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九阴真经团练疲劳(夏日江湖送清凉 九阴暑期活动乐逍遥)

导读九阴真经团练疲劳文章列表:1、夏日江湖送清凉 九阴暑期活动乐逍遥2、石达开10万人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清军消灭?1855年2月11日大败湘军3、名气不如大哥的苏辙,或许比苏轼的结局好

九阴真经团练疲劳文章列表:

九阴真经团练疲劳(夏日江湖送清凉 九阴暑期活动乐逍遥)

夏日江湖送清凉 九阴暑期活动乐逍遥

又是一年炎炎日,不知不觉中,九阴真经已经伴随大侠们近两年了。随着“66石破天惊”的发布以及“88侠客行”即将到来,玩家的热情也随着这炎炎夏日,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时至季夏,伴随暑期档的来临,老玩家的回归以及众多新玩家的涌入。九阴官方重磅出击,推出一系列超值活动,为玩家在炎炎夏日中,带来清凉福利。

《九阴真经》

一、夏日江湖之新人赠礼

【活动时间】7月3日至7月30日

【活动范围】全区全服

【活动内容】

活动期间内,任意新创建的角色都将获得新人赠礼:夏日江湖礼包1份,内含:扶摇步法*1、穿云纵*1、上天梯*1、百年雪莲果*1

二、夏日江湖之在线有奖

【活动时间】7月3日至7月30日 每晚20:30—22:30

活动期间,每晚20:30-22:30期间累计在线达到45分钟,即可获得在线奖励:【夏日签到礼盒】*1、礼蛋锦盒*1、驱魔令*1、夏日令牌*1。

【夏日签到礼盒】内含:雪莲果*1。运气好的大侠还有机会开出中级江湖情报、武学宝盒等额外奖励!

《九阴真经》

三、夏日江湖之龙争虎斗

活动期间,大侠可前往 宁九徽(江湖客) 处承接活动任务《夏日江湖之争斗》,成功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该任务每日仅限完成1次。

NPC宁九徽坐标:苏州(423.794)或成都(923.551)

活动任务内容:成功击杀任意血仇1次。

活动任务奖励:匿迹潜踪*1、夏日令牌*1。

四、夏日江湖之江湖历练

活动期间,大侠可前往 宁九徽(江湖客) 处承接活动任务《夏日江湖之历练》,成功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该任务每日仅限完成1次。

NPC宁九徽坐标:苏州(423.794)或成都(923.551)

活动任务内容:挫败任意势力一次(即当日连续成功挑战同一势力6次)

活动任务奖励:夏日令牌*1,运气好的大侠还有机会额外获得无极挑战令*1。

《九阴真经》

五、夏日江湖之勤业修行

活动期间,大侠可前往 宁九徽(江湖客) 处承接活动任务《夏日江湖之修行》,成功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该任务每日仅限完成1次。

NPC宁九徽坐标:苏州(423.794)或成都(923.551)

活动任务内容:团练疲劳达到100% 且 授业进度达到100%。

活动任务奖励:翠玉内修丹*2、夏日令牌*1。

翠玉内修丹:使用后提升内修转换速度100%,持续1小时。

六、夏日江湖之禁地挑战

活动期间,大侠可前往 宁九徽(江湖客) 处承接活动任务《夏日江湖之禁地挑战》,成功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该任务每日仅限完成1次。

NPC宁九徽坐标:苏州(423.794)或成都(923.551)

活动任务内容:通关任意难度禁地1次。

活动任务奖励:夏日令牌*2,运气好的大侠还有机会额外获得江湖禁地令牌*1。

江湖禁地令牌:携带此道具挑战江湖禁地时扣除此道具不消耗每周禁地次数。

《九阴真经》

七、夏日江湖之大战山贼

【活动时间】7月3日至7月30日,每晚20:00开始

活动期间每晚20:00开始,在苏州枫晚林(1340.350附近)、吴王墓(807.-90附近)、碧螺岛(1245.836附近)、风铃谷(181.1256附近)将陆续出现大批山贼,诚邀武林侠士前去讨伐,每一个山贼都身价不菲,成功击杀可获丰厚奖励!

怪物名称

下山虎(黑风寨大当家),对其输出最高的团队可获得Boss掉落的奖励。对其最后一击的玩家可获得额外击杀奖励。大当家掉落物品:夏日令牌、江湖内功残卷、古谱残卷、打造台、拓本碎片

黑风寨小头目,对其输出最高的团队可获得Boss掉落的奖励。小头目掉落物品:夏日令牌、江湖内功残卷、武学宝盒。

黑风寨喽啰,喽啰掉落物品:百晓生兵录(中等),可能掉落:夏日令牌。

八、夏日江湖之双倍福利

【双倍碎银演武】

活动期间,未开启双倍演武的玩家每日碎银演武上限提升至100两;已开启双倍演武的玩家每日碎银演武上限提升至200两。

【双倍生活心得】

1.玩家心得获得速度提升1倍。

2.生活系玩家通过消耗体力所获心得提升1倍;

3.玩家与玩家间技艺切磋和挑战师傅所得心得提升1倍;

4.使用书生画师制作的书画道具所得心得提升1倍;

【团练收益提升】

活动期间玩家在每天晚上21:00~23:00进行团练的玩家可多获得20%修为转化的效果。

【双倍仗剑同行积分】

活动期间,成功完成仗剑同行任务所获得的积分翻倍。

石达开10万人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清军消灭?1855年2月11日大败湘军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石达开10万人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清军消灭?1855年2月11日:石达开率太平军在江西湖口大败曾国藩的湘军。

石达开怎么才能避免灭亡呢?

毛泽东等人对于石达开是比较不屑的,认为他缺少战略眼光,只是一个出色的战役大师。

石达开的一系列军事战略失误,导致自己的灭亡。

从开始到最后,太平军面对清军都是占劣势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军之所以能够从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北上到定都南京,并不是自己厉害,而是清军太垃圾。

当时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极度腐败,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天地会在广西的起义就闹得天翻地覆。

比如广西天地会头目陈亚贵起义,从1846年战到1850年,以区区数百人发展到三四千人规模。

清军这么多年,就拿陈亚贵没有办法,差点被他攻陷省会桂林。

这也不是说陈亚贵多厉害,还是清军战斗力太弱。

两广总督李星沅对此说道:“窜马平县属大发圩抢劫店铺,距府城城仅数十里,闵正凤官居提督畏惧避战,安坐衙门,并未前往督战捉拿。官兵在都咸堡打仗阵亡兵勇多人,该提督仍未渡河救援。”

闵正凤身为广西提督,是从一品高级武官,竟然连小股“匪徒”都不敢去捉拿。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清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天地会的实力很弱小,尚且可以将清军搞得难以招架,敢打敢拼以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军,就更厉害了。

从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本来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毕竟自己区区几千人,装备又差,周边清军怎么说也有几万,又有武器装备的优势。

好在太平军有三大优势,第一就是清政府暴政治理天下,又搞民族压迫,导致南方农村各地都有大量反政府分子。太平军所到之处,大量农民踊跃参军,兵力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作战部队不超过3000。北上这一路伤亡惨重,五个王就战死了两个,而作战部队到南京仍然有四五万人,扩大了十几倍之多。

第二就是满清对于叛军都是严惩,太平军即便投降也难逃一死,官兵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参加太平军以后就是有进无退,要么胜利要么死亡,并没有第三条路。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官兵都是豁出性命厮杀,只是打一份工的清军士兵自然不是对手;

第三就是太平军有一群优秀将领,还有一个出色的领袖杨秀清。

包括石达开在内的将领,都是能征善战,身先士卒。上面也说了,五王之一的萧朝贵、冯云山都因为到最前线作战,先后战死,可见太平军将领的厉害之处。对比遇到小股匪盗都吓得不敢出兵的广西提督闵正凤,太平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更重要的是太平军最高领袖杨秀清,实在太厉害。这个不学有术的烧炭工,自起兵以后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没有大的失误,最终成功定都南京,接着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建立太平天国。

即便如此,相对满清政府,太平天国实力还是弱小的。杨秀清指挥的鼎盛时期,太平天国不过刚刚摧毁了距离南京近在咫尺的江南和江北大营,暂时解除了清军的直接威胁。

清军已经进行了军事改革,以地方团练为主要镇压力量。仅仅曾国藩直系湘军就有十多万人,战斗力还很强。

相比起来,太平军鼎盛时期号称30万,其中骨干部队仍然是从广西一路征召的军人,总数不过四五万人而已。所谓的30万大军,大部分都是从占领区强制征召的男性农民。

这些农民不是自愿参军,也不愿意打仗。平时他们只是做工的工人,打仗时强行送到战场做炮灰。

显然,这些人即便有二三十万,也是不堪一击,太平军能打仗的还是那区区几万人。

就经济实力上来说,太平军仅仅控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各一部,而满清则几乎控制整个中国。

满清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花费高达2亿5000万两白银的军费。而鸦片战争前的1839年,就是满清财政比较好的时期,国库也只有530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满清政府可以拿出资金的规模之大,这也是太平天国无法达到的。

满清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尚且难以自保,那么石达开呢?

石达开率领自己的嫡系脱离太平天国,依靠区区几万人在四面转战,孤立无援,岂不是死路一条? 自然,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也是有原因的。

天京事变中,洪秀全为了夺回被杨秀清篡夺的权力,不但将其杀死,还将他的手下和支持者斩尽杀绝,竟然杀了2万多人。

大家想一想,太平天国在南京城里面能够多少人?这2万人几乎将同杨秀清沾边的人,全部都杀光了。

而石达开也不算是杨秀清的嫡系,仅仅认为不该滥杀无辜,就险些被韦昌辉所害。虽然石达开自己跳城逃走,全家却都被杀光。

石达开不是蠢人,他明白没有洪秀全的命令,韦昌辉是没胆量杀东王和翼王的。

随后洪秀全又将韦昌辉一伙200多人杀掉灭口,试问如此凶残恶毒的大哥,谁还敢跟他?

站在石达开的角度,没有投靠清军来对付洪秀全,已经算是给面子了。

话虽如此,毕竟洪秀全和石达开有共同的敌人,就是满清。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现在石达开已经回到部队掌握军权,也就不怕洪秀全。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石达开手中有枪杆子,洪秀全又能把他怎么样?石达开自己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洪秀全还要千方百计拉拢他。

在满清大兵压境,己方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石达开应该同洪秀全暂时结盟,靠拢在一起,一同对付强敌,而不是分道扬镳。

当年北方捻军并没有统一组织,虽有几十万人却一盘散沙,不足为患。即便如此,捻军的一些将领也知道和太平军联合的道理,一同对付满清。

就是因为捻军高级将领比较有战略意识,他们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后又同太平军残部联合,转战多年才被清军打垮。

石达开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占据江西、浙江一部本不属于太平军的地盘,虽自立门户但至少形式上归属洪秀全指挥。

退一步说,太平天国最终要完,到时候石达开拉杆子走也不迟。

大家看看当年的刘备就很聪明,他带着几千人投靠刘表,被安置在新野。以刘备区区这点兵马,投靠刘表这棵大树以后,在新野盘踞了7年时间。

曹操不是畏惧刘备区区数千人,而是他同拥兵五六万的刘表站在了一起,就没那么容易对付。

所以,曹操是搞定了北方敌人,包括少数民族乌桓以后,等到刘表重病才南下进攻。

而刘备也很聪明,知道自己挡不住曹操大军,立即提前放弃新野走人,只是跑得不够快,这才在长坂坡遭遇失败。

石达开如果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就应该学习刘备的作风。

但石达开的做法,却是错误的。

石达开后来的所作所为,是不同洪秀全玩了,试图自己开辟另一个天国。

但是,石达开应该明白几个道理,第一,他的部署虽多,但人家忠于的是太平天国,而不是石达开。一旦石达开自立门户,很多部署就不会同他一条心。毕竟天王洪秀全才是上帝之子,是政教合一的神秘人物,石达开充其量只是一个世俗的将领。

开始石达开率部游走于太平天国边缘,尚且没有同洪秀全彻底决裂时,部署尚且同他一条心。

但石达开率部脱离太平天国,他的很多旧部就离开了他。

一开始,诸如大将杨辅清之流直接划清同石达开的界限,接受洪秀全指挥。

要知道,杨辅清可是杨秀清的族弟,也同洪秀全有很大仇恨。他尚且选择洪秀全,其他人就更别说了。

到了南下作战连连失败的时候,朱衣点等将领更是直接脱离石达开北返,“万里回朝,共匡王室”。

他们拉走的石达开旧部,也有数万人,最终在江西铅山河口同李秀成会师。

由此, 石达开由于部署叛变,兵力越来越少。脱离洪秀全时,石达开号称有10万大军,到大渡河覆灭时只有三五千人而已。

第二,石达开应该明白,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任何强悍的军队是难以生存的。

太平军之所以能够同清军对抗这么多年,同占据江南的根据地密不可分。

之前从广西到江苏的流动作战中,太平军损失是非常巨大的,高级将军也有多人战死。

好在当年南方各省腹地的清军多年没有打仗,战斗力极弱,加上当地对政府不满的农民、流民很多,可以大量补充太平军兵员,这才能够维持到占领南京。

石达开不愿意同洪秀全彻底翻脸,无法占据属于太平天国的地盘,自己开辟新天地又接连失败,再次成为流寇了。

成为流寇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军队战斗力急转直下。

宝庆战役中,石达开用尽全力攻打宝庆长达2个多月。

这么小的一个城市,石达开大军就是打不下来,还战死8000人,受伤不计其数,48个将领被俘,损失了大量元气。

通过宝庆战役可以看到,石达开已经难以在清军控制的核心地区站住脚,不足为患了。

资料中写得很清楚:石达开大军在湖南转战五个半月,虽然初期攻势凌厉,但未能攻占祁阳,武冈,没有后援基地,更没退路,终至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士兵因长期作战而疲惫不堪。入湘后大量招募的天地会成员,根本不耐苦战,一战即溃,甚至不如左宗棠在湖南新募集的兵勇善战,原不能和训练有素的湘军匹敌,这是宝庆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时的石达开,又犯了很多战略错误。

中国南方有很多三不管地区,几十个土匪拿着几杆枪,也能占山为王,同政府对抗。

如果石达开率部进入这些地区建立根据地,也是可以同清军周旋的。

然而,石达开的理想一直很大,不屑占领这些老小边穷地区,从广西最终进入四川。

在他看来,只要占领四川就可以像刘邦一样,最终建立争霸天下的基业。

这话没错,但也要看你有没有实力。

此时石达开大军战斗力剩下不到二三成,在广西同地方民团武装的战斗,也是连战连败。他的军队攻打庆远德胜镇附近的牛岩山寨,从1859年12月开始,使用了上万大军打了1个月,才勉强攻克,仅仅杀死了五六百团练士兵。

进入四川以后,石达开还是站不住脚,只能边战边走,最终到大渡河附近力量耗尽,被清军歼灭。

石达开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的,他犯了很多根本上的错误,实力也太弱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名气不如大哥的苏辙,或许比苏轼的结局好很多

老爷,新房准备上梁了...

苏辙背着手伫立在颍水河畔,好像没有听到仆从说的话,凛冽寒风吹拂着岸边荒草,在冬日暖阳里肆意摇曳。

一群野鸭仿佛感觉不到冷,在漂浮着冰渣的河水里嬉戏,天地萧瑟之间的生命脉动,让苏辙的内心泛起波澜。

曾经的元祐党人竞相凋零,大哥苏轼病死在被贬的路上,诸位友人相继散落天涯,只有他这个老头子回来了。

苏辙给自己起名颍滨遗老,还将大哥的儿女们接来照养,他不想再掺和时局纷争,回过头朝着仆从轻声叮嘱。

落成之日,闭门谢客。

1039年,四川眉州。

苏洵在庭院当中来回踱步,一凑到门口就被产婆骂走了,不见程夫人的生产迹象,他的那颗心总是七上八下。

苏序抱着大孙子看戏回来,手里还拎着一大袋糖人蜜糕,安抚了儿子的紧张情绪,笑呵呵地拽过大孙子问道。

苏轼,你想要弟弟还是妹妹?

三岁的苏轼专心舔着糖人,还没腾出嘴就听见一声啼哭,苏洵大步上前冲向房门,听到母子平安长出了口气。

添丁的喜悦在庭院里蔓延,苏轼望着爷爷爽朗的捋胡子,又忍不住想伸手揪几根,被父亲瞪了眼而作案未遂。

一场新生命就如同是种子,必然从懵懂发芽到枝繁叶茂,名字承载着上辈的期许,还有同辈之间的血缘关联。

老三,就叫苏辙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名字对于命格的影响程度,或许远远超过了苏洵的预料,此时懵懂无知的兄弟俩,未来将会和名字极其般配。

如果光指望名字改变命数,那岂不成了缩地成寸的玄术,苏家父子能配得上名字,离不开程夫人的贤惠涵养。

一个好女人,足以旺三代。

苏洵在成亲之前游山玩水,娶了程氏也没担起家庭责任,在成都逛了十天半个月,去青城山还不忘烧香求子。

程夫人没有跟他撕扯打闹,或许是明白丈夫的心性志气,等到他哪天自己想通了,遗落的光阴必然加倍弥补。

苏洵直到做父亲才转了性,一次次的科考失败认清形势,烧掉以前随意写的文稿,死磕典籍逐渐地博古通今。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见秦岭一白.苏洵篇)。

家庭,需要有人付出。

苏洵整天钻在书房里苦学,两个年幼的儿子也有样学样,家务生计总得有人操持,这些事情落在程夫人肩上。

从柴米油盐再到饮食起居,程夫人偶尔还要回娘家借钱,自嘲上辈子欠这爷仨的,然而内心之中却充满欣慰。

苏洵的《六国论》,文盲看完都说好。

苏洵在家的时候闭门读书,时不时地跑去外地走访调研,他的哥哥苏涣担任通判,给弟弟开介绍信碎碎个事。

每次苏洵外出游历的时候,程夫人教导两个儿子的学业,她自身具备的学识品性,同样流淌到下一代的身上。

兄弟俩读完范滂传出去玩,看到花猫抓到一只桐花凤鸟,利爪下的小鸟鲜血淋漓,苏轼驱赶花猫捡起了死鸟。

小伙伴们围过来说烤了吃,苏辙盯着桐花凤鸟不知所措,程夫人见状让他们挖坑,埋葬的是小孩的顽劣心性。

儿时经历,会被刻进骨子里面。

苏洵,声名鹊起。

一篇篇文章写得博辩宏伟,知州张方平读得是酣畅淋漓,老张请来苏洵秉烛长谈,连带着还很喜欢苏辙哥俩。

张知州给欧阳修写推荐信,夸赞苏家父子个个都是人才,虽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但是三苏的名气开始传播。

夯实根基,机会总是会有的。

母亲已经辅导不了学业了,父亲的学识储备磅礴而浩瀚,尽管眼下没有科举功名,主要是因为老苏逢考必输。

望子成龙或者恨爹不成刚,本质上是种妄想躺赢的懒惰,生命应当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心路只能自己走。

父子兄弟的关系三六九等,最为顶级的大概是相互勉励,苏洵成为儿子们的良师,苏轼和苏辙成为此生知己。

光阴在寒来暑往之间流逝,学识则在春华秋实之间累积,一本本典籍融化成见解,名气从眉山开拓到开封城。

父子齐上阵,冲击下一届科考。

1056年,三苏入京。

木船破开平缓宽广的江面,两岸的美景被急速甩在身后,二十岁的苏轼矗立船头,像极他那爽朗豪迈的爷爷。

十七岁的苏辙显得很沉闷,第一次出远门也没欣喜异常,他的学识并不比哥哥差,然而性格却相对内敛许多。

同一份试卷,不同的结果。

苏洵没能打破落榜的魔咒,苏轼和苏辙却双双榜上有名,另外出线的还有曾家兄弟(见秦岭一白.曾巩篇)。

兄弟登榜更容易引人瞩目,老天却在这个时候开起玩笑,他们的母亲程夫人病逝,苏家父子又匆匆返回老家。

程夫人堪称是苏家的贵人,她没有看到儿子们名扬京城,也没看到将来一贬再贬,更没看到留下的千古佳话。

两岸猿猴依然在崖壁攀越,只是叫声听着好像凄厉哀怨,苏辙坐在船舱一言不发,盯着船尾泛起的滚滚浪花。

悲恸到极致,人是哭不出来的。

守孝期满,再度入京。

虽然苏洵没能够考中进士,却靠着文章名气被推举做官,他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进入皇家图书馆修撰礼书。

苏轼和苏辙参加制科考试,考题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苏轼的答卷堪称是模板,苏辙把皇帝骂个狗血喷头。

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

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

今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

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

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

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

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

...

宋仁宗做了三十多年皇帝,被二十出头的小伙严厉斥责,阅卷组因此而产生分歧,不知道该给零分还是满分。

司马光连声称赞后生可畏,准备将苏辙的名次排进一档,胡宿说这小子敢骂皇帝,给个零鸭蛋回家吃屁去吧。

蔡襄也站出来帮苏辙说话,考题不就是让学子直言敢谏,现在碰到敢说真话的人,你们又嫌人家说话不好听。

争论声传到宋仁宗的耳中,这位被包拯口水覆面的皇帝,说道: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录取吧,调低名次就行。

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苏辙看起来好像闷声不响,一出手比大哥苏轼还要犀利,苏轼出任凤翔府的判官,苏辙则被派去商州做推官。

这两个职位等级相差挺大,苏辙的心里憋着气不愿意去,说父亲在京城无人照料,自己要留在开封赡养苏洵。

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

话很少的人往往内心坚毅,苏辙整整当了三年无业游民,或许他是抗议这个结果,或许觉得奉养老父更重要。

苏轼回京在登闻鼓院任职,专门负责处理各种上访案卷,苏辙被任命大名府推官,开启低级幕僚的职业生涯。

苏洵修完《太常因革礼》,身体状况已经变得相当差劲,他还想再写本《易传》,衰老的躯体提起笔都费劲。

小儿子苏辙刚刚参加工作,于是将遗愿交给大儿子苏轼,看着兄弟俩人青出于蓝,苏洵仿佛没有什么牵挂的。

送我回老家,与你们的母亲合葬。

守孝期满,三度入京。

长江两岸的风光依然秀丽,苏轼和苏辙却驶向巨大漩涡,大哥终其一生没能靠岸,小弟饱经沧桑以遗老自居。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的方案,在全国上下开展变法活动,比起此前的庆历新政更彻底(见秦岭一白.范仲淹篇)。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神宗召见苏辙进行谈话,对他当年的直言印象深刻,苏辙表示早就应该调整了,便被派去给王安石当秘书。

王安石以为苏辙是小迷弟,拿出青苗法征询他的意见,苏辙说草案操作空间太大,层层加码反倒会变成负担。

智慧的结晶遭到属下反对,王安石的老脸有点挂不住,但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王安石,整整忍了一个月。

晕轮效应,几乎适用所有人。

人的智力和见解各有侧重,但是自我肯定算得上通病,如果过于沉迷自己的想法,会认为不同的声音是抬杠。

王安石觉得青苗法很完美,有些人则看到风向和油水,未经正式颁发被私下落实,双方在初期的利益点一致。

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试点在默许态度之下扩大,王安石初见成效极其兴奋,满朝大臣也不敢违逆宰相,反正用不着他们承担后果。

苏辙站出来强烈抗议,说道:昔嘉佑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

王安石此刻容不下苏辙了,让你当秘书成天来膈应我,一怒之下想整死苏辙了事,经过调解被贬为河南推官。

反对新法,苏辙比苏轼早了四个月。

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老张当年给苏洵写介绍信,如今又非常照顾后辈苏辙,听说苏轼得罪王安石被贬,想起这番境地便唏嘘感慨。

苏辙做了整整十年的幕僚,经常和大哥写信互相勉励,兄弟情深却始终天各一方,留下的篇篇诗作脍炙人口。

然而,磨难仅仅只是开始。

苏轼调任湖州给皇帝写信,文人的情怀混进公文里面,被别有用心之人恶意曲解,由此引发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牢房,狱友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后来成为科学巨匠兼北宋宰相(见秦岭一白.苏颂篇)。

苏轼在鬼门关外溜达几圈,出狱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一颗耀眼新星从官场陨落,一轮浑圆旭日自文坛升起。

苏辙受到大哥的牵连被贬,收拾行囊去江西高安任职,委任书上还写着一行备注,明文规定五年内不得升迁。

这一年,苏辙四十岁了。

五年之后,宋神宗死了。

十岁的宋哲宗坐上了龙椅,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苏辙回到京城担任校书郎。

苏轼也回京担任礼部郎中,兄弟二人仿佛迎来了曙光,职位蹿升就像坐火箭似的,苏辙弹劾起对手剑剑封喉。

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

苏辙的弹劾是对事不对人,司马光像是为反对而反对,贯彻多年的新法悉数废除,然而旧法并不见得全都好。

司马光想要恢复差役法,苏辙阻拦道:自罢差役仅二十年,吏民皆未习惯。况役法关涉众事,根芽盘错,行之徐缓,乃得审详。

王安石采用诗经出考题,司马光就改用其他版本教材,想到十年寒窗读的都不考,苏辙再次给司马光提建议。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

光,皆不能从。

次年,司马光死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年病逝,朝廷的新旧党争依然延续,苏轼和苏辙双双出入宫廷,但是他们的立场新旧掺杂。

苏轼的文人才情难以掩饰,没过多长时间被贬出京城,然而相对沉默内敛的苏辙,在处理政事方面才干突起。

河决而北,自先帝不能回,今不因其旧而修其未至,乃欲取而回之,其为力也难,而为责也重,是谓智勇势力过先帝也。

向外有针对西夏的建言,向内有针对户部的改制方案,参与朝廷官员的薪水制定,批判新旧两派的争权夺利。

高太后拿着苏辙写的奏章,让宰相在朝堂之上高声朗读,对大臣们说道: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苏辙回到京城不满四年,一步步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他在文坛的声望不及大哥,官场建树甩苏轼十八条街。

然而,兄弟俩终会相遇。

1093年,宋哲宗亲政。

十八岁的儿子继承父志,大力提拔变法派的新党成员,被压制多年的李清臣等人,担任新一届科举的出题官。

他们借着出考题的机会,贬低旧党执政时的种种举措,苏辙又看到为反对而反对,提交奏章表明自己的态度。

伏见御试策题,历诋近岁行事,有绍复熙宁、元丰之意。

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前后相济,此则圣人之孝也。

汉武帝外事四征,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民不堪命,几至大乱。

臣不胜区区,愿陛下反复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若轻变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岁不用之人,人怀私忿,而以先帝为辞,大事去矣。

...

宋哲宗看到苏辙的奏章,气恼他将父亲比作汉武大帝,直接下令将苏辙贬到汝州,赶走朝廷眼里最大的旧党。

随着新党成员全面回归,两派争斗逐渐上升到新高度,司马光的谥号被皇帝削除,连坟前的墓碑都被砸碎了。

苏辙一年之内连贬三次,来到广东雷州担任华州别驾,苏轼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岛,兄弟俩人相当于隔海相望。

嗟兄与我,再起再颠,未尝不同,今乃独先。

苏轼死了,苏辙继续奔波。

移循州、徙永州、岳州,宋徽宗继位后复职太中大夫,然而蔡京当权后接着被贬,苏辙夹在党争间身心疲惫。

他向朝廷提交辞职申请,带着全家老小前往河南颍川,早年间在这里置办的田产,如今成为生命最后的归宿。

十七岁金榜题名,六十四岁避祸隐居。

苏辙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好像是画下一个大大的圆圈,曾经因直言被有些人看重,如今因直言被有些人排挤。

颍水在眼前平缓的流淌,仿佛能冲淡内心的喜乐哀愁,苏辙找回曾经的沉默内敛,闭门谢客研读着诗书文典。

他给自己起名颍滨遗老,万千才思在书房里肆意绽放,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攻讦,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古史》六十卷

《老子解》二卷

《龙川略志》十卷

《龙川别志》二卷

《诗集传》二十卷

《春秋集解》十二卷

《栾城集》八十四卷

《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论语拾遗》、《颍滨遗老传》

...

1112年,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

苏辙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让仆从转告从哪来的回哪去,听到来人写过苏洵的单篇,紧闭的大门发出咯吱响声。

头发花白的苏辙整理书稿,这是他十年间最常做的事情,一白看见这些苏轼的遗稿,旁边的纸张上面还有题诗。

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

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

苏辙:你来做什么?

一白;咳咳,送点土蜂蜜。

苏辙:我大哥爱喝蜂蜜酒。

一白:你也写过《收蜜蜂》。

苏辙:蜂蜜为什么这么甜?

一白:或许生活太苦了吧。

苏辙:哦,你写过我父亲?

一白:惶恐,惶恐...

苏辙:写的确实相当差劲。

一白:你这篇更差劲...

苏辙:为什么不写好点?

一白:智力见解太低了。

苏辙:如果可以,咱俩换换命。

一白:不换不换...

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

十五年后,北宋亡了。

为什么要花费力气去参加一个跑团

跑步可能是所有运动中最为简单和便捷的运动方式之一,真的是穿上跑鞋随时随地就能起跑,有时候不穿跑鞋一样可以跑起来,同时不限时间、空间和地点。

这么容易的一个事儿,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力气去参加一个跑团?其实加入跑团和自己跑步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加入跑团会在一下几方面发生改变。

1、相互激励

好的跑团性质的跑步经历,能让你快速上“天梯”,跟着高手训练,学习他们对训练的态度、技巧、观念,绝对胜过自己闭门造车。加上有他人帮忙规划训练计划,对于不知道如何训练的新手们,也省了很大的麻烦。

2、更容易打破记录

一群人跑步时,若遇上了一群实力相当的伙伴,这是最容易把强度逼出来,也是最容易打破个人最佳成绩的,无论是最快时间、最快配速、甚至最高心率,常常都是在一群人跑步时更容易发生。

3、结交不同领域的朋友

一群人跑步,以跑会友,其乐融融。而跑步之外,每个人都有各自精彩的另一面,跑友圈也是一个小的交际圈,每一个跑友都能让你见识到世界崭新的一面。

虽然加入跑团好处多多,但也不无缺点。

1、容易受伤

如果跟一群人能力高于你的人进行跑步,很容易让受伤。过快的速度、过长的距离都会对身体造成超负荷的负担,受伤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最理想的状态是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一起训练,这样彼此无需迁就,又能跑得舒服、安全。

2、时间需求高、训练效率低

一群人跑步时难免碰到要相约集合地点、等候迟到的人、拍照、社交等等,也常因个体实力落差太大,实力高一截的要等后方的人,太多的暂停时间也很容易打断训练节奏;而实力差一等的人,其实也很担心前方的人等候太久,压力也大。

所以,能找到实力相近与训练习性相当的人,可遇不可求,要珍惜。

3、打乱训练计划

太多的团体跑,未必是好事,它会让打乱你自己的节奏,因为大部份的团体训练安排必定是要满足大部份的人为原则。如果一个团体内彼此间的目标、水平相差太多,必然有人会感到训练效果差、效率低下。

总结一下:

凡事都一体两面,只要能结合两者间的优点,避其缺点,跑步的训练效果将会大大提升,下面分享几点原则供参考:

1、初跑者可以多参加团跑:初学者可多多利用团跑时,多请教、多体会,也可少避免走冤枉路。

2、执行速度计划(如间歇跑)时,以团跑为主:让领跑者来帮忙配速,但也需适时斟酌自身实力,不要误上“贼船”。

3、依自身计划需求来参加团跑:若是自律能力偏低者,团跑是一个培养跑步习惯的好途径。建议在开始时,就找实力相当者,确保不会练过头;反之,需要执行强度较高的计划时,找实力略高一截者,这会让训练当下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

4、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跑步训练为主:大多数人都有工作与家庭要兼顾,特别是在工作日时。因此,想要妥善利用时间,还是努力坚持可能会枯燥的一个人跑步吧,把社交时间留到假日有较空闲时间再执行。

5、赛前调整或赛后恢复时,个人跑步训练为主:赛前需要更为专注地掌握自己地比赛节奏,包括决定比赛配速或心率,同时与数据、自身体能状态进行对照,团练反而易分神;同样的,赛后的身体往往会疲劳,若仍想跟着团跑“横冲直撞”,对恢复可没太大帮助。

太平军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后,曾国藩闻讯为何不忧反喜且拍手称快?

洪仁玕献“围魏救赵”之策,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联手攻破江南大营

咸丰九年(1859)三月,正当天王洪秀全因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闹分裂而感到朝中空虚、无人辅佐的时候,他的族弟、拜上帝会最早成员之一的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洪秀全非常高兴,很快就封族弟为精忠军师、干王,命其总理天国朝政,以加强太平天国的领导力量。

当年12月,各路太平军将领聚集天京,共商破敌之策,主持朝政的干王洪仁玕献上“围魏救赵”之计。他认为清军大举围城,天京局势危殆,敌众我寡,不可力敌,只可智取,须分兵一支直扑杭州,则围天京的清军必回救杭州;待清军撤围或分兵远去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江南大营,必可大获全胜,同时可解天京之围。洪秀全采纳了这一计策。

咸丰十年(1860)三月,忠王李秀成率军一举攻破杭州外城,阵毙浙江巡抚罗遵殿,盘踞孝陵卫一带的清军江南大营统帅、 钦差大臣和春果然派麾下悍将张玉良率部援浙。李秀成见清军果然中计,自杭州疾速回军,在天京外围会合英王陈玉成、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堵王黄文金等部数十万兵马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和春、张国良等仓惶出逃。太平军则乘胜紧追不舍,连克苏州、常州、无锡等江南重镇。四处逃窜的钦差大臣和春遭浒墅关清军守将拒入,愤而自尽,张国良在太平军追击下狼奔豕突,慌不择路,落水溺毙。

太平军攻克苏州时,江苏巡抚徐有壬无力突围,遂率卫队与太平军短兵相接,被太平军士卒用长矛刺中而死,两江总督与其他江苏的文武大员逃往上海,形成了树倒猢狲散的局面,江苏南部的富庶地区遂成了太平天国占领区,从而增强了洪氏政权的力量。

听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灭,曾国藩集团不仅没有兔死狐悲之感,反而倍受鼓舞,额手称庆,难道绿营不是与湘勇并肩作战的友军吗? 曾国藩因何不悲反喜?

清军煞费苦心构筑的江南大营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下迅速崩溃了,对清廷而言,可谓受到了沉重打击。江南大营的清军是清廷从各地调来的较为精锐的绿营兵组成的野战部队,和春以能吏著称,张国良部则是由接受招安的广西悍匪整编而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如今几乎被团灭,这些绿营兵的整体实力虽不如练勇,但毕竟是大清的经制之兵(正规军),在清廷的眼里,总觉得他们比曾国藩招募训练的团勇忠实可靠得多,因而将他们部署在天京城周围,打算重施故伎 ,让湘勇苦战,由绿营收功。

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摧毁后,清廷在南方的绿营武装几乎被太平军歼灭一空,朝廷的经制之兵已基本瓦解,再也无力重新组织起对天京的重重包围,从此只好依靠曾国藩编练的湘军(练勇,自筹资金,没有朝廷军饷)来围剿、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了。

曾国藩久历宦海,老谋深算,湘军的将帅大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怎能看不穿清廷的这种用心?曾氏集团看透了清廷对湘军的利用与防范的复杂心理,早就知道清军江南大营是自己走向胜利的最大阻碍 ,因而一听到江南大营溃败的消息,上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拍手称快,以为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左宗棠、胡林翼一眼就看穿了曾国藩内心的小九九

据史料记载,清军江南大营在太平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开始有崩溃的迹象时,左宗棠“闻而叹曰‘天意岂有转机乎’”?左右问其故,他说:“江南大营将蹇兵罢(疲劳),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意思是江南大营灭亡在即 ,清军绿营将骄兵惰,不堪一战,经太平军猛烈扫荡,已无力与太平军作战了 。胡林翼也表示:“朝廷能以江南事付曾公,天下事不足平也”。绿营大败亏输,朝廷今后只能寄希望于曾国藩的湘军了,只有他才能恢复江南数省 、平定太平天国 。

由此可见,太平军荡平清军江南大营之举,固然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辉煌胜利,但更是曾国藩湘军集团在政治上获取的重大胜利,归根结底还是湘系私人团练武装的胜利,正是太平军用自己的力量替其劲敌湘军搬掉了脚下的障碍,间接为自己最凶恶的对手之迅速发展壮大廓清了道路。

【插图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