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听见凉山演员表(中国导演电影新势力,本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获奖名单出炉!)

导读听见凉山演员表文章列表:1、中国导演电影新势力,本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获奖名单出炉!2、凉山缉毒警察周脉军:与毒贩过招的刀锋战士3、吉狄马加:诗人不能只待在象牙之塔,游离于

听见凉山演员表文章列表:

听见凉山演员表(中国导演电影新势力,本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获奖名单出炉!)

中国导演电影新势力,本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获奖名单出炉!

自从去年的《长城》被吹捧的天花乱坠,上映之后却收到影迷影评界的差评之后,国产电影似乎一直鲜有佳作。七月份的烂片横行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却出现了一部让小编惊喜的国产动画——《大护法》。

虽然大家都爱吐槽各种各样“手撕鬼子”抗日神剧、堕胎怀孕的校园爱恋、装神弄鬼雷死人的国产鬼片......但是作为影迷的我们比谁都希望可以在影院、荧幕前、电影节上看到属于我们的国产佳作。

就在今天代表着中国新生的导演演员力量的第十一届FIRST西宁青年电影节公布了竞赛单元的各部获奖名单,今天小编就陪大家总结盘点一下中国导演电影的新生力量,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就能看到这些年轻导演执导的佳片了~非常值得期待!

对比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西宁青年电影节知名度远远不及,但是在小编个人看来,参展导演的作品虽然稚嫩青涩,但是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真诚,效果虽然粗糙劣质,但是有一份能感动人的张力和热情。

(评委都请上了中国鬼才导演姜文,诚意满满呀!)

这样小众的作品更文艺,也更能体现出一些不是流窜在大屏幕上但是热爱电影的年轻导演的态度。比起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受到称赞的《父子雄兵》(刚上映小编就去看了,有些失望),FIRST西宁青年电影节的有些年轻导演的处女作甚至比已经成熟的大鹏监制主演的作品更有意义,更特别。

今天为大家重点介绍的是本届“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的获奖作品《小寡妇成仙记》,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6.7分,但是考虑到是蔡成杰这位尚不出名的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一部国产小众片,能够达到及格线以上的标准已经很不容易了。

相对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大肆吹捧,观感上粗糙、段子粗暴烂俗、第一视角拍摄效果如同手机拍出来的《父子雄兵》只有5.1的低评价,影迷们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对比一下,大家懂的~

影片讲述一个死了三任丈夫的农村寡妇的悲惨身世。她遭村民厌弃,为了寻找住处,度过冬天,而假装装神弄鬼替人看病驱邪,骗取住所。没想到弄假成真,真的成了萨满,而最后无力拯救村民的贪婪和冷漠,倍感绝望走向死亡的荒诞故事。

作为一个新兴导演愿意花心思和功夫去讲述一个类似于莫言笔下、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那种魔幻现实类型的电影,可以看出,导演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并且勇于去表现的。

导演关于这部获奖作品自己的阐述是:“本片通过一个农村妇女装神弄鬼的故事,展示北方农村的众生相,考察农民群体生存情况,精神、道德以及信仰的现状。以荒诞的表现手法,来揭示农村的诸多问题,诸如信仰缺失,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空巢儿童遭遇性侵等问题。”

比起国内像《左耳》《秘果》系列某些热衷于刻画男欢女爱、岁月静好、堕胎怀孕的校园爱情电影,和《京城81号》系列一些拿“鬼”做噱头天天装神弄鬼,用幻觉、精神分裂、沼气吸食过多这样令人贻笑大方的借口糊弄观众,

还有像《小时代》系列拍着PPT一般纸醉金迷生活,徒有其表空无内在的国产鬼片导演,新晋导演的思想和对现实、平常人大众群体的考察思考似乎要深入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资历年轻的导演的处女作《听见凉山》在豆瓣有着8.0分的高分评价。

以导演蔡成杰为代表的年轻导演们日后会不会厚积薄发拍摄出一部部打响年轻导演名号的优秀作品,可能性也是大大的哟~

以上就是本届的全部获奖名单,如果大家也对中国电影、小众电影的新生力量感兴趣的话,可以深入去了解哦~

说不定,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离糟粕低俗没有逻辑恶意煽情的“手撕鬼子”、“校园纯爱”、“没鬼装鬼”系列越来越远了。

也希望中国的这些新导演们能拍出一些优秀深刻的电影作品~小编会持续关注保持期待的,也会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新出的国产佳片的哟~!

凉山缉毒警察周脉军:与毒贩过招的刀锋战士

新华社成都7月26日电 题:凉山缉毒警察周脉军:与毒贩过招的“刀锋战士”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光于 薛晨

从大凉山到“金三角”,从羊肠小道到深山密林,他的名字让毒贩闻风丧胆。

他曾带队深入“金三角”腹地,跨境抓捕大毒枭,上演真实版“湄公河行动”;他曾纵身跳下20米高悬崖,抓捕嫌疑人;他曾多次在公路上上演生死时速,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藏区深夜突袭。

他是禁毒战线的“刀锋战士”——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禁毒局副局长周脉军。

深入龙潭 鏖战边境

周脉军虽然是个“80后”,却因为长年的风餐露宿,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瘦巴巴的身材,不穿制服的时候,在人群中的辨识度很低。

很难相信,这个瘦巴巴的汉子,在过去6年里,无数次冲锋陷阵,参与破获130多件毒品刑事案件,抓获600多名犯罪嫌疑人,缴获600多公斤毒品。

2018年10月29日,记者收到一条周脉军发来的微信。这条信息的背后,是他组织侦破的两起特大跨国贩毒案。事后,他告诉记者,当时一名凉山籍毒枭藏身境外,行动小组在公安部、四川省公安厅的指挥下,与云南警方密切配合,通过与境外多方斡旋,过境实施抓捕,但不能携带武器。在枪支泛滥、局势不稳的境外,行动小组人身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进入疑似毒枭藏身的宾馆后,我们都看到了电梯里的弹孔,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心里想的是,干就是了!”说起案子,他两眼放光,讲到精彩处,让听者竖起汗毛。

由于嫌疑人长期蛰伏境外,耳目众多,听到风声后逃之夭夭,第一次抓捕未成。

一周后,行动小组将嫌疑人锁定在边境某口岸附近。通过近半天的蹲守,嫌疑人的身影在人海中一闪而过。“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几乎同时,他也看到了我。我们一下子冲了上去,他想反抗已经没有机会了。”

此次行动,专案组从境外抓回8名毒枭,149名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一举摧毁了两个盘踞境外多年的贩毒集团。

跳崖追凶 生死时速

“毒贩都是不要命的,要收拾他们,只有比他们更不要命。”周脉军说。

蹲守是缉毒警察的工作常态,有时候一蹲就是好几天,精神时刻高度紧张。特别是夏天在车里,不能让外面看到车里有人,不敢开空调、开窗,一守便是一两个小时。“那种感觉简直令人窒息。”

毒品犯罪的嫌疑人很多也是吸毒人员,其中不乏艾滋病患者。与他们“过招”,警察还面临着很大风险。“他们有时疯狂起来会咬人,自伤自残,恨不得跟我们同归于尽。”

谈及抓捕过程中遭遇的生死瞬间,他漫不经心地讲起的往事,全是让人目瞪口呆的硬核故事。

2016年,周脉军和战友一起到边境跟踪一起毒品案件,经过两天追踪,发现了嫌疑人的踪迹。“他骑着摩托车,我们开着两辆越野车,山路非常窄,车很少,当他发现身后有车时就警觉了。”

周脉军的车先超过了嫌疑人,准备在弯道处把他逼停,谁知车刚一停下他就听见枪响,马上调头折返。悬崖边,一名战友正守着嫌疑人刚丢下的装满海洛因的背包,嫌疑人已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悬崖大概有20多米高,有超过70度的一个斜坡,两名战友已经跳了下去,当时根本来不及想,我也往下跳。”

连滚带爬地下去后,三人将嫌疑人死死按住。“把他押上来之后才发现,我们全身都是划伤,很多刺扎进肉里,手麻了两天。”

有一回,周脉军带队抓捕一个开货车的嫌疑人,他先将车停在货车背后,挡住了退路,然后要求司机下车接受检查。就在这个时候,司机摇起车窗、放倒座椅,挂上挡准备逃窜。

“我立马跳上去,挂在车门上想强行开门,但门锁死了。嫌疑人开始倒车,先把我们的车撞开,把我拖在车门上,原地调了个头。就在他调头停顿的那一刹那,我从车上跳了下来,朝车胎开了一枪,把胎打爆了。”驱车狂奔十多公里后,嫌疑人最终被擒。

在山路上以一百五六十码的速度追击;在密林中不分昼夜地搜捕;在隆冬时节奔赴高原藏区深夜突袭;为从嫌疑人口中挖出幕后“老板”,想尽一切办法攻破心理防线……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都是周脉军工作的日常。

舍生忘死 无悔无怨

近年来,通过重拳肃毒、综合治毒,凉山禁毒攻坚成效不断凸显。今年以来,当地毒品刑事案件数、打处人数、行政案件数分别同比下降50%、30%、47%;外流贩毒人数、本地新滋生吸毒人数分别同比下降78.7%、55.4%,多项毒情指标持续向好。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凉山禁毒人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全州3800多名在编民警全警动员,周脉军的妻子也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来自全省各地500多名民警的支援。

在缉毒战线奋战6年,一直对家人鲜有陪伴。当初,周脉军的孩子刚出生就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可当天他又接到任务,隔着玻璃望着危在旦夕的孩子,他擦了把泪,奔赴边境抓捕毒贩。

“如今,凉山的毒情一天天向好,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出生入死为就是为了‘天下无毒’的梦想。将来孩子长大了,会懂得我的选择。”

2013年以来,凉山禁毒战线有五名干警因公殉职,三十多人因公负伤。“从杜萍、兰小强、李春阳、沈建国,再到贾巴伍各,我们都是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当他们离去的时候,我非常难过……”讲到这儿,周脉军的眼眶有些湿润。“虽然他们走了,但他们没走完的路,我们还要更坚定地走下去。”

夏日的大凉山,火把节的火焰燃得正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邪恶和黑暗来临,只要点亮熊熊的火把,就会迎来光明,看到雄鹰飞翔。而舍生忘死的凉山禁毒人,正如这些火把,燃烧着自己,照亮大凉山未来。

“希望每一次出任务,我的战友都能平安归来。但我也知道,禁毒这条道路,困难重重、危险重重。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回不来,我也无怨无悔。”他的话,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吉狄马加:诗人不能只待在象牙之塔,游离于现实之外

近日,“诗歌的荣耀——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北京举行。诗人芒克、西川、欧阳江河,评论家唐晓渡、郭文景、张清华、邱华栋、敬文东,作家李洱,翻译家高兴、董强、刘文飞等嘉宾做客北京SKP RENDEZ-VOUS,与吉狄马加一起畅谈与诗歌有关的话题。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近年来吉狄马加先后获得诸多国际荣誉,他的诗作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了100余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是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近200首诗人创作于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

《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吉狄马加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吉狄马加对聂鲁达的漫游传统有一个推进

在欧阳江河看来,吉狄马加最重要的是他的长诗文本。长诗写作,有一个主体性问题:谁在写作?欧阳江河认为,吉狄马加的长诗属于聂鲁达长诗体系,聂鲁达是南美大地上漫游的游吟者诗人,他的写作主体是大地漫游意义上的“自我”,吉狄马加也是这个“自我”,但是跟聂鲁达的“自我”又很不一样,吉狄马加对漫游传统有所发展。在这里,欧阳江河以吉狄马加的长诗《雪豹》为例。欧阳江河认为,《雪豹》中引入了世界性文化话题——生态问题,具有总体性质的形而上介入,人类总的危机感,生态破坏,机器文明对自然的破坏等后现代性的当代话题。而在聂鲁达那个时代,前期现代性展现的更多是推动的、进步的力量,“《雪豹》这样的长诗,对人类生态改变的话题,在吉狄马加的这首诗里有淋漓尽致、高瞻远瞩的触及。他对聂鲁达的漫游传统有一个推进,将早期现代性推进到当代性。”

那么,如何看待吉狄马加长诗所呈现的漫游传统、赞美传统呢?在欧阳江河看来,这可能和吉狄马加诗歌文本的主体性有关。聂鲁达长诗的“自我”,主体性是肉身性的,他本人在拉美大地上漫游,其写作主体具有自传意义,把“自我”的肉身性、日常性都写到主体性和人民的接触、和世界的关系里面去了,但吉狄马加不同。欧阳江河认为,吉狄马加有一个代言人的身份,他是文明的诗人,代言彝族这个种族,但与此同时,吉狄马加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又让这种双重的、多层叠的主体性非常有意思,这个主体性是独特的、特别珍贵的,这种多层叠,不仅包括写者,也包括读者、翻译者、评论家,由此建构的当代性里包含了很多,包括某些不可控的、偶然的成分。

1月15日,吉狄马加(前右一)等人在“诗歌的荣耀——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新书首发暨分享会”现场。

郭文景的重要身份是作曲家,他也几乎没有参加过诗歌圈活动,但他希望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敬意,因为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当代文学和诗歌对他非常重要。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教三十多年,郭文景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学生选用中国古代诗词来作曲时,其音乐呈现出来的面貌比较单一,而用现代诗歌作曲时,音乐就会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面貌,学生自己的个性也显现出来了。在郭文景看来,这正是新诗的意义和价值之一。

郭文景曾为海子生前最后的一首诗谱曲,就是《春天,十个海子》,这部作品他希望用最极致的美去写死亡,在光明的春光中感受黑暗,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突破了以前音乐的语言。郭文景第一次跟吉狄马加合作,是将他的长诗《圣殿般的雪山》写成交响合唱,写的是雪山昆仑山高原。接下来,他还要将吉狄马加的《大河》写成音乐。郭文景坦言,自己喜欢吉狄马加诗歌中的历史感、精神高度和宏大的规模。郭文景出生于重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小学时,他虽然没有读过任何关于大小凉山的文字,却从大人那里听到了很多关于大小凉山的谈论,“他们的谈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是一个极为遥远的地方、极为神秘的地方,甚至还是一个比较恐怖的地方,充满了神秘感。”

刘文飞:马加把诗歌的温暖给了我们

作为吉狄马加的读者,吉狄马加的几句诗歌,正是李洱进入他诗歌的途径,“一句诗是:每个人的出生都是相同的,但死亡的方式各不相同。还有一句是:有人失落过身份,而我没有,我的名字叫吉狄马加,我曾这样背诵过族谱,吉狄、吉姆、吉日、阿伙,瓦史、各各、木体、牛牛。”

在李洱看来,吉狄马加的写作,写的是从自然人到文化人,从个体的人到种族的人的过程。“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自然之子,虽然出生的时候他已经背负着种族和文明的重负,但他还是个自然人,但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成了文明之子。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文明化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种族的过程。所以,他一遍遍地写他的大凉山,写他从大凉山出来之后又回头看大凉山,这是一个对生命、对文明史的回顾。”从这个角度出发,李洱认为,不妨把吉狄马加的诗看成是人类学的诗歌读本,“马加的诗天生地跟人类学有关,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去阐释。”

在很多场合,吉狄马加被称为是“民族的诗人,世界的公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吉狄马加诗歌中的国际性、世界性呢?

刘文飞提到,在吉狄马加的一版俄文版诗集中,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写了一篇序言,序言的题目叫《拥抱一切的诗歌》。这正是因为,吉狄马加的诗歌是拥抱一切的,“这种诗歌一定是宏观的,一定是温暖的,一定是简单的。他作为一位彝族诗人,写他的故乡大凉山当然是他的优势,但是他并没有在诗中特别具体的、具象地写他身边的人和事,他家族的历史,他都是从很概括的、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意义的视角去写,这是我们读他的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好像很多人都能不约而同地体会到这一点。”刘文飞说,“马加把诗歌的温暖给了我们,这种诗歌的温暖中间,有他对他母亲的爱,有他对他朋友的爱,有他对其他诗人的爱,更有他对诗歌的爱,对生活的爱。”

在《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一书的序言中,叶夫图申科写道:“马加的诗歌是一幅由世界上许多优秀诗人的创作构成的镶嵌画,这里有匈牙利的自由歌手尤诺夫,有俄国未来派首领马雅可夫斯基,有西班牙反法西斯主义者洛尔迦,有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有智利人聂鲁达,有被苏联时期的刽子手活埋的格鲁吉亚诗人塔比泽。马加是由所有这些诗人构成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写诗、诗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话题。那么,诗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写诗?如何以一个诗人存在?在活动现场,吉狄马加的分享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

吉狄马加说,人类只要还存在,诗歌就不会消亡。诗人的存在,诗人通过诗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当然是他个人的心灵感受,也是极为个人的东西,但诗人首先是自然人,一旦进入了社会,进入了文化,或者说进入了一种更大的文明,那么诗人的个体写作,就会产生更多的意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诗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身份,他的写作一旦变成文字再进行传播,那么读者就会对他的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当然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

吉狄马加认为,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诗人,他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在精神上是与伟大的彝族史诗传统相承接。吉狄马加说,“彝族是这个世界上,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这其中就包括《阿细的先基》《查姆》《梅葛》《支嘎阿噜》等。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有十余部,这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诗歌传统,可以说我的全部写作,都来自于我所熟悉的文化和这个强大的精神文化背景。”

如何将这种史诗传统与现实的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呢?这正是吉狄马加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他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摸索的。“写作说到底,不仅仅是一个修辞和技术的问题,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修辞和语言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我在写作中一直不断思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吉狄马加以自己近一两年的作品为例,比如说《吉勒布特组诗》、献给他父亲的《迟到的晚歌》,实际上都是在向这种史诗传统进行个人的回应,同时也是一种致敬。

吉狄马加说,“《迟到的晚歌》既是对父亲的悼之的诗,如果从更哲学和形而上的角度来讲,它也是我对人类最古老而永远还会持续下去死亡的一种属于精神的记录。作为一个诗人,如何在传统、现代性和当下的现场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这是需要智慧的,还必须有创造性的发现,否则你很难完成这个已经确定了标高的宿命般的任务。”

在全世界所有民族都站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十字路口的当下,我们如何走向明天和未来?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保留和传承好自己的历史以及文化?面对这一问题,吉狄马加并不赞成欧洲启蒙运动所主张的工具理性,因为这会让人失去很多人应该保留的东西,“在今天,我们已经发现在世界性的工业化以来,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去关注这些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诗人不能只待在象牙之塔,游离于现实之外。当然,如何见证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同样也是有责任和使命的诗人必须去考虑的,同时还要在自己的写作中付诸实践。”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陈荻雁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我的校长是张桂梅”

张桂梅(左)在安慰杨丽梅(8月23日摄)。

8月23日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报到的日子。16岁的纳西族姑娘杨丽梅是今年159名高一新生中的一员。自幼失去父母的她与舅舅一家生活在离学校约300公里车程的丽江市玉龙县鸣音镇。报到当天,杨丽梅在校园里见到了张桂梅校长。了解她的情况后,张老师对她说:“到女高来了,啥也不怕!”

8月24日,华坪女高正式开课。杨丽梅说:“高中三年,我要再拼一点,考上好大学,将来学成后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大山里的妞妞会唱歌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妞妞们和吉布小龙在户外唱歌(8月6日摄)。

在彝族家庭里,父母一般把女儿唤作妞妞。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的大槽乡中心小学,有一个全部由女孩组成的童声合唱团——妞妞合唱团。

2018年的一个课间,老师吉布小龙抱着吉他坐在操场边轻声弹唱。几个女孩循着歌声围坐了过来,跟着音乐一起小声哼唱。“你们想唱歌吗?”吉布小龙问到。女孩们没有说话,眨着眼睛,怯生生地点点头。在小龙老师的鼓励下,音乐教室里的女孩渐渐多了起来。

大山让远行的步伐变得艰难,这里孕育的音乐却让人变得自信勇敢。通过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分享,吉布小龙让更多人看到了妞妞合唱团。今年夏天,妞妞合唱团接到邀请,将去北京参加音乐节。女孩们将唱着歌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探馆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8月22日,媒体记者在2021智博会展馆内参观裸眼3D展示。

当日,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组委会邀请媒体记者探馆采访。2021智博会于8月23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 为生活添彩”为主题,会期3天,600多家企业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展。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飞阅塞罕坝

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望海楼(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塞罕坝,这颗位于河北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重庆:“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对公众开放

8月25日,参观者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上观赏体验。

“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于8月27日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该艺术展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形成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创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长城“守夜人”

8月13日晚,李世翔在宁夏银川市境内的三关口明长城考察后,结合资料在做笔记。当晚,他在此露宿。

繁星点点,夜幕下的土夯明长城静卧在贺兰山下。45岁的李世翔再一次露宿这里,开始了他与长城间的“对话”。

李世翔家住宁夏海原县。小时候,他生活在县里西安州古城旁,最大的乐趣便是和小伙伴一起爬古城墙、捡古钱币。长大后,他在县城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印刷店,去乡村做业务时经常能看到散落的古城和烽火台遗址,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

2006年,李世翔开始系统地研究、寻访长城。他发现,一些隐匿在大山里的长城,在地图上并未记载。李世翔先根据古籍和相关文献,确定长城可能存在的范围和走向,再在卫星地图上搜索,若发现可能存在长城的地方,就带上笔、本子、卷尺和干粮开车前往,徒步进山寻找。

15年来,李世翔在宁夏和甘肃多地寻访,也驱车去过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研究长城的笔记写了三百多篇,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

寻访长城费时费力,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李世翔都是自带食物,睡在车上。夜幕降临,长城的轮廓映照在星空之下,耳边传来阵阵风声和虫鸣,李世翔感到十分平静和踏实。“我感到长城在保护着我,我也在守护着长城。”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太原推进旅游公路建设 为全域旅游按下“快进键”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太原市西山旅游公路(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积极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条条旅游公路将沿线的景区、公园、古迹等串联起来,还带动了沿途多个村落的旅游开发,形成了一道道“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靓丽风景线。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秦岭大熊猫宝宝健康成长

8月20日,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大熊猫丫丫为幼仔哺乳。

2021年,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丫丫、楼生、正正共产下4只幼仔。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4只大熊猫宝宝健康成长。目前,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饲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36只。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瘫痪”医生5年服务4000余患者

王磊在家中通过网上论坛互动,回复病友的问题(8月23日摄)。

安静的房间里,只听见缓慢敲击键盘的声音。轮椅上的王磊,一只眼睛盯着屏幕,一根手指回复着互联网另一端病友的“问诊”。

王磊,39岁,安徽黄山人,自幼学习成绩优异,2011年取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后进入南昌一家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2012年的一天,王磊下班回家后突觉身体不适,头晕并伴有强烈呕吐感,随即昏倒在地。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大面积脑干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当时的王磊还怀有身孕。

在父母和医院的帮助下,产后的王磊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起初,肌肉萎缩、无法发力的她只能躺在床上。经过6年的肌肉运动和器械练习,如今的她可以坐上轮椅。但因身体原因,她也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医生岗位,赋闲在家。

从准备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医生到终日与轮椅相伴的瘫痪病人,面对巨大的转变,王磊曾陷入绝望与痛苦。

“我学医这么久,不能就这样荒废了,我必须做点事情!”

2016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创建了“花甲论坛”,这是一个关注老年人健康的公益性科普论坛,在这个论坛上网友可查询医学知识,免费进行医学咨询。

“最开始打字很慢,一分钟只能打两、三个字,有时要花上两个小时来回复一名病友的问题。”王磊妈妈告诉记者。王磊因后遗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滴一次眼药水,且只能依靠左眼观看屏幕。凭着一只眼睛和一根能动的手指,王磊每日坚持用4个小时维护论坛,确保病友的每个提问都得到专业的回复。

“她,身体都这样了,还在论坛上帮助我们,我真的很感动!”患者家属万女士见到一直在论坛上联系的王磊后,忍不住落下眼泪。万女士的母亲患有脑梗,王磊患病前就是她的主治医师,患病后的王磊一直在论坛上帮助她们,给予她们许多治疗、保健方面的专业建议。

在王磊5年间的精心维护下,“花甲论坛”已有4000多名会员。“以前是医生,现在是病人,我更能体会到病人的心情,能用我的医学知识帮助到别人,就是我的价值所在。”王磊说。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张家界“重启” 驰援医疗队有序返程

8月25日,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门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抗疫医疗队队员向前来送别的人们比心。

8月25日8时起,张家界市全域均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拆除所有交通卡口,有序恢复公共交通。这意味着,张家界解除关键封闭管控措施,正式“重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各地驰援张家界的医疗队将分批有序返程。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百年鞍钢本钢牵手,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步履稳健

8月19日,工人在鞍钢新4号高炉进行高炉出铁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废弃矿山的华丽蝶变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景象(无人机照片)。

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曾是石灰岩矿区采石场主要聚集地,数十座巨大露天矿坑遍布山中,森林遭砍伐,耕地被破坏,地质安全隐患突出。

“那时村里整天灰蒙蒙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马路被大货车压得坑坑洼洼,山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坑,环境破坏实在太严重了。”一名石船镇石壁村村民说。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当地政府2012年将铜锣山采石场全面关停。2016年开始,当地秉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加快开展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铜锣山矿山公园。

不少村民开始在景区从事观光车司机、保安、保洁等工作,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景区人气提升,还带动当地农产品外销,帮助农民增收。自2021年2月试运行以来,该园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修复治理,这些废弃矿坑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集科普体验、休闲游乐、生态健康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变‘废’为宝,化‘坑’为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贺兰山下黄河之畔 奏响渔业低碳“绿色交响曲”

银川市贺兰县渔业公园内的宁夏通威现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养鱼基地,一只苍鹭站在光伏板上(8月24日摄)。

位于贺兰山下黄河之畔的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湿地、湖泊众多,具有渔业养殖的优势条件。当地渔业部门通过改良养殖品种、更新养殖技术、创新养殖模式,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适水产业为依托,探索园区封闭式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在生态建设和绿色渔业发展之间寻求科学平衡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光伏养鱼、鱼菜共生、稻田养鱼养蟹等低碳、绿色、生态渔业模式结合水体循环生态系统、物联网技术形成的低碳绿色渔业种养殖系统已经成为当地渔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降耗节水的典范。

截至2020年底,贺兰县养殖水域面积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5.8万吨,渔业总产值达6.93亿元,产品销售至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凉山村医讲述天职感动浙江卫视观众

4月30日下午,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舞台上,马丽正在通过浙江卫视向全国观众讲述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随着马丽的讲述,奔腾的雅砻江河谷,咆哮的雅砻江水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在这高山峡谷中,在羊肠小道上,骑马巡诊的马丽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就在这个舞台上,浙江卫视的观众们听到了来自一个凉山乡村医生的故事,那是2004年9月的一天傍晚,马丽在出诊为病人诊治完毕回家时,一不小心跌到了十多米深的崖下……这一跤,不仅断送了她怀了三、四个月孩子的幼小生命,而且因为子宫破裂,严重受损,连续不断的子宫肌瘤和囊肿后遗症,迫使她在10多年的时间里连续做了5次手术,让她失去了做母亲的那份天性、那份荣誉和责任……

那次摔伤的马丽继续巡诊并没有休息,当她走到雅砻江边的吊桥头的时候,簇拥在她身边为她送行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名5岁大的小孩抱着她的腿哭喊“马丽孃孃你不要走,我不要你走。”

“送行的乡亲们都哭了”马丽对着直播间的主持人和观众说,“于是我留下了,留在了雅砻江边继续当村医。”

马丽失去了生育能力,却把雅砻江边的每一个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精心的呵护,细心地照料。主持人周立波问马丽:“这里是中国梦想秀的舞台,到这里来,你有什么梦想?”

“我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设施比较完善、条件比较好的卫生站,能够更好地为父老乡亲服好务。”马丽的回答再次激起了全场观众的掌声。这就是马丽,一个凉山乡村医生,一个接生了474个孩子无一夭折的乡村医生的感人故事,如今她的“孩子”遍布在冕宁县、在木里县、在甘孜州的九龙县,她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财富。

马丽的故事感动了凉山,又感动了浙江卫视的观众们。节目结束后,浙江卫视的嘉宾等向马丽医生所在的洛居村卫生站慷慨解囊,一共捐助22万元的资金,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赞助B超机一台、胎心检测仪一台,并表示若后续需要其他的医疗设备将全力满足。(赵作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