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超级地城之光官网(顶级风冷旗舰,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显卡评测)

导读超级地城之光官网文章列表:1、顶级风冷旗舰,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显卡评测2、先进制造业集聚成群产业链竞争力稳步提升3、英特尔NUC蝰蛇峡谷评测:3I平台表现如何

超级地城之光官网文章列表:

超级地城之光官网(顶级风冷旗舰,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显卡评测)

顶级风冷旗舰,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显卡评测

1引言

引言

毫无疑问,NVIDIA发布的GeForceRTX40系列GPU和DLSS3为玩家和创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性能升级和跨时代的操作体验。当家旗舰RTX4090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全新的AdaLovelace架构以及换用的TSMCN4工艺让显卡性能获得飞跃。而作为旗舰级的产品,各家AIC厂商对非公版RTX4090也是相当重视,纷纷推出了自家重量级的RTX4090显卡。

今天的主角更是“重量级”,它是来自技嘉的GeForceRTX4090MASTER超级雕,老实说它可能是我目前见过最大的RTX4090显卡了,在一众非公版显卡,技嘉这张RTX4090MASTER超级雕把散热做到了极致,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块最“冻人”的显卡。

*以下“技嘉GeForceRTX4090MASTER超级雕”简称为“技嘉RTX4090MASTER”

外观鉴赏: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

技嘉显卡分有猎鹰、魔鹰、大雕、水雕等众多系列,而技嘉RTX4090MASTER属于当中的旗舰系列——超级雕,旗舰级的产品自然有旗舰级的配置,首先看看这一代的包装盒,拿起包装盒的一霎那我就感觉到了精致的感觉,正面是巨大的雕的Logo。

包装盒的底部印有这一代显卡使用的先进技术,如DLSS、光线追踪、NVIDIAReflex以及NVIDIAStudio。

包装盒内是显卡本体以及电源转接线等配件,今年的RTX4090有多厚重大家也都看到了,技嘉的这款更是直接来到了2.3kg,所以技嘉RTX4090MASTER还附赠了显卡支架,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性,外观也更加和谐。

显卡支架

电源转接线

另外这代显卡的尺寸非常巨大,三围来到了358.5×162.8×75.1mm,需要占用4个槽位。所以一般的机箱无法装入,选购时要注意大小。

外观方面,技嘉RTX4090MASTER采用黑灰双色相间的外观设计,正面用上了磨砂、线条以及切割纹理三种工艺,无处不体现其旗舰定位。

技嘉RTX4090MASTER采用了新一代的风之力散热系统,正面是3个110mmAORUS鲨鱼仿生风扇,左右两颗以逆时针旋转、中央风扇顺时针旋转,借此降低三扇扰流,带给散热器更多的散热气流。

新的仿生鲨鱼风扇,在扇叶表面进行了如同鲨鱼皮肤上盾鳞一样的纹理设计,实现了3dB的噪音下降和30%的风压提升。

技嘉RTX4090MASTER的背板则是金属材质,银色的金属拉丝与灰色的磨砂设计融于一体,中央位置还有一个可发光的“AORUS”品牌印记,质感拉满。

背板上还有镂空的鳞片散热窗口,与正面三个强劲的仿生鲨鱼散热风扇配合,助力显卡高效散热。

显卡顶部印有GEFORCERTX字样,底下是一整排的出风口,横跨整个显卡顶部,加速热量排出。

顶部还有双BIOS的控制开关,并且在背板上还有OC模式和SILENT模式的标识。

BIOS控制开关

BIOS模式标识

另外技嘉RTX4090MASTER采用了新的16pin供电接口,在PCB板上还提供了电源状态指示灯,显卡供电存在问题时会亮起以提示故障。另外由于这一代的RTX4090功耗比较大,因此电源功率最好给到1000W,想要更换这代显卡的用户,大功率电源肯定是免不了的。

底部为显卡金手指,接口为标准的PCIe4.0x16,在使用前一定要在主板打开ResizableBAR功能,这张显卡的性能才能完全释放。

技嘉RTX4090MASTER的接口为三个DP1.4a和一个HDMI2.1a,即使是外接到8K的显示器,这些接口也足够,并且这代显卡最多支持四联屏输出。

个性化设计部分更是技嘉RTX4090MASTER的核心卖点,经典的“三环灯”设计保留至今,升级至第四代后,可以展现包括璀璨、彩虹环、鹰爪等预设灯效在内的多种酷炫视觉效果,并且还在显卡的正面以及背面都加上了RGB灯效,玩家通过GCC控制软件即可自定义灯效。

显卡的顶部还提供了超级雕旗舰级显卡所特有的LCD显示屏,利用GCC控制中心,这块屏幕不仅能显示显卡工作参数,还可以显示各种自定义的文本、图片或GIF动图,可玩性超高。

2技嘉RTX 4090 MASTER超级雕拆解

显卡拆解:技嘉GeForce RTX 4090 MASTER超级雕

虽然技嘉RTX4090MASTER的个头很大,但要拆解其实不算难,卸下背板上的螺丝后就可以分离PCB跟硕大的散热器了。PCB本体并不算长,甚至比前代RTX3090Ti的还要小,但为了容纳更多的元器件,RTX4090的PCB采用了越肩设计,比一般的显卡PCB还要高。

PCB上的接口、供电、核心、显存,以及辅助供电位置都相当的合理且规正,有大厂出品的质感,内部PCB电路使用了全自动制程技术,精密自动化制程可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让PCB更耐久。

PCB的背面主要是一些控制芯片,简洁不少,核心背部电容位置使用了四个POSCAP(导电聚合物钽电容)代替四组MLCC(一组10个MLCC),整体电气性能更强。

PCB的正中央就是那个地表最强的GPU核心——TSMC4NNVIDIA定制工艺的AD102-300-A1GPU芯片,采用TSMC4N工艺制造,集成763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三星8nm工艺GA102核心集成的283亿个晶体管多了足足2.7倍。

核心四周是12颗GDDR6X显存,颗粒来自美光,型号是型号为2MU47D8BZC,单颗显存容量2GB,12颗组成24GB超大显存,频率为21Gbps。

技嘉RTX4090MASTER使用了豪华的24 4相供电设计,供电位置被安排在PCB的两侧,供电方面的用料完全对得上RTX4090新一代卡皇的称号。

每相供电均采用独立的DrMos新品,型号为SiC653A,每相最大可承载50A的持续电流。

供电控制芯片共三颗,均安排在PCB背面,型号分别是:uP9512U、uP9512R,以及uS5650Q。其中uP9512U与uP9512R共同管理核心供电,可以做精细化的供电管理,而uS5650Q则是主要负责显存供电部分。

三颗供电控制芯片

u9512U供电控制芯片

u9512R供电控制芯片

S5650Q供电控制芯片

在核心的正下方可以看到显卡双BIOS的控制芯片,型号为IS25WP016。

右上角可以看到全新的12VHPWR供电接口,相比以往的8Pin接口,占用的地方要少很多,附近是两颗封闭电感用于保证RTX4090的供电稳定。

12VHPWR供电接口

两颗封闭电感

看完PCB下面来看看技嘉RTX4090MASTER上全新的风之力散热系统。风之力散热系统采用三个新设计的110mm仿生鲨鱼风扇、3D启停、正逆转设计、均热板直接接触GPU、13根复合式热管以及进气格栅等技术,提供显卡高效散热。

拆下风扇和散热器后,可以看到技嘉RTX4090MASTER的散热器本体,这一代的散热器相当庞大,不仅能够给GPU散热,还为显存、电感以及MOS管等进行散热。

在显存和供电部分都配上了高系数的导热垫辅助散热,GPU核心也抹上了厚厚的硅脂,显存位置更是紧贴真空腔均热板,超高的散热效能助力这一代显卡强劲的性能释放。

散热器本体为两段式散热模块,两边的散热鳍片均增大了面积,并且采用弯角造型,进一步增大了鳍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散热器下隐藏着恐怖的13根复合式热管,显然这是为超频而准备的。

如此规格的散热系统前所未见,配合金属背板上的镂空设计,压这颗AD-102核心绰绰有余。

散热器上还有3个110mm的仿生鲨鱼风扇,经过升级后,提升风流量的同时还能减低声噪,更高速有效地散热,轻松应对高达600WTGP功耗下的温度。

3测试平台介绍&理论/游戏性能测试

测试平台介绍

旗舰级的显卡自然也要旗舰级的配置,想要衬得上技嘉RTX4090MASTER,那必须是顶级硬件,我们用了Inteli9-12900K处理器,技嘉Z790AORUSMASTER超级雕主板,以及金士顿的64GBDDR5-6000高规格内存,确保这张显卡能够释放全部性能。

测试前,依照惯例,首先用GPU-Z对显卡的运行状态以规格参数进行再次的检查,避免因为运行状态及参数不正确而导致测试成绩不正确。同时也能通过GPU-Z所呈现的数据来看看技嘉RTX4090MASTER显卡更为详细的规格参数,其中技嘉RTX4090MASTER拥有16384个CUDA,相比RTX3090Ti的10752个多出52%,Boost频率达到了2550MHz,相比公版的2520MHz有一定的提升。

另外从GPU-Z中可以看到主板的ResizableBAR功能已开启,否则显卡会有比较大的性能损失。

理论性能测试

上机后,先跑了一遍3DMark测试,实测下来,技嘉RTX4090MASTER的性能提升是我历年来见过的最高的一次,相比上一代RTX3090Ti整体性能提升约66%。在代表DX11的FireStrike测试中,随着分辨率的提升,性能幅度提升越明显,在4K分辨率的FireStrikeUltra中,相比上代提升有77%。在代表DX12的TimeSpy测试中,RTX4090也跟RTX3090Ti拉出了巨大差距,TimeSpyExtreme跑分19545分,差点突破2W大关。

而在光追跟DLSS测试中,RTX4090相比RTX3090Ti有近乎翻倍的体验,同样是DirectX光追测试,3090Ti仅能跑61FPS,而RTX4090已经飙到了140FPS;而DLSS测试中,RTX4090不开启DLSS时,帧数已经接近前代开启DLSS的帧数,性能提升堪称巨大。

另外,最近3DMARK还更新了基于DX12新的基准测试工具——SpeedWay性能测试,技嘉RTX4090MASTER在4K画质下跑出了9956分,相比公版4090的9854分还要高,可以看出技嘉对这款显卡的调校有多激进。

游戏性能测试

看完了理论性能测试,RTX4090的提升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这张核弹级的显卡在游戏中究竟表现如何呢,我们选取了多款游戏进行实测。

相信买技嘉RTX4090MASTER这种顶级显卡的用户都不会差一块4K显示屏吧,我们直接上4K游戏性能测试。在著名显卡杀手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技嘉RTX4090MASTER开启超级光追画质,依旧能够跑到76FPS,已经可以4K高画质流畅游玩了。在另一款光追游戏《光明记忆:无限》中,即使是有着复杂的光线追踪加持,技嘉RTX4090MASTER相比RTX3090Ti依旧提升了69%。

实测下来,这一代RTX4090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升级,过去开启光追仅有十几二十帧的游戏,现在即使4K画质下也能流畅60帧游玩,不愧是目前地表最强游戏显卡。

4DLSS 3性能测试

DLSS 3性能测试

AdaLovelace架构最大的亮点优势就是支持最新的DLSS3,旧版的DLSS2是通过渲染出一个低分辨率图像,然后使用AI进行放大提高分辨率,实现画质与帧数双向提升。全新的DLSS3除了包含DLSS2的功能外,还新增了帧生成功能,可以在两个真实帧之间插入AI运算出来的全新帧,从而实现帧数的翻倍,这里我们也一并测试了多款DLSS测试程序与游戏。

最新版的3DMark已经适配了DLSS3的BenchMark,开启DLSS3后,技嘉RTX4090MASTER的性能表现相比前代旗舰RTX3090Ti有几乎翻倍的提升,4K分辨率下已经能够做到176FPS的成绩,完全能够满足4K@144的电竞需求,即使将分辨率提升至8K,RTX4090的帧数表现也逼近百帧,8K电竞指日可待。

目前DLSS3已经适配了不少新游戏,由于只要适配DLSS3就可以向下兼容DLSS2,开发难度非常低,所有后续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开发商加入DLSS阵营。F122作为首批支持DLSS3的游戏,在4K分辨率下仅TAA设置下,游戏流畅度仅为75FPS,这说明了RTX4090不开启DLSS功能的游戏性能也很强。当开启DLSS3后,无论是质量档还是性能档,游戏流畅度都高于120FPS,对于一款赛车游戏来说,这流畅度是真的丝滑,大屏加流畅的体验宛如置身F1赛事当中。

DLSS3-F122-DLSS-Balance

DLSS3-F122-DLSS-Perfoemance

DLSS3-F122-DLSS-Quality

DLSS3-F122-DLSS-SuperPerfoemance

DLSS3-F122-TAA

UnrealEngine5LyraDLSS3测试

Unreal-Engine-5-Lyra-DLSS3-OFF

Unreal-Engine-5-Lyra-DLSS3-ON

另外我们还测试了利用UnrealEngine5引擎打造的LyraDEMO,此DEMO除了能够支持最新的DLSS3技术外,还带上了NVIDIAReflex,即提高帧数的同时还能降低延迟。笔者这里上传了两个图片给大家看看LyraDEMO里的DLSS3开启与关闭的画质对比,几乎看不出画质损失,而游戏流畅度自然是DLSS3开启后提升较为明显的,帧数由原来的76FPS直逼192FPS,近乎三倍的提升,PCL延迟也进一步降低到了50ms的水平。

5创作者能力测试

创作者性能测试

作为一张顶级显卡,技嘉RTX4090MASTER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打游戏,创作生产力才是它的强项。创作性能我们测试了以ULProcyon、PugetBench为代表的Bnechmark,还加测了模拟日常使用的PCMark10。虽然Photoshop、Premiere以及AfterEffect这三个软件对于显卡的要求都不算太高,但有RTX4090加持,性能还是提升了14%以上,如果你是正在使用RTX3090Ti这类显卡的设计师、影像师,想要提升创作效率,又没有可升级途径,不妨试试技嘉RTX4090MASTER,它能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在专业内容创作上,技嘉RTX4090MASTER上18432个CUDA内核能够带来更快的效率。在Blender渲染中,RTX4090有着几乎两倍RTX3090Ti的性能,效率大增;在另一款GPU渲染器Octanebench中,RTX4090相较于RTX3090Ti,提升幅度高达95%,可见新一代显卡的优势之大。需要用到渲染的用户真的可以考虑技嘉RTX4090MASTER,24GB大容量显存和强悍的配置在内容创作等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视频后期这一块,技嘉RTX4090MASTER配备了第八代NVIDIANVENC编码器,支持AV1编码和双编码器。其中AV1是下一代的视频编码技术,能够在占用相同空间情况下,提供更加快速的视频编码和更高质量的流媒体传输性能。并且目前许多主流媒体都已经支持AV1,像达芬奇或万兴喵影等软件也已支持AV1编解码。

这次我们使用NVIDIA提供的8K片源与工程文件进行测试,同样的素材,AV1编码相比H.265编码所需时间更短,而即使同为H.265格式导出,技嘉RTX4090MASTER的导出时长相比RTX3090Ti也快了近70%左右。

并且AV1编码后的文件相比H.265占用空间更小,有了RTX40系的第8代NVENC双编码器,创作者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6超频&功耗&总结

超频测试

这一代的RTX4090超频能力相当出色,虽然英伟达已经给RTX4090足够高的频率,出厂最高可达2520MHz,不过依旧有继续超频的空间。所以我们使用技嘉独有的超频工具——AORUSEngine,给“雕牌”显卡提供了专业的超频方式,在软件内能够进行多种设置,频率、电压、风扇转速、RGB、温度等都可自定义调整,并且一键套用,实时生效。

我们手动给这张显卡进行超频,将GPUBOOST频率拉到了2775MHz,在3DMark中实测GPU频率可达3105MHz,性能也进一步提升,TimeSpy得分36888,相比默认状态提高约4.4%的性能。技嘉RTX4090MASTER强大供电与散热设计完全可以继续开发这颗至尊级GPU的性能,玩家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它的强大潜力。

功耗与散热

这么大的散热器加持,不测一下技嘉RTX4090MASTER的功耗和温度真是可惜了。在室温24℃下,Furmark甜甜圈设定为1280x720分辨率。在烤机10分钟后,显卡占用率达到了99%,满载功耗447.8W,显卡核心频率为2715MHz,核心满载温度稳定在56.8℃,相比3090Ti或公版4090动辄70℃的表现,技嘉RTX4090MASTER可以说是“快冻感冒了”,果然全新的散热器的效能强劲,用来压制这款显卡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仅如此,技嘉RTX4090MASTER在进行烤机测试时,噪音表现也相当好,我们在开启OCBIOS情况下几乎感受不到太大的风扇的噪音,距离显卡50cm处噪音仅33.3Db,如果开启SILENTBIOS时,噪音会低至27.6dB。

评测总结

全新AdaLovelace架构的RTX40系显卡无论是在游戏性能还是专业生产力上都带来了质的飞跃,而旗舰级的RTX4090更是将显卡性能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在DLSS3技术的加持下,4K光追下的游戏体验丝滑流畅,甚至8K电竞也不再是梦;而对于创作者来说,第三代RTCores和第四代TensorCores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进化,搭配上大显存和翻倍的CUDA核心,不仅性能翻倍,效率也大幅提升。

再聊聊这次测试的技嘉RTX4090MASTER显卡,外观上,经典的三环灯效延续至今,多样式的灯效和LCD显示屏属实是把RGB玩出花来了,有棱有角的金属框架配合眼前一亮的灯光设计,颜值拉满,科技感十足。

另外不论是从堆料、散热、超频还是做工来说,技嘉RTX4090MASTER都称得上是顶级非公,它以强悍的性能表现、稳定的温度控制和超低的风扇噪音,完美诠释了顶级卡皇的真正实力。虽然出厂默认的BOOST频率只比公版4090高了30MHz,但从我们实测来看,它的超频潜力不容小觑,完全可以与其他OC显卡掰掰手腕,轻轻松松就能跑上3GHz。

这一代RTX4090可谓是从里到外处处都是惊喜,总的来说如果你想购买一款性能最强、颜值在线、温控到位的显卡,那么技嘉RTX4090MASTER就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技嘉RTX4090MASTER已经上市开卖,售价15998元,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

7ADA架构讲解

Ada Lovelace架构讲解

Turing、Ampere上两代架构核心均以人物来命名,前者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后者则是“电学中的牛顿”——安德烈·玛丽·安培,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就是以其姓氏命名。那AdaLovelace定非凡人,度娘一下果然,这是 人称“数字女王”的阿达·洛芙莱斯,编写了历史上首款电脑程序,是被世界公认的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果真是一代比一代还要更牛。PS:她的父亲是《唐璜》的作者,诗人拜伦喔。

从Turing架构开始,NVIDIA首次在显卡中加入了加速光线追踪的RTCore单元,以及面向AI推理的TensorCore单元,这革命性的创新使实时光线追踪成为可能。而Ampere架构则是全面的架构改进,在加入新一代的二代RTCore和三代TensorCore基础上,还有着更先进的SM单元设计,这样显卡工作效率那是翻倍的提升。而来到AdaLovelace架构,同时是以效率提升为大前提,自然是引入了最新的第三代RTCores与第四代TensorCores单元,同时加入众多新颖的黑科技,从执行效率来说AdaLovelace架构是上代Ampere架构的2倍以上,甚至光线追踪能力更是达到了恐怖的4倍性能。

在讲述核心架构前,我们先了解几个关键词:GeForceRTX4090、AdaLovelace、TSMC4N、608mm²、760亿个晶体管、2倍性能功耗比。

大家带着几个关键字来看上面的【显卡规格参数对比】表格,就可以更容易读懂上述表格了。最新一代的桌面显卡GeForceRTX40系列均采用全新的AdaLovelace架构核心,GeForceRTX4090的核心是AD102,目前AdaLovelace架构核心中最为强大的,具有760亿个晶体管、16384个CUDA核心和24GB高速美光GDDR6X显存。

而GeForceRTX408016GB核心代号为AD103-300,拥有9728个CUDA核心和16GB高速美光GDDR6X显存,显存位宽也缩减到了256Bit;GeForceRTX408012GB规格要低一些,核心代号为AD104-400,拥有7680个CUDA核心和12GB美光GDDR6X显存,显存位宽仅为192Bit。这里由于NDA原因这里我们不再多说GeForceRTX4080系列相关的信息。

得益于NVIDIA与台积电深度合作的TSMC4N制程工艺,GeForceRTX4090核心面积仅是608mm²(上代RTX3090Ti628mm²),在更小的核心面积下却能塞下多达760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的Ampere架构多出了约70%晶体管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制程工艺的提升不单能拥有更多的晶体管,其核心频率更是能跑得很高,GeForceRTX4090Boost频率就已经达到了2520MHz,这样在核心频率与高规格的双向保证下实现了比上代显卡高达2倍的性能功耗比。

从GTC2022秋季大会中,其实我们就已经发现了,目前GeForceRTX4090显卡中配备的AD102-300核心其实并非完整的AD102核心。完整的AD102核心应该包括了12个GPC(图形处理集群)、72个TPC(纹理处理集群)、144个SM(流式多处理器)和⼀个带有12个32Bit显存控制器的384Bit显存位宽。

再来看上面的GeForceRTX4090架构图,和完整版本的AD102核心对比起来就很容易看出差别。首先,GeForceRTX4090核心代号为AD102-300,其拥有9个完整规格的GPC(图形处理集群,每个内建6个TPC),与2个非完整的GPC(图形处理集群,每个内建5个TPC),共组成了64个TPC,那么SM单元自然就是128个了。至于显存位宽方向那是相当的完整——384Bit。

如果你还是不太懂,这里笔者就逐一为了AdaLovelace架构显卡的构成。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一个完整的AdaLovelace架构AD102核心内部拥有12个GPC,而每个完整的GPC中包含了一个专用的RasterEngine(光栅化引擎),两组ROPs共16个ROP(光栅化处理单元),以及6个TPC与12个SM单元。

全新的SM流式多处理器

AdaLovelace架构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全新的SM流式多处理器,每个SM包含了128个CUDA核心、1个第三代的RTCores,4个第四代TensorCores(张量核心)、4个TextureUnits(纹理单元)、256KBRegisterFile(寄存器堆),以及128KBL1数据缓存/共享内存子系统,于是这一个全新的SM单元有着超过上一代2倍之的性能表现。

过去的Turing架构INT32计算单元与FP32数量是一致的,而两者相加才组成了64个CUDA核心。但是Ampere架构开始,左侧的计算单元实现了FP32 INT32的计算单元并发执行,也就是说CUDA核心数量翻倍到了128个。

再来看看AdaLovelace架构的SM,FP32/INT32的计算单元组合,同样实现了每个SM内含128个CUDA的设计,看似提升不大,但是当你了解到GeForceRTX4090拥有128个SM,16384个CUDA核心,那你也就应该明白达82.6TFLOPS的着色器能力是如何实现的了,比上一代的RTX3090Ti显卡的40TFLOPS,还真是提升了两倍有多。

另外缓存方面AdaLovelace架构也进行了大规格的提升,首先每个SM单元中单独配上了128KB的缓存,这样RTX4090显卡中就实现了163MBL1/共享内存。其次核心的二级缓存进行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并且完整AD102核心是96MB二级缓存,而RTX4090显卡拥有72MB二级缓存,也可能是因此AdaLovelace架构核心对显存位宽的依赖性并不高。

技术讲解:第三代RT Cores与第四代 Tensor Cores

技术讲解:第三代RTCores与第四代TensorCores

以为刚才的CUDA数量与超大L2缓存就已经很猛了,实现上AdaLovelace架构最大的提升还是在第三代RTCores与第四代TensorCores身上。

第三代RTCores

RTCores用于光线追踪加速,第三代RTCores的有效光线追踪计算能力达到191TFLOPS,是上一代产品2.8倍。

在Ampere架构中,第二代RTCores支持边界交叉测试(BoxIntersectiontesting)和三角形交叉测试(TriangleIntersectiontesting),用于加速BVH遍历和执行射线三角交叉测试计算,虽然光线追踪处理能力已经比初代的Turing架构核心更高效,但是随着环境和物体的几何复杂性持续增加,传统的处理方式很难再以更高效率、正确反应出的现实世界中的光线,尤其是光的运动准确性。

所以在第三代RTCores增加了两个重要硬件单元:OpacityMicromapEngine与DisplacedMicro-MeshesEngine引擎。OpacityMicromapEngine,主要是用于alpha通道的加速,可以将alpha测试几何体的光线追踪速度提高2倍。

在传统光栅渲染中,开发人员使用一些Alpha通道的素材来实现更高效的画面渲染,例如Alpha通道的叶子或火焰等复杂形状的物体。但在光线追踪时代,这传统的做法会为光线追踪带为不少无效的计算,例如运动性的光线多次通过一块叶子,光线每击中一次叶子,都会调用一次着色器来确定如何处理相交,这时就会做成严重的执行成本与时间等待成本。

而OpacityMicromapEngine用于直接解析具有非不透明度光线交集的不透明度状态

三角形。根据Alpha通道的不透明,透明与未知等三个不同的块状态进行处理:透明则直接忽略继续找下一个,不透明块则记录并告之命中,而未知的则交给着色器来确定如何处理,这样GPU很大部分都不需要进行着色器的调试处理,能够实现更为高效的性能。

DisplacedMicro-MeshesEngine

如果说OpacityMicromapEngine加速的是面处理,那么DisplacedMicro-MeshesEngine就是几何曲面细节的加速器。如上图所示,在AdaLovelace架构中,通过1个基底三角形 位移地图,就可以创建出一个高度详细的几何网格,所需要资源占用比二代RTCores更低,效率也更高。

通过NVIDIA给出的创建14:1珊瑚蟹例子来说事,这里我们需要需要1.7万个微网格、160万个微三角形,在AdaLovelace架构中BVH创建速度可加快7.6倍,存储空间缩小8.1倍。DisplacedMicro-MeshesEngine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将一个几何物体根据不同细节分成密度不一的微网络处理,红色密度超高,细节处理越为复杂。相应的低密度微网络区域则可以释放更多的资源与存储空间,这样DisplacedMicro-MeshesEngine就可以帮助BVH加速过程,减少构建时间和存储成本。

同时AdaLovelace架构SM中新增了着色器执行重排序(ShaderExecutionReordering,SER),这是由于光线追踪不再只有强光或者阴影渲染处理,未来将会更多的是在光线的运动性,这样光线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想要第三代RTCores与第四代TensorCores有着更高的执行效率,那就得为他们来安排一位管家。而着色器执行重排序(SER)就是为了能够即时重新安排着色器负载来提高执行效率,为光线追踪提供2倍的加速,也能更好地利用GPU资源。不过目前仍未有实例,想实现这个功能,还得游戏与开发工具的支持才行。

第四代TensorCores

TensorCores是专门为执行张量/矩阵运算而设计的专用执行单元,这些运算是深度学习中使用的核心计算功能。第四代TensorCores新增FP8引擎,具有高达1.32petaflops的张量处理性能,超过上一代的5倍。

8DLSS 3技术讲解

技术讲解:DLSS 3

或者说第四代TensorCores太硬核你不会知道是啥?提升意义在哪?但是TensorCores最经典的应用DLSS你肯定会知道,这一次AdaLovelace架构支持NVIDIA最新的DLSS3技术。

https://images.nvidia.cn/cn/youtube-replicates/r-hu006p23I.mp4

之前我们也聊过DLSS技术,其设计之初是为了弥补光线追踪技术后的性能损失,具体的表现为开启光线追踪技术后游戏帧数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很难保证游戏流畅的运行。于是DLSS使用低分辨率内容作为输入并运用AI技术输出高分辨率帧,从而提升光线追踪的性能。

在DLSS3中包含了三项技术:DLSS帧生成、DLSS超分辨率(也称为DLSS2)和NVIDIAReflex。你可以理解为DLSS3是在DLSS2的基础上,新增了DLSS帧生成技术;而后两技术中,DLSS超分辨率只需要GeForceRTX显卡都能使用上,NVIDIAReflex则是GeForce900系列以后的显卡都用使用上。

想实现DLSS帧生成可不简单,这需要配合上AdaLovelace架构的GeForceRTX40系列显卡才行。DLSS帧生成技术原理是:利用AI技术生成更多帧,以此提升性能。DLSS会借助GeForceRTX40系列GPU所搭载的全新光流加速器分析连续帧和运动数据,进而创建其他高质量帧,同时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和响应速度。

从Ampere架构开始,NVIDIA显卡就已经支持了光流加速器,而AdaLovelace架构的光流加速器升级到了第二代,其提供了高达300TeraOPS(TOPS),比安培架构的初代光流加速器(OpticalFlowAcceleration,OFA)快2倍以上。为了实现DLSS帧生成,OFA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配合上新的运行⽮量分析算法在DLSS3技术框架内实现精确和高性能的帧生成能力。

另外,由于DLSS帧生成是在GPU上作为后处理执行的,那么即使在游戏受到CPU性能限制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从中获得更好的游戏性能提升。尤其是那种物理计算密集型的游戏或大型场景游戏,DLSS2均可以让GeForceRTX40系列显卡以高达两倍于CPU可计算的性能来渲染游戏。

最后由于DLSS3是建立在DLSS2基础之上的,游戏开发者可以在已支持DLSS2或NVIDIAStreamline的现有游戏中快速集成该功能,所以DLSS3已在游戏生态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有超过35款游戏和应用即将支持该技术。

阅读小亮点:NVIDIAReflex

NVIDIAReflex也是DLSS3其中的一环,它可以使GPU和CPU同步,确保最佳响应速度和低系统延迟。

想要实现端对端的最低延迟,你需要确保游戏、显示器以及鼠标三者都同时支持并开启了Reflex技术。

当GeForceRTX40系列显卡和NVIDIAReflex搭配上后,直接达到1440p分辨率360FPS的体验,这着实是性能有点强劲了。

在GTC2022大会时已经透露将会还有4款1440p分辨率的新型G-SYNC电竞显示器将要发布,包括采用mini-LED技术的AOCAG274QGM–AGONPROMiniLED、MSIMEG271QMiniLED和ViewSonicXG272G-2KMiniLED三款显示器刷新率均为300Hz,而最猛的是ASUSROGSwift360HzPG27AQN,刷新率直接来到了360Hz。

但唯一一个问题就在于,部分显示器厂商认为此类产品受众人群较少,会降低此类显示器的产能,甚至产品就已经被内部PASS掉,所以1440p360Hz是很美好,但现实也是相当的骨感。

技术讲解:双NVIDIA编码器(NVENC)

GeForceRTX40系列显卡还有一个全新的升级,那就是双编码器NVENC。第八代的NVENC双编码器不仅支持H.264与H.265,还支持开放式视频编码格式AV1。

而由于AV1是一种免版税的视频编码格式,上游软件厂商与下游戏的配套端都在大力推广此编码格式,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硬件与软件支持AV1格式,包括剪映专业版、DaVinciResolve、以及AdobePremierePro较为流行的Voukoder插件均支持,且均可通过编码预设使用双编码器,这样我们等待视频导出的时间缩短将近一半。

不单是视频制作软件,AV1格式也将会是主播、游戏直播UP主们的新宠儿,在保证画面最高质量的情况下,AV1编码器可将效率提高40%,同时显卡的占用也更低。包括OBSStudio一一代软件中也会增加AV1格式的支持。另外我们还能通过GeForceExperience和OBSStudio录制高达8K60的内容,这样我们做游戏录制也会变得更为轻松。

包括我们之后测试时使用的游戏内录视频都是支持AV1格式,同时双编码器NVENC在资源占用和适配上做得越来越好。

先进制造业集聚成群产业链竞争力稳步提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完成产值6.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出我国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成为稳链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记者获悉,在工信部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作的带动下,各地积极研究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企业高效协同 产业链供应链显韧性

在“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株洲,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要的上万个零部件。这种高效链接、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得益于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效应。

“目前株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380多家,本地配套率超过了80%。”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宋长征告诉记者,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紧密相连,构建了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2021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规模将近1400亿元,今年1-7月增长9.5%。

不止株洲。四川围绕17个重点集群引进龙头企业和一批产业链“填平补齐”项目,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增长5.7%。广东建立“链长制”,面向集群企业实施投资提振、保供稳价、提质增效多个行动,助企纾困、稳产稳链……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到支持国家级集群加强产业链供需对接,再到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系列举措持续支持各地“抓集群、促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日前工信部召开的“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我国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规上企业2.5万家,2021年有17个集群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成为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推动工业稳增长、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上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和韧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先进制造业集群具备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和要素集聚度高的双重优势,以此形成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构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紧密配套的垂直分工体系,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灵活。

集聚优质资源 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

7月27日,在位于徐州的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制造基地,徐工2000吨级伸缩臂起重机发车出口欧洲。这台千吨级超级起重机,可以把135吨的重物吊至160米高度,进一步拓展了我国超大吨位起重机在欧洲风电市场的应用。

“我们正着眼于世界前沿,努力打造一批支撑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促进会会长张守航说,目前徐州建成省级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整合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攻关,并将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的广大中小企业辐射。

不少地方也围绕集群协同创新开展积极探索。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聚焦光通信、光电显示、激光及光电传感四大领域,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在1400余家规上企业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高端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四川联合重庆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累计推动超31万户企业上云用云。

在集群推进机制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聚焦主业、精耕细作,迅速成长为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25个重点培育的集群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产融合作、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等工作协同,引导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加速向优势集群汇聚。”工信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近5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重点集群布局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 培育机制持续完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需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链条配套齐全和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所长程楠说,先进制造业集群能够覆盖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吸引这些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集中,可以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升级和质量跃升。同时,产业、科技、金融与人才协同配合形成的集群生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记者获悉,工信部通过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搭建集群间实力比拼的“赛场”,持续激励集群加快发展。此外,在集群竞赛带动下,江苏、广东、河南等13个省市出台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补链强链,谋划储备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加大力度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集群企业数字化转型……多个工业大省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谋划具体举措,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机制,构建集群梯次培育体系,部省市协同研究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高效集聚。”工信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将支持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协同的集群发展生态,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英特尔NUC蝰蛇峡谷评测:3I平台表现如何?

基于对桌面环境的追求,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追求迷你主机。比起常规主机,迷你主机的体积更小,放在桌面上也不占地方,但同时因为机身体积的限制,一般迷你主机都没有太强的游戏性能或者高端处理能力,只能用来满足用户的日常办公娱乐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市面上是否存在着性能强劲的迷你主机呢?虽说近两年ITX行业正在高速发展着,但对于大多数非DIY玩家来说,如果真的要追求小体积和大性能的最佳兼得,其实英特尔NUC系列产品才是更好的选择,称之为高性能迷你主机的代表作也不足为奇。

2022年9月中旬,英特尔发布了全新的NUC 12 Enthusiast性能版套件,代号 Serpent Canyon(蝰蛇峡谷),这款产品的定位类似上代的“幻影峡谷”,虽然定位略低于6月发布的 NUC 12 Extreme(飞龙峡谷),但是整机集成度更高、机身也更迷你,而且首次采用了真正意义上的“3I平台”,让人对它的性能表现非常期待。

(图源:英特尔官网)

近日,雷科技拿到了这款全新的NUC产品,究竟传说中的“3I平台”性能表现如何?作为一款小众产品,英特尔NUC 12蝰蛇峡谷值得非DIY玩家购买吗?让我们通过本篇评测来一探究竟。

小改款,大升级

作为英特尔主推的消费级硬件产品线,NUC迷你主机的包装向来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统,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我们手上这台NUC 12 Enthusiast“蝰蛇峡谷”采用了菱形的立体包装盒,正面印有“intel nuc”字样,侧面印有蛇鳞装饰条纹,靠下方还贴有一枚“intel ARC”锐炫显卡铭牌,包装的整体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图源:雷科技自制)

将盒子上沿向左右两侧轻轻拉开,就能看到蝰蛇峡谷的本体了。尽管被视为冥王峡谷、幻影峡谷的后继者,蝰蛇峡谷并没有采用和前代产品完全一致的外观设计,而是在保持棱角分明的六边形设计的同时,将机箱整体都扩大了一圈,机箱容量也由1.3L提升到2.5L。

(图源:雷科技自制)

和过往的NUC产品一样,蝰蛇峡谷同样支持垂直/横向两种摆放方式,用户既可将其平放在桌子上,也能通过附带的支架实现竖立摆放。垂直摆放时,机器可以实现上方侧方进风,横向摆放时,机身也可以借助右侧面板的橡胶脚垫实现悬空,强化机器的散热能力,避免机身内部成为“闷罐”。

(图源:雷科技自制)

再来看看接口,蝰蛇峡谷的正面除了显眼的六边形电源键外,还有一个SDXC读卡器、一个雷电4 USB-C接口、一个3.5mm耳机接口和两个USB 3.2 Type-A接口;机身背面则拥有着多达4个USB 3.2 Type-A接口、一个2.5Gb RJ45网口、一个雷电4 USB-C接口、一个3.5mm音频接口、一个HDMI 2.1接口以及两个DP 2.0接口。

从接口配置上看,蝰蛇峡谷的机身接口足够丰富,两个雷电4接口不仅可以提供超高速的数据传输,同时也能搭配hdmi 2.1和dp 2.0接口实现多达五块屏幕的多屏办公,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类扩展需求。

(图源:雷科技自制)

进入拆解环节,蝰蛇峡谷的拆解简单便捷,只需卸下侧面面板的六枚螺丝就能将侧面面板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背光灯板,这次蝰蛇峡谷随机附赠了经典骷髅头/新版蝰蛇头两种蚀刻片卡,只要放在背光灯板上就能在开机之后显现出相应的背光图案,一如既往地酷炫。

(图源:雷科技自制)

拆掉灯板固定架,即可看到整个机器的内部。这次蝰蛇峡谷标配的网卡是英特尔Killer AX1690,支持2.4GHz、5GHz两个频段,英特尔还为这种新网卡准备了一个控制中心应用,可见其重要性。除了机身附带的一块SSD硬盘外,主板上还有两个M.2插槽,最高支持三块NVMe SSD。

(图源:雷科技自制)

最后,为了极限压缩机身空间,蝰蛇峡谷也采用了外置电源方案。这块电源是光宝代工的,19.6V/16.8A规格,最大输出功率为330W。

(图源:雷科技自制)

打响“3i”平台第一枪

在我看来,蝰蛇峡谷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除了高整合度的机身设计外,这也是目前市面上首款整合了英特尔的处理器和独立显卡的“3I平台”迷你主机,正如英特尔NUC事业部总经理 Brian McCarson所述:“英特尔NUC 12 Enthusiast迷你主机套件是英特尔迄今为止所打造的最令人兴奋的NUC产品之一。”

作为首款3I平台NUC,蝰蛇峡谷搭载了英特尔12代酷睿i7-12700H标压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A770M独立显卡,我们手上这台评测机型配置了2×8GB DDR4-3200内存,以及500GB PCIe 4.0 SSD硬盘,整体配置如下:

(图源:雷科技自制)

作为英特尔十二代移动处理器中的旗舰产品,i7-12700H的参数向来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款处理器采用最新的Intel 7制造工艺,14核20线程,其中6个核心为高性能核心(P-Core),睿频加速最高可达4.7GHz,8个核心为能效核心(E-Core),最大睿频3.5GHz,三级缓存24MB。

(图源:雷科技自制)

在CPU-Z性能测试标准中,该机单核得分729.8分,多核7783.7分,R20测试669cb/6167cb,R23测试1774cb/16361cb。和搭载11代酷睿旗舰处理器的前代产品相比,i7-12700H处理器的单核性能提高了至少15%,多核性能更是有着30%的增强,蝰蛇峡谷较好地释放出了这颗处理器的性能。

(图源:雷科技自制)

在CrossMark综合跑分测试中,蝰蛇峡谷得到了1711分的好成绩,其中生产率1640分,创造性1833分,反应能力1582分。

(图源:雷科技自制)

V-Ray是目前业界最受欢迎的渲染引擎之一,而V-Ray Benchmark则是由其开发者chaosgroup推出的一款免费的独立渲染速度测试软件,可以用于测试计算机的V-Ray 5引擎渲染速度。蝰蛇峡谷的CPU渲染测试成绩为10972vsamples,在官方数据库中名列前茅。

(图源:雷科技自制)

当然,更多人关注的还是锐炫A770M独显的性能表现。作为英特尔旗下目前性能最强的移动端GPU,锐炫A770M采用台积电6nm工艺打造,拥有32个Xe-core,16GB GDDR6显存,256bit位宽,总线带宽512GB/s,核心频率2050MHz,显存频率2000MHz,最高支持120W性能释放。

(图源:雷科技自制)

在3DMark FireStrike Extreme(2K渲染)测试中,锐炫A770M的图形分数达到了13005分,核心温度最高60℃,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1900MHz。

在3DMark FireStrike Ultra(4K渲染)测试中,锐炫A770M的图形分数达到了5967分,核心温度最高66℃,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1950MHz。

(图源:雷科技自制)

在3DMark Time Spy(2K渲染)测试中,锐炫A770M的图形分数达到了10913分,核心温度最高64℃,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2050MHz。

在3DMark Time Spy Extreme(4K渲染)测试中,锐炫A770M的图形分数达到了5249分,核心温度最高67℃,核心运行最高频率为2050MHz。

(图源:雷科技自制)

从实测来看,锐炫A770M的各项评分都要高于140W满血版的RTX 3060独显,这张显卡的实际表现非常值得期待。

(图源:雷科技自制)

内存方面,我们手上这台蝰蛇峡谷搭载了2*8GB SO-DIMM DDR4 3200MHz内存,没有提供更多的内存插槽。使用AIDA64进行内存缓存测试,测得的读取速度为49649MB/s,写入速度为46925MB/s,延迟为95.9ns,表现相当不错。

(图源:雷科技自制)

存储方面,我们手上这台蝰蛇峡谷搭载500GB PCIE 4.0 SSD硬盘,其SSD读取速度可以达到7025.66MB/s,写入速度达到3926.87MB/s,在同规格硬盘里也是出类拔萃的水平,可以大大缩短3A游戏加载的时间,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加载和文件传输的高速需求。

(图源:雷科技自制)

未来可期的游戏体验

进入游戏测试环节,在以下测试中,我们会在1080P或2K分辨率下,测试游戏在超高画质的性能表现。

1、地平线:零之曙光

作为近年来索尼游戏移植PC平台的代表作,我们可以借《地平线:零之曙光》来衡量A770M对索尼移植游戏的友好度。在2K分辨率、极限画质的情况下,蝰蛇峡谷运行《地平线:零之曙光》的平均帧数可以达到60帧,可以实现流畅游玩,非常令人惊喜。

(图源:雷科技自制)

2、CS:GO

作为一款电竞游戏,《CS:GO》的游戏帧数永远是被玩家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们侧重测试了在1080P的情况下,高画质与低画质的游戏帧数。蝰蛇峡谷在1080P下低画质的测试帧数平均为328.09帧,高画质下平均为292.57帧,总之流畅运行没什么压力。

(图源:雷科技自制)

3、古墓丽影:暗影

不仅通吃Windows/Mac两大阵营,而且在适配厂商新功能上显得尤为积极,这也让《古墓丽影:暗影》成为了游戏测试中的常客。实测1080P分辨率平均帧率100帧,2K分辨率平均82帧,蝰蛇峡谷在常规分辨率下均能够流畅运行这款游戏。

(图源:雷科技自制)

除此以外,《古墓丽影:暗影》还是市面上首批支持英特尔Xess技术的游戏。所谓Xess,本质上就是英特尔独家的超采样技术,和隔壁AMD FSR 2.0以及Nvidia DLSS 2.0基本可以算作一个概念。我们在2K、超高画质的情况下,打开了Xess的“超级性能”档,看一下这项技术给帧数带来的提升。

(图源:雷科技自制)

如图所示,在2K分辨率下,Xess能给游戏帧数带来接近30%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在同时开启光追 Xess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接近60FPS的2K光追游戏体验,也是难能可贵。

(图源:雷科技自制)

4、无主之地3

《无主之地3》是近年来少有的单机3A射击游戏,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出A770M在新游戏中的优化水平。实测1080P分辨率平均帧率80帧,2K分辨率平均54帧,得益于英特尔对DX12的专项优化,蝰蛇峡谷在新游戏中的运行效果异常出色,未来的游戏性能非常值得期待。

(图源:雷科技自制)

散热表现值得一提

最后,让我们看看蝰蛇峡谷的散热能力。如图所示,单烤FPU 10分钟后,可以看到CPU的频率能够稳定在3.1GHz左右,CPU的功耗维持在72W左右,整机温度则在85℃上下。

(图源:雷科技自制)

在进行压力最大的双烤时,CPU可以稳定在3.0GHz左右,CPU的功耗维持在55W左右,温度固定在88°C左右,而GPU的功耗维持在100W左右,温度则是86℃,性能释放还是很可观的。

(图源:雷科技自制)

总的来说,得益于合理的散热设计,蝰蛇峡谷的散热表现非常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只会在开始烤机的一瞬间提高风扇转速,随后风扇便会稳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转速下,同时整机也能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性能释放水平。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使用环境,这也是Nuc对比笔记本电脑颇具优势的地方。

总结:小体积,大能量

优点:

1、小体积高扩展性;

2、出色的硬件配置;

3、精致的机身做工;

不足:

1、显卡驱动还有优化空间;

(图源:雷科技自制)

作为英特尔NUC迷你电脑的最新产品,蝰蛇峡谷显然倾注了他们很多的技术和设计在里面,而这款产品的表现,可以证明以英特尔处理器、英特尔显卡为核心配置的NUC产品已经足够成熟,“3I”平台也能为用户带来出色的综合性能体验,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在我看来,不论是对于希望桌面简洁、扩展性强、性能足够、使用省心的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而言,还是对于使用地点相对固定、但又没有足够桌面空间的大学生来说,NUC 12蝰蛇峡谷都是一款值得考虑的选择:有着超越一般笔记本的散热与性能,也有着极致便携的小巧身材。当然,如果你不介意占用空间的话,那么可以在相同预算内获得更强性能的常规台式电脑或许更适合你。

RTX 3060劲敌?蓝戟A750 FLUX OC显卡评测

今年年中,英特尔携ARC A380独立显卡正式回归。回顾A380显卡,它独特的外观设计、宽裕的显存规格以及对AV1编解码特性的支持,在千元价位的首秀就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毕竟只是作为入门定位,它的性能只适合玩一些配置要求不高的网游。

不过近期,英特尔又带来了主流性能级的A750显卡,价格也基本持平同定位的RTX 3060显卡。本期我们拿到了首批非公版型号--蓝戟A750 FLUX 8G OC,看看它是否真的能与RTX 3060一较高下。

01/ 外观拆解

蓝戟A750 FLUX 8G OC在设计上延续了一贯的BOX风格,外观方正硬朗,外壳表面的阳极氧化工艺搭配风扇边缘的CNC高亮切边,凸显出很强的金属质感。显卡侧边采用了无开孔的设计,减少了PCB和热管等内部结构的裸露,让整卡看上去更具一体感和高端范儿。这款显卡还提供了两款个性配色,除了这次上手的“苍蓝”外,还有一款灰黑搭配的“影灰”,玩家可以根据装机的主题风格进行选择。

显卡背面同样拥有很多精彩的细节设计,尾部做了机甲风格的镂空处理,背板也融入了大量机甲元素。据悉蓝戟产品设计师在此次高端 FLUX 影系列采用的是 NEO 美学,遵循未来主义美学主张,他认为在面向未来前进的过程中,一切惯常之物都会掉队,设计同样如此。从实用性出发,致力于与用户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活力十足的关系,而不是脱离用户展示产品个性。

蓝戟A750 FLUX 8G OC正面采用了3枚90mm直径、1.5mm厚度的帆翼风扇,扇叶原理和灵感来源于太阳帆,采用独特的直叶设计形态,帆叶经过精准调校确保了压力均衡、均匀送风。三旋帆翼风扇智能启停技术,结合双滚珠轴承设计,不仅节能静音且散热效率大幅提升。

蓝戟A750 FLUX 8G OC作为频率更高的出厂OC版本,顶部也是采用了高于公版规格的双8 Pin接口供电。接口右侧的三角形LOGO呼吸灯由蓝戟自研Blues芯片进行控制,让显卡侧面的LED灯能够显示开机动画,在正常工作时灯光还会随着显卡负载变化进行律动。此外LED灯还有监测电源和主板的作用,当检测到外接电源有故障,LED会闪烁红光;当检测到主板故障,LED会闪烁黄光。

而且根据显卡不同的负载状态,中间还会有一条蓝色灯带跟着变化律动。

显卡侧板提供了1个HDMI 2.0和3个DP 2.0 UHBR10接口,后者可以输出2条8K分辨率60Hz HDR信号或4条4K分辨率120Hz HDR信号。

显卡散热器采用了六根6mm铜镀镍散热管 高密度散热鳍片,高规格散热管结合在空间设计上组建的散热风道,增大了散热面积,结合风扇散热可以使得热量以更快的速度传导出去。

蓝戟A750 FLUX 8G OC显卡的PCB采用了目前先进的SMT表面贴装工艺,将各个元器件规整牢固地安装在PCB表面,提升了PCB的耐用性和整体美观性。

PCB中央就是A750显卡的AGM-G10核心了,它采用Xe HPG架构和台积电6nm工艺制造,在406mm²面积内集成217亿晶体管,规模大约是A380显卡的3倍。核心周围分别是8颗1GB的GDDR6显存,以及采用Tide定制电感和坦电容的8 4相供电。

从FurMark烤机测试情况来看,蓝戟A750 FLUX 8G OC在长时间满载状态下可以稳定维持2.4GHz满频运行,功耗170W,核心温度60°C,显存温度70°C,发热控制十分优秀。同时风扇也只有1257转,比较安静。

02/ 架构解析

英特尔锐炫A系列产品全部基于Xe HPG架构打造,该架构主要由Xe内核、Xe媒体引擎、Xe显示引擎、Xe图形管线这四部分组成。

Xe内核——与传统的GPU矢量单元相比,内置Xe矩阵扩展(XMX) AI引擎的Xe内核能够针对AI推理提供16倍的强大算力,这也将有助于显著提升生产力、游戏和内容创作所需工作负载的性能。

Xe媒体引擎——Xe媒体引擎可以为众多视频编解码器提供加速并支持广泛的行业标准,它还支持业界领先的AV1硬件加速编解码。AV1的能效比目前最常见的编解码器H.264高出50%,比H.265高出30%。

Xe显示引擎——Xe显示引擎可以支持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HDR显示,它还支持多项全新行业标准,比如通过Display Port 2.0 10G实现未压缩的4K @120Hz显示刷新率的内容。

Xe图形管线——要渲染3D图形,就必须遵循一系列步骤。而Xe图形管线就是锐炫A系列移动端独立显卡渲染3D图形的一系列步骤。

NVIDIA有DLSS,AMD有FSR。今年,借着锐炫A系列显卡发布的契机,英特尔也推出了一项自己的游戏增效技术——Xe超级采样(XeSS)。根据英特尔官方得介绍,AI驱动的英特尔XeSS超级采样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游戏性能。例如,让游戏能够以原生1080p分辨率的性能渲染游戏帧,然后通过XeSS超级采样技术实现接近原生4K分辨率的画质。

锐炫A系列显卡支持英特尔Deep Link技术,该技术使锐炫独立显卡能够与英特尔CPU和集成显卡无缝配合,并通过以下功能提升游戏、创作和直播的体验:

超级编码——与仅采用英特尔锐炬Xe显卡相比,超级编码让整个平台上的媒体引擎能够相互结合,从而将视频编码的速度提高60%。

超级算力——类似地,超级算力能够调用整个英特尔平台上多个计算和AI引擎,包括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锐炬Xe显卡和英特尔锐炫独立显卡,从而加速各种工作负载。

动态功率共享——基于工作负载情况,动态功率共享能够智能、自动地对引擎性能进行优先排序,并按需将更多功率分配给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或英特尔锐炫显卡,从而把创作和计算密集型应用的性能提升30%。

英特尔锐炫控制面板是一个支持便捷交互的一站式的控制面板,让用户可以全面掌控游戏体验。锐炫控制面板包括自定义性能配置文件、内置直播设置、虚拟摄像头、集成Game ON驱动下载、自动生成游戏高光时刻等。英特尔锐炫控制面板支持英特尔锐炬Xe、锐炬Xe MAX和锐炫独立显卡,能够实现统一的软件体验。

英特尔Xe HPG架构的旗舰型号Arc A770和Arc A750都基于ACM-G10核心。其中本次评测的Arc A750拥有28个Xe核心,内建3584个流处理器、28个光线追踪单元、224个纹理单元、112个ROP单元,核心频率2.4GHz,TDP 225W。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定位稍低一些的ARC A750也仍然保留了高达256 bit的显存位宽,搭配16Gbps显存频率,带宽高达512GB/s,相比RTX 3060的336GB/s高了不少。

03/ 游戏性能

英特尔处理器搭配锐炫A系列独立显卡支持Resizable BAR技术,该技术可以解锁CPU访问显存的限制,能够多任务协同传输,大幅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充分发挥锐炫A系列独立显卡的性能表现。这项功能需要英特尔400系主板(10代酷睿)及以上平台才能支持,我们本次选择了新一代的13代酷睿i5-13600K Z790平台进行测试。

在3D Mark基准性能测试中,蓝戟A750 FLUX 8G OC无论是DX11还是DX12性能都全面领先于RTX 3060,即便是光追性能测试项目Port Royal的成绩都明显高出一截,这个表现还是让人比较意外的。

不过我们此前测试的A380的时候就了解到,由于A750显卡原生只支持DX12引擎,运行旧引擎的游戏都需要通过转译才能兼容,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定的性能损失,再加上本身和游戏的适配刚刚起步,因此在许多游戏中的性能表现并不能达到跑分的水准。

时隔离几个月,这一次发布的A750终于有所改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老的DX9游戏当中A750的帧率仍然显著落后于3060,但A750在兼容DX11的游戏中性能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已经和RTX 3060互有胜负。其中在《绝地求生》这款游戏里面,选择DX12模式运行的性能还会反超RTX 3060。

在1080P的大型游戏测试里面,此前蓝戟A750 FLUX 8G OC的表现同样和RTX 3060旗鼓相当,普遍是在DX12游戏里面更强,DX11游戏中稍逊一筹,但在各项目中都不算有特别大差距。

英特尔锐炫Arc显卡同样支持提升游戏性能的超分辨率技术—XeSS。它实现方法与N卡的DLSS 2类似,即以低分辨率渲染,然后利用GPU的深度学习单元(XMX引擎)通过AI计算之后输出高分辨率画面。官方表示在特定场景下,这可以为高画质游戏带来2倍的帧率提升。

从《古墓丽影:暗影》的实测情况来看,A750显卡在XESS可以在相同画质设置下实现翻倍的帧率,实现从明显卡顿到十分流畅的质变。

有趣的是,XESS还是一个开源技术,有较好的兼容性,就连RTX 3060也可以开启,不过性能提升幅度相对没那么大。

相较于DLSS,Xess面临的问题还是适配的游戏数量不够多,目前只有《Arcadegeddon》《骑士精神2》《幽灵线:东京》《杀手3》《永劫无间》《红视2》《古墓丽影》《SuperPeople》《神领编年史》等游戏已经正式支持了XeSS采样技术。

但英特尔正在与全球游戏工作室合作,旨在多款新一代游戏上实现针对英特尔锐炫独立显卡以及XeSS等技术的优化。为了让业内更多软件和硬件支持该技术,英特尔计划面向所有人开放XeSS SDK和工具包,相信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越来越多游戏能够使用它。

04/ 生产力

压缩比高的视频编码既能为我们节约存储资源,也能节省网络带宽。在这个视频爆炸增长的时代,编码效率变得非常重要,传统的AVC(H.264)已经不适应时代,而HEVC(H.265)则因为需要授权费用等问题至今仍未十分普及。

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编解码方案的代表,AV1比目前最为普遍的H.264编解码器还要高出50%,比VP9、HEVC高出30%,因此能够以更低带宽和更小文件提供更高质量的画面。而且AV1是完全开放没有任何授权费用的编解码器,因此具备低成本优势,其行业前景非常可观。

在软硬件支持方面,目前Youtube、Bilibili等流媒体网站已经支持该格式,且近两年推出的主流显卡(如Intel Xe核显、AMD RDNA2、NVIDIA RTX30系显卡等),都已经支持了AV1的解码。但对于需要硬件编码功能的创作者而言,除了价格高昂的RTX 40系显卡外,英特尔锐炫ARC系列是目前少有的可以支持AV1编码的选择。

英特尔锐炫ARC显卡集成的Xe媒体引擎不仅能为传统的VP9、H.264、H.265等众多视频编解码器提供加速,它还支持业界领先的AV1硬件加速编解码。目前Davinci 18、Hand Brake、万兴喵影等流行视频软件,都已经对锐炫A750的AV1 视频编码提供了支持。

拥有硬件级加速的A750显卡,在以AV1格式渲染导出高清视频时,可以轻松达到数倍于CPU单独渲染的效率。

在传统的H.264/H.265视频导出中,A750显卡对比RTX 3060也有不小的优势。

与传统的GPU矢量单元相比,内置Xe矩阵扩展(XMX) AI引擎的Xe内核能够针对AI推理提供16倍的强大算力,这也将有助于显著提升生产力、游戏和内容创作所需工作负载的性能。使用Topaz Video Enhance AI进行视频分辨率增强工作,A750显卡凭借着Xe矩阵扩展(XMX) AI加速能力,比纯CPU计算快了数倍,也领先RTX3060约50%。

05/ 总结

通过这次测试蓝戟A750 FLUX 8G OC,笔者感受到了英特尔锐炫显卡在软件驱动优化方面的进步,它不仅显著改善了DX11等旧引擎游戏的表现,对现今流行的光线追踪和超采样技术也很好地完成了接轨,在目前已经完成适配的游戏当中,表现足以和RTX 3060平分秋色,完全可以作为游戏主力卡使用。

而蓝戟A750 FLUX 8G OC这款显卡,无论是外观颜值、散热能力、做工用料等方面,放在整个显卡市场表现都非常出众,堪称甜品级的价格、旗舰级的设计,无疑是非公版锐炫显卡当中的精品。

英特尔锐炫显卡通过引领先进的AV1视频编码的普及,也将大大降低内容创作者的升级、购机门槛,值得肯定。相信随着后续驱动的改进,以及越来越多游戏的优化适配,锐炫显卡还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2022达摩院青橙奖公布:15位多半从事基础研究,4位女科学家获奖

羿阁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刚刚,2022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了!

15位平均年龄仅33岁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得到百万奖金及阿里全方位科研支持。

这届15位获奖者中,超六成从事基础研究。

他们分别来自理论数学、量子物理、生命医学、化学材料、软件安全、端边云协同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均已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起大梁。

同时,本届女青年科学家获奖人数首次达到4位。

青橙奖是由阿里达摩院2018年发起的奖项,专为发掘35岁及以下中国青年学者设立的公益性学术评选。

过去4年,青橙奖已支持近40位顶尖青年学者。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黄高、张伟楠、邓岳、梁小丹、朱占星、张兰、童永昕等人曾获此奖项。

今年,青橙奖全面覆盖科学技术广泛领域,收到全国135所高校院所近500份有效申报材料。

以下是2022达摩院青橙奖获奖名单。

白蕊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获奖理由:她参与并主导了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剪接体系列成果,为相关遗传病和癌症机理研究带来新思路。

科研成就:她参与并主导完成全球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首次揭示了剪接体重塑的分子机理,主导并开辟了U12型剪接体研究方向。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体生化研究技术,并加速了相关靶向抗癌药物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

她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6篇,在Cell上发表论文3篇。

曾入选由中国科协评选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曾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陈明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获奖理由:他致力于探索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并助力展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科研成就:他对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和可扩展化量子计算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基础方面,他和同事通过高精度的量子调控技术,实验证明了量子世界中虚数不“虚”、自然数不“自然”;

在应用方面,他设计了量子采样线路框架和验证算法,助力我国在光和超导量子计算体系,均实现了在特定任务的求解方面超过超级计算机,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一里程碑目标。

陈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

获奖理由:他专注于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助力实现面向开放环境的实用脑机接口。

陈厅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提出了一系列软件安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在区块链软件、安卓软件和桌面软件领域应用。

科研成就:他常年致力于软件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软件漏洞发掘、攻击检测与恶意代码分析的新技术,并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于区块链软件、安卓软件和桌面软件三大场景,发现了数百个安全漏洞,且取得显著实际成效,多项技术达到国际最佳水平。

曾获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NFOCOM2018最佳论文奖、 CCF颁发的2018中国区块链最佳论文奖。

江一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建立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了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科研成就:长期致力于“破解乳腺癌的难治之谜”,聚焦临床难题“三阴性乳腺癌”,系统性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建立首个指导三阴性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四分型系统——“复旦分型”,形成了基础成果向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式”研究体系,成功地将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早先的 10%提高到 29%。

“复旦分型”被《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等权威临床治疗指南收录,用于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

任炬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在端边云协同智能计算领域提出多个创新性成果,为分布式协同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科研成就:随着端侧智能与实时性智能需求激增,如何在复杂网络环境下支撑轻量级端边侧设备进行高效的协同模型训练与推理计算,成为了普适智能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任炬团队围绕端边协同智能的核心挑战,提出了高性能个性化联邦学习系统、SoC异构计算单元协同推理加速框架、以及通用化分布式异构算力协同框架等多个创新性成果,为分布式协同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其因在物联网与边缘计算领域贡献获得了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佳青年学者奖。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多个重要部门,在国防、军事、教育等领域起到了显著作用。

邵立晶

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提出了检验引力的新方法,为基础物理理论“添砖加瓦”。

科研成就:他的研究领域是基础物理理论的实验与观测检验,特别是采用天体物理的观测结果,来探索现有物理理论适用的范围。

工作成果主要包括用脉冲星系统地检验时空对称性、构建引力波波形模板库、联合引力波和脉冲星检验引力理论、用脉冲星探索暗物质性质、参与探测人类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和拍摄人类首张黑洞照片等,并与EHT合作组347人共享了“2020基础物理突破奖”。

2020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同丹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特别研究员、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她构建了能源-经济-排放-协同治理间的交叉耦合模型,为减污降碳政策提供理论基石。

科研成就:她以多学科交叉模型体系构建和大数据融合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创新方法为手段,在社会经济活动与大气污染复杂非线性响应建模、基于大数据的全球重点行业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究三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吴昊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以及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她研究伊辛模型、高斯自由场、均匀生成树等物理模型,解决多个本领域公开问题。

科研成就:她致力于利用随机过程 SLE 研究伊辛模型、高斯自由场、均匀生成树等物理模型,取得系列成果,解决多个本领域公开问题。

第一个学术贡献是计算伊辛模型臂长衰减指数,第二个学术贡献是证明伊辛模型连通概率猜想,第三个学术贡献是构建均匀生成树模型与对数共形场论的联系。

吴嘉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通过计算成像方法突破了传统显微成像局限,显著提升活体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与数据通量。

科研成就:通过计算成像方法突破了传统显微成像局限,显著提升了活体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与数据通量,并极大地降低了光毒性。

代表性工作包括首次实现了小鼠活体连续6个小时以上的毫秒级亚细胞分辨率三维动态观测,相关工作被评价为“上帝视角”显微镜;建立了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为解决光学像差这一百年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他参与研制的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仪器,迄今是国际上视场最大通量最高的介观显微镜,首次实现了小鼠皮层范围单细胞水平大规模神经元同时记录,是研究神经回路工作机理与大范围肿瘤转移机制的利器。

杨树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获奖理由:她研制出高性能新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攻克了困扰氮化镓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科研成就:她专注于氮化镓(GaN)功率器件 (芯片)设计、关键工艺和可靠性研究,旨在实现 GaN 功率器件在电压/功率等级、动态特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提升。

自主研制出1kV/1.1mΩ·cm(2)单极型和1.8kV/0.5mΩ·cm(2)双极型垂直GaN功率器件,功率品质因数国际领先;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无电流崩塌”的垂直型GaN器件,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GaN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所研制的高性能GaN功率器件为 5G 通信、航空航天等核心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

杨辉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获奖理由:他致力于光通信网络跨层域高效调控技术研究,助力加速光通信网络智能化发展进程。

科研成就:围绕跨层域光网络方向研究,他瞄准光网络调度与传送效率等跨层域光组网壁垒,取得了大规模动态调控与跨域应急组网等成果,形成了跨层域光网络弹性控制机理与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助力加速光通信网络的智能化发展进程。

杨杰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获奖理由:他发展了“分子电影”技术,实现对分子结构演化的直接捕捉。

科研成就:他通过发展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MeV-UED)技术,突破了飞秒、亚埃时空分辨率的仪器需求,实现了对分子结构演化的直接捕捉,即拍摄“分子电影”。

2015年起,他在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领衔发展了MeV-UED技术在气相、液相化学中的科学应用。

他本人的主要成果包括利用“分子电影”技术首次捕捉非绝热动力学过程、首次同步观测原子核与价电子运动、首次捕捉液态水中的氢键运动等。

姚永刚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理由:他研发出精确可控的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有望促进材料制造及化工生产的高效、低碳、清洁化。

科研成就:他研发出一种精确可控的电热瞬态高温合成技术,可以在超高温(2000-3000K)、超快速(小于 1s)及非平衡(降温速率~10^4K/s)条件下,实现新型能源材料合成、电热瞬态化工新过程等。

该技术反应温度高,其反应速率比常规方法高几个数量级,可实现快速、节能、高效、规模化材料及化工品合成。

另外,设备简单通电即可运行,不依赖化石燃料,有望促进材料制造及化工生产的绿色、低碳、清洁化。

周杨

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青年研究员。

获奖理由:他通过构造“纠缠的有理尾巴”,得到了拟映射不变量穿墙公式统一的几何证明。

科研成就:他最主要研究成果是在最一般的情况下证明了GIT商空间拟映射不变量的穿墙公式。该结果对于研究来自超弦理论的镜对称原理有重要意义。

周杨通过引入被其称为“纠缠的有理尾巴”的几何构造,对该公式给出一个统一的证明。其方法已被国外其他研究者推广到层的模空间上,从而给一些著名的结果找到几何解释。

周杨的研究成果于2022年以其为独立作者发表在基础数学“四大顶刊”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