留言,直揭真相:
真相1:他们平时不买菜做饭。
真相2:主动请缨,借机放风。
更有网友戏谑道:
我国男性真棒,才三十多岁就会自己出门买菜了,不得了,真是值得发个新闻。
当然,也有孩子吐槽妈妈的。
其实还有一个真相被吐槽淹没了——
真相3:丈夫出力,护住妻小。
这3个真相都是真相,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家庭。男人的优点之一就是力量,在危难面前尤其闪耀,可这么大的闪光点在稀疏平常的日子里,鲜有展现的机会。
动人的故事总是发生在生离死别的剧情里,稀疏平常的日子就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眼睛可能已经不再聚焦家庭,遑论夫妻?
漫长的婚姻生活稀释了你对爱人的注意力,你人在家里,眼睛盯着手机,你看不到孩子需要你、爱人需要你。
《小王子》里,狐狸告诉小王子: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那么,如果你不肯为你的家庭你的爱人花费时间,那他们对你还重要吗?如果你觉得重要,那么聆听一下爱人的抱怨和孩子的期盼吧,难道他们不是在呼唤你回家?
04 婚姻的生老病死
小王子在发现公园里有五千多玫瑰花时,觉得自己被骗了,他的玫瑰花并不是独一无二。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他的玫瑰是他自己浇灌的,是他用屏风保护起来,是他为她除掉了毛毛虫,是他倾听过她的哀怨和沉默,那是他的玫瑰。
他们因为彼此驯服,彼此付出,所以彼此拥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说到底,婚姻的主人公依然是当初恋爱中的你我,只是年岁有增,角色有变动,两个独立的人站在一起不是凝望彼此,而是并肩向前走,相互照应,相互取暖,而不是你大步流星在前,我携子扶老气喘吁吁在后。
否则,当婚姻岌岌可危时,莫再拿爱情说事。婚姻和爱情,唇亡齿寒,都有生老病死。
05 幸福的婚姻
“上医治未病”,我们接受婚姻最坏的走向,但此时此刻,婚姻未病之时,我们更要做积极的反馈。那什么样的婚姻关系才是健康的幸福的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发现修复婚姻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理分歧,而在于不争吵的时候夫妻是如何相处的,所以他写成了《幸福的婚姻》一书,给了我们几个实用的原则:
完善爱情地图。了解对方的家庭生活和经历能更好地处理应急事件和冲突,持续地相互了解是婚姻坚固的基石。
重建或增强赞美系统。每天为爱人做一件事,或一起做一件事,哪怕是减压谈话,让彼此更靠近。
接受配偶的影响,把“我们”放在“我”之上。
争论的时候不苛责,妥协收尾,求同存异。
接受问题,面对问题,一起解决问题。
有共同的目标。
以上执行起来,或许有难度,或许没难度,万事存乎一心。
纵然生活平淡如水,但我们一起做了特别的事,它就是我们的日子,与别人的日子不同。而这样的仪式感,犹如涟漪,更衬得水色生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定州结婚当天接亲一般都在几点?十点接亲晚不晚?
从古到今,在定州迎接新娘,普遍还是依照传统习俗,选择在半夜接新娘。所以经常听到有人吐槽,结婚的人累死,街坊领居被吵死。
3月18日上午上午十点,小编在街头看到了行驶在路上的结婚车队,在这个时间点接新娘还是比较少见的。
半夜接新娘在传统结婚程序中称为“迎亲”。迎亲,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那,定州人为什么执着地选择半夜迎亲呢?旧时,结婚日迎亲的时刻,多避开白天,选择在日落之后之前,这其实与古代礼制有关。
在古籍中,婚姻常作“昏”。《诗·北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汉班固《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
《仪礼·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固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所谓“阳往而阴来”,指白昼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也指男(阳)往迎女(阴)到来。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婚姻礼制中的反映。
小编在网上搜了下,在”炎黄风俗网“上找到了定州以前的婚礼流程:
定州旧俗中,男女双方须门当户对才能言嫁娶,听“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将青年男女的生辰让算命先生进行合算,八字相合,才能订婚。订婚又叫“换书”,男女双方的“书”都用宽约30公分,长约60公分的红纸折叠而成,男方的“书”上写有“敬求金诺”,女方回“书”上写有“唯命是从”。
结婚之前男方将所择吉日用红纸写成“娶贴”送到女方,通知结婚日期。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带酒肉果饼到女方“催妆”。新郎骑马或乘轿随迎亲花轿到女方迎娶新娘,新娘下轿时有人向轿内撒高粱、黑豆等五色粮,用以“避邪”,下轿后向其衣领内塞草节,双人搀扶迈过马鞍,取岁岁平安之意。新娘走在口袋上,直至屋内。新郎新娘一起向摆有供品、弓箭、斗、铜镜的天地神牌叩头,向男方父母叩头,夫妻对拜,叫做拜天地。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女方设宴款待,叫“回门”。
上述旧俗,定县解放后多已绝迹,青年男女多自由恋爱,即使经人介绍相识,也能婚姻自主,唯结婚时迎娶之程式仍沿用至今,但已没有撒五色粮、迈马鞍、拜天地等旧习。
相对于定州人结婚喜欢“早轿”而言,你见过”最晚“的下轿时间是几点呢?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部分来源:炎黄风俗网
从西周到东周,燕国一直自称匽或郾,为何被史书写成燕?
谈论中国古代历史,撇开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不说,人们大多从夏商周三代说起。
很多历史朝代歌也都是从夏商周三代编起的。
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三代中的绝大多数君王,尤其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以及周公等人,个个都懂得承天之道,讲究“天命循回,礼乐天下,建德而兴,败德而亡”。
孔子曾悲伤无限地对自己的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三代之中,周代延续时间最长,有近八百年。
凭着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可以说,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起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西周“共和”执政过后不久,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东周以三家分晋为界,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提起春秋和战国,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关于“春秋五霸”的提法,有十多种,至今尚无统一定论。
对于“战国七雄”,大家都知道,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初学历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七国会感到有些难记。
但如果从两条线索去记,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了。
一是从历史渊源上记,二是从地理方位上记。
这里简单说一下从历史渊源上的记忆法。
即根据七国的诞生先后来记:武王克殷平天下,分封功臣、宗室以及前代圣贤后人,齐国是第一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最早诞生;燕国第一代国君召公奭为姬姓,算是周室宗亲,在周成王时代诞生;楚国先人鬻熊曾是武王伐纣里的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因其远居南方蛮荒之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鬻熊的曾孙熊绎那一辈,熊绎才获得封爵;秦国的先人秦非子是在西周晚期周孝王时代才获得封赏,但真正建国,还得在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时算起。至于韩、赵、魏三国,是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得来的——这也标志着战国时代来临了。
所以,七国的诞生顺序就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齐国诞生是比燕国早了一些,却出现了“田氏代齐”的政变现象,即其国君不再是一开始受周王室册封的姜姓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燕国是战国七雄中享国时间最长、资历最老的一个国家。
但是,燕国享国时间虽然最长,其存世史料却是七国中最少的。
现在的所有史书,关于燕国的记载非常稀缺零碎。
春秋时期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左传》《史记》所提到的燕国事迹不过两三条。
《史记·燕召公世家》甚至把姞姓南燕和燕国混为一谈。
《世本•王侯谱》根本没有完整的燕国世系,对燕侯的早期世系,只说“燕召公初封,周同姓。九世至惠公。”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说“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即除了召公和惠公,史籍有关第一至第八代燕侯的名号和世序全都失载。
究其原因,据说是秦始皇怒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之故,在灭燕之后,悉焚其国资料文献。
清人顾炎武因此喟然长叹:“六国独燕无后。”
燕国存世文献少,让后世对燕国的历史了解有限。
可喜的是,近代出土了不少燕国的青铜器物,让现代学者对燕国的历史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出土的青铜器物,有西周初期的,也有战国末年的,时间跨度接近了八百年。但这八百年时间里,青铜器物上所表达的燕国或燕王,从不写“燕”字,都是“匽”或“郾”。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匽侯旨鼎》一文中就非常奇怪地说:“凡北燕‘燕’,金文作‘匽’若‘郾’,无作‘燕’者。”
这太奇怪了。
有人说,历史上本来就存在有匽国和郾国,匽国是殷商古国,郾国是建立在郾城附近的西周小国,和燕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国。这些出土的青铜器物属于匽国和郾国的,与燕国无关。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如《甲骨续存》里有卜辞为:“贞,妟乎取白马氐。”这是商王贞问,向妟国索取妟人从氐族手里争夺过来的白马。
另外,《殷墟书契前编》里又有卜辞为:“乙巳卜贞,帚妟……”
帚,就是现在的妇字。“帚妟”就是“妇妟”,是对商王后妃的称谓,如妇好、妇妌。妇妟是指妟国嫁到王室的女子。
这些甲骨文表明,殷商时代的确有一个称为“妟”的方国,后来又被写成了匽国。
另外,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倏在商代中期迁至光城(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建立了姞姓光国。周武王灭商后,将光国移迁至光山(河南光山县),另将胙城的东北之地(河南延津东北45里处)赐封给姞伯倏的部族立国,称匽国。这个匽国,后来被郑国所灭,却被《史记·燕召公世家》一度和燕地的国国弄混过。
不过,近代出土的这些显示为匽国和郾国的青铜器物,它们上面铭文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和史书上记载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重要封国燕国的人物和事件对应得上,显然不是殷商古国匽国和郾城一带的姞姓南燕。
比如,《史记·周本纪》里面记周武王在克殷平天下后:“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封姜太公在营丘,国号齐;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在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有互补呼应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另外,《史记·周本纪》里面又记载有:“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这里说的是:成王把殷商的遗民迁到洛邑后,周公把成王的命令向殷商遗民宣告,作《多士》、《无佚》。成王任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向东攻伐淮夷,歼灭奄国,把它的国君迁到薄姑。
太保是西周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奭并不能亲自到燕地来当燕侯,只能让长子到燕国就封,他本人和太师周公一起在成王身边辅政。
太师周公的情况也一样,他被封于鲁,因为要留在周公身边辅政,只能让其长子伯禽到鲁地就封。
1986年,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墓地发掘,一大批西周早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
其中一件被命名为“克盉”的盉器上有铭文为:“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畅),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克侯于匽。倝(幹)、貍、雩、驭、微。’克垂(陲)匽,纳土眔厥司,用乍作宝尊彝。”
这段铭文中的“王”指的是周成王,“太保”即是召公奭。
铭文记载的是:周成王大加赞扬了召公奭的英明,然后“令克侯于匽”,即派召公奭的长子克做匽地的诸侯,代替他的父亲到匽地就封,监察倝(幹)、貍、雩、驭、微等六族氏。
另外,还有一件被命名为“堇鼎”的青铜器铭文上刻:“匽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庚申大保賞堇貝。用乍大子癸寶尊量。丩毌。”
该铭文说的是:燕侯让堇到宗周去送甜品给太保,庚申日,太保赏赐给堇贝币,堇花费了这些贝币来铸造这件青铜器。
一尊被命名为“匽侯旨鼎”的铭文是:“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作姒宝尊彝。”
这里记载的是:匽侯旨初次进京觐见周王,得到周王赏赐贝币,从而以贝币铸造了宝鼎。
总之,召公奭在周朝室辅佐成王,他的儿子克和旨到燕地相继为侯,是历史事实。
1967年在北票市东官营发现的燕王職戈,上面刻有铭文:“郾王職作御司马。”
这里的“郾王職”,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王召公子職于韩,立以为燕王”,即赵武灵王立为燕王的“公子職”。
1966年出土有“郾王喜铜矛”,关于这件兵器上刻的“郾王喜”,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郾侯库彝跋》中断言:“兵器有郾王喜矛,即燕王喜也。”
即这个“郾王喜”,就是燕国最后的一个国君燕王喜。
“匽”字为什么被改成了“郾”字呢?
原来,汉字中,左“阝”是“阜”字的简略写法,右“阝”是“邑”字的简略写法。
把国名“匽”改为“郾”,是在“匽”字右边加了个“邑”字旁,加强了国土的概念。
这个不难理解。
但为何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把“匽”或“郾”写成了“燕”呢?
这就颇让人费解了。
陈梦家认为,“匽”、“郾”和“偃”相通,而“偃”是“嬴”的“一声之转”。
他说,秦灭燕后,为了避讳,一律改“匽”、“郾”为“燕”。
刘师培甚至认为:偃姓即嬴姓,他举例说《汉书·地理志》以皋陶后为偃姓,班昭的《列女传注》以伯益为皋陶子,而《史记·秦本纪》又说舜以嬴姓赐伯翳,这个伯翳即伯益,所以,偃是嬴的旧姓。
但即使如此,也解释不了改“郾”为“燕”的原因。
因为,按照陈梦家的说法,就算“偃”和“嬴”是“一声之转”,但“燕”和“嬴”何尝又不是“一声之转”?
所以,为避讳而把“匽”、“郾”一律改为“燕”的说法,解释不通。
又有人提出,民族学上有一套关于“自称”和“他称”的理论。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称谓,是先有自称,后有他称的。“匽国”或“郾国”属于自称,“燕国”是他称。
话既然这么说,那么,问题来了,齐、秦、韩、赵、魏等国的称呼,到底是自称还是他称?如果是他称,他们的自称又是啥?
另外,陈梦家在释《美铜器集录》著录传世《陈璋壶》铭文“隹王五年……陈璋内伐匽亳邦之获”,考订陈璋壶为齐宣王五年(前314)齐田章伐燕所获的燕器,铭文为后来所加,其中“匽亳邦”指的就是《左传》昭公九年里提到的“燕亳”。
他说,燕、亳连称,意即燕京。
也由此可见,“匽”并非燕国人的自称,齐国人也称他为匽。
所以,把“匽”、“郾”说成自称,“燕”属于他称,也非常牵强。
又有人解释,“燕”字是从“妟”、“匽”、“郾”等字发展来的,在古文字中,这些字是相通的。
容庚《金文编》卷十二:“匽,经典通作‘燕’。匽,召伯所封国。”
又比如《诗·谷风》中“宴尔新昏”这一句中的“宴尔”,也可写作妟尔、燕尔。
但是,“妟”字是为什么可以作为“燕”字解呢?
“妟”的甲骨文有多种写法,无论哪一种,看上去都像是由“女”和“日”组成。
《说文解字》因此说:“妟,安也,从女从日。”
有人却认为,“妟”是“母燕喂乳状”,乳燕吃饱了即为“安”。
后来在“妟”是加“匚”为“匽”,是给乳燕多安了个“窝”,从而更加加强了“安”字的意思。
这么一来,“匽”字既作“安”字解,又作“窝中的乳燕”解,既而引申为成年的家燕。
“宴尔新昏”就是形容新婚夫妇像檐头安窝的家燕那样欢乐恩爱,也写成了“燕尔新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燕国的封国在燕山山脉环绕之中,那么,是先有了燕山之名才有燕国之称呢,还是先有燕国之称才有燕山之名呢?又或者,二者之间毫无联系呢?
古代燕山被称为“幽都之山”。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
“幽”字从山中之两幺,本义与“幺”字有关。
“幺”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诗经·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指的是燕子。
而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说:“幺即玄鸟之子,幺与玄似。有头有身无翼,像燕初生之形。”
即“幺”字的本义也是燕子。
理解了“幺”字的本义,李玄伯认为,“幽”字是山中藏两“幺”,“山之得名为幺所居。”
即幽山就是燕山。
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尔雅》就说:“燕曰幽州。”
邹衡在《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一文中也认为,燕字由玄鸟即家燕而来,即燕山之称,早在召公奭元子受封以前,至少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了。
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指出:“燕蓟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引《括地志》称:“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又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可以想象,如果“燕”字是从“妟”、“匽”、“郾”等字发展来的,那么,燕山最早的写法,应该是“妟山”、“匽山”或“郾山”。
事实若真如此,即“匽国”、“郾国”和“燕国”的表述完全相通,不过是新字和老字写法不同而已,史书把“匽国”、“郾国”写成“燕国”,不足为奇。
但是,现在暂无史料可以证明燕山曾被写成“妟山”、“匽山”或“郾山”。
那么,史家为何要把“匽国”、“郾国”写成“燕国”,仍须史家进一步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御碑亭上的别字啥原由?
安庆市人民路“御碑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几年前在街头新建了一座“御碑亭”,亭中御碑上刻有康熙皇帝《督抚箴》中的八个大字:“廉善是推,贪黷母宥。”
康熙皇帝御笔赐江宁巡抚宋荦《督抚箴》局部
“廉善是推,贪黷母宥”,啥意思呢?文理不通,不好理解。这八个字,可能是两个字有误,正解应该是:“廉善是旌,贪黩毋宥”,意即对廉洁善政者予以表彰,对贪腐黷职者决不宽宥。
道光版《怀宁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张全海教授提供
八个字错了两个,为什么不能说写“错”,并将它改正过来呢? 因为这八个字是皇帝写的,出自“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御笔赐安徽抚臣喻成龙督抚箴”,清道光版《怀宁县志》等有记载,原文皆作“廉善是推,贪黷母宥”。旧时修志,撰修者皆有学识,态度更是第一位的:在大清朝,胆敢篡改康熙皇帝御笔,那可不是扣工资、奖金这么简单了。
康熙御笔“避暑山庄”
康熙皇帝写错别字,算是比较出名的。“避暑山庄”这四个字,可谓世人皆知,即出自这位康熙皇帝的手笔。这其中“避”字中的“辛”下就多了一横。康熙不会写“避”字?这事还真不能这么说,汉字的严格规范是现代的事,古代汉字异写现象很普遍,康熙的书写习惯可能就是这样,没有后人杜撰的故事那么复杂。
康熙皇帝朱批上的错别字
除了汉字异写,皇帝日理万机,忙中出错,写错几个字其实很正常。康熙皇帝一生收到“公文”无数,常常“文件”上批示批得手抽筋。有些大臣递呈的奏折,并没有重要的“请示”事项,需要皇帝作出重大决策,康熙皇帝只须批个 “知道了”,这事就算过去了,但不报告就是“违规”了。以现有的文献看,仅“知道了”这三个字,康熙皇帝至少批了1300余回。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湖南巡抚李发甲奏报地方秋收丰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此等“祥瑞”,康熙皇帝顺手批了个 “知道了”,李巡抚接到一看:靠!“知道了”居然成了“知道子”。不较真,不张扬,李巡抚是懂的。
汉字异写
出现笔误,只要不是神仙,谁当皇帝都在所难免。康熙皇帝的笔误,远不止“知道子”这一桩。“奏摺(折)”写成“奏習(习)”,“几个”写成“几各”,“近来”写成“近夹”,“无妨”写成“无防”,“以后”写成“已后”,“沙漠”写成“少漠”,“口外”写成“四外”,“免了”写成“兔了”,“左手”写成“在手”,“总兵官”写成“总兵关”,“封疆大吏”写成“风疆大吏”,等等,这些都是康熙皇帝干的。
康熙皇帝御笔中的异写
康熙皇帝御笔赐安徽抚臣喻成龙督抚箴中的“廉善是推,贪黷母宥”,是不是当时也出现了笔误呢?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亲书《督抚箴》,是皇帝对大臣的告诫与鼓励,不是仅赐于安徽抚臣喻成龙一人,山东巡抚王国昌、直隶巡抚李光地、河南巡抚徐潮、江苏巡抚宋荦等封疆大吏,皆有康熙皇帝的同类赏赐。
康熙皇帝御笔赐江宁巡抚宋荦《督抚箴》
这是康熙皇帝御笔赐江宁巡抚宋荦的《督抚箴》,全文是:“芒芒方域,分理需人。岳牧之选,实惟重臣。寄以封疆,千里而远。地则星罗,令犹风偃。控摄文武,统驭官司。绳违纠慢,宣德布慈。廉善是旌,贪黩毋宥。小眚是矜,吞舟毋漏。彼昏而墨,日削月朘。或市徇纵,以恣挢虔,泽不下殚,民隐罔恤,政廼不和,为时蟊贼。曾是源浊而流则清,曾是表正而景则倾。职汝之由,是曰旷坠轸我元元,保厘奚赖天命。天讨我不敢私勖哉,有位敬听箴辞。”
时任湖广总督喻成龙等重修的“御碑亭”
赐宋荦与喻成龙的《督抚箴》,不同之处在于“廉善是旌,贪黷毋宥”,变成了“廉善是推,贪黷母宥”。据宋荦《迎銮日纪》记载:宋荦在江宁巡抚任上,曾于康熙三十七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三次接驾。康熙皇帝赏赐书法,都是事先写好的,并非一时兴起的即兴之作。只有一次,康熙皇帝现场为宋荦赐写了“西陂”二字,但回到行宫后,康熙皇帝觉得刚才那二字写得不好,重新写了幅“西陂”,命侍卫将宋荦手中的那幅换回——赏赐大臣之作,康熙皇帝是十分严谨的。赐与喻成龙的《督抚箴》,上面不会一错再错,“廉善是旌,贪黷毋宥”变成“廉善是推,贪黷母宥”。
时任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的九华月身宝殿
乾隆版《建德县志》:“喻成龙,金州人,才猷练达,陛本府别驾,转潞安同知,陛本府知府,丁尤服关,辅临江府,晋山东监道,转按察司,陛布政使司,三任山东,转工部侍郎,授安徽巡抚,历湖广总督,刚明果断,遇事立剖,人莫敢欺,所至,有龙图之目。” 喻成龙是个有作为的地方大员,康熙皇帝对喻成龙也是比较赏识的。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安庆新建“御碑亭”,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安庆市人民路劝业场旧照
——安庆市人民路御碑亭“御碑”上“廉善是推,贪黷母宥”八个字,虽有《怀宁县志》作依据,错误应该是明显的。至于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御笔赐安徽抚臣喻成龙督抚箴现已下落不明,硬说是康熙皇帝的错总归不太好吧?
康熙御笔《清慎勤》
柳永写下云雨词:15岁少女刚出嫁,不解风流韵事,令人啼笑皆非
“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古代的女子,骨子里本身就带着一股桃花初开时的羞涩,不论是一举一动,还是一颦一笑之间,在楚楚动人之间又有一丝微微的高冷,似嫩绿的柳叶被暖阳轻柔地抚摸着;也似水莲,当和风吹过时,留下了不尽的娇羞。
“笑不露齿”、“不轻易抛头露面”便成了她们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她们羞涩的来源。至于那男女房中之事,在她们的身上就显得更加的隐晦了。
或许在现在人看来,男欢女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古代人们往往“谈性色变”,尤其是女子,如果从她们口中听到这样的话,那就是大不敬了。因此,在古代,女子出嫁之前,这方面的事情,父母对女儿是只字不提的。这也形成了一个现象:女子出嫁前犹如一只小白兔般不谙世事,出嫁后才逐渐懂得那方面的事情,这一现象格外突出。
如果说唐代的思想还属于那种比较“暴露”的,那么宋代这个偏“文”的时代就显得收敛多了,除了那些风流才子以外,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很安分守己的。而柳永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风流才子,整日游荡于莺红柳绿之间,远离了世道,所写之词自然细腻大胆,别人羞于开口的话语他这也能成为诗句跃然纸上。
柳永不仅能描写那“柳花烟巷”之处,还能描写那闺中之事。话说一位15岁少女刚出嫁,由于她实在太过于单纯,新婚之夜,不解风流韵事,完全“不知所措”,闹出了不少笑话,令丈夫哭笑不得,令人啼笑皆非。而这些镜头都被柳永一一捕捉,写成这首云雨词,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斗百花》宋·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我们先来看上片吧!首先“满搦宫腰纤细”一句是对女子身材的描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女的腰十分的纤细用手可以握住,突出了其弱不禁风的姿态,似乎无法过夫妻生活。其次,“笄岁”的意思就是“及笄之年”的年龄,也就是15岁左右的样子。她刚刚成年就被嫁出,此时的她还在适应不了新婚生活,举止投足之间都显示出妩媚之态,一举一动都十分的不知所措。
至于词的下片,则写女子不习惯新婚生活。“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此句承上启下,是说少女婚后还有点婚前的小任性,不懂得疼爱自己的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也逐层展开,少女丰富的心理活动也也生动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长是深夜,不肯便入鸳被。”说的是已经到深夜了,还不快入鸳鸯被里睡觉,这里“鸳鸯”这个词用得很到位,鸳鸯是恩爱夫妻的象征。在这样一个新婚的夜晚,妻子一个人坐在床边,与这样和谐、美好、充满暖意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也充分的显示出了少女的单纯、不解人事。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则更有意思了,说的是丈夫给少女脱衣服,少女却羞怯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道:“别帮我脱衣服了,我还不睡,你先睡吧!”想必各位读者和我一样,读到这,都笑得合不拢嘴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她的丈夫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估计也是忍俊不禁吧!前面,丈夫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主动些,终于,他看到妻子过了许久还无动于衷之后,决定“亲自动手”,没想到的是,妻子却让他去睡觉,这全然是一个人世未深的孩子啊,也是这样一位孩子,在这美好的“洞房花烛夜”里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在看完这首词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柳永这个人,在世人都显得比较拘礼的社会,他选择了特立独行,同传统、同世俗作斗争,这样一位有着独特人格的人怎能不令我们为之钦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