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首领一般由公象还是母象担任(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
象群首领一般由公象还是母象担任文章列表:
- 1、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
- 2、雄性非洲象只负责交配?刚成年的小象没有配偶权,只能找犀牛发泄
- 3、云南北迁象群中公象为何离群:疑似失恋,被领头母象赶走
- 4、云南15头大象40天消费680万,北漂路上,为何母象成为首领?
- 5、北迁象群何时回家?专家:大约在冬季
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
作者:刘东黎(作家,中国林业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2020年3月,云南西双版纳的15头亚洲象组成的“大象旅行团”向北迁移,一度引起各国媒体热切关注。在相关部门的悉心呵护与全力推动下,“断鼻家族”终于于2021年8月8日返归故园。转眼一年过去,又值8月12日“世界大象日”来临,让我们再度将关注投向大象,思量人类与大象、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长者”
头象长久地伫立着,一动不动,凝视观望着远方。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在它的瞳孔里,在草木稀疏的远方,暴雨的痕迹有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明显。而头象所扮演的,正是为整个象群寻找绿洲、指引方向的“长者”角色。
这一年是1993年,坦桑尼亚的塔兰吉雷国家公园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干旱。在不到一年间,三个象群的近百头幼象,竟有十余头不幸夭折,死亡率是正常年份的10倍。
但研究人员却另有发现:这三个象群的际遇不尽相同。有一个象群失去了10头幼象,而另外两个象群则损失不大。
原来,是它们面对干旱时做出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命运。两个较幸运的象群,都果断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地方,去寻找新的水源和食物。它们抵达之处,竟然有不少新生的绿色植物,还有很多泥沼和水坑。而损失惨重的象群,则因为没有勇气一走了之(即使离开,也不容易找到沙漠里的水源),不得不默默承领大自然的严酷天威。
为什么它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研究者的目光最后集中在头象身上。
就在30多年前,塔兰吉雷公园也曾发生过严重的旱情。但是,未能走出困境的这个象群里,没有一头大象足够年长,也就不曾记得甚至也没有经历过当年的灾害。酷烈的生存记忆,显然没有深入刻进它们的骨血。而离开原地的那两个象群,头象分别是38岁和45岁——它们对曾经的那场干旱,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虽然它们当年只不过是未成年的小象。大象有着令人称奇的记忆力:可以长时间记住某样事物,甚至长达几十年都不会忘记。干涸的恐怖记忆更是历久弥新,驱使它们未雨绸缪,果断行动,终于救下了整个象群的性命。
在一小片丛林之下,珍稀的雨水渗透至林木根部,过后又无迹可循。在寻常年份,荒漠上的某处水源可能每隔8个月才会出现。在缺乏水源的非洲,一个由三四十岁的“长者”带领的象群,兜兜转转,长距离艰苦跋涉,最后总能找到某个救命的水塘。相比之下,因为偷猎或意外死亡而导致只剩下年轻首领的象群,就经常找不到有充足草料或者水源的栖息地,导致死亡率急剧上升。
象群在代际转换中,在探索环境、争斗、防御、社交、安抚、繁殖、游戏等各类活动中,有着隐性的本土生态知识在神秘流转与传承——它们能高度精准地记住食物、水源和矿物质的位置,而正是头象,充当了“象群大学士”、象群生态知识掌握者的角色。所以亚里士多德就曾形容大象是一种“在智慧和思想上超越所有其他动物的动物”;现代动物行为学家也因此认为,大象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在象群踏入安危莫测的领域之时,母头象或年长雄象行走在象群前方的情况居多。饱经世变的老年头象都是非常敏感谨慎的,在遇到险情前会本能地发出预警。它们知道与人类保持距离的重要性。它们见识过大量头颅被砍掉、象牙被掠夺的亲族尸骸,虽然不明就里,但冥冥中仍是意识到:人类喜欢象牙。
在陆生哺乳动物中,大象的大脑是最重的,神经元数量也非常惊人。人类分布在海马体的神经元约占0.5%,大象则有0.7%,可见大象的智力活动超出人类的想象。所以,哪怕是几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只要群体里有足够年长的老象,它就能带领后辈沿着多年前的路线,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最终重获新生。
神秘的交流
大象的脊椎犹如一座拱桥,非常机巧地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这数以吨计的庞然大物,实际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行动迟缓,不会跑,顶多只会健步疾走。但实际上,它们的行进速度可轻易达到每小时24公里;速度最快时,甚至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圆柱,脚掌里有一块很有弹性的海绵垫,能有效减轻行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减震器”使大象走路时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在雾气弥漫的丛林,它们常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身后,给人一种突然降临的错觉,无形中增添了更为迫人的气场。
脚底的海绵垫除了减震,还能敏锐感知地面震动。通过次声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传递信息。比如说同伴失联时间有些长了,它们就用跺脚的方式给同伴发信号。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脚来“收听”远方的信号,如果这声音来自自己的象群,它还会做出回应。
大象还可以发出几十种不同的鸣叫,有时是高声尖叫,有时则低沉压抑。二十年前曾有科学家进行观察,大象发出的是一种低频声音,与几公里以外的同伴进行交流全无障碍。它们从喉咙里发出的这些低频声波或次声波,尽管人的耳朵无法捕捉,但却能传播很远。
在杂乱不堪、相互干扰的声波频率中,大象还能准确区分方圆一公里内上百同伴的差异,准确识别出自己最关切的声音。如果是熟悉的声音,象群一般会情绪如常。但如果声音有异,它们通常立即就警觉起来,聚到一起,躁动明显,有时候甚至会集体扑向声源地,一探究竟。
凭借非同凡响的听力,视线之外的雷雨声都会被它们尽收耳际。
大象体积大,但同时浮力也很大,它能够轻松渡过宽阔湍急的河流。有的地方,大象甚至能在浅海边游泳。这时象鼻就发挥了另一个顺理成章的功能——当完全潜到水面之下,可以通过鼻子呼吸。
相比于亚洲象,在非洲生活的野生大象,它们在迁徙途中,站着睡觉的时候更多,因为站立能更快地在危急时刻做出反应。为了确保安全,象群里的成员还会实行轮流睡觉的制度,轮流站岗,稍有什么危险的苗头,就会发出示警。
“大象地图”
奔走在荒野大漠,象群只是在被动地适应着环境,说走就走,一意孤行,挥洒着自然界不可羁绊的野性、自由和被生存本能驱动所释放的能量。它们穿越密林,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迁徙能力之强令人咋舌。
大象的智商相当于6~8岁的人类孩童,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它们有着独特的思维能力,记忆是它们的地图,经验是它们的智慧。
在漫长的旅途中,象群经常要穿越沼泽地。许多身形灵巧的动物,都会将沼泽视为恐怖的葬身之地,而身材庞大的大象,是怎么做到如履平地的?
其实,大象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族群的“路标”。
每一群大象在穿越沼泽地时,都会用它们的象鼻,将沿途树丛一边的枝叶,进行明显的折损行为。于是在危险的沼泽地上,常有一行树丛,一边枝叶茂盛,而另一边则几乎没有任何树枝和树叶。沿着这样的树丛走,可以避开不少险境丛生的泥潭。
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都可以使用地球磁场导航。地球的磁场,形状好比一个巨大的磁铁棒放置在地球中心,铁棒两端大致指向南极和北极。它既可以帮助动物确定自己运动的方向,又可以帮助动物精确定位。
2020年“断鼻家族”北上,就有学者提出,这些亚洲象一路向北,有可能是烙印在其基因中的迁徙本能偶然间被激发,这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而在事实上,此次象群开始北上的时间,正与太阳风暴、地磁暴发生的时间吻合。
对于象群而言,只要是它们行经的路线、嬉戏过的池塘、用过的水源地,都会被它们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它们的地理感,得益于数代相传的经验,迁徙的路线会成为记在心中的“大象地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友情
大象是一种社会程度非常高的动物。它们生性天真,极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这些习性无不显示出很高的灵性。它们与人有交流感应,能领悟人的意图,也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
大象和人一样,有自己挥之不去的伤心记忆。人类育象员们有时就会睡在小象身旁,当它们在梦呓中喊叫的时候,育象员的安抚让它们有了睡在母象身边的感觉。非洲有一头孤儿象,在分离近40年后,还能轻易认出自己幼年时期的育象员。
在肯尼亚研究非洲象的科研人员达芙妮曾收养过一头3星期大的小象,临时充当它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它长到6个月。然而,就在达芙妮短暂离开它的10天里,小象出人意外地绝食而亡。达芙妮深受震撼,她得出一个伤感的结论:“当幼象对某个人过于依赖,这种依赖就会变得生死攸关。”
“地球组织”创始人劳伦斯·安东尼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凯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维嘉陪在身边。安东尼忽发奇想,举起自己的孩子给头象看。只见头象“转身消失在树丛里,没过多久又重新出现,身边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她也来给我看她的后代了。我是一个科学家,但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也无法解释——就像是魔法般的一瞬间。那一刻我们之间有了特殊的连接。”
有专家研究了南非西开普省克尼斯纳大象公园中大象与人的“交往”,最后得出结论,尽管他们的野性气质从未通过选择性育种得到改变,尽管现今多数野生大象都很难控制和驯养,但总体而言,从小驯服的大象可以轻松地与饲养员形成亲密的关系,并优先与对他们有更大善意的人类互动。尽管大象对人类的反应可能仍有难以预测的一面,但仍可看出,它们一旦与人类形成某种温暖而亲切的联系,就会很珍视这样的关联,甚至可以成为照看人类婴儿的保姆。
至于其他生活在荒野中的大象,它们对人类仍怀有敌意,但是当它们一旦认定人类不会伤害它们时,便会信任人类,愿意主动来到人类的营地附近,喝水觅食,同时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有些大象甚至会有保护自己的“人类朋友”的冲动,在其他野象或其他猛兽想要伤害人类时阻止对方。比如在中国,傣族先民刚刚迁徙至澜沧江畔时,在新辟的村寨旁,会广植翠竹、芭蕉,诱大象来食。象群一到,张牙舞爪的虎豹就会退避三舍。
创伤记忆
虽然大象的仁义和温驯人所尽知,但这并不意味它是逆来顺受的性格。如果人和象在丛林里迎头相遇,双方都是猝不及防,就可能出现以命相搏的局面。如果有成员被杀死,它们会集体报复。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大象是为数不多会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的动物之一,会出现反应异常、行为难以预测、侵略性增强等症状,出现比如掀屋倒树等不加选择的破坏行为。
在西方,有关大象复仇的记载有很多。墨西哥驯兽团有一头名为珍宝的大象,在多年后杀死驯兽师托雷兹的故事,听上去像是小说,但却是20多年前真实发生的事件。
托雷兹长年酗酒,生性残暴,驯象时经常用尖棒和电棍殴打动物,珍宝也深受其害。后来托雷兹终于退休,动物们获得了一段较为平静的岁月。然而有一次,当托雷兹偶尔在驯兽团出现时,瞬间勾起了珍宝的创伤记忆,它直接上前,一脚使其命丧黄泉。人们这才多少明白,在珍宝憨厚迟缓的外表下,其实压抑着一片极度痛苦的惊涛怒海。一旦达到心理承受的临界点,就会勃然爆发。
族群
即使化成尸骨多年,非洲象也认得出亲人的味道。一头大象逝去之时,家庭成员会围聚在亡者的身边,有的试图唤醒它,还有的会往亡者身上播弄泥土和枝叶,良久之后,象群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与人类的葬礼仪式颇有些类似。
这种亲情伦理多方位地体现在象群的社会关系上。公象成年以后一般会独立生活,但它们会通过尿液来识别个体,牢牢记住兄弟姐妹的味道数十年,这样无形中避免了近亲繁殖产生不健康的后代。
在经历一些突发事件后,比如荒原征战或与另一个象群竞争后,家族成员常会集中在一起,相互磨蹭触碰。这种行为有助于家族成员增进感情,让家族更团结。当感受到其他同伴的不安时,大象会用象鼻去触碰同伴的头部,以示安抚。
幼象在两岁前完全依靠母乳喂养,有些甚至到4岁才断奶。在它生命的前8年,几乎与母象寸步不离。亲子教育和技能培训,则会一直延续到小象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这一点几乎和人类没有区别。
幼象对母象的依赖程度和在群里的受宠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大部分小象都有好多个姨妈充当“养母”角色,当小象遇到难题时,母亲和养母都会尽量帮忙。哪些是与危险有关的信号,如何寻找远方的食物和水源,盐巴可以在什么样的土壤里获取,这是它们共同的教学内容。拥有3个以上养母的小象,其健康成长的概率,数倍于类似动物园等环境里那些没有养母的小象。
扩展到整个象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组织严密的母系社会。
象群首领通常由最年长的母象担任,首领的姐妹、堂表姐妹以及这些亲戚未成年的后代,也会待在同一个群落里。它们关系紧密,彼此忠诚。这样的“社会”,我们可以想象为一组组相互交错的同心圆。每个成员几乎都认识群体中的所有伙伴,头象甚至能同时掌握30名家族成员的踪迹,这样卓越的才能,无疑非常有利于群体的管理。
象群的规模,一般从10头以下到30多头不等,在非洲一些地区,或迁徙途中,有时会有来自多个象群的上百头大象聚在一起。
而公象则游离于象群之外,它们似乎无忧无虑地在外游荡,随着年龄增长而越发独立。它们独来独往,落得悠闲自在。但相较于性情温和的群象,独象显得敏感易怒,毫无征兆就对人畜发动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群象因为有保护幼象的重任在身,一般不会主动挑起“边衅”。群象如果与人类发生冲突,一般都是因为幼象。
当然,到了交配时节,独象也可能会收敛一点“个性”,纡尊降贵地在群里短暂停留。这个阶段对象群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他们这些在外漂泊的“社会象”,会对群里的年轻公象起到良好的管教作用。
可以看出,大象难以在圈养的环境下得到很好的养护,一旦离开族群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它们甚至会终生郁郁寡欢。
比如在动物园中,大象无法获得必需的运动量,身材肥胖(很多圈养非洲象则容易营养不良)。而且终其一生,它们都必须在混凝土上行走,导致关节都不健康。更不用说对群体生活的心理需求,那更不是人类所能给予的,动物园远非它们的理想家园。
进化与退化
象牙上残留着的重要信息,那是来自大地、母亲、山林的味道,是大象身份的可靠标记,即使尸骨仅存,相应的身份特征仍保留得相当完整。然而,象牙曾经是推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在经历了数万年的猎杀、数百年的象牙产业和30年的国际化偷猎走私之后,大象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保护。但是很多影响深远的恶果,却不是说停就能停。
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前几年发现,由于体型更大、象牙更长的成年雄象遭大量捕杀,象群繁育行为有所改变,体型较小、象牙较短的雄象得以繁衍更多后代。这一趋势不断持续,导致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长度已经缩短。
就像达尔文的感悟一样,进化并不必然导向更高级的事物。进化之路实际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其所是、应其之命就是其本质,就是最高的法则。只不过物种一般历经数千年进化后,才会出现明显进化结果,但非洲象的象牙长度出现显著变化,仅用了大约150年。
非洲大象被迫进化的后果,正是源自偷猎者大肆猎象以获得象牙的行为。人类对大象的屠杀,正在逐步改变它们的性征,并遗传给了后代——长有漂亮象牙的公象是盗猎者的垂涎之物,当这些公象被屠戮殆尽后,长有粗短象牙的母象开始成为猎杀目标。那些没有象牙的母象侥幸得以存活,但无牙的特征,却以遗传的方式塑造着自己的后代。于是不再长牙的小象越来越多,它们以此表达着自己免受盗猎之苦的生存意愿。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长度已缩短一半。在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国家公园里,那些幸存下来的、现已迈入老年的象身上有一个特点——它们很多都没有象牙。幸存下来的无牙母象,生育了更多无牙的后代。
从理论上讲,猎人应该等到大象自然死亡后获取象牙。但当哪怕最小的象牙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时,迫不及待、利欲熏心的当地人,早就无法抵御巨大利益的诱惑。非洲象牙的平均重量,也早就从1970年的24磅降到了20年后的6磅。无论是小象还是母象,只要它们长出了牙齿,哪怕象牙再小,它们都会成为捕猎的对象。
这令人感觉有些心酸的“进(退)化史”,还不能道尽人类对野生象的所有影响。
如前文所述,象群可以通过声音,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听到声音的大象,则有能力分辨这声音源自敌人还是友朋。然而,当研究者对那些经历过偷猎和扑杀、失去年长同伴的“孤儿象群”播放试验声音时,得到的却是各种紊乱的反应。象群可能对熟悉的声音感到惊慌,夺路而逃;也可能对危险的异响浑然不觉,充耳不闻,完全不懂得该如何正确应对潜在的威胁。盗猎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盗猎行为的被禁而止息,相反,那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反应,作为混乱不堪的基因指令,仍在无声无息地传递给下一代。
当野兽向人类走来
2020年3月亚洲象北迁的新闻,一度引起各国媒体热切关注,成功地将全球观者的视线引到山林薮泽,让我们在对自然的沉思中,重新把握世界的真实容貌。对人类与亚洲象关系的深远思量,也蕴涵着人类对家园梦想、对人类历史与未来走向的领悟与追问。在大象沉稳缓慢的步履中,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模式正在悄然更改。
在非洲,当地人和野象共生在同一片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之中,人与象彼此反馈,协同演化,常常互为因果,显然并不总是简单地由一方决定另外一方。有些当地人的生活和大象很像,逐水草而居。大象的迁移,可以为贫瘠的土地提供肥料、吸引来各类小动物为其松土,对植物间的更快演替、缓解荒漠化大有益处,对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很重要。由于大象们吃进的各种植物种子大多不会被消化,于是吸引、滋养了大量的食虫鸟类,随大象的粪便在各处安家滋长。
象群行经之处,能够在密林中踏出象道,为其他很多动物提供了很大方便,让它们都有路可走,对动物的有效扩散起了促进作用;有的物种就靠着大象夷平的树木挖洞取水,还有一些动物会把被大象挖过的地方当作自己的栖身之所。在非洲就有一种蜥蜴,喜欢选择被大象推倒过的树木作为栖息地。在亚洲的某些雨林地带,亚洲象的足迹就像蝌蚪的幼儿园一样温暖可人。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描绘的那个诗意世界,死亡和复活成了生命不断循环与再生的象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不存在了,自然物种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边界被打开了,由此涌现出一种洗尽铅华、震撼心灵的力量,那是大自然心脏充满力量的律动。在那里,大自然不再抽象,而是以恣肆奔涌的生命浪潮表达澎湃心声。酒神狄俄尼索斯通晓自然的各种秘密,“在他的魔力之下,不仅人与人之间重新修好,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与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大地慷慨地奉献出它的献礼,危崖荒漠中的野兽也安静地向人类走来。”
这样飞瀑千寻的领悟与想象,像潮水冲破堤岸,超越了往昔对自然与人事的固有认知,是对自然神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抽象思考。眺望象群远去的背景,大自然呈现出了最瑰丽的惊世之美,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万千众生,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2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雄性非洲象只负责交配?刚成年的小象没有配偶权,只能找犀牛发泄
非洲大陆上生活着许多种神奇的动物,比如毒牙有五厘米长的加蓬咝蝰,会掏肛捕食猎物的斑鬣狗,还有体型庞大,母系氏族的群居动物的非洲象。有悖常识的是,非洲象的族群由单一性别组成。简单来说非洲象的族群要么完全由成年雄性大象组成,要么完全由成年雌性大象组成,根本不会出现雌雄混种的情况。
那么,单一性别组成的象群该如何传承香火?雄性非洲象除了负责交配外,还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说刚成年的雄性非洲象会很惨?
掏肛大象的斑鬣狗
神奇的非洲象
非洲象是地球上幸存的两种大象中的一种,另一种为亚洲象。非洲象是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一出生的非洲象就已经有90公斤重。成年非洲象的体重随便一只都有四五吨重了,甚至最重的重达10吨。非洲象不单沉重无比,身高也不容小觑。成年非洲象的身高高达3.5米,最高的甚至有4.1米。
非洲象不仅身体十分庞大,它们的象耳也巨大无比。非洲象的象耳可以说是它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和亚洲象最大的不同。它的耳朵长达60厘米,像一把大蒲扇。而亚洲象的耳朵和它相比,就像一把折扇一样小。
非洲象(左)与亚洲象(右)的体型对比
非洲象之所以进化出这么大的象耳,是因为它要在炎热的非洲大陆散热。它巨大的象耳可以延长血液通过象耳流经全身的时间,这样可以冷却血液。同时象耳也可以像扇子一样扇风,大象就是通过这一对大耳朵降温的。
非洲象巨大的体型导致它们的胃口异常地好,一天可以吃掉90多公斤的食物。非洲象是植食性动物,它们喜欢吃草以及树叶,也喜欢诸如菠萝、椰子之类的热带水果,甚至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跑去偷吃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
喝水的非洲象
非洲象看似是温顺的草食动物,但是再温顺的兔子也会咬人,非洲象也不例外。在面对肉食动物的侵扰以及攻击时,非洲象会发起猛烈的反击。在发现靠近的肉食动物后,它会挥舞着长长的鼻子像鞭子一样抽打敌人。一根象鼻就有足足十万块肌肉,基本没有能承受象鼻抽打的动物。
除了发现行为不轨的食肉动物外,处于发情期的雄性大象也十分危险。为了保护自己以及其他部族的成员,雌性的大象族长甚至会把刚成年的雄性大象赶出部族。而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讲讲大象部族独特的组成形式了。
雄性非洲象
非洲象的社会活动有多奇特?
非洲象是群居动物,族群一般由20-30只大象组成,族群会由一只年长且生活经验丰富的大象担任族长。除此之外非洲象的社会活动十分奇特,究竟有多奇特呢?
(1)单一性别族群
非洲象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部族最高统治者就是一头年长的雌性大象,它负责管理象群以及分配部族的食物。象群的主要成员由雌性大象组成。如果部族成员成功产下幼崽的话,它会被暂时允许在部族中居住,并由全部雌性大象抚养长大。
非洲象部族
在雄象幼崽成年后,它会被赶出部族。把它赶出部族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非洲象的族群首领乃至很多成年许久的大象都懂得回避近亲繁殖。此外处于发情期的大象如果求而不得,将会变得十分暴躁,甚至会攻击乃至杀死部族成员。同时非洲象是雌性大象主导的部族,雄性大象只有配种权,在部族并没有任何地位。
雌象部族成员并没有容纳雄性成年大象的位置,很多雄性大象被赶出部族后会四处流浪。由于缺乏生存的技能,这些“弃儿”部分会加入完全由雄性大象组成的部族。这些部族很愿意收留弃儿,也会给它一个应得的位置。雄性大象的部族也有一个德高望重的族长,它负责带领整只部族活动,并教给部族成员许多有用的知识以及生存技能。
体型巨大的非洲象
但是非洲象首领由于象牙奇大无比,外观十分别致而成为了人类首选的捕猎对象。非洲象首领一死后,很多大象的部族因为没有合适的领导者而群龙无首。对于这个现象,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慈善机构“非洲大象”的艾伦感到十分地痛心。他表示:
年长公象和母象族长一样,为象群提供丰富的经验和领导力。年长公象有着丰富的经验,它们知道如何利用环境和寻找关键资源,更有可能成为雄性象群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了这些年长、有经验的公象,不仅会对雄性象群造成灾难性影响,还会干扰大象代际之间的信息传承等。
被猎杀的雄性非洲象
(2)雄性非洲象求偶十分艰辛
雄性非洲象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会离开部族,到雌性大象的部族中去寻找合适的交配对象。由于是母系氏族社会,雌性非洲象择偶有主动权。只有年长而又强壮的雄性非洲象才是它们青睐的对象,被赶出部族且又断奶没多久的“小屁孩”它们根本看不上。
非洲象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一头雄性大象只有一个交配对象。因此往往会出现两头壮年大象争夺一个配偶的情况,而决定谁先获得择偶权则要通过一种直接而又野蛮的方式,那就是决斗。
决斗的非洲象
非洲象会用长长的象鼻或者象牙攻击对方,用强壮的四肢互相角力。如果谁先丧失攻击能力,那它就自动退出求偶争夺。虽然非洲象的求偶方式看起来很野蛮,但它们一般不会打死对手。不过,即使胜出者产生了,还得过雌性非洲象这一关。
雌性非洲象十分挑剔,并不是打赢了决斗的大象就可以被纳入种群中。雄性非洲象决斗的时候雌性非洲象就在旁边观看,顺带挑选合适的配偶。雌性非洲象会通过决斗时的动作以及攻击方式,判断胜出者是不是一个强壮而又有力的对象。如果发现决斗双方都不合适的话,即使胜出者产生了,被追求对象也不会同意。这时候胜出者只能带着伤灰溜溜地走了。
带幼崽的非洲象
让雄性非洲象难受的是,它只有交配权并没有抚养权。它在完成交配后会被从部族中赶走,终身不得回到部族中。而它的孩子由自己的“配偶”以及全体雌性非洲象共同抚养长大,如果是雌性幼崽的话则会成为部族的一员。由于非洲象一胎只能产一头幼崽,外加孕期长达23个月左右。雄性非洲象在完成授精之后,就完全见不到自己的配偶以及产下的孩子了。
非洲象这种奇特的繁衍后代的方式和远古时代的人类十分相似。人类也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直到现在世界上仍有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传统的部落文明种族,我国的少数民族摩梭族以及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都是母系氏族社会。
易洛魁部族的女人
(3)雄性成年非洲象会上犀牛
既然雌性非洲象并不喜欢刚断奶并被赶出族群的处于发情期的小年轻,那么这些小象该如何发泄自己的欲望呢?研究非洲自然生物的科学家拍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非洲象会从背后偷袭犀牛,并和犀牛搞在一起。
这些欲火难耐的非洲象不管犀牛的性别,就直接强上。犀牛由于看不到背后的东西,自然无法预防冲击。同时非洲象的体力以及体型都远强于犀牛,犀牛根本反抗不了。很多犀牛直接被非洲象活活侵犯致死,说实话这种死法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准备和犀牛“亲近”的非洲象
结语
非洲象的确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不过它由于脑袋上漂亮的象牙被人类大肆捕杀,如今已到达了濒临灭绝的窘境。同时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也有不合理之处,刚成年的雄性非洲象以及犀牛都是这个制度的直接受害者。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非洲象,同时也为了给予非洲象更健康的生活环境,负责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应该合理干预非洲象的生活方式。
云南北迁象群中公象为何离群:疑似失恋,被领头母象赶走
云南野象北迁事件中,一头公象却脱离大部队,独自行动。大家都知道大象是群居动物,一般情况下都会结伴而行。为什么在北迁象群中,会有一头公象擅自离群独自行动呢?
据专家介绍,大象离群独自行动一般有以下原因:
一:接近死期
大象对于死亡有一种很准确的预感。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大象在死亡前两个月或更早的时候就会用一种很特殊的语言与家族里的其它伙伴告别,然后独自悄悄地离开象群家族或生活的地方,去往另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等待死神的降临。
二:发生矛盾
大象虽然不会像人一样说话,但它们彼此之间也是能够用一种很特殊的语言交流的。据称,当两头大象将鼻子勾连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是在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如果一头大象对家族里的其它成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遭到其它成员一致反对时,这头大象就会自感无趣,从而负气离群出走,最后使自己成为了一头远离家族的独象。
三:偶然掉队
前一段时间,有两头北迁的大象因过多地食用了酒糟而醉倒在地,从而导致它们俩没有跟上家族前进的步伐,无奈之下,它们俩只好返回了“原籍”。其实,大象的家族成员中也不乏会有“不自觉”的大象存在,它们在行进的路途中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落在了后面,从而使它们掉了队。
不过有消息称,离群大象是被领头母象赶走的。象群属于母系氏族,以母象为主,加上公象,再带上小象。一般成年的公象,往往会被赶走。这头离群公象可能不被母象喜欢,就像一对谈恋爱的情侣一样,男生被女生甩了,失恋了,不能继续和女生在一起生活了。好马不吃回头草,公象也是有自尊的,大概率是不会回到象群了。
彩亦认为这种说法还是蛮可靠的,虽然大象不是人类,但也是有感情的。大家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吗?欢迎留言探讨哦~
云南15头大象40天消费680万,北漂路上,为何母象成为首领?
文/思思
大象要去哪儿?这是近期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件事。
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野生象群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如今,它们已经迁徙了300英里,甚至横穿了城市,这段旅程对大象来说非常精彩,但没人知道它们要去哪里,又为何这么做。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神秘。
有人戏称象群开启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它们穿过田地、公路、村庄和城镇,一路向北。当然,大象沿途也不老实,除了偷吃庄稼、闯进村民院落觅食,一头小象甚至因贪恋村民的酒糟而醉酒掉队。
幸运的是,人们对象群是友善的。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再到互联网的网红,整个中国的目光似乎都被这群大象吸引,就连美国网友都在社交账号上关心这15头大象最终会停在何方?
但其实,象群在北漂路上,“消费”可一点都不低,根据玉溪发布数据显示,该象群该象群在40多天内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到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象群的方向对吗?雌性的方向感一般差一点,为什么大象的首领会是雌性?母象做首领,那象群中公象又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我们就来科普一下母系社会下的象群,以及大象对自然界的重要性。全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一、为什么大象的首领会是雌性?
大象是聪明、长寿的群居性动物,它们以家族为单位,由年龄最大的雌象作为首领。不仅控制着象群的每日活动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当遭遇危险时,还会指挥象群进行防御,神奇的是,作为首领的雌象往往掌握着更多的生态知识,可以找到隐藏很深的水源。
自然界中,雄性往往孔武有力,而最强壮的雄性,往往是族群的首领。但大象为什么不是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1)大象长寿,生长周期慢
大象的正常寿命在六七十岁左右,野生的大象有的可以活到一百岁以上。而饲养的大象平均寿命可达80岁,最长寿命达到了120岁。正因为大象具有长寿的特点,所以它们的繁殖相对缓慢,采用的是精养的策略。
具体来说,雌象一般在在20岁前产下头胎,之后每隔4~6年繁殖一次。雌象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生下小象。而刚出生的小象就有一米高,200斤重,小象至少要到10岁才算长大,而这个漫长的成长期,就需要象群其它成员的照顾。
正是因为这样,多年的陪伴让小象非常依赖母亲,而这为象群成为母系社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公象多单独活动
身强体壮、拥有长牙的成年雄亚洲象,常常单独活动。这是因为象群有一个发展策略,那就是“象群留女不留男”。具体来说,当象群中的小雄象长到青春期后开始对象群中的年轻雌象“动手动脚”,而象群中的长辈发现后,就会慢慢将其轰出家门。
很多成年雄象平时都不跟雌、幼象一起过,他们只在交配的季节才会聚在一起。正因为公象多单独活动,象群的母系首领才会地位巩固。
二、公象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象群是母系社会,那公象除了配合繁殖,还有哪些社会责任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科学家都研究过,因为早期的很多猎人猎杀公象的理由就是,公象对于象群生存并无决定性意义,射杀也不会影响整个象群的繁衍生息。但随着这些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除了繁殖,公象对象群也起到重要的左右。
(1)保护作用
公象的身体强壮,在繁殖期,会跟随象群行动。不仅会服从首领的安排,还会自主地保护整个象群。
(2)信息传承
雄象漫游的地盘辽阔,正因为这样,人们对雄象的追踪非常困难。但象群中首领能有神奇的生态知识,和漫游各地的雄象不无关系。这些年长、有经验的公象对大象代际之间的信息传承非常重要。
三、自然界中的大象重要吗?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更是猛犸的后代,是很多宗教的象征物,有着独特的文化色彩。时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人崇拜着它们。
在自然界中,大象被称为“基石物种”,直接关乎着很多其它物种的生死存亡,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提供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服务。
(1)发现水源
水是一个种群正常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干旱来临之际,大象能够用鼻子神奇地嗅出遥远地方可能有水的地方,并用象牙挖出水源,创造出新的水坑。而这个水坑,会养活很多动植物。
(2)播种
大象是食草动物,因为体型巨大,会消耗巨量的植物,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植物种子。大象会把它们播撒在它们经过的地方,让这些种子得以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据统计,非洲象可以传播335种不同植物的种子,而亚洲象也可以传播122种不同植物的种子。
(3)粪便
大象的粪便是很多昆虫的食物来源。大象体型巨大,排便量也巨大,每天排便超过15次。而这些粪便,会吸引大量的昆虫,成为它们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大象是自然界中的智慧长者,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亲密朋友,值得我们守护。文末,也想呼吁一下,不要收集象牙制品。一块象牙制品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多少荣耀呢?因为象牙的纯洁无暇而选择拥有,但你可曾想到它背后渗透的斑斑血迹,散发的声声哀鸣?保护大象,抵制象牙制品,欢迎您转发给更多热爱自然的人。
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评论。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感谢您的宝贵阅读。
北迁象群何时回家?专家:大约在冬季
北迁象群和独象均持续小范围迂回活动
独象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
6月13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获悉,自6月12日17时30分至6月13日18时,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
独象离群8天,位于象群东北方向,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 ,距离约16公里。人象平安。
监测显示,6月12日19时25分象群从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南山西南方向下山进食;6月13日凌晨3时11分左右开始返回南山山顶,截至15时,群象位于南山山顶附近休息睡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5人持续监测。
省级指挥部组织专家研判象群迁移路线,指导现场指挥部科学使用引导方式、认真落实助迁措施,确保人象安全。
易门县、晋宁区、安宁市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319人,出动渣土车439辆、工程车47辆、应急车辆181辆、无人机18架,疏散群众916户3548人,投喂象食1吨补充亚洲象食源供给。
象群为何停止北上?
人为向西、向南引导避开人口密集区域
从6月5日离开昆明晋宁进入玉溪易门后,“短鼻家族”已经在易门停留了一周。
根据监测,6月13日白天,象群依然停留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彝族乡南山村附近的山林中。
象群为何到了易门之后停止北上,并且停留时间超过了一周?
云南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进行了进一步解答。
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彝族乡南山村,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看到,象群停留的山林中,生态植被大多以灌木为主,并不特别符合大象的习性。那么大象为何来到了这里并且停留下来?
“不是大象停止了北上,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引导象群往西、往南移动。”云南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监测人员每天通过观测,研究象群行为的变化,发现在环境不适宜的时候,象群的移动速度就会加快。“前段时间过了元江进入石屏之后,因为树木遮挡少、雨季没到食物也不充足,象群就跑得很快,以每天十几二十公里的速度前进,进入了峨山。”
在象群进入了晋宁双河乡之后,就采取了用大型车辆、机械设置障碍拦截,用食物进行引导等一系列处置措施,将大象向西、向南引导至了易门,避开人口密集区域。
大象为何停留在易门近一周?
雨天移动慢还在等离群公象“归队”
6月5日,象群进入易门后,已经停留了一周的时间。比起此前日行十余公里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悠闲”了——白天在山林休息,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陈明勇分析,象群在易门停留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气。
“降雨会对大象移动速度会产生一定影响。雨水进入眼睛会导致行动不便,此外坡面泥泞湿滑,也导致了大象容易摔跤。”
此外,专家组判断象群有可能是在等待离群的公象“归队” ,汇合之后会迅速离开。“象群和离群公象之间会有声音交流。”陈明勇介绍,6月11日和12日两天,监测人员同步监测到了离群公象和象群领头母象的叫声。离群公象收到“信号”后,正在逐步往象群的方向靠近。目前,双方的距离已经从18公里缩短至14公里。
下一步会往哪走?
希望引导象群经玉溪新平返回普洱
下一步象群将去往何处?
“我们初步给它们规划了一条路线,引导象群从玉溪新平进入普洱墨江,最终返回西双版纳。”陈明勇说,进入雨季后,大象的食物很丰富了,食物的诱导作用不是很大。但是在吃了大量的植物后,大象也需要补充盐分来消化植物纤维。“这一带几乎没有含有盐分的矿物质水塘,因此在引导策略上,也开始采取投喂一些含有矿物质盐分的水源进行引导。”
“最好的情况就是希望它们能够找回原来的路,或者重新发现一条道路往回走。”陈明勇说,在下一步的处置中,在保证人员和亚洲象都不受到伤害的前提下,指挥部将继续采取拦截、投食引导等措施,继续控制象群不东进、不北上进入人口密集区域,继续引导象群往西、往南移动。
但是,目前“回家”所需要的时间还无法研判。陈明勇表示,由于“回家”路上,需要翻越红河、哀牢山、无量山等一系列天然屏障,雨季来临后红河水涨,几个月的小象要过河风险很大。再加上夏季食物比秋冬季节丰富,因此指挥部研判,短时间内象群暂时无法回到普洱或西双版纳,“短鼻家族”的回家时间,最乐观预判也要“大约在冬季”了。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孙琴霞 杨质高 李春丽 王宇衡 周柯宇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