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文武双打)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文章列表:
- 1、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文武双打
- 2、丰臣秀吉为何要把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移至富饶的关东
- 3、忍人所不能忍的德川家康
- 4、德川家康唯一不想杀的人,竟是对手丰臣秀吉唯一的后代
- 5、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受益的却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文武双打
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而德川家康作为信长的盟友,双方在信长死后都意图染指织田家的家业,希望成为信长实质上的继承者,随之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织田信长剧照
话说羽柴秀吉(秀吉的旧名)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后,在山崎合战中击败明智光秀,确定了其在织田家各家臣中的优势地位。随后又在1583年的贱岳之战中击败了织田家内最强对手柴田胜家,自此确立了他作为织田信长实质接班人的地位。但是作为织田信长盟友的德川家康,对秀吉取代信长地位极为不满。秀吉作为一个农民之子,依附于信长崛起,最终取代信长成为当时最强大名,这对于同样抱有野心的家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故他联合信长次子织田信雄,打着保护信长公遗脉的大旗对抗秀吉。而这恰恰正中秀吉下怀,秀吉遂于1584年三月率领12.5万大军讨伐德川家康,而当时家康和信雄联军才不到6万人,直接参战兵力更少,双方实力悬殊。但家康采取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视时机对秀吉军一部采取全力一击的军事策略。事实证明家康的决策是正确的,在随后的长久手之战中,家康伏击了秀吉军池田恒兴别动队,全歼2万人,重创了秀吉军。长久手合战的大败也标志着秀吉以武力降服家康意图的破产。
丰臣秀吉剧照
既然武斗不行,那就只能文斗了。长久手之败后,秀吉意识到不能单纯使用武力征服家康,而应该文武双打,故采取了自己擅长的外交手段,以小利诱使织田信雄和自己议和。这使家康失去了保护先主公后裔的大义名分,家康陷于孤立。不得不将自己的次子于义丸送给秀吉做养子。名为养子,实为质子。这是秀吉降服家康的第一步。之后秀吉不断催促家康来大阪城觐见自己,但是家康却无意臣属。随后秀吉棒打鸳鸯,强令自己的妹妹朝日姬离婚,嫁给家康作为正室,家康不为所动。最终秀吉使出了大杀招,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大政所给家康送了过去。在秀吉不断的恩威并施之下,家康不得不于1586年十月亲到大阪城,正式臣从秀吉。自此,至少在表面上,秀吉和家康成为了主从关系。但是,秀吉其实从未在真正意义上让家康打心眼里臣服,更多的是半推半就,形势所迫。这也就埋下了后来家康取代秀吉,灭亡丰臣家的种子。
德川家康剧照
作为日本战国三英杰,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在织田信长死后都有可能称霸天下(指日本),但最终秀吉棋胜一着,重新整合信长留下的基本盘,力挫群雄,实现日本再统一。作为一介平民,没有任何政治资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成为统治全日本的天下人,秀吉才能可见一斑。
丰臣秀吉为何要把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移至富饶的关东
文/寂寞的红酒
关东平原,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南部,是日本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原,也是最肥沃的一块土地。关东平原是日本物产最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居住在关东地区。仅仅一个东京,就占了日本经济的五分之一。不过在四百年前,丰臣秀吉却将这块膏腴之地给了他的劲敌德川家康。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移到了关东。丰臣秀吉败亡后,德川家康凭借富饶的关东平原异军突起,统一了日本,确立了江户幕府对日本的统治。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关东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为何丰臣秀吉要把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移至关东?
首先,虽然关东平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但在当时的开发程度很低,当时到处都是沼泽和荒滩,加上当地连年征战,其富庶程度远远比不上德川家康占据的三河地区。当时的三河一带可是日本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的领地迁到关东其实是想削弱德川家康,但没有想到反倒是成就了德川家康。德川家康迁到关东后,开垦荒地、建设港口、发展经济,把关东平原建成了日本最繁华的地区,成就了德川家族的霸业。
其次,德川家康是关东诸侯的老大,三河地区是德川家康的传统领地,而且离丰臣秀吉的领地很近。虽然德川家康向丰臣秀吉妥协,但关东诸侯仍然不服,他们仍然倾向于支持德川家康,特别是三河附近的各大诸侯,仍然是德川家康的铁杆支持者。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迁出老巢,大有削弱其势力和影响的意思。关东地区不仅相对荒凉,而且不稳定,当地有很多北条氏残余势力。德川家康迁到关东后,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抵制,这将大大牵制德川家康的精力,影响德川家康的发展。但丰臣秀吉没有想到,德川家康老谋深算,而且实力雄厚,轻而易举的就把当地群龙无首的关东残余势力扫平了。而由于丰臣秀吉在当地没有什么势力,影响力也不大,所以根本无法压制德川家康,甚至连牵制的能力都没有,最终只能任由德川家康在关东崛起。
最后,当时关东地区属于相对荒僻地区,甚至被人们视为野蛮未开化之地。当时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有个模糊的认识,即使丰臣秀吉也是如此。丰臣秀吉只知道关东地区相对落后,加上连年的战争,导致关东地区萧条残破,但不知道当地的石高数量很大。因为当时日本根本没有一个通行的计量领地的标准,丰臣秀吉统一度量衡之前的日本连计量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更没法比较石高的多少。按照丰臣秀吉的想法,当地的石高也就几十万的样子,但没有想到德川家康转封关东之后达到了250万,比原来的领地还要多。当然,这也是后来丰臣秀吉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对全国重新进行检地后才知晓的。可以说,丰臣秀吉的肠子都悔青了。同样的事还发生在蒲生家,丰臣秀吉把蒲生家的封地转到了会津,结果蒲生家的石高翻了好几倍。丰臣秀吉一生气,直接找借口把蒲生家的封地大幅削减,再用空出来的地转封上杉家。但德川家康和蒲生家不同,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非常忌惮,而且是自己故意把德川家康弄到关东的,想收回来已经不可能,所以只能坐视德川家康的势力在关东不断壮大。等到丰臣秀吉从朝鲜败亡后,羽翼日丰的德川家康趁机取代了丰臣秀吉,并最终统一了日本。
参考资料:《日本史》、《日本战国史》、《德川家康》
忍人所不能忍的德川家康
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讲的关于结束日本战国乱世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位枭雄的——有人问三人:”如果想听杜鹃叫,但杜鹃不叫,怎么办?“织田信长回答:”杜鹃不叫就杀了它。“丰臣秀吉回答:”那我会想法让它叫。“德川家康回答:”我会等它叫。“事实上德川家康的文韬武略在战国诸侯大名之中尽管不俗,但也并非绝顶出众——名义上是织田信长的盟友,却心甘情愿被其驱使;被武田家吓得大便失禁等等,然而就是这个并非最顶尖出众的人物成为终结日本战国乱世的最后胜利者,这是因为他具备一样别人不具有的特长——忍人所不能忍。
德川家康幼年之时就先后成为织田、今川两家的人质,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的生活境遇使其不得不学会忍耐。与织田信长缔结清洲同盟后尽管双方名为盟友,可实际上德川家康一直服从织田信长的调度,几乎和织田家的臣属并无二致,以致于后世有人如此形容双方的关系:信长与家康虽曰盟友,近似君臣。按理说被名义上的盟友如此呼来唤去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不过这还不是最难令人接受的。
家康在今川家做人质时由今川义元做媒迎娶了今川家臣关口广义的女儿为妻,是为筑山殿。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政治联姻,当事双方并无感情可言。今川义元被织田信长击败而死后家康乘机脱离今川家的控制而成为一方独立势力,这时的家康想起自己当年在今川家寄人篱下之时筑山殿的颐指气使就气不打一处来,索性另置侧室,从此和筑山殿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这自然无助于改善家康和筑山殿之间本已十分糟糕的夫妻关系,反而令筑山殿更加不满。
尽管筑山殿和家康一直不大和睦,但却为家康生下了嫡长子信康。信长和家康缔结清洲同盟之时指定信康取信长的女儿德姬为妻。自古以来处理婆媳关系就是一门学问,由此可见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并不容易,何况出自今川家的筑山殿和出自织田家的德姬之间还有着血海深仇,可以说自打德姬嫁入德川家就一直不被筑山殿待见。
公元1572年织田德川联军在长筱合战中重创武田军。这一仗带给武田家的最大损失在于人才方面:山县昌景、小幡信贞、真田昌辉、真田信纲、内藤昌丰、马场信春等武田家的栋梁之臣相继阵亡,武田信玄时代遗留下来的名臣只剩高阪弹正忠昌信。正是这位高阪弹正忠昌信在武田家危急存亡之时想出一条反间计才暂时缓解了武田家所面临的危机:他派了一名叫减敬的医生作为间谍潜伏到了筑山殿身边。
减敬不仅骗取了筑山殿的信任,更成功说动筑山殿和冈崎城总管大贺尔四郎作为内应背叛家康转投武田,筑山殿甚至准备煽动信康站到自己这边。信康本以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以及母亲和自己妻子的娘家人之间只是家庭内部矛盾,尚在可控范围内,却没想到母亲竟有联合武田而背叛德川的恐怖念头。大吃一惊的信康不仅明确拒绝并转而劝导母亲放弃这一念头,然而筑山殿却完全着魔了,根本不打算回头。
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筑山殿暗通武田一事被德姬知晓。一直和婆婆关系紧张的德姬其实和丈夫信康的关系也不大和睦——首先二人本身就是政治联姻,没感情基础可言。偏偏信康却没像他父亲家康那样学会在强势者面前低头——每当和德姬闹矛盾之后他就在外沾花惹草,还把德姬从娘家带来的贴身侍女杀了以向德姬示威。对此耿耿于怀的德姬总算是找到报复的机会了:她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父亲织田信长通报了筑山殿暗通武田一事。
一开始织田信长只把这当成是年轻小夫妻之间因拌嘴吵架而起,可很快从各渠道传回来的情报令信长确认筑山殿暗通武田一事的确属实。对信长而言:如果筑山殿在武田的支持下架空家康,扶信康上位,那么意味着自己将失去德川家这个盟友;另一方面自己反而会处于武田、德川的联合攻击之下。于是他当机立断召见德川家的酒井忠次和大久保忠世两位老臣向他们传达了一条看似是建议(实则是命令)的信息:”站在我的立场什么也不能做,但请你们转告家康让信康切腹吧“。
消息传回德川家后一片哗然——长期以来德川家臣就对被织田信长当成自家臣属呼来唤去,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为织田家出征而心有不甘,如今织田家竟变本加厉要求身为同盟者的德川家处决自家继承人,无论从感情上或是尊严上都难以令德川家臣接受。一时之间家臣们纷纷表态”为保护少主不惜与织田一战“。家康本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静默了三四十分钟不动,他很清楚和织田开战连万分之一的胜机都没有。思量再三后的家康给信长回信,信中家康一方面极力撇清自己——表示筑山殿暗通武田一事自己事先并不知情,以免信长怀疑筑山殿暗通武田乃是自己授意;另一方面家康赌咒发誓地表示信康绝对没参与谋逆之事,希望信长能收回成命。信长却霸道地回复道:”纵然信康与谋逆之事无关,但既杀其母,又怎能指望其子的忠诚?只要筑山殿罪状确实,那么信康也不能留。德川公不要忘记我也是信康的岳父泰山。“话说到这份上家康已只剩两个选择:要么杀信康,要么和信长决裂。
这当然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对一位父亲而言要做出杀妻灭子之事实属不易;另一方面对一个有志于天下的乱世枭雄而言又不可能为了儿女私情而置家族利益于不顾。权衡再三后的家康决定按信康的岳父——这个自己惹不起的亲家的指示行事。家康不愿见到信康受刑的惨状,于是命服部半藏和天方道纲二人前去行刑。信康对二人表示:自己绝无暗通武田之事,然后请服部半藏为自己介错——所谓介错是指:为避免切腹者长时间处于不死不活的痛苦状态而由旁人用刀砍下其人头。信康随即切腹,作为介错人的服部半藏却因手抖而误砍在了信康肩上,不忍再见少主痛苦的天方道纲把心一横代替服部半藏完成任务。回去复命时家康说道:”连半藏这样的一代豪侠也没法砍下主君的脑袋吗?“也许家康只是出于丧子之痛而感叹服部半藏的一时不忍之举,可在天方道纲听来这是在指责自己毫不犹豫地砍掉主君的脑袋乃是不忠之举,于是抛弃家财俸禄到野山出家去了。
德川家康唯一不想杀的人,竟是对手丰臣秀吉唯一的后代
丰臣完子不是丰臣秀吉的亲孙女,他的父亲丰臣秀胜只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完子生于这样显赫的家庭,却过得并不开心。她出生不久,父亲便被派往朝鲜战场,不久之后便病逝,这也造成她从小就缺乏父爱。
丰臣秀吉为了笼络人心,不久以后便将丰臣完子的母亲浅井江嫁到了德川家族,德川秀忠成为了她的继父。但一来这场婚姻只是政治需要,二来浅井江又是以寡妇身份嫁过来的,是以浅井江并不受到德川家康的待见。丰臣完子的姨母浅井茶茶很喜欢丰臣完子,不仅把她就在身边悉心照顾,还把她嫁到了当时的五摄家之一的九条家,她的夫婿九条忠荣是九条家的新家主,比她年长六岁,两人婚后九条忠荣对她很是宠爱。
丰臣完子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即二条康道(过继到了二条家)。之后随着丈夫九条忠荣的晋升丰臣完子被册封为北政所,也是此时她才有完子这个名号。
后来丰臣完子又生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一直到1615年,丰臣家族被灭了。此时的德川家族地位更高,丰臣完子和她的丈夫九条忠荣借着浅井江的关系在德川时代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后来德川家康不杀丰臣完子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丰臣完子与德川家的亲戚关系,丰臣完子的母亲浅井江是德川家康的儿媳妇,德川秀忠是她的继父,德川家光是她的哥哥,她与德川家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德川家康放过她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丰臣完子的关系,丰臣家得以在政治的漩涡中,留下来唯一一点血脉。
丰臣完子正好处于乱世当中,安土桃山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虽然与当时很多大人物都有关系,甚至跟天皇都有一定的联系,作为上一代的“余孽”,能够平静的活着,或许对她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杀她?这就说明完全不了解德川家康这个人了。
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受益的却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提到战国,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这段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由东周向秦朝转变的过渡期。期间,由于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故而被称为“战国时期”。
一向“以华为师”的日本,这次也没有例外。大名武田信玄为了抬升日本的政治和军事格局,直接套用了中国关于“战国时期”的称谓,在其所制的《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开篇就写道:
天下战国之上。
日本的战国时期就是因此得名,指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至公元1615年德川家康击败丰臣秀赖的这一百多年时间。同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朝的中后期。
本能寺之变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影响最大也意义最大的一次政变,必然是“本能寺之变”。接下来,我们一起聊一聊本能寺之变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原因和影响。
一、本能寺之变的背景
织田信长(1534年6月——1582年6月),“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号称“魔王”,在日本战国后期才逐渐崛起。
织田信长
通过不断的攻伐和战争,占据了京都的织田信长,其个人威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了极盛的状态,是割据藩镇中最强的一支。
政治上
织田信长控制了日本的“名器”——天皇,像中国东汉末期的曹操那般“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和舆论的导向权,被天皇加封为右大臣,掌握了中央朝廷。
经济上
针对贵族的长期倒行逆施,织田信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税方面,使得穷困潦倒的中央朝廷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这些,都为大规模的军事征伐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军事上
织田信长控制了以京都为中心的地区,这是整个日本国最富庶的区域。而且,周边的其他割据势力,比如毛利、上杉、北条等藩镇,规模和实力都远远不及织田信长。通过长期的蓄力,织田家已经具备了四面出击和完成统一的实力。
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1528年——1582年),全名叫明智十兵卫光秀,从一个浪人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和武将,也成为了日本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在追随织田信长的过程中,明智光秀越来越赢得了信任,不断被主君委以重任。织田信长和本愿寺妥协讲和后,在安土城中庆贺新年,当时担任祭典主持的就是明智光秀。之后,信长还安排他负责天皇内殿军马的演练活动。
同时,随着织田信长对于朝廷原有旧势力的清除,作为最被自己所信任的军事将领,明智光秀在政治上也开始崛起,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对主仆之间必能齐心协力,完成日本的统一并建立不世功勋之时,却因为“本能寺之变”的突然爆发,彻底改写了日本的历史,让人惊愕不已。
二、本能寺之变的经过
1582年5月,作为织田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康受邀来到安土城,双方共同庆祝结盟二十周年,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联合作战进行谋划。为了体现重视和诚意,织田信长命明智光秀担任飨宴的总干事,隆重接待德川家康等人。
不过,认为自己地位已经不同往昔的明智光秀,并没有把接待事务太当回事。宴席间,竟然会出现不新鲜的菜肴,导致织田信长大为光火,甚至还当众责打明智光秀,使其颜面扫地。
这件事过后,尽管明智光秀内心有所不满,但并未上升到背叛主君的程度;而织田信长也并未对光秀失去信任,否则也不会对他委以军权,并且继续重用。
织田信长下令由明智光秀率军支援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共同对付毛利家的主力军队。而作为主君,织田信长自然要亲临指挥战事,由于他太信任明智光秀了,竟然只从安土城带领了百余名亲兵。这样,无疑给了明智光秀轻易诛杀自己的机会。
本能寺
当晚,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中安营扎寨,甚至还召来日本国手日海和尚和鹿盐利玄对弈,为自己助兴。而儿子织田信忠也来到本能寺中与父亲欢宴,宴后带着千余人驻扎在本能寺六百米外的妙觉寺就寝。
在他们父子看来,织田家击败毛利家会是一场轻而易举的战斗,根本不需要太过紧张。可惜,他们忽视了“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道理,因为此时统领大军的光秀已经心怀不轨,杀机已经悄然而至。
明智光秀在准备妥当后,亲率一万三千多人马,兵分三路悄悄包围了本能寺。日本天正十年六月二日(1582年6月21日)凌晨,本能寺之变爆发了。
为了欺骗和鼓动自己的士兵,明智光秀并没有言明当晚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主君织田信长,而是说为了趁机铲除德川家康。甚至于,明智光秀的战前动员也充满迷惑性:
前进,敌在本能寺!
至于说,这个“敌”究竟是谁?明智光秀自然不会明说,士兵们以为是德川家康,而实际上却是自己的主君织田信长。
最初,这种攻击还是试探性的,织田信长误以为是侍卫之间的争执,还准备起身出去斥责。不过,当他听闻本能寺已经被重重包围,甚至还听到了火炮声时,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眼见叛军即将攻入,织田信长决心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放火点燃了本能寺,自己也破腹自尽。一代强人,不可一世的织田信长就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时年仅四十八岁。
本能寺之变
据路易斯·弗洛伊斯在《日欧文化比较论》中记载:
信长拔出箭,拿起一种像镰刀一般的长枪,名叫薙刀的武器迎战。据说战了很久,信长的腕部被铳弹击伤,就退入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在里面切腹了。
而就在织田信长本能寺死战的时候,他的长子织田信忠却在不远处的妙觉寺中左右徘徊和优柔寡断。他误以为明智光秀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担心自己仅率的千余兵马不足,故而错失了营救父亲的最佳时机,只得退守到诚仁亲王的官邸二条御所内。
明智的叛军很快就包围了二条御所,企图一不做二不休,清除织田家的残余势力,诛杀织田信忠。据《日本史》记载:
内里的儿子(诚仁亲王)骑在马上,向外面街道上的明智军派遣了使者,质问他们想把自己怎么样,是不是要自己切腹。明智好象无意对殿下有任何举动,希望立刻就让殿下离开御所,只是为了防止城介殿下混在其中逃亡,就回复说马和车驾不能离开。内里的儿子得到报告后,就带着妻室一起上京去他父亲的皇宫了。
在亲王离开后,明智光秀的叛军再无所顾忌,立即就对二条御所发起了猛攻。织田信忠虽然殊死抵抗,但却是寡不敌众,无奈选择步父亲的后尘,也切腹自杀了,年仅二十六岁。
三、本能寺之变的结果
本能寺之变后,整个日本的时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随着织田信长和织田信忠父子的离世,织田家变得四分五裂,丰臣秀吉趁势崛起,继承了主君的势力,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光荣时代。
丰臣秀吉的出身贫寒,幼年经历非常凄苦,反而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因为身材矮小,骨瘦如柴,所以当他投奔织田信长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只谋得了一个民兵的职务。
虽说当了兵,但丰臣秀吉最初的工作只是打杂而已,很不起眼。一次,织田信长见丰臣秀吉缩成一团蹲在地上焐鞋,竟故意装作没看见,在他头上撒尿。
当时,丰臣秀吉一丝不动,隐忍不发。事后,他继续对织田信长忠心耿耿。这份韧性和耐力,终于赢得了主君的青睐,使他成功挤进了织田家的领导层。
丰臣秀吉在得到主君织田信长殒命的噩耗后,立即在前线停战并与毛利家讲和,率军东上与织田信长的其他家臣会合,兵力增加到了三万五千人。
而明智光秀在逼死织田信长后,自己也陷入了前后维谷的境地。虽然取代信长成为了朝廷所封的大将军,基本控制了京都附近。但是,他的兵力极其有限,只得向各地的大名和藩镇连续求救。
各地的藩镇势力却无人应援,所有人都在作壁上观,没有人愿意冒险涉及其中,都在等待时局进一步明朗后再做决定。
山崎之战
旨在复仇的丰臣秀吉率领数万兵马杀奔明智光秀而来,在山崎之战中将其一举击败。光秀在兵败后,狼狈逃窜往近江,在途中却被醍醐附近的村民们捕获,误以为是普通的败走武士而遭到劫杀。
丰臣秀吉终于替主君织田信长报了仇,自然得到了织田家多数成员的支持,成为了织田家的实际领导人。
不久后,丰臣秀吉又乘胜追击,击败了一直与自己为敌的织田家第一家臣柴田胜家,成为了织田家真正的掌门人。
四、本能寺之变的原因
关于本能寺之变的原因,后世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一)出于个人私怨
明智光秀在进攻丹波矢上城的波多野家时,将自己的义母当作人质送入城内,希望换取波多野家的开城投降,避免双方出现大量死伤。
织田信长一开始是同意接受波多野家投降的,但中途却突然改变主意,坚决要求斩杀波多野兄弟,拒绝他们投降。结果,作为人质的光秀义母当即就被杀,引起了明智光秀深深的怨恨。
不过,怨恨说似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更多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二)出于捍卫天皇
在本能寺之变后,光秀四处求援,在给西尾光教的信中写道:
信长亲子恶虐,妨害天下,故而讨之。
其中的“妨害天下”,是指织田信长对于天皇已有不臣之心,甚至还会取而代之。在天正十年,信长竟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圣日”,表明他对于日本人心中的天照大神天皇已经有了僭越之心。
织田信长势力范围
同年,信长还推辞朝廷勅使的任命,拒绝出任征夷大将军,这说明织田信长已经准备逼迫正亲町天皇退位。即便,暂时还不具备这种实力,但如果完成疆域的统一,信长取代天皇几乎是板上钉钉。
(三)被丰臣秀吉利用
就当时明智光秀的军力而言,区区三万多人。即便是有了朝廷的正统名分,想要单独对抗织田家是完全不可能的。对此,他本人也非常清楚,那么,为何还要以卵击石呢?
丰臣秀吉
本着“谁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原则,疑点就落在了丰臣秀吉身上,因为他才是本能寺之变的最大受益者。
织田家四面攻伐,造成了畿内的军力真空,给明智光秀创造了谋反叛乱的机会。但是,明智光秀显然不是最强的一支,他必须拉拢其他力量才有可能推翻织田家的统治。
本能寺之变发生后,羽柴秀吉(丰臣秀吉)亲率大军迅速出现,不禁使人对他产生了怀疑,他就是明智光秀的同盟军,甚至是幕后主使。
五、本能寺之变的影响
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很快崛起,成为了织田信长之后的又一代大将军。通过灭光秀、立秀信、逼信孝、败柴家等方式,完全掌控了织田家的实权。
地位稳固后,丰臣秀吉开始肩负起织田信长当年未尽的事业,发动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
第一战
丰臣秀吉凑集了十万主力,完全横扫京畿一带后,进而开始率军南下四国,迫使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臣服自己。
第二战
此战也就是九州战役。因为岛津义久入侵丰后大友的领地,大友在无奈之下,只得向丰臣秀吉求救。丰臣秀吉终于找到了机会,以朝廷的名义下令岛津家停止军入侵。不过,蓄谋统一九州许久的岛津家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终于被秀吉击败。
第三战
此战也就是小田原之战。在平定九州后,北条成为反对丰臣秀吉的最大势力。北条本以为自己虽不能与丰臣秀吉旗鼓相当,但掰手腕的力量还是有的。结果,丰臣秀吉竟集合了大部分藩镇的支持,统兵二十万进攻北条,轻而易举攻陷了小田原。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逝世于伏见城。在他死前,安排五大老辅佐自己的幼子丰臣秀赖,并且使之相互制衡。
德川家康
不过,在丰臣秀吉死后不久,他临终前的政治布局很快就被打破,五大老中德川家康一族迅速突起,其他各派势力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约。
1603年,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并且开设了德川幕府,基本掌握了朝廷的实权。而当时的丰臣秀赖只是右大臣而已,好在依然有许多丰臣系的老将和旧臣对他效忠,比如福岛正则、浅野长吉、加藤清正等人,他们还坐拥着日本1/3的疆域,这让德川家康有所顾忌。
1615年,在大阪陷落后,丰臣家的统治宣告灭亡,德川幕府终于完成了日本的大一统,之后两百多年日本再无大战发生。
六、结语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合称为“战国三杰”。这三个人的特点非常鲜明,有人形象的比喻为“鸟不鸣,信长使杀之;秀吉诱鸣之;家康待鸣之”。个人认为,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和准确的。
战国三杰
本能寺之变的爆发,一举摧毁了织田信长雄心勃勃的统一进程,延迟了日本完成大一统的时间。
事变发生后,丰臣秀吉虽然抢先控制了局面,成为这次事变的最大受益者。不过,他也就是一个过渡型人物而已,最终又被德川家康所取代。
在德川家康取代丰臣家族后,他进一步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的封建体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