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沉默2003(沉默的真相:正义若不彰,长夜必难明)
我本沉默2003文章列表:
- 1、沉默的真相:正义若不彰,长夜必难明
- 2、沉默的真相:悬疑与深邃
- 3、美国情色片之王,偷拍性侵大学生狂赚上亿:我帮她们释放天性
- 4、热血传奇:传奇历代版本大盘点,这些游戏版本你都知道吗?
- 5、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沉默的真相:正义若不彰,长夜必难明
作者:胡不归
要说近日最火爆的剧集,非《沉默的真相》莫属。
九月中旬,《沉默的真相》在某视频网站独家播出,改编自紫金陈的悬疑小说《长夜难明》,至今在豆瓣上超过41万人打分,仍保持在9分以上。这几年,国产悬疑剧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到《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正在逐渐崛起,不仅受众越来越广,题材也越来越吸引人。
回到《沉默的真相》上,它之所以能在一片期待中成为一匹不负众望的黑马,有众多因素的加持。首先,就剧本而言,《长夜难明》可以说是紫金陈最被看好的著作之一,甚至连此前大爆的《隐秘的角落》原著口碑都不如它,这为影视化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白宇 廖凡的主演,以及一群实力派演员的阵容,都为剧集的品质做了保障,事实证明,导演在角色的选取上是极为稳妥的。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沉默的真相》所传达出的正义观、价值观,都是无比感人的。那些看似理想主义的东西,在角色做出无限的付出后成为现实,无法让人不动容。而这些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是剧集的内核,也是一个故事真正打动人的所在。
《沉默的真相》以一起地铁抛尸案开头,采用插叙的手法,跨越十年,讲述了平康县年轻的检察官江阳历经多年,在付出无数代价后终于查清侯贵平之死的真相。这个故事,关于正义与罪恶的对抗,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皆具有代表性。2000年,侯贵平到苗高乡支教,但在支教过程中卷起一起性侵案件丢了性命,且被污蔑为畏罪自杀。2003年,侯贵平前女友李静找到时任平康县检察院科长的江阳希望为侯翻案,江阳当时的女友吴爱可也是一名年轻的检察官,听到不公后义愤填膺,说要给侯贵平一个清白。那时候,我们以为年轻的女孩是正义的化身,可她知道案子的严重性后就退缩了。她什么都明白,但依然选择装傻,只为明哲保身。吴爱可是大多数人,世界上多得是面对不公毫不犹豫希望做出改变,但最终只是默默放弃的人,没人能苛责他们,因为我们都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而江阳是“勇敢的少数人”。当他面对李静的翻案请求犹豫时,那是面对未知本能的忐忑,但从他打开侯贵平尸检报告的那刻起,他就踏上了危险重重的未来。面对越查越灰暗的案子,江阳有过很多可以放手的时刻,当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从前途光明的检察官,到身形佝偻的修手机匠,他的人生跨过了太多“至暗时刻”。说到底,江阳只是一个有实力、没背景的年轻检察官,若顺应官场与时事,未来定是不可限量,但当他义无反顾扎进这个案子的时刻他,他的人生就开始一步步走进泥潭。当然会有人说江阳太傻了,但没人忍心让他停下来,因为查明真相已经成了一个相信法律的人最深的信念。他的青春、事业、家庭,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全部投入了破案中。江阳不是与魔鬼签协议的那个人,从一开始,他就是要揪出魔鬼的那个人。
我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同样的道理,那些冤假错案的翻盘,不过是有人顶住了层层压力,承受了黑暗打击,将那些不公、不光彩,那些罪恶翻了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侯贵平到江阳,他们都是相信正义的人。一个努力寻找学生被性侵的证据,一个努力还冤死的人清白。很多人没有侯贵平和江阳的勇气,但总有人满怀信念和勇敢,在每一个岔路口都选择前行。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来我明白了,所谓的值不值,就是当你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你还有没有遗憾。等我把这一切都做完,我就没有遗憾了。”
江阳在死之前,录了这样一段视频。从意气风发的检察官到蜷缩在行李箱中的一具尸体,江阳用生命写下了正义。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都在憧憬着黎明的到来。
长夜难明,但终究有人会是那盏明亮的灯火。
正义必将彰显,长夜终会天明。(胡不归)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沉默的真相:悬疑与深邃
作者:师文静
作家紫金陈的“社会推理派三部曲”其中两部《无证之罪》《坏小孩》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第三部小说《长夜难明》的改编剧也于近日播出,这就是《沉默的真相》。
根据《坏小孩》改编的《隐秘的角落》,曾在不久前刷爆网络成为悬疑剧爆款,《沉默的真相》同样不甘示弱,一播出便取得9.2分的高分,观众好评度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不多见。《长夜难明》作为高智商犯罪小说逻辑缜密,读起来酣畅淋漓,小说虽以推理取胜,却披露了很多社会问题,涉及各类职业群体,属于较有厚度的作品。《沉默的真相》对原著还原度很高,踏踏实实讲了一个深邃的故事,有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切实的伤痛,也有震撼心灵的勇气、真诚和善良。
《沉默的真相》呈现了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的正面交锋,也很好地呈现了社会正义、追求正义与真相的一群人的无奈与勇气。白宇饰演的年轻检察官江阳失去了爱人、家庭甚至生命,以惨烈方式死去,只为让被掩盖、被沉默的真相暴露于阳光之下。这个悬疑故事的内核就是江阳的自杀,江阳为何死了而且是自杀,他的自杀为何牵扯到律师、法医、警察、记者等如此多的人,他的自杀能达到他“以死求真相”的目的吗,这是整个12集故事的逻辑链。在这个逻辑推理链条下,观众发现随着剧情的展开,江阳背后有着更大的深渊,牵扯出发生于2000年的支教老师侯贵平溺水死亡案。
侯贵平所在的2000年,江阳调查案件的2003年至2010年,廖凡饰演的警察严良所在的寻找真相的当下时间,构成了三重时空线索,故事来回穿梭于不同时空中,一环一环相扣,案中有案,制造一重又一重的悬疑感。随着严良等警察的调查不断深入,侯贵平死亡背后的阴谋浮出水面。该剧最令人叹息的不是犯罪分子的恶,而是寻求真相的年轻检察官的痛苦人生,极力想掩盖真相的人和极力揭开真相的人的对决中,正义、善良和勇气取得了胜利。江阳作为黑暗中的一抹亮光,他让人心疼又敬佩。
这部剧汇集了廖凡、白宇、谭卓、宁理、赵阳、田小洁等一众演技派,在表演上保证了该剧的质感。白宇饰演的江阳从刚毕业的灿烂年轻人,到患癌的虚弱无助,表演上自然流畅过渡自然。这部剧中白宇有很多表演上的“高光时刻”,被观众津津乐道。有人说廖凡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放在什么浮夸、悬浮的剧中都能压住阵脚。这部剧中,严良有着敏锐的侦查洞察力,不按常理出牌,这个人物被廖凡演出了自己的特色。他将角色身上独特的、超越普通人的那些东西打磨得很圆润,让人看得不突兀,台词拿捏得很好,观众不出戏。谭卓饰演的李静每一次出场状态都不同,但演技派就是厉害,通过几个动作、几个表情就表现出了内心的波澜壮阔。一路协助江阳的律师张超、法医陈明章、刑侦队长朱伟分别由宁理、田小洁、赵阳饰演,都是有血有肉的角色,被三位演员诠释得很完美。
故事深刻、演技好之余,该剧好看的点还在于它在视听方面都很高级。为了在三条故事线和三个时空中穿梭而不突兀,这部剧从视觉、剪辑上做了很细腻的工作,让叙事很流畅。该剧有大量的很有创意、很巧妙的时空转场镜头,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熟练又贴合,很多镜头被网友们作为教科书一般的例子单独剪辑出来。比如,两个时空里的人物严良、江阳共同走过的路、共同面对的某一种遭遇,被剪辑在一起;该剧还借助升腾的热气、窗户、台词中的某一个物件等做转场道具,自然流畅,又很有意境。这部剧将严良和江阳前后时隔数年的追求真相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增强了该剧的悬疑感和看点,又有深刻的寓意,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正义的一面,而且正义正在接力。
很多观众感到遗憾的是,这部剧的叙事方式采用的“上帝视角”,而非主角视角。上帝视角让观众在前几集就猜到了剧情的发展方向,让这部剧略微失去了一些悬疑感和沉浸感。不过,这是一部禁得住看的作品,耐看来自这部剧剧情本身的魅力。该剧真正的看点不是凶手是谁,因为凶手早就出场了,而案中案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发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人追求真相的过程如何,他们因何而无力,因何受冤屈,他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获得了正义,这才是《沉默的真相》真正好看的地方。谜底早就亮牌了,有一些人为了寻求真相不惜赌上了自己的婚姻、家庭、事业和人生与黑暗抗衡,这才是这部剧最有张力的地方,最悲情的地方。悲剧感、悲情感也是社会推理派作品的最显著的特点,它吸引读者和观众在看完剧后,依然带有惆怅和失落,在故事的余味中被彻底打动。(师文静)
美国情色片之王,偷拍性侵大学生狂赚上亿:我帮她们释放天性
2000年左右,欧美流行文化多以性感、反叛为主,日渐崛起的娱乐圈综艺真人秀更多都在展示自由、兴奋与释放天性。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很多千禧年发生的文化事件都在近几年被大众提及,外国网友开始对当时欧美娱乐圈对女性物化和剥削的事件进行重新审视。
这当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例如解放小甜甜布兰妮;
贾老板为珍妮特·杰克逊表演中走光事件道歉;
△04年,贾老板与珍妮特同台表演时扯掉了珍妮特的衣服,事后珍妮特被封杀并要求向公众道歉,贾老板一再沉默
快时尚品牌Abercrombie & Fitch遭到抵制;
△品牌涉嫌外貌歧视,拒绝提供大码服装,身材羞辱
更大一点的,还有撼动娱乐圈的“韦恩斯坦案”。
最近,美国早年爆火的综艺《狂野女孩》也重新回到大众视线。
尽管节目早在2011被停播,但无数被偷拍、性侵的女性乃至未成年人,直到今天都活在“被成为情色片主角”的阴影中,被周围人指责甚至抛弃,人生尽毁。
这些年无论受害人如何上诉呼吁,警方、法院都没有给予过多关注,也让幕后创始人乔·弗朗西斯(Joe Francis)神隐到现在,直到今天都没能受到应有的审判。
前几天,TNT电视台播出了最新纪录片《Girls Gone Wild Exposed》,回顾了这位“软情色之王”的崛起与崩塌,从受害人与节目工作人员的视角,向大众重构乔是如何披着“解放女性”的外衣,做着剥削和物化女性的恶行。
当时,“派对狂欢”成了继电视真人秀和杂志外,美国年轻人庆祝天性释放的另一阵地。
久而久之,为派对辣妹们量身打造的节目《Girls Gone Wild 狂野女孩》应运而生。
不同于电视电影,这档节目的发行市场主要集中在DVD,主角多为刚满18岁的在校女大学生。
摄制组会将镜头对准派对上火辣的女大学生们,怂恿她们暴露身体或其他表现得“狂野”的行为,以此展示思想上的前卫与大胆。
特别在每年春假(基本在三月份,持续1周左右),节目组会开着巴士车在城市间辗转,在各地酒吧、海滩等主要派对根据地寻找目标。
自1997年发行以来,《狂野女孩》成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之一,更是有了春假时学生们竞相购买DVD的场面。
在那个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千禧年,学生们在派对上遇到《狂野女孩》摄制组时都会难掩内心激动,伴随着主持人的诱导和周围同龄人的起哄,在镜头面前展示自己的身材。
最为标志性的动作就是让她们掀开上衣露出胸部。
渐渐地,《狂野女孩》被人们对标为“TV界《花花公子》”,创始人乔·弗朗西斯(Joe Francis)更是以“解放天性”为营销,成为娱乐圈“软情色之王”,也有人称他是“千禧年版休·赫夫纳”。
“80年代被认定是情色的东西,现在成了人人必追的真人秀。”
但乔的野心不止于此,不但出了衣服帽子等《狂野女孩》的周边,还打造成IP将商业版图扩大到酒吧、餐厅、音乐节和电影。
而《狂野女孩》也远远超出了大学生这一核心受众,这些最低9.9美元的DVD视频走进名人世界,像贾老板,布拉德皮特,帕里斯希尔顿、卡戴珊家族等公众人物都戴过《狂野女孩》的帽子或其他周边。
△皮特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是《狂野女孩》粉丝
乔也以创始人身份活跃在台前,同很多好莱坞明星成为密友,经常一起结伴出游。
在当年,《狂野女孩》的节目画风不是没被人们质疑:一些刚刚跨入18岁的姑娘在镜头前裸露自己,这难道不是打着解放口号的“明”情色?
但更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些女生只是单纯地穿着《狂野女孩》的文化衫在镜头前展示美好身体,很少有人认为一个和这么多大明星都是好友的人会干什么非法勾当。
时至今日纪录片播出,人们才知道有的女生被偷拍,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出现在DVD中;有的女性被恶意灌醉,在意识不清楚下被诱导裸露身体;有的女性在喝醉后被操纵在镜头面前做出私密举动,并在拍摄结束后被乔性侵……
Michelle Padilla意识到自己成为《狂野女孩》主角时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正与同学们聚会的Michelle被学校里一群男生围住,他们像疯了般对着她有节奏地高喊“看看你的胸!看看你的胸!看看你的胸……”
Michelle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男生说她已经成了《狂野女孩》新一期的“封面女郎”,而里面的视频基本全校都看过了。
Michelle回忆道,自己确实在一场派对中掀起了上衣,但当时并没有看到任何镜头和关于《狂野女孩》的话筒和标志。
同样被蒙在鼓里的还有Tabitha,18岁的她在海边度假时被人搭讪,说附近正在举行一场“比基尼大赛”,站在台上跳跳舞就会拿到100美金。
上台前,一些“工作人员”还给Tabitha这些参赛女生提供了啤酒助兴,在酒精的作用下很多人的行为越来越大胆,有的女生在摄像师的诱导下裸露全身,甚至与其他参赛女生发生亲热行为。
眼看舞台有了“情色专场”的画风,大感不妙的Tabitha选择穿衣跑路,但没想到5年后,一名律师敲响了自己家门。
这名律师受其他受害者所托要对乔·弗朗西斯发起集体诉讼,Tabitha是她找的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之一,律师说:“你知道你成了情色DVD的代言人了吗?现在你的照片已经出现在很多海报和公交车两侧的广告栏了。”
殊不知,像Michelle和Tabitha这样从外人口中听到自己成为“情色DVD主角”还是较能接受的方式,很多无辜女生面临着更为尴尬的场景,她们的视频甚至被家长或其他长辈们看到……
25岁的Nicole在睡梦中被家人叫醒,他们指着手中的DVD质问Nicole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要不是朋友主动告诉,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女儿会出现情色DVD里。
Nicole回忆道自己三年前参加过一场“比基尼比赛”,除了喝了很多酒外,其他都没印象了,而这段视频更是不知道被谁拍,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被拍的。
负责对乔·弗朗西斯提起诉讼的律师透露,她见过很多“被参加过”《狂野女孩》的女性,也听到了很多令人心碎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家里的支持,她们有的人被赶出学校,有的人被赶出教堂,甚至被父母赶出家门。
“她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自己犯下的错误,和随之带来的痛苦。”
除了受害者的讲述,很多《狂野女孩》的工作人员也现身说法,揭露了老板乔在幕后的肮脏行为。
James曾是《狂野女孩》的摄像师,他坦言当初来这家公司应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参加免费派对,喝免费的酒,如果能占占便宜再好不过……
但事实上,这份工作也给James带来了不小冲击。
有时,乔会在派对上将一些女生带到巴士车或其他房间里,这种私密环境更容易对女生进行洗脑和控制。
“女孩不愿在镜头前脱衣服怎么办?对乔来说那只是时间问题,他有的是办法让女生妥协。”
他会用一套专业的话术对她们进行诱导,比如“亲亲你的朋友”、“给你点酒放松一下”。
更让James震撼的还是乔为了镜头毫无底线,当时乔把James叫到了一辆房车里,现场还有一名已经喝醉的女生,她正赤裸全身躺在床上。
“乔递给我一个瓶子,让我把瓶子装满水,我以为是那个女生渴了,没想到乔把装满水的瓶子往那个女生身体上倒,等她清醒后,他开始诱导女生做出私密行为……”
在经历这些事之前,James像很多人一样认为《狂野女孩》只是一个让女生掀起外衣的流行文化。
负责视频编辑的Scott总结出了乔的商业哲学:在他眼里,每个女性,无论你是否“清纯”,年纪有多小,都是可以拿来性化的。
事实如此,镜头前被性化后的女性都成了乔剥削的资源。
“他从来没把这些女性当做人,而是叫她们b子或j女。”
在他眼中,只要打着“解放天性”的口号,他就可以尽情拿这些女孩来牟利。
这种商业模式下,所有出镜的派对女生都是免费演员,不用支付给她们任何费用,最多在拍摄结束后给她们一件T恤或帽子当做纪念。
曾经,Scott也尝试着问过为什么不给女孩们一些报酬,但换来的却是乔的一阵嘲笑。
自1997年发行起,《狂野女孩》两年内盈利2000万美金;2001年,83种不同“主角”的DVD销售了450万份;2003年,乔花费了2100万美金打广告,带来了超过1亿美金的收入……
那段时间,各大电视台深夜时段几乎被《狂野女孩》的广告包围。
尽管对外一毛不拔,但在规避风险上,乔却很舍得下本。
2000年,负责受害人Michelle案件的律师在与乔诉讼时,拿到了《狂野女孩》公司的财务报表,仅在2000年第一季度,乔就专门支付给律师团队近20万美金用来应付各种纠纷,是公司财务支出的第一位。
“也有家长在看到自己女儿出现在《狂野女孩》里后怒气冲冲地要控告我们,但乔都会给女生家长带来的律师播放一段视频。
上面显示这些女生在拍摄前,‘主动’把驾照ID展示在镜头前,表示自己已成年,每当这时,那些要打官司的家长都灰溜溜的走了。”
不过,常在河边走也有“栽跟头”的时候。
2003年,乔被指控录制未成年情色视频。据媒体报道,乔付给两名17岁女生每人50美金,让她们做出亲密行为。
一夜间,这位鼎鼎大名的媒体巨头声名狼藉,外界都在传他会判超过100年监禁,他的私人飞机和法拉利也都被没收。
然而,乔只在监狱里待了一晚就被释放了,在后来的采访中,他委屈地哭诉称,幸亏律师找到了关键证据,能证明那两个女生为了出名对他谎报了年龄,还伪造身份ID。
自那之后,关于乔的性侵和偷拍指控接踵而至。
陆续有7人控告他在派对偷拍,并将视频放到《狂野女孩》DVD中进行非法牟利;
2006年,18岁女生Jannel站出来控诉乔在芝加哥一家夜总会对她进行性侵。
“他向我表白,一直亲我,对我进行性侵,事后我也去报了警,但警察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相信我。”
讽刺的是,这些官司没有伤及他分毫,反倒是乔在2009年因为“偷税漏税”才被国税局送到监狱里待了11个月。
虽然失去了自由身,但在这期间乔依旧在监狱里利用电话和互联网经营着公司。
“他很自信,知道自己迟早会出去的。”
或许是忙于应付各种官司,或许是之前的路走得太顺,出狱后的乔完全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当他不断纠缠在“性侵”“家暴”“赌博”“恐吓”等各种指控中时,互联网时代到来,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对《狂野女孩》的销售市场进行了无情碾压。
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公司已经濒临破产。
2013年,深陷漫天官司中的乔申请了破产保护,还在陪审团审判期间带着家人偷渡到了墨西哥。
严格意义上讲,乔·弗朗西斯现在是一名美国逃犯,但他也成了一名墨西哥公民,在美国司法部眼中,他们是不会为了一个“轻罪犯人”大费周章走引渡流程的。
躲在墨西哥的日子,乔过得无比美妙,他建了一座度假村,记者们偶尔能拍到黛米·摩尔等一众大咖去那里度假,玛丽亚·洛佩兹在那里举行婚礼,金·卡戴珊和坎耶在那里度蜜月……
可另一边,那些被他伤害过的受害人直到今天都没能等来一个交代,她们甚至失去了真正了结这件事的机会。
很多人至今仍然背负着“情色视频主演”的污名,每每看到远在墨西哥逍遥法外的乔,都能想到自己被毁的一生。
热血传奇:传奇历代版本大盘点,这些游戏版本你都知道吗?
传奇这款游戏在中国国内,算一算时间已经成功运营了将近20年的时间。在家20年的时间当中,这款游戏也延伸出了无数的版本。有很多版本玩家都觉得十分经典,也有的版本让玩家觉得差强人意。那无论怎样,这都是传奇当中曾经存在过的版本。在这里笔者借着这个机会,盘点一下传奇早期的那些版本,看一看大家都是否曾经经历过。不知道我身为老玩家的你是否还记得那些版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传奇在2001年的九月份,成功由盛大公司引入了国内,最早的版本叫做1.01三英雄传说版本。在这个版本当中很多玩法还没有被研发出来,为什么叫做三英雄传说?其实顾名思义,就是象征着游戏当中存在的三个不同的职业。在这个版本的时候还没有任务系统的存在,想要升级可以说也是非常慢,甚至曾经有的玩家升级到30级就花掉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等到02年的二月份,传奇迎来了他的第二个版本,名字就叫做富甲天下。这个版本当中成功引入了赌局的玩法,开设了全新的地图赌局,玩家们可以使用骰子道具来参与游戏,最终胜利的玩家可以获得祝福神油和三根金条。但后来因为这个版本存在比较大的bug,无奈被官方删除。
在剩下的几个版本估计很多玩家都没有听说过,而且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这里我就不讲了。等到2003年的一月份,传奇迎来了历史上最火爆的版本魔神归来,也就是曾经老玩家口中的1.70版本。在这个版本之中,地图上迎来了更多的BOSS和怪物,也是这个版本的出现成功将传奇的热度推向了巅峰。在03年的这个时候,传奇就已经达成了80万玩家同时在线的成就。2002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才5910万,而80万是同时在线人数,如果算上最高在线人数,永不止这些!
大家还记得那段岁月吗?
今天重点推荐:点卡版,点卡版悄然来袭电脑端,这回超便宜一小时一毛钱,一天2.4元。无转生无商城,绝对是2003年你记忆中的样子。
心晨游戏致力于分享高品质的传奇神途手游,如1.76点卡,茅山四职业,复古九职业,我本沉默,各种单职业,绝对高品质,高口碑。私信我传奇有地址!
逐渐沉默的手机: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
编辑导语:七月中旬,微信更新了新功能,其新版本支持用户自行设置语音来电铃声,但是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功能其实有和没有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公共场合,我们很少听见他人的手机铃声。现在的人大部分都不爱设置手机铃声了,为什么?
7月中旬,微信发布新版本,格外引人注意的是,新版本支持用户自行设置语音来电铃声,可为朋友设置专属铃声,同时还允许设置“朋友呼叫我时可听到我的来电铃声”。
此消息甫一宣布就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网友回忆起了当年使用付费来电铃声和彩铃的日子。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更换各种不同的手机铃声作为提醒来电、表达个性的手段,但这些铃声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回顾手机铃声的发展,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的通信业务市场,电话亭和BB机二分天下。90年代末期,当时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去日本考察,跟UT合作将小灵通引入中国。小灵通迅速抢占中国市场,手机开始快速普及。但那时候的手机铃声非常单调且匮乏,只有预设的几款像“叮叮叮”“哔哔哔”这样的单音铃声。[1]
1998年,芬兰的一名工程师厌倦了这种单调的铃声,利用诺基亚的信息传送协议,找到了一种通过短信将音频文件传输到手机的方法,由此引起了铃声革命。
其后,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问题。在当时,版权意识相对薄弱,网络的兴起使得盗版音乐极为易得,实体唱片销量极速降低。在盗版音乐肆虐,实体唱片不太赚钱的背景下,唱片公司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运营商展开合作,接入中国巨大的彩铃市场。
2003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达到7.5亿元,一年后增长110%达到15.8亿元,手机铃声功不可没。爆红一时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彩铃,半年时间内就收获了250多万次的点击下载,创收500多万元人民币。[2]
后来,支持扩展SD卡的塞班、Java、功能机出现,用户可以自由将SD卡中的音乐设置为手机的来电铃声。MP3等听歌产品的普及,也大大延伸了人们获得音乐的渠道,短信下载铃声业务逐渐开始走向没落。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铃声市场进入寒冬。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社交软件进一步深入网友生活,打电话早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通讯方式。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更换铃声带来的新鲜感和快乐也逐渐消失,甚至让用户觉得麻烦,取而代之的是非常成熟的手机系统、应用软件自带的音效。
于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机铃声渐渐退出当代人的生活。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邀请了一位对手机铃声印象颇深的作者,首先以第一人称视角带大家回顾自2004年深度体验到手机铃声以来的心路历程,并进一步讨论手机逐渐“沉默”、手机铃声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一、“我”的手机铃声大事记编年史
2004年:
年末家庭聚餐,亲戚们不断接到的拜年电话使我被当年最火的歌曲所环绕,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时常逛的两元店。
年轻的舅舅仍在怀念《2002年的第一场雪》,平时非常含蓄的大姨和姨夫分别用手机铃声在向对方表达爱意,兜里时不时传来《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的声音。
相比之下,我妈的小灵通所自带的单音铃声显得寡淡得很。但那个时候的手机铃声简直无孔不入,“想下载这首歌作为您的手机铃声吗?联通用户请发送xxxx”。电视中循环播放三遍的广告,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她进入潮流世界,我妈难抵诱惑,付费两元。几天之后,她成为掌握当年潮流曲库的能力者。
这样的彩铃广告当时出现在了许多电视频道。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2006年:
“我们还能不能、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
又一年年末聚餐。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的舅舅“求了一晚上佛”,大姨和姨夫表达爱意的方式相较于几年前更加腻歪,“老婆老公我爱你”的铃声十分洗脑。
我妈不想接某位亲戚的借钱电话,她的《月亮之上》铃声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首歌原来还有男歌手的声音。
餐桌上扔着我妈为了培养我文学素养买的两本《读者文摘》杂志,但我只把最后两页看完了。那两张花里胡哨的彩页是我掌握最新歌坛动向的指引。那时,年幼而朴素的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我就把魅力天王、人气天后、组合对唱、影视金曲区的铃声轮着换一遍。
当然,那两页的信息量远不止这些,我也深深地被“交友对对碰”板块所吸引,抑制不住地想发送“XX男名XX女名”到“XXXXXXXX”来找寻属于我的缘分天空。
当年的杂志封底几乎都是彩铃订购广告。图片来源:微博@1980s-2010s
2009年:
这一年,满大街的少女们(包括我)将手机铃声换成《Nobody》《Super Girl》《Gee》《Sorry Sorry》或者是《Ring Ding Dong》。
无知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高考禁曲”,直到我坐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脑子里不受控制地响起这些重复的旋律,我才追悔莫及。望着让我一筹莫展的试卷,只能在脑海中唱一首《Sorry Sorry》向老师真诚道歉。
那时候,手机铃声是少男少女们彰显个性甚至宣告粉籍的方式。年轻人的手机铃声成为对年轻偶像的打歌舞台,记录了现在老粉们十分怀念的二代团盛世。
2012年:
正值青春期的我十分乐于分享无人关心的情绪,不断更新QQ签名和修改来电铃声以记录多变的思绪。
早上手机铃声还是《有点甜》,也许下午就会突然伤心,昭告全世界“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并将QQ签名改为“失意女孩”。许嵩徐良汪苏泷、韶涵静茹王心凌、杰伦信哲王力宏的单曲副歌部分供我换来换去,装点心情。
而这时,我的土豪女神同桌已经拥有了一台iPhone4,马林巴琴的来电铃声就是她尊贵身份的象征。我悄悄感慨着,果然女神只吃原味薯片,有格调的人只用系统自带铃声。身边用手机铃声的人逐渐变少,但这的确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口袋里突然冒出的彩铃没有那么悦耳了。
2014年:
智能手机店辐射全国,包括我所在的小城市。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iPhone,出于朴素的炫耀心和因长大而产生的羞耻心,我不再更改手机铃声了。
在人员密集的场所,不同手机的系统自带铃声不断响起,过去那些熟悉的曲子,一下子变成了“神曲”“老歌”被束之高阁。
2016年:
为什么会有微信这么善解人意的通讯工具!拯救了作为社恐的我。能发微信就别打电话,成为社交共识。而此时的我简直要对电话铃声PTSD了,每次响起的铃声就是我的催命符。
2018年:
我的手机只有静音,再无铃声……
二、手机为何变得“沉默”了?
不知有多少人,有过类似于上面那样的经历。手机铃声似乎在这近20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一个循环,在享受过非凡的热闹后,大家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将系统自带的铃声作为自己的审美归宿,甚至不再需要铃声。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零星响起的手机铃声已不再能够识别大家的个性或音乐偏好,只能用来区分手机品牌。
那个手机铃声百花齐放、遍地响起的时代已然落幕了,连带着电视剧中间和杂志尾页的那些彩铃广告和年轻人们不断更换铃声的热情一起,被打包遗忘。
而许多人甚至连自带铃声也抛弃,关闭各种提示音,将手机完全静音,抑或是借助一副耳机,将来自手机的声音与周遭环境隔绝。
从各色的手机铃声到震动静音,手机逐渐趋于“沉默”。那么,除了最直接的审美变迁,还有哪些原因呢?
1. “我”对信息过载的无声反抗
有学者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渗入我们的生活,人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后者被赋予更多权利,从而得以影响人的决策、情绪及情感。”
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量呈指数爆炸式增长。在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许多人仍渴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事项。
但不断接收手机信息会打断当下进行的事项,造成分心,学者们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频繁接收手机信息对于个体的情绪功能、认知表现、幸福感都存在负面影响。[3]
正如马尔库塞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给人类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
信息的过载、无度的社交需求使得个体被迫进行长时间、高频次的手机使用,同时催生了个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倦怠感。
已有的对于社交媒体SNS的研究表明,用户登录SNS的时刻、时长、频率均会影响社交倦怠,用户的在线关系网络的规模通过影响社交过载等因素继而影响对于SNS的倦怠,[4][5]而社交媒体倦怠则会使人产生对信息忽略、回避等相应的行为表现。
将手机调为静音模式则是逃避时时刻刻袭来的信息的无奈之举,以此来解放时时刻刻被信息所牵动的注意力,提高处理其他事务的专注力。全媒派此前文章《超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我们为何会容许“意念回复”的存在?》也提出过“意念回复”可以被认为是对过量社交信息的反抗。
我们依赖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同时又牺牲了部分自由。而静音就是对信息过载的无声反抗。
2. “我”患了电话恐惧症
与倦怠同时出现的还有焦虑。
相比于QQ、微信、邮件、短信等可延迟的通讯方式,电话交流显然对个体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早在2000年Dan Herman就首次提出了“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一词,Przybylsk(2013)将FOMO正式解释为“个体缺席别人参与的有价值的经历时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渴望持续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6]
英国心理学家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约10%-15%的年轻人存在电话恐惧(telephone apprehension)的现象,即对于拨打和接收电话感到焦虑。[7]
而信息的过速更新迭代进一步增加了个体对于信息最大量获取的难度,加重了个体对于不能及时获取最大量信息的焦虑。不断弹出的信息窗口提示音催生了个体的惶恐,唯有拿起手机查看信息,这种负面情绪才能稍稍缓解。
到了2019年,一项针对英国上班族的调查发现,76%的80后和90后都会对响起的手机铃声产生焦虑情绪,于是,61%的80后和90后为了避免打电话,转而使用其他的替代交流方式。[8]
由此可见,“电话恐惧”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对于这群人来说,伴随来电铃声而来的是自己难以抑制的焦虑。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而同样具有通讯交流功能的其他通讯工具,则提供了可供个体组织语言、斟酌措辞的弹性时间,“说错话”的概率更小,使个体相对具有安全感。同时,可替代通话的非实时通讯“竞品”们,亦拥有表情、图片等作为言语表达的补充,减少双方误解出现的概率。[9]
在这种心理语境中,手机铃声被一些人视为“恐惧的使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家逐渐放弃对铃声的使用。
3. 手机静音是“我”对他人的免打扰
戈夫曼在1959年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拟剧论”概念,其中的印象管理则是指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试图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管理和控制他人对于自己所形成的印象,按照自我或他人所期待的形象进行自我塑造,并为了回复这种期待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10]
在当今时代,“不由分说给他人打电话”“公共场所响起声音很大的手机铃声”“公共场所开外放”等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屡次被吐槽,“不打扰他人”“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等越来越成为生活中不言而明的社交规则。
个体为了展现文明、礼貌、素质高的形象,会倾向于将手机静音,保持安静。学习中、工作中、宿舍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中突然响起的铃声就像一根针,径直扎向个体的耻感神经,而保持静音则会避免这种尴尬、羞耻的情境的发生,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曾经的手机铃声百花齐放,那时喧闹的铃声承载着用户们接到电话时的欣喜。很难说是人们完全不爱了,毕竟,在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被反复使用的BGM不就是过去的手机铃声吗?今天的人们一边嫌弃它们一边甘于被它们洗脑的样子,像极了2004年。
而本次微信的功能更新或许能让不少人因新鲜感而重新设置铃声,体验一把“爷青回”的感觉,但热度消退后,手机会不会继续“沉默”下去呢?
参考链接:
电手: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设置手机铃声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513674492799342
爱范儿:我们的手机铃声都去哪儿了?
https://www.ifanr.com/1283653
张聚媛. 手机静音就能更专注?[D].华中师范大学,2020.
Hong H K, Han S Y, Lee J W, et al.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NS Fatigue and Ambivalent Attitude on the Intention on SNS Continual U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and e – Serv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8(10):129-138.
Zhu Y , Bao Z .The role of negative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SNS fatigue[J]. Dat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18,52(3):313-328.
Przybylski A K, Kou M, Dehaan C R, et al.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 (4) :1841-1848.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518029
造就:“电话焦虑”: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听到手机铃声?
https://mp.weixin.qq.com/s/sqwqKEey7lecsadHWJqj-w
鹅小满: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喜欢打电话,打电话这件事到底能有多可怕?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518029
胡英,邓履翔.印象管理视角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策略[J/OL].出版与印刷,[2021-07-18]
作者:橘子;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