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废旧纽扣电池回收方式(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悄然进小区:废品入箱就能换钱)

导读废旧纽扣电池回收方式文章列表:1、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悄然进小区:废品入箱就能换钱2、一粒纽扣电池泄漏后就可污染60万升水3、旧电池收集令4、垃圾咋分类?快来学一学!5、是谁在

废旧纽扣电池回收方式文章列表:

废旧纽扣电池回收方式(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悄然进小区:废品入箱就能换钱)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悄然进小区:废品入箱就能换钱

近日,济南不少小区的居民发现,小区里多了个类似快递柜的新家伙——“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这些分类回收箱能有积分或费用回报,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将家中的废品分类投放回收。记者调查发现,全市已有至少三家企业在各个小区布局智能垃圾回收箱,竞争日趋激烈。

投放三个纸箱获得环保金0.2元

25日上午,在济南市华能路135号地勘院宿舍院内,56岁的彭先生拿着一个牛奶箱、一个空酒箱和一个盛鸡蛋的纸盒,走到黄色智能垃圾箱前,熟练地选择屏幕中的纸类,再用微信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右侧的纸类回收箱自动打开,他把手中的废品都扔进投放口,屏幕上很快显示,他这次投放的纸类重0.28公斤,获得环保金0.2元。

彭先生说,这个名为“小黄狗”的智能垃圾回收箱12月初出现在小区,他已经投过三四次,得到3元钱。“只要家里有可以回收的,我们都会分出来投在这里。”在彭先生看来,小区里住的虽然多是五六十岁的人,但大家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事物。“垃圾分类说了这么多年,这个东西就挺管事,不会像院里的垃圾桶那样混到一起。”

院里的物业工作人员说,小区里共有15个垃圾桶,每天都要清运一次,除了偶尔会有捡垃圾的人来翻找,大部分情况下垃圾都没法分类,最后都当普通垃圾清运走了。“来运垃圾的人也想分,但根本分不出来。”不过,智能垃圾回收箱已经吸引小区的不少人主动把纸、塑料瓶、金属、衣服等废品分类投放。

济南市历城区地勘院宿舍内,一居民正在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投放纸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皇 摄

智能垃圾回收箱各小区已有上百台

如今,已有不少小区像地勘院宿舍那样配备了智能垃圾回收箱,有的小区因为区域较大建筑较多,甚至配备了多个。在地勘院宿舍东边的鑫源花园公馆内,有一个名为“点点回收”的智能垃圾回收箱等待启用,这是另一家企业在运营,同样通过手机操作回收垃圾,为方便老人,还能用公交卡、老年卡绑定使用。此外,还有名为“易分宝”的智能垃圾回收箱也在部分小区投用。

根据济南市商务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济南的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已有100多台。这个数量在近期增加得更快,小黄狗智能垃圾回收项目山东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2017年8月进入济南,全市已经布置了100台(包括部分未接电的)。点点回收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公司早在2017年3月就开始在全济南布局,已经有200台智能回收箱进驻90多个小区,目前已通电运行120多台。易分宝团队相关负责人王磊则表示,他们在2017年5月进入济南,目前已有30多台设备在用,进入了22个小区。上述三家公司均表示,设备每天都在增加。在有限的小区空间内,智能垃圾回收箱很难重复布置,记者发现,几家公司在进驻小区时也开始了暗战,竞争激烈。

“之前我们进小区时,除了电费之外,基本不用给小区其他费用,因为不少是物业和小区的人主动联系我们。但现在企业进得多了,有的小区也会提出费用要求,进小区的成本相应增加,这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关。”点点回收项目运营方山东趣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刘女士说。

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部分街道办、居委会、物业或者业委会主动与企业对接,引进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目前,这些企业做的多数是高值垃圾的回收,如报纸、硬纸板等。垃圾回收还包括易腐垃圾如厨余垃圾等,而像纽扣电池、荧光灯等有害垃圾,市政府正在逐步建设完善相应的收运处理体系。”

“智能垃圾回收箱与传统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相补充,与目前济南鼓励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该负责人说。

居民不用出小区,24小时都能卖废品

2017年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可以说是引发企业新一轮垃圾分类回收赛跑的一个契机。该方案要求46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济南正是其中之一。

记者注意到,目前三家企业更倾向于对回收成本更低、价值更高的高值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高值垃圾其实相当于之前收废品的和废品回收站回收的东西,对住户来说没什么区别,更方便了,24小时都能卖废品。”点点回收项目运营方山东趣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刘女士说,废品回收行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城市发展因为私搭乱建或者脏乱差的情况,不少废品回收点、回收站都没有了。另外城市更新也让一些废品回收站外迁或者消失,更干净新颖的智能垃圾回收箱也就有了生存机会。”刘女士说,从目前看,从事废品回收的个人在减少,因为想要从市区运到废品回收站卖掉,可能需要跑20公里,这对骑三轮车的废品回收人员来说基本不可能。

一粒纽扣电池泄漏后就可污染60万升水

给丢弃的电子产品垃圾找个好下家

本报记者 袁鼎

“一节用过的5号电池埋在土壤中,可使数平方米范围内的土地数年内寸草不生;而一粒纽扣电池泄漏后可污染60万升水,基本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量。”日前,一位自称是环保爱心人士的常熟市民刘先生给晚报新闻热线18936100330来电反映,小区垃圾箱内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被市民当做普通垃圾随意丢弃,这样的处置方法既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时对电子垃圾中所潜藏的可再生利用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科学引导与处置,为电子垃圾找个好“下家”。

“回收”太麻烦 一扔了之

“电子产品更新太快了,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像台式电脑不出三年很多配件就都落伍了。与其修修补补,还不如换台新的。”刘先生表示,对于被闲置或束之高阁的电器,以前市民可能还会等着“回收旧电器”的人上门来收,但随着回收价格跌跌不休,很多市民已一扔了之了,“你想想,那么大一样电器,才给个10元、20元,而且还要在家等着他们吆喝上门。很多人都觉着不值,还不如随手一扔呢。”

但就是这随手一扔,殊不知就可能对环境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危害。“这些丢进垃圾箱的电子垃圾,绝大部分还是被这批‘回收旧电器’的人捡拾去了,然后他们会简单地拆卸下一些金属配件转卖,而留下的一些聚酯、塑料等可能就被环卫部门收集填埋或焚烧了。”刘先生说,很多电子垃圾是塑料和金属的混合物,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当这些物质不经处理被丢弃时,会泄漏有毒化学物质到土壤和水体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

科学回收体系尚未建立 处置显盲目

电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能得到正确处理,既利于环保,又能给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资源支持。比如说,一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000美元。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常熟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处理水平较低,只是收旧货的个人提取了部分易于回收的金属原件,大量难以需要专业设备及技术回收的有用资源都被当作垃圾随意丢弃或者填埋,造成资源浪费。

无独有偶,记者在针对常熟目前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现状做采访时,主管单位常熟市商务部门表示,今年他们正好也接到了常熟市政协的一个同命题交办提案。“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常熟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并不理想,单位和个人在处理电子垃圾时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污染隐患,因此加大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力度,控制电子垃圾污染已迫在眉睫。”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成立的常熟市再生物资利用协会成员单位,可能出于成本核算的考虑,对电子垃圾拆解还有颇多顾虑。常熟市环保部门也表示,常熟现有7家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目前还是以处置企业工业废物为主,对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危险易污染废物鲜有触及。

找个好“下家” 亟须形成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针对市民及两会代表委员反映的电子垃圾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污染日趋严峻的现实。承担着常熟全市城市垃圾处置重任的常熟市城管部门坦陈,从2005年6月出台《常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暂行)》,在城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尽管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依然很多,要全面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还需要有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常熟对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设施尚未配套到位,有害垃圾缺乏妥善的处置场所;此外仅靠环卫部门的孤军作战,形成垃圾分类处置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一定难度。

记者注意到,根据《常熟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下一步,常熟将由常熟市综治办牵头,会同商务局、环保局、城管局、供销总社等部门就常熟分类垃圾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与管理工作做出规划。其中商务部门将争取在今后的商贸流通领域对再生资源会有利用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并对这类“好下家”加以引导,使其更规范、积极、主动、安全地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常熟市城管部门未来将细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办法、阶段性目标和保障措施。同时结合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借鉴国内城市的先进经验,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责编:丁静芳)

旧电池收集令

人类可能用200多年的时间享受电池的益处,却要用1000年的时间深受其害。

近年来,

废旧电池

逐渐成为地球污染的 超级公害。

一节一号电池

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价值,

一粒纽扣电池

可污染60万升水。

如今,

我们的地球正因这些污染

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宣传环保意识,提倡爱护环境、绿色生活。营销部营业班的小蜜蜂团队举行了为期5天的“旧电池征集令”活动。小蜜蜂们从一周前就开始对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热烈的讨论,着手准备,并做好前期活动推广。

2018年10月18日一大早,小蜜蜂们就在国网龙岩供电公司城区营业厅忙碌起来。不到8点,营业厅前便聚集了许多活动参与者。活动过程中,大家井然有序的进行垃圾袋与旧电池的兑换。小蜜蜂们也化身成为环保宣传大使,在积极引导参与者们进行废旧电池分类的同时,也耐心的给他们普及相关环保知识。

此次活动参与者张先生表示:“通过这次“旧电池征集令”活动,在更清楚废旧电池危害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合理分类和处理废旧电池。”

这次“旧电池征集令”活动,不仅大人们积极参与,也鼓动了许多小朋友的加入。20日下午,5岁的媛依(化名)小朋友和她的小伙伴们,在爸爸妈妈的宣传教育下,主动收集家中废电池,共计26节,前来回收。“前几天看到征集令,顿时想起家中有许多废电池,大部分都是小朋友的玩具消耗产生的。给她普及了废电池的危害的知识后,今天一大早她便吵着说要拿电池来回收。”小朋友的家长说道。小朋友们稚嫩又灿烂的脸上透露着自豪:“我们是守护地球的小英雄!”

一传十,十传百。之后的几天里,即使垃圾袋被兑换完了,活动参与者还是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表示:正愁着不知道如何处理家中废电池,现在好了,废电池回收了,自己也能为守护环境出一份力,已经很开心了。

此次活动为期5天,参与废电池回收者共182人,共计回收:锂电池47节,纽扣电池78节,1、2、5、7号电池共计127节。相当于防止了2832.7万升水,243万平方米土地被污染。即便连续忙碌了5天,看到这些数据,小蜜蜂团队也忘了辛劳,为所有活动参与者感到骄傲。

垃圾咋分类?快来学一学!

工作人员在整理市民可用积分兑换的物品

在芜湖,鸠江区万科城小区南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进度,在我市居民小区中可谓“首屈一指”。1月15日,记者来到该小区实地探访,这里也是芜湖市鸠江区垃圾分类的唯一试点小区。

“蓝绿红黄”“四分法”分类投放

一走进万科城南区,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扑面而来。“科学分类、文明实惠”“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小区草地、树木上的绿化广告牌,还是主入口的横幅,以及居民楼的单元门上、宣传栏里,到处都有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广告,小区内还专门开辟了一间小小的垃圾分类宣教室。“我们的宣传想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让居民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二是通过浅显的图文,教会居民怎样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鸠江环卫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为了鼓励居民响应号召,积极实践,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洁臣环境科技芜湖公司,采用了居民刷卡分类投放垃圾、积分可兑相应礼品的办法。

“蓝绿红黄”四种垃圾箱,对应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记者了解到,目前,万科城南区一共放置了27套二分类的垃圾箱以及2套四分类的垃圾箱,每天有专业保洁人员循环收运。记者看到,居民只要手持一张小小的垃圾分类智能卡,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分类投放垃圾。比如来到“可回收物”的垃圾箱,只要用智能卡上的二维码对准箱体上的相应位置轻轻一刷,再根据手中的垃圾按下“可回收物”的纸张、塑料、金属和玻璃等不同的类别按钮,箱体就会自动打开,垃圾扔进箱体后会自动称重积分。在另外的二分类垃圾箱,操作就更简单了,“厨余垃圾”的绿色箱体和“其他垃圾”的黄色箱体正好对应智能卡两面的绿色和黄色,只要对应刷卡,箱体就会自动打开,这两类垃圾采用刷卡次数积分,每天有积分上限。据悉,这样的垃圾分类投放智能卡,目前在万科城小区已经发放了820张。“我们通过居民自行申领、晚间上门入户发放以及节假日小区宣传活动现场发放等形式,将智能卡交到居民手中,并手把手教会。按照我们的计划,春节前,我们将发放到户1500张,占到万科城南区实际入住业主的60%。”洁臣环境工作人员说。

投垃圾积分兑礼,最高一户已有16000多分

采访中,记者特意来到小区居民林女士的家中。据介绍,林女士家是目前该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积分最高的一户,已经达到16000多分。林女士告诉记者,一些体积较大的可回收垃圾,工作人员会非常热情地上门称重回收,非常省心。平时,积极响应政府垃圾分类号召的林女士也在小区业主群中义务当起了宣传员。记者了解到,根据积分情况,居民可自主兑换相应礼品,比如专用垃圾袋、水彩笔、电池等等,非常实用。“有些大城市将垃圾分类的积分兑礼和支付宝相连接,我们下一步会尝试在现有基础上和超市合作,对于林女士这样的模范户,我们还会备上特别的礼物。”洁臣环境工作人员还补充介绍,“为了方便居民,如果用积分兑换的这种垃圾袋盛装垃圾,投放的时候,只需用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扫一扫,箱体就会自动打开,无需刷卡。”

“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宣传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除了通过小区公益广告标语来营造氛围,我们也在垃圾分类亭里挂上了电子屏幕播放宣传片,并走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向孩子做宣教,通过孩子带动整个家庭的文明理念,并通过将居民请进宣教室,全方位将垃圾分类理念传播给居民。虽然推进上存在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万事开头难,一旦大家垃圾分类的文明意识建立了,后面的推进就会越来越顺利。我们衷心希望所有市民支持垃圾分类,爱护生活环境。”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记者获悉,芜湖市在垃圾分类后,处理流程也标准化,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有害垃圾集中存储后专业处理,厨余垃圾经厨余垃圾处理站后转化成有机肥利用,其他垃圾经压缩转运后焚烧发电。

记者 胡芳 文 赵亚玲 摄

垃圾咋分类?快来学一学!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近日正式印发《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芜湖也成为安徽省垃圾分类两座试点城市之一。那么我市生活垃圾究竟如何分类呢?今天,记者就来给大家详细普及一下垃圾分类小知识。

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分类投放容器的配置要求,按照《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执行,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种,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绿色、橘黄色。

餐厨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有机易腐烂的垃圾,包括动物骨骼内脏、剩菜剩饭、果壳瓜皮、残枝落叶、菜梗菜叶、废弃食品;可回收物指生活垃圾中未污染的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废弃物,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有害垃圾指对人体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电池(充电或纽扣电池)、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过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电热蚊香片,家用化妆品,废胶片,废墨盒,废硒鼓,废笔芯等;其他垃圾指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之外的垃圾,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破旧陶瓷品、难以自然降解的肉食骨骼(大骨头)、妇女卫生用品、一次性餐具、烟头、尘土等。

记者 胡芳

记者手记

从“垃圾入袋”到“垃圾分类”

您跟上时代步伐了吗

对于“垃圾分类”,我们再也不用羡慕这是发达国家和大城市“别人家”的“高端”做法。因为,芜湖的垃圾分类新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在城北的万科城、在城南的儒林西苑,记者的实地感受是,再高档的硬件设施都不如一套套完备的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在小区,给小区带来的高品位更有“派”,因为垃圾分类正是城市文明的直接象征。

垃圾分类,尽管我们的城市才刚刚起步,但是,没有什么比勇敢地迈开第一步和有勇气并坚定地走下去,更令人欣喜。垃圾分类,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益处多多,我们需要做的其实也很简单,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然后分类投放,仅此而已,你、我、他,都可以做到。

曾经,我们还在感慨“垃圾入袋”是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标志。而现在,我们已经大跨步进入了“垃圾分类”时代。你,跟上时代步伐了吗?你,做好准备,用自己的一份实际行动支持环保了吗?

记者 胡芳

是谁在助推?一场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的狂欢

如果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到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有资料显示,一颗钮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在土壤中腐烂,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自2009年实施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运行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生产的动力电池与日俱增。2013年开始,我国电动乘用车进入快速推广期,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之前,我国动力电池总量不足2万吨,2015年超过30万吨,2018年较2015年翻了4.2倍,约为125万吨。

随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批动力电池进入淘汰期。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9~2024年,亚太地区的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同时,中国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等应用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最大市场之一。

为了规范动力电池报废回收,我国制定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制度,进入名单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的实力,以尽可能减少报废动力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不过,现实并没有朝着预想的轨道发展,随着动力电池报废量的增加,关于动力电池回收乱象的报道便从未停止过。多家“白名单”企业负责人也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因为市场的不规范,他们很难收到废旧动力电池,据估计,“白名单”企业的回收量大约占报废量的30%。

大量的废旧动力电池到底去了哪里?今年1月,《中国汽车报》记者在一位知悉内情的人士张明(化名)的陪伴下,走进动力电池非法回收重灾区之一的广东东莞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记者发现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正流向非正规渠道,且已然形成庞大的产业链。

肆意滋生的非法回收企业

张明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全国动力电池非正规回收比较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河南新乡、江西宜春、广东梅州和东莞,在这几个聚集地中,东莞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呈现出的回收乱象却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东莞多个工业园区盘踞着非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如果张明不指引,记者很难找到这些回收聚集地。

记者与张明来到东莞南部城区的一家工业园。这里曾是一家企业的生产基地,目前生产线已全部撤离,摇身一变成为电池回收聚集地。进入园区,记者看到,生产楼的第一层被划分为多个格子铺面,每个铺面便是一家回收企业。安装上卷帘门的铺面与街边的门脸房没有太大区别,惟一的不同是门楣上没有招牌。

记者走进一家铺面发现,一箱箱软包电池整齐地码放在地面上,在面积大约90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了回收来的软包电池。从尺寸大小可以判断,这些电池不是手机电池,应该全部都是软包动力电池。记者注意到,有几个箱子贴有“合格”的封条。张明告诉记者,这些“合格”的产品都是从废旧电池中分检出来的质量较好的电池,等待买主前来提货。

那么,分检后“不合格”的电池又去了哪里?张明告诉记者,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联系渠道,只需打个电话,就会有人把淘汰的电池拉走,至于拉走后的电池怎么处理,张明也不清楚。“他们的回收处理地点比较隐蔽,并不在东莞市,我从来没有去过。”张明说,“即使找到了这些处理点我们也进不去。”他告诉记者,拆解废旧动力电池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基于东莞市对环保的严格要求,这些回收处理点都不会设在市内。

记者来到二楼,景象与一楼又有不同,这里的场地被简易挡板分成了很多格子间,记者透过门缝查看了几家,发现里面也堆满了电池,这里面既有手机电池,也有动力电池。

三楼、四楼、五楼的景象与二楼一致,均是被分割成很多小格子间,一样堆满了回收来的各类电池。张明告诉记者,每个小格子间都是一家回收企业,这栋楼大约有300家电池回收企业,他们的业务涉及多种电池,包括动力电池,也包括手机电池。

令记者感到疑惑的是,报废电池回收乱象固然难以避免,但为何会在一个城市滋生这么多的非法回收企业,且数量还远不只记者所看到的?对此,或许能从张明的回答中了解一二,他说,很多人以前在某家电池回收企业跑业务,等业务跑熟后就自己出来单干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并没有营业执照,为了销售货物,还会去以前工作过的企业开取发票。可以看到,这里有着“成熟”的市场环境,将“正规”与“非正规”链接在一起,滋生了适合所有类型企业生存的土壤。

记者与张明随后来到东莞市西边的另一个工业园区。这是一个全开放式的园区,距离园区很远就能看到动力电池包的外壳散落在路边与墙角,这些外壳既有乘用车的,也有客车的。这里的厂房数量相比上述记者走访的另一个调查点还要多,回收电池规模也更大,且不同于之前的调查点,这里全部都是车用动力电池。

散乱的存放点, 忙碌的拆检工人,这里的景象很是热闹。记者注意到,在每个存放点,都有几个工人围坐在一起分检电池,他们分检有序,身旁是分检开的小螺母,外壳光滑、两头无磨损的电池以及外壳上有漏液痕迹的电池单体。记者查看了堆放电池的品牌,发现排名前列的几乎所有的动力电池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

记者与张明以买家的身份走进经理室,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回收电池看品相,品相好的大约1万元/吨,品相差的每吨大约几千元。老板还表示,只要生意能做成,还会给张明个人返点。

拆解点随处可见的安全隐患

近两年来,电动汽车自燃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的电芯中含有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一旦失控,两者将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因此,电动汽车和电池一旦起火将很难扑灭,带来的损害非常严重。

在调查的两个工业园区内,记者在楼道及堆放电池的房间里很少看到消防设施,只是偶尔看到零星的手提式灭火器。堆放回收电池的格子间更是一家挨着一家,一旦失火,每个回收点之间简易的挡板根本起不到防火作用。如果某个回收点的电池出现问题,必然连片烧毁整栋楼。且大量的废旧电池堆放在一起,一旦失火,还有爆炸的危险。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孙峙曾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回收的动力电池产生二次污染,拆解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工艺流程,因此,拆解设备和人力投入都比较大。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间并不长,汽车企业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期。因此,早期的动力电池研发对回收利用考虑得并不充分,拆解的难度更高。

然而,记者在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看到现代化的拆解设备,只看到工人们戴上普通口罩和手套就进行拆解。电钻、螺丝刀、老虎钳等是工人们常用的拆解工具。记者看到,有些电池包上的螺丝钉由于安装时间比较长,难以用扳手卸下来,工人们便会用电钻把整个螺栓破坏掉,然后再取出里面的电池,这种操作显然是不规范,也不安全的。

在走访调查的2个工业园区内,记者没有看到规范的拆解流程,工人们的拆解随意性很强。据资料显示,锂电池的电解液会分解出有毒气体。在拆解过程中一旦出现电解液泄漏,工人们几乎完全暴露在分解气体之中,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每个回收点都没有精密的电池检测设备,即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万用表,记者在各个回收点也没有看到。张明告诉记者,回收的动力电池基本上不区分品牌,简单分检后直接销售,多少年来一直如此。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不同,电池的输出电压也有区别,不加以区分便回收再利用连最简单的一致性也无法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势必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非法回收的动力电池流向何处?

那么,在工业园区分检后的电池会流向哪里?张明告诉记者,主要流向电动自行车和手机充电宝领域。记者在淘宝网看到,有些充电宝价格低廉,而品牌旗舰店销售的充电宝价格则要高好几倍。张明告诉记者,那些便宜的充电宝几乎全部使用回收电池。

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蓬勃发展,不少电动自行车已由铅酸电池换成了锂电池,原因在于锂电池的续驶里程高于铅酸电池,更换成锂电池便成为厂家吸引消费者的宣传点。张明告诉记者,有些电动自行车企业会采用全新的锂电池,但成本会比较高,销售价格也必然较高。电动自行车消费者大部分属于工薪阶层,对价格比较敏感,有些不正规企业就会采用回收动力电池的方法来降低成本。

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不止流向电动自行车和手机充电宝领域,电池回收行业资深人士赵强(化名)告诉记者,有不少非法回收的电池流向了汽车动力电池翻新领域。在赵强给记者看的一段视频中,几个维修人员熟练地拆下整包的动力电池,然后换上新的电池包,便“诞生”了一块新的动力电池。赵强告诉记者,这块新的电池就是用回收电池组装而成的。

赵强告诉记者,动力电池翻新后重新用于电动汽车并不是个例,但这种电池的一致性、安全性都存在较大问题。

拍卖是乱象丛生的源头

任意滋生的动力电池非法回收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困扰。据高工锂电统计,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的总报废量达7.4万吨,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数据显示,5家“白名单”企业在2018年共计回收处理0.5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还处理了0.8万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研究实验单位产生的废旧电池与废料。2018年5家企业的回收处理退役动力电池量仅占高工锂电统计数据的6.76%,即使算上电池企业的废料处理量,也只占总数的17.57%。这与5家“白名单”企业25万吨的处理能力极不相称。更多的报废动力电池则流向了非正规渠道。

那么,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是怎样流向非正规渠道的?张明告诉记者,根源在于拍卖。“这些回收点的废旧动力电池都是拍卖而来的。”张明说。

不过,令记者疑惑的是,参加整车企业电池拍卖会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和资质证明,不具有这些能力的非正规回收点如何参加拍卖?张明的解释是,资质证明难不住这些回收点的负责人,企业之间的生意往来一般都要向对方提供本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明等复印件材料,他们可以复印符合资质企业的材料参加拍卖会,关键是参加拍卖的企业必须与整车企业的拍卖人员疏通好关系。

张明进一步说,只要查一查拍卖企业的名称与付款企业名称是否一致就能看出端倪,有些非法回收点借用别家企业的资质等材料参加拍卖但不可能用别家企业的账户付款。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去整车企业查账便很难发现里面的作弊行为。且企业的拍卖原则是价高者得,因此也会囿于各种原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系列操作实现的前提是整车企业内部有人配合,回收点才能顺利拍到废旧动力电池。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预测,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约116GWh)。退役电池回收处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灰色地带大有蔓延之势,不有效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痛点”,必将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风筝因被人们牵住线便挣不脱绳索的束缚,但一旦线断了,人们就很难预料风筝会飞到哪里。动力电池代码就像束缚风筝的线,只要动力电池没有退役或者报废,每天的使用情况都能被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掌控。但一旦淘汰,整车企业将之回收后,代码就像风筝的线断了一样,便无法约束废旧动力电池的去向,这也是很多废旧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要求比较高,动力电池必须达到车规级否则难以被采用,也因此,电池容量衰减大于20%就要退役。为了方便梯次利用,并防止再次发生“骗补”行为,2017年,我国颁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GB/T 34014-2017),并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两大平台通过识别动力电池编码精确掌握车辆和电池使用情况。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王震坡曾在多个场合介绍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并称自2017年1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截至2019年11月底,平台接入量已接近260万辆,且动力电池编码的惟一性帮助平台发挥了重要的监控作用。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车分会秘书长张莹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编码制度可以从源头控制,通过溯源来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

不过,编码制度管住的只是动力电池在车辆上的使用阶段,退役或报废之后流向何方便不再是编码的管辖范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原主任助理李佳告诉记者,一旦电动汽车申请报废,或者车辆的动力电池更换之后,这些废旧电池便会被整车企业收走,监控平台不再掌握动力电池情况,至于流向何方只有整车企业了解。

记者在东莞调查时看到,各个回收点拍卖回来的废旧动力电池都有清晰的代码。如果要求整车企业在拍卖时登记动力电池编码,并上报处理情况,就能清楚哪些电池卖给了哪家回收企业。不过,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现有的政策对于退役和报废的动力电池普遍按照一般商品进行管理,并没有强制要求整车企业必须上报退役和报废电池的处理情况。政策没有要求,企业就可以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拍卖。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从最初的无序管理走向编码制度管理可以说是一大进步,这也说明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在逐步完善。但编码制度管理并不全面,仍留下了动力电池退役后如何监管的盲区。也正因此,非正规渠道利用了这一“漏洞”,使得大量的退役和报废电池流向“黑市”,“白名单”上的正规企业却无米下锅。

短评:监管到位与企业自觉都得跟上

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应该如何定义?笔者以为不应该终止于从车上退役,因为退役后的电池仍有70%左右的容量,具备较高的梯次利用价值,梯次利用仍然是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因此,退役后的动力电池也应监管到位。但遗憾的是,目前退役后的动力电池监管却处于空白状态,这让不法分子瞄准了政策“漏洞”,造成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混乱状况。

2017年始,我国实施动力电池编码制度,保证了动力电池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对于规范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编码制度不仅对在用车的管理非常有效,对于梯次利用和报废回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多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的技术人员告诉笔者,退役的动力电池需要检测后才能使用,如果把整包电池拆开来单独检测不仅耗时,而且成本很高,这样会把退役电池的低价格优势完全抹杀,如果整包检测则会大大降低成本。其实,现有技术已经可以检测整包电池的健康状况,通过编码找到不合格的电芯,用技术手段屏蔽这节电芯充放电,或者把坏电芯挑出来。但令梯次利用企业为难的是,他们并不能轻易得到编码数据,便难以整包进行检测。

梯次利用企业获得编码数据的难点在哪?答案就是整车企业。整车企业掌握着本企业售出车辆的全部动力电池编码,但有些整车企业对于梯次利用企业索要编码并不积极配合,这导致部分梯次利用企业的积极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现有政策没有强制要求整车企业必须提供退役之后的动力电池编码。

编码线索的中断导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入不透明状态,不透明状态又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勾当提供了保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乱象已有一段时间。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修订现有政策,要求企业提供退役之后动力电池编码情况,这样有助于提高梯次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也能防止回收乱象的任意滋生。整车企业也应主动作为,承担应有的责任,积极提供动力电池编码,防止灰色地带的产生。

文/图:万仁美 编辑:孙焕玉 版式:赵方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