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器3仙岛录(盘点游戏中的隐世职业,魔兽可爱剑三飘逸,这款游戏中最帅气)
上古神器3仙岛录文章列表:
- 1、盘点游戏中的隐世职业,魔兽可爱剑三飘逸,这款游戏中最帅气
- 2、推倒镇元子人参果树,孙悟空连蓬莱三仙都求了,为何不找菩提老祖
- 3、仙山和仙人的传说,这才是中国人应该为之自豪的浪漫
- 4、史上最神秘的三座仙山,人人都听过,但从来没人知道在哪?
- 5、炎黄子孙都应知道的30个神话传说
盘点游戏中的隐世职业,魔兽可爱剑三飘逸,这款游戏中最帅气
我们在电影或者小说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超然于世外的隐世家族,他们神秘而又强大,让笔者这样的俗世之人向往不已。其实不止是电影小说,在一些网游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隐世职业设定。今天笔者要为各位介绍的,便是那些网游中出现过的隐世职业,各位不妨可以看一看哪一个最合你的胃口。
《魔兽世界》:熊猫人
《魔兽世界》中的熊猫人一直都是艾泽拉斯最为神秘的种族,甚至他们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直到大地裂变之后,战火点燃了整个艾泽拉斯,联盟与部落的战船穿破了潘达利亚外围那层终年笼罩的迷雾,打破了熊猫人一族长达一万年的隐世生活。游戏中的熊猫人就像世外高人,不仅身手敏捷,而且热情友好。
《剑网3》:蓬莱
秦时鬼谷寻长生药,至海外蓬莱仙岛,定居,建蓬莱门。南北朝,岛上人口饱和,蓬莱门立规不再接纳外来之人。后蓬莱门少主只身前往中原,将武林搅了个天翻地覆,但惜败剑圣一招,回岛归隐接任蓬莱门主。几十年后,武林动荡,当浩浩荡荡的船队穿破笼罩在蓬莱外围的云雾时,意味着与世隔绝的蓬莱终将再度出世。
《诛仙手游》:逐霜
上古时期,金翅大鹏欲抢夺冰霜之力,龙神与之大战,逐霜先祖源助龙神击败金翅大鹏,并将其封印与霜渊之下。龙神将神力赐予源,源将逐霜一脉迁移至霜渊,世代镇压金翅大鹏。得益于章尾山作为屏障,逐霜一脉一直都与世隔绝潜心苦修,直到千机阁中人的闯入,终于打破了霜渊的宁静,逐霜一脉不得不重新出世。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或许因为龙神之力的加持,再加上极寒之地的终年苦修,逐霜这个职业异常的强大。作为一个以长枪为武器的职业,逐霜一反近战的笨重和臃肿,二段式突进技能的设定,让其在对战时进退自如攻守兼备。而且得益于霜渊的冰属性加成,逐霜还拥有着非常出色的控制技能,这让逐霜在面对高机动性的职业时能够更好的打伤害。
上面的3个隐世职业对比来看,其实各有千秋,但是由于龙神之力的加持,让《诛仙手游》中的逐霜显的更加的强力和帅气。另外我们说到熊猫人出世是因为大地的裂变,蓬莱出世是因为武林的动荡,但是唯独没有提及逐霜出世的原因。也不是笔者故意吊各位小伙伴的胃口,因为逐霜才刚刚在《诛仙手游》的新版本中亮相不久,笔者还没有来得及去通过逐霜的剧情。各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自己去游戏中寻找一下答案,也欢迎各位已经了解剧情的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推倒镇元子人参果树,孙悟空连蓬莱三仙都求了,为何不找菩提老祖
推倒镇元子人参果树,孙悟空连蓬莱三仙都求了,为何不找菩提老祖
遵照师父镇元大仙的师命,清风明月两个道童恭敬地向唐僧,献上了2枚人参果子。
因为人参果长得特别,模样像个幼婴,唐僧吃斋念佛长大,慈悲大发,不忍下肚,再三拒绝。
眼睁睁地看着近万年才长大的长生不老仙果,摆在唐僧面前,唐僧却视而不见,清风明月有些着了急。
“人参果子蹊跷,久放不得,如果时间长了就会僵硬,既不中吃,也会失去原有的功效。”清风明月劝说唐僧吃仙果接连遭拒后,两人便一人一个尽情地享用了三界仙果美味。
隔墙有耳。一旁做饭的二师兄猪八戒拣柴做饭的功夫,恰好遇见了这一幕。
从天庭天蓬大元帅下凡的猪八戒,见多识广,看到清风明月幸运地吃到了草还丹——人参果,勾起了他肚子里的馋虫。八戒先是找到悟空,告诉万寿山五庄观有奇珍异宝,又告诉他师父如何不识仙果,最后被清风明月二人吃到肚子的来龙去脉。
孙悟空在取经前,最擅长的功夫之一就是“盗”。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他既盗过太上老君的仙丹、也盗过王母娘娘的蟠桃,更盗过蟠桃宴会上的琼浆玉液……取经路上,再盗一次地仙之祖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子,也就不足为怪。
孙悟空迫不及待地爬上人参果树,先行敲下一个仙果,人参果掉到地上却没了踪影。问过土地爷后,悟空才知道是自己毛手毛脚,人参果遇土而入。
第一次用金击子摘人参果没经验,悟空不知道九千年一熟的人参果五行生克的道理,需要将盘子上面放上一层丝帕才能不被破坏。
成功摘了三个人参果,回到厨房,孙悟空分给八戒、沙僧,一人一个吃下,颇为享受。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师兄弟三人偷吃人参果的过程中,清风明月发现人参果少了四个,找到唐僧理论。
“源易缘”注意到,西游神话中,人参果事件引起进一步升级的原因,正是清风明月一方认为孙悟空偷摘了四个果子,而孙悟空坚持称自己只摘了3个。
一个人参果的差距,导致孙悟空来到人参果园里,连树带根推翻了镇元子的人参果树。
从元始天尊处听讲课的镇元大仙回到五庄观,得知人参果树被毁后,将逃走的唐僧师徒两次捉回观中,硬是让他们赔偿这棵开天辟地的“灵根”。
《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果树,先是来到蓬莱仙岛相求福禄寿三仙;后又来到方丈仙山,求助东华帝君;孙悟空第三个找到了仙岛上的瀛洲九老,得到的答案都只有一个:凡间的果木还可医,要医天地灵根真的没有办法!
最后,孙悟空来到珞珈山紫竹林,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菩萨用杨柳枝和水净瓶,成功将人参果树医活。
网络中,有读者提问,孙悟空闯下大祸,推倒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就连海外三仙、瀛洲九老等三界神仙都求助了,为何就没有想到向他的启蒙老师菩提老祖求助呢?
结合四大名著《西游记》原著,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个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孙悟空求助的这些神仙,都有一个共同点
“万纪千旬送千祥,十洲三岛随缘宿。常来世人送千祥,每向人间增百福……”
西游神话中,蓬莱仙岛的福、禄、寿三星,虽是散仙,却是神仙之宗,几乎与天同寿,多次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会。
三仙中的寿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民间亲切称他为“老寿星”。
方丈山的东华帝君,在中国的道教文化里,又被称之为东王公、木公、东皇公等。传统文化认为,东王公代表的是《易经》阴阳文化中的“阳”,而西王母则代表的是阴阳文化中的“阴”。
民间传说,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须先拜“东王公”,再拜“西王母”,才能飞升上天。
东华帝君据说诞生于远古洪荒时代,乃是上古神祇,为避世数十万载。《西游记》中,吴承恩老师称帝君: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
从赞美东华帝君的诗中,可以看出,东华帝君不仅自己长寿,且掌管长生符篆,还有可以起死回生的九转太乙还丹。
再来看瀛洲九老,《西游记》原著第26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对九老有具体的描写:“皓发皤髯之辈,童颜鹤鬓之仙”、“周天甲子难拘管,大地乾坤只自由……”
综上可知,孙悟空并非盲目所求,而是有的放矢。他求助的这些神仙都有共同特点,要么自己掌管着世间福寿之仙,要么是有起死回生之术,要么是与天地同寿之神……
二、菩提老祖曾有言在先,分手时说的话太狠
人在落难时,心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最亲切、而又信任的人。
海外学艺17年,孙悟空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当属菩提老祖。可不管他大闹地府、大闹龙宫、乃至后来闯下更大的祸端——大闹天宫,孙悟空都没有向菩提老祖求助过。
在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心中,并非这位老师的能力有限帮不了他,也并非他不想去求须菩提祖师,而是两个人都有了深深的隔阂。
《西游记》原著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一章节中,菩提祖师曾当众对孙悟空说过:你快回去,成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随后,菩提祖师更是抛出一句更狠的话: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会知道。到时,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不论菩提老祖对孙悟空说的这番话出于什么目的,是怒其不争,还是哀其卖弄,都将两人的师徒关系堵上了一道高高的墙。
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做为三界神秘的尊神,菩提老祖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即使菩提老祖在孙悟空落难时,有心想助他一臂之力,有心想渡他一劫,可也只能默默背后相助。
孙悟空是爱面子的人、更是有尊严的人,当他听到师父的那番话后,终是:悻悻地告诉菩提老祖,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
连菩提老祖的名字,都不敢向外人提起,孙悟空又怎会再放下面子向菩提老祖求救呢?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文献:《西游记》、《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易经》等;
仙山和仙人的传说,这才是中国人应该为之自豪的浪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诗人刘禹锡看来,“陋室”是否陋关键在于人,他开篇第一句话便点名,一如他的陋室,山有没有名气,在于有没有仙。
为什么仙与山挂起钩来,这就说来话长。
“仙”,于《说文》小篆一书中解释:指长生不老,升天而去。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认为:“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字注》引《释名》)
“仙”字本身拆开看也是“人”和“山”,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几千年里,中国人将得道的、有大能量的行走凡间的人称之为“圣”,而将小隐隐于野、更为神秘的奇人异士称之为“仙”。
“仙人”一词在《山海经》、《楚辞》,《离骚人九歌》、《天问》等文章中,都有远超凡人的生活,那种超人是不老不死,不为物累,游息自在,无事无为,故为道家所羡慕。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写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兴许在古人眼中,住在姑射山的神仙,样貌绝美,神态端庄,且神仙们不受民间疾苦,只需进食风和露水生活,便可踏着云彩、坐着风龙周游四方。
我们应该感谢古人,这充满想象力的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仅将道家的风骨讲了出来,也把中国神仙和长满翅膀的西方神仙区分开来,更是将整个中国人充满诗意的神仙世界描绘出来。
八仙
到了秦汉时期,围绕飘渺出尘的神仙,有了更多的定位和附属物。比如长生不死的神仙药被“开发”出来,比如传说的神山也在魏晋时期的话题“热点”。
有了“群众基础”,“仙人”这个词出现在了官方记录之中。
《史记》中《封禅书》、《秦始皇本纪》、《孝武本纪》等篇幅中,大量记载了古人寻找仙人的传说。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汉代史学大家刘向更是将上古时期到西汉初年的众多仙人记录在册,成就了一本《列仙传》。虽然很多名字以现代的视角看去,明显是生搬硬套显得有些俗气,但仔细品品这份人情世故,也着实有趣。
时间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无论官民信仰缺失,社会再度沦入礼崩乐坏的惨状,少数精英阶级选择以避世、清修的方式回避这一切,所以对“仙人”的崇拜广度和深度,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此,早已赫赫有名的先秦传说中“三神山”也随之发扬光大而声名鹊起。
说起三神山,就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最早是五神山并三神山。
原因就要从战国时期的著作《列子·汤问》说起。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这段话来自《列子·汤问》,原本是一段对话,对话的二人分别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和夏末至商初的大贤人夏革,二人就商朝之前的一些传说故事进行了交流。
一天,商汤问夏革:“事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
夏革不假思索地答道:“渤海以东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海洋深沟,是个无底的深渊,它没有底,所以叫做‘归墟’。八方、九天的水流,天际银河的巨流,无不灌注于此,但它的水位永远不增不减。大海深沟上有五座大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每座山上下周围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彼此相邻分立。山上的楼台亭观都是金玉建造,飞鸟走兽一色纯净白毛。珠玉之树遍地丛生,奇花异果味道香醇,吃了可长生不老。”
至此,夏革将神山的概况大概解释了一下,简而言之,神山就是海外的神仙居所。之所以最后只剩下三座神山,是因为两件事情。
1、五座神山位于归墟附近,受其影响常年,随着潮水波涛上下颠簸,来回漂流,所以天地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来,巨龟抬起头来将大山顶在上面,如此一来,五座大山耸立不动。
2、变故是因为龙伯之国的一名巨人,闲来无事跑到五座山前钓鱼,一钓就兼得六只海龟,一并负在肩上,带回自己的国家,将巨龟拆下烧灼它们的甲骨来占卜凶吉。所以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便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
因此,直至今日海外只剩下三座神山。即方壶、瀛洲、蓬莱。
这三座神山各有特色,各自精彩。
其中,以方壶最为热闹。
方壶山又名方丈山、方丈洲等,根据西汉名臣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记载,方壶山在东海中心,是一个四岸各长五千里的正方岛,上空有龙在聚集,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耕种芝草的田和玉石泉;当中还说不欲升天的仙人会到方丈洲居住,所以仙家达数十万,而宫殿的主人为九源丈人,他是天下水神和各种水兽的首领。
三座神山之中,以瀛洲最为有趣
瀛洲山则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与会稽(地名)相对,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有高千丈的玉石山,叫青玉膏山,山中有泉水叫玉醴泉,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喝几升就会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瀛洲上有仙人,风俗类似吴地(江浙地区)的人,地理风貌则和中原很像。
至于说,日本又名东瀛是不是瀛洲,我个人认为不太契合古书中的记载。
首先,东瀛意思是东边的海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次,如上文所述,瀛洲位置实在江浙以东的海域,根据古地图、现今的地图来看,江浙地区的朋友就算是这辈子站在海边,怕是都看不见日本岛国的影子。
与其说瀛洲是日本,不如说宝岛台湾是瀛洲,不仅距离上更贴近,台湾土著风土人情等方面也更贴近史书记载。
瀛洲
三座神山之中,以蓬莱最为神秘
蓬莱又称蓬莱、蓬山、蓬丘、蓬壶、蓬莱仙岛等。自古相传便是求仙访药之处,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轩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也发生在这里,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等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展示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渡海而去。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也正是从蓬莱而出。
清代蓬莱仙境图
三神山的传说也是因蓬莱的传说而兴起。作为三神山唯一真实存在的地区,蓬莱也就是现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据相关信息表明,蓬莱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世界上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方之一,所以推测古人在看到蓬莱岛海市蜃楼之后,加上神话崇拜的联想,认为那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还有长生不老药的存在。
如果您看到这里,首先感谢各位支持,其次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与其与孩子讲些天使、上帝、钢铁侠、绿巨人,乃至是火影忍者一类其他国家的小众文化。
不如说些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故事,并非是说那些不好,只是那些国外的传说不够好。也是时候,让他们也知道古人除了之乎者的古板以外,还有如此浪漫奇幻的一面。而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字也是我们作为唯一屹立数千年而从未被打败的根和魂!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各位看官觉得小弟写得还有那么些意思,还请点赞支持。要是有肺腑之言或是宝贵意见,还请不吝笔墨,点评留言一二。
下一期,我计划聊一聊“中国人的图腾—龙”。
史上最神秘的三座仙山,人人都听过,但从来没人知道在哪?
仙山,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具有灵气,这样的仙山为数不少,但是确有三座仙山人尽皆知,但是却没人知道它们在哪?到底是那三座呢?今天小就和大家来唠唠!
第一座、蓬莱山
蓬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江山永固,让徐福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据说他当时站在海边,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有人说,蓬莱山就是日本的富士山,日本人将富士山叫作蓬莱山。至于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第二座、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神秘的不周山到底在哪呢?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如果它真在帕米尔高原,无疑在高原的最高峰。而它的最高峰是位于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峰,海拔7649米。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值得庆幸,不周山属于中国。
关于不周山,有一个流传几千年的神话,上古大神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获胜,共工勃然大怒,触折了不周山。不周山可是天柱,它折了,天也被捅出个大窟窿,于是女娲炼石补青天,这才恢复天地的正常运转。
第三座、昆仑山
比蓬莱山更神秘,却又更亲近的,当属昆仑山,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昆仑山的位置,据说就在新疆,但在新疆哪里呢?不得而知,有人说昆仑山就是天山,但依据古籍记载,这个说法显然不正确。还有人说昆仑山即泰山,这种说法更扯淡,泰山就在山东,周穆王还用得着长途跋涉三万五千里朝拜西王母吗?
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炎黄子孙都应知道的30个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多少是你没有听说过的,又或是耳熟能详的?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
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4.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5.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6.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
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7.西圣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8.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
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9.北溟鲲鹏
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10.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
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11.羲和御日
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古神话传说,太阳乘坐六龙牵拉、由羲和驾驭的车,每日在天上行走。现以“羲和驭日”借指日月旋转,周而复始,亦喻时光易逝。
12.常羲沐月
《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
为什么月神要调和阴阳?这是由中国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中国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就是典型的节气;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说到这里,就可明白月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为常羲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也就是说调和阴阳,所以以“女和”为名。《山海经》说:“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东北方在时间上相当于一年岁末,这个时候就要对一年来日月运行情况进行累计,设置闰月(最初闰月都设置在岁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实现同步,这就叫“使无相间出没”。
由此可见,常羲所从事的仍是维护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属于创世之神之列。常羲为少昊之母,她与姐姐羲和开创了新天地。
13.后弈射日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14.嫦娥奔月
嫦娥是为了保护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药,奔月升天的。所谓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选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自古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处于不同时期,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有人认为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也称“姮娥”、“常娥”。美貌非凡。姮娥是尧帝时期的神射手大羿的妻子,属江苏人。
15.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16.东圣王公
东王公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的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17.刑天断首
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校注》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
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
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而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来赞颂刑天的精神。
18.共工触天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水神共工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19.女娲补天
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有人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女娲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20.臾区划五行
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21.火正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争议),葬衡阳市南岳区。
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
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22.金正蓐收
蓐收为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
23.水正玄冥
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
24.鲧布息壤
鲧[gǔn]: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25.木正句芒
句(读gōu)芒,或名句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26.金晴无支祁
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同时无支祁亦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27.诛除相繇
相繇,也作“相柳”,是传说中水神共工的部下,相繇蛇身而九首。所到之处皆被他吃的一干二净,并且将土地化为沼泽,这种沼泽的水有毒、无法饮用,因此相柳所到之地都变为无人区,连动物也不能生存。在共工被禹消灭之后,相柳继续危害人间,禹数次将它击败,相繇被大禹杀死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化成了蛇。但是相柳的血却污染了土地,使庄稼不能生长。 相柳的传说象征着大禹治水工作的反复性和水灾给古代人带来的危害。
28.玄鸟生契
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
29.仓颉造字
传说中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8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还有李煜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30.燧人取火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灵。
(兰花教育微信公众号:lanhuajiaoyu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