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青蛙为什么会呱呱的叫(河岸蛙鸣第一声)
夏天青蛙为什么会呱呱的叫文章列表:
河岸蛙鸣第一声
文/蒙山樵夫
初中时候学过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科普小品《大自然的语言》。文中以诗化的语言,描述生机盎然的自然现象,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段优美的文字,伴随我走过几十年的光阴,每到春天,看到草木竞相萌发,百花次第开放的热闹时节,我总是想起这段文字。就在今天,按照平日的生活习惯,我早早起来,到河边的跑道跑步。忽然听到一声蛙鸣,当时,我就跟跑伴说:“今天,怎么有青蛙叫啊?记得以前都是小麦挑旗的时候,才有青蛙叫。”沿河道继续跑,便听到不是一声蛙鸣了,很多青蛙此起彼伏很是热闹。这真是罕见啊!昨天在这河边还悄无声音的,怎么今天就蛙鸣阵阵呢?
看一下日历,才过了春分第六天,离清明还差9天,在这个日子听到蛙鸣,真是新鲜了。人们说,春脖子短,我觉得这春天几乎就没脖子。这温度就是初夏的温度,也无怪乎这青蛙要出来报到了。
看一看河岸,柳树已经吐絮了,柳枝是浓密的秀发垂下来,苦菜子已经长出很肥厚的叶片了,荠菜已经开出白色的花朵。杨树也露出嫩嫩的叶芽,河堤上连翘蓬蓬勃勃开着厚密的黄色的花朵,芦苇还是去年的身子,新芽还没发出来,玉兰花白色的花瓣已经飘落。突然想起《大自然的语言》的句子,感觉这树芽花朵,都是各类草本木本们生命的萌发和绽放。小鸟儿开始筑巢了,有些鸟儿衔一长长的枝儿,修复自己的爱巢,是给自己将要到来的雏准备的吧?
想那冬天里我沿着冰冻的河床走的时候,河床冻得非常坚硬。河水是最近才从上游五龙湖水库放下来的,这野鸭可比冬天幸福多了。在水面游来游去,不时在水面享受着美味。或是漂浮的虫儿?或是游动的鱼儿吧?河床宽阔的地方,蛙声很热烈。这是清晨的时光里,因这蛙声的到来,这河岸很热闹。
在河边跑道,只听蛙声,不见蛙影。记得去年夏天一场大雨后,在跑道上,幼蛙们蹦蹦跳跳,不时出现在脚下。今天,只听到水里的蛙声。我觉得在这浚河,蛙才是主宰者。想来想去,今天这青蛙的叫声颇引逗我的思绪。想着这春天的蛙,我的兴趣被撞击出了火星,真的不好熄灭。我还是到古诗词里去看一下吧?“春草池塘独听蛙”(宋·曹豳),这是暮春时节的蛙声;“久雨初晴睡正长,春蛙鸣遍旧池塘”( 宋· 释斯植),这是春雨后的蛙声。看来,今天这浚河边的蛙声也不奇怪。
农谚说:蛙声一响,谷麦满仓。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夏天的蛙声里报告了丰收的消息。夏天才是蛙最得意的时节。这青蛙是益虫,能大量捕食田间害虫。农人们听到蛙鸣就像听到丰收的号角,那心里肯定是特别兴奋的。宋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分明告诉我们这池塘就是蛙的快乐的家园。记得童年的夏天,每逢雷雨之时,蛙声此起彼伏,一汪池塘一汪蛙。这震撼的音乐,几乎能压下雷声。
走在河边,河岸水草还没长出来。这青蛙就有点急不可耐了,“呱呱呱”一阵响亮的鸣叫,几乎让人忘记了这里还是春天。按照往年的经验,蛙声都要伴着雨的,蛙是民间的天气预报员。“鸟语知天阴,蛙鸣识天雨”,“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这些诗句都是蛙预测晴雨的例证。可是今天却是阳光明媚呀,想来想去,这今春第一声蛙鸣,的确让我费神。
杏花刚刚落英,桃花尚未绽红,杨树都没展叶,芦芽没有开萌。家乡浚河在春天里就有了一声蛙鸣。这自然的语言,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样的信息呢?是夏的到来么?是雨季的来临?是丰收的喜讯?还是因了我日日在这河边守候,而向我问候呢?这大自然无穷的奥妙,我私下以为这是浚河派出的使者,用这新春的第一声鸣叫,向我温情致意。或许这本身就是个未解的自然之谜,需要我日日的陪伴,留给我深沉的思考。
(作者声明:本文所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晨读|蝉鸣与蛙声
现在乡村的夏夜已很少能听到蛙声了,好在知了白天还在不停地鸣叫,给乡村带来几许热闹与生机。
在我的家乡,蝉叫“吾知了”,青蛙叫“田鸡”,吾知了与田鸡叫得最响的都是雄性,据说是为了刷存在感,也算另有所图。
把蝉叫“吾知了”,也许是仿声,因为蝉整天叫着 “吾知了,吾知了”。把青蛙叫作“田鸡”,也许是一种象征,天蒙蒙亮,鸡就不停地叫;天黑了,青蛙也不停地叫,像田里的鸡。在乡村,方言里的很多物名物候都得到简单、生动、充分又形象的表达,如百足之虫的蜈蚣叫“百脚”,这是方言的伟大。
小时候在知了的叫声中度过每个盛夏,所以记忆中的“吾知了”是好玩又可烦的。好玩就是每个夏天,村里的小伙伴们都要去捉知了,也都会捉知了,拿一个网袋或塑料袋,用一根铁丝把袋口圈成环状,插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悄悄走到树下,慢慢地伸向知了旁边,再迅速套住它,知了听到声音就要起飞,正好飞进网里。有的小伙伴声音大,动作慢,竹竿还没伸到知了的身边,早就把知了吓跑了。捉知了也有点小风险,头顶的杨树上刺毛虫很多,有时会掉下来,皮肤只要碰到一点点就要痛好几天。午休时,也是知了一天中叫得最响的时候,那时没空调,天热午间休息都敞开大门开着窗,那知了叫得真烦人。
知了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土地里潜伏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肯钻出地面蜕变蜕壳,爬上树饮而不食,太阳出来了就鸣叫。记得小时候拿着手电筒跑到河边的树旁,看着知了爬出来蜕壳、变身,非常神奇。村里有几个小男孩听大人说知了壳是一种好药材,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到河滩的树旁捡知了壳,积起来卖给小镇上的药店。后来在苏东坡的诗里读到了“千里共婵娟”,在博物馆里看到了“玉蝉”。在古代,蝉作为一种吉祥物,或许就是复活永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象征吧。
青蛙的叫声不比蝉鸣低调,但声音要好听得多,且有节奏感,不像知了叫,单调重复得有点枯燥。乡村夏夜,特别是雷阵雨过后的黄昏,田野里、池塘边群蛙齐声,高歌猛进,此起彼伏,大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的气魄。除了蛙声,青蛙的眼睛和皮肤也是引人注目的,但青蛙最漂亮的不是它大大的眼睛和五颜六色的皮装,而是它从高高的河滩上往湖里跳的动作,灵活敏捷,身姿优美,还有刚跳到水里游泳的姿势,四肢一伸一展,线条优美到极致,连湖面的水波也是那样柔和。
青蛙是吃害虫的,所以从小觉得青蛙的叫声也好听。小时候看到过青蛙吃蚊虫,速度惊人地快。青蛙也喜欢在田埂旁边寻蚯蚓吃,一条又肥又大的蚯蚓,它伸伸脖子就吞下去了。青蛙还会吃其他的小动物,但这也不影响青蛙得到“庄稼的卫士”这个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现在乡村的夏夜已很少能听到蛙声了,田野宁静得有点清冷,好在知了白天还在不停地鸣叫,尽管不像以前那样声音嘹亮,但还是给只有老人与田的乡村带来几许热闹与生机。
(稼穑)
以积极健康心态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郑桂灵
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居民在“人民网地方留言板”反映,龙泉驿区陡沟河公园一处池塘每到4月,癞蛤蟆叫声此起彼伏,吵得附近住户夜不能寐,建议将池塘填平。对此,管理方回应:癞蛤蟆是“三有”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私自捕捉的,有癞蛤蟆出现的地方说明该地生态环境良好。由于夏天已至,癞蛤蟆叫声属于正常自然现象。(5月15日《成都商报》)
说到噪音扰民,人们曾投诉过施工声音过大、汽车胡乱鸣笛、商家喇叭声太吵等噪声污染,可如今连哇哇鸣叫的“癞蛤蟆”也被投诉成扰民的始作俑者。不过,根据公园管理方的回应,“蛙声一片”是生态环境变好后的自然现象,癞蛤蟆又是“三有”保护动物,算不得“噪音扰民”。如此说来,被蛙声吵到的居民当对此多些理解、宽容与适应。
现实中,居民休息被蛙声吵扰到的情况并不鲜见,尤其是对于有开窗睡觉习惯和晚上睡眠不好的人们,此起彼伏和震耳欲聋的蛙鸣,的确吵得人们夜不能寐。为此,一些地方都曾经发生过居民投诉癞蛤蟆“太吵”的案例,比如,湖北武汉、海南三亚等,但结果大都不了了之。毕竟,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其所称的“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因而,从法律的角度解读,癞蛤蟆叫声当不属于噪音。
也许,对于好久不闻“蛙声一片”的人们,每天能够枕着青蛙呱呱的叫声入眠,当为诗意般生活的享受,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能够在大自然赐给的蛙鸣声中入睡,更是人生幸事。依循自然规律,初夏时节正是青蛙“求偶”生理期,在自然环境下集体发生连绵蛙叫,正说明城市水体质量变好、生态环境向优的可喜变化,值得人们自豪与欣慰。难怪武汉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在回应相关投诉时回应:“蛙鸣正是为好生态代言”。
事实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其和谐本义就当包括“和而不同”的情形。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绚丽斑斓、鸟语花香的惬意美感同时,也需要对由自然物候、鸟兽虫鱼给生活带来的些许烦恼给予理解包容,比如鸟鸣、鸟粪、蝉鸣、蛙叫等可能带来的听觉不爽和生活不便。这既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生态环境的应有现象。
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自然声音与噪音污染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面对人与自然可能发生的生活矛盾,强行驱离和硬性改变显然不可取;唯有更新认知、调整心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方为上策。
环境改善回到了蛙鸣的自然生态,恰恰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情景,当被视为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有媒体曾为鸟粪扰民的反映写了篇《宁要鸟粪不要沙尘暴》的报道,引导市民正确对待头顶掉鸟粪的烦恼;一位婆婆也为“蛙鸣”辩解:她住低层,本身睡眠不好,青蛙吵更难入睡,但青蛙是有益动物,不能赶走它们,心态放好,接受就行了。
生态好,心态更要好。面对季节性蛙鸣扰眠,人们不妨试着接受和适应,学会枕着蛙声入眠,或买耳塞,或闭窗户。(郑桂灵)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七月蝉鸣,八月蟋蟀入窗前
七月,不管是清晨,午后还是傍晚时分,树上的蝉鸣总让人觉得聒噪。
据说,蝉要在地下生长3--7年,有的长达10年,然后才破土而出,在夏日漆黑的夜爬到树上,褪去外壳,变成有翅膀的蝉,然后开始鸣叫,找寻另一半,即使找不到另一半,最多2周时间,它们的一生就结束了。蝉是夏天的产物,是夏的标志,它们用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向世人歌唱“知了知了”。
八月,到了晚间,除了听到“知了知了”的声音,虽然住在高高的楼上,也能听到蟋蟀在窗前唧唧的叫声。如果回到乡村,像这样的夜晚,河里呱呱的青蛙叫也是不绝于耳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去看一片芙蓉出水,去赏一池荷叶田田。
静下心去看夏到秋的转变,去领略这四季的变迁。美,在世间万物,静,在心底深处。
夏日听蝉鸣
一
我家住在池塘边上。
从初夏开始,池塘里就有满满的荷。
夏日多南风。清晨,敞开窗。丝丝缕缕的荷香会随风袅袅飘进,香气盈屋,满室可闻,而且回旋萦绕久久不散。
过不几日,随荷香而来的还有蝉鸣。
初始,蝉鸣就像一支细细碎碎地忽有忽无的哨音。吱吱地溶进池塘的水中,又被荷吸取一部分。这些凑一块,谈不上悦耳,倒也耐听。就怕随着气温上升,蝉们越来越多。虽说它们不聚众,却也叫得欢实。声浪此起彼伏,没有音律,直直的,便颇感聒噪。蝉鸣塞得耳朵满满的,击退了荷香,它成了主旋律。
再加上夏日多雨,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呱地伴唱。它们的合奏,一起来,无论如何是制止不住了,就像上演着循环往复的一场戏。无奈中,只得任其自然。但是戏唱得久了,就多多少少有点被人嫌弃起来。此时,却是孩童的美好时光。
二
其实,蝉鸣最大声时要数中午,也许气温上升的缘故,蝉鸣从一阵一阵的时有时无,变成拖延不断的长腔调,仿佛它们的聒噪是能够对抗炎热夏日的唯一排解方式。
我们这里的鸣蝉有两种。一种蝉,体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它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吱吱不停。
过不了多久,另一种蝉登场亮相。它们体长约4厘米,混身漆黑发亮,鸣声高亢响亮,像是男高音。时而独唱,时而合唱。
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每当中午时分,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偶尔也可听到两种蝉鸣组合后的响声,混合在一起,毫无章法,此消彼长,简直就是时尚混搭风。
耳朵里灌进的蝉鸣,就是夏日高亢的欢呼,熟络里热闹着。
此时你若心绪清宁,倒也能把蝉鸣当做一种生命的交响乐来享受。
三
与蝉有关的古诗甚多。我偏偏喜欢唐朝诗人虞世南的那首《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后人根据他的经历解释诗意道:蝉声听上去高亢嘹亮,一般人往往认为,它们是借助于风力而远传。作者却另辟蹊径,别具慧心,格外强调蝉鸣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作者独特的经历带来的感受,深深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远扬声名。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淡泊名利,从容不迫的风度和应对。书上说这是一种气节。也许我的修为不能解透诗人的境界,只是觉得诗句描写贴切走心。
四
蝉,还是一种食材,可以制作成美味佳肴。尤其是油炸蝉,佐酒,是完美搭配。
记得孩童时,暑假里,我与小伙伴一起,拿了硬要父亲特意制作的捕蝉工具。一根长长的竹杆,杆头拧牢一个铁丝弯成的圆圈,再缝制一个纱网袋子,铁丝圆圈周边与网袋子边沿缝合在一起,构成了套蝉的得力工具。
中午,我们几个人相跟着。每个人手里端着长杆,还拿着用来装抓获的蝉的塑料袋。
走在大太阳下,我们顶着一头汗。个个仰着通红的小脸,眼睛逡巡,追着蝉鸣寻树枝上趴着的蝉。
有时候看到一只蝉,我静静地把长杆靠近蝉抓着的树干,不等网袋子靠近,蝉不知道是怎么感知到危险的讯号,它展开双翼飞走了。我的心跟着飞走的蝉失落。蛮有一种“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况味。
我又跟着蝉鸣看见一只。悄悄地,走到树下,把长竿子缓缓地探伸上去,力量加速度一下子捂住蝉,一只蝉就这样收入网袋子里,这时的蝉依然鸣叫。
我收回竹竿,手伸进网袋里抓蝉。它一个劲儿地扑动双翼,试图挣脱逃走。无奈它已经被我逮到,就绝不会放走。就这样,一只又一只,有时候一中午的收获,可以给晚餐添上一盘爱心的佳肴。
回到家,母亲给它们掐掉双翅,准备热炒。待锅里油热度达到,把蝉往里一放,它们在热油噼里啪啦翻滚。不消多久,炒酥的蝉出锅装盘,表层撒一点点盐粒。便成为餐桌上最受父亲欢迎的一道美味。
父亲夹一只蝉放进口中,咀嚼片刻,然后呡一口小酒,腮上的酒窝更深了。一边嘟囔:“很好的下酒菜。”一边拿眼睛看着我:“沾小姑娘的光了。”
我听到表扬,心里充满美滋滋的节奏感,饭也吃得更香了。并且承诺,明天还会跟小伙伴去套蝉。
父亲的眼睛里有了不舍:“咱不去了,天太热,看把我闺女热坏了。再者,放假也得以复习功课为主。是不?”
我也就隔一段时间,趁父亲上班不在家,母亲忙活的时候,偷偷约小伙伴出去一次。而每一次都会换来父亲的心满意足。
有几年,母亲带我住在乡下。我家的东邻居住在比我家高出几米的土台上。
邻家在土台边沿植了梧桐树。一到夏天,梧桐树上的蝉鸣叫嚣着蹿进我家屋子里,声音特大。本来就闷热的中午,再加上蝉鸣声声,午睡变成我的一大难题。
驱热,母亲可以用蒲扇,但蝉鸣她是无计可施。为了让我睡觉,母亲把手里的蒲扇摇来摇去,不停歇。蒲扇传过来的风依然是热的。凉席上的我来回翻身,就想换一个凉点的地方搁下我因为蝉鸣而烦躁的心,好让自己快点入睡。如今回忆起来,难道当时要在地里忙碌的母亲就不瞌睡?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在细微处。
五
又到了蝉鸣响亮的时候。回忆里的蝉鸣穿进现实,倒有了一种亲切感,好想再回到童年,再享受来自母亲手摇蒲扇传来的凉爽,看父亲酒后盛满幸福的深酒窝。
现下终是明白,蝉鸣来自大自然,是不能禁止的自然规律。
既然如此,我何不抛开杂念,放下包袱,给自己一个轻松点的心情,享受迎着荷香、听蝉鸣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