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三国杀一将成名扩充包(三国杀孟获祝融携手出山,三国杀里又多了一个能"自裁"的武将)

导读三国杀一将成名扩充包文章列表:1、三国杀孟获祝融携手出山,三国杀里又多了一个能"自裁"的武将2、从桌游志说起三国杀不平衡武将和开箱的起源3、Mac 与游戏无缘,M1 来

三国杀一将成名扩充包文章列表:

三国杀一将成名扩充包(三国杀孟获祝融携手出山,三国杀里又多了一个能"自裁"的武将)

三国杀孟获祝融携手出山,三国杀里又多了一个能"自裁"的武将

三国杀武将扩展包已经出了不少系列了,比如"风林火山"、"一将成名"、"界限突破"。如今界限突破是三国武将系列中特别强势的一批武将,在前不久测试服上线了界限突破之林扩展包已经上限,我们一起来看看有谁吧!

蛮族之主十年一剑,化身发牌大师


再起:回合结束阶段你可以让与你这个回合弃置牌堆的红桃数量相同的角色选择摸一张牌或者让你回一点血。

蛮族在蜀国武将中有着鲜明的特色,他们的武将技能很少有花里胡哨的控场、限制类技能,都是简单粗暴的正面硬刚。孟获作为蜀国蛮族首领,是最早一批设计成游戏武将的人之一,他主要依靠"再起"亮开和损失体力值同样数量的手牌,其中有一张红桃就回复一点体力。这个技能在三血的时候没有比较鸡肋,二血也不过是收益持平,真正体现强度的还是在生死的边缘上才能看出来。这种亮牌祝融粉墨登场,准备屠戮


烈刃:当你用【杀】指定一名目标后,你可以与其进行拼点,若你赢,你获得其一张牌,没赢(输或平):双方交换拼点牌。

这应该是设计师故意设计的,让两夫妻一起强化飞升,被塞了一嘴的狗粮。祝融最为三国之中最有野性的女人,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第一个技能两夫妻都一样,和"南蛮入侵"有关,只不过是一个小添头,用不了多少次。她的主要技能"烈刃"运气不好的话,一回合都发动不了两次,跟国战喜欢说"我乃上将潘凤"的憨憨一样,要杀造成伤害之后才能使用技能,自己本身有没有强力的命中技,所以说祝融的技能虽然不错,杀中了可以与其他角色拼点,赢了还能拿他一张牌,这一下子就能拉开两张手牌的牌差,但是太难发动了。

这次界限突破风包的界祝融强化了"烈刃"当你用杀指定目标之后可以和他拼点,拼点赢了抽他一张牌。这个改动和界庞德十分相似,都是杀之后生效的技能改为指定目标就可以了。这个改动有什么用呢?杀之前和杀之后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技能的发动频率,只要指定了就能使用,比起标准祝融杀造成伤害后才能使用不知道发动频率翻了多少倍。其次在杀指定目标之后与他拼点既可以消耗对手的手牌,破坏他最后一张保命牌,还可以获得他的手牌拉开牌差。一张杀的指定最多能消耗对手三张手牌,这对于三血武将,之后的回合就完全没有防御能力了,不得不说蛮族的女人还是比男人强的。

界庞统涅槃归来,吊打岑昏

庞统是我们最早熟知的,技能可以使用铁索连环的武将,所以说"铁索连环"的第一个当然是他,其实不然。还有一名武将使用"铁索连环"的方式比庞统厉害的多。他相当于自爆卡车,自损八百,伤敌一千的方式把对手换命带走。他就是岑昏。

"极奢" 出牌阶段,若你的手牌上限大于0,则你可以摸一张牌,然后本回合你的手牌上限-1;结束阶段,若你没有手牌,则你可以横置至多X名角色的武将牌。X是岑昏的体力值,所以岑昏最多一次可以铁索连环三个人,比庞统的效率高了百分之五十。为什么说岑昏是自爆卡车呢?是拥有一个锁定技"链祸" 当你受到火焰伤害时,若你处于"连环状态"且你是传导伤害的起点,则此伤害 1。可以说是自带藤甲效果,这本来算是一个负面技能,硬生生被大家玩成伤敌的AOE技能。但是作为三国之中第一个使用连环计的天下谋士,庞统怎么甘心就把"铁索连环"第一的称呼就这么拱手相让?

涅槃归来


【连环】:你可以将一张梅花手牌当【铁索连环】使用或重铸,你使用的【铁索连环】选择目标个数上限 1。【涅槃】:限定技,出牌阶段或当你处于濒死状态时,你可以弃置你的区域里的所有牌,摸三张牌,体力回复至三点,并复原你的武将牌。

在不久即将上线的界庞统真可谓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往稍弱岑昏一筹的"连环"如今使用一张"铁索连环"可以指定三个目标,而且只需要梅花手牌没有次数限制,一个回合能把里里外外全部连上,这效率完爆岑昏。不单单是"铁索连环"能吊打,就连自爆能力,岑昏也远远比不上。"涅槃" 出牌阶段或当你处于濒死状态时,你可以弃置区域里的所有牌,然后复原你的武将牌,摸三张牌,将体力回复至3点。大家发现了什么?"涅槃"从被动技变成了主动技,在出牌阶段就是可以使用了,完全可以当一个小爆发技使用。岑昏的自爆能力一局最多使用一次,没有更多的机会,使用完自己差不多也废了,但是庞统不一样,他可是凤雏!藤甲、闪电连伤一波,来一个"涅槃"直接满血复活。重新归来的界庞统各方面都明显超出岑昏一大截,全方面的吊打。

本期的测试服新武将提前预知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其实还有一个电灯泡的存在,大家可以猜猜他是谁,给大家一些小提示,他是魏国武将,跟大乔一样讨人厌。猜中朋友在留言区说说的你的答案吧,掰掰!

从桌游志说起三国杀不平衡武将和开箱的起源

本文作者:夜游者-幻月

作者的话:上篇文章有盒友说踩一捧一。上篇文章讲的是页游《三国杀》从上线到发展,最后变成纯氪金游戏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查阅相关资料阐述出来。后期《三国杀OL》也有很多天怒人怨的操作,现在的老杀将很多《三国杀十周年》的运营方式搬了过去。而本文就是想通过游卡线下实体的运营聊聊这款游戏怎么玩起了氪金抽卡的套路,最后把自己的IP毁了。

从《三国杀ol》到《三国杀10周年》的对比说起为何后者差评如潮

上篇对比了《三国杀ol》到《三国杀10周年》的变化,《新杀》中穷粉丝黩氪金的运营让人不满。而其中万恶之源的不平衡武将,并非是网页端游戏的首创,早在《三国杀》实体产品推出时就开始了。《三国杀》实体桌游成功后,同《三国杀ol》一起推出的还有一款名叫《桌游志》的杂志,该杂志于2010年推出,于最近2020年休刊,每期都会赠送全新且不重样的三国杀武将实体卡(后来这些卡基本都在网游中出现),价格15元一本。

杂志内容包含《三国杀》相关故事、中外各种桌游介绍、和期期都有的萌妹cos与访谈等内容,你可以将其看作为一直主打《三国杀》的桌游版游戏机实用技术或者电子游戏软件。

如果玩三国杀较早,应该会认识左上角的sp武将曹昂

玩O2O的桌游

O2O指的是互联网中线上下结合的模式,典型的就是美团,而《三国杀》这款桌游也玩O2O,除了几乎每年都推陈出新的实体版和天天都有新活动的网游,还有杂志《桌游志》做宣传。

1、与《三国杀》捆绑的《桌游志》

也许是不忘自己桌游出身的初心,也许是为了将桌游在国内进行推广,《桌游志》出生就捆绑着《三国杀》这块金字招牌,依托《三国杀》的底层,介绍国内外各桌游,同时不忘打软妹的擦边球,让这款杂志内容显得丰富而有声有色。

《桌游志》主打的妹子封面,初期的武将实体卡主要以势力换皮为主

赠送的卡牌初期强度并没有太不平衡,大多是比较知名的人物(比如杨修、袁术),要不就是些换皮武将(历史上跳过槽的武将换个势力,如关羽、贾诩、马超)。直到一个叫做☆sp系列的武将出现,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第一个☆sp武将群赵云,该武将在普通蜀赵云杀闪互用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叫冲阵的技能,一旦使用闪当杀或者杀当闪就可以对方一张手牌。这个武将放现在看其实并没有强得多离谱,但在当时只有《风火林山》和《一将成名2011》扩展包的背景下,就很变态了。与操作复杂,有些技能是一次性的神将比简单实用,随时能触发还有不能”被无懈可击的顺手牵羊“让群赵云被网友称为流氓云。

初期的几个sp武将,大多对平衡没有什么影响

流氓云不一定是第一个不平衡武将,但一定是最醒目的不平衡武将

这个SP系列一共出了10张,只有前三张被放在了网游中,后俩是可以拿光男性角色手牌的离魂貂蝉和拿牌翻面的固守曹仁,这两个武将当时也是不平衡的典型,但在后期更不平衡的武将衬托下却显得没那么不平衡。(个人觉得第四个庞统更变态一些,也许是算法比较难实现也许是强度过高,就停止了)

后来的10张☆sp武将,从技能到人设都显得很特别

《桌游志》卖得咋样,受不受欢迎,我没有杂志贩卖的数据不能评价,但网络上经常有为了获得《三国杀》卡牌而买这本杂志的网友,他们就像当年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浒卡牌一样买了《桌游志》,将杂志丢在一旁仅收集卡,还调侃该书为买卡送杂志,当时贴吧有很多免费仁德书的集卡人(吧里黑话把送叫做仁德,调侃武将刘备的给牌技能)。

《桌游志》虽以《三国杀》和萌妹访谈为主,初期有很多其他的桌游介绍,但到了100期纪念,赠品清一色都是《三国杀》的内容(扑克、卡牌),整本书也都是介绍《三国杀》。后来该杂志的主编也出走,杂志改版,在个人看来改版后的《三国杀》内容更多了。

贴吧老哥免费送的,其中重复了几本,拿出来没事看看

我个人在买完《电子游戏软件》《游小说》(后面也不出了)后,买了几年的《桌游志》,目的无非就是获得随书赠送的《三国杀》实体卡满足自己的收集癖,因为很难找到那么多人玩《三国杀》测试新卡,对其主打的妹子并无实感(也许我比较直男,感觉封面反而吸引了一些喜欢cos的女性用户),《桌游志》也深谙此道,后推出了淘宝订阅版,该版直邮到家且附赠更多的《三国杀》卡牌,不过经常拖很久才发货,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贴吧小编发的订阅版桌游志的”福利“,个人角度看这种订阅让普通读者不爽

《桌游志》这本杂志一开始可能是有情怀和野心的,想做中国桌游第一志,在国内介绍一些国外桌游,但桌游本身是一件很重的事,需要学习和参与,仅凭文字和图片没办法让人带入到玩桌游的环境中,《桌游志》仅头几期有光碟,后期都是文字和图片堆砌。这样对比下来,本来通过三国杀认识《桌游志》的读者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学习成本低且更有兴趣的《三国杀》卡牌赠品上了。虽然在出了一段时间新武将卡牌后,杂志专注于对不合理或者冷门武将卡的修订(比如知名却很废柴的武将马谡、于禁等),但个人感觉后期的《桌游志》也开始摆烂,不仅送的卡牌越来越多(一次两张),也许是为了最后能刺激下销量,新的武将技能也越来越强(曹婴、司马徽、曹纯、徐荣、文鸳、蒋干等一系列《新杀》氪金武将就此诞生)。

淘宝上卖的《三国杀》超模武将卡,都是出自《桌游志》

这些强力武将都是买杂志就送,也给杂志续命加销量了。而《桌游志》的不平衡武将登陆《新杀》需要抽很低概率的奖这种情况,则需要提一位并不强力但很昂贵的武将,就是《桌游志》第一、二期附带的杨修,虽然他没有多强,但是是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赠品,也许是早期杂志的印刷量不大,在三国杀收藏吧和闲鱼上被卡宅们炒的一卡难求,价格好几百。

心平气和地说,SP001的杨修的技能尚可

这也许成功地启发了《三国杀》,在各种活动和昂贵的限量产品中增加很多这类稀有卡(有些附带礼包可以在《老杀》激活),不仅武将稀有,武将身材和技能也很超模。《新杀》中不平衡武将大多是来源于这些活动中的珍贵卡,而其抽卡概率低和需要众多碎片合成也可能将线下限量售卖和后期做TCG卡牌的模式搬到网络上来。

2、《三国杀》“神将”作为活动与新产品的引流工具

“造神”这个词也许是游戏电竞的一种运营手段,通过营销和宣传把一些强力选手打造成游戏的代言人。《三国杀》似乎在卡宅自己莫名其妙推崇的"神将"杨修中找到了灵感,为了推广自己的新产品也量身定制了"神将",不同于《风火林山》扩展包里烂大街的真神将,这些武将不仅稀有而且实用,让卡宅们望眼欲穿。比较普通的有随文化手札附赠的诸葛恪(送ol激活码礼包),不过需要购买有中奖概率,中奖率听说是50%,但买两本100%中奖(额,奇怪的中奖率)。

在《新杀》则需要充值648元获得,648诸葛恪带回家

后来就是每年一次的chinajoy线下限定版产品了,一开始是《三国杀遁甲天书》的《天遁》《地遁》《人遁》,每本500元限量1000册,附赠三国杀杨修(你们不用花钱买了,我们官方加印啦,还送ol礼包)、孙皓、关索的实体卡和《老杀》激活码。这些限定产品都捆绑着独一无二的武将,不管其能力高低(其实越到后来越强),拥有珍惜度高的武将在《老杀》中也足够让你装逼。

《老杀》中的遁甲天书礼包,可以让你在游戏里使用“豪”将

限量贩产品卖得很火爆,前两次的《天遁》《地遁》很快就卖完了,最后一次关索的《人遁》在开卖的几分钟就售罄了。因为粉丝太过支持(所以说狗卡活到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责任/狗头)这种限量版带武将的玩法一直到18年,每期CJ都有实体或虚拟ol的武将礼包。

闲鱼上贩卖的限定版实体卡,是不是很熟悉?都是cj现场版产品送的

但限量版产品因数量有限,对官方来说没有赚多少钱,最后都是包圆的黄牛倒卖赚钱,且一年几次也不长久。可能传统的买断式桌游产品在粉丝购买后过饱和,同时在盗版产品”帮助推广“的情况下,即使推陈出新也没有增加销量的空间(除了收藏粉丝群体),《三国杀》把目光转向了TCG卡牌。

TCG卡牌的业务拓展

TCG全名Tradingcard game,中文为集换式卡牌,比较知名的有万智牌、游戏王、宝可梦TCG等,相似的产品有CCG(CollectibleCard Game收集卡牌游戏:炉石传说、阴阳师百闻牌等),还有相关的LCG(Deck Building Game)和DBG(DeckBuilding Game)游戏等。

作为成功的TCG卡牌,万智牌可能是大多数卡牌游戏的老师

听说《三国杀》主创本身就对TCG很感兴趣,同时粉丝还对收集稀有度高的新武将有很高的热情,那不如我们来做TCG吧,只要每次推陈出新就能收罗众多粉丝还不愁没钱赚(让用户开包啊,嘿嘿)。其实《三国杀》以往的产品中也有意无意加入些集换的卡牌,比如最早的《风火林山》扩展包里的神将,需要开多包才能集齐,后来的《国战》扩展包装备牌,包括最近的《不臣篇》,卡牌需要集齐都需要开多包抽奖,我实在不懂一个买断式桌游的扩展包为啥要抽奖?多买两包后重复的卡能退吗?

《风火林山》神将开包很莫名其妙,但用户将其作为稀有福利卡,没造成太多争议

也许是对国外《万智牌》《游戏王》和《宝可梦TCG》的向往,也许是本身就有《三国智》这类三国题材的TCG做马前卒,也有当时《魔兽世界TCG》依靠魔兽IP造成的流行(可能大家都想要卡片背后激活码的宝宝?后转变为CCG游戏《炉石传说》),《三国杀》依靠自己的IP分别在2013年中、2015年初左右分别推出了面对泛用户群体Q版人设的《三国杀对战卡》和主流群体类似万智牌原画的《阵面对决》(用《三国杀ol》武将程昱引流)。

随桌游志附赠的《三国杀对战卡》说明书和几张《阵面对决》卡牌

同时这两个系列开始都没有做网(手)游的计划,坚持走《三国杀》成功的老路,先在线下市场获得口碑和用户基础再考虑网游。如果说《三国杀ol》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快车,那坚持线下化的《阵面对决》和《三国杀对战卡》(后登陆移动端多次改名)则迎面撞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铁。在当时手游发迹的背景下,与同时代的某厂推出的免费休闲手游相比,这两款认知成本高的游戏显得很硬核,不仅需要学习时间长,还要求圈子和朋友去交换卡牌和对战,收集珍贵卡的成本很高,而产品更新迭代快,老卡收集赶不上新卡出的速度。

《阵面对决》共出了10个包,还有几个新系列

这两个系列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桌游店铺货,和同为tcg的前辈万智牌、游戏王等竞争同一块市场,与《三国杀》不同的是,这次这两个以《三国》为背景的游戏没有像当年一样破圈,虽然依靠粉丝一度坚挺但最后与前辈们的竞争中也败下阵来。其实由于产品的定位是实体卡牌开包收集与交换,虽然官方做了很多比赛,但产品的用户只有先前已经萎缩的《三国杀》玩家和传统的万智、游戏王等tcg卡片爱好者,这两个受众群体数量上显然与当年《三国杀》桌游的用户量不可同日而语。

个人认为《三国杀》实际上是代替了麻将、扑克等传统聚会桌游,让年轻人有了聚会的工具,与其他桌游和TCG并无可比性,前几年崛起的《狼人》《我是卧底》等与以前版本并无本质区别,但更加短平快,虽可玩性差但参与门槛低接替了《三国杀》的位置。我个人没有体验过《三战卡》和《阵面对决》的游戏体验(真的拉不到人玩),当我18年去找《阵面对决》的卡牌时,官方已经搁置卡牌更新了,但我有幸体验了另一种TCG:以《最终幻想》为主题的集换式卡牌,这个卡牌多少和前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IP为卖点的TCG卡牌。我在开包和对战了一段时间后弃坑,一方面游戏需要大段的时间和空间,还要一定的金钱参与,同时由于本质是TCG卡牌,对于原来《万智》《游戏王》等产品的老手来说认知成本低,新手学会需要时间成本而想要赢更困难。在投入很多收获感却很小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放弃,手游还有《炉石传说》难道不香吗?

入坑《最终幻想TCG》时的一些稀有度最高的传说卡,想要开这几张需要很上面很多包的普卡做陪衬

虽然在2018年中左右,《阵面对决》和《三战卡》都凉了,也许入坑的卡宅心更凉(当年《魔兽世界TCG》卡牌的玩家应该也一样),但开包这种玩法在2019年的《三国杀10周年》新服中被延续了下来,一方面让《老杀》武将的价格降低,普通用户可以花更少的钱体验更多武将重新让老用户回归,另一方面将珍贵武将用自己熟悉的活动运营的方式”送“给氪金玩家,这样氪金大哥能充钱抽武将,强力武将也没有明码标价(3000软妹币一个武将你买吗?)。于是《三国杀》从一个桌游变成了“TCG”(其实应该是CCG)卡牌模式的开包游戏,而与TCG卡牌收集稀有的核心卡组成卡组不同,《三国杀》不平衡的强将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走势,豪将用户和普通用户的游戏体验对比起来也愈发明显,也许比以前某厂的某些氪金RPG里冲顶级神装更直接些吧。

成功的商业产品与被透支的三国IP

抛开现在差评如潮的《新杀》,《三国杀》本身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也是年轻人向往的创业神话。一位大学生(现在该大学的很多学生也入行游戏业)靠着在校期间的作品,成功让自己赚了第一桶金,后期产品做成页游延续了该IP的火爆,在百度搜索量甚至一度超越了”万物起源“《穿越火线》,但也许游卡自己也想不到《三国杀OL》不是他们的开始而是他们的辉煌。抛开桌游和TCG市场本身就小众,游卡自己虽做桌游代理但也从没将桌游电子化(相比下来电子化的手游《东海道》很精致)一直守着自己的《三国杀》IP,他就像老曹仁,作为依靠IP少数没被某厂抄死的产品,也因为IP无法创新固守于自己创造的牢笼中。

游卡桌游本质是一个文化公司,其一度让《三国杀》和其周边产品成为一种亚文化,出现在各地漫展和游戏展,甚至出现了关于《三国杀》的梗文化(不仅是那句“蒸蒸日上”),而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相似的是,他模仿某个国外产品并成功本地化,收割一份市场,随后找不到自己创新的方向,不停地摆烂自己的用户。将来《三国杀》还会有更多武将,如果你不知道他会出哪些,可以看看《桌游志》和TCG中的卡牌,相信只要有钱赚武将会一直出下去的。

《阵面对决》曾用《老杀》武将程昱引流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关于《三国》的IP游戏无一例外地全部扑街了,年初的《三国群英传8》,年中停止更新的《全战:三国》,还有最近的《三国无双8帝国》当然还有差评如潮的steam版《三国杀》,年中的《小浣熊百将传》手游也因其感人的质量在应用市场控评都控不住。希望能多出现《幻想三国志》《幻想水浒传》这样将IP延展下去的作品出现,用IP去讲故事而不是把IP的故事讲尽,否则也许我们在提起这些名著,只剩下一地鸡毛。

Mac 与游戏无缘,M1 来了也没用

Mac 距离游戏市场最近的一次,应该还是乔布斯(Steve Jobs)刚回归苹果,重新梳理 Mac 产品线时。

▲ 图片来自:bekia

彼时,乔布斯表示他们已经「启动了一项新的计划」让游戏回归到 Mac 上来,并坚定地说「(对 Mac 来说)游戏很有意义(gaming are very great)」。

并在 1999 年的 MacWorld 上高调的展示了即将在 Mac 上首发,由 Bungie 工作室制作的《Halo(光环)》。

▲ Macworld 上展示的《光环》Demo. 图片来自:Apple

对于这款大作,乔布斯寄予厚望,就如同介绍苹果的产品一样,说《光环》会是最酷的游戏。

但,后来 Halo 已经变成微软 Xbox 独占游戏,也直接促使了微软 Xbox 成为当下游戏主机市场的「御三家」之一。

而 Mac 则与「游戏」擦肩而过,再无「高光」。

一直到 M1 的出现。

前几天,游戏开发商 Feral Interactive 将旗下的两款游戏《全面战争:罗马重制版》和《全面战争:战锤 3》移植到了 M1 系列的 Mac 中。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游戏开发团队,积极地把游戏移植到 Mac 平台上。 还在 Intel 时代, Feral Interactive 就很积极的将不少的游戏往 Mac 平台上迁移。

▲ 图片来自:9to5mac

为 Mac 适配游戏,可谓是经验丰富。

在采访中,Feral Interactive 直言不讳的说,苹果 M1 芯片的强大性能与 Metal API 结合后,极大地改善了 Mac 平台游戏开发情况。

Feral Interactive 团队十分看好转向自研芯片的 Mac 平台的游戏前景,笃信 Mac 在游戏市场上会有新的机遇。

如此理解的话,这算是 Mac 又开始靠拢游戏市场了。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此前 Mac 平台失去了《光环》是惋惜的话,那这次的 M1 Mac 则是错过了「时机」。

Mac 的好机会

在 1999 年 Macworld 上高调亮相之后,很多 Mac 用户十分期待《光环》,同样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一眼看中了这款游戏。

▲ 图片来自:gamerant

与众多 Mac 用户耐心等待不同,比尔直接收购了 Bungie 工作室,把《光环》改进为一款 FPS 游戏,并成为 Xbox 的独占大作,成为当时游戏市场的现象级组合。

当时作为 Xbox 的负责人罗比·巴赫(Robbie Bach),曾在书中回忆,当年从乔布斯手中抢走《光环》是 Xbox 能在激烈的游戏市场中存活下来,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

▲ 微软 Xbox Series X.

另外两件则是 Xbox Live 业务的创立,以及与 EA 和动视等游戏公司保持牢固的合作关系。

后来,很多媒体和分析师都感慨,倘若《光环》在 Mac 上首发并平台独占后,Mac 以及苹果肯定会是游戏市场的头部玩家。

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当时正处于端游、主机游戏的「黄金时机」。

彼时,微软不仅仅是 Xbox 火了,面向大众的 Windows PC 也开始流行开来,甚至凭借较低的门槛也开始向上蚕食 Mac 引以为傲的企业级市场。

要知道,乔布斯 1997 年才回归到苹果,而在此之前,苹果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资本运作公司,利益、利润便是苹果很多决策的动机。

▲ 1999 年 MacWorld 上发布支持扩展的 Power Mac G3.

曾经颇受游戏开发者钟爱的 Mac 也是如此,凭借良好的图形性能和可扩展性,Mac 平台可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游戏开发平台。

当时,Mac 主攻企业用户,主要为员工提供工作用 PC,苹果高层并不想把 Mac 与游戏关联起来,营销上便开始塑造 Mac 是「生产力」的代名词。

▲ Macintosh 宣传页「Macintosh 就是生产力」.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PC 逐步走入家庭后,对于学生群体,Mac 的宣传则成为了一台「学习机」,闭口不谈游戏。

在瞬息万变的机会面前,苹果没有把握住,但微软的 Windows 却握在了手里。与 Mac 恰恰相反,Windows 主打的就是家用平台,游戏是他们的重中之重。

比尔·盖茨甚至还亲力亲为,亲身下海为 Windows 平台所支持的《毁灭战士(Doom)》制作电视广告。

与 Mac 当时成为游戏开发者的热土一样,门槛更低、对开发者更友好,且官方也愿意为开发者进行优化的 Windows 平台成为新的「热土」。

而 Mac 也与「生产力」、「工作机」划上了等号。

▲ 图片来自:fastcompany

后续,乔布斯回归,即便开始着力挽回,但苹果与 Mac 都百废待兴,难与如日中天的微软相抗衡。

一系列的商业抉择和商业竞争,让 Mac 失去了切入游戏市场的「好机会」。

Mac 的坏机会

时间是个轮回,在 Mac 上失去的游戏市场,终于在 iOS 上赢了回来。

Mac 的好机会,其实就是端游开始萌芽的时间。而 iPhone 的发布,则是手游爆发的前夜。

凭借智能手机的出现,创新的交互体验,iPhone 彻底的改变了人们与机器的互动。由此,很多新交互形式的手游也陆续登场。

与 Android 不同,自 iPhone 发布开始,就以封闭的生态自居,所有的软件都需要从 App Store 下载,并需向苹果缴纳 30% 的抽成。

后来这个规则也让苹果与 Epic 对薄公堂。在一则关于 App Store 游戏调查报告中,2019 年苹果从游戏中获得的利润约为 85 亿美元。

这个数字要比同年索尼、动视、任天堂和微软从游戏中获得的利润加起来还多 20 亿美元。而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2021 年苹果将会从 App Store 中获得 159 亿美元的收入,而游戏会占去 69%。

App Store 的收入依然在稳健增长,而其中的游戏 app 也在逐渐提升。在 Pocketgamer 的统计数据,今年 5 月比去年同期多出近 30000 款游戏,总量则超过了 101 万。

更为关键的是,整个手游市场同样还在增长,Newzoo 刚发布的报告中显示,今年的手游玩家预计会达到 30.9 亿,总收入会增至 2031 亿美元,并预计 2024 年收入来到 2226 亿美元。

作为对比,PC 游戏营收将会突破 410 亿美元,同比增幅仅有 2%。

换句话说,当下已经是手游的好机会,而对于 Mac 这种 PC 平台来说,大势已去。

即使相对于此前的 Intel 处理器,M1 系列在能耗比,甚至 GPU 性能(对比核显)有着大跨步式的跃升,但对于增长有限、市场容量不高的 PC 游戏市场来说,它的吸引力并不足。

这里的「吸引力」,是 PC 游戏市场,也是 macOS,投入产出等等。

要知道很多的 3A 大作采用的微软 DirectX,而 macOS 此前仅支持 OpenGL,其游戏体验很差,一直到 2018 年苹果才放弃 OpenGL,开发了 Metal,大作移植才有了可能。

今年以来,PC 市场其实是在不断萎缩,SA 就表示第一季度整体缩减了 7%,但凭借着 M1 系列芯片的强势,苹果逆势增长了 4%,来到世界第四,不过只有 10% 的市场占有率。

相反 Windows 平台却有着 84% 的占有率。Mac 依然没有扭转「小众」的标签,总量远不及 Windows PC。

一方面是需要重新适配体量很低的 Mac,另一方面是高歌猛进的手游,对于游戏工作室来说,更愿意把资源放在手游,或者继续保持原有的 Windows 平台,并着重于后续 3A 的开发。

无论怎么取舍,做 Mac 游戏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Mac 现在正处于一个不怎么好的机会之下。

ARM 架构不是 Mac 游戏的「救世主」

M1 系列芯片除了是苹果自研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便不再是传统 X86 架构,而是与 iPhone、iPad 相似的 ARM 架构。

好处是,能耗比优秀。缺点是,绝对性能不如传统 X86,以及现在的很多软件也对 ARM 兼容不佳。

▲ 初期通过 Rosertta 2 转译工作在 M1 Mac 上的 Maya.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但对于苹果来说,软件的迁移已经有过经验,两年前为了平台转换而推出的 Rosetta 2,效果比想象的好很多。

至于绝对性能,直接用堆上了核心数来解决,甚至在一些场景下,M1 系列的 SoC 能够跟专业级桌面 GPU 掰掰手腕。

▲ 芯片加倍,性能加倍.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 ARM 架构,意味着 M1 系列的 Mac 可以直接跑 iOS 的 app。如此,原本匮乏的 Mac 游戏数量直接爆发,似乎有了光明的未来。

实际上,App Store 里的游戏生态并没有那么光鲜。为了扩展「手游」业务,苹果于 2019 年推出了游戏订阅服务 Apple Arcade。

在发布之初,就有了育碧、卡普空、世嘉等老牌厂商支持,同时也能让玩家以更低的价格体验到新游戏。

不少的游戏开发者都十分看好 Apple Arcade,表示在苹果的支持下,能够把精力放在游戏关卡、情节和互动上,而非是花精力考量赚钱。

无论是游戏主机这种硬件,还是付费订阅这种服务,对于游戏业务来说,最核心的还是游戏本身,任天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游戏 Wonderbox.

Apple Arcade 声势浩大,首发 50 多款游戏,年底扩容到 100 款,更新频率也维持在每周 4~5 款。

但进入 2020 年之后,更新放缓,10 个月仅仅有 30 多款新增游戏。更为要命的是,Apple Arcade 中没有类似《帕斯卡契约》这类首发的大作,成名工作室也只有零星几款新作,游戏质量参差不齐。

▲ M1 加 XGP 可能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SensorTower 曾统计 2015 年 App Store 内付费游戏收入情况,大约为 6.42 亿美元,占总收入 5.4%。而 Apple Arcade 想要达到这个水准,大概需要 1170 万用户连续订阅 11 个月才能扭转。

不过,游戏订阅变现模式在美国有着很大的潜力,据 App Annie 统计,订阅制占据了 7% 的手游市场。

苹果的老对手微软所推出的 Xbox Game Pass 订阅服务,从 1000 万到 1500 万的订阅数,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Apple Arcade 的问题还是出现在「游戏」上,苹果太想独占,审核过严,很多游戏工作室的开发热情并不高,加上 2020 年疫情的居家办公,也让开发进度放缓。

如今,苹果似乎也开始转变 Apple Arcade 的思路,不再依赖「独占」,而是降低门槛,引入了一些经典 IP 移植和 App Store 内原本已有的「大作」,试图改善 Arcade 游戏比较匮乏的劣势。

但就目前来看,Apple Arcade 还不足以带飞苹果的游戏业务,至于拥抱 ARM 的 M1 Mac,近期想要靠 Arcade 翻身,着实有点难。

Mac 也不是游戏业务的未来平台

无论是乔布斯时代,让苹果起死回生的 Mac,还是现在拥抱 ARM 架构的 M1 Mac,苹果自始至终都很想在游戏业务上大展身手。

但不论是阴差阳错地失去了《光环》,还是 Apple Arcade 有些急功近利的独占策略,苹果的临门一脚总差点火候。

苹果的自研 SoC 已炉火纯青,只差几款「现象级」游戏的东风来「点燃」游戏业务。只是,对于桌面端的 Mac 而言,它可能不会再是苹果所有业务围绕的中心。

▲ 苹果 AR 眼镜假想. 图片来自:Wccftech

被寄予厚望的「现象级」游戏更可能是依托于苹果接下来准备取代 iPhone 的 AR 业务。相对于传统已经成型的桌面级游戏来说,AR 虚拟现实会有着全新的游戏交互逻辑和呈现方式。

这对于一直跟随的苹果来说,更像是个优势,毕竟如今他们有着自研的芯片,能够更早的开始搭建软件环境,并能够提前邀请游戏开发商进行适配和调试。

这就好像最开始的 Mac 一般,有足够优秀的硬件平台,吸引足够多的游戏开发商,为其打造游戏阵容,只是这次苹果可能不会轻易的被「挖墙脚」了。

至于 Mac,最强的标签可能还只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不是柳云龙需要谍战剧,而是谍战剧需要柳云龙

回首国产谍战剧近2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风云诡谲,一声叹息”。

最“风云”的时候,只用短短6年,谍战剧就直接步入盛世。

先是2006年,平地一声雷。

柳云龙的《暗算》横空出世,开启了国产谍战剧的新时代,他也因此被称为“谍战剧之父”。

时隔3年,孙红雷的《潜伏》将谍战剧推向了最高峰,茶余饭后,观众谈论的都是余则成。

之后,圈内甚至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当红男演员,都会选择拍摄谍战剧来给自己提咖。

再后来,2011年的《黎明之前》和2012年的《悬崖》相继诞生。

两剧,也极大地拓展了谍战剧的宽度和深度——

前者采用美剧的拍摄方式,让剧情扣人心弦,后者聚焦革命工作者,背后的生活,让人亲切可感。

柳云龙也没闲着,他带着《暗算》团队,拍出了《风筝》,面对媒体,他豪言要“打造谍战剧的新标杆”。

可2013年后,谍战剧的“风云”突然就变成了“诡谲”。

没有任何征兆,谍战剧的声音,突然间就减弱了很多。

虽然2015年,正午阳光拍摄的《伪装者》收获了一致的好评,但彼时的谍战剧,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2017年,在谍战剧已经明显式微的情况下,柳云龙的《风筝》终于开播,成为最后一部经典。

这部剧,柳云龙跳脱出了传统谍战剧创作的窠臼。

故事从抗战直接拉伸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不仅关心革命者,当下的英雄壮举,更在意他们之后的人生。

整部剧将揪内鬼游戏,上升到了家国情怀的大格局中。

柳云龙上价值,讲情怀,感动了众人,但也几乎堵死了后来者的路。

因为“上价值”,往往是创作者能打出的最后一张底牌,这张牌打第一次效果爆炸,打第二次,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了。

《风筝》之后,再无谍战剧。

此言非虚,细数这两年的谍战剧,已经是拍无可拍了。

《隐秘而伟大》把谍战剧改良成了年代剧,豆瓣勉强过8.0分;

《风起陇西》把谍战和三国故事结合,豆瓣8.1分;

《叛逆者》沿袭着《伪装者》开辟出了“偶像谍战剧”这个赛道,但也难复当年辉煌;

甚至柳云龙自己,也是老态毕现。

在2年前《胜算》里,他把主角变成了一个结巴,把大反派别成了一个逗比,把战场从中国搬到了国际,但“换汤不换药”的创新,已经挠不到观众的痒处了。

墙倒众人推,谍战剧不断塌房的同时,柳云龙也受到了各方指责。

有人说他戏路窄,和谍战剧深度捆绑,离开了谍战剧,他啥也不是;

也有人说他是“谍战版”靳东,饰演的角色,永远一副霸道总裁的模样,是演技被高估的老戏骨;

还有人甚至说他是谍战剧的毒瘤,几乎所有的谍战小说要拍成剧,投资方第一时间会想到柳云龙,而他已经创作力枯竭了,拔掉他,国产谍战剧才有新出路。

柳云龙真的如大家所说吗?

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再结合柳云龙的近况,好好聊聊柳云龙。

看看柳云龙,是不是“戏路窄”,只会演霸道总裁,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创作力枯竭”。

我们先看柳云龙其人。

论外形,当年柳云龙参加艺考,以满分的成绩同时被北电、中戏和上戏录取,他也是艺考史上第二个拿到满分的考生(第一个是老艺术家周里京)。

柳云龙最后选择了北电,和邵兵、俞飞鸿成为了同学。

论声音,柳云龙嗓音条件很出色。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994年柳云龙就发表过个人专辑《总想留住爱过的人》,还入围过年度十大金曲。

后来他参与了很多电视剧的主题曲创作和演唱。

电视剧《公安局长》的主题曲《一生别无所求》,《血色浪漫》主题曲《不再孤单》,《隐姓埋名》的主题曲《爱上了你,忘记了我》,《非常爱情》的主题曲《爱的呼唤》,《功勋》同名主题曲都是他演唱的。

几年前他还参加了《声临其境》,节目中大秀了一把自己的台词功力。

《霸王别姬》里葛优的绵软无力,《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结巴,都被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论气质,柳云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孤傲的人,他一路走来就两个字:任性。

他1993年进入话剧院,后来嫌从配角熬成主角,太漫长无趣,第二年就辞职去广东做生意;

他赚够钱回北京娶媳妇后,又想重新回到表演中,1997年立刻就主演了吴天明的《非常爱情》;

他2002年拍完《公安局长》后,又觉得别扭,在片场总得听导演指挥,自己满身的才华发挥不出来,索性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拍完《暗算》后,柳云龙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直在谍战剧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有大把的片约找到他,可人家撂下一句话:

“我很挑剔,不是给钱多就去拍,如果仅仅是钱多,我宁可在家吃酱油蘸馒头,也不去。”

细数他出道的30年,柳云龙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谍战剧形象。

譬如《暗算》里的钱之江、安在天,《告密者》里的龙飞,确实如观众所言,这些角色有些雷同。

但细扒,你会发现柳云龙每个角色,其实都有差别。

比如上文提到的《胜算》,他就出演了一个结巴,你在这个结巴身上,找不到他过去的影子。

在《风筝》里他饰演的郑耀先,虽然前期也是个“逼王”,可是到了后期落魄后,流露出的落寞与无助却让人心疼。

前后肉眼可见的层次对照,拉大了郑耀先这个人物的纵深感。

如果看完《风筝》后20集,还有人觉得柳云龙没有演技的话,那真应该去看看眼科医生了。

抛开谍战剧,柳云龙也不是一张白纸。

譬如1997年的《非常爱情》里,他成功出演了,一个开朗的男青年田力。

前期他演出了小伙子的青春活力,后期田力成为植物人后,他又演出了,田力面对残酷命运的无助与挣扎,十分动人;

2002年《公安局长》里,柳云龙饰演的是反派一号,陈宝国饰演公安局长,剧中他和陈宝国同台飙戏,不落下风。

2009年《大西南剿匪记》里,他饰演了反派刘大卯,柳云龙演出了这个匪徒的痴情和重义气,让人充满同情。

2015年的《海峡》里,他演了一个父亲和养女的故事,柳云龙用深沉的父爱诠释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情谊。

在婉拒了众多片约,有意给自己戴上镣铐,醉心于谍战剧创作的情况下,柳云龙依然有这么多亮眼的表演,足以说明,即使他离开谍战剧,依然会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反观谍战剧,情况就不太妙了。

谍战剧经过这么几十年的拍摄,已经形成固定套路了——“揪内鬼游戏 办公室政治”。

拍摄模板,已经放在这里了,只要往里面填充一点儿“血肉”,就是一部合格的谍战剧了。

而这些血肉,如今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什么欲擒故纵,螳螂捕蝉,真假夫妻,摩斯电码,污点证人,丢车保帅……

现在的谍战剧,无非就是这些素材的排列组合,吃过见过的观众,已经很难感受到新意了。

那么撕掉谍战剧的模板,扒开其中的血肉,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必然是谍战剧的“魂”了。

这个“魂”,以前的孙红雷、张嘉益给不了。

未来的靳东、黄晓明也给不了。

只能柳云龙给。

因为演过谍战剧的演员,如过江之鲫,而留下来在创作上深耕的,唯有柳云龙一人。

他是开创者,是布道者,差点也成了殉道者。

2006年的《暗算》让柳云龙风头无二,当时的《南方周末》用整整两版,报道了这部电视剧。

而《暗算》的成功不只在于剧情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其“开创性”。

在它之前,这类剧叫做“特务剧”。

简单直白的剧情,光伟正的台词,黑白分明的正反双方,观众很难产生兴趣。

是柳云龙用麦家的这部小说,在电视剧领域进行了拓荒,生生开辟出了一块沃土。

之后柳云龙接连推出了《血色迷雾》《传奇之王》,都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在他的带领下,谍战剧的发展方兴未艾。

2010年,柳云龙将谍战版图,拓宽到了电影领域,拍摄了《东风雨》,结果票房口碑双双失利。

当时谍战剧领域有《潜伏》《黎明之前》,谍战片有《风声》,柳云龙顾此失彼,在谍战剧巅峰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一度一蹶不振。

稍作调整之后,他憋了一个大招,筹备了《风筝》。

这部剧前期准备了3年,拍了208天,柳云龙一直泡在片场,将所有的才华,都倾注进去了。

连柳云龙的邻居张国立,都抱怨说,他像真搞谍战一样,好几个月看不到他的影子。

柳云龙是陷到泥潭里了,《风筝》拍好后,一直没法过审。

他不得不重新剪片子,常常9点去工作室,一直干到半夜,长期的久坐,让他脊椎出了问题,以至于要找中医,去做正骨。

雪藏5年后,《风筝》终于和观众见面,51集被剪成了46集,近200分钟的剧情被剪掉。

有看过原版的观众直言,“播出版”和“原版”完全是两部品质不同的剧。

可即便如此,被阉割后的《风筝》依然拿到了豆瓣8.8的高分。

前三后五,柳云龙进行了“八年奋战”,在《风筝》播出前,柳云龙发了一张图片,配文:“没有岁月可回头。”

不懂的人,看了觉得矫情,但懂他的人,看了却有一种悲壮感。

而该剧播出后,柳云龙面对质疑,无奈地说:

“这是我反复修改,反复修改,反复修改后的作品,能和观众见面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他连用三个“反复修改”,足见其背后的心酸有多少。

《风筝》一方面成就了柳云龙把他推上了高峰,一方面也似乎,耗尽了他的创作才情。

之后柳云龙又拍摄了《胜算》,还请来韩国演员韩彩英,担任女一号,结果厄运再次袭来,这部剧又被雪藏了5年之久。

之后的5年里,柳云龙采用各种技术,对成片进行了补救,很多地方只能重拍。

不过,该剧早已杀青,原班演员很难凑齐。

有些场景,只能舍弃,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注定支离破碎。

如果说《风筝》只是做了个小手术,那么《胜算》已经是把“魂”给抽掉了。

这部剧直到2020年才和观众见面,海报上打出了:

“这一仗,几无胜算”。

这既是对剧情的概括,也是对这部剧命运的,一次自我告慰。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该剧播出时,柳云龙全程保持沉默,没发过一条动态,他有多失望只有自己知道。

《胜算》最后口碑平平,豆瓣评分6.7分。

皮哥之前的文章里也建议,柳云龙放下对谍战剧的执念,可以开辟新的赛道了。

可是今年,柳云龙又拍摄了谍战新作《叱咤之城》。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读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悲壮。

谍战剧里,柳云龙不再是一个演员,一个导演,而是一个符号,他代表着老一辈艺术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艺术追求——

我就认准一条路了,就是要死磕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家都去追热点,立人设,抢风口,柳云龙这个岿然不动的“异类”,反而让我们肃然起敬。

不是柳云龙需要谍战剧,而是谍战剧真的需要柳云龙。

面对谍战剧这块难啃的骨头,只有靠这样的人,这样持之以恒地搞,才能拍出真正的“魂”,打破谍战剧如今陷入的僵局。

这也让皮哥想起最新一期的《喜剧大赛》上,李诞说:

“我们没必要让自己的努力,被人知道,身上的那种悲壮感,会疏远了别人也压垮了自己。”

我想对于柳云龙也是如此,他本人可能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一次做不好,那就再来一次,仅此而已。

柳云龙也从来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在一路跌跌撞撞中,在蓄积力量,撬开一个壳,走出一条新路。

我们祝他好运。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揭秘雷军拆金术 国产办公软件WPS二十年上市始末

作为第五十四家敲响科创板铜锣的公司,金山办公的股价在首个交易日开盘大涨205%后,有所回落,直至收盘时,公司股价为126.35元,较发行价涨幅为175.51%,较开盘价下跌9.75%。

股票开始交易后不久,金山办公实际控制人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等的时间太久以后你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雷军目前在金山办公的身份是董事,并不领取薪水。不过,作为实际控制人,上市前雷军间接持有11.99%的股权,新股发行后占比稀释至10%左右。

这也是他作为实际控制人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其他两家公司金山软件(03888.HK)和小米集团(00810.HK)相隔11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事实上,金山办公的前身为金山软件旗下独立的办公软件业务主体,是金山软件上市时两大核心业务之一。如今独立分拆上市后,金山软件通过全资持有的WPS香港持股52.71%。

对于拆分独立上市的必要性,金山办公在招股书中的解释包括补充资金、提高形象,以及推动公司治理。在上市现场,雷军告诉记者,分拆上市是既定的策略,此前第一家分拆上市的是猎豹移动,金山办公是第二家,而接下来金山云也正在IPO的路上。“当年我们规划把事业部子公司化,推动团队持股,而且在战略上转型移动互联网”。

不过,同一交易日,恒生指数强势反弹之下,金山软件开盘后逆势大跌超过6%。收盘时,金山软件跌幅为6.65%。有港股分析师告诉记者,“这是市场的反应”。

热闹的交易所:雷军唏嘘坚持的意义

11月18日上午开始交易前18分钟,佩戴红色领带的雷军和金色领带的金山办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葛珂与公司创始人求伯君、张旋龙和一众公司高层、投资者和政府官员入场。作为金山软件的股东之一,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也到场观礼。

在致辞时,雷军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他表示,金山办公的历程是一个坚持梦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励志故事。1999年准备上市时,董秘就是葛珂。如今,董秘成了董事长,并最终挂牌上市成功。上市的核心团队已经共事了二十年,彼此有着深厚的情谊。上市前一晚,几个坚持到上市时的兄弟还在一起喝了顿酒。

不仅如此,很多金山办公前员工也都被邀请来参加了这场上市仪式。其中,一位创业公司总裁在社交软件上晒出了老员工们与求伯君的合影,而他本人曾在大学毕业后即加入金山办公。葛珂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金山办公的大量人才积累来自于校园,公司有很浓厚的“大五文化”,这些员工往往在金山找到了和学校类似的生活。

在一系列致辞,签字仪式后。葛珂代表金山办公和上交所互换礼物。金山准备了一座“金山”样式的雕塑,而上交所回赠了一面缩小版的铜锣。随后,雷军、葛珂接过求伯君和金山办公首席运营官章庆元递过来的锣锤,敲响上市锣。背后的大屏幕开始滚动股价、成交量、换手率和涨跌幅。

在中国IT产业发展中,金山成名甚早,历经DOS系统、Windows代表的PC互联网时代,以及智能手机兴起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金山办公的主营产品WPS办公软件曾遭遇危机,如今雷军概括称“遭遇了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窘迫”,自2000年金山经历了长达五年多的软件重写。在这之后,其产品架构沿用至今。

然而,这也令金山错失了与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在互联网市场攻城略地的机会。2011年,金山办公从金山软件分拆独立后,雷军在不知道怎么在移动互联网下做办公软件的情况下,仍然要求葛珂带领团队转型,并要求其把融资款全部投入研发,放弃利润考核。2018年底,金山办公主要产品月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

在上交所会议室里,谈及这段往事,雷军仍然唏嘘感慨,“其实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有很多人很多次劝我放弃WPS,但是我们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还是跟我们的使命是息息相关的。”

波折A股上市路:最终创业板转科创板

金山的上市梦开始得很早。1999年开始筹划上市,辗转香港、国内A股、美国等股票交易所,多番努力未果。

雷军回忆往事时称,“我们当时(2000年)正在准备国内的A股上市,对利润的要求非常之高,在那时候我们砍掉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iWPS,确保整个WPS的重写”。“iWPS”是一个由金山开发的上网基础工作平台,提供拨号上网、网页浏览、邮件分发、网络通讯和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服务。

2007年10月9日,金山软件回到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当时护送金山上市的有联想控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英特尔等。上市的主营业务分为应用软件和娱乐软件两个部分。上市后,雷军曾出走数年。

2010年,雷军重回金山的同时,宣布收购可牛公司,后者的首席执行官傅盛负责金山安全。几经整合后,2014年准备在美国上市,变更为今天猎豹移动的名字。2017年2月,金山软件将其持股的表决权转授傅盛,猎豹移动脱离金山独立运营。2019年8月,金山软件计划进行减值拨备。

另一项雷军回归后的动作是,2012年,金山又成立了一家云计算公司金山云。截至2018年1月,其已完成D轮融资,估值超过23亿美元。这是金山软件公告过的另一家准备分拆独立上市的公司。

时间拨至2016年10月,金山软件曾公告称,其正考虑分拆金山办公及其附属公司,计划在中国一家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2017年3月,金山软件首席财务官吴育强在全年业绩会上表示,计划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短期内会递交申请表。两个月后,金山办公提交了申报稿。

对于这一过程,葛珂告诉记者,2015年开始考虑上市的时候,期望选择战略新兴板,因为注册制可以极大加速上市的进程,时间就是成本,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风口也就是一两年。但后来战略新兴板并未成型,创业板已经开启,所以就转而申请创业板。

不过,提交申请后,其曾一度遭遇中止审查。同年12月,申请再次获得反馈后,公开信息中一直未有新的动向。直至2019年5月,上交所宣布受理金山办公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至11月启动申购,金山办公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

面临业绩拷问:牺牲净利润投入研发

金山软件的财报和金山办公的招股书都显示出,金山办公营收不断增长,但也暴露出金山办公多个危机。2016年,福昕软件对金山办公的起诉仍在审理中。如果败诉,金山则面临赔偿和部分产品下架的风险。这个风险被写在了对投资者风险提示的第一项。

招股书的第二个风险提示则是经营。第三季度,金山办公预计实现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8亿元人民币至1.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96%至4.09%。研发费用和IDC、CDN成本提升对净利润增速造成影响。

葛珂回应称,自己并没有那么关注净利润,而团队仍保留了一旦有利润就投入研发的特点,2018年在利润比较好的情况下,其投资了研发中心,已经积累了500多名研发人员。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持续超过35%。

与此同时,葛珂强调,金山办公的收入仍在高速增长,每一个研发投入未来都会有利润回报,所以从长期来讲,这是我们坚持技术创业的一个重要表现。上述招股书显示,金山办公预计其前九个月实现营收约为10.18亿元人民币至10.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26%至41.56%。

从具体业务来看,金山办公的收入来源包括软件产品的授权使用费、广告推广服务费和服务订阅费。其中广告收入在2019年前三个月占比超过了30%,但葛珂表示,其将限制广告业务以避免对用户的打扰。所以,目前来看金山办公的业绩增长仍来自于办公产品,除了面向企业和政府客户外,个人用户的增值服务的ARPU值拉升也成为关键。

不过,对于金山办公来说,微软仍是一座高山。第三季度同期的微软2020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该季度微软整体营收达到了331亿美元,其中包含Office 365等服务的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业务收入为111亿美元。

至于接下来的增长空间,雷军告诉记者,上市完成后,公司会继续开会进行深入的讨论,而他本人的方向性建议是,推动全球化战略,以及办公软件如何进入企业市场。

与雷军不同,葛珂更加务实,他多次强调金山办公要扎根中国市场、服务中国用户,但他也表示将开拓与中国市场类似的亚洲市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欧美发达国市场。在新兴市场,金山办公成立了当地公司,而在美国等市场推出独特的产品。

对于产品拓展,葛珂也一样谨慎。尽管已投入了多个AI项目的研发,以及瞄向生产协同的方向,但他仍表示,可能还会聚焦在办公服务领域,会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延展的方向,而不是为资本运作而做。金山办公作为生态的一部分,跟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有合作。在小程序这样的很多新场景下,需要企业快速反应。

金山软件下跌背后:投资人买预期、卖现实

与雷军40后创业的小米风波不断不同,40岁前参与的金山软件是一家低调的公司,鲜少出现大新闻。有港股投资者告诉记者,金山软件在港股交易中算是一只不错的股票。

在金山软件的财报中,回顾上半年业绩的时候,雷军使用了“稳健”一词来形容,而在三季度业绩中则谈到了“充满挑战的局势”。纵观最近五年的财报,曾经的现金牛游戏业务占比已开始逐步下滑,从超过60%,在最新一季度已经缩水至32.8%。

游戏业务遭遇生命周期的自然回落时,的确可以看到其云服务和办公业务的增长。不过,云服务三季度增长受益于大型活动的需求,如何保持住仍待观察,因为在竞争中“烧钱”也更快。

金山办公挂牌当日,在港股上市的金山软件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曲线。金山办公开盘价大幅超过发行价,涨幅超过了205%,与此同时,金山软件却一路下跌超过6%。有港股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投资者在买预期、卖现实”。

不过,对于独立上市的金山办公,券商普遍看好。国金证券研报称,金山办公有望在B端、C端、内容生态、以及顺应一带一路发展布局海外市场四个突破口提升产品渗透率。

新京报记者 梁辰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