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突袭3闪电战秘籍(突袭3:系列里难度最大,也被看作没落的开始)

导读突袭3闪电战秘籍文章列表:1、突袭3:系列里难度最大,也被看作没落的开始2、汉武帝送的数十车好肉,霍去病宁愿放臭都不吃,却给匈奴带来毁灭3、莫斯科会战:当强弩之末遇上众志成城4

突袭3闪电战秘籍文章列表:

突袭3闪电战秘籍(突袭3:系列里难度最大,也被看作没落的开始)

突袭3:系列里难度最大,也被看作没落的开始

在《突袭2》的众多资料片都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另一款《闪电战》成为了竞争者,也可以称作接班人,它们在一些游戏要素上非常相似,然而就是这款来自俄罗斯的游戏,撼动了《突袭》系列在“二战真实即时战略游戏”类型上的地位,此时二战即时战略游戏百花齐放,2005年《闪电战2》采用3D引擎发售,告别了二战2D游戏时代;2006年美国THQ发行《英雄连》,小队作战的突出特色,瞬间俘获一大批玩家;相反的,2007年末Fireglow也继续研发了全新的突袭下代引擎,理所当然也是3D,正式版本名称为:《突袭3:胜利进军》,在游戏中利用全新的3D引擎着重刻画大战场,大战役,海陆空全面配合,有的一张地图涵盖150平方公里的面积,着实让玩家手足无措。

在出师不利的环境下,工作室依然花了两年时间开发出一款资料片:《最后一战》,接着工作室解散……

《最后一战》资料片对战役和地图进行了缩减,可玩性大大提高,新的兵种,单位作战时的配合,还是华丽的战斗效果,都是可圈可点。

游戏特别人性化,尤其是可以用Caplock键切换单位兵种提示,让玩家一目了然。而且3D渲染的地图更加真实,更符合当时玩家的审美。

视角可以自由切换,玩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阵地和战斗情况,让人身临其境;而在2009年的时候,《战争之人》一举成名,至此,《突袭3》渐渐隐没在了单机游戏的海洋,在国内也没有正式的中文版代理(国内游戏公司那会都弄网游挣钱呢),而在当年最大的突袭论坛上,一直流传着《最后一战》的一个mod版本,这个版本去除了战役,保留了很多经典地图,当然难度肯定是有的。

汉武帝送的数十车好肉,霍去病宁愿放臭都不吃,却给匈奴带来毁灭

最近,有一条关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新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在茂陵霍去病墓前,摆满了游客们送的巧克力。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给霍去病赠送巧克力时,回答却让人破防了。

“霍去病死时只有24岁,应该也是一个爱吃爱玩的青年郎吧!他一定会喜欢巧克力的!”

霍去病就像一颗灿烂的流星,来得璀璨,去得匆忙。他18岁横空出世,横扫匈奴,进而位极人臣。但是仅仅5年之后,霍去病却带着一身的功勋和汉武帝悲痛欲绝的泪水,走进了大汉帝国专门为他修筑的陵墓里。霍去病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

说到霍去病,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伯乐——汉武帝。一次,汉武帝像往常一样,前往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家做客。在推杯换盏之间,汉武帝看上了一名美丽的侍女,并与她发生了一夜情。

然而正是这一夜的风流,却生生给强汉带来了三位大将军,因为这名侍女的名字叫做卫子夫。

很快,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回了宫殿,并得到了宠幸。不久后,卫子夫就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刘据。母凭子贵,卫子夫很快就取代了原本的皇后——陈阿娇,成为大汉帝国新任皇后。

卫子夫得宠后,卫氏家族自然也“鸡犬升天”。于是,汉武帝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提拔为自己的亲信,并让他掌管羽林军。

元光五年(前130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李广、公孙贺、公孙敖一起,分四路讨伐匈奴。卫青首征,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并在龙城之战中,首虏七百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

这场战役,是自汉初以来,汉军第一次在主动出击中战胜匈奴。狂喜的汉武帝立即将卫青封为关内侯,并且给予了大量赏赐。

其后,卫青又三出边塞,并三破匈奴,而且战果越来越大。其中在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汉军活捉匈奴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区。随后,汉武帝迁徙10万百姓,在河套地区建立了朔方郡。

朔方郡的建立不仅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同时还成为了汉朝大举进攻匈奴的战略基地。从此以后,匈奴柔软的腹部便暴露在汉朝骑兵的矛尖之上。此战,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功不可没,因此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卫青率3万骑兵从高阙出发,突袭匈奴右贤王主力,斩首数千人,俘虏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汉武帝接到战报后,立即派人将大将军的印绶授予前线的卫青,他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却均被封为侯爵。由此,卫青的军功和富贵,都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卫青已经位居于丞相之上,全国兵马都受其节制。

然而盛极必衰,匈奴人逐渐发现,战无不胜的卫青也是有弱点的。

汉初之时,汉朝国力贫弱,缺少马匹,很难和机动迅捷的匈奴相抗衡。因此汉朝采取了修筑长城,被动防守的方针。因此汉军此时的作战方针,是背靠边塞的坚城,以静制动。

在这个背景下,善于内线防守的韩安国、李广、程不识等将领脱颖而出,一时间成为守卫国家边塞的柱石。然而这样的战法却治标不治本。俗话说:“不可千日防贼。”即使再坚固的防守,也可能有疏漏。而一旦出现疏漏,那就将以数千乃至数万边民被杀掠为代价。

对于这样被动的局面,汉武帝颇为不满,于是他在朝会上引用《左传》的名言,大呼道:“寇可往,我亦可往。”从此以后,汉武帝下定了决心,必须主动出击匈奴,将侵略的源头彻底拔掉。

然而从内线转向外线作战,又谈何容易。大漠茫茫,人生地不熟的汉朝军队很容易迷失方向,毕竟那时候别说是GPS,就连指南针也没有。因此,汉军只能依靠不太靠谱的地图,在沙漠和草原中寻找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

而在这个背景之下,李广、韩安国等老一辈将领就落伍了。因为他们只适合内线防御作战,一到大漠,他们就抓了瞎。而这也是李广经常迷路,被敌人围攻、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

与之相对的,作为新兴将领的卫青则成为了新派将领。一方面,他善于带领骑兵进行突袭,总能出其不意地抓住敌人的软肋;另一方面,卫青擅长于“集群化”作战,而这正是他能够制胜的根本。

卫青领军,重视前后左右中各军的配合。一旦出战,卫青总是呼啦啦地带出一大票将领。一旦开战,卫青就将前、后、左、右等数军聚合在中军周围,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铁疙瘩由于是骑兵行军,因此这个“铁疙瘩”还有一定的奔袭能力。

一旦找到敌人,卫青则会先依靠战车建立营垒,在营垒后布置弓弩手,阻挡匈奴骑兵的第一次冲锋。待敌人精疲力尽、人困马乏之后,营垒内的骑兵就会趁势杀出,将敌人团灭。而这,也是卫青屡屡取胜的原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青的战法却渐渐陷入了疲态。匈奴人发现,自己在正面战场,确实不是卫青的对手。既然不是对手,为何不能跑呢?毕竟匈奴不像汉朝,没有城池需要防守。汉军虽然深入大漠,却没法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即使打赢了,也无法占领匈奴任何一片土地。

相反,若汉军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则会蒙受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汉军讨伐匈奴,是注定赔本的买卖。

汉军行动需要辎重,需要运送粮草,其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简直是天文数字。即使击败了匈奴,也很难抵偿出击的花费,毕竟匈奴太穷了,除了牛羊,啥也没有。

因此汉军一旦出击,就必须找到敌人,并将他们歼灭掉,让他们再也无法侵犯汉朝的边境。若汉军出击却无功而返,即使一个人也没有损失,也是一种失败。毕竟汉朝投资大量粮草、马匹和军饷,却没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不是亏本的买卖是什么呢?

而匈奴,就是想要让卫青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及李沮六将,分领六路大军,自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然而匈奴早就得到了情报,主力部队望风而逃,此战中,汉军虽然声势浩大,只斩获了数千人,也没能歼灭匈奴的主力。

不仅如此,匈奴还诱敌深入,将汉朝大将苏建、赵信所部三千余骑全部歼灭。苏建自身逃回大本营,而赵信则率军投降。

这一次的出击,让汉武帝非常失望。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赏赐卫青,而是以“失两将军,亡翕侯(赵信),功不多”为由,仅仅只给了卫青一千金。对于富贵至极的卫青来说在,这点黄金完全聊胜于无。

卫青的“无功而返”,让汉武帝倍感苦恼。他已经敏锐的发现,卫青的战法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当他阅览战报,却眼前一亮,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他便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子夫妹妹的私生子,同时自然也是卫青的外甥。卫子夫、卫青得势之后,霍去病也享受到了荣华富贵的滋味。

汉武帝为人暴戾,但却非常喜欢小孩子。很快,年幼可爱的霍去病便被养入了宫廷,汉武帝甚至亲自带过他。霍去病长大之后,汉武帝又将他提拔为自己的侍卫。

为了培养霍去病,汉武帝花了很多心血,甚至亲自教授他兵法之道。皇帝屈尊亲自教授兵法,是何等的荣耀,然而霍去病却就是不肯听。他说:

”用兵之道存乎一心,讲究随机应变,何必要听古人云?”

汉武帝一听,不但不生气,反而乐了。这少年是可造之材啊!用兵之妙,本来就存乎一心,哪能拘泥于书本?不得不说,汉武帝识别人才的技能,可以用神奇来形容。

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不到18岁,汉武帝有心让他去舅舅卫青的部队里历练一下。作为骠姚校尉,霍去病统领了800名精锐骑兵。

此战之中,霍去病没有谨遵舅舅卫青过于持重的打法,而是脱离大部队,独自追击敌军。

霍去病的800骑兵,行动如同雷霆,他寻觅着匈奴右贤王的踪迹,悄悄地摸进了敌人的驻地。随后霍去病长矛一挥,对敌人发动了迅雷般的打击。在短时间内,2200多名匈奴人失去了他们的脑袋,,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此战之中,霍去病功冠全军,成为这次不太成功的征伐中少有的亮点。看完战报,汉武帝大喜过望:“我果然没看错人啊!”

于是他下令,将南阳郡穰县的庐阳乡、宛县的临駣聚合成一个新的县城——冠军县。而霍去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冠军侯。

仅仅两年,汉武帝又将霍去病叫到了面前。皇帝要给霍去病下达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夺取河西走廊。为此,汉武帝将霍去病封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仅次于大将军的职位,相当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同时,汉武帝还交给他1万精锐骑兵,让他务必完成任务。

在此战之中,霍去病再次展现出他神奇的用兵能力。大漠中很容易迷路,但霍去病从来不迷路,从来都能找到敌人;匈奴人速度很快,别人都追不上,但霍去病从来都能追上,而且还能将敌人围住。

首先,霍去病以惊人的速度穿越了西羌与匈奴的结合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匈奴浑邪、休屠部落面前,并且仅仅只用6天时间,跋涉千余里,斩获敌首8960级,斩杀2王,擒获浑邪王子。此战中,汉军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全甲而还。

就在匈奴人惊魂未定,为没来得及舔舐自己伤口时,霍去病再次像闪电般归来。此战之中,霍去病原本要和合骑侯公孙敖一起攻击匈奴。但到了总攻的时间,公孙敖却迟迟不到,很显然,他迷路了。

然而霍去病再次展现出他惊人的应变能力:“不管了!我们自己进攻!”霍去病因粮于敌,狂飙猛进,大败敌军,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2500 人,斩首30200级,擒获五个国王以及其他贵族69人,相国以下官员63人。

匈奴在河西走廊的统治,彻底被打崩了。事后,匈奴单于不满浑邪王在河西的多次失败,准备将他们招到王庭进行诛杀。无奈之下,浑邪王只好向霍去病投降。谁知在投降当天,浑邪王麾下部分降众不愿投降,密谋逃跑。

在此紧急的关头,霍去病当机立断,率部驰入匈奴军中,大砍大杀,一下歼灭了企图逃亡的军士8000余人。最终,剩下的4万匈奴人只好低头受降。最终,霍去病押着浩浩荡荡的降众,顺利地回到了长安。

河西之战,彻底斩断了匈奴的右臂。为了镇压匈奴的嚣张气焰,并且提振必胜信念的民气,汉武帝为这四个郡分别取了个霸气无比的名字——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直到今天,这些城市的名字依然没有改。

河西之战后,霍去病成为西汉政坛炙手可热的新贵。原本归附于卫青的门客,纷纷转到了他的门下。然而霍去病却并不居功自傲,依然对舅舅保持了尊敬,甥舅关系依然亲密无间。而此时的霍去病,还不到20岁。若按现在来说,霍去病年纪只是个大二的学生。别人还在学习、玩游戏、看抖音,霍去病已经统领千军万马了。

河西平定之后,汉武帝认为,是时候向匈奴人算总账的时候了。当时,匈奴单于听了汉朝降将赵信的建议,将王庭从漠南迁到苦寒的漠北。如此遥远的距离,如此恶劣的环境,汉军恐怕就不敢来了吧!

谁知汉武帝却偏要来个“我亦可往”,他集结10万精锐骑兵和数十万步兵,决定来一场空前规模的漠北之战。

相比于卫青,汉武帝对霍去病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他将勇猛敢战的将领,大多交给了霍去病。按照计划,霍去病将直接攻击匈奴单于亲自带领的部队,取走这个罪魁祸首的头颅;而卫青的任务则是支援,攻打单于侧翼的右贤王。

然而由于情报的偏差,霍去病和卫青的目标却掉了个个。卫青撞上了匈奴单于主力,而霍去病则盯上了右贤王。

战斗开始前,心疼霍去病的汉武帝,给他专门准备了很多食物,包括上好的精米和肥肉。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御厨配备给霍去病,让他享受皇帝一般的饭食。因此,专门供应霍去病饮食的运输车,就达到了数十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食物直到霍去病凯旋而归,都没有动上一口。这些放臭了的食物,全被倒在了草原之上。那么霍去病为何没有承蒙汉武帝的好意,享用这些美食呢?

首先,这是霍去病战术的需要。和舅舅不同,霍去病作战以闪电般的突袭为主,而这也是霍去病总能取胜的根本原因,也是汉武帝之所以看好他的原因。闪电战,是战胜匈奴的最优解。

汉军进入漠北,必须要承担极大的后勤负担。而漫长、拖沓的后勤,只会拖累军队的前进。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汉军必须比他们更快;若要快,就必须甩开自己的辎重队伍,直接取食于敌。而在史书中就曾称赞霍去病:

“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也就是说,霍去病打仗,从不依赖辎重。相反,他还能抢走匈奴人的牛羊,吃匈奴人的粮食。《孙子兵法》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因此在追击右贤王时,霍去病就必须舍弃这些美食,达到突袭的效果。霍去病绝非挑食,他和其他士兵一样,都要吃匈奴人的牛羊。汉武帝赐予的美食,霍去病实在没有机会吃,只能臭掉。而学者推测,霍去病之所以会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食用了有病的牛羊。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既然霍去病自己不吃,为何不分给士兵们吃呢?

这是因为那数十车美食,是汉武帝以个人名义赠送给霍去病的。若霍去病将食物分给将士,是用汉武帝的礼物来树立自己对将士的私恩。若汉武帝听闻此事,不仅不会感到欣慰,反而会感到警惕:“长期以往,军队到底姓刘,还是姓霍?”

用公物施私恩,是人臣的大忌,霍去病的政治眼光,是相当毒辣的。霍去病死后26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汉武帝发动巫蛊之祸,卫子夫、太子刘据以及卫青的后代,尽遭诛杀。霍氏家族本属于卫子夫一党,却没有受到任何株连。

由此可见,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一直都是忠诚的,甚至超越了卫青。因此有人认为,霍去病不仅是军事方面的天才,同时也深谙权谋之道。若霍去病不死,巫蛊之祸或许就不会发生吧!

在这场雷霆般的追击战中,右贤王大吃苦头,70000多名匈奴人丢掉了脑袋。霍去病一路追击到狼居胥,并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山仪式。从此以后,“封狼居胥”成为了华夏军人至高的荣誉。

在短短五年内,霍去病便让11万匈奴人丢失了性命,同时丧命的还有数十名匈奴的高级官员。其战绩,已经超越了其他汉朝将领的总和。霍去病曾对汉武帝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若霍去病活得长一点,恐怕就真能实现灭亡匈奴的弘愿了。

然而可惜的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仅24岁。他留给汉朝最后一个遗产,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假以时日,霍光也将和卫青和霍去病一样,成为汉朝的大将军。

霍去病的死,让汉武帝悲痛欲绝。让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霍去病,竟然就这么死了。自霍去病之后,再也没有哪位汉朝将领,能够取得了和他一样的战绩。

霍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了纪念霍去病,汉武帝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特意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在他的墓前,摆放着一座醒目的雕塑——马踏匈奴,象征着他为保家卫国而下立下的赫赫武功。

到了今天,曾经受到万千宠爱的霍去病,依然受到人民更多的偏爱。他的墓前到处都是鲜花和零食;西安的霍去病雕像,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的景点。很多游客排着长队,就是想摸他一把,沾沾他“去病”的喜气。西安的核酸贴纸,也画上了霍去病的形象,毕竟他的名字也可以读成“嚯!祛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霍去病去世的时候,也只有不到24岁。如果活到现在,霍去病应该也是一个爱吃、爱玩、爱闯荡的青年吧!

莫斯科会战:当强弩之末遇上众志成城

来源:中国国防报

向苏军投降的纳粹德军士兵。

1941年12月6日,苏联红军在历经两个月的艰苦防御后,对莫斯科附近的纳粹德军发起全线反攻。这不仅意味着苏德战场苏军战略反击的到来,而且标志着纳粹德军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战术的破产。除苏联的严寒,苏联红军能够战胜纳粹德军,强大的动员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纳粹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分散兵力,糟糕的后勤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军强大的动员能力。纳粹德军高层制定的“台风”作战计划,要求在几周内歼灭莫斯科周围的苏军重兵集团,攻占莫斯科。这不仅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民众顽强的抵抗精神,也丧失了战略弹性。德国情报机构对莫斯科方向苏联红军兵力部署也出现严重误判,只看到苏军前方部署情况,对后方苏联红军部队的情况一无所知。

事实上,苏联红军的动员能力,远远超出德军想象。苏联战史文献《莫斯科会战》记载,1941年11月底至12月初,当前线距首都25~30公里时,增援部队从苏联的四面八方赶赴莫斯科。列车每昼夜行驶800~900公里,从乌拉尔、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中亚运来武器装备和物资。据统计,整个莫斯科会战中,苏军统帅部先后投入的战略预备队,仅合成集团军就达18个。转入反攻前夕,苏军统帅部向莫斯科方向调去的兵力达150个师和44个旅,分别占苏军战略预备队师的52%、战略预备队旅的47%。转入反攻阶段后,苏军同时集中6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对当面德军形成强大兵力优势,德军想转入防守都非常困难,快速攻占莫斯科的计划沦为泡影。德军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元帅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现在查明番号的有360个师。”

德军师老兵疲成强弩之末。苏联幅员辽阔的国土和坚强的抵抗决心,是消磨德军“闪电战”的天然克星。偏偏希特勒又陶醉于突袭苏联的巨大战果,不顾德军进攻潜力逐渐耗尽的实际,指挥南方集团军进军高加索,致使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抽出大量兵力保护自己的翼侧,表面上德军攻城略地,实际上兵力分散。等到德军一路攻至莫斯科城下时,已成强弩之末。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过“进攻顶点”理论,强调任何进攻都会遭遇某个关键时间(及空间),超过这一时间(及空间),形势就会发生剧变,进攻者就会遭到猛烈反击并极有可能陷入惨败,莫斯科会战正是德军的“进攻顶点”。从苏德战争爆发到1941年7月16日,德军推进了800公里,攻占斯摩棱斯克用时23天,平均每天推进约33公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然而,从莫斯科战役开始的10月1日到12月5日苏军反攻前,67天里德军仅推进346公里,平均每天只有5公里。与先前相比,德军中央集群兵力约增加了27个师,所用时间增加近2倍,损失增加1倍,而推进距离却不足一半,速度不及之前的1/6。

德军后勤保障严重脱节。德军在制定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计划时,只注重从军事上着眼,但却忽视后勤准备。

物资储备的不足,使德军所需物资要长途跋涉从后方前运,造成战时后勤保障的混乱,时常补给不足、供应不上。特别是德军幻想莫斯科战役能在入冬前结束,战前完全没有进行御寒物资的生产和储备,以致严冬到来时,不能为前线部队及时提供冬服及其他防寒物资,使得德军人员大量冻死冻伤,武器装备无法使用。

在运输工具方面,德军过多指望缴获和利用俄国铁路车辆,但缴获的机车和车辆难以满足需求,又不得不将俄国铁轨改成德国轨距,这一浩大的改造工程直到莫斯科会战结束也没有完成。纳粹德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从一开始就与战役需要严重脱节,以致随着战役的发展,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日益严重。

由于原料缺乏,坦克、车辆油料严重不足,德军无法进行持续作战,也就难以充分发挥“闪电战”战术的效力。在利用缴获油料方面,因苏联汽油辛烷值太低,需加入苯添加剂后,德国车辆才能使用,德军“就油于敌”的希望落空。

在给养保障方面,由于苏联人民实行坚壁清野,德军在苏联只能获取有限的粮食,无力保持持续攻势。在军马饲料供应上,苏联当地饲料主要是干草和麦秸,长期喂食燕麦的德军军马很难适应,大批病倒或死亡。在这种糟糕的战勤条件下,纳粹德军根本无法实现攻占莫斯科的战役目标。(武国强 军委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

盘点:世界上几款经典军用大飞机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动于九天的“大国之翼”

不约而同的欢呼雀跃,奔涌而下的激动泪水,群情振奋的引吭高歌……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飞机之一,运-20大型运输机的数次现身,次次都能点燃现场军迷和公众的火热激情。

一架大飞机,为什么能引起军迷如此强烈的情感反应?能制造大型运输机,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生产并拥有大型运输机,对一个国家和军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让我们跟随空军工程大学专家的思路,去回顾和盘点世界上几款经典的大型运输机,去感受这些“大国之翼”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大飞机之大

大肚能容的空中骄子

所谓大飞机,通常是指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大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以及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飞机和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机。在军用飞机领域,大型军用运输机最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飞机之所以被称为大飞机,是因为它们有着一些令人惊叹的“大”特性,即大体积、大容量、大航程等。“大”,是其最重要的标志。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制造和拥有大型军用运输机,且种类、型号齐全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与俄罗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两国都曾制造出一大批经典的军用大飞机。

美国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包括C-5、C-17、C-130。其中,C-5“银河”运输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大型战略运输机,也是美国空军现役最大、服役时间最长的战略运输机,从1970年至今已有48年之久。由于其运载量大,因而被称为“胖子阿尔伯特”。一架C-5运输机可以同时运输6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或者6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或者2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C-17“环球霸王Ⅲ”运输机载重量达77吨,既能够执行战略空运任务,又能够在紧急时刻执行战术空投任务。也正因此,尽管C-17比C-5“年轻”得多,但是由于使用频繁,导致其寿命大大缩短。按照计划,美军可能将分别于2040年和2033年让C-5和C-17退役。

C-130“大力神”运输机虽然是起飞重量为70吨的多用途战术运输机,但是由于其一次航程可达3800公里,因而也属于军用大飞机之列。它还是当前世界上服役国家最多、改型最多的军用运输机。

尽管俄罗斯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型号、数量不如美国多,但也拥有诸如伊尔-76和安-225等家喻户晓的著名军用运输机。特别是伊尔-76军民两用型战略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90吨,从苏联时期到如今的俄罗斯,它一直都是担当战略运输重任的核心支柱。伊尔-76运输机在诞生之初,就曾经创造了25项世界纪录,如在2000米高度创造的最大有效载荷70.12吨的纪录,在11875米高度创造的载重70吨的纪录等等。

此外,在苏联时期建造、现归属乌克兰的安-225“梦幻”战略运输机,则一直头顶着“世界运载量最大运输机”的光环,它本是专门为运输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生。其满油飞行距离达到1.54万千米,最大起飞重量达640吨,最大载重量250吨,若换算成乘载人员,可运送2000名乘客,是世界上最大客机A380的4倍。

大飞机之威

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2013年1月26日,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国人为之欢呼雀跃。人们对这个昵称为“胖妞”的大飞机,给予的最多赞誉就是“大国重器”。

为什么人们给予大飞机如此的厚爱?那是因为,对于国家而言,能造“大飞机”体现的是国家强大的工业实力。目前,能制造大飞机的国家不多,主要在于其制造难度太大,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

如果说航空工业是公认的“产业之花”,那么航空工业产业中的大飞机制造则是真正的“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对一个大国来讲,能否制造大飞机关乎政治、国防和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与运-20大型运输机、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被誉为我国大飞机家族的“三剑客”。它们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全面突破。

在军事领域,“大飞机”体现着军队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纵观历史,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高度重视以大型运输机为主体的空中战略投送力量的建设,也都有着几乎相同的以空中投送力量干预海外事务的成功案例。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美国展开了代号为“五分钱救援行动”的战略空运支援行动。行动期间,美军动用大批C-5、C-141等战略运输机,在半个月内实施了565架次的空运任务,为处于紧要时刻的以色列运送了包括M60坦克、反坦克导弹在内的22400吨武器弹药和物资,有力地支援了以色列,帮助其扭转战局。

1977年11月,苏联动用225架安-12、安-22和伊尔-76等大型运输机,在4个月内,跨越三大洲为所支持的埃塞俄比亚运送了600辆坦克、300辆步兵战车,近400门各型火炮,以及百余架作战飞机。获此支援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彻底战胜了入侵的索马里军队。苏联这次行动也因此被称为“用大型战略运输机打了一场精彩的跨洲际闪电战”。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能不能制造军用大飞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队战略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此,运-20大型运输机于2016年7月6日正式列装中国空军,被视为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大飞机之能

价值非凡的战场多面手

军用大飞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运送物资,更在于它有足够的改装“变身”能力。

这一点在C-130“大力神”运输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50年代服役的“大力神”运输机至今各种任务改型已经有40余种。人们较熟悉的是曾经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频频亮相,由“大力神”运输机“变身”的空中炮艇、电子战飞机和心理战飞机。

AC-130空中炮艇是在“大力神”运输机基础上加装了五管加特林机炮、榴弹炮和博福斯机关炮,以及先进的火控雷达和热成像仪改型而成。其可在战场目标上空盘旋射击,专门打击地面敌方武装人员、装甲目标和坚固建筑物。即使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美军依然保留了AC-130U、AC-130W两种型号空中炮艇,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地面特种作战部队提供强大火力支援。

EC-130E“突击队员独奏曲”和EC-130J“突击队员独奏曲Ⅱ”心理战飞机是美国空军装备的两型专用心理战飞机。其在“大力神”运输机基础上加装了高性能的广播发射系统,可用调幅、调频和高频模式进行大范围广播,并能采用国际标准信号进行彩色电视节目的播放。

除此之外,C-130还有EC-130H“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HC-130战场搜索与救援机、KC-130空中加油机、MC-130特种作战飞机、WC-130气象侦察机等一大批“兄弟姐妹”,几乎包揽了战场上绝大多数特勤业务。

俄罗斯的伊尔-76战略运输机在这方面不亚于“大力神”运输机,前者也被改装成一大批专业飞机,如电子干扰机、消防飞机、空中军事医院、海上搜救机、航天训练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特种激光飞机等等。

可以说,C-130和伊尔-76的战场变身,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军用大飞机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王鹏)

半年损失700万人,斯大林如何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这几点成关键

【军武次位面】:路芷

在俄罗斯的近代历史上,经过了由沙皇统治的沙俄到列宁创建的苏联,最让深入人心的就是就是俄罗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领导人,一战中沙皇领导的沙俄参战确得到了失败的苦果,而二战中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不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还确立的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面对德国来势汹汹的闪电战,苏联在前线连连受挫,在半年之内竟然损失了700万大军,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军民是如何奇迹般反败为胜。

▲斯大林和列宁

那么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去探究斯大林是如何领导苏联军民进行卫国战争。首先先从数据方面进行简要的对比,战争爆发的时候,双方的人口差异并不算大,沙俄约有1.67亿,而苏联那是也就2亿人口,这并没有什么悬殊的地方,但是单论作战人口来说的话,差距还是有点的。论战前军队,苏联超过了500万,而沙俄当时只有140万,就算爆发战争后的动员和后续的继续扩充,也就450万左右,不会再多了,但是苏联之后大概扩充了3400万人有加入了战争,这其中的差距也是十分悬殊。

▲二战苏联的生产能力惊人

死者战争的深入,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沙俄有三分之二的人员战死,这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当时的沙俄将士的军心,不再相信沙皇,面对这种兵败如山倒的败局,沙俄也没有应急之策。更是有许多像海军上将高尔查克和邓尼金这样的沙皇忠心捍卫者也早已站上了其他政权的山头。但是在二战时苏联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虽然在前面抵挡不了希特勒的铁骑,但是能够安定军心,一直保持军心的稳定。斯大林也一直能牢牢掌握政权,这也是两人之间的差距所在。

战争爆发时更应该是全民皆兵。但是沙俄政府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时候,大约有150个民族,但是政府之动员到了俄罗斯族的人员参战,其他的民族都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保卫战中,包括其中沙俄早已经占领的中亚地区(其实这部分人也是相当的落后,在就内战时还在实行旧的封建制度,这也是当年沙皇统治下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当后期严重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时也是为时晚矣,其人数与二战相比,已经不是一个档次了,其中还包括后期的女战士。

▲沙俄的领土面积非常夸张

但是苏联当时就做的比较好了,他们可是真正的全名皆战,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势力,据统计,除本国外,其中亚地区就有不少人员入伍参战并作为后勤,中亚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接受了大量受伤人员和落难的人。一定程度上支持者苏联的后勤输出,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手持托卡列夫手枪的苏联指导员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当时它们的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还是先从沙俄说起,只能说沙皇领导下的沙俄发展太缓慢了。从当时的工业革命开始,它们修建一条铁路居然需要80年,要知道,它们当时可是号称自己为世界第五大工业国,这显然是不称职的。交通不发达,加上当时的军需也非常少,说他们有的三人一支枪,一点都夸张。作为一战中的协约国,英法捐赠了约三万门火炮,250万支步枪,在此之前,还有其他国家为其提供巨额贷款,以便提高军事实力。但是统计结果显示,沙俄和德国的军需数量依旧相差悬殊,援助也是杯水车薪。一战中的其他分属小国都可以和沙俄相提并论,这样的情况是直接导致当时沙皇政权的瓦解,也为后来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T34至今还有部分国家装备

但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就相比好多了,其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二战前,斯大林的三个"五年计划"将苏联的经济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跃居到欧洲首位。完善后的重工业体系使得苏联的铁路网更加的密集,达到了铁路长度的里程碑,长达十万公里的铁路更是不容小觑。经济实力的提高,维持了军需的充足。就在战前,苏联飞机,坦克,高射炮,装甲车无所不有,其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在希特勒闪电战的突袭下,苏联被打的措手不及,但是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实力也是相当的雄厚。再有盟国的支持,可比一战时的沙俄高了很多台阶。德国的军官也不得不感慨,"我们辛苦在战场上打了一个星期坦克,还不如高尔基工厂一天制造的呢"。(高尔基工厂即著名的嘎斯汽车厂)

▲冷战的苏联非常强大

与一战相比,二战死亡的人数更多,其坦克,飞机更是损失超过八万多。枪支火炮等数不胜数,但是一战让沙俄直接解体,爆发内战。反过来看苏联,不仅赢下了战争,更站上了世界第二的舞台,成为美国目前为止最强大的对手。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