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1986年陕西执行中国首例安乐死的医生懊悔:给100万都不再干)
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文章列表:
- 1、1986年陕西执行中国首例安乐死的医生懊悔:给100万都不再干
- 2、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
- 3、江泽民同志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将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
- 4、激发思想共鸣 汇聚精神力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综述
- 5、我该何去何从
1986年陕西执行中国首例安乐死的医生懊悔:给100万都不再干
1986年6月26日,蒲连升按照惯例给病人查房,当他走到一位名叫夏素文的病人面前时,她一边用头剧烈地撞着床,一边苦苦哀求:“医生,你就让我死吧!”
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样,蒲连升最后还是心软了。
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为这一针,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时至今日,当有人再问起这件事,他都后悔不已:就算给我100万,我都不会再干这件事了!
那么,这例中国首位“安乐死”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之后,蒲连升又遭遇了什么,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这一切,还得从病人夏素文入院说起……
重病缠身,无力回天
1984年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夏素文突然觉得一阵天旋地转,随后便是一阵剧烈的疼痛,她甚至来不及喊一声,就一头栽倒在地。
当她醒来时,人已经在医院了。
很不幸,医生最终的诊断是:肝硬变腹水。
因为家里穷,夏素文舍不得花钱买药,更没遵医嘱按时检查吃药,所以,病情发展地非常快。
到1986年初,身体的疼痛已经将她折磨的死去活来,腹胀伴随着严重的腹水,让她的整个肚子都涨大了。
6月23日,夏素文再次晕倒,被刚刚赶过来的儿子王明成等4兄妹送进医院。
医生检查后,当即下发了病危通知书,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治,夏素文勉强留下一命。
可是,被救过来的夏素文却火冒三丈。
“不要救我,我想死!”
夏素文一醒来,剧烈的疼痛就袭遍全身。就像千万把刀在身体里面割划,又像有人抡着大锤在砸一样。
她痛得不停地尖叫,甚至坐起来用头用力地砸着床头。孩子们的安慰她听不进去,只一个劲儿地说:“别救我,别救我!”
看着母亲遭受这么大的罪,最心疼的,就是儿子王明成。
母亲对他而言,是不一样的存在。
原来,王明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当时,他和妹妹王晓玲被判给了父亲。
很快,父亲再娶,重新组建起新的家庭。可这个家庭,带给两个孩子的,却是无尽的折磨。
后妈心肠歹毒,好吃的穿的,都留给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爸爸不在,就各种压榨殴打两孩子,孩子爸爸在的时候,又表现地对两个孩子极好。
她的伪装,成功蒙骗了孩子爸爸,却给两个孩子蒙上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好在,母亲夏素文却因为愧疚,对两个孩子格外地温柔体贴,尽力弥补。正因如此,王明成对母亲的感情格外深厚。
为了感恩母亲,长大成人的王明成每个月赚43元钱,都要给母亲寄去30元,自己则每个月省吃俭用,吃糠咽菜,在当地是有名的孝子。
也正因如此,看着床上被病痛折磨地不成人形的母亲,王明成心里更是备受煎熬。
那几天,夏素文被折磨得整夜睡不着,王明成就陪在床边,一会儿给她擦汗,一会儿给她安慰,几天下来,人也消瘦了一圈。
6月27日,夏素文疼得比以往更加厉害,止痛针打了以后,没有丝毫缓解,每每疼痛,她就把身体绷地直直的,手指恨不得把疼痛的皮肉全部掐掉。
与此同时,母亲的精神也变得格外暴躁,她不停地嘶吼,辱骂,然后就是苦苦哀求:“让我死吧,儿呀!”
王明成当然想让母亲活着,继续陪伴自己,可是,如今母亲生不如死,院长来查房时,也明确表明,人已经没救了。
看着母亲如此受折磨,王明成再也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然后悄悄走进了负责医生蒲连升的办公室。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会让两人在未来多年,付出惨重的代价。
帮母亲求死
6月28日,王明成走进了蒲连升的办公室,他二话不说,直接跪在地上,说:“蒲医生,我妈太痛苦了,求求你,就给她安乐死吧!”
听到这话,蒲连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可能,你快起来!”
作为主任医生,蒲连升这年已经46岁了,在他的整个医疗生涯,这样的情况他见得太多了,所以,他拒绝的很干脆。
可是,王明成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见蒲连升不同意,他直接跪地不起。
蒲连升见他如此,便拿着本子去查房了。
一个小时后,当他回到办公室,却发现王明成还跪在地上。见一个大男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他于心不忍。
劝道:“不是我不愿意帮你,实在是现在我国安乐死没有立法,我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也是违背国家要求的。”
听完这句话,王明成明白了,蒲医生是害怕担责任,既然这样,他决定写下免责书,表示这件事是他自愿的,跟蒲医生没有任何关系。
蒲医生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医疗事业做了这么多年,自己眼看着就要晋升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出现纰漏。
可是,在看到痛苦的病人,以及痛苦的亲人,他还是心软了。
他想,既然家属签了免责书,即便到时候出了问题,也不会算在他的头上。
虽然有了免责书,可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要求有人来做见证人,于是,王明成请来了妹妹王晓玲,并在她的见证下,双方签了字。
成功进行安乐死
随后,蒲连升给夏素文开了出院证明,然后便下了医嘱,开了100毫克的药剂。并在处方上进行了标注,“家属要求安乐死”。
接到这份处方的护士,当时就吓傻了,她想都没想,就把处方还到蒲连升手上,说:“这医嘱,我不能执行!”
蒲连升听后,再次给王明成兄妹做了解释,可两人还是态度坚决,于是,蒲连升叫来了一位实习医生。
听到要求,这名实习医生也怕得不行,可蒲连升很坚决,想着以后还要跟在蒲医生手下学习,于是,他还是咬咬牙做了。
因为太害怕,借着排除空气的时候,他又挤掉了一部分液体,才进行注射的。
可是,到中午下班,夏素文依然没死,只是一直处于昏迷中。
于是,交班时,蒲连升又给另一个医生做了交接:“如果下午2点还在,再给他注射一针。”
按照蒲连升的安排,下午2点,这名医生又开了100毫克的药剂,给夏素文进行了注射。
8月29日凌晨5点,夏素文离世。
随后,蒲连升看着他们一家人将夏素文的遗体拉回家中,进行了安葬。
他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于是,便又开始了像往常一样的医疗工作。
故意杀|人罪
7月3日,蒲连升像往常一样走进医院,却被一群警察抓获,他先是一脸疑惑,随后立即在心里暗叫一声:“果然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但他定了下心,毕竟当时双方是签了字的,就算真的追究起来,也不会太严重。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蒲连升刚下车,就看到从另一辆警车中走下来的王明成,一时间,蒲连升只觉一阵眩晕,预感到大事不好。
原来,夏素文下葬后,她的大女儿王建民和二女儿王晓德就越想越生气,于是就跑到医院院长办公室里闹。
王建民说:“我们了解了,国家是不允许安乐死的,你们医生擅自给我母亲安乐死,我们要求赔偿。”
这边,院长也很郁闷,赔偿是不可能的,于是便说:“既然你们认为有问题,那就找检查机关告吧!”
两姐妹在院长这里遭到拒绝,一气之下,在7月3日就直接控告蒲连升故意杀|人。
由此,蒲连升因一时心软,害得自己被抓,他真是悔不当初。
不仅如此,王明成、王晓玲作为这件事情的策划人,也难逃其责。而当时负责给夏素文进行注射的实习医生,和另一位开医嘱的医生,自然也难逃责任。
王建民就姐妹俩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要医院给个说法,要到一笔赔偿费,却不想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搭进去了。
于是,两姐妹赶紧要求撤诉,可是,事情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已经不是她们想撤就撤了。
很快,几人就以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
事情越闹越大,从1986到1991年,这件事前前后后经历了长达6年的调查和审判,最终法院认为,蒲连升的和王明成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因为夏素文本身病情已经无力回天。
而蒲连升虽然连续开了两次安乐死,但剂量都没有达到正常安乐死的标准,只是加快了病人的死亡。
最终,两人被免于刑法,无罪释放。可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监狱里度过了6年时光。
虽然在法律上,两人被判无罪,可是蒲连升和王明成,却在此后,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被处处诋毁
蒲连升被放后,医院出于名誉考虑,拒绝了他继续给人看病治疗的请求,随后,更是直接将他降级成为医院的一名清洁工。
每天,他都需要早起打扫院子,这样的憋屈日子,让他有苦难言,时间久了,压抑在他内心的痛苦让他愤怒不已。
于是,他只要一看见医生,就噘着嘴调侃道:“有什么了不起,我可给人注射过安乐死。”
他想靠着这种自我调侃来安慰自己,可时间久了,这个自言自语的老头,一度被怀疑患了精神病。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0年。
这个原本前途光明的医生,如今穿着破烂,在医院里,来来回回地清扫,没有人知道,这些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不止一次表示后悔:如果再来一次,就算给100万,我都不愿意再做这件事,我的这一生就被这件事毁了呀!
好在,随着媒体对第一例安乐死案例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对他进行采访,蒲连升的竟然一下子又出了名。
医院也知道,如果再让他当清洁工,恐怕是说不过去的,由此,又恢复了他医生的职称。
可是,王明成却没有这么幸运了。
王明成出狱后,背着弑母的罪名,遭人唾弃,还丢了工作,可即便如此,他也并不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
为了弥补妻子和孩子,他只能在工地上拼命干活。可是,2000年,他被查出患上胃癌。虽然做了手术,可是2年后,癌症发生了转移。
在随后等死的日子里,王明成像当初他的母亲那样,被病痛折磨地生不如死,越是这种时候,他就越希望妻子能够同意他死。
可是,看着在病床上苦苦挣扎的丈夫,妻子却痛哭流涕,她求丈夫再忍忍,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3年7月30日,王明成躺在床上,他感觉自己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一时间,恐惧浸满全身,他突然睁着眼睛对妻子说道:“我好怕,我不想死!”
但是,当天凌晨,王明成还是走了!
该不该有安乐死
到如今,中国关于安乐死都没有进行立法。
很多人认为,现在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癌症晚期,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日复一日挣扎在极度的痛苦中,所以应该允许安乐死。
有些人甚至为了能够安乐死,专门移居瑞士,为此花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可这依然只有极少数的富豪才能办到,对于普通人而言,依然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可是,安乐死不立法,其实是有原因的。
人性是不能被考验的,尤其是更多死亡背后,可能还面临着养老、金钱等利益纠葛,即便能让病人进行自主选择,医生又凭什么判断这种选择放弃生命的决定,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呢?
如果安乐死一旦被开放,那是不是它将会成为那些无力说话,不能自主选择的病人,最恐怖的噩梦,而这背后,又会滋生出多少邪恶与阴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
(一)
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过去近三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有效处置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近三年来,我们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提升防控救治的能力,提升科学战疫的本领,等到了新冠病毒毒力、致病力的下降,迎来了疫苗接种的普及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主动。
近三年来,我们以枕戈待旦的坚守,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为充分开发药物和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优势。
近三年来,我们以风雨同舟的意志,淬炼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赢得了抗击疫情的信心。
大战大考炼真金。我们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鏖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的气象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正在发生。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斗志!
抗疫斗争,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艰难,更彰初心。回首近三年抗疫历程,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
犹记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我们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犹记2021年10月,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让这个边陲小城成为全国的关注焦点。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迅速落地,短时间内斩断社区传播链,保障近万名滞留游客“疫”时无忧、上百名确诊病例得到有效治疗。大约2周时间,额济纳旗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犹记2022年4月,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拥有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关键时刻,党中央发出了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动员令,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驰援,上海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连续奋战。2022年6月1日,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那个熟悉的上海,又回来了”。
…………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举国之力抗击重大疫情。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守住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地位。
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农历正月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决胜之地,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号令;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时因势、科学决策,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判断、科学果断的决策,彰显着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重大考验面前,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从第一时间科学果断作出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到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从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在抗击世纪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现出抗击疫情、化解危机、应对变局的强大效能。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一面面写着“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诠释着战胜疫情的重要密码。难以忘记除夕夜的逆行出征,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武汉前线,“我是党员我先上”折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担当;难以忘记风雪中的默默坚守,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让党旗在抗疫第一线高高飘扬;难以忘记复工复产的争分夺秒,数以百万的扶贫干部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啃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广大党员以不变的初心与人民同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书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保证。
(三)
2022年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前10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3%,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得到巩固。面对世纪疫情,中国经济“稳住了”的背后,正是科学精准的防控与有力有效的统筹。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在同不断变异的毒株较量中,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先后印发,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先后出台,确保了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正确方向。
——正确的战略策略,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总策略,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守住了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我们全面激活应急指挥系统,迅速扑灭30余起本土聚集性疫情;今年3月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我们与病毒赛跑,快速有效处置了吉林、天津、陕西等地的聚集性疫情,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先后及时制定了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战略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举措,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案。
——精准的战术措施,为应对疫情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从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根据病毒的演进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积累的临床治疗的经验和认识,不断优化和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必然选择。疫情越是复杂,形势越是多变,越要坚持因时因势、以变应变。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抗疫各项措施是科学精准、及时高效的,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抗疫实践启示,尊重科学是我们抗疫的有效武器。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我们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九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抗疫实践启示,实事求是是我们抗疫的重要法宝。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根据病毒毒性、社会经济、治疗手段等综合评判再制定相应政策、采取行动措施。我们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十分审慎,都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根据对疫情趋势的研判、对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我们及时出台的新十条优化措施,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这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实践,将为今后继续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抗疫斗争贯穿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和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我们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支撑。
(四)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主动应对挑战、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了防疫的本领、积累了抗疫的资源。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主动,应对疫情更有实力。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6月2日,一场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要求,“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抗击疫魔,我们的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应对能力显著增强、救治能力不断提升、防疫屏障更加巩固,让我们无惧病毒不断变异,为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为亿万人民最终赢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筑牢了坚定信心。
——持续完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让我们掌握了战疫主动。
我们建立起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区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应对疫情提供了有力保证。全国各地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应急指挥机制,自上而下构建统一指挥、一线指导、统筹协调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保证了我们能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补上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这样的数据,见证为亿万人民构筑起的健康堤坝:成立32万个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2022年达到84元,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社区医院超过26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万个……统一布局、关口前移,分级分层、有效协同,这样的公共卫生防护网,保证了能稳稳兜住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持续攻关,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为我们带来了战疫时机。
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三方”成为“三药”上市。“三方”是治疗各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几个经典名方,是新冠肺炎救治“利器”。面对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到检测试剂快速问世,再到诊疗方案接续更新,我们对重症病毒型肺炎的救治能力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不打无准备之仗。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更有信心: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达22万人。同时,各地的方舱医院,也正在“升级改造”中,将变身成为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的亚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正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
——持续努力,防控屏障不断巩固,使我们培厚了战疫家底。
“让我们一起苗苗苗苗苗……”这句改编自网红歌曲的接种新冠疫苗口号,让很多人印象颇深。国内外研究和防控实践证明,接种疫苗是在疫情广泛传播情况下降低人群重症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直接决定一个社会能否抵御疫情冲击的关键变量。遭遇疫情以来,我们加强疫苗研发科技攻关,超常规开展新冠疫苗应急审批,已有13款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被纳入紧急使用。同时,科学规范、安全有序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截至目前,我国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3—17岁已经达到97.5%,18—59岁已经超过了95%,在全世界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规模和速度超过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群众掌握疫情防控知识,这是切断传染病传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近三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健康科普,开展健康教育,对公众关心的病毒传播途径、规范消毒、个人防护等方面知识进行解读,推动广大群众掌握防控的健康知识,减少恐慌情绪,增强防控信心。“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不聚集”,广大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卫生整洁、文明有序、健康祥和的环境,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我国经受住了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经过近三年努力,我们有条件、有机制、有体系、有队伍、有药物,为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不断调整措施、做好统筹兼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优势,应对疫情更有底气。
惊涛骇浪中把舵导向,大战大考前运筹帷幄。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强调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我们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要全力以赴落实。
“生命重于泰山。”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事实证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要防疫还是要经济?对阔步行进的新时代中国而言,这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是一个整体,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应对世纪疫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既要保生命、保安全,也要保经济、保民生,精准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确保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这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如何看待我国近三年抗疫斗争?关键要算大账,算总账。
——抗疫斗争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命账。人命关天,生命无价。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广范围、更大人群、更为长远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但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功不可没。
——抗疫斗争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从短期看,每次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难免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换来的则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能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抗疫斗争要算局部账,更要算整体账。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就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疫情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但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的逐步有序推进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
让世界瞩目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三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不仅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用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坚实国力,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六)
近三年来,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士气,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心手相牵,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我们赢得了信心,应对疫情更有斗志。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之际,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长安街上,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网友纷纷留言: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战风斗雨凝结而成,攻坚克难沉淀而来,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能一往无前;一个民族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战无不胜。
——抗疫斗争,激发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多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最强大的精神防线。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亿万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抗疫斗争,坚定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2021年初,一张名为“移动的雕塑”的照片刷了屏:十几位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躬身向前推着一辆满载防疫物资的三轮车,在陡坡上迎着风雪艰难前行。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抗疫斗争,彰显了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胸怀。“感谢中方为巴基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宝贵帮助,中方提供的疫苗不仅拯救了巴人民,也拯救了巴经济”……2022年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面对面会晤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表达由衷感激之情。面对全球疫情,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传递出一个发展中大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大格局、大担当。与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次新冠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只要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道努力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惟有以自己的确定性去应对。抗疫斗争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和能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在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得伟大胜利。
让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最可贵的是信心,最需要的是斗志。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我们既要采取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的策略举措,也要保持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有能力夺取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让我们继续凝聚奋进伟力,汇聚战疫合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世纪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全社会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凝聚同心战疫、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从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到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我们还需要把各项优化措施抓得更细、做得更实,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苦难辉煌中走来,奋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七)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
2022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帷幕,向全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和音。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在这么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举办了一次伟大的冬奥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2022年11月30日,“天宫”。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6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家园”里留下一张大合影。激动万分的时刻,承载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标注中国航天的坚实足迹,续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回首过去,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我们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让希望的阳光照亮未来。经受世纪疫情大考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更加明白“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艰难险阻;坚持团结奋斗,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扫除新冠疫情阴霾,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胜利终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仲平)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泽民同志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将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连日来,中华大地充满悲痛之情,全国各地干部群众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同志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将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目光远大、审时度势
12月1日,北京西郊机场国旗半垂,气氛庄严肃穆。15时55分,载护江泽民同志遗体的专机缓缓降落。在低回的哀乐声中,12名礼兵抬护安放着江泽民同志遗体的灵柩,缓缓走下专机……
这一画面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长城内外哀思绵绵,大江南北悲痛不已。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江泽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令人们肃然起敬,哀思深深。
“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沈传亮表示,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积极支持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到推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等,江泽民同志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十三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
面对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总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
“作为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广泛会见各国各界人士,亲力亲为阐释中国内外政策,积极推进中国同各国之间各领域、各层次、各种形式的交流,打开了外交工作新局面,我们对此都印象深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我们要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在新征程上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更多国际理解与支持,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2006年,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编辑和逐篇审定《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教材。
“我们全社集体投入文选的编辑校对工作中,确保高标准零差错完成任务。这次出版工作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洗礼和考验,也增长了理论知识和工作才干。”对于当年《江泽民文选》出版工作,时任人民出版社社长的黄书元记忆犹新。“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黄书元说。
信念坚定、处事果断
山河同悲,举国哀悼。
江泽民同志逝世的消息,让岭南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人们不会忘记,正是在这里,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完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的一番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时任广东高州市委书记的邹继海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感动不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了一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江泽民同志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江水呜咽,草木含悲。
江泽民同志逝世的消息,将很多人的思绪拉回当年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日日夜夜。
1998年夏季,我国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内的工业、农业、能源基地和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当年受灾地区的干部群众依然清晰记得,在洪峰逼近的危急时刻,江泽民同志来到抗洪最前线,来到军民中间,亲自指挥抗洪斗争的感人场面。
“在长江第五次洪峰向荆江逼近的关键时刻,江泽民同志不顾安危,登上大堤,指挥战斗。”时任湖北荆州市委书记的刘克毅至今难忘这一场景——
江堤上,军民正奋力垒筑抵挡滔滔洪水的堤防。江泽民同志手持话筒,动情地说:“现在,长江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你们要继续发扬不怕疲劳,不怕艰险,连续作战的精神,团结奋战,坚持到底,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
“坚决完成任务!”“请党中央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大堤上下,群情振奋,斗志昂扬。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激励我们不断克服防汛抗洪中的种种困难,坚定信心,决战到底。”刘克毅说,“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际舞台,同样见证了江泽民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果敢决策的非凡胆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强调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作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加入世贸组织,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为我国赢得了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尊重实践、与时俱进
江泽民同志虽然离去了,但他的品格和风范长存人们心间。
雪域高原上,各族干部群众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以各种方式遥寄哀思。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山东省第十批援藏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陈耕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援藏干部,要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永远同人民心连心。
“江泽民同志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说。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浙江大学成为首批入选的高校之一。
“1998年,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组建的新浙江大学成立。江泽民同志寄予殷切期望,并题词‘办好浙江大学,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潘云鹤说,“我们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扎根中国大地,提升服务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黄土高坡到海岛边陲,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都留下了江泽民同志脚踏实地而又开拓进取的足迹。人们深情缅怀江泽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由衷感念江泽民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迎来新机遇,更多群众得以共享发展成果。
四川巴中,这个昔日不通高速公路的革命老区,如今实现了“空铁高”齐头并进——开通18个航班,开行“绿巨人”动车,市域县县通高速,路网惠及千家万户。“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巴中带来了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四川省巴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吕爱国说。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热爱文艺事业,对文艺工作者非常亲切和蔼。”年近八旬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名誉团长瞿弦和回忆说,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煤矿文工团建团50周年题词“面向矿山、服务矿工”,“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和勉励,坚持这一宗旨,我们不断深入矿区体验采风、为一线矿工服务演出,成为深受煤矿工人喜爱的文艺团体。今后,我们将继续扎根人民,努力以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
尊重群众、关心群众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旧文件,记录了江泽民同志带领一厂老工人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往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泽民同志担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第一副厂长,负责研制和创立了“光明牌”食品品牌。
“江泽民同志极为看重产品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刻解决。”原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国樑说,“江泽民同志的高尚品质时刻教育我们,对产品质量的一丝不苟、让利老百姓的民本情怀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江泽民同志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985年,江泽民同志出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在他倡导下,上海市政府采取每年必须为人民办几件实事的做法,努力解决广大群众衣食住行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小区73岁居民姚美丽的记忆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她的生活环境一直在改善。“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永远感激江泽民同志为上海人民作出的伟大奉献。”
初冬,在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沱沱河已被冰雪覆盖。江泽民同志题写碑名的“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巍然矗立。
12月1日一早,青海牧民新文和妻子仁青卓玛来到纪念碑前,将石碑擦拭得干干净净,并敬献了哈达和青稞酒。
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并付诸实施。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这块石碑不仅立在了三江源,也立在了高原人民的心中。”新文说。
每次路过沱沱河,新文都会带着编织袋捡捡附近的垃圾,擦擦石碑上的尘土。他向青藏线上来往的司机旅客讲述“长江源”环保纪念碑的故事,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三江源头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江苏扬州,当江泽民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自发前往江泽民同志旧居,敬献花束,寄托哀思。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江泽民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吟唱过的这首歌谣,是其母校东关小学的校歌,“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也成为该校校训。
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给东关小学学生的回信中,再次提到这首歌,他勉励孩子们:“我读小学的年代,中国正处于苦难之中,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你们生逢社会主义祖国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一定要十分珍惜。”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我们缅怀江泽民同志,就是要牢记他的殷切期望,践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培养教育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东关小学校长唐开权表示,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辉煌的业绩告慰江泽民同志。
来源:新华社
编辑:于淏淳
激发思想共鸣 汇聚精神力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综述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激发思想共鸣 汇聚精神力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指引党和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个多月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分赴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有关系统、部门、单位,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推动大会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连日来,中央宣讲团共作报告84场,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50多场,直接听众101万人,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转播等渠道间接收听收看人数达2200多万。
紧扣中央要求 掀起宣讲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会议指出,中央宣讲团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几天后,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正式出台,“党中央将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赴各省区市开展宣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安排。
10月30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在京召开,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动员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围绕做好宣讲工作,要求参加宣讲的同志原原本本吃透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全面系统、突出重点,把准基调、把好导向,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紧扣大会精神,一场场高规格的宣讲活动陆续展开。
10月3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气氛热烈,在京党政军机关干部、中央企业和高校负责人、理论工作者和各界群众代表约800人早早就座,现场聆听了中央宣讲团首场报告会。
在报告中,中央领导同志通过鲜活的事例、精辟的概括、生动的讲解,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大会精神进行解读,既全面系统介绍大会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又抓住重点方面、关键问题集中阐释,加深了听众对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按照中央部署,部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作为宣讲团成员在有关系统、部门或所在地区进行宣讲。
讲清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讲清楚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讲清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讲清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讲清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讲清楚以顽强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要求……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宣讲中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大家纷纷表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宣讲中围绕大会精神、结合相关部门地区单位具体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是一次生动的理论辅导,又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动员。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上下功夫,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突出问题、破解发展难题的实际行动。
面向基层群众 全面深入阐释
11月9日,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莲华村党员学习室不时传来阵阵掌声。中央宣讲团成员来到这里,与基层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村里宣讲,“乡村振兴”自然是高频词。宣讲团成员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莲华村实际,引发现场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村党支部要把责任扛起来、把队伍强起来、把样板树起来。”谈及以党建促振兴,中央宣讲团成员提出,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持续推广典型经验,在党建引领中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河南省林州市,中央宣讲团成员11月7日来到这里,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今天能来到林州——红旗渠的故乡跟大家分享,感到特别有意义。”现场,中央宣讲团成员就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等主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宣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听完宣讲后,我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好红旗渠精神信心更足。”红旗渠景区负责人林永艺表示,今后要让更多来到红旗渠的人,更好感悟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乡村到城市、从企业到机关,中央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一线,用透彻的分析、生动的解读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宁夏鲲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联醇车间副主任张成龙表示,自己对宣讲团成员的宣讲印象深刻。
在宁夏宣讲期间,中央宣讲团成员走进该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并听取了企业建设、产品生产等情况汇报,并结合大会精神对企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宣讲特别鼓舞人,我们现在干劲十足、满怀信心。接下来,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继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车间班组落地生根。”张成龙感慨道。
党的二十大精神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学术理论界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中央宣讲团成员在福建宣讲期间,专门来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
该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郑传芳说,中央宣讲团的宣讲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论断。
学深悟透、以学促行,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郑传芳表示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争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在广东、天津、重庆、广西、江西、甘肃、新疆、安徽、云南、山西等地,中央宣讲团成员围绕党员干部群众关切开展宣讲,现场互动频频,大家深受启发。
聚焦青年一代 鼓舞实干斗志
青年者,国家之魂。向广大青年群体讲清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中央宣讲团承担的一项重任。
连日来,中央宣讲团成员来到北京、上海、内蒙古、吉林、河北、青海、湖北、陕西、西藏、江苏、贵州、海南、山东等地,与各行业各领域的青年人进行互动交流,精彩丰富的宣讲内容鼓舞广大青年接力奋斗、勇担使命。
11月2日,深秋的成都已现凉意,四川大学校园内学习的热潮仍丝毫不减。当天,中央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与青年师生代表座谈交流。
“青年思政教师怎样更好教育引导学生”“四川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方面有什么重大部署”……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宣讲团成员耐心作答。
“中央宣讲团成员以精准到位的解读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大会精神的理解。”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生张婕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在学而思、学而悟、学而行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争当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1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古籍馆,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大学师生宣讲团集体备课会正在进行,30多名青年教师和宣讲员代表围坐一起展开热烈讨论。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浙大,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央宣讲团成员的到来,让大家惊喜不已。围绕“怎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活讲好”“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做好青年理论宣讲”等话题,一堂示范宣讲课就此展开。
“中央宣讲团成员的宣讲‘干货’十足,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优秀的宣讲范例。”浙江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讲师崔文康表示,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以讲促学、以学促讲,在学做结合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到更多青年心坎里。
一场场深入宣讲凝聚前行共识,一次次真情互动激发奋进力量。
11月9日,中央宣讲团成员来到位于黑龙江省的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群体就如何以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问题展开交流。
精彩纷呈的宣讲活动让“80后”科研人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张少波深受启发。
“通过这次宣讲活动,我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张少波表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学好大会精神与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聆听了中央宣讲团成员的精彩宣讲以及对大家普遍关心的灵活就业、养老托幼等问题的细致解答,牡丹社区党委副书记姜琳琳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主要任务就是服务群众,我们青年社区干部正是其中的生力军。”姜琳琳表示,将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方面下功夫,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社区工作。
我该何去何从
就在昨天我把我的工作给辞了,其实我犹豫了好久,这工作是我毕业实习就开始工作的。
其实吧,我工作一年前就有了想辞职的想法,因为公司压三个月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还好有家里面父母的帮助 俭吃俭用,熬过了那三个月,一些同学刚刚实习完就回去了。留下来的同学也陆陆续续的都辞职了,就剩下我和我的一个小伙伴 留下来了。
因为我是云南的刚开始不习惯这边的饮食习惯,大家都知道云贵川的都比较喜欢吃辣的,这边的口味偏甜,而且在厂里吗上过班的人都清楚 厂里面的饭菜 很是不习惯。不过我们是来上班赚钱的。过了一个月也差不多习惯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工资也涨了一些 。勉强可以存一点,可是公司压工资越来越长。而且也不定时发,然后就不想干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前景。也觉得浪费了两年时光,我决定辞职了。先回云南休息一段时间 。今天就分享一下我的一个经历还有后续[耶][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