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折柳是什么情况下的习俗(清明习俗有讲究,烟台民间踏青、插柳、蒸面燕)

导读折柳是什么情况下的习俗文章列表:1、清明习俗有讲究,烟台民间踏青、插柳、蒸面燕2、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相赠?3、今天清明节,老传统:五大习俗,迎接明媚春天,渴

折柳是什么情况下的习俗文章列表:

折柳是什么情况下的习俗(清明习俗有讲究,烟台民间踏青、插柳、蒸面燕)

清明习俗有讲究,烟台民间踏青、插柳、蒸面燕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7日讯(记者 钟嘉琳 实习生 沙娜娜)清明之时,春回大地,开启天地新生、万物复萌之季。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这一天,烟台人不仅焚香扫墓、缅怀先人,还讲究吃鸡蛋、蒸面燕、荡秋千、插柳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烟台民俗专家、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告诉记者,清明其实是“三节合一”,“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一起过,清明既是适合耕种的时令,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实上巳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古代女子会出门游玩踏青以祈愿身体吉祥安康。在这一天或许还会与心爱的男子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慢慢的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了,现在人们还会选择在清明约上三五好友去赏花赏景,别有一番滋味。”兰玲说。

在烟台,市民常常在这一天携一家老小在山乡田野间游乐,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节也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烟台民间还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清明节的早晨,烟台人还有吃鸡蛋、喝五谷粥的习俗。因为“鸡”与“吉”字谐音,鸡又报晓司晨,清明节早晨吃鸡蛋,有图吉利、祈愿健康的意思。一家老小围坐吃鸡蛋,喝五谷粥,祈盼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胶东临海,四季分明,清明时节南飞的燕子纷纷回到故人的屋檐下寻找老窝。清明节这一天,胶东的大人和孩子都会发面捏“燕子”欢迎归来的燕子,也就有了“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的说法。巧手主妇做出的面燕精巧剔透,活灵活现,从燕的姿态乃至燕的尾巴都很讲究,而且要蒸上好几锅,不仅自家人吃,还要送亲朋好友。兰玲告诉记者:“清明节正是万物复苏、春燕回迁的时节,在古代如果是哪家房檐上有燕子筑巢居住,就会被主人视作吉祥之意。同时,燕子大多在春天孕育鸟蛋繁殖后代,百姓则会在这一天蒸出各种面塑的燕子来迎接春天并为年轻媳妇祈福求子。”

“俺家每年清明节都做面燕,清明节燕子从南方回来了,落在农家的粮囤上,会给农家带来丰收。”家住芝罘区世回尧街道的倪成福老人说。做面燕时,首先把面团捏成鸟的身形,然后用剪刀剪出两个象征性的翅膀来,还要用剪刀剪出尖尖的嘴,再用手一撮,燕子的尾羽出来了,再用剪刀剪出羽毛。把面燕放到锅里蒸熟后,在面燕的身体上画上好看的花纹儿,点上鲜亮的眼睛,面燕就做好了。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烟台人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生病时,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秋千最早叫“千秋”,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唐代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在今天,公园和游乐场里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对于寄托哀思的人来说,扫墓可以说是最好的表达形式,为已故的亲朋好友祈求另一种平安和幸福,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扫墓,老烟台习称上坟,按照龙口当地过清明的旧俗,自清明日的前四天起,依次为新、旧、百、寒、清五天。其中“新”指新亡者墓祭日,“旧”指祖墓祭日,“百”即“五百日”,“寒”即寒食节,“清”即清明节,五天之内均可上坟,故有“上新坟”、“上旧坟”、“上百日坟”、“上寒食坟”和“上清明坟”之说。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清明节是文化的传承,但烧纸是一种严重危害山林安全的陋习。

声明:大小新闻版权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相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作为千百年来受青睐最多的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初现其离别之伤。由于古代的交通多有不便,因此别离有时意味着长久的音讯全无,也因此才有了"家书抵万金"的说法。

而杨树飞絮,漂泊不定,柳则暗含留之意,故而在离别诗中多有出现。因为对别离的不舍和恐惧,因此离别诗才成了千百年来最多的诗文题材之一,而折柳送友人以寄相思也成了表达思念与不舍的最佳方式。

一、 折柳的演变和发展

1、 古老的民间习俗

折柳的演变经历了不短的时间,最初它也只是一种地方习俗,《诗经》中的杨柳虽然已和离别看似相合,其实只是诗人在描述离别时的景致,而从汉朝开始,我们才发现了可考证的"折柳"行为。

那时它与诗词的意象还几乎无关,《三辅黄图·桥》中曾记载:"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灞陵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由此可知我们曾以为的先有诗词才有折柳行为的顺序是恰好相反的,折柳从汉朝起就已经是一种带有独特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了。

在杜甫诗中也曾有"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的说法,恰好印证了折柳是作为汉朝长安附近一种风俗在小范围流传的理论。

2、 宽泛意象的演化

由于折柳是都城的风俗,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传播开来。但从《诗经·东方未明》一诗中的"折柳樊圃"中也可看出,它在汉朝还仅仅是作为物象而进入诗词中的,尚且没有沾染俗世凡人的爱恨情仇。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柳的意象都可以说百花齐放,以柳抒发喜怒哀乐都曾有记载,甚至有些用它表示人性的脆弱飘摇、时局动荡的也有据可考。例如南朝杂诗中"折柳贻目成,插蒲赠心识"一句,便是借折柳描写男女之情,与所谓离别之情尚且相距甚远。

3、 意象特指别离的固定

到了隋朝开始,折柳的意象开始更多的用在离别方面,尤其唐朝更是其离别意象发展的极度蓬勃时期。

王之涣的《送别》里有"近来攀折哭,应为别离多",《咏柳》里有"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也有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从唐代蓬勃的离别意象可见,折柳的意象开始固定,几乎成了苦离别的代名词。以至于到了宋元甚至之后各朝代间,也多有如宋人"千人万人别于此,柳亦能堪几人折"、甚至明朝的"惆怅今年频送客,长条欲折已无多"等慨叹离别的诗句。

二、 折柳在诗中的多种含义

待折柳意象与离别变得难分难解之后,它开始延伸出了与离别相近的更多含义,但无一例外都含着一丝难以割舍的愁苦之情。

1、"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离别之思

《雍录》载:" 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 故赠行者于此相送。"灞陵里万千柳树枝条随风纷飞,正如相离的亲朋好友间变换难测的万千心绪一般。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情重义的特点,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柳字暗含"留"的音调,送别之时折柳相赠,将满心无法诉说的不舍尽赋其间,含蓄的表达了"任他离恨一条条"的离愁别恨。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除了"留人"的意思,柳的柔软枝条如同丝线一般,仿佛缠住了离人的脚步,让他无法离开,这样的画面也许正是古人含蓄的表达不愿别离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折柳能表现别离第二重原因。

2、"折柳寄相思"的相思之苦

"青春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候。"柳原本是表达别离之意,然而别离之后又见杨柳,便是难舍的相思之情了。李贺曾有"主父西游困不归, 家人折断门前柳"的句子,可见送别时只是折一枝柳相赠,而离别之后的时时相思、岁岁分离却不知要多少折柳才能遥寄伤情。

除了表达对个人的思念,折柳也能如张籍"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这样的句子中一般,表达远游之人对故乡的怀恋甚至国破家亡的志士对家国的不舍。相思之情与缠绵的柳枝意象重叠,成为了古人表达思念,盼望重逢、期待远游之人归来的诚挚期待。

3、"昔日青青今在否"的兴衰变换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杨柳抽芽之时是一年中最好的春日,跨过了严寒凌冽的冬日,熬过了草木枯萎、万物凋零的衰败,终于迎来了草长莺飞的春天。柳的发芽就如同报春的信号,"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告诉我们终于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了。

然而好景不长,哪怕是再好的春光,总有"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时候,春景有多繁盛,秋景就有多凋零,而其中不过数月罢了,更有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光流逝,如同人的一生总有迟暮,也如家国总有兴衰,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半分改变之法的,背后蕴含的无力与衰败之情,让人不禁感到彻骨之痛,感慨岁月的流逝无情与个人的渺小。

4、"春尽絮花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谁家"的怀古之情

隋炀帝爱柳,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乘船游河的隋炀帝在两岸种满了柳树,而且"御笔赐柳姓杨",由此而生的很多如"隋堤三月春, 飞絮想纵横"等诗句便是诉说对古事的怀想,从杨柳中探寻隋朝衰落的缘由,告诫掌权者莫要重蹈覆辙。

唐诗中借由柳的意象写隋亡的有许多,大多都是为了感慨朝堂的脆弱和衰落迅速,由此感慨古今兴亡和世事的沧桑变化。

三、 折柳代指离别的根本原因

1、 行路时祭拜路神

《汉书·疏广传》中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一节曾写道关于祭祀路神的传统:"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也。昔黄帝之子累祖也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为行神也。"可见远行之时举行祭路神的活动从汉朝已经广为流传。当然,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远行时为了保证路途平安古人所表达的一种愿望。

远游之人已然上路,折柳相赠便能放弃远游的可能性当然是很低的,何况有的离开本来就带有许多的不如意,那么为何还要折柳呢?

据考证,折柳的习俗本来就是从汉开始兴盛,同时还有送别时祭神求平安的习惯,因此长久而来,二者的作用也渐渐重合,折柳就不仅是对离人的不舍和挽留,更有了对远游之人一路平安的祝愿。

2、 生死相依的行路保护

词源中曾对柳的用途做出说明:"古代装饰棺车的帷盖。饰物在旁曰帷,在上曰荒,以及薪用木材等总名曰柳。"可见柳的别离不仅是地域的别离,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生死之别。

《礼记集解》中曾记载:"若生时出行,则为坛告行神,车躐坛上而出,使道中安稳,今柩行毁宗而出,仍得躐行此坛,如生时也。"这表达的原本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行为方式,柳作为制造棺木等物的材料,表达的原本就是对逝去的灵魂的保护和遮蔽,渐渐的由于逝去和远离故土的感情相似,柳也就开始延伸到了对游人的祝愿、保佑,可见无论是远游或是永别,柳都是一种祝福的方式,是对离去之人无限的思念。

3、 柳的坚韧本质

众所周知,柳是一种很容易成活的树木,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曹植在《柳赋》中就曾赞扬柳的这种坚韧的生存之力:"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在古人心中,能够在任何地方存活的柳是对游人最好的祝愿,希望游人能够即使身处远方也活的安康精彩。

此外,折一枝柳送给远行的人,让游人到达目的地后栽种下来,从此每每见到它,就能想起故乡,想到远方的故土中有思念他的亲朋好友和家人们,不仅是遥寄故人的相思,也能慰藉背井离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虽尽断而逾滋兮,配生生于自然。"这句诗赞美的是柳树顽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人折断,也能在自然中寻找合适的地方重新生长。我们都知道古人远游很多是由于遭到贬谪,因此折柳也能表达对游人的勉励和祝福,表达即使受到打压,也要重整旗鼓,顽强的生活。柳将这些企盼都藏在这"折柳"的行为里,才能成为千百年来指代别离的不二之选。

结语:

从折柳这一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在生活条件不便时对离别的痛哭和不舍,但习惯了含蓄的古人将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这小小一枝柳中,让柳从普普通通一种物象逐渐升华,这不是柳的幸运,而是人心中无限情义的外在表达,这种对离别的畏惧、对平安的期盼是希望与恐惧的交织,这种复杂的情感因素成就了柳的审美意境,折射了古人复杂多变却不离其宗的杨柳情结。

今天清明节,老传统:五大习俗,迎接明媚春天,渴望美好生活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

前言

今天清明节,老传统:“五大习俗”,迎接明媚春天,渴望美好生活。

清明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我们来看看流传下来哪些传统?大家知道吧?

1、习俗一:祭祖先

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活动看看是怎样扫墓祭祖的,大概可以确定为三步。

一是清扫墓地。这是清明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结合祭拜祖先,先清理扫坟地周围的枯枝杂草,尤其是去年生长了一年,墓地多是枯草丛生,高草枯枝比较高,如果不清理,显得墓地非常荒芜。

二是填土培土。从去年清明一来 ,坟地经过寒雪冰霜,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等等,坟地破坏比较严重。这时候,要提前准备一把铁锹,给坟头添加新土 整修坟墓,让祖先房屋焕然一新。

三是祭祀祖先。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几千年来的老传统,传承着人间孝道。人们准备好鸡鱼肉菜等祭品,焚烧大量的烧纸、纸质金银财宝等,让祖先不缺钱,应有尽有。

2、习俗二:插柳枝

在过去,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在门口插上柳枝或者松枝,迎接清明佳节。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根据《齐民要术》记载,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你理解的没错,柳枝具有辟邪功能。据说可以驱鬼,就像桃木类似,被称为“鬼怖木”。

当清明节到来,最先发芽变绿的是柳树,飘飘洒洒。因此,到了清明节这天,老传统折柳、插柳和戴柳,趋吉避邪。

3、习俗三:去踏青

清明佳节,相比于庄重严肃的祭祖和悲伤的心情,春游踏青就不一样了。

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到了清明时节,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更有潺潺流水,田园风光,恰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而在清明节这天,过去全国各地都要放假,当然,现在也是放一天假。大家高高兴兴,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4、习俗四:荡秋千

荡秋千,大家在小时候经常玩,长大了往往陪着孩子玩耍。

什么是秋千呢?实际上是说,揪着皮绳而来回迁移、晃动的意思。在过去没有像现在一样的游乐场所,秋千就成了一项大众化的娱乐活动。

在清明时节,荡秋千也是一项比较普遍和快乐的活动。此时,春暖花开,树木发芽,垂柳荡漾,人们在花红柳绿之中,荡起秋千,日子过多悠哉悠哉。

5、习俗五:放风筝

这几天,已经看到满天风筝飞舞,说来说去,忽高忽下,就像是真的动物、鸟儿或者昆虫一样。

诗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了清明这天,人们放假后,正好户外活动,放风筝成了大家的喜爱,自古至今,源远流长。

据说,在过去,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往往通过清明节放风筝,许下愿望,在风筝写上疾病和愿望,让风筝带走痛苦和悲伤。而且,还有的剪断拉线,让风筝带走疾病,迎来祝福,随风越飞越高。

结束语

当然,老传统比较多,还有大家熟悉的古代足球运动:蹴鞠;还有植树造林种草活动,美化家园;另外,过去传统习俗还有斗鸡、射柳,还有牵钩等等活动,现在流传比较少了,不再一一介绍。

你们哪里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交流分享!

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折柳送别,又想到了李白?

2022年2月20日,历时16天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在闭幕式上,“折柳送别”成了最大的亮点。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因为“柳”与“留”同音,柳枝就有了挽留的意思。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李白成了最大赢家。“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均出自李白的诗句。而在闭幕式上,李白仍然是绕不开的一位诗人。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就“折柳送别”来说,李白写了不少诗句。李白《忆秦娥》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杨柳》中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宣城送刘副使入秦》里的“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春夜洛城闻笛》里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了如此多的诗句,所以,李白成了“折柳送别”的代言人。柳枝之所以代表送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柳枝能插枝存活。一条柳枝,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折柳送别”也就有了祝福对方在新的地方,快速适应下去,快乐地生活的意思。

李白

除了李白,还有不少诗人都写过“折柳送别”。白居易《青门柳》里“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中的“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可谓是数不胜数。

无论是这次冬奥会的开幕式还是闭幕式,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而李白,无疑成了最大的赢家。或者说,我们传统的诗词成了最大赢家。短短几句话,几个字,就能表达出深意来,而且让人印象深刻,很是难忘。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这也是这届冬奥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像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大舞台,就是展现我们传统文化的最好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有相聚就有离别,而离别就是为了再次相聚。

但愿这次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的传统诗词,能够引起现在诗坛的注意。我们现在的诗坛,丢掉了我们的传统,一味地向西方学习,这其实是不对的。现代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嘲讽,就能说明问题。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只有坚持我们的传统,再加以创新,才是现代诗的出路。更不能抱着“我们的诗歌审美落后西方一百年”的想法。北京冬奥会,让世界见识了我们传统诗词的美,也应该能够触动诗坛的那些“著名诗人”们。

邮戳上折柳寄情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对大家有帮助,请关注、点赞。

2月20日晚,第24届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闭幕式上,每个环节都让人难忘,其中 “折柳寄情”环节更是惊艳所有人,将中国式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一首《送别》曲伴奏下,演员手捧发光的柳条枝,缓缓步入闭幕式场地中央,舞者和地面上的屏幕影像互动,仿佛带领观众走入一幅唯美的中国画,演绎传承千年的“折柳寄情”。

我国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有表示挽留之意。“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所以亲友分离,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表达惜别、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为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在我国有关“折柳送别”的典故、诗词很多。在江苏丹阳有一个名叫“折柳”的乡镇,有关这个地名,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据传,古时丹阳境内的越渎河上有座石桥,两岸垂柳依依,迎风飘拂。春秋时期范蠡乘船送西施入吴,路过此桥,分别时执手相看泪眼,不忍分别,范蠡就折柳赠予西施,以寄托相思之情。后人在折杨柳处立碑刻上“折柳”两字做永久纪念,就把此桥定名为“折柳桥”,附近的村落名称“折柳村”。

折柳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镇,位于丹阳市东南部,这里农田林网纵横交错,一派江南水乡风貌。1953年建折柳乡,1958年分属吕城、陵口两个公社,1962年析置折柳人民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改镇。2005年折柳镇并入陵口镇,现折柳邮政支局仍保留,支局所在地位于丹阳市陵口镇折柳柳西大街59号,邮政编码:212354。 

作者:束建德

来源:中国集邮报(邮发代号:1—164)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