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世界遗产在中国|沙漠最高处:敦煌莫高窟)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文章列表:
- 1、世界遗产在中国|沙漠最高处:敦煌莫高窟
- 2、沙漠守井人
- 3、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能否重现楼兰绿洲?专家解答
- 4、塔克拉玛干沙漠突现湖泊,是自然警告还是人类成效?与冰川有关?
- 5、沙漠占埃及总面积90%以上,为什么不用尼罗河水改造荒漠
世界遗产在中国|沙漠最高处:敦煌莫高窟
2022年6月11日,是中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6项世界遗产,成为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1987年,坐落在大泉河畔的敦煌莫高窟,这座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与长城、故宫、泰山、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处遗产地一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莫高窟仍保存有从前凉至元朝的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出品人:王磊
监制:尚军 幸培瑜
策划:张宋红
记者:郭刚
编导:刘璐
后期动画:周宇
海报:刘奕萌
译审:董修竹
新华社甘肃分社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联合出品
编辑:邬嘉宏
来源:新华社
沙漠守井人
来源:工人日报
门外传来清晰的汽车发动机声音,曹学全和马德芳知道,每周一次送物资的生活保障车来了。过去半年,开车的司机是这对夫妻屈指可数能见到的几个人之一。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曹学全和马德芳是轮台县至民丰县沙漠公路的养护工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心,沙漠地下蕴藏着海量的油气资源。30多年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在这里发现了克拉2、迪那2、哈得、塔中等32个大中型油气田,年油气产量当量达3182余万吨。据评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总量约178亿吨。
为方便油气运输,1995年9月,第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通车。从公路修建之日起,为防止道路被风沙侵扰甚至掩埋的防护林带也开始同步建设,并且始终没有停止。
为灌溉防护林,截至目前,沙漠公路沿途共打了109口水井。包括老曹夫妇在内的207个养护工人分散在443公里道路旁,日夜守护已长达436公里的“绿色屏障”。因为生活和工作的范围都以水井为圆心向外延伸,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这里只有黄沙
2010年第一次上井,当时54岁的马德芳“来了就后悔了”。
马德芳和丈夫曹学全老家在四川泸州农村。2009年老曹经人介绍到沙漠里当了守井人,一年后他把攒下的近万元工资交给马德芳,动员妻子一起去沙漠。毕竟,两个人就能挣两份钱。
在火车上晃了50个小时抵达库尔勒市,再坐4小时大巴到要值守的水井房,马德芳觉得自己“上当了”。
沙漠里的日子哪有老曹讲的那么好。
水井房是围绕水井盖的房子,因为外墙统一刷成蓝色,也被称为“蓝房子”。老曹夫妇现在驻守的004号水井房大约60平方米,一间水泵房一间柴油机房,剩下一间就是夫妻俩的卧室兼厨房。屋里没有洗漱间,上厕所要去屋后防护林深处的简易便坑;洗澡更不用想,需要时只能把毛巾用水浸湿后擦拭身子,老曹把这叫做“擦澡”。
在水井房居住,米、面、油、菜等物资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这也就算了,刚开始马德芳最难忍受的是明明守着水井,生活用水却也要靠外界定量供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盐量很高,只能用来灌溉树木,就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
按公司规定,一座两人值守的水井房一周供应三大桶水,大约500公斤。四川不缺水,活了半辈子的马德芳也从没用重量计算过用水量。上井的第一周她用水大手大脚,等老曹发现时,剩下的水差点没撑到下一次保障车来的时候。
洗菜的水留着洗碗、洗脸的水接着洗脚,节约用水是每个初到水井房的人都要学习的一课。
在沙漠里吃穿住,时间久一些总会习惯。相比起来,远离人群的孤独才最难适应。老曹说一起上井的第一年,妻子几乎天天和他吵,“吵着要回家,说家里至少能有人讲讲话。”老曹今年67岁了,头发虽已全白,人却很精神,说话时操着一口“川普”,聊到兴头上还会无缝切换成纯正的方言。
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的感受,在010号水井房值守的安国正、宋雯夫妇也深有体会。2015年,夫妻俩从陕西老家到沙漠公路做了守井人。回忆起初到水井房的印象,宋雯说:“当时觉得在老家干农活再苦,也比不上在这里待着苦。”
按照规划,每口水井要负责灌溉沙漠公路沿途4公里的防护林带,东西两侧相加共8公里,这也基本构成了守井人全部的活动空间。其实在沙漠里,空间的大与小几乎没什么区别,因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黄沙。
安国正夫妇上井时,用来抽水的水泵还靠柴油机发电带动,整个白天水井房里都是机器工作的轰隆声。夫妻俩只有在早晚各一次外出巡查防护林时才能正经说会儿话。“也就是商量商量三餐要吃什么。”安国正说,等回到水井房,两人就各忙各的,有什么必须要交流的,都得贴着耳朵喊对方才能听清。
好不容易从3月熬到了10月,沙漠植物进入休眠期,守井人也可以分批回家休息。老曹夫妇收拾起所有行李回了四川。家里人本以为守井的事就此翻篇,可没想到来年相关负责人的一个电话打来,两口子又动了心。
“那时候我们年纪就不小了,要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活儿不容易。”回忆起自己“反悔”的事,马德芳自己也笑了。目前,守井人每月工资3000元,除去必要开销,老曹夫妇一年能存下5万余元。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想自己挣够养老钱,这是大多数50岁以上的守井人到沙漠的初衷。
“第一年都坚持下来了,第二年还怕什么。”心一横,马德芳和老曹又一次坐上了前往沙漠公路的车。
这些树,现在都能藏人了
8月初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早上7点刚过,012号水井房的王亚斌就带着工具出了门。8公里的防护林带里,设置了若干个管道开关,王亚斌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植物生长情况,打开不同区域的开关,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在沙漠里,这些软管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正常运转是植物得以存活的关键。
沙漠公路建设时,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所掩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人们在公路两旁设置了防沙栅栏和草方格来截留沙尘。不过与这种被动的防护手段相比,想要更彻底地解决风沙问题,植树造林是更好的选择。
王亚斌这天灌溉的是水井房东边大约两公里的树林。打开开关后,他开始沿着管道一路巡查。因为风沙天气多,一些分支管道出水口容易被沙子堵住,遇到这种情况王亚斌会提起管子“抖一抖”。如果发现管道破损或无法正常出水,则要及时上报,一般当天就有技术人员前来维修。
这样巡查一趟,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到了下午热度稍微减退,王亚斌再把流程反过来走一遍:先巡查林子,然后关上管道阀门。
除了浇水,守井人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给植物施肥。开春的4月、入夏前的6月和暑后的8月是集中施肥期,30多袋每袋100公斤的肥料在20多天时间里依次倒入水泵房里储存地下水的铁罐中,再通过管道运送到植物的根系。“至于哪棵树多吸收了些哪棵树少获得了些,就要看它们各自的造化了。”到沙漠公路守井前,安国正种了多年庄稼,说起话来颇有几分农人的哲理。
嘴里说着“植物要靠自己”,安国正的手却没有闲下来。自从和妻子打定主意长期在水井房工作生活后,他就捡起了老本行,对树叶泛黄、生长缓慢的苗木逐一检查,寻找原因。缺水的补水,缺肥的给肥。等到第二年开春,010号水井房前后两公里处处都是绿色。用安国正的话来说:“庄稼能种好,养树也不在话下。”
守井人的工作没有任务和目标考核,防护林长得好与坏也不影响他们的收入。不过在井上干了七八年,王亚斌从没听说过哪个同事因为不用心把苗木养坏了的。“我刚来的时候,这些树的高度只到我腰的位置,现在都能藏人了。”王亚斌指着一片由胡杨、梭梭等耐旱植物构成的林子,口吻中带着显而易见的骄傲。
在沙漠里,防护林是守井人的工作对象和长期相处的伙伴,也是他们付出时间与精力后所得到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绿色总是能带来生机。随着梭梭树数量日益增多,寄生在其根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肉苁蓉开始显身。每年4月,识货的守井人都能靠采集这种药材赚些“外快”。
动物也出现了。到水井房的第二年夏天,宋雯在院子里遇见了一只狐狸。看她一动不动,狐狸还大胆地往前走了几步。
后来好几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这只狐狸都会光顾水井房,宋雯总是给它摆上食物和水,她说沙漠里的生命,活得都不容易。
“礼包”和视频
8月3日,是保障车给井上送物资的日子。从司机手中接过标有“012”数字的菜包,王亚斌来不及进屋,就在屋前的台阶上打开翻看起来。
他先拿出两个西红柿,转头一看袋子里只剩下一个,于是又把手里的第二个西红柿放了回去。接着王亚斌从一捆芹菜里分出三根,再拿上两头蒜、两根黄瓜和两颗油麦菜。再然后他把剩下的一大半新鲜蔬菜原样装好,放在了保障车副驾驶的位置上。
这是王亚斌给在019号水井房的妻子魏亚丽准备的“礼包”。
因为一座“蓝房子”通常由一对夫妻值守,沙漠公路上的水井也被称为“夫妻井”。不过,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朝夕相处。今年上井,王亚斌到了012号水井房,魏亚丽却因为工作需要被暂调到了019号水井房。隔着7口井,就相当于隔着近30公里的距离,即使站在周围最高的沙丘上,王亚斌也望不到019号水井房的屋顶。
012号水井房是示范房,屋子里里外外都装修过,卧室的水泥地面铺上了瓷砖,墙面刷得白白净净,家具全换了新的,空调、冰箱、洗衣机也一应俱全。虽然各方面条件比以往的“蓝房子”好了许多,可自己一个人住,王亚斌总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对妻子的思念,被53岁的王亚斌寄托在了食物里。每到定物资的日子,除了必需的食材,王亚斌还会特意增加一些魏亚丽爱吃的蔬菜,再从自己的“口粮”里匀出一部分,由保障车司机送过去。时间长了,这种一周一次的“礼包”成了夫妻俩的信物,送物资的那天也成了两个人每周最盼望的日子。
隔着沙漠相望的夫妻,总有自己的联通方式。017号水井上的张田和022号水井上的妻子关德英长期不在一个“蓝房子”里。在漫长的见不到面的日子里,夫妻俩养成了用手机视频聊天的习惯,也因此找到了各自水井房里通讯最稳定的区域,“我这边在屋里就能接通,她那边信号差要走到院子里才行。”张田说。
每天下午开视频,成了这对夫妻的默契。一个在房里,一个在院里,一个说着今天发生的和昨天差不多的琐事,一个附和着和昨天差不多的话。“你好,我好”就藏在一问一答之间。
今年6月起,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启动零碳示范工程,109口水井房中的柴油发电机被太阳能光伏板代替。这给守井人的生活带来了两个变化:白天轰隆的柴油机声消失了,人与人说话再不用靠吼;多年来水井房夜里没电的日子成了历史。
张田今年47岁,是守井人中相对年轻的,电力供应的改善让他在不工作又不与妻子聊天时有了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只是当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椅子上,一边瞄着画面一边说“一个人习惯了”时,脸上依然有几分藏不住的落寞。
109种生活
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立有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面标有每一个水井房的编号。指示牌是统一的,房屋大小是统一的,但109个编号下的生活却找不出重复的存在。
“它就叫‘猫’。”走进004号水井房,最引人注意的是凳子上懒洋洋躺着的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老曹隆重地介绍了它。
猫瘦瘦长长,毛发也“入乡随俗”呈现沙漠般的哑光色。见有陌生人来,猫也不躲,直到老曹拍了拍它,它才不情愿地起身腾出凳子——那个位置刚好能吹到电风扇。
因为植被长得好,水井房周围多了许多老鼠,稍不注意还会把屋里的东西咬破咬坏。4年前,老曹托保障车司机从轮台县带来了猫。刚到水井房时,猫还不到人的巴掌大,夫妻俩用米粥一点点地喂它。“没想到,它不仅活了下来,还真成了抓老鼠的好手。”马德芳摸着跑到自己脚边磨蹭的猫笑着说。
猫的到来,打破了沙漠腹地的沉寂。后来老鼠没了,猫却成了004号水井房不可或缺的成员。夫妻俩喝粥它跟着吃米,若是开荤它也必然能分到两块肉。猫很亲人,白天只要有机会它就在老曹腿边转悠寻求拥抱。到了夜里,马德芳的床尾则是它固定的睡觉地点。
今年,马德芳又在屋后的树丛旁用黑色透气网布搭了个简易鸡棚,把七八只小鸡养在里面。从此,水井房里常能听到叽叽喳喳的鸡叫声。“有时候蔬菜坏了可以喂鸡,鸡喂肥了又能给人解馋,多好。”说这话时,马德芳眼睛都笑弯了,好像真的在沙漠里拥有了一个农家小院。
与老曹家“动物比人多”不一样,安国正和宋雯的010号水井房最大的特点是整洁。水井房与门前的柏油路之间有一段半米长的沙路,大多数守井人只是铺块木板简单处理,一刮起风来沙石还是会四处乱飞。安国正动手能力强,他托保障车司机捎来材料,硬是把这段路改造成了水泥路。“门前干净了,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宋雯说。
因为从小左手落下病根,宋雯干不了重活,但这一点不妨碍她把水井房里里外外打理得干净整齐,从她手里蒸出的馍、做出的面更是被安国正称为自己的精气神。
今年上井前,宋雯特意从老家带了天竺葵等种子,又在轮台县装了几袋泥土,几个废弃的车胎则被安国正改造成了花盆。按照宋雯的计划,最快明年院子里就能开出一片红艳艳的花。
到“蓝房子”工作不久,安国正置办了一台可充电的音响。到了夜里,就着星月投下的光亮,夫妻俩常常开大音响音量在院子里唱歌、跳舞。“方圆四五公里就我们一家人,不怕扰民,也不怕人笑话。”说起这些,宋雯有些害羞,原本就透红的脸颊更红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两年守井人回家的时间少了许多。今年春节时安国正和宋雯时隔近3年回家探亲,两人都有些不适应“闹哄哄”的环境。“家里总有送不完的客人。”安国正抽了一口烟,“没有沙漠里轻松自在。”
最“简单”的奇迹
最近几年,随着来沙漠公路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偶尔水井房里也会迎来访客。有上门讨水喝的,有借宿的,有车陷进沙里需要帮忙推车的,也有人是单纯因为听说过“蓝房子”,出于好奇前来参观。
只是绝大多数时候,守井人在沙漠里的每一天,都是平静的、重复的,甚至连工作内容也是几句话就能描述完整。然而,在看似乏善可陈的表面之下,“奇迹”已然发生。
20多年来,沙漠公路沿途铺设了近两万公里的滴灌水管,109口水井滋养出了2000多万株包括梭梭、沙拐枣、胡杨、柽柳在内的诸多种类的植物,这些植物构建成70多米宽的防护林带,也组成了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防护林带。沙漠公路不仅没有消失,还有了第二条、第三条……
比让道路免受风沙侵扰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加的植物正在缓慢但坚定地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当地气候产生有利影响。也许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沙漠绿洲就会出现。
这一切的创造,都源于截至目前共计600余位守井人“重复、简单”的工作,源于他们的坚守与悉心照料。
不过,和中国所有朴实的劳动者一样,守井人几乎从不会去想“意义”“贡献”,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
今年是老曹和马德芳一起当守井人的第13年。过去因为柴油机价格不菲,即使在秋冬季休息时,夫妻俩也会轮流留下来,守着柴油机,守着猫,守着井。
004号水井房的正式成员——猫。本报通讯员 马安妮 摄
随着太阳能光伏板代替柴油机,老曹对今年的休假期有了新的憧憬,“我们终于可以一起回家过年了。”他甚至已经给猫想好了安置方案:托给留下的同乡人帮忙照看。
王亚斌的“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再过一阵子,魏亚丽就能回到012号水井房。“到时候我们又能吃过晚饭后一起去关水阀了。”在巡查的路上,王亚斌背着手边走边说。
在010号水井房,那台陪安国正夫妇度过了无数个黑夜的音响没有因为供电条件改善而失宠,时不时地,它还会被搬出来“营业”,给小院带来热闹与欢乐。
采访结束返程时,汽车经过004号水井房,老曹精瘦的背影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他穿着已经磨得起毛的军旅球鞋,肩上扛着铁锹,边走边看,不时停下来把公路边堆积的沙子铲一铲。
汽车继续往前开,沙漠中一块巨大的标语牌逐渐变得清晰,那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
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能否重现楼兰绿洲?专家解答
央广网北京10月26日消息(记者黄玉玲)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出现众多湖泊”的消息广受关注,是否会有“重现楼兰绿洲”的可能呢?常年干旱的沙漠,为何会有众多湖水出现?对此相关专家做出了解答。
高温融雪叠加频繁降雨 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
记者了解到,经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监测资料分析和巴州气象局实地调研,网上热传“沙漠湖泊”的美景照片大概位置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一带,而该景区一直因水沙交融闻名。沿途有一部分“湖泊”是塔里木河流域向原始胡杨林下放生态水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9月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警戒洪水后,河道溢出来的漫滩水形成的多个小型“积水库”。
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的湖泊(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炜峄告诉记者:“沙与水是一对矛盾体,而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这种现象是常态,对于不太了解的受众来说,这样的话题会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新疆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颖介绍,今年度过了1961年以来史上最热夏天,其中塔里木河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多发。今年入汛以来,南疆气温一直持续走高,夏季南疆平均高温日数为29.7天,较常年偏多7.6天,居历史同期第一位。受其影响,和田、喀什地区零度层高度最大值分别达6380米(破历史同期极值)、6010米(居历史同期第二位)。
记者获悉,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监测资料显示,5月上旬南疆大部山区积雪较历年同期偏多,而9月中旬相对偏少4~8成;8月,南疆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5%,特别是喀什地区10个县市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9%~216%。塔里木河北边支流多来自天山山脉,南边支流则多来自昆仑山脉。高温融雪叠加频繁降雨,使塔里木河各支流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塔里木河干流出现历时80天的洪水过程。其中,塔里木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0%,列195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一位;塔里木河干支流2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8月19日塔里木河干流流量全线超警戒位。
综合上述原因,导致塔里木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漫溢形成众多“湖泊”。此外,有专家表示,这些“沙漠湖泊”实际上是当地暴雨、自然渗漏和下放的生态水形成的积水。积水还未渗透进沙漠,所以在低洼处形成了看上去像是湖泊的景象,但其马上就会消失,实际上不能算是湖泊。
沙漠中长期出现绿洲概率不大
近年来,随着南疆西北暖湿化越发明显,“楼兰绿洲”是否能够重现?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姚俊强表示,气候加速变暖的趋势确定无疑,但南疆区域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却并不显著,加上降水量本身很少,增幅有限,无法满足增温引起的巨大蒸发需求,因此气象干旱仍将是变干的态势。
姚俊强指出,沙漠湖泊在世界上很多沙漠中客观存在,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一般是在较长时间下沙漠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湖泊主要受塔里木河上游来水影响,上游来水多就会在河道两岸漫溢形成短暂性水域,最近受夏季塔河大洪水影响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即为这类暂时性水域。
9月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警戒洪水(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洪水过程对河流两岸荒漠河岸林的生态水文意义很大,但这类水体面积相对很小,且存在时间较短,无法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姚俊强说。
据介绍,沙漠湖泊可通过蒸发过程将湖水蒸发变成水汽增加至大气中参与水分循环,但这部分水汽含量很少,并不能够直接影响降水过程。在大沙漠和高温环境下,湖泊的降温效应也很有限,而此类沙漠湖泊大多会在季节内通过蒸发、渗漏等形式消失。
姚俊强认为,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后可以发现,除了人为增加的水库水体之外,近年来塔河流域小型湖泊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沙漠中长期出现绿洲的概率并不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突现湖泊,是自然警告还是人类成效?与冰川有关?
2022年10月18日,在遥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却陡然浮现出了数十处碧绿翠湖。国家多年治理困难重重,千辛万苦未见成效的中国第一大沙漠,为何会突然出现如此奇景?究竟是自然界的变数,还是专家们的苦尽甘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久旱逢甘露,沙漠现湖泊
全世界陆地面积约为1.62亿平方千米,而漫无边际的茫茫沙漠就足足占据了其三分之一的比例。4800万平方千米的干旱以及半干旱面积正在以每年6万平方千米的恐怖速度肆意扩大,同时43%的陆地面积正在面临着沙漠化的风险,生态环境的恶劣发展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沙漠环境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其沙漠面积达到了262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陆地面积的27%。我国沙漠主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为主,目前国家整体沙漠化依然呈现扩大趋势。
沙漠形成原因众多,比如受环境气压限制,暖湿气流无法涉及的印度塔尔沙漠。再比如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稀少短暂的南非卡拉哈迪沙漠,或者沙漠本身身居内陆,海洋水汽无法波及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新疆地区存在的沙漠问题尤为严重,107平方公里的无边荒漠至今仍让众多专家感到头疼不已。沙漠的形成是众多因素交杂的结果,除了气候干旱以及森林的滥伐,草原的破坏以及植被的稀疏,风沙也是沙漠形成的原始条件。
风是制造沙漠的原动力,沙子自然是形成沙漠最基础的物质存在,当依附在地面的泥沙被风源源不断地吹走,显露出地面上暗黄的岩石,荒凉的戈壁便初具雏形。而一些细碎的石子随风滚动,在遇到障碍时就会堆积在一起,积沙成丘便成了沙漠。
生态治理、冰川融化
新疆沙漠形成原因复杂,治理环境苛刻,长期以来就是新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道奥数题,然而今年10月18号的一则有关塔克拉玛干的新闻横空出世,迅速冲上热搜,让中国万千光大民众,又重新看到了新疆沙漠变为绿洲的希望。
新闻中附载了几张照片,只见在一眼望去,黄沙遍地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几处蔚蓝如宝玉的湖水依偎其中,湖水与沙漠的交织恰似皓月与夜空的点缀,又像是深邃的眼睛与幽暗的瞳孔,交相辉映煞是美观。
地处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一千公里,南北宽四百公里,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大沙漠,维吾尔人称它为进的去,出不来的地方。
要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均降水量十分稀少,最多不超过100毫米,最少也不足10毫米。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因为植被稀少、阳光照射毒辣的原因,每年单是蒸发水分就超过了足足3000毫米,这个恐怖数字已经超出了我国95%地区的降雨量,如此入不敷出的局面,沙漠中的湖泊又是出自何种原因产生的呢?
目前在有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的热点下面,都有数以万计的热心民众留言道“趁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水域充足,赶快种树开拓植被面积。”民众的发言自然是出自好意,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化的工作开展会如此简单吗?沉寂多年的僵局又是如此容易打破的吗?
沙漠背后真相 湖泊形成原因
然而经过专家出面证实,塔克拉玛干沙漠湛蓝湖泊形成的原因,并非是新疆沙漠多年治理柳暗花明的成效,毕竟沙漠治理只能通过不断缩小面积来管控,并不能在短期内大规模进行环境蜕变。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受气候与冰川影响,从长远目光来看,这甚至是一件值得深思忧虑的坏事。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姚俊强解释到,此类沙漠湖泊通常会在暴晒以及渗透的形式蒸发殆尽,凭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点湖泊就想重现楼兰绿洲的盛景,无疑是天方夜谭。
前文中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的形成原因一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经过乌鲁木齐气象站的观察,沙漠湖泊的位置是在尉犁县罗布的人村寨,该村寨一直以来就以水含量丰富著名,而塔里木流域下方的生态水,就是其水含量丰富的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人为因素的干预,世界气温都在逐年攀升,今年夏季又有不知多少城市突破了历史高温,高温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我们切身体会,但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则更为强烈。
西北太平洋的持续副热带高压为青藏高原带来了影响,当温暖潮湿的空气穿过青藏高原,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冷空气交汇,就会形成空前规模的大暴雨,这也是塔里木河今年降雨量冠绝十年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冰川融水的影响,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塔里木河主干及支流共计26条河道,今年均爆发了超过警戒线的大洪水,直接导致上游河径达到了往年的1.5倍。冰川融化以及河流洪水,多次叠加导致塔里木河洪水泛滥,河水漫溢导致沙漠出现众多湖泊。
为此专家表示,这些湖泊完全是因为洪水加暴雨方才形成,跟沙漠治理没有一丝一缕的联系。大量水源涌入,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渗透沉积,这才在沙漠表面造成短暂的停积,与其说是湖泊,不如说是水坑。
那么这些湖泊最后又将何去何从呢?难道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空间吗?答案是残酷的,那就是没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后续长期的高温过程中,这些湖水大部分会被蒸发殆尽,小部分会渗透进沙漠下层,但受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低降雨和高气温,这些渗透进沙漠底层的水源最终也会被蒸发掉,届时将没有任何存在过的痕迹。
然而之所以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的出现是一件坏事,还和它背后形成的原因息息相关。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其造成的生态危害已经在大家的生活中初露锋芒。如何制止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恶劣发展,是现如今人类社会需要首当其冲解决的难题。
作者:天宇 校稿:川川
精彩文章推荐:
6名女友同时怀孕?男子大方带领女友参加婚礼,此前还曾被拘留
古人为何喜欢娶十三四岁少女?是有啥特殊癖好?真正原因终于揭晓
沙漠占埃及总面积90%以上,为什么不用尼罗河水改造荒漠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诞生人类文明的地方之一,早在数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的潮涨潮落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绚烂的文明,古埃及也被称作“尼罗河的赠礼”。
直到如今,埃及人对于尼罗河依旧高度依赖,对于埃及人来说,没有尼罗河的水源,埃及别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是个巨大的问题。
尼罗河之中的绿洲岛屿
作为非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的埃及,总面积100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已经超过1亿,埃及的人口密度仅仅位于世界第99位,比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都要靠后,埃及名义上的人口密度,仅有德国的一半,就连韩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埃及夜景,灯光聚集在尼罗河沿岸
然而尴尬的是,埃及的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中,仅有5%的地方是真正适合居住与农业活动的好土地,其他大多数区域,要么是荒漠,要么是戈壁滩之类,整个埃及,超过95%的人口都聚集在尼罗河谷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生活,还有少数生活在西奈半岛的沿海与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埃及地方,都荒无人烟。
打个比方来说,埃及就好像是整个山东的人口,都生活在还没宁夏那么大的地方。
蓝色的尼罗河
有土地的地方没有水源,有水源的地方土地实在不够,这些年埃及深受其苦,原本埃及是北非出了名的粮仓,而且盛产被誉为“白色黄金”的长绒棉,但是因为耕地不足,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如今的埃及用来种植长绒棉的土地越来越少,粮食自给率也越来越低,即便是口粮都需要大规模进口,因为土地不足,埃及的都城开罗无力支撑不断涌入的人口,因此选择了整体搬迁。
埃及的荒漠与金字塔
埃及最大的问题在于水源的匮乏与沙漠的数量太多,如果能够利用尼罗河的河水,将埃及大量的沙漠给改造成适合居住耕种的土地,那么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改造沙漠这种事对于咱们来说,再熟悉不过,这些年不管是库布齐沙漠,还是毛乌素沙漠,亦或是科尔沁沙地,国内的诸多沙漠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之下,人进沙退,越来越多的沙漠地区变成了草地绿洲乃至于森林,甚至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里木沙漠,都出现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流动沙漠地带的公路,我国的治沙成就可谓举世闻名。
不断变绿的库布齐沙漠
既然咱们可以,为什么埃及不可以呢?埃及九成以上的地方都被沙漠所覆盖,治理好沙漠是关乎命运与发展的大事,埃及人自然不可能不动心,一旦成功埃及的未来都要改写,但是说实在的,埃及想要改造自家的荒漠,难比登天。
埃及的沙漠绿洲
一,水源不足
作为全境几乎被荒漠所覆盖的国家,埃及最主要的淡水水源就是尼罗河,其他诸如降水与地下水之类的淡水来源,仅占埃及淡水资源总量的不到一成,然而尼罗河的径流量相对来说并不算多大,并且埃及也不是唯一需要尼罗河的国家。
尼罗河三角洲
在整个尼罗河流域,中上游的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水资源都不怎么丰富,对于尼罗河水同样依赖,这些年因为气候异常,以及流域内人口增加等原因,埃及的人均淡水拥有量越来越低,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总量已经够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埃及的人均淡水资源,还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是个极度缺水的国家。
不管技术多么高明,要改造荒漠,水源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水源根本无从改起,尼罗河下游几乎没有其他的支流,其河道距离埃及大多数地方都非常遥远,水源无法有效运输到大多数的荒漠地区进行灌溉。
埃及尼罗河沿岸都有戈壁沙漠
二,气候太干
埃及除了北部沿海少数地区之外,几乎都是热带荒漠气候地区,常年平均降水量不到三十毫米的水平,像是内陆很多地区,一年到头也难得见到下雨,埃及真正降水量比较多的也只有尼罗河三角洲那一小块。
不仅降水量非常少,埃及的蒸发量还高得离谱,很多年降水量不到五毫米的地方,蒸发量却能达到惊人的三四千毫米,相较来说我国的荒漠地带没有一个位于热带地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一带的荒漠虽然也极其干旱,但好歹还能降点雨,蒸发量也不至于那么离谱。
埃及名城阿斯旺
三,实力不行
虽然这些年我国在沙漠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要以为不管什么样的沙漠治理都一定能“人定胜天”,沙漠治理是需要长期投入的,而且技术难度很高,不管是成本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长期保持才可以。
埃及是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主要依赖于苏伊士运河、侨汇、石油,整体来说发展落后,偌大的埃及经济总量比弹丸之地的新加坡还要少一千亿美元,如今埃及的年人均GDP也仅仅才三千多美元而已,埃及的国家收入长期都不高,支出却在连年递增。
埃及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区划越密集
更艰难的是,埃及的经济尽管发展得不怎么样,可埃及的人口增长率却高得惊人,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相当高,而埃及的增速是印度的两倍,埃及人口从4800万增长到1亿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过快的人口增长,也极大拖累了埃及的发展。
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治理沙漠就完全成为了一个梦想,当年被称作“罗马帝国粮仓”的埃及如今粮食自给率不到20%,并且还在下降,可即便这样,埃及大多数的水资源,还是被农业发展给消耗掉了,埃及的荒漠非但没被治理,反而不少地方宝贵的耕地变成了荒漠。
尼罗河沿岸的村庄
治理荒漠这样的生态工程,还不同于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之类,光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成功的,还需要有效带动广大的民众参与到当中来。
以我国的沙漠治理为例,国家主要是提供各种支持,而具体的工程实施,还是要由当地的民众进行,荒漠的治理耗时很长,成功率也不高,没有坚定的信心与持续的投入,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咱们是由国家引导、支持、帮助,而荒漠的治理,不仅仅是将沙漠变绿,而是要带动区域内的人富裕起来,这样才会有治理沙漠的长久动力存在。
水源充足的埃及农村还是生机盎然的
反观埃及,一方面没有充足的资金技术,一方面也无法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参与到沙漠的治理活动中去,埃及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尼罗河流域,沙漠地区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无关痛痒,去治理沙漠,给钱吗?没那么多钱给,就算把沙漠给治好了,会有人长期留守巩固治沙成果吗?不会,因为没有就业机会与发展前途,留下毫无前途。
不仅仅是埃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治理荒漠都成效甚微,有的是技术与资金问题,有的是根本没人愿意去治理,埃及的沙漠实在是太广大了,即便是将咱们的模式全都照搬过去所有的条件也都达到,想要改变埃及目前的生存困境,也是极其困难的,几乎是达不到的。
孟菲斯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