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文明攻略(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宝山这座生境花园进入建设阶段)
帝国与文明攻略文章列表:
- 1、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宝山这座生境花园进入建设阶段
- 2、共和时代:杀戮与掠夺的文明崛起–罗马帝国兴衰史
- 3、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统治下的中亚地区
- 4、世界杯正火热,那些精彩赛事背后的体育场馆你了解吗?
- 5、初中九上历史第3课 古代印度
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宝山这座生境花园进入建设阶段
在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三村南侧,有这样一块长条形绿地:它处在高压走廊旁绿化带与社区围墙所形成的边界空间,由于面积较大,部分区域闲置,但整体场地生态基底良好,鸟类比较多,有较大的构树等乡土树种,同时也是居民区难得的散步场地。
通过社区民意调研,居民区决定在此处打造与居民共建的生境花园,充分发挥绿地多面向价值。花园打造得到区民政局和张庙街道的大力支持,由泗塘三村居委会、红星小学联合四叶草堂社会组织一同参与建设,后续将分为三期来逐步介入改造。目前打头阵的西侧一期场地取名“泗柿如意园”,缘起于场地西侧居民种植的七棵柿子树,目前已经完成设计共创,进入建设阶段。
场地改造前
什么是居民共建?
居民区强调与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共同探究和提案花园设计。目前,已举办了两场活动。
第一场活动为设计意愿征询。通过与20位居民代表交流互动,引导居民成为参与者,在图纸上草绘出心目中花园的模样,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
第二场活动为花园设计讲解与居民共创,社区设计师在上一轮征询方案基础上深化设计,通过详细讲解和问答来确认方案。最终以张贴海报的形式广泛收集意见。
什么是生境花园?
即“兼具栖息地功能”的花园:能够为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同时兼具观赏、休息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生境花园作为“提升栖息地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点,被写入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生境花园作为生态踏脚石,以小型生态斑块补充串联起大型生态斑块孤岛,使得常居物种扩大到每日生活的空间,不同栖息地斑块间的同一物种能够进行种群扩散与交流,迁徙物种获得迁徙通道上的庇护所,有利于物种的长期存续并激发生态多样性的潜力。
生态踏脚石原理
为什么取名“泗柿如意园”?
在场地调研中看到,居民自己种植了不少柿子树,基于现状,以“柿子”为主题,并赋予更好的寓意。泗代表泗塘三村,柿代表园子中居民自己种植的主要植物——柿子,谐音:事事如意。
同时在设计中将柿子元素进行科普转化,完成从柿子花、柿子果到柿子树根的一整棵果树的知识传递,包括果实的生长、树下的小生灵、树根的类型等。
设计效果图抢先看↓
柿子客厅
昆虫观察站
生境观鸟点
传粉花园
一米花园
期待“泗柿如意园”的建成,更好地在城市中搭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场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和建设添砖加瓦!
来源:上海宝山
共和时代:杀戮与掠夺的文明崛起–罗马帝国兴衰史
共和时代序幕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时代!上一篇提到,小塔克文被琉克蕾西娅的父亲和丈夫赶跑后,其中有一位叫路奇乌斯•尤尼乌斯•布鲁特斯的人,原本是琉克蕾西娅的丈夫的亲信,他在推翻小塔克文中立下功劳。推翻国王后,布鲁特斯召集市民到罗马广场,宣布从今以后,罗马不再有国王,任何市民都不能成登基为国王,谁都不许侵犯市民的自由。他提出一项新的制度,每年由公民大会选举两位执政官取代曾经的国王,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者,联合执政,任期一年。第一届的执政官是布鲁特斯和自杀身亡的琉克蕾西娅的丈夫科拉提努斯。共和时代持续将近500年,结束于公元前27年。
共和时代疆土
政治权力演变
共和时代延续了王政时代的权力架构,但主要的国家权力集中在执政官和元老院,公民大会(也叫民众会议)手里。古罗马前后出现了库里亚大会,百人团议事大会,公民大会和平民会议。前三个会议中,罗马市民名义上有选举和投票权等,实际权力很多时候被最高执政者和元老院控制了。共和时代早期,国家形成了以执政官和元老院为主体的贵族寡头共和政体。后来罗马市民与执政贵族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获得允许设立平民保民官和平民会议,普通市民可以担任高级官员等权利,为共和时代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公元450年,平民与贵族的达成协议,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
经济发展
奴隶体制:共和时代早期,罗马已经出现零星的奴隶,随着对外扩张,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之间,奴隶制度发展到高峰,成为罗马特色的经济制度。这些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争的俘虏。如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 年),罗马军队一次就俘获2万俘虏,随后发卖为奴。在入侵希腊,小亚细亚,地中海,撒丁尼亚等地区,更是将大批平民变卖为奴隶。奴隶的大量投放,为社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奴隶主要投放在农业,矿产等体力行业,少数会变卖作为奴仆,角斗士,甚至教师乐师等。繁荣奴隶的制度,改变了罗马各生产部门的面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为罗马的对外侵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共和时代的早期,罗马的土地兼并不多。但随着对外扩张,罗马人拥有的土地不断增加。开始出现大庄园,大地主。土地开始集中在贵族等少数人手中。在大地主形成过程中,也是小农破产,小土地消失的过程。小农是罗马军队的主力,由于战争,使得小农的田地荒芜,生产停滞,在罗马境内的战争也破坏了小农的农业生产。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罗马出现大批破产的小农,这些小农导致罗符合罗马军队兵役合格的公民以及愿意服兵役的人越来越少。影响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
出身贵族的提比略.格拉古看到了共和国存在的这个危机。公元前133年,提比略当选为保民官。随后,他提出改革土地方案,规定:任何人占有的公地不得超过500 犹格,有子嗣者每子可占250 犹格,但以两子为限,总数不超过1000犹格。凡超过限额的土地,由国家收回,划分为每块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的公民。为了杜绝以后的再兼并,法案又规定公民分得的份地必须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方案只针对公地进行限制,缓解共和国的矛盾,但同时侵犯了贵族,大地主的利益,不久提比略遭到贵族污蔑谋反而被杀。他的弟弟盖约10年后也当选为保民官,继续哥哥的土地改革,最后也因贵族逼迫而被杀。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败,标志着大土地所有制的胜利,也为共和国日后的衰衰落埋下祸根。
共和时代小农社会景象
金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大发展: 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为罗马带来丰厚的资本财富。如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国库增加3200银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国库又增加一万银塔兰特。玛格涅希亚战役获胜后,罗马人掠夺了14万马其顿金币,22万希腊银币,以及大量黄金与白银器具。
共和时代银币
古罗马人日常服饰
大量财富的流入,使得罗马原先的高利贷行业迅速膨胀。罗马的银行也随着高利贷发达而出现。高利贷和银行的持续繁荣,推动共和国的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阶段,罗马的骑士阶级出现了,这个骑士阶级并不是上战场杀敌立功的,这些人其实是在对外扩张战争中,负责军队后勤以及行省税收,海上运输形成的金融贵族。
共和时代贵族生活场景
文化进步
文学:王政时代,罗马的文学创作主要是民间歌谣,流传下来的不多。共和时代是罗马文学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罗马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真正的罗马文学作品也由此诞生。公元前2世纪,罗马戏剧急速发展,出现喜剧和悲剧两种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喜剧作家普罗塔斯和悲剧作家阿克齐乌斯。同期,加图开创了拉丁散文。
史学:共和时代诞生了罗马首位史学家法比乌斯•皮克托,而罗马史学的奠基人是加图,他编写了《创始记》。到共和时代后期,又出现了著名历史学家萨路斯提乌斯,他的著作有《喀提林那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分别记录了共和时代后期的重要事件。
自然科学:罗马共和时代由于大量奴隶的出现,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农业科技也相应发达。这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加图和瓦罗,他们分别著写了《论农业》。地理学方面,屋大维时期编制了地图,希腊人斯特拉波编著了《地理学》,这部著作中,已经绘制了一幅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世界地图。
古罗马时期沉船出土陶器
法学:共和时代法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公元前450年平民和贵族达成协议制定的《十二铜表法》。
对外战争
共和时期有三次重要的战争,奠定了古罗马在地中海的王者地位,分别是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
布匿战争
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4~公元前146年,战争主体为罗马与迦太基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争夺。战争前后发生三次,最后迦太基被消灭掉。
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全面爆发,主要战场是地中海的海战。双方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后来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以迦太基战败结束。
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起因是迦太基的主帅汉尼拔带领6万大军进攻罗马,而罗马军队则切断迦太基的补给。同时,迦太基内战爆发,汉尼拔不得不回师国内救火,然而罗马军队乘胜追击,攻入迦太基本土。战争结果,迦太基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赔款。
第二次布匿战争地图
第二次布匿战争士兵装备
布匿战争场景
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罗马主动进攻迦太基,通过围困手段,迫使迦太基出城应战,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迦太基的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加利非行省。
马其顿战争
前后发生4次,时间在公元前214~公元前146年。战争的结果,马其顿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
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05年,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不断失败,马其顿国王乘机与迦太基结盟,进攻罗马。马其顿不断取胜并准备攻入罗马进内,同一时期,罗马强大的海军驶入亚得里亚海,压制马其顿的海上力量。双方交战数年。后来,罗马利用希腊内部矛盾提出议和,最后接受不利罗马的条件而结束。
公元前200~公元前197年,罗马主动进攻马其顿,全歼其海上舰队,最后以马其顿赔偿巨款,只能保持5000人军队和5艘战舰而结束。
公元前171~公元前168年,马其顿国王佩尔修斯企图控制希腊全境,引起罗马人不满,发兵攻打马其顿,最后马其顿战败,领土被分割为4个自治共和国,成为罗马附属国。
公元前151~公元前146年,罗马划分的4个马其顿共和国不断内斗,当地人民对罗马人的统治日益不满,安德里斯库斯自立为王,试图重建马其顿王国,罗马人用了两年才把叛乱平定,并将马其顿4个共和国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
马其顿战争
古罗马士兵头盔(出土文物)
叙利亚战争
发生于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8年,也被 称为安条克战争。交战双方为罗马和塞琉古王朝国王安条克三世对希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的争夺。战争起因是马其顿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战败,安条克三世以为是扩大在希腊影响力的好机会,试图与希腊境内的多股势力结盟,引起罗马不满,最终爆发战争。安条克三世战败,被迫签下阿帕米亚和约,割让小亚细亚给罗马。巩固了罗马作为地中海唯一强国的地位。
除了对外战争,在共和时代后期,为了争夺政权和军事独裁权,在公元前88~公元前31年,著名将领苏拉,马略,凯撒,屋大维等人先后挑内战,最后以凯撒被刺杀,屋大维取得胜利,建立罗马帝国。在内战时期,还发生了著名的奴隶起义:斯巴达起义。历经两年,以起义失败而结束。
斯巴达起义
主要人物
共和时代有7位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分别如下。
第一位:盖乌斯.马略
生于公元前157~公元前86年,是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朱古达战争和阿劳西奥战争,罗马共和国陷入困境,这时候马略上台,实行马略军事改革,赢得朱古达战争,挽救了罗马共和国。
马略雕像
第二位 大西庇阿
生于公元前235~公元前183年。主要成就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击败汉拔尼,为罗马赢得胜利。
第三位 凯撒
生于公元前100~公元前44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要成就是发动高卢战争;在罗马内战中击败庞贝,推行改革,赋予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人民罗马公民权、并制作儒略历、建立和平广场等等。
凯撒雕像
第四位 苏拉
生于公元前88~公元前31年。主要成就结束朱古达战争,打败马略,开创执政官军事独裁的先例。
第五位 费边
出生时间不详,于公元前203年去世。主要成就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创造了费边战术,一种拖延迂回的方法,对汉尼拔军队即保持距离,但不与之对抗,以至于汉尼拔的远征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减慢进攻节奏,为大西庇阿击败汉尼拔创造条件。
第六位 塞多留
生于公元前122~公元前72年。主要成就是领导卢西塔尼亚人反抗罗马的统治,多次击败庞贝和罗马联军,但最后被自己叛乱部下所杀。
第七名 庞贝
生于公元前106~公元前48年,主要成就是征服叙利亚小亚细亚等王国,打击海盗,两次战胜凯撒,但后为凯撒击败。
纵观整个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处于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的进程中,尤其中后期,执政官非正常下台或被刺杀不断出现。整个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侵略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与大量财富,是掠夺造就罗马共和国的繁荣。这情景跟2000年后的欧洲殖民时代何其相似。借助于战争迅速积累的财富,罗马文明出现了第一次的繁荣,经济,军事,文化和自然技术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古代欧洲文明的核心。
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统治下的中亚地区
作者:吴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阿契美尼德帝国,亦称古波斯帝国(公元前559年-前330年),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心位于现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省,统治区域从欧亚草原及印度河流域延伸到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区。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依照古波斯王室铭文,包括巴克特里亚、帕提亚、粟特等在内的中亚诸省从公元前6世纪晚期起就已经成了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波斯国王对中亚的统治究竟是实际上的还是名义上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历史学家们从古典文献和阿契美尼德王室铭文出发,推断古波斯帝国从大流士统治时期(公元前522年-前486年)开始就对中亚实施了统治;艺术史学家们聚焦于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和附近古波斯王墓前的摩崖石刻上刻画的国王与包括中亚人民在内的帝国各地属民形象,指出作为官方艺术,这些浮雕历数帝国诸省子民,意在彰显波斯国王的伟大,但并不一定反映历史现实,因而不能据此推断帝国中央与中亚的关系;考古学家们则基于中亚的物质文化材料,指出在该地区并未发现任何典型的波斯风格的器物,其陶器也没有展现任何与帝国中心相关的特点,强调阿契美尼德帝国对中亚的统治并未给当地造成任何值得关注的影响,进而推断波斯国王对中亚的统治可能仅仅是名义上的。
近年来,随着新的文献材料的发现和刊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阿契美尼德帝国具有一个严格的“大一统”的管理体系,而中亚在大流士时期就已经融入了这个体系。中亚与波斯腹地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往来,来自粟特、帕提亚、巴克特里亚、犍陀罗等地包括王子、总督、使节、书吏、工匠、导游、士兵、劳力等在内的差旅人员,通过四通八达的“御道”抵达帝国腹地法尔斯和西部各地,例如苏萨、巴比伦、上埃及的象岛等;同时,来自希腊、小亚细亚、米底等地的因公出差人员也会沿着这些路线前往东方。除人员流动外,中亚的物资——从青金石、绿松石、红玉髓、黄金、象牙等贵重原材料,到羊毛织物、石质礼仪用具等成品——也作为礼物或贡品流向帝国中央。在波斯波利斯府库中就发现了两百多件绿玉髓制成的杵、臼、盘等器物,其上墨笔书写的阿拉米语题记表明它们原本来自阿富汗南部阿拉霍希亚。在阿富汗南部旧坎大哈遗址发现的埃兰语楔形文字泥板,其泥板类型和使用的术语与波斯波利斯出土的埃兰语管理文书并无二致;出自阿富汗北部的原本可能属于巴克特里亚某位总督的、书写在牛皮上的阿拉米语档案,在语法和用词上都与上埃及象岛发现的阿拉米语文书如出一辙,表明中亚的各级官僚机构无论是在行政管理人员的训练上,还是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都展现了与帝国中央和其他行省的高度一致性。帝国各地的官吏们显然接受了统一的学校训练,甚至可能使用了同样的课本。不仅如此,阿富汗阿拉米语文书中纪年为“亚历山大七年”的文书显示,即便是在古波斯帝国灭亡之后,中亚依然在使用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依照管理文献,阿契美尼德帝国对中亚的统治并非仅在名义上,它在实际上确实是存在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释文献和考古材料之间的矛盾呢?
“制度景观”和“景观考古”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别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管理文献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故其记录是真实可信的。据此可以假设,在物质层面上,阿契美尼德帝国对中亚的统治必然会以某种方式留下一些痕迹。当然,这有可能是类似纺织品等不易保存的材料,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能找到某些证据(例如纺轮)。荷兰历史学家亨克尔曼在对古波斯帝国统治机制进行研究时,借用了“制度景观”的概念,即将“帝国”视为一个由各种制度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网络,指出这些制度的存在和实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映射在物质层面上。阿契美尼德管理文献显示,在波斯帝国内部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上设有大量驿站、作坊、粮仓、府库、集市、牧场、桥梁、堡垒、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甚至王室或高级官员使用的宫殿和庄园等不同类型的站点。随着近年来对古波斯帝国研究的深入,亨克尔曼的假设在帝国中心和西部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因此,要研究古波斯帝国中央与中亚的互动关系,我们必须要提高立足点,从更宏大的视野中寻求帝国管理制度对中亚人文地理景观的影响,景观考古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景观考古是目前国外考古学领域迅速发展,并已经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3S技术——即遥感技术(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和地面勘查,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等,提供一个广阔区域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动态视图,帮助研究者追踪影响人类历史发展与演变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针对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中亚的具体情况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景观考古的手段,考察该地区在被纳入古波斯帝国之前和之后的遗址特点,考察其在不同时段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并阐释造成这种特定分布和改变的原因。近些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青铜时代曾繁荣发达的环亚洲中部商贸圈瓦解,中亚南部进入铁器时代,中亚也从城市文明回归到小型的农业村镇经济,遗址规模一般都很小,而且彼此孤立;但在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之前的二三百年里,具有城市特征的大型遗址再次出现。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的乌鲁格台培就是一例,该遗址有城墙环绕,内部有错综复杂的大街小巷,并且有宫殿、府库等大型建筑,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地区性管理中心,但纵观整个中亚,这样的遗址也仅有少数几个。在古波斯帝国时期,整个中亚南部的遗址数量陡然增加,出现了多个大型遗址,其中许多新建的遗址都位于道路、河流、山口等重要地段,并且经常配备有防御设施,其目的显然在于控制交通要道、重要水源以及灌溉设施。这个时期的遗址经常会组成一个个的团状遗址群,每个遗址群包括一个大的中心遗址和环绕在其四周不远处的若干小型遗址,后者的面积显示,它们是要依靠前者方可存在的。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汗河谷上游的克泽尔台培就是一个例子。该遗址在城墙以内的面积有十二、十三公顷,其周边环绕有十多个面积不足一公顷的小遗址,后者与中心遗址的距离一般不超过一公里。河谷内中心遗址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有规律可循:它们通常与该地区的其他中心遗址形成线性排列,相邻的主遗址之间的距离也大体相近,一般是18公里左右,大约是步行一天的里程,在更边远的地区,遗址间的距离为35公里左右,大概是步行两天的里程。而在古波斯帝国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老遗址,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位置被稍微挪动了一些,以便与新遗址共同形成线性分布。
如果将这些考古现象置于“制度景观”的框架中来阐释的话,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波斯帝国时代中亚呈井喷式出现的大量新遗址和极具规律的新的聚落模式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受了强大的外界力量刺激和促发的结果;这些遗址的出现和废弃与阿契美尼德帝国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一致性,表明中亚在古波斯时期的迅猛发展与帝国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很可能是息息相关的。考古资料显示,在阿契美尼德帝国解体之后,中亚在经历了短暂的衰退之后再次崛起,国家、城市、复杂的书写体系、官僚系统、货币制度、视觉艺术和纪念性建筑等纷纷出现。可以说,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统治对中亚走向复杂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乃至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正是基于其在古波斯帝国时期的迅速发展,中亚开始真正成为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9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世界杯正火热,那些精彩赛事背后的体育场馆你了解吗?
世界杯火热开赛,全球视线正聚焦在卢塞尔体育场上,而这座可容纳8万多名观众的场馆正是中国企业承建,这意味着中国建造水平获得了国际信赖。一个体育场馆不仅承载着精彩的赛事,也是展示城市乃至国家文化精神的建筑名片。多年来,卓宝也参与到了我国众多体育场馆的防水工程中,让我们在世界杯“中场休息”时,也来了解一下中国各地的体育场馆吧~
湖南郴州市奥体中心
湖北黄石奥体中心
平度奥体中心
山西体育中心
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中心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武汉体育中心
体育场馆建设是我国城市物质文明建设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促进我们体育事业发展的
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未来
卓宝期待参与更多体育项目建设
继续为体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初中九上历史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发源地: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区的印度河流域。
二、兴盛: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国家。
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三、文明成就:
1、早期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2、印度有“黄金之国”、“大象之国”等美称,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3、种姓制度:
(1)概况:雅利安人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质),史称“种姓制度”。
等级 | 从事职业 | 特点 |
婆罗门 | 掌管祭祀 |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
刹帝利 |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 |
吠舍 |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 |
首陀罗 |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 | |
贱民 | “不可接触者” |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及社会安定;但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3)补充:国王出自于刹帝利,商人出自吠舍,不是雅利安人的首陀罗和贱民。
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属于被统治阶级。
4、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来被成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外传: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4)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第一座寺庙是洛阳白马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是山西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