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烽火战国英雄闯关(那些曾经让人痴狂的网页游戏 当初火极一时现在却无人问津)

导读烽火战国英雄闯关文章列表:1、那些曾经让人痴狂的网页游戏 当初火极一时现在却无人问津2、战国时代的攻城战怎么打?看看大秦赋前3集就知道3、游大雁滩4、褒姒冤不冤?这批出土

烽火战国英雄闯关文章列表:

烽火战国英雄闯关(那些曾经让人痴狂的网页游戏 当初火极一时现在却无人问津)

那些曾经让人痴狂的网页游戏 当初火极一时现在却无人问津

每个人都会对事物有新鲜感对游戏也不例外,当年通宵达旦玩的一些游戏虽然现在看起来十分幼稚,但却不能忽视他们曾经在我们心中所占据的位置。而当初痴迷这些游戏的朋友也早已过了那个疯狂的年纪,对于大部分90后来说我们已经老了。

QQ农场。

这款页游的火爆不止是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哪怕是父辈们也都对此爱不释手甚至半夜打开电脑偷菜。年轻一代的小伙伴肯定要开挂的经历吧!在那个各种脚本各种外挂免费的时代,游戏开挂似乎也成了一种攀比等级的快捷途径。跟现在的王者荣耀一样,QQ农场也曾经被媒体批判过,因为“偷菜”这个词太过于敏感,容易误导小朋友而诱导其产生不正确的观念。附一张好友圈中等级最高的截图。

抢车位。

你买车了吗?十辆劳斯莱斯呢!看完这两句话大家是否记起了那个“买车”潮的时代,为了不让好友把自己的爱车贴条,不惜计算停车时间然后到时间就挪走,就如同现实版的躲避交警叔叔。更有人因此开通红钻来增加车位和经验加成,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初在宝马X6刚出的时候买了几辆,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价格暴涨,所以说不管是游戏还是现实,一定要看准目标再投资。

Q宠大乱斗。

这款页游电脑版的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手机版的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当初并没有4G手机而是那种2、3G的手机,所以手机版的Q宠大乱斗也只是以很简洁的文字形式展现,这个游戏最大的亮点就是帮派,当初为了给帮派做贡献都会努力做各种任务,一般来说帮派都是同事或者同学一起创建的,所以那时的集体荣誉感真的特别强烈,尤其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学生时代。

烽火战国。

为了自己的帝王梦,小伙伴在这款游戏中犹如一个真正的城主。战乱匪,降蛮夷,为了自己城池开疆拓土,增加城池的实力和人口数量。当初也因为得到一位大将军而窃喜,然而现在虽然想再回味却也心有余力不足,因为根本没有精力来用这些游戏打发时间,当初那群“痴迷者”有的也已经到了自己学业的关键时刻,有的人也正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还有人已经为了子女的未来而绞尽脑汁,简单地说我们都老了。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怎么打?看看大秦赋前3集就知道

在口碑崩塌前,《大秦赋》因为一开始的攻城战而备受瞩目,被人寄予厚望,那么从历史角度考虑,电视剧一开头的邯郸围攻战到底有哪些拍的好的,和明显的史实性失误呢?别急,我们可以结合历史记载和文物来看看,这些场面的得失所在。

1.真实历史上的邯郸城的防御工事是怎样的?

首先,摆在秦军面前的邯郸城,电视剧镜头中,秦军围攻的邯郸城只展示了一面城墙,但是实际上,战国时代的邯郸城具有品字形结构,并不是四四方方的回字形结构,这一建筑风格,和之前山西侯马的晋国都城类似,也许是赵人对晋国遗风的发扬:

而且城墙上有10个以上的城门,供三个城区内的守军机动支援,或者派部队出城骚扰作战。所以电视剧中,赵军能够派骑兵机动出城杀敌,以及吕不韦的车马能在围城状态下出城,其实很符合邯郸城的实际情况。

而且赵都邯郸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长期被围的可能性:比如以龙台为中心的建筑群外很可能环绕有壕沟,可以延缓敌人攻入宫城中;

为了增加破城难度,邯郸城外墙上的城门多未正对城内主体建筑。赵王城的11 座城门中,有 10 座不与城内夯土高台正对,城门不与主体宫殿区正对,可增加由城门到宫殿区的行走路程,延缓敌人进城后对赵国宫殿的攻击。这一点与西方亚里士多德建议的“城内街道不建议四平八稳,可以在巷战中给敌人制造麻烦”的思路异曲同工;最后,赵王城除了在城上有门楼和角楼之外,其实在北城外还有高台等建筑物作为卫星城,拱卫首都。

2.古罗马抛石机的乱入

在看到秦使被处死之后,秦将王龁下令进攻,剧中还给了秦军传令系统一个特写,这一点是很多古战剧所没有体现的。

电视剧中还体现了秦赵两军投石机对射的情景,但是投石机的种类上,其实赵军使用的第二种人力杠杆投石机才符合中国传统,第一种秦军使用的扭力投石机,明显是西方罗马世界使用的款式,属于乱入时空的设定。

中国传统的投石车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无论是《墨子-备城门》中的籍车,还是《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的投机,都属于投石机的原型。但是实际上晚至两宋之交,无论是陈规的《守城录》还是当时留行的象棋棋子,上面的本土样式的砲,都是人力牵引式杠杆投石机,也就是电视剧中展示的射程较近的第二种投石机;而西方的配重式投石机,则是蒙古西征后在13世纪带入中华大地的。

赵军的投石机才是后世中国投石机的经典样式

宋代象棋子上的人力牵引投石机

宋金时代的人力投石机复原图

对秦军投石机的“不当升级”,算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其实秦赵两军的投石机技术应该大致相当,这样拔高秦军似有不妥。

3.赵国军人的装备复原:鹖冠和圆盾

在对秦人的戎装复原上,因为有兵马俑作为参考,所以整体比较写实:详细的内容可以看看:《大秦赋》对秦军服色的复原有道理吗?但是,在对赵人单兵装备的复原上,其实《大秦赋》有对有错。

城头的赵国军人佩戴的战冠是鹖冠,《晋书舆服志》记载﹕

“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这种头冠最早是赵国的武冠,到了秦汉时代都在沿用。而最早的鹖冠文物,要属洛阳金村东周战国墓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青铜镜了,东周骑士头顶有最早的鹖冠样式,这一文物也暗示了当时骑兵部队的存在。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赵国胡服骑射图,基本上也是以这一文物为原型之一复原的。

洛阳金村错金银镜上的东周骑士图案

赵军的身甲,与秦军风格大致类似,但因为没有具体文物参考,所以可能在还原时参考了秦军的护甲,但是风格略粗糙,没有秦甲有真实感,关键部位的细节交代似不清晰。

考虑到战国时代列国征伐频繁,缴获武器,甲胄,接受敌方投降人员的情况较多,特别是秦国在侵略三晋的时候,喜欢征调新征服的三晋之人参军作战,比如公元前329年,秦国在攻陷了魏国的皮氏之后,魏国和楚国交战,于是秦国从皮氏征调”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支援魏国对楚作战,以此作为进一步讹诈魏国的筹码。

在2019年对内蒙古准格尔旗的福路塔秦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这个秦国边疆要塞里,还有很多草原元素。整片墓葬群的发掘表明,有1/3的座墓葬有双耳罐、高领罐等器物。还有狗,牛,羊等牲口的肉块殉葬,这些兽肉全部围绕着人体摆放。墓里还配套出土了铜铃、铜兽首等北方草原文化的器皿。这说明这片据点中,有数目不小的戎族秦人,或者秦人归化的戎狄。所以同一时间段内,在没有特别严重的技术差和明显技术垄断的情况下,交战双方的武器风格会互相影响。故参考秦甲复原赵甲,并非空穴来风。

最后,赵军复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量使用圆盾,这似乎和当时的历史相矛盾。先秦时代中国南北方的盾牌样式应该都是以梯形盾牌为主要样式,秦军的盾牌样式是对的,但赵军的圆盾,似乎就是空穴来风了。

后人复原的长沙楚墓皮胎漆盾

曾侯乙墓的漆器盾牌

兵马俑中的秦盾遗迹

4.登城和蚁附

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历史顾问的细致度:那就是考古发掘显示,在邯郸周围,赵人修建了复杂的壕沟系统阻碍工程器械靠近:邯郸西城西墙外约20米处,有一条宽7~8 米的南北向壕。西城南墙外侧的壕沟,宽约10米。西城南墙以南约1000米处,发现有东西向的外围壕沟系统,宽3~4米; 东段部分为一条壕沟,宽约10米。事实上,挖壕沟,是战国时代列国都城防御的常见操作,燕下都,楚纪南城遗址也有类似的考古发掘。

所以,电视剧中第一波进攻的秦军光荣成为炮灰,落空踩入地陷中的镜头,是有考古发掘可参考的。赵家本身以武立国,战国时代的邯郸城非常注重城防,有多种防御工事毫不稀奇。但是秦军将云梯和临车架到赵国城墙底下明显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填满壕沟并将笨重的攻城武器运输到城墙下。

城头的赵国射手箭如雨下,甚至发射火箭焚烧秦兵,这一细节非常有意思。以火作为原始热兵器确实是当时战场上的常见操作,《墨子-备蛾傅》记载,守军面对用云梯蚁附而上的敌兵,需要“校机藉之,擢(灼)之,太泛迫之,烧荅覆之,沙石雨之“,那么火源应该如何控制呢?

按照《墨子-备蛾傅》的记载,当时在城墙上每隔四尺装一个引火具,五步设置一口灶,灶门堆放炉炭。等敌人全部进入后下令熏火、烧门,战士们以鼓声为号令,向下抛扔悬火。

而在城市中,为了防止混乱带来的火灾,居民需要将灶台用土砌高,以防生活用火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蔓延,酿成大祸;所有军民官吏都要参加火灾联防,一家出事导致火势失控,临近人家都要承担责任受惩罚。而在通信上,在先秦时代城内城外军民就已经有了白天举烟,夜晚举火的传令系统,用烽火的数目和类型传递敌情信息。

面对蚁傅攻城,架设云梯的秦兵,赵军的战术就是放箭 投石。但是真实历史上,针对云梯的攻防手段要复杂很多:按照《墨子-备梯》的记载,守军可以在城墙上建立比云梯更高,高出墙体20尺的临时掩体,除了投石或者弩机密集射击之外,守军可以在绳索上系好蒺藜,用车推下城墙后再拉上来,反复收放,以便多杀伤敌人。最后为了阻碍笨重的大型攻城武器靠近城墙,守军还要在城外埋设木头障碍”裾“阻止敌人的巨型攻城武器逼近,这也与之前提到的邯郸城外的考古发现相吻合。

在城下的激战中,邯郸赵军用大型弩发射可以回收的弩箭,然后用绞盘回收的方式将弩箭收回,进而拉倒秦军的大型临车。这一幕和《天国王朝》中的场面类似,但这确实是先秦战场上存在过的操作。

根据《墨子-备高临》的记载,当时面对敌军居高临下的临车登城袭击,在有充分器械条件的情况下,守军可以装备连驽车:这种器械需要将多张弓的弓弦扣到大弦上,将所有弓架在弩床上,最后在长十尺的大号箭矢尾部装上可以回收的绳索,要拉回箭矢的话,就用辘轳卷收,这样的弩车至少需要60枚大小箭矢,作战时需要十人一起操作。所以剧中的赵军在马面上施放巨弩的场面,可以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依据,只是目前还没有文物证据支持这种复杂器械的存在。

5.战时市民应该如何表现?

最后,在秦军的投石轰击下,邯郸市民十分慌张,躲闪不及。其实按照三晋常见厮杀,特别是和秦国关系恶化之后,长期生活在战争威胁下的赵国军民,不太应该体现出毫无秩序的状态,更何况,在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还有赵魏桂陵之战中,赵国都经历了首都被惨烈围攻的情况。

在已经提前侦测到敌军在途的情况下,按照《墨子》的记载,战国时代的防御方,需要提前组织好民众:具体事项包括疏浚清点水井数目,安置水罐,建修公共厕所;必须积聚有充分的擂石、柴薪、茅草、芦苇、木材、炭、沙、松柏、蓬艾、麻杆、油脂、铜铁和粮食;炊灶要建造起挡板,敌方重要人质有严密的居处;

墨子把战时居民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在战斗期间,城内街巷都要禁止通行,擅自通行的居民要杀掉,所有军民都要坚守各自的岗位,不听从命令的要杀掉;有街坊里正和居民中的年长的人都要守护各街巷进出口,以防止奸细出入城市。

官吏和百姓大声喊叫,三人以上聚集一堆,或两人以上一起奔跑、相视哭泣、对面流泪、打手势探问、互相指手划脚、互相呼唤、你拉我扯、互相斗殴撕打、互相争辩都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为了防止不测发生,一些意志不坚定者,老弱病残还有敌国人员都需要提前疏散转移,以免干预防守作战。

所以电视剧中赵都居民的乱跑和组织混乱的场面,其实是以和平时代的状态去理解战时状态下的赵国军民,有失真实。

6.小结

总而言之,《大秦赋》的攻守城战斗复原,和那些鬼哄鬼的乱斗一气相比,很明显是用了心的。只是从影视和游戏制作的角度看,场面制作的最终决定权在美术,技术以及现场指导手中,因为影视剧和游戏首先是文娱产品。对于历史战场的还原,除了真实性,需要考虑审美需要,更要考虑演员的安危,和参演动物的健康。

比如长时间的无马鞍裸骑,对于非牧区长大的演员,还有马匹都很不友好,而且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电视剧中骑兵有马鞍不值得过分诟病。

而历史顾问和专家的建议不一定会被全盘采纳,采纳程度受制于作品风格,拍摄经费等很多因素。虽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就战场的服道化本身而言,《大秦赋》的古战场面是下了功夫的。

只是主干内容和不错的古战场面相比,实在是差距太大,不敢恭维了。

游大雁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大雁滩一角。

大雁滩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的中心土默特右旗沟门镇西湾村,古敕勒川腹地,占地5000多亩,1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傍“滩”而过,是一处如诗如画、交通便利的旅游休闲地。

行走在大雁滩四通八达的游步道上,满目柳翠松青,不知名的小鸟穿梭其间,耳边时时传来山溪轻轻流动的声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述,仿佛就是这里的写照。如今,大雁滩成为周边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大雁滩得名于一个古老传说,很久以前,水涧沟水一分为二,之间淤起万亩水田,百草丛生,水清鱼肥。一渔民救起一只落难的大雁,一年盛夏,大雁为报搭救之恩,告诉渔民将有洪水来袭的消息。渔民敲锣打鼓,警示四周乡邻,使人们得以免遭灭顶之灾。人们为感恩大雁,将此地取名大雁滩。在大雁滩的北坡山腰,可见战国赵长城的烽火台,已历经2300多年的风吹雨打。阴山脚下是辽宋交战的古战场,一石柱相传为杨六郎的拴马桩。置身于此,你可以感受历史的苍茫。

沿步行道西行便进入大雁滩的核心区,远远传来二人台婉转悠扬的声音。在密林一隅,游客们聚拢在一起,正投入地听着纯正原生态的二人台。土默特右旗是“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听二人台演出,别有一番风味。大饱耳福后,继续行进。这里专门设置了当地农副产品展销区,有蜂蜜、小米、胡麻油等绿色纯天然农产品供游客选购。紧挨着农展区的是土默特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茶汤、剪纸、阴把缠枪、吹打乐等,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古老土默川平原的人文风俗。一路走来,沿途景点让人目不暇接,乡村音乐酒吧、百鸟园、儿童游乐园、农家四合院……点缀在千亩桃杏林中,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在大雁滩景区西侧,一个规划整齐,干净整洁的小山村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每一位宾客。村庄古色古香,白墙青瓦,炊烟袅袅。这个名叫西湾的小村,名气却不小,它不仅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还是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更是全国文明村。村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西湾村村民把自家多余的物件挂在墙上,自行车、旧电视、犁耧锄耙等,品种多样;还有重新整修过的老商店,也开门营业。这样巧妙的组合,让老物件有了新生命,让老地方有了新看点,让人们在这里找到过去的回忆。酒坊、豆腐坊、油坊、粉坊展现着这里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特色。沿街有许多经营小吃的商铺,红脸酿皮、粉汤油饼、胡油炸糕、西湾凉糕……每一道小吃里都能尝出浓浓的乡情。民俗一条街上,有几处可供游客住宿的民居,那一铺大炕足以消解游客的疲累。

走进大雁滩,走进西湾村,拥抱你的是鸟语花香的青山绿水,陪伴你的是风和景明的蓝天白云,迎接你的是滋味纯正的农家美食。这个盛夏,不妨到这个塞北江南走走看看。

褒姒冤不冤?这批出土竹简揭开了烽火戏诸侯背后的秘密

烽火戏诸侯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周盛世的结束,也拉开了东周衰落的序幕,更是开启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代的帷幕。

但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里存在着好几个大BUG,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一、烽火戏诸侯的来历

早在著名的《诗经-正月》里,就写了“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样的诗词,只不过《正月》写的太过简略,除了这句根本没有交代“褒姒”是如何灭亡了“赫赫宗周”的。

但是既然是褒姒和西周灭亡有关,那自然后世文人就把褒姒和导致夏商灭亡的妹喜和妲己并列,成为著名的三大红颜祸水咯!

接下来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在著名的《吕氏春秋》里,塑造了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亡国的记载: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在吕氏春秋里,已经有了周幽王击鼓召诸侯逗笑褒姒的记载。这一故事被司马迁所引用,并且把击鼓改成了又放烽燧又击鼓,召唤诸侯的声势更大了。

《史记·周本纪》记载: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史记》中的这个记载可以说是“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的发展完善版本,后世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是来自于这里。

但是,虽然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但是在先秦的文献记载中都没有出现,甚至《竹书纪年》中也无记载,于是历代都不乏专家学者都在质疑它的真实性。其实只要结合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况稍加思索,普通人也能发现其中的漏洞。

“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国史大纲》钱穆

二、“戏诸侯”很难实现

我们可以还原一下这整个过程:首先,了解一下西周时诸侯国的情况。西周时共有71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遍布在华夏大地的各个地方。西周首都丰镐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离此地最近的诸侯国是几百里外的秦,而最远的越国还在千里之外。

​从常识上来说,这种隔着数千里,要同时召集那么多的诸侯博美人一笑的做法很难实现,所以从古到今有这么多人怀疑此事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烽燧制度到底起源于何时?

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烽燧信息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墨子-号令》里说的“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史记中也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作战的时候,仅仅通过烽火来报警赵国的入侵。

但是这几个记载都是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的记载,并没有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完善烽燧体系的记载。周幽王召集诸侯应该还是派使者为主,就算按照《吕氏春秋》和《史记》,到底是击鼓还是点火都还不确定呢。

三、竹简揭开谜团

其实在《国语》的一段记载中,很可能提到了西周灭亡的真相: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这里讲了周幽王讨伐有褒国,战败的褒人把褒姒作为战利品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既打了胜仗又得了美女,那是相当开心,褒姒还给周幽王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起名伯服。褒姒和大臣虢石甫内外联合,赶跑了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跑到自己外公家申国,又联合鄫国和西戎,打破了镐京,灭亡了西周。

在清华大学根据“清华简”整理的《清华简系年篇》中,再一次颠覆了历史,证明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这一切都是周幽王父子三人的争权夺利的一出悲剧,而且是周幽王先动的手……

周幽王先娶了西申国的王后,生了周平王,周幽王又娶了褒国的褒姒生了伯盘。等伯盘长大后联合周幽王废了太子,周平王逃到申国,周幽王还不放过自己儿子,甚至带兵围困申国,非得要自己儿子的命。

于是申国和投降西戎的曾国人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伯盘game over,西周灭亡。

但是周幽王死后,在申国的周平王自立为王,而其余诸侯不认可这个联合异族弑父的王,就另立周幽王的弟弟为王,这就是罕见的周惠王,周朝陷入了两王并立的时代,足足过了21年,晋文侯杀了周惠王,迎立周平王,才结束这一场乱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这一部分《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西周之所以灭亡,完全是正常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从未停止过。那为什么会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代代相传呢?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周平王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的故事,可以让百姓认为周幽王昏庸无道,也可以让自己师出有名。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猜测而已。

无论真相是怎样的,可以确定的是,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肯定是假的,我们不清楚褒姒到底在这场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但根据记载的只言片语,褒姒对于西周灭亡也有责任,但绝不应该是唯一责任人为西周灭亡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参考文献:《史记·周本纪》《吕氏春秋》《清华简·系年》、《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交河故城,摆渡古今的一叶扁舟

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耸立着一处高台,两头窄,中间宽,形如柳叶,又似扁舟,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交河故城。

7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了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

大地上雕刻出来的城市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正如《汉书》所载,今天的交河故城位于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百米宽的河道从台地北面分流而下,又在南面合二为一,成为城市的天然屏障。台地高出周围河床约30米,刀劈斧削,临高据险,凛然不可侵犯。

交河故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一座在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城市。与大多数城市不同,整个交河的建筑依自然地势,自上而下掏挖窑洞,开掘街巷,减地为墙。房子是挖出来的,大街深嵌地下六七米,临街厚厚的生土层充当高墙。这样独特的建筑方式,既能抵挡风沙日晒,也便于抵御外界侵袭。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先民的勤劳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风沙磨砺,岁月淘洗,现今的交河故城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城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中有笔直宽阔的中心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行走在城中,城垛、街巷、庙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虽是断壁残垣,仍依稀可辨,传递出时光的沧桑和历史的智慧。

记载丝路历史的“活化石”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透过无声的文物遗迹,往昔的繁华若隐若现。

交河是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重要中心城镇,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最早的主人是战国后期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人。汉代以来,交河扼丝路要道,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初期,这里是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繁盛时期,交河人口有1万余人,成为东西方物资交换的中转站,多元文化的汇集处。

“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社会经济、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及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流互鉴,留下丰富的印记。保留下来的城市形制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中随处可见的佛寺佛塔遗址,表现出佛教的盛行;出土的骆驼金饰,勾勒出丝路上往来交通、商旅云集的繁忙图景。

破碎的黄土,折射出悠久的城市历史,繁荣的城市风貌,融合的风土人情。正因为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古城等遗迹的存在,丝绸之路不再是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这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闪亮坐标,串联起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轨迹。

破格二次“申遗”的宝贵财富

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故城,曾一度陷入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3年,100多位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曾联合开展历时8年的保护修缮研究项目。尽管如此,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环境恶劣、文物保护人员资金紧缺、周边现代生产生活发展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交河故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挡了回来。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一处历史遗址只有一次申报机会。考虑到交河故城的特殊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给予交河故城“留评”资格,待改善后再重新审查。

首次“申遗”失败后,交河故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文物保存状况大幅改善。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位列其中。作为案例,交河故城还写进了《新疆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白皮书。

交河故城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从交河故城到万寿岩、莫高窟、西安城墙,从《玛纳斯》到《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史诗,无不反映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吹过汉唐的风沙,流淌千年的坎儿井,赋予交河故城古老的印记;吐鲁番交河机场的升级、兰新高铁的开通,又让故城焕发新的生机。柳叶形的交河故城,如同摆渡古今的一叶扁舟,传递着沧海桑田的故事,提醒我们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统筹:崔士鑫

撰文:许晴

策划:杜尚泽

编辑:钱一彬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谢环驰,视觉:赖向东 毕晓洋)、资料图片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