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诺基亚5300qq(巨头的音乐精灵——诺基亚5300手机)

导读诺基亚5300qq文章列表:1、巨头的音乐精灵——诺基亚5300手机2、经典回顾——诺基亚5300——曾经的时尚之眼3、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4、杀死那个播放器5、史上最全手机简史,无

诺基亚5300qq文章列表:

诺基亚5300qq(巨头的音乐精灵——诺基亚5300手机)

巨头的音乐精灵——诺基亚5300手机

音乐为我们带来愉悦与放松,自其一路发展而来,音乐成为如今大伙习以为常的的一种娱乐方式。而播放音乐的方式与设备不断迭代进化,进入新世纪,在经历磁带、CD、MD、MP3之后,音乐也来到了我们的手机里。

专门在音乐方面有着性能加持的机器——音乐手机也就受到同学们的欢迎,索爱可谓是其中对于音乐手机比较执着的厂家,在我以往的介绍中,大家也看到很多其下的机型。

而今日,我们把时间线拨到2006年,来看下当时手机界的巨头皇者诺基亚推出的一款音乐手机——诺基亚5300。

诺基亚5300是在当时非常时尚的一款手机,采用大胆而流行的配色,为了方便音乐播放,5300的手机屏幕旁就带有快捷音乐按键,可以一键进入音乐菜单,使得我们切换音乐也非常方便,5300并且可以插入扩展卡,使其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的音乐播放的需求。

当时5300音乐手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时的其曾经风靡一时,机器配备2英寸显示屏和13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滑盖设计的键盘,使得其日常操作也非常方便快捷。

5300配备支持MP3、AAC、AAC 、eAAC 等音频格式,可以内建播放列表,拥有均衡器等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机身的2.5毫米音频接口转换为更为标准的3.5毫米接口,方便用户驳接更为专业的音乐设备,并支持A2DP蓝牙立体声耳机。

这样的设置来说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很友好的。而且5300的机身小巧,拿在手上哪怕是女性同学也可以舒服持握。

并且5300的运动三防设计理念,又增加如今流行的音乐风格。诺基亚改变以往直板单挑,在滑盖上做了很多功夫。诺基亚5300是一款综合素质,比较出众的音乐机型,尤其是强大的多媒体娱乐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当时媒体对于5300最好的总结,那么大家觉得如何呢?

经典回顾——诺基亚5300——曾经的时尚之眼

转载自VDGER唯界,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本人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去年4月,一部苏有朋导演的青春爱情电影-左耳,在大陆上映.引起了80 90这一代共同的爱情记忆.而在影院引起一阵喧嚣的,是一部手机.

是的,今天的经典回顾我们带你走进记录了无数懵懂爱情,并在最后形成爱情星空的诺基亚5300.

提到这部设备,无数的80 90后相信一定不陌生.里面可能还有和现任的美好回忆 也有着和前任的无数争吵.总之,5300的存在陪伴了无数情侣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而5300也成为了当年最受欢迎的情侣机型.

这部在10年前上市的手机在今日很多家庭里面可能还存放着.一部红色 一部蓝色 两款机型看上去是那么的般配.

很难想象,十年前诺基亚的工艺美学已经让人们叹为观止.

而最出色的,则是5300的音质,作为一款当年经典的音乐手机,5300在播放音乐的效果上放到现在都还被人为之称赞.不管是低频还是高频的歌曲,它都能很好的驾驭.

而最初见到5300时,是在我13岁那年.那年我刚进初中.在那个诺基亚盛行的年代,基本看不见其他品牌的手机出现.那时,我还用着小钢板,诺基亚6300.

开学的第一节课永远是那么的无聊,基本就是像念经一样度过..我也随之掏出手机开始看小说.这时我眼中看见了一个胖胖的东西在我的右侧出现.是的,这就是5300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定睛一看,是我的同桌用的,我就客气的问问:同学,你这是5300吧?他说:对啊 这款手机很经典的.当时对于电子产品还处于懵懂状态的我并不知道5300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而就在2年的时间内.每次公交车等车 去电影院看电影 在公园玩耍 去餐厅吃饭等无数的场景里,我慢慢的看见5300出现在各个场所.那时 我明白了 5300为情侣 夫妻搭建了由内而外都体现出可爱 甜蜜的气息的产品.

而第一次听见5300发声,是在我以前住的地方的一个广场上,那天下午放学,回家吃晚饭后想去外面走走.正好去广场歇息时.看见一个男生向一个女生求婚.手机里面正好放着的就是今天你要嫁给我这首歌.我过去一看,一红 一蓝 瞬间秒懂.是的,就是5300.

在那几年,5300遍布了大街.和另一半说情话 争吵 我看到他们(她们)手上拿着的设备,都是5300.可以说5300已经成为了当年情侣的代表,没一对5300,你都不好说和你另一半是情侣.

而且在当年,800元的售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能够比较接受的.手感上,滑盖的体验很出色,没有卡顿的现象.圆润的机身贴合手掌,较重的重量拿在手上有种很实诚的感觉.让你很有安全感.这就是我对于5300的印象.

回到电影院,左耳上那出现的5300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电影结束.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家中试着打开以前的5300.微笑 落泪 哭泣 落泪.一幕幕场景和自己的5300融化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

经典回顾,我们下期再见!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和飞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曾坐拥5亿注册用户体量的飞信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2G时代拥有过MAU(月活跃用户)高达1亿的即时通讯服务巨擘,到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渐显颓势,再到关停落幕,而后终将被渐渐遗忘,飞信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无关对错。

诞生:飞信注定成为即时通信巨擘

寄宿制的高中时代能看上一场CCTV-5的NBA直播是一件难以如愿的事情。2007年,高二的课堂上,同桌手持诺基亚5300红白相间的滑盖手机,心疼的使用着5元30M的移动梦网CMWAP刷着文字版的NBA直播。这是笔者最早的关于手机移动“上网”的印象了。那场NBA直播是哪两支队伍对决早已记不太清,但文字版直播解说的方式和班里NBA球迷的“观赛”热情依稀记得很清晰。

也是这一年,飞信诞生了。

这是一种融合GPRS、短信、语音等多种通信方式,支持完全实时语音通信、准实时文字通信、准实时小数据量通信的即时通讯服务。不过此时,笔者与飞信没有太多的交集。

2008年,笔者步入武汉周边一不起眼的大学开启了新的学业进程。这一年,初遇飞信。收到大学辅导员的通信、通知,就是通过飞信发送过来的。

赘述了一小段,其实提及了飞信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诺基亚绝对统治的手机产业时代里,2G手机上网是非常昂贵的,5元30M套餐近乎奢侈,且2G时代并没有太多的手机上网应用场景,手机上网社交通信不现实,大部分消费者是被直接劝退的。因此,彼时的消费者社交通信刚需主要还是依赖短信,依稀记得短信费用0.1元/条,一般都会购买运营商的短信服务包。

飞信的出现恰到好处了解决了上面的矛盾——使用非常少的流量便可以发送短信到中国移动用户的手机上,发送者只消耗非常少的流量,不扣取短信服务费。此外,除了免费短信、用户还可以享受到离线后短信接收、多人语音语聊等通信服务,这种通信服务深得民心。

凭借这一点飞信赚足用户眼球,同时收获大量用户,一个即时通信服务巨擘冉冉诞生。

崛起:原地起飞,高歌猛进

中国移动是彼时全国最大的手机、通信服务商,中国移动拥有大体量用户群体。

数据显示,飞信正式诞生的2007年,中国移动全年增长用户6810.7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69亿。彼时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全年则流失682万固定电话用户,中国移动一路高歌猛进,次年其用户总数超过4.57亿。

中国移动凭借自身巨大消费者体量、加上飞信对消费者痛点的准确拿捏,飞信一经推出后很快积累了一大批初始忠实用户,并逐渐迎来了自己的爆发增长期。

易观国际的《中国大学生即时通讯市场用户调研报告 2008》研究数据显示,67.4%的大学生用户在三个月内有使用过手机即时通讯工具。从市场份额来看,“移动QQ”和“移动飞信”的覆盖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手机客户端软件,分别有49.2%和31.7%的用户表示在最近三个月使用过“移动QQ”和“移动飞信”。

2008年的另一份数据报告中,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微软MSN以4.1%的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三,第二名的位置被移动飞信取而代之,仅次于腾讯QQ。

到了2010年,在360和腾讯之间爆发了互联网大事件“3Q大战”,这场大战使得不少网民对QQ发起抵制,从QQ转玩飞信、MSN等,这一年,飞信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绝对高光时刻,用户注册量一度突破5个亿,MAU(月活跃用户)高达1亿。

飞信迅速崛起的几年里,中国移动与飞信实现用户体量的双增长,诞生时便贴地飞行,一路高歌猛进。

转折:内部冲突与外部战略误判

尽管彼时的笔者还只是个高中生,也不谙世事,但不可否认2007年绝对是科技圈后来十年“神仙打架”的开局之年。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一年科技圈的很多成果深远影响了多个行业未来的十年。

这一年,现象级即时通信服务软件飞信诞生。也是这一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谷歌推出了安卓系统,雷军还在金山软件担任副董事长,小米也还没诞生,张小龙也只是在腾讯带QQ邮箱团队,但一个全新的智能手机时代奔涌而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拉开序幕紧随其后,一场行业变革的种子悄无声息的埋下了。

奔涌而来的时代浪潮下危机四伏,高歌猛进的飞信所做出的每一次选择、踏出的每一个步伐都将为其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

2010年正值飞信巅峰时期,雷军在北京成立小米公司,张小龙负责腾讯新立项目——微信。而面对高达5个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始终没有想清楚怎么运作如此庞大的用户资源。

飞信的免费短信与中国移动年收入30亿的短信业务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飞信业务迅猛发展,如何实现其与短信业务的发展平衡?另一方面,坐拥5个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如何战略变现创收?飞信产品战略定位的内部冲突得不到解决,处境尴尬。恰恰也是这尴尬的处境,飞信迎来了盛极而衰的命运转折点。

内部冲突之外,中国移动对飞信外部发展的误判也使得其错过最佳的发展节点。

除了产品战略定位内部矛盾,中国移动也没有及时地洞察到行业发展变化、消费者需求变化。误判飞信外部发展路线,长期局限于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行业竞争中。

印象中2010年的样子,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才可以注册和使用飞信,这就是飞信产品发展史上的三网互通。

三网互通也是小米后续产品的主打亮点之一,是一项极具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卖点,它也几乎成为了后续智能手机的标配。

显然,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是缺乏这种互联网思维的,飞信仅限移动用户使用,限制与电信、联通用户的互通。直接导致飞信用户增长乏力,无法继续突破瓶颈。

等飞信回过神来实现三网互通时,已然错过发展契机。

中国移动的后知后觉中,飞信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上。后来,雷军凭借性价比极高的小米手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张小龙的微信踏上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浪潮,凭借多元化、极灵活的通信交互方式后来居上,风头逐渐盖过飞信,米聊、易信、QQ等。

落幕:完成时代使命,无关对错

毕业后就没有使用过飞信了,这些年它是边缘化的存在,近似于“未亡而终”的状态下,中国移动也尝试过对飞信进行战略性发展方向上的抢救。2018年中国移动推出面向团队通信沟通升级服务及面向企业移动办公的应用软件——和飞信,无奈大势已去,加之企业移动办公领域亦有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鏖战其中,或许,中国移动官宣停止提供飞信服务,默默退场才是飞信最好的归宿。

而谈及中国移动没有互联网思维、不善于运营用户其实也不太立不住。归根结底,中国移动只是一家电信运营商,而不是互联网公司。

飞信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它承接了国内大部分用户在2G时代下的通信社交诉求,只不过在通信社交时代嬗变时,它的变化不及时代的变化,无关乎对错,仅此而已。

文 丨 李民民 丨大叔丨 科技发烧友丨撰稿人 丨 伪设计师

杀死那个播放器

文|月落乌堤

写在前面:本文的起源是和朋友探讨现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媒体播放的一些问题,延伸出来对过往及现在音乐播放器的一个梳理和概括,文章较长,也可能比较乏味,推荐收藏后阅读,谨以怀旧的名义,写一篇纪念及观望的文字。(文末有福利!)

01

前传

1979年7月1日,日本,Sony公司推出了一款叫“Walkman”的便携式音频设备,当时他的售价高达499美元(当时汇率),它的出现,让人们终于可以实现便携性音乐播放器和隐私性——配耳机插孔,使用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听得到——在上市的前两个月,仅仅在日本市场,就销售了超过50000万台,这个数字是Sony公司所预测的10倍。截止到2010年7月23日停止在日本(其他国家正常销售)的销售,这一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全球的销量超过2亿台,是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微小型电子产品,它的后代,把他赶下神探的iPod,全球销量也不过1.6亿部。

1979年初代Walkman

1998年3,SaeHan Information Systems在德国汉诺威CeBIT展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MP3播放器,1998年5月2日,日本,东京,一家名为 “Akibaoo”的商店正式销售该产品的32 MB和64 MB型号,价格分别399美元及499美元,它最多只能装15首大小为4MB左右的.MP3歌曲。为了让它能卖得更好,SaeHan给它取了一个最接近“Walkman”的名字,MP-Man——MP-Man取意于MP3与Walkman的结合。

Saehan的MPMan F10

2001年10月23日,苹果电脑执行长乔布斯(Steve Jobs)拿着一款叫iPod的播放器,宣布了苹果公司的复活,乔布斯任命乔恩·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开发这个项目,鲁宾斯坦收购了东芝最新的1.8英寸5GB的小硬盘的专利,并且确定了电池屏幕等重要原件。

另外一位iPod之父托尼·法戴尔(Tony Fadell),此人在加入苹果之前已经做着一些MP3播放器的工作,便携式数字化播放器被推向了世界,今天,iPod通过7代产品的更替,完成了一统江湖的霸主地位。

第一代iPod

2005年4月2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诺基亚举办了主题为“See New,Hear New,See New,Hear New,Feel New”的盛大发布会,Nokia Nseries (Nokia N系列)正式向全世界亮相,发布会上,诺基亚推出了N90,N91和N70三个型号的手机,这些是最早基于Series 60系列的全新3G(WCDMA 3G网络)智能手机。称之为智能手机,是他们首次在手机中集成了PDA办公软件,完美支持office系列文档的查阅和编辑。集成了诺基亚所有的多媒体功能,包括视频播放:3GP、MPEG-4、RealVideo ;音乐播放:支持音频格式有AAC 、eAAC 、MIDI tones、AAC、AMR、MIDI、MP3、WAV、RealAudio、True Tones。

诺基亚N70-God Put A Smile Upon Your Face

直到今天,可能全球专门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硬件,只剩下iPod还在正常销售,但是对于苹果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早就不再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和重要业务了——毕竟,在苹果的带领下,智能手机已然取代了所有的专门播放器硬件,手机,已经变成最好的音乐地理播放器,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播放音乐的软件,这个软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市场变得无限巨大。

在磁带、CD和MP3的时代,用户需要先把所有数据“下载”到本地(购买磁带、光盘,或是用电脑拷歌),才能听音乐,而且只能听预先存储的那几首歌;而在智能手机的时代,只要在线就能听任何音乐。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听一听手机里的普通音乐,已经足够打发或者是消磨无趣的时间,而且更为有趣的是,某些在线音乐软件给不同码率的MP3音乐文件标上了所谓“极品音质”、“流畅音质”,来满足了更多仍对“音质”有所怀旧的用户。

智能手机从此成为多媒体机音乐播放的重要硬件平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缘起依旧是电脑端再开发。

智能手机时代 每一台手机都是播放器

02

播放器软件的到来

1992年3月18日,微软Windows 3.1初代操作系统发布,这一代的操作系统没有Windows 95出名,功能及应用均没有太大的提升,随后被Windows 95代替。

但是,它集成了一个以后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Windows软件——比令人讨厌的IE浏览器的时间还要长——这个软件的名称叫:Windows Media Player,它是Windows系统上第一个系统集成音频播放软件,从这个时候开始,“微机(micro computer)”正式朝着“个人机(peaple computer,PC)”发展,多媒体一词正式出现在所有的操作系统描述里面,多媒体支持成为了所有人开发软件的方向之一。

在后续的Windows版本中,他不断的拓展着自己的功能,甚至因为与Windows系统的捆绑原因,在之后的时间里,被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区域联盟以垄断的名义处以高额罚款,但微软至今为止仍没有放弃Windows Media Player——因为这是微软到现在为止,唯一成功的个人媒体库软件,即便是被捆绑销售被扣以使用垄断权力来进行推广。

微软在个人数字媒体库上,输不起了。

令微软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软件市场上,Windows Media Player面临来自全世界的竞争,他们用同样的路数,企图占领个人数字媒体播放这个巨大的媒体库特征的市场,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拼死一搏。从苹果的iTunes到谷歌的YouTube,从Winamp到千千静听到酷狗音乐到QQ音乐,从Kkbox到BeoPlayer到一众会员制APP,硬件公司、软件公司、大公司及无数不知名的小公司都在里面奋力前行。

今天,我们单纯的来看看,“数字音频播放器(英语:digital audio player, DAP)”的这个市场自从Windows平台可以运行并播放数字音乐到Nokia塞班开启的智能-半智能手机平台到iPhone开启的智能手机时代,数字音频播放器的前世今生。

03

王者新生

1995年9月9日,发明MP3专利的持有人Fraunhofer IIS公司为了在电脑上播放MP3音乐,发布了基于16位(Windows 3.1操作系统)和32位(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播放器WinPlay3,因为MP3格式的文件体积小这一优势, WinPlay3成为了Microsoft Windows上播放MP3压缩音乐的唯一选择,直到Winamp的出现。

从WinPlay3的命名可以看出来,这个软件就是针对Windows平台制作开发的MP3的播放器,由于功能单一(没有人会想到以后各种格式的音频会出现),缺少大部分高级功能如均衡器、解码插件,甚至连播放列表都要手工组建,注定WinPlay3只会在迅猛发展的IT业潮流中很快要被覆灭,被击毁。

而开发WinPlay3的母公司Fraunhofer IIS宣布自2017年5月13日正式终止MP3相关专利的许可及软件的授权程序。,意味着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录制和传播MP3格式的音频文件,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支持的MP3文件就有可能会寿终正寝。

WinPlay3播放器

1997年4月21日,伴随着“Winamp, it 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的启动声音,Winamp——全称“Windows Advanced Multimedia Products”(Windows高级多媒体产品)第一个版本在Windows上线,开发Winamp的公司叫Nullsoft,而这句软件启动音,成为了无数后来者启动时的标配,它最成功的模仿者的启动音叫“hello,酷狗”。

Winamp的出现,将PC机真正的带入到多媒体时代,在哪个磁带、CD满天飞,DVD/VCD才开始普及的时代,在广阔的互联网世界里,Winamp攻城略地,很快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独立音乐播放软件。在当时,所有在销售的MP3光盘中,都在根目录保存着Winamp软件——即将Winamp软件与MP3文件一起刻录到光盘上, Winamp从一开始就占领了Windows MP3的播放梦想,甚至一度成为电脑最初的MP3最佳搭档。

Winamp是共享软件,所有人均可下载使用,不需要注册或者另外支付费用,并且在后续的版本中集成了EQ均衡器,播放列表,插件,更换皮肤,AVS,媒体库等等功能。

Winamp可能是所有软件的一个例外,他使用人数最多的版本,不是后续开发的版本,而是2002年8月21日发布的Winamp 2.81版本,这个版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新不如旧”。

同时,Winamp也第一个完美诠释了,嫁入豪门要么风光无限好,要么就是“悲惨世界”。一个原本可以成为全球第一个iTunes的平台级产品,在被AOL(AOL也被誉为“品牌坟场”)收购后贸然收取费用,而被逐步遗弃。

1999年6月,Nullsoft被美国电信巨头AOL以8000万-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成为AOL旗下子公司。由于Nullsoft是与另外一个公司被打包收购,在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了在管理上的接二连三的出错,最重要的是Winamp错过了变革音乐产业的机遇,AOL本可以成为今天的Spotify、Pandora。2000年前后AOL坐拥最好的渠道和软件资源:有最好的播放软件Winamp,有内容库,还有广播服务,该有的都有——除了一款像iPod那样的硬件——然而最终还是错过了数字音乐革命。

2000年,看准市场动态的Palihapitiya和McIntyre拟定了一份音乐订阅服务计划,但该计划直到2003年才获得批准,这时距离市场先行者Rhapsody推出音乐订阅服务已晚了两年之久。而音乐订阅服务的大玩家苹果,凭借2001年iPod的上市,赚的盆满钵满,到了2003年,苹果已经销售了100万台iPod,并已配套推出iTunes音乐商店。

AOL在2003年后知后觉地推出MusicNet,但为时已晚。无数业内人士感叹,如果Winamp和Spinner能更好协作,如果AOL早点拍板,数字音乐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2004年1月,弗兰克尔辞职,同年AOL彻底关掉了Nullsoft。

2010年,AOL将它带到了时下兴起的安卓手机平台,2011年,发布了Mac版本,但为时已晚。

2013年12月20日,Winamp关闭服务,一个时代的终结。

2014年1月,AOL宣布将Winamp连同SHOUTcast以500万到1000万美元之间的价格卖给比利时在线电台公司Radionomy。

2016年10月26日,发布现行最后一个版本,winamp5.8,版本号为3653。

王者,就此落幕。

不过还好,笔者的系统中依旧安装着它,用它来播放笔者硬盘中的几百首老旧的MP3歌曲,而不是Winamp,嗯,笔者已经老了!

Winamp 新不了情

04

再续传奇

2002年8月,Winamp 3发布,因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版本完全违背了“小巧易用、功能专业”的宗旨,开始向多用途方向发展,资源占用大增,成为了Winamp的滑铁卢。

同年,一个专门为Winamp写插件的工程师——Peter Pawlowski——因不满Winamp升级为3.x后2.8x插件架构的支持,Peter Pawlowski决定在Winamp之外重新主导开发了一个播放器,这个播放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名称,现在他统一的名称,源自于工程师在开发的时候一个临时名称——Foobar——一个计算机编程中通用的变量词组合。今天,大多数人叫他Foobar 2000,之后发展为Windows平台上顶级播放器软件之一。

foobar2000继承了Winamp开辟的插件(Plug-ins)、换肤(Skin)模式,现在支持的插件高达1200种之多。

作为一款神一般存在的音乐播放器,Foobar2000自然有其引以为傲的地方:

Foobar2000支持WASAPI、ASIO等独占型接口,可以保证音乐播放不会被干扰;Foobar2000可以支持规格远超CD音质的高清音频,或者DSD音频;Foobar2000没有多余的内容来打扰一个专注于音乐的灵魂,全面支持MP3、M4A、FLAC、MusePack、WavPack、Ogg Vorbis、Opus等各种目前主流的音乐格式,可以配置DSP、音乐库、合成器、流派、风格、搜索、皮肤等等,音乐和专辑信息显示功能。

2016年5月,Foobar2000同步登陆iOS及Android平台,开启了智能手机平台化之旅;

2018年3月,Foobar2000上架Win10商店,朝着主流方向发展。

今天,Foobar依旧是独立音乐播放器方面的传奇。

Foobar2000 终身美丽

05

割据中原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跟随者,在音乐播放软件上,也是一样。

中国数字音乐发展简图

2002年,上海,一个叫郑南岭的工程师,他在给Winamp做汉化的工作,毕竟英文版的Winamp在2002年前后的时间里,还是音乐播放器的王者,但是无论怎么努力,汉化支持总是无法令人满意。于是,他用nanling的昵称,发布了一款叫做“MP3随身听”的软件,出于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及对陈慧娴《千千阙歌》的喜欢,将名字改为“千千静听”,一个经典播放器横空出世。

完全免费——针对已经被AOL收购了的Winamp的pro收费模式;占用空间小——千千静听使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可以将大部分运行数据暂存在电脑硬盘上,使其成为占用内存资源最小的音乐播放器;中文界面——无需看糟点多多的Winamp的汉化版本;显示歌词——对于歌词显示有特殊要求的国内用户。

这些特点牢牢地抓住了最初的用户用户,千千静听也因此打败了当时的传统播放器巨头Winamp,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了音乐播放器领域的新霸主。

可惜,郑南岭没有能坚持下去,可能是资金方面的原因,郑南岭连同他的千千静听,在2006年嫁入豪门——百度。

在收购协议正式出来之前,千千静听的出售遭到了国内用户的集体反对,但是于事无补。在嫁入豪门的协议期三年结束后,郑南岭离职,并从此消失。千千静听也被雪藏,直到2015年12月,人们才重新在互联网上听到“千千”这两个字。

2015年12月3日,百度宣布旗下的百度音乐将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打通音乐产业链上下游,表示要打造一家“全新的互联网音乐机构”,合并后百度音乐的品牌和服务保持不变。其实就是说百度“抛弃”了百度音乐,把它“转交”给了太合音乐集团。

2018年6月19日,太合音乐宣布,将百度音乐改名为“千千音乐”,千千音乐还能重塑千千静听的伟业么?没有人知道。

千千静听,失去了音乐发展最好的十年,已经错过了智能手机时代,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时间不只是生命,重要的是——时间他还要命。

直到今天,千千静听的最后一个发行版本停留在5.52,已经无法联网,仅仅是作为单机播放器存在了,它的手机端还停留在塞班S60系统下。

千千静听 如果你知我苦衷

2004年4月,酷狗音乐上线,如果千千静听没有倒下,酷狗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如果酷狗没有投靠腾讯,获得腾讯的流量支持,酷狗会不会有今天?我们无从得知。

2016年1月15日,酷狗酷我与QQ音乐签署相互转授权协议。

酷狗的架构分析

2005年8月,由前百度首席架构师——雷鸣和从斯坦福MBA毕业归国的怀奇共同创建了酷我音乐盒。

2015年3月13日,酷我跟酷狗合并,拉上三家版权公司,打造亚洲最大的音乐集团”,即中国音乐集团(China Music Corporation,原“海洋音乐”,“CMC”)。

2016年7月15日,腾讯旗下的QQ音乐业务与中国音乐集团(CMC)进行合并;

2017年1月24日,新的音乐集团正式更名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

06

塞班荣光

说起智能手机,不得不说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在iPhone和Android未出现之前,塞班是世界上唯一的智能手机操作平台,其前后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才切入到手机市场,并由诺基亚将其送入到帝王之尊的位置,然而,成也塞班,败也塞班,随着诺基亚的倒下,塞班也只是手机发展市场的一抹荣光。

1980年David Potter成立Psion公司;

1998年在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Psion的共同合作下成立塞班公司;

1999年塞班公司推出Symbian OS v5.x操作系统;

2000年全球第一款基于Symbian系统手机:爱立信R380正式出售。

2008年12月2日,塞班公司被诺基亚收购;

2009年LG、索尼爱立信等各大厂商纷纷宣布退出塞班平台,转而投入新系统(实际上就是Android系统)领域;

2011年12月21日,诺基亚官方宣布放弃塞班(Symbian)品牌,转而使用Windows移动系统;

2013年1月24日,诺基亚宣布,今后将不再发布塞班系统的手机,意味着塞班这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长达14年的历史之后,终于迎来了谢幕;

2014年1月1日,诺基亚正式停止了Nokia Store应用商店内对塞班应用的更新,也禁止开发人员发布新应用。

塞班标志

最先进入塞班系统的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叫“千千静听”,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千千静听,在诺基亚S40,S60手机泛滥的那个时代,手机听音乐已经渐渐的成为主流,诺基亚 5300音乐手机时代的来临,开启街机模式。5300作为一款音乐手机,在音质上表现十分的出色,支持 MP3 格式,并配有专用音乐键可播放/暂停、快进或快退,对于喜欢音乐的朋友绝对是个很好的选择。

千千静听成为了第一个完美支持塞班系统的音乐软件,随后才有酷狗、酷我、QQ音乐、天天动听的加入,在那个手机可玩性不高的时代,诺基亚手机带来了MP3一样的高性能音乐体验,以往数据显示,千千静听的装机量一度超过了70%,直到后来的天天动听出现。

天天动听成立于2007年年底,第一个塞班版本于同年上线,是由王智罡、黄晓杰等人联合打造的一款音乐播放器软件,当时的天天动听还是一个创业项目,在命名的产品理念上,这款手机端的音乐播放器参考了当时已经在PC端大获成功的千千静听。这就导致当年一度有用户误认为两款软件是一家公司的产品。

天天动听当时推出的歌词显示、丰富的EQ均衡器设置以及大量皮肤都深受好评,正是靠着这些产品优势,天天动听才能迅速积累大批塞班用户。后来安卓和iOS系统崛起,天天动听顺势而为,开始向两大系统平台扩张,它被称为“塞班必备”,各大软件平台音乐类应用排名长居第一!

2009年用户量突破1000万;2011年用户量突破5000万;2012年用户量突破1亿;2013年6月份,用户量突破2个亿;2014年5月,更是突破3.8亿。看似一路高歌的背后,危机也悄然而至。

天天动听发展简史

2012年,在线音乐服务开始进一步走向成熟,标志之一就是版权之争愈演愈烈,为了能在版权大战中站稳脚跟,天天动听需要大量资金和流量扶持,201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投资天天动听,次年被阿里收购。

从辉煌到被收购,从独立运营到融入大家庭,从被疯狂追随到遭遇吐槽,作为“曾经移动端最经典的音乐播放器产品”,天天动听的“覆灭”让人感叹,当一款产品成了资本手中的玩物,大概就离死亡不远了,即便这个产品曾经拥有3亿用户。2013年被阿里收购,2016年4月15日天天动听正式更名为阿里星球,天天动听寿终正寝。

天天动听被阿里抹得一干二净,似乎它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出现,曾经和千千静听一起撑起的塞班系统音乐软件的辉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天天动听 塞班播放器最后的荣光

07

版权之压

2010年5月7日,奉佑生、许琳共同出资成立了彩云在线。

2010年5月11日,北京多米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他们的产品,在2009年即已经上市,软件名称叫:多米音乐。

2011年9月,多米音乐拿到A8音乐1900万A轮融资。在其后来的新三板挂牌公告中还发现,这一次公司增值的时候,还引入了股东黄勃。

2014年6月, A8音乐还领投了多米音乐C轮融资,以1.79亿港元入股。

2015年12月,奉佑生、许琳分别将其持有公司的 585万元、459万元注册资本转让给了快通联,变更后两位创始人已不再持有彩云在线股份,彻底退出。而奉佑生早在2014年就在多米音乐内部孵化出了第一个音频直播产品“蜜live”,2015年3月,项目脱离多米,奉佑生带领团队开发映客,5月映客上线。

2016年4月,公司更名为为北京多米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便最为国内音乐第一股成功挂牌新三板。

多米股权结构图

多米音乐在新三板披露的财报,多米音乐已经连续多年深受亏损之苦,还处于主营收入逐渐减少、亏损规模继续扩大的状态。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多米音乐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243.37万元及2607.54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399.95万元和-5766.74万元。

由奉佑生创立,背靠华谊、光线这样的文娱大佬,成为国内音乐第一股,又曾手持映客14.59%的股份,手握这么多张好牌,多米这家音乐集团为何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音乐版权?还是战略失误?

多米音乐融资历史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下发相关政策,推动版权规范以及版权互授,大的平台在大打版权战,而很多没有靠山的在线音乐产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2018年1月18日,花150万元,收购了一家名叫湖南飞阳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公司,这家公司经营范围就包括网络视频服务、网络表演经营、演出经纪等。

实际上,2017年上半年,多米音乐线下音乐演艺业务收入已经大于音乐平台业务收入了。上半年863万元的收入中,演唱会票务销售收入贡献了522.73 万元,主要为演唱会票务销售收入,2017年上半年共举办12场演唱会。这部分收入的占比,逐渐改善了多米的盈利能力,但其2017年上半年仍然是亏损状态。财报显示,主要是因为营业总成本为较上年同期增加 372.59 万,主营业务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 919.54 万。而多米音乐平台增值服务收入仅为340.32 万元。

2018年2月, “国内音乐第一股”的多米音乐,在新三板挂牌500多天之后,发布公告申请终止挂牌,除了留下超亿元的亏损外,还剩下不到400万的用户。

2018年2月28日,多米音乐宣布终止相关业务运营,服务器将下架,无限期停止音乐服务。

多米成为第一个倒在版权重压之下的玩家,从此,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不再提供服务。

08

巨头游戏

互联网音乐用户界有一个鄙视链:

用虾米的瞧不起用网易的,用网易的瞧不起用百度的,用百度的瞧不起用酷狗的,用酷狗的瞧不起用酷我的,然后大家一起瞧不起QQ音乐。

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已经形成由五个层面组成的价值链:

(1)内容提供商:包括拥有版权的音乐公司、从唱片公司购买了版权的音乐制作公司、音乐个人(包括专业词曲作者、音乐表演者和音乐爱好者),这是整个行业最重要的玩家,他们手握版权优势,有国际性的组织,有各个国家的法律保护。

(2)版权服务商:负责音乐版权内容管理的服务企业,绝大多数以代理的名义出现。

(3)服务提供商:各大音乐在线平台,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在版权重压之下,也正在朝自制内容方面探索。

(4)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联合各大平台推出流量卡或者流量套餐,是移动互联网管道的核心。

(5)用户&消费者,C端,利润来源。

在线音乐价值链示意图

C端收费难,B端版权要花钱,支出大于收入,自造血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资本难以为继。随着百度放弃百度音乐,战略投资网易云音乐,智能手机播放器之争,进入到三国争霸的巨头游戏之中。

1、百度娱乐之痛

2002年6月,百度旗下音乐搜索频道百度MP3搜索上线,开启了国内音乐免费的大门。用户通过MP3搜索服务开始接触搜索引擎,成为百度公司开辟市场的利器,一度被外界认为给百度公司带来了三分之一的流量。

而彼时的百度,依托搜索入口的巨大流量,在内容分发方面正需要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软件,他们看上了郑南岭一人独立支撑又难以壮大的千千静听。

2006年7月,百度收购千千静听,这是百度正式进军数字音乐的起点,同年底百度MP3音乐盒上线,此后,百度音乐播放器与千千静听播放器一起共存了数年时间。当时的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也才成立不久,虾米网还未上线,天天动听还没发布成立。

2006年,包括环球、华纳、EMI在内的七家知名唱片公司以百度公司提供的MP3搜索下载服务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将百度公司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173万。同年11月17日法院一审判决,因七大唱片公司指控百度侵犯权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

仅从时间节点来看,百度布局数字音乐的时间还是非常早的,可惜布局早,却没玩好。

2007年开始,音乐全面转向“免费”。其中包括正版化的免费。包括曾经的付费下载旗帜“巨鲸”都在与谷歌合作,开始提供免费下载,而新浪乐库上线,代表音乐的免费趋势无可阻挡。

在搜索引擎带来的巨大流量情况下,百度于2006年7月,全资收购了千千静听,直至2007年艾瑞的一份报告显示,百度公司仍占据音乐搜索市场92.8%的份额,稳居市场第一,而在2009年正望咨询的一份报告中,百度的市场份额减少到45%,但是依旧有绝对优势。

2011年7月20日,百度与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索尼(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环球(Universal Music Group)和华纳(Warner Music Group Corp)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这三家唱片公司授权百度在网络上提供三家公司版权音乐的在线收听和下载服务,意味着2002年MP3搜索上线后一直保持强硬态度的百度终于向版权方低头。时任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Jennifer Li)在声明中说:“百度一直在努力向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

2011年6月,百度旗下音乐平台ting 正式上线,随后改名为百度音乐,百度正式成立多媒体事业群。

2013年7月,百度音乐旗下PC客户端“千千静听”正式进行品牌切换,更名为百度音乐PC端,千千静听这个品牌正式被雪藏,百度进入自己的音乐模式。

2015年12月,百度音乐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二者宣布将共同建立一个互联网音乐机构。

2018年6月,太合音乐集团旗下百度音乐正式进行品牌升级,百度音乐将变身为“千千音乐”,同时启用全新的LOGO和域名——千千静听与百度音乐彻底被百度抛弃!

2018年10月12日,百度宣布战略领投网易云音乐B轮融资,跟投方包括泛大西洋投资集团(GeneralAtlantic)、博裕资本等。作为战略投资方,百度将与网易云音乐在内容、流量、版权等多维度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百度音乐之心并没有死。

网易云音乐,2013年4月23日正式发布,产品完美覆盖iPhone、Android、Web、PC、iPad、WP8、Mac、Win10UWP、Linux九大平台客户端,对于仅上线4年就获得4亿用户的网易云音乐,其月活跃留存用户以35.6%超过了QQ用户30.4%的留存率。虽然网易云音乐在版权上与QQ音乐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其产品形态获得用户好感,发展态势迅猛,上线仅三年就在商业化尝试上有很大突破。作为网易月活最大的APP,虽然其收入远比不上网易游戏和电商,但是丁磊表示仍要加大对网易云音乐的投入规模。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网易云音乐有了百度这个入口,将更有底气与腾讯音乐一战。

2、阿里的电商基因玩不好娱乐

2006年,几个从阿里辞职的员工,创建了虾米网,创始人王皓——阿里系统分析师;王小玮——阿里巴巴中文站原运营经理;陈恩卫——技术总监;吴轶群——原中文站开发工程师。

首先,虾米有用户基础,是基于其良好的软件应用结构。

虾米软件应用结构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虾米有阿里的基因,这些促成了2013年1月15日,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虾米音乐,阿里巴巴的文娱梦,自此开始。随后,阿里巴巴收购天天动听,组建阿里音乐,虾米是在线付费音乐中的先行者(国内范围,除了APP STORE之外),那么虾米很有可能在淘宝系的规划和推动下,打造成国内的在线音乐商店,虽然目前虾米网的付费用户比例非常低,但手握支付宝在这一全球性支付平台,淘宝可发挥支付上的优势,打造国内付费音乐的第一平台(这个要根据投入的资源和产品的规划等)。根据国内互联网发展和版权保护的规范化,付费是迟早的事,最多五年,付费音乐购买模式将成为主流,免费模式将走到尽头;

2015年7月15日阿里音乐集团成立,全面整合虾米、天天动听等阿里所有音乐业务,高晓松出任董事长,宋柯出任CEO。

2016年4月15日,天天动听正式更名为阿里星球。虾米音乐走专业音乐人路线,天天动听主打大众用户,同时平台还聚集了几个重要角色:艺人、粉丝和商家。

2016年10月1日,天天动听停止服务,天天动听就这样被抹去,没有留下任何一丝痕迹。

天天动听停止服务

2016年12月,上线仅8个月的阿里星球宣布,全面停止APP内的音乐服务,转做阿里音乐旗下粉丝明星娱乐交互平台。

阿里星球停止音乐服务

随着天天动听的关停,阿里星球停止音乐服务,阿里的音乐路正式归于虾米音乐和阿里星球两个数量级应用,阿里在做减法的同时,后面的文娱之路怎么走,没有人知道。

3、腾讯,社交帝国的大娱乐集团

2005年2月2日,QQ音乐上线,腾讯忍不住进入音乐领域,在自己技术不行的情况下,依靠社交的流量,开始了自己在音乐播放器市场上的抄袭之路,他最先的抄袭对象是2004年上线的酷狗音乐,酷狗方面,公开指责其竞争对手腾讯旗下QQ音乐“抄袭”,并指责其“竞争手段低劣,毫无创新”。直至2014年QQ音乐市场所占份额几乎和酷狗持平,在所有的抄袭战中,腾讯一直是最后的大赢家。

图片来源 网络

事实上,腾讯对于潜在竞争者的策略向来都是三步曲:抄袭、打击、封杀。

社交属性,永远是腾讯之所以能抄赢所有创业项目的基础,QQ音乐(甚至所有腾讯的产品,感兴趣可以数一数腾讯QQ面板的图标)成立之初,腾讯即给了它巨大的流量支持,每次登上QQ(笔者QQ是2000年前后申请的,Q龄18年以上),QQ头像后面有个音乐符(��)的符号,还显示了对方(或自己)现在在听什么歌。后来才发现,QQ客户端的聊天列表界面下方有个显而易见的小图标,就是QQ音乐的图标,十几年了一直都是这个主题颜色,每次看见都感觉很亲切,显然,这个地方就是当年QQ音乐的入口——一个强大的社交流量入口。

2008年7月22日,腾讯上线QQ音乐VIP服务,之后改名为绿钻会员,截止到腾讯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绿钻会员现在有1.2亿用户。

2015年09月11日,QQ音乐宣布日活跃用户突破一亿,并透露,截止目前,QQ音乐覆盖8亿用户群,平台正版曲库超过1500万。

2016年01月15日,酷狗酷我与QQ音乐签署相互转授权协议。

2016年07月15日,中国音乐集团(China Music Corporation,简称“CMC”)和腾讯集团共同宣布,已达成共识对数字音乐业务进行合并。腾讯将把旗下的QQ音乐业务与CMC进行合并, 通过资产置换股权成为新的音乐集团的大股东,并支持新音乐集团上市。CMC旗下拥有酷狗、酷我、海洋、彩虹、源泉等公司,主要业务包含数字音乐播放器、音乐直播秀场、版权转授权、广告、游戏联运及其他音乐衍生业务。

2018年9月7日,腾讯音乐集团在美国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申请赴美上市,而腾讯音乐的最大问题是,用户平均ARPU较低,以及付费比例低,付费用户的ARPU也较低,中短期看,社交娱乐都会是腾讯音乐的增长核心,产业链下游会是增长和发展的核心。

09

未来在那,未来会来

截止到2018 年 6 月30日,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 5.55 亿,较去年末增加 673 万,占网民总体的 69.2%。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 5.23 亿,较去年末增加 1150 万,占手机网民的 66.4%。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逐渐饱和,市场格局稳定。音乐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内容服务和支撑服务几个部分均有较大企业的支持,在内容提供方不断创造优质内容的情况下,音乐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

在腾讯整合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阿里整合虾米音乐、阿里星球;百度战略投资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并入太合音乐改名千千音乐之后,在线音乐播放器基本格局已定,各平台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战略布局也密不可分。

1、后版权时代

随着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各音乐平台竞相争夺音乐版权,并加大音乐版权的购买。2018年春节前夕,版权大战似乎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在国家版权局的指导下,2018年2月9日,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达成版权互授合作。2018年3月6日,网易云音乐与阿里音乐达成版权互授合作。随后,国家版权局官微推送消息表示,腾讯音乐与网易云就网络音乐达成版权合作事项,相互授权旗下所有音乐作品总数量的99%以上,同时积极向其他网络音乐平台开放音乐作品授权。——而真正致命的,可能就是那剩下的1%。

2018年4月5日上午,腾讯科技发布了一篇《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发布声明 呼吁行业维护数字音乐版权环境》的文章,复盘了网易云音乐违反协议销售周杰伦歌曲事件:

“由于网易云音乐在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与腾讯音乐就杰威尔音乐版权转授权合作期间屡次发生侵权及超出授权范围使用行为,因此2018年3月31日网易云版权转授权到期后,作为版权代理方腾讯音乐与杰威尔达成共识之后,本着尊重及维护数字音乐正版化原则,暂停与网易云音乐的转授权合作洽谈,并要求网易云作出整改后,才会恢复转授权洽谈。对于其他正规平台,腾讯音乐将继续开展广泛授权合作。”

同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发表声明称,暂停与网易云音乐的转授权合作洽谈。

而网易云音乐被腾讯卡版权脖子的正是那1%,可见,各大音乐客户端并不能做到100%授权。细心的用户在各播放器的使用中会发现,在网易云音乐播放器上,很多用户表示“为什么很多歌还是灰的?”;虾米音乐上也有很多歌不能听,而QQ音乐也仍然有些音乐没有原唱版本。如果想要听到灰色曲目,可能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来购买才能听到,音乐平台仍保留一部分热门曲库的独家版权,这个转授版权的措施对于核心用户的影响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版权成为了各大音乐平台最后的护城河,互授版权始终解决不了独家代理之类的问题,保留独家版权,可能也是最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市场体现。

2、付费状况

综合在线音乐发展情况而言,付费音乐会是将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移动音乐用户的付费习惯已逐渐养成。收听高品质/独家内容则是用户付费的主要动力。可见用户对音乐内容品质的需求正逐渐提升,音乐成为用户精神追求的手段之一。培养,收集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及音乐衍生品,精准推荐给有需求的用户,将成为有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付费用户的年龄段集中在新中产年龄段,且学历相对较高。

在线音乐付费群体

腾讯音乐集团招股说明书表述:在线音乐业务付费人数从 2016Q3的1220万人增长到2018Q2的2330万人,付费率从2016Q3的2.1%提高到2018Q2的3.60%,虽远低于Spotify这一国外音乐流媒体巨头43%的付费率,但胜在基数大、速度快。移动社交娱乐付费人数从2016Q3的290万增长到2018Q2的950万,付费率从2016Q3的2%提高到2018Q2的4.2%,同时绿钻会员突破1.2亿。

网易云音乐方面,根据艾瑞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数字音乐消费研究报告》,2017年全网上线的这20张数字专辑中,网易云音乐共取得13张专辑销量第一的成绩。在2017年网易云音乐平台数字专辑销售额同比增长162%。

图片来源 艾瑞咨询

3、社交及营销

社交功能方面,腾讯系是由巨大优势的,但又各具特色:网易云南音乐以音乐热评为主; QQ音乐比较突出的是音乐播放弹幕;酷狗音乐在直播社交上有较大布局,围观人数较多;而虾米音乐以个性化音乐趴间为主,很多音乐用户进入各个感兴趣的趴间一起聊天听歌。

营销方面,各家竞争依旧火热,特征也比较突出:

三个平台2017年营销情况

4、渗透率及使用频率

腾讯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腾讯音乐市场占有率超过60%;版权总量是第二名的近3倍,2017年下载量和试听量是第二名的4倍以上。腾讯音乐旗下的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的活跃用户之和是第二名(网易云音乐)的5倍多。在2017年的在线音乐App渗透率排名中,酷狗音乐、QQ音乐和酷我音乐排名前三。

腾讯系占领绝对优势,但是不能忽略阿里、百度 网易在这方面的追赶,阿里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下掉天天动听这个曾经用户高达3.8亿的APP来主推阿里星球,不惜将音乐从阿里星球剥离来支持虾米;百度把自己的亲儿子百度音乐连同千千动听打包卖给太合音乐,自己做战略投资给网易云音乐,加上丁磊的整个网易对网易云音乐的支持,未来的市场,也未可知。

10

写在后面

如今各大平台的用户群已经基本稳定,因为版权流失到其他平台的比例越来越低。如何做好内容制作,做好内容分发,尽力避开版权问题,是将来各家争夺的重点。内容出版、原创内容以及和消费者紧密接触,也是巩固和维系现在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

将来的音乐播放软件,依旧会在巨头中间产生,大众消费永远比小众市场来得大,来得实际。付费购买及广告、自制内容赞助、活动赞助等会成为各大平台内容分发和盈利的重心。

好音质,好软件,会在哪里?一切交给时间,和这些唯利是图的运营商吧。情怀被资本绑架,最后贩卖的,都是大路货,怀旧,也是对情怀的一种还原吧!

参考:

1、《2017年度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研究报告》

2、《2017年中国在线音乐用户洞察报告》

3、2018年9月7日《腾讯音乐集团招股说明书》

4、《竞品分析:网易云音乐 VS QQ音乐》

5、部分数据为公开信息整理而得,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处理,如有引用请注意核对信息

6、本文所涉及的报告及文章,已上传知识星球,如有需要请联系后台处理

7、文末福利,送给那些一直在追求最佳音乐体验、怀旧的人:Winamp最新版原版、千千静听最终版原版、Foobar2000最新版原版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xoAV32I60Lk3GPDi7lPpVw

(完)

史上最全手机简史,无线通讯佳话还在持续...

后来,我拥有过很多部手机,但都没有第一部手机来得珍贵。

“还记得你的第一部手机嘛?”

"不记得了"

这么重要的事都忘记 真拿你没办法

那就一起走进手机的时光隧道去找你的第一部手机吧

手机历史隧道加载中......

时光之旅:史上最全手机图鉴

1973 年 4 月3 日

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

打通了史上第一个移动电话

而那时候人们的脑海里

还没有“手机”这个词

10年后

1983年 6月

摩托罗拉推出了—— 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手机

摩托罗拉Dyna TAC 8000X,售价3995美元

模拟手机时代(1G)来了

1987年

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3200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它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 “大哥大”

1988年

北京晚报的一条消息《公众电话网今起试运行》

标志着北京开始迈入手机时代

1990年

中国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与摩托罗拉签定一项代工合同

拉开了中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序幕

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中国大陆,

比手机更早流行起来的是公用电话亭和BB机

那时的摩登男女裤腰带上,不挂个BB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

跨上这个BB机,你就是这条Gai最靓的仔

时髦程度好比今天穿AJ

而BB机的留言功能 还引发了一股

“数字告白” 的恋爱风潮

3 1 5 5 5 3 0 我想你

5 2 0 我爱你

0 0 0 要kissing

恕我直言,各位现在玩的520告白

都是60后、70后当年玩剩下的

而当BB机被无数年轻人别在腰间时

GSM手机时代(2G)已经悄悄来临了

1995年

中国大陆出现第一款 GSM手机

爱立信GH337

同年

第一款 揭盖式手机

摩托罗拉8900、9900问世

1996年

微软发布了 Windows CE操作系统

开始进入手机操作系统

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

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8年

诺基亚推出

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

诺基亚变色龙6110

这款手机有3款游戏

贪吃蛇、记忆力、逻辑猜图

80后90后,

谁小时候还没玩过几把贪吃蛇?

1999年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而手机界也是风起云涌

摩托罗拉 推出第一台折叠手机

“掌中宝”328c

颠覆了大家对手机的传统印象

同年,推出第一款全中文手机

摩托罗拉CD928

这一年

爱立信 推出第一款三防手机R250

防水、防尘、防震

诺基亚

推出第一款内置天线机型——诺基亚3210

也正是在这一年

中国手机市场杀出一匹黑马—— 波导

1999年8月 波导推出第一台手机——波导RC818

此后,波导仅用4年时间

便登顶 “国内手机一哥”

而此时

在刚竣工不久的

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金茂大厦

出现了一群衣着随意的程序猿

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就是华为的研究人员

他们所在的华为上海研究所

就是 海思芯片 的前身

那时谁也想不到

20年后,他们将成为华为的中坚力量

2000年

传说中的千年虫危机没有来

BB机和邮票齐齐被放到了抽屉的最深处

这一年

诺基亚 推出7110

这是第一款WAP的手机,首次把手机和互联网接连在一起

这款手机

有超大屏幕,占据手机1/3

可容纳:150条短信

280条备忘提醒、1000条电话簿

摩托罗拉 推出A6188

支持WAP1.1无线上网

这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手机

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

三星 推出SGH-A288

第一款具有双屏显示的手机

西门子 推出6688

第一款整合MP3、

移动储存器功能的手机

是的,手机可以听歌了

2001年

塞班公司 发布了

Symbian S60 操作系统

同年, 爱立信 推出T68,这是 第一款 256色的彩屏手机,也是爱立信推出的 最后一款 手机

但不管怎样,手机告别黑白屏幕

彩屏时代 来了

2002年

夏普 联合当时的日本移动运营商

发布了内置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j-sh04

同年

诺基亚 7650横空出世

这是第一款塞班系统智能手机

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拍照手机

第一款滑盖手机

第一款五维摇杆手机

诺基亚经典开机画面

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大战

就此拉开序幕

2003年

黑莓 推出6230

第一款加密通讯的智能手机

纵向全键盘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诺基亚 推出N-Gage

这是国内第一款专业游戏手机

那时候,谁能料到

20年后,手游能成为一个产业,

电竞能成为一种职业呢?

同年

诺基亚 推出1100

史上最畅销手机

2003年全球累计销售 2亿 台

但这一年

中国手机市场的冠军

并不是诺基亚

而是 波 导 手 机

2003年销量突破1000万部!

波导V10

这一年

小米、VIVO、OPPO等国产手机尚未出生

中国手机的辉煌,仍属于波导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这句广告词

还被化用到春晚的小品中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

而这一年,

上映了一部关于手机的电影,

名字就叫 《手机》

15年后

手机不再是稀罕之物

再没有人谈手机色变

但一部《手机2》

却成了引爆娱乐圈黑幕的手雷

2004年

多普达 发布dopod 585

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手机

摩托罗拉

推出“刀锋”V3手机

凭借超薄金属机身风靡一时

但,这也是摩托罗拉 最后的高光时刻

此后,摩托罗拉剑走偏锋

专注外观设计,开始走下坡路

2005年

三星推出滑盖花瓶机D508

也掀起了一次滑盖浪潮

翻盖已经不流行了

潮人都用滑盖了

同年

索爱 推出K750C--第一款可以挑战便携数码相机的手机产品

索爱的W800C也深受欢迎

而经济实用的 小灵通

在中国多地正式放号

凭借每分钟仅需1毛钱的通话费

瞬速成为当年的大爆款

当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

“呼机、手机、小灵通,

一个都不能少”

那几年

很多人都用上了小灵通

而不少80后90后

终于可以用上爸妈淘汰的旧手机了

这一年

中国现象级的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

正火热进行着

不少人偷偷拿爸妈的手机

发短信给自己喜欢的偶像投票

2006年

中国网民超过 1亿

全国手机用户超过 4.43亿户

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3.9部(截止至2006.09)

这一年

不少80后90后

拥有了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

第一部手机

那些年,手机空间有限

短信要一条条甄选后再删掉

而现在

再也不用担心短信内存不够了

但除了快递和广告

已经没有人会发短信给自己了

这一年

诺基亚 推出的--诺基亚N73、诺基亚5300

都成为大热款

这一年

神州行找葛大爷拍的一则洗脑广告

成为无数80后90后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青春印记

“选号码就像进饭馆,选人多的

神州行,听说将近两亿人用

我相信群众,神州行,我看行”

这几句广告词,

多少人至今倒背如流?

但听说很多小伙伴的

第一张电话卡是动感地带?

与此同时

在 深圳华强北

每天有无数山寨机从这里运出

到2006年底时

山寨机已经占据

国内手机市场近30%的份额

山寨机不只是品牌的copy

它还“开发”了很多新功能:

超大音响加上8个跑马灯

双卡双待、MP3、MP4、MP5

和当年的杀马特发型一样狂拽酷炫

2007年

诺基亚 推出“明星之作”N95

这是塞班系统和诺基亚最辉煌的时刻

但谁也没想到

这是诺基亚手机帝国

走向衰落前的最后繁荣

而行业的老大哥 摩托罗拉

在2007年没有创新机器

还在吃前两年的老本

同年6月

苹果公司 推出了iPhone

新一轮的手机大洗牌

即便开始

2008年

这一年对中国人来说

是不寻常的一年

汶川地震

而这一年对手机行业来说

也是划时代的一年

2008年2月27日

支付宝 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

推出手机支付业务

十年后,它将彻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008年6月

苹果公司 推出第二代iPhone 3G

一个新的手机时代拉开序幕

智能机的时代来临了

与此同时

Google 推出同样强大的操作系统

Android(安卓),并且门户开放

选苹果还是安卓?

而 诺基亚 推出5800

首款采用全触屏的塞班智能手机

但遗憾的是

塞班系统并不适合触摸屏操作

未能提供很好的用户体验

自此,曾经的行业领头羊诺基亚,

被时代远远甩在了身后……

2009年

中国正式进入 3G 时代

这是一个对电量十分敏感的时代

中国联通 顺势推出“3G精彩,精彩在沃”为主题的沃3G业务

而也是在这一年

华为 推出了其智能手机的

开山之作U8220

2010年

乔布斯发布划时代的产品

iPhone4

影响和引领了新一代智能手机的风潮

而这一年

不少人仍在用 诺基亚N97

并认为无键盘手机是反人类的产物

同年, 华为 发布C8500

作为中国电信首批推出的

天翼千元3G智能手机

在百日内的零售销量突破100万台

很多人这时才开始知道

有一个叫 “华为” 的国产手机品牌

这一年,华为的任正非

说要把手机做到全球第一

但大家不信

2011年

这是新旧交替的一年

新的手机品牌在进入市场

而旧的品牌正在离场

8月15日

摩托罗拉 被谷歌公司收购

8月16日

小米手机1 正式发布

10月5日

“苹果之父”乔布斯逝世

苹果 进入库克时代

11月

诺基亚 发布诺基亚N9

这是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

Meego手机

同月

vivo手机 发布

智能手机vivo V1

音乐手机广告概念深入人心

2012 年

苹果 发布了新一代iPhone5

但当时的媒体

却称“乔布斯之后,苹果再无创新”

这一年

诺基亚 以1.7亿欧元出售其位于芬兰的总部大厦

这一年, 华为 成为了

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小米 第二代手机

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正式发布

OPPO 推出首款 ——前置200万像素的自拍手机U701

这是全球首款美颜智能手机

而随着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也宣告着国产山寨机时代的落幕

500-700元档的红米

和当年四五百元的山寨机价格一样

谁还愿意买山寨机?

小米9周年庆典上,雷军就称: “这9年以来,小米最大的变化就是消灭了中国的山寨手机。”

当然,山寨机也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们还留下了一颗“遗珠”——双卡双待

2013年

中国手机市场 4G 智能机开始起步

4G时代来了

这一年正式上线

支付宝 实名认证用户超过3亿

手机支付完成超过27.8亿笔

金额超过9000亿元

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手机已经成为

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一年4月

四川雅安发生地震

日薄西山的 诺基亚

捐款100万及数千台手机

这条消息刷屏了很多人的QQ空间

同年9月

诺基亚被微软收购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前任CEO约玛·奥利拉

诺基亚和一代人的青春

就此落下帷幕

2014年

苹果推出 iPhone6

狂热的果粉在苹果店外大打出手

而为买苹果卖肾的新闻

则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

苹果不再是一部手机

它成了一种时尚的象征

而这一年

华为 推出Mate7 一炮而红,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场

2016年

9月

苹果发布 iPhone7

苹果线下专卖店的门口

排起了看不到头的长龙

同年12月

诺基亚 宣布回归

将在2017年2月底的MWC 2017大会上

正式亮相,型号D1C

2017年9月

苹果发布iphone 8和iPhone X

2018年9月

苹果发布iPhone Xs

iPhone Xs Max/iPhone XR

2018年

锤子科技在北京国家体育场 “鸟巢”发布了全新旗舰手机——坚果R1

老罗能不能“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个人电脑”,咱不知道,但老罗确实重新定义了“19:30”

而此时的华为已是中国第一品牌

手机全年销量2.08亿部

并且在第二季度全面赶超苹果

通讯设备占有率世界第一

并且在5G领域独步天下

2019年

1月9日

支付宝 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

2月24日晚,在巴塞罗那

华为 发布首款 5G 折叠屏手机

HUAWEI Mate X

3月26日

华为发布 P30—— 拍照中的战斗机

它推翻了传统的RGGB拜耳阵列

采用全新RYYB全新色彩滤镜阵列设计

直接重塑了三原色

而接下来的故事

大家也知道了

美国把华为列入黑名单

但华为早有防备

华为海思公司总裁何庭波在凌晨给海思全体同事的一封信中写道: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前路更为艰辛,我们将以勇气、智慧和毅力,在极限施压下挺直脊梁,奋力前行!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

加油,中国芯!

期待,一个全新的手机时代,

即将在中国开启!

今天,从移动支付,社交联系,到休闲娱乐、水电缴费,手机都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而这在三十四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未来的通讯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说不准,就像我们谁也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

但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都藏在这一部部手机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