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盒子黄直播(这位洋面孔中共党员,对年轻党员这样说……)
小小盒子黄直播文章列表:
- 1、这位洋面孔中共党员,对年轻党员这样说……
- 2、小小烦恼盒子背后是教育大智慧
- 3、我家十年家电变迁史:20多年的索尼电视还没坏
- 4、店主街头设免费冰柜,里面的水却越取越多……
- 5、打开小小爱心机器,从这部儿童剧中收获快乐、创意和爱
这位洋面孔中共党员,对年轻党员这样说……
李忆祖老人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接受采访时留影(4月21日摄)。本报记者王菲摄
作为乌鲁木齐市委老干部局“党旗耀初心”宣讲团成员,李忆祖在为年轻党员们讲述自己经历时,在屏幕上放出自己购于1953年的《把一切献给党》书籍近照(4月21日摄)。 本报记者王菲摄
李忆祖1972年在西藏阿里门士煤矿工作。(受访对象供图)
李忆祖(右)1962年在新疆鄯善底湖考察。(受访对象供图)
李忆祖老人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接受采访时留影(4月21日摄)。本报记者王菲摄
一个高大的身影,顶着一头微卷的白发,拄着手杖,步履有些蹒跚,迎面向我们走来。
眼前这位83岁的老人,高鼻深目,眼睛湛蓝,一眼看上去,绝对是个“老外”。
“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老人嗓音响亮,一张嘴就是地道的京腔,热情地和记者侃侃而谈。
这位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名叫李忆祖。
他的人生堪称“传奇”:他在乱世出生,是外国孤儿,由中国父母抚育培养,成为新中国大学生。近60年前,他甘愿放弃留京机会,从祖国心脏远赴边疆,为新疆发展奉献一生。
最近,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人们为他甘愿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所感动。他为什么愿意在新疆待一辈子?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传奇人生?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人要有感恩之心。”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在乌鲁木齐市体育馆路附近一栋老旧的六层住宅楼前,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李忆祖老人,近距离聆听他的爱国情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专门挑选了这身衣服,打扮了一番。”身穿米色衬衫、黑色短风衣和牛仔裤的他,面露微笑,神采奕奕。作为乌鲁木齐市委老干部局“党旗耀初心”宣讲团成员,他准备为年轻党员们讲讲自己的经历。
此时,距李忆祖24岁离开北京,意气风发奔赴新疆,已过去近一个甲子。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新疆?“这和我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紧紧相连。”李忆祖说。
1938年,李忆祖在天津一家教会医院降生,他的外国父母不知去向,一对中国夫妻将他带回北京抚养。也许是希望他将来不要忘本,养父母为他起名“忆祖”。
小时候,因为长着一头惹眼的金发,他走哪儿总喜欢戴着帽子。受了委屈、挫折,养母赵秀珍就是他的安全港。“我母亲没什么文化,一辈子也挺艰难。但她一直告诉我,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他在养母老家山东乡下度过幼年时期,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在东长安街一所小学接受教育。天资聪颖的李忆祖学业顺利,一路考入北京育英中学、北京二中。“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他至今仍记得镌刻在母校北京二中门前的校训,记得地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香山了解地质知识的情景。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崇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高中时,学校组织他们和“中国保尔”吴运铎结成对子。
这位“中国保尔”被他视为现实中的偶像。吴运铎给中学生讲的一段话,对李忆祖产生很大影响:“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
“听完吴运铎的报告,我就到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李忆祖一直珍藏着一本1953年第一版《把一切献给党》。“它跟着我从北京到新疆。”尽管封面已经泛黄,书皮破损的地方被透明胶带仔细粘好。
高中毕业前,学校邀请两名北京地质学院学生作报告。不料想,这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们吹牛说在青海工作,风景如何如何美;又说晚上住在帐篷里,结果熊进来了……我心说,哎,这挺适合我的性格!所以,那时候高考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我填的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
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期间,每年都要出野外实习,他和同学们曾从湖南到福建,实地了解红色政权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福建长汀翻过虎忙岭时,县上的同志带我看了许多山洞,洞中有‘红军万岁’等标语,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李忆祖说。
大学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到新疆工作。“那时,我们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330名毕业生,有70余人要求到新疆工作。大家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主动申请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就这样,1962年,李忆祖成为新疆煤田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一员。
他在勘探队的工作是矿点检查,在天山南北山区地带到处跑,探寻哪里有矿、有多大价值、是否需要下一步工作,去的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四五个人一台车,带两桶汽油,找矿工作需要的话,甚至还带着炸药,都放在车上。每年4月份出去,9月份回来。到山里车进不去的地方,我们就背着仪器翻山越岭。司机师傅体谅我们,想让我们少走点路,就在没路的山石上颠簸,开到实在走不了的地方才停下。不过,那时候年轻也会享受,工作完了回到帐篷,我们总住在水边,就用石头垒个水池子,在里面泡澡。”如今,提起当年野外工作的艰苦情景,他不以为苦,反而“嘿嘿”得意地笑。
长期在新疆广袤的山水间跋涉,他学会了骑马、骑骆驼,掌握了野外生存技能。几个石头支起一口锅,化点雪水,饼子就着牦牛肉,热一热就是一顿饭。“我真没觉得特别辛苦,每一天都很新鲜,干劲儿十足。通过努力,找到地下的矿产,就是很高兴的事情。”
在新疆工作没多久,他娶了同为搞地质的苏州姑娘曹锦霞,并把她接到了乌鲁木齐,从此在新疆扎下根来。其间也有过多次调离新疆的机会,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回头再看一看在新疆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可以说无愧一生。”他说,新疆就是他的家,他对这里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爱摄影、搞科普,孜孜不倦发挥余热
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时,李忆祖报了摄影班,从此相机不离手。他保存下来的照片达数万张,其中大部分黑白老照片是在新疆各地野外工作时的珍贵记录。
1976年,他在离家170多公里的托克逊矿区工作,年幼的儿子没人带,他只好带到野外。当时领导要他办一个工人大学,由他编写适合工人学习的讲义,并讲授“普通地质学”和“煤田地质勘探方法”。在当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上,他的儿子站在工人中间,开心地笑着。
还有一张照片是一户哈萨克族牧民的合影。那是40年前,他在北疆乌伦古河一带工作。一天外出工作时,车陷在水沟里,怎么也弄不出来。他跑了一公里多路,到了一个牧民家里,想请他们帮忙。掀开帐篷一看,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听到他的困难,哈萨克族老人二话没说,就叫孩子们拿上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走到陷车的地方,连挖带推,终于把车弄了出来。为了感谢老人,他为这家人拍下了合影。照片洗出来后,他寄给老人一张,另一张一直保留到现在。
从事野外勘探工作的22年间,他经历过不少凶险的时刻:乘车刚从桥上通过,桥就被洪水冲毁;用炸药爆破时,有几枚没响,他冒死爬进矿坑检查;在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时,他骑驴行进,先是从驴背上摔下,后又发烧,在同事搀扶下忍着伤病,坚持爬上海拔4000米的检测点,险些耽误医治……
上世纪80年代,他调到新疆煤田地质局156队子校。1981年,他入了党,并从此步入教育行业,在学校担任物理教师。此后,他又任自治区煤炭厅子校校长,后来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闲不下来的他,退休后发挥自己知识渊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他编写讲稿,制作教具,讲课生动形象,深受学生欢迎。“我给孩子们讲什么叫磁悬浮,就弄两个磁铁,一个发电机,一传电就转起来。做这些小玩意儿,让他们一看就明白,发明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
他前后编写了近80万字内容广泛、资料详实的讲稿,买来录像机、录像带,收集、录制科普、历史、政治思想教育等相关视频资料。为了方便编写讲稿,他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听他讲课的对象,涵盖学生、教师、干部、家长……
曾有一名蒙古族中学生听过李忆祖讲课后,经常给他写信,请教学业及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在考学、择业中的酸甜苦辣,双方保持通信近十年。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碰到难题,也愿意和李忆祖交流倾诉,听取他的意见,这些来往信件他一直保留着。
不止于此。古稀之年,李忆祖又做了一件事,他从2011年开始,历时8年,担任央视“地理·中国”摄制组顾问,再次走遍新疆,参与制作了体现新疆山水之美的专题系列片。也是在那次长途劳顿之后,他的膝盖受到损伤,至今行走仍受影响。可他依然豁达乐观,“我拍下了不知多少美景呢!”
现在,在那个已居住了30年、60平方米的陋室中,李老每天醒来最重要的事,就是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把它们分类制作成系列,上传到音乐相册中,供网友观赏。
乌鲁木齐市委老干部局干部王瑾莹说,李老家中除了很少的几样家具,最多的就是书,还有用大大小小纸盒装着的录像带、光盘和自制的教具。他淡泊名利,有评选先进的机会,总是留给年轻人。
讲历史,寄语年轻人
今年是李忆祖入党40周年。
“一晃近60个年头过去了。在我来疆的同学中,有的为新疆地质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退休后回到内地。为什么我留在新疆?因为多年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走遍了新疆大地,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4月21日,在与乌鲁木齐的年轻党员们交流时,李忆祖这样回忆。
“新疆山好、水好、人更好,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形成了大气豪放的性格,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各民族间相互热爱、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李忆祖说。
“我今年83岁了,曾走过80%的祖国大地。1972年我和同事们去西藏阿里地区,在冈底斯山从事地质工作,又从阿里沿着中印、中尼边境走到拉萨。2005年我又去了拉萨,看到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西藏、在新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可以说,我亲历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是有外国血统的中国人,我是由一位善良、淳朴的中国母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抚养长大的。所以不管到哪儿,我都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他说:“从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我深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使我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他并不认可许多媒体称他为“地质科学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只不过退休后愿意给孩子们讲讲课。”
“祖辈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父辈不怕困难,团结一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今天的年轻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奋发进取,像前辈们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弘扬中华正气的中国人。”
在历时一个小时的交流会上,会场的年轻党员们认真聆听,许多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上李老亲自制作的课件,不时有人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交流会结束时,大家全体起立,一次又一次用掌声致敬这位为新疆奉献一生的老人。(潘莹、张钟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小小烦恼盒子背后是教育大智慧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濮阳市一位“95后”小学班主任最近突发奇想,设置了一个“烦恼盒子”,让学生写下烦恼放进盒子。没想到,很短的时间内,小小的盒子集满了学生的各种烦恼——“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让我学画画?”“我没有好朋友”“我想有一个幸福团圆的家”……对于学生的烦恼,这位班主任对症下药,及时和他们进行了沟通。
“烦恼盒子”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教育智慧,彰显着有温度的教育,正如跟帖的不少网友所言,“一个小小的烦恼盒子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心灵树洞”“有爱心的班主任机智化解了孩子们的烦恼”“给耐心聆听孩子心声的老师点赞”。的确,孩子和成人一样,成长过程中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有的与学业有关,有的与家庭有关,有的则是在同伴交往、自我认同、兴趣发展上出现问题。
这些烦恼在成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对孩子却是天大的事。解决得不好,这些小小的问题就可能成为孩子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成为影响他们性情与人格发展,乃至人生走向的大问题,抑或诱发其他问题;若是得到了妥善解决,孩子则可放下负担,享受快乐童年。
孩子的事无小事,孩子的心事关涉人格养成和健康成长,教育者应该多倾听、多关注、多了解。作为教师,时刻关心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而如何得到孩子的信任,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心理波动,“烦恼盒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抓手,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坦诚沟通的桥梁,也成为拉近师生关系、书写教育佳话的契机。
一张匿名的小纸条畅通了师生交流的通道,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班主任基于学生的信任和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给予他们有效的心理帮助,能让班级充盈更多的轻松快乐。很多时候,思政教育不需要太多说教,也不需要大费周章,一个“烦恼盒子”就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轻装前行;一个温柔的爱抚、一句暖心的安慰,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开孩子的心结,慰藉幼小的心灵。
很大程度上,“烦恼盒子”是在践行有爱的、贴心的思政教育,是教育者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上的生动表现。好的思政教育,既是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饱含温度与温情,也是以博大的胸襟、巨大的亲和力,赢得学生的认可,引导学生穿越逆境,勇敢前行、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面向中小学生的思政教育,说难也不难。难的是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说不难,是因为当每位教师都有着仁爱情怀,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学生的所惑、所思、所想,就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高明的思政教育,背后是儿童视角,是学生本位。在办公室里放一个小板凳,让来交流的学生都能坐下与老师谈心,抑或在教室里附上一个爱心邮箱,让学生把不愿意当面说的话,以邮件的形式讲出来,这些都是可取的带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当老师关心每个学生的心事,每个学生都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爱的教育就会发生。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3日第2版
作者:金佩庆
我家十年家电变迁史:20多年的索尼电视还没坏
[PConline文化]今天是2月17日,星期一,进入2020年的第48天。
去年年初,社交媒体上刮起了“十年对比挑战”,当时我还觉得十年对比只是一次怀旧,变化确实挺大的,但也没有说相当的感触,只是觉得时间过去比较快。到了现在,看着日期大写的“2020”,才感觉到我一个95后,已经从一个幼嫩的初中生变成了20后口中的“60、70后”,可谓是“十年弹指一挥间”。
同样,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十年也同样足以改变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最明显的就是手机。而在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家用电器。
有人说冰箱不还是冰箱,洗衣机也不过是洗衣机,电视屏幕大了,家电几年时间能够有什么样进步?十年时间对于家电来说,也足够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和换好几代产品。今天就以我家为例,看看这十年来家电都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一、十年家电对比,科技的进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电视:家电老大瘦身变大变聪明
一提到家电,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电视。在我看来,电视无论是功能作用,还是摆设效果来说,应当是家电之中的老大。
在娱乐及移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电视是我们离外界“最近的窗口”,只能通过它看新闻、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等,有时候还会出现争抢电视的情况,而后来一部横空出世的3D电影《阿凡达》才开始改变我们的娱乐方式:到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在那个年代,电视在家里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发展及智能手机的崛起,电视在很多家庭开始逐渐沦为摆设,但在我家依然是家庭娱乐中心。虽说在2018年的时候买了一台索尼55X9000F到新房子,但是自建房中还是用着接近十年前的电视,所以在今年过年前,我给家里换了一台新电视。
在这里我就用新电视来做一个对比,将两台电视的时间跨度最大化。左边的是2011年索尼液晶新品KLV-55BX520,右边则是2019年创维秋季液晶新品55Q60,都是55英寸。
小了,轻了,瘦了
首先从外观上看,就能看出很明显的区别。
旧电视边框可以说是非常的大,目测估计在4cm-5cm,而新电视基本都走“全面屏”设计,将边框控制在5mm到1cm之间,有些甚至是5mm以下,对比55英寸的屏幕基本可以忽略,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占用的的空间也更小。
如果用两台手机类比的话,我觉得iPhone8plus和三星S8 非常适合,一个是传统保守设计,一个是开始了全面屏时代。
占用空间的减少除了边框缩小以外,还有就是整体的厚度减少。以往的电视因为技术原因,做到这样子已经算是轻薄的了,想想再更久之前的“大砖头”电视。
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电视屏幕的厚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屏幕厚度可以做到仅为4mm(忽略背后的内置音响系统),做到了真正的轻薄。
旧电视有一个很明显的时代特征,那就是背板有很多散热孔,这台索尼电视也不例外,顶部、背部都开了很多散热孔。新电视因为屏幕工艺成熟和发热量大大降低,大部分只会背板中下部开孔,所以散热部分空出来的位置,有些厂商会用来安放音响系统等,同时去年电视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掀起了一股“智慧屏”风潮,这台创维Q60正是行业的见证者:顶部除了有发声喇叭,还有一个升降式AI摄像头。
底座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旧电视比较重,只能使用大面积的底座来将其稳稳的拖住,设计上没有太大的亮点,而如今的电视轻薄,大多使用了“八字型”底座,使得电视整体看起来更大气。
其他的不同点就在机身按键和接口了。以前的电视在机身侧面或底部都会设有电源键、音量键等,而现在的电视很多已经取消实体键,改为由蓝牙遥控或者语音遥控,有些电视还会保留电源键。
在外观的变化,总结来说就是一个词:轻薄。
永不停止的画质进步
前面提到的外观变化,只是表面工艺的成熟和进步,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画质。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更好的画质,是电视永恒不变的追求。
好的画质,除了要有素质好的屏幕,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劲的图像处理芯片。论研究图像处理芯片的资历,索尼说第二,应该没人敢说第一,因为索尼在1997年已经推出了第一款图像处理芯片——DRC图像处理芯片,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内,已经推出了超过10款图像处理芯片,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索尼图像处理芯片的研发历史
近几年国产厂商也开启了自己的研发之路,如创维有自家的变色龙、蜂鸟芯片,海信有信芯H3。
索尼KLV-55BX520搭载BRAVIAENGINE3图像处理引擎,而创维55Q60搭载蜂鸟AI画质芯片二代。
在对比时,我将电视恢复出厂设置,选用“自动”或“通用”模式,因为我想大部分人把电视买回家以后,很少会对电视进行画面细调,同时相机光圈值设为f/5,曝光时间设为1/50秒,IOS为400。这样的对比只是想说明电视画质的进步。
可以看到,经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后,价位相近(6000多块)的两台电视,显示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首先新电视的整个画面亮度高出很多。
前景房子的墙壁,旧电视大部分都是昏暗的,前景基本看不到,新电视却不一样,前景亮度合适,能够清晰的看到墙上的一块块瓷砖,房前的植物也能看清楚。背景天空中的银河星系也是如此。
画质能够得到这么大的提升,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背光分区光控技术(各家叫法有所不同,但实际目的是相同),简单理解就是将屏幕分割成多块区域,通过图像处理引擎或芯片来识别图像控制区域的亮暗,提高暗部亮度的同时,保留高亮区域的细节。
最重要是目前的电视已经从当时的1080P分辨率发展到了4K,在整个画面的清晰度及细节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1080P电视肉眼看上去已经很明显的颗粒感,4K电视能够更精细准确的显示。
在面对渐变多彩的图像时,新电视的色彩更为丰富,色域更广,分辨率的提升也使得画面过渡非常的细腻,没有出现明显的断层,画质是一种肉眼可见的进步。
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在将两个品牌进行不公平对比,即便是同一品牌隔代的产品都会有明显的提升,更不要说时间相差近十年,这里只是拿来举一个例子。
现在的电视卖点除了色彩丰富亮度高,必定会提到的就是MEMC(动作补偿技术),有效降低快速变换画面中的撕裂,通过插帧技术使得画面过渡更加流畅自然,提高清晰度。
我不知道这台索尼KLV-55BX520的BRAVIAENGINE3图像处理引擎有没有包含这种算法,但查到的资料是具备“Motionflow倍速驱动”和“BlurReduction”消除动态模糊的技术,可以将动态清晰度提升到更加出色的水准。
在这段《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预告片,可以看到,当年索尼电视已经能够对动作画面处理得相当出色,打斗等不断变化的大场景没有明显的撕裂感,论技术还是索尼强。
而创维Q60在观看这类动作大片的时候,画面同样相当的流畅,在动态对比这方面来说,国产电视无论是创维、海信,还是TCL都有比较大的进步。
提到了看电影,就少不了音效。以前绝大多数的电视,音效就是两个喇叭发出声音,索尼KLV-55BX520配置了“Surround三维环绕声系统”,做到能够提供模拟环绕声。
以前只用在电影院、家庭影院等专业音响设备上的杜比全景声、DTS等音效技术,现在的中高端电视都会搭载,会配置更出色的音响喇叭如低音喇叭等。就像家里新买的创维Q60,内置了杜比全景声2.1.2音响系统,音效确实比较震撼,换作以前这些都只会出现在家庭影院中,当然相比5.1、7.1环绕声会有差距,但单从电视的观影体验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很多低端电视也一样,虽然音质也比较差,但总体来说是有提升的。
AI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在什么都讲究智能化的今天,电视当然也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我觉得,这种升级不论是对于电视本身,还是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都是跨时代的。对于电视,智能化是功能上的革新;对于我们,这种革新是一种娱乐生活升级。
以前的电视使用的都是自家开发的嵌入式系统,比如索尼,只有简单的几个选项,我觉得唯一算得上一点点智能化的就是能够支持USB读取,但对图片、音乐、和视频支持的格式很少,我一般都只用HDMI接口接电脑使用。
创维搭载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酷开系统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电视采用了安卓系统,部分如三星、LG采用自家智能系统,但总的来说绝大部分电视都是智能电视。
最开始的智能表现在能够连接WiFi,通过内置或下载的应用搜索观看各类影视作品,将电视盒子的功能内嵌,在“互联网电视”的爆发时期,电视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2017年左右,智能电视又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AI”,加入了语音识别交互功能,通过语音来取代繁琐的操作,比如能够语音进行搜索电视电影、搜索新闻资讯,还能叫外卖、查地图、翻译、购物、预定机票等等生活服务,智能手机的味道开始有了。
到了2019年,荣耀推出了“荣耀智慧屏”后,更是掀起了一个“智慧”风潮,这时候的电视更像是一台大屏手机。
创维Q60就搭载了一个1080P的AI摄像头,通过它不仅可以拍照,还能智能识别人脸,进行模拟化妆、体感游戏、视频聊天、健身等等,家庭娱乐变得丰富了,电视的功能也远超传统定义。
除了上面这几台电视,我家还有一台用了20多年的索尼CRT电视,这是我爸妈结婚的时候买的,听他们说好像买了几百块还是几千块(我也不知道具体价格但只能说真舍得)。
这台老电视还在服役,除了几个按键坏了之外,其他的都没有出现过问题,难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拍出来看上去画质很差,但实际上是非常的清晰的,没有出现变色、暗角等等,我感觉它能坚持到我结婚(N年之后)。
把这几个年代的电视串联起来后,我们可以发现,电视其实也一直在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可能相差一年感觉发展不明显,毕竟它不像手机一样更新速度这么快,一年一更或一年两更,但电视的发展依然是肉眼可见的。
其他家电:朝着智能精细化方向发展
洗衣机作为家电三大法王之一,同样朝着智慧化方向迈进。
旧洗衣机在预设程序上,只有对不同衣物类型和漂洗需求作了简单的设定,而新洗衣机细分了不同衣物类型如婴儿服、衬衫、羽绒服,用更精细化的程序进行洗涤,保护衣物,还提供了护色、智能洗、空气洗、筒自洁等新功能。
在洗衣程度的设定上也更为精细,洗衣温度、水位等都能按照实际需求设定。以前的洗衣机只能洗,想烘干只能买独立式干衣机,但现在出现了洗烘一体式的滚筒洗衣机,满足了对烘干有需求的消费者,同时智能化升级后,在手机通过APP能够远程控制,虽然目前来说这种智能化并不算智能,但在以后,智能化的发展应该是不会停止的。
冰箱同样是三大法王,一般都是用到坏才会更换。家里的新冰箱不是因为坏了才更换,而是因为容量太小。以前冰箱只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最多只能对温度进行有限的设定,但现在功能非常多样化,除了冷藏室和冷冻室,还新增了一个“变温室”或“零度储存室”。
变温室能够在零下4℃到零上4℃左右之间调整,可以对于生鲜类起到有效的保湿保鲜作用,更高端的冰箱还会有更加精准的温度、湿度控制。
家里最大胆的尝试应该就是买了一个智能马桶,这是我爸要买的,他觉得冬天坐在马桶上实在是太冷了,事实的确如此。
在更换了智能马桶后,幸福来得如此之突然,只要坐在圈盖上,就会自动加热,也可以用遥控先加热,只需要十秒左右就可以变暖,用完之后真的觉得科技使人舒服。
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了遥控上,如臀洗、妇洗、调节水压、喷嘴位置、水温等,确实是非常的实用。
想了一下,家里还有一台RO反渗透净水器,两年前换的,家人对水质要求也比较高,日常饮水、做菜等都用饮用水。
细想这十年间家里的家电变化确实蛮大的,从电视到洗衣机,到冰箱等都在不断的更新或者尝新。
当然这十年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家电在进化发展,比如能够减轻我们家务负担的扫地机,还有注重健康卫生的电动牙刷、冲牙器等等,各种家电越来越智能好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的舒适。
二、十年间,家电智能化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影响
这十年间,家电智能化的进步,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娱乐方式。
衣——解放家务劳动
这里的衣除了本意以外,还指家务劳动。在扫地机出现之前,扫地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家务,即便是下班回到家,很累也必须要做;而现在,无论是否在家,只要通过手机遥控扫地机,它就能自动进行清扫。
现在大部分扫地机能轻轻松松的清扫掉地面上的纸屑、食物碎片、头发等,在家不小心碰倒了什么,手指轻轻一碰就能扫干净地板,这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减轻了家务劳动的负担。
洗碗机同样如此,吃完饭后不用洗碗,洗涤、烘干、存储一条龙服务,用完之后才知道生活也可以如此的惬意。
食——更健康的生活体验
家电智能化如何带来更健康的生活体验?
净水器能够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得出更纯净的水源;冰箱越来越强的保鲜能力,用新鲜的食材可以烹饪出更鲜美的饭菜。当然还有智能化的电饭煲、豆浆机等等,以往我们不会做菜的时候,只能叫外卖,但现在这些家电已经预设了程序,我们准备好食材,放进去,开机等待后,就能得到我们想吃的,想喝的,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家居饮食生活。
住——全景化智能家居
住的一大变化,我觉得首先是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改变了我们的家庭娱乐方式,以前回家电视只能看固有节目,电视播什么就看什么,现在则不一样,想看什么语音搜索一下就有。想看直播?安装直播APP即可;想听音乐?摇身一遍就是一台大屏MP4(暴露年龄了);想玩游戏?没问题,动动手指的趣味游戏也行,全身动的体感游戏也行;现在连健身也能通过AI摄像头进行,健身房除了能够碰到小姐姐以外我都想不到还有其他吸引我的点。
现在我们购买家电的方式也从线下卖场购买,变成了网上购买。而通过电视,我们还能进行购物、预订外卖等。
此外,也有不同大大小小的智能设备正在建设一种智能化家居生活体验。
行——出门前的不同体验
出行方面可能影响较小,比如通过电视的语音功能查看天气变化,查路况、导航地图,预定酒店等,相比打字搜索还是要方便得很多。
智能化的家庭生活,多多少少都会在不同的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总结
说了那么多的变化,其实也有一个跟随着我多年不变得,那就是……穷。
家里没矿,家里的家电变化也就这些了。总得来说,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家电行业一直在发展,不管是大家电,还是小家电,都朝着智能化进行,家电越来越智能,有用的智能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便利,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体验更舒适的生活。
期待下一个十年,智能化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店主街头设免费冰柜,里面的水却越取越多……
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四川成都连续高温
一商家特意在门口摆放冰柜
免费给需要的人提供饮用水
一天下来,冰柜里的水却越取越多
这是咋回事?
△视频来源:成都发布
天气炎热
店主为环卫工等免费提供冰水
这个爱心冰柜
位于成都地铁5号线科园站A3出口处
设置爱心冰柜的火锅店老板赵春艳说
“今年天气特别热
在街头工作的交警、环卫工
外卖小哥等非常辛苦
就想着提供冰水
缓解他们的炎热与疲惫”
此后,时不时就会有
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来冰柜取水喝
店员平时得空也会出来看看
冰柜里的水是否充足,进行补充
但是,让赵春艳没想到的是
最近爱心冰柜里的水突然多了许多
调取了现场视频画面后
她被其中的一幕幕感动了
↓↓↓
-1-
视频显示,18日21时左右
一位白衣男子走到冰柜前
从里面拿出一瓶冰水
喝了一大口
随后他回到路边的车上
打开后备箱
从里面提了一箱矿泉水
放到爱心冰柜旁边
-2-
另一个视频画面显示
8月23日下午
一位身穿蓝色T恤的男子
提着矿泉水跑到冰柜前
把水放进了冰柜后便匆忙离开了
-3-
还有一位女子经过店铺
在爱心冰柜前停下了脚步
她站着看了一会儿走到冰柜前
拿了一瓶冰水
接着打开自己的包掏了50块钱
放进冰柜上的一个盒子里
赵春艳表示
没想到自己的小小举动
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这让她觉得“很值得”
店主三年前就开始做公益
“希望大家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
其实,除了爱心冰柜
赵春艳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公益了
在店铺门口
她还摆放了免费饮用的凉茶
张贴了免费吃面的海报
设置了环卫工爱心休息站
赵春艳是一名90后
多年前来到成都打拼创业
她在创业初期遇到过困难
有一次在外吃面
结账时才发现自己忘带手机和钱
便给老板解释希望晚点补上
老板表示一碗面而已,不用钱
这让赵春艳很感动
她便想着把这种善心发扬下去
“煮一碗很方便
能为遇到困难的人解燃眉之急
希望大家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
赵春艳的爱心善举
让超十万网友点赞
“这是一场善良的接力”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打开小小爱心机器,从这部儿童剧中收获快乐、创意和爱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01:59
宣传视频 主办方提供(01:59)
一个不足一人高的盒子,里面能放下什么?
在以色列艺术家奥南·布莱叶的儿童剧《小小爱心机器》中,这个盒子是“盒子先生”的家,是他的卧室、厨房、起居室、健身房……盒子装置里暗藏无数小机关,平凡普通的外表蕴含无数可能性。
9月2日至9月20日,《小小爱心机器》将在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上演,奥南·布莱叶将第一次在中国呈现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带领小观众走进盒子先生奇妙的小世界。
8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见到了奥南•布莱叶。“小小爱心机器”还打包装在道具箱里没有现出真面目,有些害羞又充满温暖的盒子先生已经在舞台上,计划着把快乐带给中国的小观众。
《小小爱心机器》剧照
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团
全世界儿童剧似乎都偏好一样东西——盒子。外表普通,却充满欲望和未知。
2019年,奥南·布莱叶创作出了《小小爱心机器》。他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团:在这部儿童剧中,从编剧、导演、装置设计、配乐到表演,几乎都是他一手包办。
这出45分钟的默剧,堪称一堂充满悬念和激情的创意启蒙课。盒子不是简单的盒子,而是卧室、厨房、起居室、健身房……盒子上的圆盘也不是简单的圆盘,还可以是眼睛、镜子、潜水艇……奥南用一个盒子道具,结合投影、哑剧、装置、灯光、音效,献出了一场45分钟的创意马拉松。
简单也可以很丰富。故事就像滚雪球,从“从前有个盒子”开始,“引诱”观众加入“小小爱心机器”的功能开发、升级和造福生活。
这部剧在当年就几乎囊括了以色列及中东欧国家国际艺术节的儿童剧及道具设计各大奖项。以色列第一大报《国土报》赞誉其为“以色列戏剧皇冠上的珍宝”、“充满卓别林式经典”。
在中国,2020年首届成长艺术节(NOW Festival),这部戏被“百人妈妈评审团”一票一票托上神坛,夺得了公众评选奖“微力无穷”微剧场优秀剧目奖。
艺术节评委会委员、著名演员罗海琼在闭幕式上,为奥南进行了“云颁奖”,“设计精巧的‘机器’为我们打开一扇秘密之门,通往充满魔力、节奏和爱意的小世界。它邀请孩子们踏上想象之旅,见证戏剧‘无中生有’的巨大魔力,挖掘人类心灵最珍贵的宝藏。”
《小小爱心机器》剧照
每个人都是一个盒子
小小爱心机器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台洗衣机,这是奥南向爷爷的致敬。奥南由爷爷带大,而他爷爷是发明以色列第一台洗衣机的人。
当时爷爷奶奶住在以色列乡下,爷爷是一名锁匠,心灵手巧。随着家里孩子越来越多,尿布洗不过来,爷爷就给奶奶造了一台洗衣机,每年都在边用边改良,直到一家大公司闻风前来拜访。
奥南从小就喜欢看爷爷造东西,着迷于充满创意的手工,到21岁时,奥南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戏剧人,靠创意和爱去生活。
《小小爱心机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台机器研发诞生的过程。这部戏前后耗时两年,一面造,一面错,有时甚至错得离谱。奥南就一面改,一面编,让故事在将错就错中像滚雪球一样敦实起来。
“一个住在盒子里的人,会需要什么呢?”奥南想象着。水,火,电,不能少。一把漂亮的烧水壶,一套小巧的茶具,当然也不能少。
这是一场创意之旅,也是一场爱心之旅。
《小小爱心机器》剧照
奥南说,盒子是这部戏唯一的道具,是盒子先生最重要的家,而同时,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盒子,有时候你走出盒子,打开自己,向别人展示,有时候你又想把自己关闭在盒子之中。”
这个想法,是《小小爱心机器》的灵感来源,远远早于“机器”这个具体的事物。在设计出“小小爱心机器”之前,奥南心中并没有这样一台机器,他在自己乡下的房子里,天天摆弄自己的收藏:机器、玩具、音乐……他把这些丰富的收藏摆在一起,试图在它们之中建立内在的联系。联系逐渐建立起来,一台“小小爱心机器”的雏形也在他脑中诞生了。
“‘小小爱心机器’是自己诞生的,不是我创造了它。”奥南觉得,在机器出现在他脑海中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活了。在舞台上,盒子也并非永远按照奥南的想法运作,有时候有突发状况,衍生出全然不同的舞台效果,反而是他很享受的“当下”时刻。
“爱心”是剧中很重要的线索,也是奥南想要告诉小观众的东西。
提到爱,很多人会想到浪漫之爱或是男女之爱,在奥南看来,爱有很多层次。他说,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己的盒子里,这些盒子也都很类似,因为每个人每天的生活轨迹和生存需要的东西都是类似的,“住在这样一个盒子里,你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让自己充满爱,然后你才能去做更多事情。”
《小小爱心机器》剧照
“这部剧就是我的生活”
“小小爱心机器”展示了盒子先生蜗居的小盒子。而在以色列,奥南和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乡下的一幢大房子里。
但奥南认为,盒子先生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剧作人,奥南的生活比大多数人都要丰富,有时候他去剧院工作,有时候参加一些别的创意活动,他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不同的,有时候很累,但大多数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开心而令人激动。
奥南将自己每天的生活碎片,都集合在了“小小爱心机器”之中,赋予了它光怪陆离千变万化的生命力。
他会捡来各种别人不要的废弃物品,巧手摆弄做成新的东西,也会在冬天长时间地凝视一朵云。在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总是在发掘创意。
小小爱心机器中,不少零部件都是奥南捡来的,有的是他用家里现有的东西改造而来。一方面,“创造是刻在血液里的东西。”另一方面,回收再利用也是对环境的保护。
这部创作于2019年的作品,似乎也预言了2020年整个星球的生活状态。2020年,因为疫情,全球停摆,人们被迫生活在自己的“盒子”里,隔离,独处,资源紧张。在小小的空间里,愿望的达成需要更艰难的过程,就像盒子先生,他的愿望是每天喝一杯茶,但需要很多手段,才能实现这个愿望。但愿望达成的那一刻,幸福和满足也是成倍的。
奥南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旅程。有时候生活会遭遇困难,愿望难以实现,但只要心中充满爱,乐观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去,总会有美好的结局。
据悉,《小小爱心机器》将在上海连续演出24场。其间,还会走进上海儿童医院,给病中的小朋友带来盒子先生的快乐和生活哲学。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