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是什么歌(项目复盘丨从0到1到破几百万GMV直播带货,总结做项目6步方法论)

导读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是什么歌文章列表:1、项目复盘丨从0到1到破几百万GMV直播带货,总结做项目6步方法论2、80后童年收藏的各种卡片,每一张都有独特的味道3、等待3年,一个开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是什么歌文章列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拥有我是什么歌(项目复盘丨从0到1到破几百万GMV直播带货,总结做项目6步方法论)

项目复盘丨从0到1到破几百万GMV直播带货,总结做项目6步方法论

直播带货这一赛道已经吸引了大批人进入,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初入直播带货赛道的运营人员,有哪些坑是应该避开的呢?本篇文章里,作者对自身参与的直播带货项目进行了复盘,并总结了相应的经验教训,一起来看看。

很久没有写项目复盘了,因为几乎一整年都在做项目,刚好最近相对比较平稳,那就来稍微复盘下这个项目的整体历程。

为什么要复盘?

一来是沉淀下做项目的经验,二来体验做项目的节奏感把控感,三来希望能够对做项目的小伙伴有启发,少走弯路,少踩坑。

那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主要有2个挑战:

1)该项目相对没有平台优势,更多是从0资源起步。之前做的项目,更多是有平台资源扶持,有品牌,有资源,有IP势能,那么做项目起来会比较容易。现在切换到不太依靠平台资源,可完整经历的0资源项目历程。这对于小伙伴完全从0做项目,可能会有启发。

2)自己之前未接触直播运营,直播带货,需快速上手,对自己也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之前更多是接触微信私域生态玩法,现在需要拓展到抖音,快手,视频号生态,同时流量性质完全不一样,量级也是不一样,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好可借事修人,借假修真。

这个项目经历了很多次过山车似翻转,每次觉得快不行了,机会和运气总会跑到这边来,也踩中了一些红利。也是运气比较好,这个项目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6月份,GMV早就破了好几百万(需保密)。

从下面这个销售额&直播时长图中,你也能感受到项目是怎么一步步起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

项目并非一个人功劳。这个项目并非是一个人就能完成,需要涉及到主播、内容运营、直播运营、私域运营等多部门的配合协同,项目的功劳都是在于团队,而并非在于某一个人。

部分内容会省略。考虑项目涉及部分隐私,部分内容和数据不方便透露,因此,部分具体操作细节,部分数据将会省略,敬请谅解。

做项目有方法但没有捷径。看完复盘后,并不会让你掌握流量密码,甚至马上复制一模一样的项目;也不会让你感觉学会这几招,你也能做出百万级/千万级GMV项目。做过项目的小伙伴都知道,做项目影响因素太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要降低预期,就当做开拓视野罢了。

好的,以上铺垫完毕,你也放平心态,那就开始吧。

这次复盘主要分享:

项目是如何从0到1整体开展起来?

做直播带货5个心得体会和避坑指南。

初步总结做项目的6个步骤方法论。

后记

一、项目是如何从0到1开展起来?

复盘路线就按照项目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对应“守”、“破”、“离”不同的策略。

那么接下来,就会详细复盘下具体的历经过程。

1. 项目前期——守

什么是“守”,守的意思是保底能够达到对方的模式。

用在项目上,就是复制对方的模式,快速拿到数据反馈。

用一个词就是“抄”。虽然不要求做到像素级“抄”,那也要做到1:1复制地“抄”。

看到这里,你千万不要有很强的道德感,说怎么能“抄”呢?不应该是原创吗?为什么要“抄”别人的呢?

看看,这就是陷入思维误区,我之前也是有这想法。

首先,记住,出社会后,做项目是“公开考试”,你可以公开借鉴别人的试题,这是完全没问题的,只要你能复制。

其次,“抄”也是一门技术,至于抄的是否在表面,是否在底层,这就因人而异了。

最后,直接向有结果的项目学习,是能够更大概率提高成功概率。因为他们已经帮你排雷了,能够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被刷出出来的,相当于他们是先锋者,你直接跟在后面,一些不该踩的坑,就很大概率可以少走。

好了,你以为“抄”就完了?抄也是有步骤的。在“抄”之前还是有一些前期准备的。

比如,这项目在正式开展时,boss 就留意快半年,初步觉得这个项目可长期做,于是再组建团队再慢慢“抄”作业。

这里简单放一些“抄“核心的步骤,注意不是所有步骤哈。

1)项目前期调研

如果你是做电商的,你应该清楚,做电商除了供应链特别重要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选品”。

用在项目上,项目前期调研就很关键,类似于选赛道/选行业,这属于最最最核心的决策。

那怎样看对标账号/赛道有没有选对呢?

可以重点考虑看下面这4点:

1)看国家政策,平台政策,判断是否能做。如果是国家政策平台政策重点打压的,那么需要谨慎选择,比如K12、黑五类商品等等。所以,这个环节可多看国家政策规定,和平台相关规则。

2)看对标账号生命周期,判断能否长期做。重点看对标账号是否活过一年或者半年,看他生命周期如何。如果对标账号1-2年都能正常做,而且销量没有出现巨大下滑,相对比较稳定,那么可考虑跟进。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做项目时,做到一半,突然项目没有了。这个关键步骤,是为了评估生存的可能性。

3)看近期是否有新账号出现,判断可复制成功概率。重点是看这个项目近期1-3个月有没有新起的账号,看他们销售额如何,目的是判断自己能否能够模仿做起来。

4)看账号流量结构,盘点所需要资源是否欠缺。比如该项目是以自然流量为主,还是短视频 自然流量,还是自然流量 投放流量,还是自然流量 短视频 投放流量等等,不同的流量结构所需要的资源配置也是不一样。

这个调研步骤很关键,因为是第一步,项目的源头,直接决定了接下来项目的开展。

所谓选择大于努力,这里也可套用下,所以要努力地做选择,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这个项目,因为 Boss 留意了很长时间,经过数据分析和请教行家,因此做了一个关键决策:可做。

这里我再分享一下,这个选择赛道和类目,属于关键决策,那如何提高提高关键决策呢?其实还是有方法的。

刚好最近学到一个决策方法,分享出来:

(对关键决策感兴趣的,可略过,不看哈)

关键决策原则:“不可回撤决策找外脑,可回撤决策找外包。”

什么是不可回撤决策,什么是不可回撤决策呢?

亚马逊贝索斯有一个“单向门/双向门”决策工具。

第一种:单向门。

什么是单向门呢?意思就是你只要跨过这个门,退回来不太可能,或者退回来,你也要脱很多皮,你会损失很大。

第二种门,双向门。

你跨过了这个门,如果你觉得不行,随时可以切换回来,而且退回来的成本和风险不是很高。

所以,我们做决策时,就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决策是单向门决策还是双向门决策。尤其是,单向门决策,这就很重要,也叫关键决策。

而这个单向问决策,就是不可回撤决策,有条件最好是要找垂直领域的外脑咨询,做分析后,再深思熟虑后,再做决策。

如果双向门决策,也就是可回撤的决策,我们应该快速做好决策,边干边优化就行。或者是直接找外包,更快落地。

举几个例子:比如,拍摄视频需要布置场地,需要特别精美的那种。现在还没购买设备,购买需要等3-4天怎么办?或者怎样能快速验证?

最好的方式是,不需要先购买场景设备,直接上“美团”搜索“拍摄场地”,直接外包就好,这个属于双向门决策。

边干边优化,避免在不太重要的细节上,花费太多时间。又比如,公司要转型,要选择新的发展方向,新的类目项目。

这就是属于单向门决策,不可撤回决策,需要多咨询外脑专家顾问,谨慎做决策。

因为一旦方向错了,除了大量的金钱成本付出外,还有大量的时间成本,还有团队士气状态等等。

好了,一不小心就拓展了,现在我们再拉回来。

当做好第一步前期调研后,马上就进入第二步,对标账号拆解。

2)对标项目拆解

选择好了做好赛道/行业后,初步判断可做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账号拆解了。那如何拆解呢?

我这里放一个我来做项目之前,Boss 给我布置的作业,让我做某个账号拆解。

这里,放上我做的一个账号拆解目录截图,供参考。

当然这是我之前还没有接触直播带货的案例拆解,现在回过头再来看,有些拆解因为缺少看数据能力,不太懂的看流量数据,分析有点偏差,现在回过头再去理解,可以拆解更加深入一些。

只有拆解项目越细,最好是颗粒度的,这样即可从整体流程判断项目是怎样的过程,又能从细节上跟上对方。

还是那个原则,刚开始虽然做不到像素级模仿,至少先做到1:1复刻。

3)精益执行拿数据反馈

根据项目拆解内容,以及对项目的认知,做内容的做内容,做产品的做产品,做直播的做直播,快速执行,拿到数据反馈。

于是再还没有全部准备,比如主播只有1个,按照项目模式,1个主播是不够的,于是我作为运营一份子,也充当主播解决,也上!先上场开始体验项目带来的刺激,

不到1个月,刚好是国庆节,第一单就这样出来了。

这一单给团队带来极大的正向反馈。

之前有个误区,就是要等所有的事项准备好了,才会慢慢上。而在真实的项目中,可能快速拿到数据反馈,让团队充满信心,才能更优先的一步。

基本上到这里,就差不多是一个小小的起步了,至少是卖出了卖货的第一步。

当然,能够卖出第一单,还需要项目负责人或者老板极大的耐心支持,因为做项目是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老板没有耐心,那么很容易就在中途夭折。

于是当时记录如下:

度过了项目第一单后,慢慢我们开始找到感觉,于是开始扩招团队,新增主播和内容运营,准备继续放大项目。

期间,抖音有个短视频有点小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无论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是物质上的鼓励。

2. 项目中期——破

所谓破,就是争取做的比对方还好,把对方没有做好的方面,尽可能做好,甚至比他还好,也就是超过对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关键决策动作。

1)多平台做号

常规动作是,竞品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后面,boss 做了一个关键决策,即,除了在抖音,快手常规平台上做项目外,也让内容伙伴把视频顺路同步到视频号。

不得不说,这个动作让这个项目快挂时,12月份刚好踩中视频号内容红利,一下子又把项目拯救回来了。

也是首次体验,不下牌桌,都还有机会的经历,也首次体验踩中红利的感觉。

2)商品提价

和常规思路不一样,对于大家采用价格战,主打降价的方法,Boss 又提出一个涨价的策略。

这个价格设置,也是很巧妙,属于不算太高又不属于很低,那种目标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

为了做好这决策,我们请教了很多行业内的专家,给出的大部分建议是可行,市场足够大,于是最终决定尝试涨价。这也造成,这个商品客单价在当时大部分竞品类直播间,属于数一数二的客单价。

当然,交付方式也是采用商品差异化,我们新增产品,增加了竞品没有的产品,满足用户其它更个性化需求。

这一个策略,也是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涨价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尤其是在流量差不多不变情况下,哪怕转化率有所下滑,提高客单价是一种很好的提升销量的方法。

3)优化转化率

因为直播间更多承载的是转化环节,所以谁的转化率高,在同等流量下,销售额更高,同时系统推荐的流量也会持续增加。用稍微相对比较专业的话描述就是,谁的GPM、UV值越高,系统推荐更多的流量。

为了优化直播间转化率,我们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优化:

视觉:核心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竞品没有的物料,我们有;竞品有的物料,我们做的更好,更吸引人,更有说服力。

听觉:核心是通过话术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核心是话术结构,直播状态,直播语气,直播节奏等等。

做数据:因为直播更多是采用店铺模式,做数据相对比较少。但如果靠更多系统直播间推荐流量,那么互动数据和成交数据就需要重点做。

3. 项目后期——离

到了这一个时期,就是尽可能跳出原来的业务,尽可能能够增加业务的壁垒,或者是放大业务模式,形成自身的优化。

公司有个优势,获取信息能力很靠前,一些红利机会会比较容易踩到,基于此,我们做了一些关键动作,让项目进一步放大。

思考想后,我们主要做的一些动作如下。

1)直播模式变化

常规的竞品直播模式是每人大约播1.5-2小时,再换主播继续播,同时下播后扮演场控继续直播,一直持续到10个小时以上。

那这样会出现2个问题:

主播的时间比较零碎,如果主播比较多,还存在在公司排队等主播的情况;

主播直播1.5-2小时,本身比较疲惫,如果还需继续充当场控,精力不一定足够,状态会明显下降。

基于此,通过借鉴公司其它项目直播模式,同时请教兄弟部门运营同学,我们改变了直播模式,通过该模式,极大解放了主播零碎的时间,方便安排主播排班。

该模式就是:

训练单个主播一场直播3.5-4小时,全程控制当下直播间,取消场控角色,方便主播更能以好状态进行直播。

排班也划分为凌晨场、上午场、下午场、傍晚场、晚上场,不同场次安排不同类型主播。

确定该模式后,排班效率极大提高,主播直播效率也得到提升,同时也方便对主播进行考核和分析转化情况,该模式项目进入半自动运营阶段。

2)新增SKU

为了更高效转化流量,除了和竞品有类似商品外,我们也新上架了新SKU,如果用户还有其它需求,那么还可以用其它商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突然想到,对公司来说,可能单独打爆一个商品会比较稳,毕竟可复制性更强。一旦某个模式跑通了,即可进行批量复制。

但对主播来说,如果长时间讲一个商品,确实很容易会厌倦,陷入疲劳期。如果又新增SKU,可以讲解不同的商品,同时还能创造新的收入,对主播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3)投放扩大

在说投放之前,有个原则必须要永记心中,即:“投放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换句话说,如果直播间转化率就是渣的不行,那么投放就是加速项目的死亡。

后面通过投放发现,其实投放最核心的是两部分,即:直播间转化率 投放素材。

核心抓好这2个要点,投放就能少走一些弯路。

如果硬要总结归纳成3个要点,那就是:直播间转化率 投放素材 撞运气。

为什么会撞运气?

做过投放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同样的投放计划,同样的投放素材包,同样的投放时间点,最终转化的效果很大概率是不一样的。

虽然,某些平台投放没有跑通,但是至少收获了关于投放的一些经验教训。

另外,如果做投放,一定要得到上级/Boss 的高度支持,这样你才能放得出手,才能更快拿到数据反馈,才能根据数据变化调整投放策略和投放计划,才会更快看到项目进展。

4)私域联动核武器

私域流量一词,从2020年以来就特火,尤其是在流量当下越来越贵,大家都想着如何高效使用私域流量。

那不用说,后面对私域流量重视度也是会越来越大。

正如私域行业内有句话说的,“做私域,把一次的生意做成一生一世的私域”。虽然稍微有点夸张,这确实是一种相对底低价格高净值的流量。

回过来,不得不说,结合平台的发展,我们恰好又踩中私域联动的红利期,进而能够快速放大私域 直播的价值。

这可能就是优质或者第一手信息的价值所在。

到了这一步,因为本身之前项目就有沉淀一部分私域流量,同时再结合做短视频不断沉淀新的私域流量,再用私域流量反哺直播间,最终效果是极好的,是直播中的核武器。

所以,在微信生态中,私域流量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要持续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也就是说,到了这一步,我们通过直播私域联动,又可把规模持续不断放大很多倍。

当然,涉及到具体操作流程,这里也写不完,就先写到这里,如有不清楚的,具体可详细再沟通交流。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很多尝试,做了竞品没有做的动作。

虽然尝试一些动作,结果不如预期,因为一些其它因素没有跑通,但也给了我们很多数据反馈,进而持续调整项目方向。

以上,大概就是一个项目不同阶段的重要决策和执行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有细节方面没有表达清楚的,欢迎一起交流探索。

二、做直播带货5个心得体会和避坑指南

到这一个环节,稍微理一下做直播带货的几个心得体会,做过项目的小伙伴可能会感同身受。

1. 项目前期阶段,无需全部准备充分,先快速拿到数据反馈很重要

这也是经常我会遇到的卡点,因为总想着先完美再完成,进而拖慢了一些进度。自从经历过这个项目后,更加坚定发现,项目先动起来会更重要,在做项目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尤其是最好刚开始就可以快速拿到数据反馈,这个会更有正向反馈。

比如,这个项目在刚开始启动时,只有一个主播,还没有来得及招聘新的主播,那么boss甚至让我也充当几天的主播,甚至也出了几单,通过拿到了正向反馈,进而让团队更加有信心。

又比如,之前我们获取到一个优质信息,短视频涨粉会带动公众号涨粉。

但收到这个信息到执行动作我还是慢了一天,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公众号现在文章啥都没有,这样对用户不太好,想着要不要花几天先发几篇文章后,再进行绑定。结果还是boss 再次强调可先绑定,后面再发文章,于是先照做了。

最终,不如 boss 所料,哪怕是没有发文章,用户也能通过短视频大量关注到公众号,也不影响后续的文章推送。

2. 做短视频内容核心抓住2个重要环节

内容生产是由内容运营的小伙伴负责的,我们知道,内容创作流程主要包括:选题、脚本、IP定位、拍摄、剪辑、账号运营 这6个大流程。

那么那几个流程是最最最重要的呢?

很明显,做内容最重要的是:选题和脚本,没有之一。所以内容的核心就在于这两个环节,重要性占比80%以上。疯狂做好这两个环节就好,尤其是在人团队比较少的情况下,当然后面的4个大流程也不能忽视,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之前看到张阳老师分享4种黄金选题,还是蛮有启发的,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下,分别是:创业故事、供应链优势、行业内幕、争议话题。

当然选题和脚本,这就是一门技术活了,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我也正在学习中。

3. 做直播需要抓好3个点:视觉、听觉和做数据

我们更多是在移动端刷到直播间,所以如果要简要分析直播间,那就从直播间视觉、听觉来吸引用户,通过数据来做更大系统推荐。(当然这个也可以用“人”、“货”“场”进行分析)

什么是视觉?视觉就是直播间场景搭建,如何能够吸引用户点击/停留。

什么是听觉?就是用户听到主播的脚本话术,愿意停留互动购买。

什么是做数据?就是让系统觉得你的直播间是优质直播间,给直播间推荐更多流量。

4. 私域和直播是协助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私域和直播是一体的,如果转化端在直播间,那么私域更多是反哺流量到直播间。

而不是私域和直播间都来抢流量转化,否则会造成:私域部门叫用户在微信端成交,不要去直播间转化;直播间叫用户在直播间成交,不要在微信上购买,双方都出大矛盾,从整体来看,GMV是下滑的。

那如何解决私域和直播间的问题呢?

核心方法是:在私域 直播 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双方都为这个目标发力。

5. 优秀的主播都具有类似特性,是筛选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做过直播的小伙伴都知道,优秀的主播都有相同的共性,比如:迭代速度很快,学习力很强,求知欲很强,复盘能力很强,归因往内看等等。

后面会发现,优秀的主播更多是筛选出来的,通过培养出来的,相对比较少。

所以,把很大部分时间用于筛选优秀的主播,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

三、初步总结做项目的6个步骤方法论

其实,从这个项目整个过程,你其实大概已经知道做整个项目,以及大致路径是什么。

如果非要再总结归纳下,做项目的整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选择赛道

这个无需再次多说,是个关键的一步,后面的所有努力都基于这个选项,所谓选择>努力,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你选择做什么行业,什么类目,什么人群的生意,决定着这个项目做到多大,能不能做起来。

因此,需要做好这个关键决策,可参考项目复盘前半部分:亚马逊贝索斯“单向门/双向门”决策工具。

第二步:提高审美能力

选择好了赛道就可直接开干了吗?

当然不是,你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什么是审美能力?

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哪些可以参考,哪些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目的是知道找哪些账号,哪些项目模式作为对标,谁可以作为竞争账号。

而不是一上来就找到60分的账号就行模仿,再怎么模仿你最高也能只能达到60分。如果,你找到90分的账号,至少你可以努力达到80分左右,不会做的很差。

那如何提高审美能力呢?

核心是多看,疯狂看。

之前听过一位做抖音直播很厉害的操盘手分享,他说为了提高对内容的敏感度,他每天都要刷抖音。

你猜他一天要刷多少小时抖音?

他说至少8小时。这样他的抖音推荐的账号,都是给他自动推荐对标账号。

所以,前期先看完100个对标账号,知道哪些账号做的好,哪些账号可以借鉴,哪些账号不适合复制,这样你才有上帝视角。

第三步:项目拆解

看完了100多个账号后,其实你也知道了哪些账号是可以作为参考借鉴的,这时候可以再选择20多个账号进行拆解,拆解越细,复制概率就越大。

那拆解什么呢?

核心还是围绕三大部分,即:流量、变现、复购、裂变等维度去拆解。

如果是直播带货,可从:“人货场”、“短视频、直播间、商品交付”等维度去拆解。

通过拆解,你就能发现项目是否可复制性,复制性概率如何等等,同时拆解颗粒度越详细,对于第四步特别关键。

第四步:复制模仿,精益执行,快速迭代

到了这一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MVP环节,先快速跑起来,不一定要全面准备充分才去做,最核心的是快速拿到数据反馈,有了数据反馈才知道如何进行优化和调整。

对了,对于这一步很关键,很多小伙伴就迫不及待要创新,要大改动。

其实,真实到这一步,最核心的就是1:1复制,哪怕你做不到像素级模仿,那至少先做到1:1复制吧。

通过项目执行,再不断进行复盘,力争早日拿到数据反馈,无论是内容端流量涨了,还是直播间顺利成交1单,都是来自于项目的正向反馈。

第五步:超越对方

到了这一步就是优化转化率,扩大流量。核心就是通过看更多的账号,找到自己直播间的优化点,把对方没有做好的,自己做的更好。

比如,竞品只说案例没有展示案例,我们就展示案例;

比如,竞品只在某个平台分发内容,我们多增加一个平台分发内容;

比如,竞品逼单营销环节没有做的很吸引人,我们就可特意优化该物料展示环节。

另外,其它行业的营销卖法,也可适当借鉴出来,底层的方法是想通的。

第六步:建立竞争壁垒

到了这一步后,你做的比同行更好后,现在要建立自己的项目壁垒。即,让同行的人复制起来比较难,或者做到知难而退。

比如,投放技能很牛,且能够投放ROI做到业内顶尖的水平,一般小玩家玩不起,复制起来比较难。

比如,做矩阵力很强,拥有工业化内容生产能力,一上来就是顶峰,基本上不给对方生存的空间。

至于如何构建竞争壁垒,我也没什么经验,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当中。

四、后记

好了,以上就是整个项目的初步复盘,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哪怕有启发我也觉得分享很有价值。

最后,还是需继续强调下,这个项目并非一个人完成的,是有团队一起完成的,所以再次特别要感谢:

特别感谢 Boss 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和项目,让我能够有机会体验从0到1做项目的机会,借事修人,借假修真,让我稍微触摸到做项目的节奏感,体验做项目过山车似的经历,回味无穷。

同时,感谢 Boss 分享很多做项目的经验和方法,手把手带做直播带货,开拓了视野边界,让我收获的不仅是项目经验,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还收获来自底层的自我自信。选择来到杭州做直播项目,是我去年做过最好的决策,没有之一。

感谢能和内容团队并肩作战,解决流量问题,经历过各种棘手的问题,真的很刺激,很幸运碰到你们。印象最深的是:抖音爆了一个视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销量,也带来其他同行的“复制”和“点评”,很有趣的一次经历。

感谢主播团队,你们是团队优秀的主播,也陪伴着这个项目从0到1,也一起经历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我在你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这波很赚,哈哈。

还得感谢私域团队、教研团队以及其他兄弟运营小组的配合,和大家协同配合做事的感觉真好,配合协同很流畅,愿意分享支持,大家愿意做新的尝试。

接下来,继续加油呀!

若觉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呀,有疑问可进一步沟通交流~

以上。

本文由 @砖先生运营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80后童年收藏的各种卡片,每一张都有独特的味道

每一代的人,都拥有不同的童年。

7080的童年几乎都处于“放养”状态。家长忙,也不用成天操心孩子在外面出什么事,喜欢怎么野怎么玩,和谁一起玩,都没有什么约束。

那时候的人动手能力都特别强,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做出来的。几颗小石头、几条树枝、一根铁丝、几截竹子、几支芦苇......都能玩出各种花样,玩具几乎都是就地取材。

当时做出来的最有技术含量的应该就是通过自行车链条做出来的“火柴手枪”、“洋火枪”。

这你玩过吗?声音很大的,用来吓女生

田地里面的昆虫(害虫)也是比较多的,当时的农药是有保留余地的,尽最大可能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不会斩草除根,也不会对水质有影响。

那时候的蝈蝈、蟋蟀、螳螂、蝗虫、蚱蜢、笋子虫(竹象)、蝴蝶、蛾子、屎壳郎、蜜蜂、马蜂、木蜂、胡蜂、七星瓢虫、打屁虫、青蛙......没少被我们折腾。

还记得那时候的小孩们比较多,而且都喜欢户外活动。我们喜欢将纸折叠成形,然后放在地上拍,只要拍翻了就归你。纸张随处可取,不要的课本作业本都是现成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就能玩的很开心。

后来则是收集烟盒,当时的烟盒是纸张并非纸板,在捡之后小心打开摊平。之后就可以用来折出玩具,和其他人挑战。

直到某一天,小卖部出现了一些“洋画”。完全取代了纸张折叠的玩具。

毕竟嘛,还是要提高成本才能带来更多的乐趣。

洋画(小人牌)

这些洋画都是当时热门动画片的人物,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当时最火爆的则是《变形金刚》,在小伙伴之间这类洋画有一整套系统。最高级别是“一代”,其次就是“二代”。

这些洋画最初我们是拿来欣赏的,但后来就成为“赌资”了。

这玩意怎么玩?

放在地上拍,一张对一张,将别人的拍翻了就是你的了。

另外还有一种玩法就是“飞牌”,看谁飞得比较远就能吃掉后面所有的人,但这种玩法没有持续多久。

后来就是每人出多少张,然后全部砸在地上,用手掌去扇风,扇翻就是你的了。

在洋画流行期间,还有啤酒盖也是类似玩法。

将捡来的啤酒盖砸成一个圆片(这还需要一定技术的),然后就可以用来和小伙伴一起对砸,只要砸翻了就是你的。

而这玩意还有一种玩法,可以打两个洞用线串起来,找到节奏和平衡时候,不停地拉就可以转很快。然后两个人拿来对撞,有可能撞出火花。

当年我们这边的大赢家,赢了将近一箱子啤酒盖,后来被他老妈卖给了收废铁的,让他心痛了好久。

在洋画之后,我们玩具的成本再次提高。这一次就是弹珠登场了。

弹珠

最初是一毛钱10颗还要奖励两颗,也就是12颗。后来就是一毛钱5颗,小卖部这边因为卖得太好了,价格也在不断调整。

弹珠怎么玩?

最初都是用手指弹,只要命中别人的,赢到手了

当时我们的技术已经练到什么程度了呢?

距离70公分以内几乎是指哪打哪,一米以内命中的几率也是很高的。一米开外就完全是看运气了。

当时为了练命中率,多少小伙伴曾经在私下进行过特训,但是上了战场之后发现之前练的技术都没有,还得累积战场经验。

卡片

当年的零食为了销量,经常都会搞一些赠送卡片或者玩具的套路。

这种士兵模型,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曾经玩过吧!

而卡片这边不同,是属于“抽奖”类。根据宣传上面说,只要凑齐了多少张就能拿到几百块钱的大奖。不少玩家在拿到几张卡片之后,开始对大奖有想法,结果就被套路了。

当年有一种膨化食品中有十二生肖,和同学们吃出了六张,当时就比较兴奋,这似乎太容易了吧!为了凑齐十二生肖,我和同学们连续吃了好几个月“这难吃的要命”的食品,终于凑齐了11张,就差一张就能回本了。

但一直到这款零食下架之前,都没有找到“龙”,其他的卡片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张了。几年后,听说有人在过期的食品中找到了这张“龙”卡,但已经超过兑奖时机了。

另外,也有一些卡片做得太精美了,导致小伙伴们对大奖没兴趣,反而对收集卡片很有兴趣。

那时候《圣斗士》推出了好几个系列的闪卡,质量做得非常棒,很有收藏价值啊!

黄道十二宫卡片、神斗士卡片、海斗士卡片,以及五小强的卡片。

要说食品卡片的巅峰,那绝对是小浣熊干脆面中的水浒108将啊!

当时小当家和小浣熊都是干脆面的领军人物,隐约还记得小浣熊的价格要稍微贵一点,而且里面有水浒卡。

当时干脆面的口感真心不错,吃一次就能上瘾,香精比较多,很开胃。

为了集卡买面的人,每次买面都想相当于开盲盒。吃面的滋味如何完全看开出来是什么玩意。更多的小玩家,都是在拿掉卡片后将面扔进垃圾桶里。感觉太浪费了啊。

“我中潘金莲了,我中潘金莲了,哈哈!”

当年要是开出稀有的卡片,绝对会引起轰动,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甚至还有人直接提出用钱购买。但此时的小孩哪有理财观念,稀有卡都是宝贝啊,无论出多少钱都舍不得卖!

最火爆的是水浒卡,因为卡片数量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

当时小浣熊还推出了《三国英雄传》卡片,同样是风靡一时。甚至掀起了抢购热潮。

有不少商家直接在批发商铺里等着干脆面的货。拿到货之后马上带回去,而小屁孩们已经等了很久了。商家批发了好几件干脆面,结果几分钟就被抢完了。

然后垃圾桶里面全都是被拆开没吃的干脆面。

另一边的小虎队干脆面中,有精美的《天龙八部》卡片,港漫的画风,同样很有珍藏的价值。

在群里聊天时,有朋友提到了水浒卡中还有一种“心意卡”,拿到之后可以向公司自由索取几张罕见的卡片,当年部分玩家的宋江卡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统一曾经到基层搞过活动,只要你有十张一样的卡片,就可以自由选择一张卡片,我的潘金莲就是这么来的。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删

等待3年,一个开发者卖掉了自己的游戏

今年6月,触乐和张宇取得了联系。

我们长期关注着等待版号的独立开发者们,张宇是其中遇到波折比较多的一位。也正是因为这些波折,我们在很长时间里没能更好地了解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他觉得那些事“没什么好写的,显得惨兮兮”,他想“等有了一点成果之后再聊”。

“成果”指的是他的游戏拿到版号,从而能够正式上线。张宇个人开发的一款二次元RPG手游——我们暂时称它为《奇幻大陆冒险》——从2019年提交代办,一直到2022年6月版号恢复发放的时候都未能获批。

于是我们和他一起等待。初次联系之后,过了不到一个月,也就是今年7月,张宇和其他一些开发者一起被喜讯砸中:在7月公布的版号名单中,张宇的游戏赫然在列。张宇委托代办的出版社没有联系他,他自己也没有关注新闻出版署的公告,还是一个朋友来给他道喜,他才知道已经拿到版号了。

看到版号名单的时候,张宇完全不敢相信,“拿着手机的手都在颤抖”。他想在平时常聊的开发者群里发个红包,庆祝一下,却发现自己微信钱包里只有20块钱,银行卡里也没有分文。

“当然红包最后还是发了,凑了一两百块。”张宇说,“就是一种最原始的高兴的感情嘛。”

张宇发了一条朋友圈,庆祝终于过审。像是为了见证他漫长等待的终结,这条朋友圈动态获得了200多个赞,点赞的头像排列起来,翻了整整两页才看完。这是他小小的个人领域中前所未有的盛况。

然而,喜获版号并不是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有堆积成山的事需要他去处理。其中一件事是围绕《奇幻大陆冒险》的发行官司,这场官司中的经济纠纷不仅更加拖慢游戏上线的进度,还让张宇背上了一大笔负债。另一件事则有关于《奇幻大陆冒险》和他自己的去向——再三考虑之后,他将凝聚了数年心血的游戏的著作权整体转让,为的是和过去几年的经历做个了结,然后全心投入到新的计划中。

等他把事情理顺,和开发者朋友们小聚一圈之后,又差不多过了两个月。当他能够坐下来向触乐讲述的时候,他终于处在这几年难得的相对松弛的状态。

最初的风口

张宇最初进入游戏行业的时候,赶上了好光景。2004年,他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两三年Web开发。因为本来就负责网页开发,又一直非常喜欢二次元文化和当时流行的各种网游,他在闲暇时间“用好玩的心态”做了个“海贼王”主题的网页游戏,发布了,没想到很多人来玩。他尝试着放了一些付费内容上去,发现“挣钱特别快”。

“那个(游戏)其实很小,很简陋。”张宇说,“不过刚好赶上页游兴起,大环境非常好,竞争少,做什么都挣钱。而且那会儿也还没有IP啊、版权什么的说法。我打着‘海贼王’的旗号,相当于做了个同人游戏,特别好赚。”

2004年是页游的好年头,页游没有进入门槛,又没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根本不需要宣传或买量,只要有得玩,很快就会有玩家自动到处帮忙传播。当时张宇的月薪大约两三千块,而他的游戏每个月能给他带来超过1万元的收入。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

于是他干脆从公司辞职,全职开发页游。这个“全职”非常单纯,甚至谈不上什么开公司、创业。张宇对那些事一概不了解,他觉得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坐在家里敲代码就能做游戏了。

最早入行的时候,张宇觉得做游戏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到了2011年左右,Flash游戏兴起,其他画面更好、功能更全的游戏多了起来,页游不再那么吃香了。简陋粗糙的“海贼王”游戏眼看着就要被新的浪潮淹没,监管部门也找上门来,说他没有运营资质,罚款1万元。要申请页游运营资质,需要拥有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公司,否则就属于违规。监管部门建议张宇把“海贼王”游戏挂靠到上海的A公司。A公司规模不小,兼有游戏研发和运营业务。“海贼王”游戏关服之后,张宇便去那里就职,做一些技术维护工作。

从那时起,一直到2018年,张宇辗转于数个游戏厂商之间,做了不少二次元相关的2D手游,其中不乏给大厂做的项目。大部分时候,他是团队里的程序员,根据别人的需求修改游戏。“那种商业化很强的游戏都是看数据的,每次测试数据不好就要改系统,做好的东西推翻重来。你一个做事的人,一直遭遇这样的反复,就很受打击。”

经历挫败之后,张宇怀念起最初为自己做游戏的时光。

重回独立游戏

没有考虑太多因素,仅仅是为了能自己做游戏,张宇辞职回家,开始独立开发《奇幻大陆冒险》。他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做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这些想法后来构成了《奇幻大陆冒险》的玩法核心,和市面上的游戏相比确实有些新意。

大约过了小半年,A公司的前老板看到他的项目,觉得很有潜力,想投资100万,让他招几个人,把游戏完成度做得高一些之后商业化。张宇接受了这笔投资,但他在心理上还是个纯粹的个人开发者:剧本和前后端代码是自己埋头写的,美术由他太太负责,依然无限接近于“有台电脑就能做游戏”。

“当时我完全没有当制作人的经验,也没有考虑过项目管理、把控,就拿了投资。”现在回想起来,张宇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上海注册了公司,拉起团队,但这和自己在家做游戏不一样,100万对一个商业项目来说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大钱。尤其上海消费比较高,工资水平也高。当时我们招了5个人,做了7个月,还找了一些音乐和美术外包。到2019年,这笔钱就用完了。”

行政上的麻烦事也接踵而来。办理各种资质、处理财务问题、给员工交社保,如果在本地办公还需要租房子……处处都是成本和手续。“相当于你又是前台又是老板,又是前端又是后端,又是商务又是运营……”他说,这可比一开始想的“自己做游戏”要复杂得多。

运营一个公司,乃至管理一个游戏项目,比自己埋头写代码要复杂得多

非常不巧的是,资金耗尽的时间点恰好赶上了第一次版号停发。眼看着上线无望,生存都成问题,张宇的小团队很快解散。他重新变成了个人开发者。这时候,《奇幻大陆冒险》的完成进度约在百分之四五十。

之后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张宇靠自己的积蓄和向政府申请的创业补贴生活,一边继续开发游戏,一边寻找潜在的资金支持与合作机会。

2020年,另一家发行公司抛出橄榄枝,表示可以支持他继续将游戏商业化。他们可以先付给张宇15万知识产权保障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要求,比如给游戏加上实时PvP系统,还要有兵团和团战系统。

张宇觉得这超出自己的开发能力太多,但新的合作伙伴提出,通过自己的渠道招聘团队,并且借给他40万开发保障金。他们的团队每做完一个系统,张宇就退还一部分保障金。合同还附带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合理的条款:保障金的目的是保障开发,如果双方终止合作,不管开发完成与否,这笔钱都要退还。

这个张宇口中的“霸王条款”最终造成了今年的一场官司,也导致他后来背上了债务。签下条款苛刻的合同,这个决定和后来的许多决定一样,在张宇当时看来都是最优解,或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我们这种小微开发者,在发行面前其实没有什么话语权。”张宇说,“像这家公司这样的,在行业打拼多年,经验非常足,签合同的时候也很强势。我当时没多想,也没有多少选择。”

突如其来的官司

张宇和新发行公司的合作从2020年10月开始,到2021年5月结束,只持续了8个月,在此期间,还包括招人和团队的磨合。因为新发行公司不在上海,张宇和策划出了几次长差处理这些事。

版号也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2019年,张宇就以个人身份找到一家出版社,帮忙申请版号,但迟迟没有结果,还经历了第一次版号停发。到了2021年,也许新发行公司获得了一些内部消息,听说版号又要停发,“然后他们(发行)的团队就直接消失了”。张宇对此感到非常无奈。

更无奈的事还在后面。在张宇看来,是发行公司擅自取消了项目,违约在先。但因为之前的一纸合同,发行公司要求他退还开发保障金和版权金,二者共计55万元。

张宇觉得很不公平。版权金和已经开发完成的部分他可以退,按照比例还了25万。但新发行公司依旧找他追讨剩下的30万元,哪怕开发已经停止,甚至连开发完的部分都没有交付。张宇表示拒绝。2022年1月,发行公司将张宇告上了法庭。

张宇将这段时间称为“创业至今最黑暗的时刻”:“什么都没有了。游戏进度回退了8个月,还面临一大笔债。”

开庭时间原本定在4月。当时恰逢上海“静默”,他不得不拿着一款老旧的安卓手机蹲在家里等着线上开庭。

这是张宇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官司。他事先把整件事的经过写下来提交给法官,大致说明当初签订的合同非常不公平。在朋友圈里,他发出了提交的资料的一角,表示自己虽然请不起律师,也不能让请得起律师的人随便欺负。可实际捧着手机在那里说的时候,他还是非常紧张。

这次开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方律师说各种图片证据和文档什么的都没法下载,没法看,就很尴尬。”张宇说,“最后这个庭审就推迟了。”

庭审的压力和“静默”带来的压抑是双重的。和所有上海人一样,在两个多月里,张宇的生活完全围绕着买菜和做核酸进行。关于压力,更具体的张宇没有多说。他说自己习惯了多年来工作和家庭都混在一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张宇还是无法就此放弃做了这么久的游戏。虽然合同里写明不能寻求海外上线,但为了生存,他还是把合作前的旧版游戏短暂地在海外测试了一阵子。

“数据不是很好。”张宇说,“但还是有些玩家反馈说,觉得我们的玩法很有趣,得到了很多鼓励。我挺感动。”张宇还去众筹做了一些周边,想着游戏上线之后多少能起到一些宣传作用。

然后就到了7月,天降版号。说到这件事,张宇依然难掩喜悦之情,像是楼上多年悬而未决的一只靴子终于落下。这可以算是漫长开发过程中难得发生的好事。然而,版号很难改变张宇已经陷入的困境。8月重新开庭之后,他依然被判遵循条款,返还发行公司的30万,连带律师费和诉讼费共计32万。这笔账还是算到了他头上。

张宇觉得,小微开发者在很多商务洽谈中处于弱势

连获得版号这件事也出现了一些状况。负责代办的出版社表示,他当初缴纳3000元费用,和出版社签订的是“版号办理合同”,而最新要求是需要和他们重新签订“版号监管合同”,涵盖办理版号期间的所有服务。这意味着张宇需要补交所谓“版号监管费”,每年1万5,共计4.5万元。不签新合同的话,就不给他版号文件。

张宇像是在一张满是窟窿的网上走路,每个窟窿都在找他和他上不了线的游戏要钱。“我能怎么办呢?这个空缺怎么填呢?没办法,只能找人借钱。”张宇说。

他找到很久以前工作上认识的老领导,先把发行公司的32万给履行了,之后在朋友圈里发了个声明,表示发行公司已经不再是《奇幻大陆冒险》的发行方,从此该公司的任何商业行为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面对接踵而至的压力,张宇想,“要不还是去老老实实打工吧”,当个普通职员还能相对稳定地挣点钱。但这时候《奇幻大陆冒险》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不能前功尽弃。他一边找工作,一边还在陆续和各种发行与代理商谈合作。他找了很多人。微信里的上千号联系人,不少都是游戏发行和开发者。在朋友圈里,他曾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名扬海内外:“和一个发行聊,自我介绍完,对方就说:‘啊,是你啊。’”有时候,都在面试路上了,微信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人,说可以聊,他就立马掉头回去。

“毕竟面试也就是个机会。我都快40岁了,出去再找程序员的工作也很难。考虑继续创业,说不定是条更好的路。”张宇说。

然而有意向合作的大部分发行,要么是前期给的版权金太少,要么是后续分成太少,解决不了最为迫切的经济困难。有几家的条件更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他们要求转让《奇幻大陆冒险》的著作权。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游戏的所有后续开发、运营和IP衍生等行为都不再和他有牵连,他也无法控制游戏最后呈现的模样。

这个决定相当艰难。再怎么不顺利,张宇在《奇幻大陆冒险》中投入了4年时间,也对游戏本身抱有感情。虽然和发行之间是纯粹的商务洽谈,张宇心里也有一层“给孩子找个好人家”的想法。

几番权衡之后,《奇幻大陆冒险》的著作权还是被整体移交给了其中一家公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访谈中,张宇不知道第几次说这句话,好像在他的整个开发经历中都不存在什么岔路。

因为著作权不再属于他,之前众筹做的那些周边也不能发售,张宇陆续把做好的周边送给了朋友。有的人鼓励他,有的人跟他聊天,听他吐槽,在各种经历上和他共情与共勉。独立开发者在家埋头工作,连像一般上班族那样偶尔和同事插科打诨的机会都没有。这些开发者们彼此承担了类似的社交功能和情绪支撑。

“我就送这人一个鼠标垫,那人一个充电宝,上面都印着我们游戏的Logo,对应着游戏里的角色,挺好的。”张宇说,仿佛这也是一种留念。

全新的开始

现在张宇最想做的是从过去数年的生活中彻底脱身,重新开始。他慢慢清理债务,连带出版社找他要的4万5也付清了,只求拿到版号文件后与对方再无瓜葛。在最近的一条朋友圈中,他还说要注销信用卡,“彻底告别借钱吃饭的日子”。

回首往事,张宇认为自己缺乏以制作人的视角把控整体项目的经验。《奇幻大陆冒险》对他和团队来说规模还是过大。不过,花了近4年时间,完成了一款游戏14万字的剧本,完成了前端和后端的所有代码,哪怕在很多人眼中不算取得了什么成功,他还是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做成了一桩事”。

而且张宇觉得,自己做出来的游戏,机制和别人不一样,很有趣,一些玩家也觉得好玩。哪怕在拒绝了他的发行公司中,也有运营始终表示看好。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肯定。

在向触乐讲述这些的时候,过去4年的风波起伏终于尘埃落定。张宇去了一趟南方,和几位熟识的开发者聚过,之后回到上海,用已经到手的款项开始安排新项目。解决经济问题后,他在精神上也更有干劲了。打算做的游戏还是他喜欢的二次元风格,不过体量应该更小,也不会再做RPG。他正在物色可以当作临时工位的工作场所,也希望找到新的、和他志趣相投的合伙人。

张宇希望尽快找到能让自己安心开发的新环境

《奇幻大陆冒险》短暂于外服测试期间,张宇在游戏开屏中给玩家写过一段留言,简述了游戏经历的弯路和制作者的坚持。最后,他写道:“请接受这一份游戏人的执念……也许你能在这里发现一些最纯真的东西,一个心中有爱的世界。”

如今,卸下那个游戏的重担是否让张宇放下了这层执念?那些“纯真的东西”是否会继续被寄托在新的作品当中?张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表达了强烈的、继续践行目前这条道路的意愿,也希望他的想法可以传达给更多人:“我还在寻找愿意一起开发新游戏的小伙伴。最好是有一定数值能力、不怕吃苦调测的策划,在上海的优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游戏均为化名。如果有读者朋友对与受访者一起开发新游戏感兴趣,请联系邮箱:wingszy@126.com。)

11年前,全网刷屏的丑陋事件,细扒整个事件,我一言难尽

最近,加拿大中部的萨斯喀彻温省,在一夜之间,上了“世界热搜”。

原来,有两个带刀的“刀客”,开着一辆黑色的SUV。

他们每到一处,就随机下车砍人。

他们先是到南部的詹姆斯·史密斯克里民族土著保护区砍死了一对夫妇;

之后,又在韦尔登砍死了一个77岁的独居男子。

两人肆无忌惮。

当警方接到报案的时候,才发现当地已经发生了一连串砍人事件,都是这两人所为。

统计发现,截至目前,至少10人死亡,15人受伤。

加拿大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两名嫌犯的身份,加拿大总理亲自表示关注。

但全国也因此陷入了恐慌。

一来,如此大规模的、随机的持刀伤人事件,不像是普通的案件,会不会是一种恐怖主义?

二来,两名罪犯是兄弟俩,都有前科,且是无差别作案,也就是任何人都有被攻击的可能。

三来,也是最让人焦虑的。

截至目前,两人中一人已经被找到尸体,但另一人仍然在逃……

全世界的人都很好奇——

加拿大警方还要多久才能擒获歹徒?

这对兄弟究竟遭遇了什么,要犯下如此暴行?

背后会不会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考虑这一连串疑问时,皮哥也想起了另一起更大规模的无差别杀人案。

一位名叫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一个下午,屠杀了77人。

这就是发生在11年前的「于特岛惨案」。

不管是遇害者数量,还是行凶者的暴行残忍程度,于特岛惨案都让人触目惊心。

但惨案发生的具体过程及幕后真相,多年来却一直不为普通民众所知。

后来,好莱坞著名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将整个事件拍成了电影,就是这部《7月22日》,世界才得以窥探幕后真相。

通过分析「于特岛惨案」。

我们或许可以在惨案施行前后,找到加拿大此次丑陋恶性事件中,“诱发犯罪”幕后最真正的“元凶”。

2011年,北欧挪威,冬天清晨,一个名叫布雷维克的青年,这天起得很早。

因为他要实施一个自己策划了八年的“伟大计划”。

他穿上了自己准备了很久的,仿制的警察制服。

磕了一把兴奋剂——因为他怕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自己因害怕而颤抖。

然后开上夜里已经停放妥当的小货车,径直奔向首都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

政府办公大楼是挪威国家权力的中枢,包括首相在内的很多高级官员,都在这里办公。

开到楼下,布雷维克找了一个合适的停车位,下车前,他用打火机点燃了脚下的引信。

在确认引信没有熄灭后,布雷维克扬长而去。

下午三点半,就在布雷维克开上另一辆车逃之夭夭后,汽车爆炸了。

960公斤的炸药像一颗小型炸弹,政府办公大楼门前瞬间腾起黑色的蘑菇云。

方圆几公里内建筑的玻璃全都被震碎,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让这栋17层的大楼通体没有完好的地方。

现场一片狼藉,满地都是玻璃、金属和水泥的碎片,到处是带血伤者的哀嚎,人们乱成一片。

整个街区都被爆炸引起的尘埃覆盖,而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因为在家办公躲过一劫。

政府立即发布了紧急通告,所有活动马上取消,全国陷入一片沉寂。

可就在首都市中心一片混乱的时候,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慢慢酝酿中。

逃离现场的始作俑者布雷维克,并没有直接逃跑,或者乘飞机飞往国外。

而是将车子开到了一座小岛附近。

这座岛名叫于特岛,是奥斯陆当地的度假胜地。

此时的岛上,有超过600个学生正在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举行的青年营活动。

这些孩子里,大多数都是当时挪威政客和精英的子女。

下车后,布雷维克拎着两个大箱子,找到组织者,说了一番话:

“政府大楼爆炸了,我是警察,现在执行上级命令,对于特岛警戒保护。”

因为装备、制服齐全,布雷维克本人看上去也十分和蔼,再加上爆炸确实发生了。

组织的两位老师没有多想,就让他上岛了。

上岛后,男老师多了个心眼,他要求查看布雷维克的警察证件。

布雷维克只是微微一笑。

然后掏出早就藏好的手枪,“呯、呯”,两声枪响,两位老师就这样被杀。

训练有素的布雷维克在老师倒地后,还朝他们的脑袋补枪。

远处听到枪响的孩子们不知道,一个恶魔,已经来到了他们身边。

干掉老师后,学生们没有了任何保护。

而布雷维克,则缓缓拿出黑色箱子中的自动步枪,调试完瞄准镜后,开始向着不远处的人群无差别射击。

这些孩子们手无寸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一个端着枪的疯子,像猎杀动物一样猎杀他们。

空旷的小广场上,几百个孩子四散奔逃,而布雷维克就像一个打猎的猎手,一枪,一枪,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因为训练有素,布雷维克的每一枪基本都能命中,人群中时不时有人倒地。

有的孩子大喊救命,有的趴在地上祈祷,有的疯了似的奔向不远处的树林。

还有的被击中脑袋或心脏,当场失去了生命。

眼看孩子们跑得差不多了,布雷维克发现旁边还有一所活动室。

进去后,惊慌的孩子们躲在椅子下不敢出声,几十个孩子蜷缩成一团,吓得瑟瑟发抖。

“你们今天都得死”,布雷维克只说了一句话。

然后缓缓关上了教室的门,接着,教室里传来密集的枪响、哀嚎和惨叫,持续了十几分钟后,归于寂静。

事后警方发现,教室里的孩子无一生还。

他们不仅被杀死,脑袋还都被补了枪。

从教室出来后,布雷维克又想起了逃跑的孩子们。

他追到悬崖边上,发现了借助岩石藏身的一帮孩子,于是毫不犹豫端起枪,又是一轮射击。

有些孩子跳水逃生,但因为天气寒冷,外加惊慌失措,有不少在水中溺毙。

就这样,这场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对手无寸铁孩子的屠杀,整整持续了135分钟。

这135分钟里,加上爆炸案的受害者,共有77人遇难,伤者超过300人。

大家肯定在想,这么长的时间,警察都在干吗?

如果加拿大的这对兄弟是流窜行凶,不易抓捕,勉强还能用没监控来解释。

但挪威布雷维克的施暴点是集中的。

这么长时间,就没有警察来制止这个暴徒的行径吗?

警局还真的接到了来自于特岛的报警电话。

当布雷维克登岛开枪后,有孩子躲避在悬崖后把电话打了出去。

而此时,首都奥斯陆的警察,都在忙着处理市中心的爆炸案。

他们慌成一团,甚至有点无暇顾及于特岛的袭击。

大约在枪击事件后一个半小时,警察才赶到案发现场,这时候,布雷维克已经杀了不少人了。

有媒体报道称,因为找不到可用的直升机,警方只能开车抵达现场。

而于特岛是湖中的岛屿,离陆地有段距离,警察又花费了不少气力,才找到可以渡湖的船只。

到达于特岛后,警方还出现了不少乌龙。

因为布雷维克是假扮成警察混淆视听的,真正的警察上岛后,惊慌失措的孩子们不敢求救,并要求警察们放下武器,害怕警察再次朝他们射击。

而此时的布雷维克,基本已经完成了自己“伟大的计划”。

在遇到警察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

经过8年的研究,他早已深谙挪威法律。

放下武器,双手抱头,爬在地上,一套投降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显然经过了多次演练。

被捕的时候,他还轻蔑地对警察喊:

“我的手指被小孩脑袋碎骨给刺破了,赶紧让医生给我包扎一下!”

没想到挪威的警察出奇地看重“人权”,在听到这个诉求后,马上开始给他包扎,然后才将这个人渣逮捕归案。

整个逮捕过程中,布雷维克几次发笑,显然是对挪威警察、法律和政治生态的蔑视。

被捕后,布雷维克还被允许马上拥有一名律师,而且这名律师,可以由他个人指定。

在与律师的交谈中,我们才知道布雷维克策划这起恐怖袭击的根源。

布雷维克生活在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

老爸是外交官,妈妈也出身名门望族。

但布雷维克小时候却过得并不幸福。

爸妈闹离婚,他总被伙伴排挤欺负,渐渐变成了宅男,没有朋友,平时只在家里打打游戏。

在人格塑造期的他,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没多久,他就加入了一个极右翼组织,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但在长期右翼思想的浸淫下,布雷维克的种族观念已经开始扭曲。

于是,他在网上加入了“圣殿骑士团”并自认为领导者。

正好此时,挪威的国情,给了他“政变”和“革命”的契机。

彼时的挪威因为发现了石油(北海油田),整个国家富到流油,享受高福利的挪威人无聊的要死,催生出了很多“有圣母心的人”。

他们提倡极端的女权主义,极端环保主义,极端性别主义,只关心移民、少数族裔,盲目支持平等和平,不过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道德优越感。

国家高度发达,没有复兴追求,人民高度富裕,导致整个挪威没有了拼劲。

与此同时,国家的国防几乎全部承包给了美国,本土都有美国驻军,外无强敌内无忧患,眼看挪威就要死于安乐。

而挪威的新生代都十分幼稚,变得极端圣母。

尤其是2005年开始,挪威加大力度引入难民,移民局预测,到了2100年,挪威的难民将占整个国民的33%。

(现实中的布雷维克)

而难民的涌入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盗窃,强奸等。

挪威不仅纵容这种行为,无法安身的难民,还能得到政府发放的60万补助。

这一系列的现状,让布雷维克十分不满。

他反对宽松的移民政策,想要谋求改变。

但他并没有将目标对准难民和移民,而是对准了本国的政治家们,手法简单粗暴:杀!

在他的思想中,难民和移民没有错,有错误的,是将挪威变成这样的领导者。

他觉得,政治家的子女都是以后挪威政界的继承人。

所以,他精心策划了这场“外科手术般”的打击,并于2011年7月22日,对政客的子女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在庭审现场,这个纳粹军礼,似乎能说明一切。

这也将布雷维克极端种族主义的思想展示殆尽。

法庭上,布雷维克只提出了两个要求:要么判自己死刑,要么将自己无罪释放。

他承认自己的行为,但他拒绝认罪。

布雷维克的这个说法其实很聪明。

如果挪威改掉国家的法律,给他特别照顾死刑,他会觉得挪威还有救,没有烂到骨子里。

如果他不被判死刑,那说明挪威认可他的“救国”行为。

怎么样,他都是胜利者。

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是,面对这样一位新纳粹分子,一个“小孩”屠夫,挪威真的将“圣母”本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经过审判,为了赋予布雷维克充分的“人权”,也为了抵制他的右翼思想,布雷维克最终被判处21年监禁。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和无期徒刑,他们似乎准备用爱感化布雷维克。

杀了77个人,伤了近300人,判刑21年,也就是一条人命差不多只需要布雷维克付出3个月的人身自由。

按照挪威对人权的照顾,只要关够7年,他就可以外出度周末而不受监控,关够14年就可以申请假释。

这还不算,关押布雷维克的奥斯陆Skien监狱,称得上“7星级”监狱,因为里面设施超级豪华,比大城市一月5000的房子都要好。

与其说是监禁,不如说是别墅度假了。

监狱中的布雷维克不仅写了两本书,还通过函授的方式取得了奥斯陆大学政治学学士的学位。

要知道,奥斯陆大学可是挪威第一名校,是世界排名前60的大学。

不仅如此,因为极端的言论,布雷维克在全球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这些拥趸们都在期盼着布雷维克出狱,而布雷维克本人也明确表达了出狱后要从政的愿望。

魔幻吗?

整个判刑和监禁,看似“保护”了布雷维克的人权,可死去的77个孩子,破碎的77个家庭的人权,谁来保护?

“如果可以,我还会再来一次(屠杀)。”

听着布雷维克的话,看着他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是不是有点后怕?

有没有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大规模恶性杀人事件时常发生。

频率似乎也越来越高。

究其根本,皮哥发现了三大“真凶”。

第一大真凶,就是像布雷维克这样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在面对宗教冲突、种族分离、信仰异化等民族矛盾时,这些人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口。

除了“911事件”以外,2008年的印度孟买连环恐袭案,造成195人死亡,295人受伤。

背后则是宗教、信仰和领土争端问题。

2016年6月1日,索马里酒店发生恐袭事件,造成至少15人死亡,20人受伤。

索马里“青年党”宣称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而这背后,也是盘根错节的宗教问题。

2019年3月15日,新西兰一位名叫布兰顿·塔兰特的青年,携带一支半自动霰弹枪和半自动步枪闯入一座清真寺,对里面的人进行了无差别屠杀。

恐怖的是,这场屠杀他还全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了直播。

“let’s get this party started.”(让这场派对开始吧)

进入清真寺之前,布兰顿说了这句话。

第二大真凶,心理变态扭曲,性格极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今年5月中,美国一位18岁的高中生,带着自动步枪进入超市,进行了无差别射击。

其作案手法残忍,有明显的针对性,只杀黑人,不杀白人。

他甚至还提前安装了摄像头,为的是在Twitch上直播这场“鱿鱼游戏”。

因为受家庭的影响,许多人容易形成极端的性格,往往那些不善言谈的人,在用暴力的时候,越发无所顾忌。

当情绪积累到一个爆点,这些性格扭曲者们,很容易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发泄,这也是暴力袭击案件的又一个主因。

第三大真凶,是单纯的人性之恶。

这也是身处现实世界里,最难防备的。

我们说一个29年前的真实案件。

1993年,英国利物浦两个10岁的孩子,从购物中心带走一个小孩后,进行了凌辱虐待。

事后还将小孩绑在铁轨上,直接毁尸灭迹。

最终,两人被判15年监禁。

你看这两个小孩的照片,眼神纯真,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的少年犯下如此恶行。

不只是小孩,法国电影《不能说的游戏》也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段幼女遭遇猥亵的故事,也是女导演安德丽·贝斯孔真实经历过的。

女孩奥黛特是父母的掌声明珠,跳的芭蕾舞更是让父母自豪。

但父母身边的朋友,吉尔伯特,却对挚友的女儿心怀不轨。

因为住得近,他时常出入朋友家,对奥黛特“特别关照”,还和她一起玩“脱衣服、穿衣服”的换装游戏,并且提醒奥黛特不能告诉爸妈。

慢慢地,奥黛特变得抗拒,可即使告诉父母,也会被安慰“叔叔就是喜欢你这样的小孩,就是和你玩的”。

显然父母更相信吉尔伯特的人品。

当奥黛特长大之后,这些积压的情绪让她变得沉默、易怒,甚至把毒品当成了抚慰心灵的妙药。

她慢慢走到了人生的对立面,就因为这样一个“举止亲和”的叔叔。

同样的,在纪录片《吹哨人:美国体操队性侵丑闻追踪》中。

美国体操队队医拉里·纳萨尔,平时看上去文质彬彬。

但也就是他借着对女运动员们的按摩、治疗,前后共猥亵了156名受害者。

最终他被判了175年监禁。

这一连串例子证明,恶魔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很可能伪装成友好忠良、情绪温和的普通人。

永远不要怀疑人性中的善良,但也永远不要低估人性之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加拿大持刀伤人事件,疑犯被抓捕,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背后的真因。

只有把目光真正转过去,从源头上进行防范,灾难和不幸才能扼杀于萌芽。

希望这个道理,全世界都能懂。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盘点7080后小时候铅笔盒里的文具用品,用过都不年轻了!还记得吗

难忘的学生时代,铅笔刀用的刮胡刀刀片,转笔刀没买过,橡皮最多2毛的双色圆珠笔六年级才买过一支,里面两支蓝色笔芯。蜡笔没用过,文具盒是爸爸做的木头盒,用过的都上过学,那时候真的很美好,是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有用过手指肚蘸口水当橡皮檫的吗?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只可惜时间都去哪了?想起了小时候的事,那时真好,一晃就老了.....

70年代之前的孩子用军挎包。80年代的孩子已经不用了!进去80年代各种商品已经慢慢流入市场了~超爱背那个军绿色书包,满满的记忆,还记得那时买新的激动心情。

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用圆规在胳膊上刻上喜欢的男生的名字,完了吧感染了,人家男生也不知道,我问她们疼吗,她们说不疼,后来喜欢别人就在原来那个改,反正是四不像了。

小学只要老师念名字某某100分全部狂欢拍桌子(就是第一图的桌子)发自内心的。上班挣钱的大人干活,可是对比谁干得多,使劲干(大锅饭,工资基本一样)。到最后见不得别人考得好,干活的能偷懒就偷懒。

想起了鲁迅先生刻的那个“早”字,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当年的情景吧。老旧课桌椅,你用过吗?

当年我们用过的格尺,那时候的格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不同角度可以换图案的格尺了!

三角板,半圆,都是当年我们用过的文具,

煤油灯用过,其他也都用过,满满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本子确实分得很细,上学要带:田字格(学写字用),拼音田字格(学拼音和文字时用),汉语拼音练习本(学拼音时用),大演草(数学课用),作文本(写作文时用),图画本(美术课用),备课笔记本(三年级以后普遍取代田字格和拼音田字格),现在呢,就是一个笔记本就拉倒了!

万花尺对于70、80的人来说一定记忆深刻,小时候觉得特别神奇,

属铅笔和小刀给我留下的回忆最深。上小学时挺皮,字没会写两个,但铅笔用得特快,一天削几回玩,然后再把笔头上的胶擦咬扁,两三一支笔就没了。

我家钢笔和墨水都有,只不过我家钢笔的那个杆是棕色的。现在老师们做笔记都用那种钢笔。那种钢笔现在几乎快没有了吧?那时候用钢笔经常弄一手的钢笔水,那时候忘记抽钢笔水了就会跟同学借几滴钢笔水。

我用的是鸵鸟牌蓝黑墨水 中性笔也喜欢用蓝黑的

自动铅笔,没了可以换铅。自动铅笔笔芯最粗还有0.9的 我记得 大家一般都爱用0.7,有三种规格0.5 0.7 0.9。用自动铅笔,以前我记得有个自动笔, 笔上面的盖子上挂了个青蛙。买了质量不行的铅芯,结果老断,妈妈给我姐买了一支自动铅笔,我也吵着要,用了五天,一盒铅芯全玩完了笔也坏了,我妈说你还是用铅笔吧。不喜欢自动铅笔 感觉笔芯不贴合纸 还容易断 ,木头的多好

小时候最喜欢中华铅笔和各种各样好看的卷笔刀,那个金杯式样的卷笔刀我的同学用的就是同款的!

橡皮越好看就越不好用,最好的是那种绘图橡皮,我小时候就特别羡慕有黑白橡皮,黑白橡皮要舌头尖沾一下口水用!懂得点赞!吸铁石文具盒和转笔刀的同学,那个可伸缩铅笔就更少有人还会有了,哪像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什么都没亏待过他们。有几个同学橡皮擦会整块地用完?会用小刀切完得有多少,举个手

那时候这些都用过,铅笔,橡皮,尺,圆规。书包。圆珠笔好像是四年级的时候才用的,满满的回忆,回不去了

小猫,心都要化了,上学的回忆一点点被拉了回去,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就在那昨天。

橘子瓣橡皮上学的时候总用小刀切,小时候买过图四五的橡皮,还以为那么香那么好看估计擦得很干净,结果一团黑,就又用回那种白色的橡皮了,这种带香味的橡皮就丢在铅笔盒里当小香珠用了,

那个红色铅笔带白色塑料橡皮座的,白色塑料橡皮座我嚼过,还有没有跟我一样的?

铁皮文具盒,打开,印着乘法口诀,底部印着振兴中华。一 一得一,九九八十一。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一毛两毛钱都会放在文具盒里。

塑料铅笔盒的味道 我到现在还记得,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的回忆!

还有一种塑料垫板,是给在凹凸不平的桌面上写字时垫在本子下面的,很久没见过了。

以前对拥有的总是很珍惜,比如小刀都攒起来不舍得用。我永远忘不了我刚买的小刀,胡闹的时候把同学的手指割破,缝了三四针,实在有点对不起他啊

小时候用的的是0.5/0.7的自动铅,这就是小时候用的啊,现在感觉那段时间真好

鹅牌蜡笔,印象深刻,尤其是那种蜡笔,记忆犹新,那时候可是高级货,满满的回忆可惜再也回不去快乐的童年了。

本夹子:能拥有这样的本夹子,那几个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才能用得起的,我小时候就用过两片纸壳,

经典怀旧文具画写板,小时候谁要有一个这样的画板,别提有多羡慕了。画写板出广告那会我已经六年级了,对美术不感兴趣。五年级开始用笔袋(5毛钱买的)。

我们小学的时候还有珠算的,就会用到算盘,现在连基本的珠算口诀都忘记了.....

老订书器,在儿时也必备的文具之一了,

还有石板和石笔,大概90年还有,以后就没有了

青春一去不复返,第一瓶修正液就是白雪。绝大部分都用过,年代感满满,回忆满满,记得白雪修正液里面有个小钢球,用前要使劲摇一摇

那个铅笔我们这边不叫下蛋笔,我们叫导弹铅笔。一开始好像都是日本进口的。笔还香香的,后来国产仿制的就出来了。做工特别粗糙、我上初中的时候,同桌有个铅笔盒就是有弹的那种,把我羡慕坏了,我说给我玩一下,她说,我按给你看。然后她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出来个这个一会儿又出来个那,眼馋死了。

90年代多功能卷笔刀上面有刷子和橡皮,

用温度计的盒子里面插个笔芯就能写,把小时候的新代文具,还有各种香珠都买齐了。一种文具盒是多功能的塑料文具盒,双层的那种,表面的塑料是那种很软很黏很亮的pvc,按动按键能弹出剪刀,温度计,修正带,旋转削笔刀,放大镜等等,反正功能很多。

真的不能看这些过去用过的东西!心里难受!不知道为什么!橡皮的味道,咬铅笔木头的味道都回忆起来了,以上的都用过,好熟悉的感觉,暖暖的。一见如故,历历在目,使用它们陪伴我度过童年的美好时光。一代人的记忆!现在的孩子物质太丰富了,以后长大怕是难有这种一代人共同的回忆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